首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

举报
开通vip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 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句式标志 高一语文句式复习题 高一语文几大句式 六国论特殊句式 篇一:高中课程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劝学知识点整理 高中课程语文必修一实验教科书文言文整理 劝学——荀子 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 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句式标志 高一语文句式复习题 高一语文几大句式 六国论特殊句式 篇一:高中课程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劝学知识点整理 高中课程语文必修一实验教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文言文整理 劝学——荀子 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 建议 关于小区增设电动车充电建议给教师的建议PDF智慧城市建议书pdf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下载税则修订调整建议表下载 ) ?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 上。 二(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秦伯说 (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 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篇三:必修一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一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锲,用刀雕刻;舍, 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 上。 四、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 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 ?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 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篇四:人教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句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 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吾不能早 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 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 词,表转折) ?以乱易整,不 武 (介词,拿、用) “ “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 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通“供”,供给) ?秦伯说 (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既东封郑(封,疆 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当作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 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 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 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亡去不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 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 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长于臣。” 5.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篇五:苏教语文必修一劝学知识点整理 2.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 文学常识 1.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杰出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在人性方面,他否认天赋道德的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 人的影响。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观 点。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2. 本文出自《荀子》,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 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 拼音 木直中(zh?ng)绳 輮(r?u)以为轮 虽有(y?u)槁(gǎo)暴(pù) 金就砺(lì)则利 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已 知(zhì)明 须臾(yú) 跂(qì)而望矣 假舆(yú)马者 假舟楫(jí)者 生(xìng)非异也 不积跬(kuǐ)步 騏(qí)骥(jì)一跃 驽(nú)马 锲(qiè)而舍之 朽(xǐu)木不折(shé) 金石可镂(l?u) 蟹六跪而二螯(áo) 三、 通假字 1. 輮以为轮 “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 2. 虽有槁暴 “有”通“又” (( “暴”通“曝”,晒干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智慧 ( 4.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 四、 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 把……做成 (今义)认为 (( 2. 金就砺则利 (古义) 金属的刀类 (今义) 黄金 (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 广泛 (今义) 广博地学习 (( 4.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贬义) (( 5.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 地下水 (今义) 阴间 (( 五、 词类活用 1. 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动词的使动 用法) ( 2. 其曲中规 曲:弯曲的弧度(形容词作名 词) (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 4.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走得快(形容词作动词) ( 5.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名词作动词) ( 6.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 锐利的器官(形容词作名词) (( 强:强健的筋骨(形容词作名词) 7.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 8. 用心一也 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 六、 一词多义 1.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善假于物(介词,表对象) ((( 2.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指示代词,……的人)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略作停顿,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 3.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 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顺承)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 5. 之: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 6. 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语词,于此)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助词,不译) (( 七、 重点词语 1.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2. 木直中绳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 中:合于 绳:墨斗上的墨线 3. 輮以为轮 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4. 其曲中规 曲:弯曲的弧度 规:圆规 5. 虽有槁暴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虽:即使 有:同“又” 槁:枯 暴:通“曝”,晒干 6. 不复挺者 挺:直 7. 受绳 用墨线量过 8. 金就砺则利 金:金属的刀类 砺:磨刀石 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检验 省:反省 乎:于 10. 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11. 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跟 12. 登高之博见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 13. 登高而招 招:招手 14. 见者远:远处的人能看见 15. 声非加疾 疾:洪亮 16. 闻者彰 彰:清楚 17. 假舆马者 假:凭借,利用 舆:车 18. 利足:脚走得快 19. 致千里 致:达到 20. 舟楫 楫:桨 21. 能水 会游泳 能:善,会 22. 绝江河 绝:横渡 2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物:外物 24. 风雨兴焉:风雨从这里兴起 2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半步 26. 骐骥一跃 骐骥:良马 27.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马:劣马 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功:成功 舍:停止 2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用刀雕刻 镂:雕刻 29.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埃土:细图、尘土 黄泉:地下的泉水 一:专一 30.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跪:脚 螯:钳夹 寄托:藏身 噪:浮躁,不专一 八、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表判断)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省略句 1. 鞣以(之)为轮(省略宾语) 2. 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略介词) 3. 蟹(有)六跪而二螯(省略谓语) (三) 倒装句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做“取”的状语)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表助词“的”,表定语后置) 九、 重点语句翻译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校正就能取直了,刀剑等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理智清醒,行为 也就不会有过错了。 3.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船只的人,并不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堆积泥土成为高三,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6.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的行程,就无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行程江河大海。 6.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驽马拉车十天也能行 千里,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迟到泥土,向下喝道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十、 课文理解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论证, “学不可以已”。 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 2. 文章阐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方面的内容,反复阐明了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学习取得的。 3. 文中指出的学习的正确方法与态度是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 来说明, 积累、坚持、专一。 提高自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改变自己(輮以为轮) 4.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5. 作者以“劝学”为题,有什么含义, 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十一、 拓展提升 1(古人的“劝学” a.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朱熹: “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d.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e. 宋濂: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f.《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2. 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例: a.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b. 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本文档为【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6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