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举报
开通vip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 为例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以自 郇庆治 然之友为例 内容提要总体而言,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政府支持型为主,政府中立 型和政府抑制型为辅的”政府主导型”格局,影响这一关系格局变化的宏观因素有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环境非 政府组织自身的阶段性变化和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在上述框架之下对自然之友成立以来与政府关 系的演变历程做个例分析,可以发现它与政府间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确实...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 为例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以自 郇庆治 然之友为例 内容提要总体而言,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政府支持型为主,政府中立 型和政府抑制型为辅的”政府主导型”格局,影响这一关系格局变化的宏观因素有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环境非 政府组织自身的阶段性变化和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在上述框架之下对自然之友成立以来与政府关 系的演变历程做个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可以发现它与政府间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确实呈现出合作互补的一 面,但却很难简单理解成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关系格局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经验性证据.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环境非政府组织环境政治自然之友 像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其他领域一样,对当代 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进行探讨的第一个难题是方 法论意义上的.这突出表现在,我们既不能简单 套用西方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 (civilsociety)的概念来界定和理解正在迅速扩展 中的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也不能简单借用西方 政治学中的”政府”(government)概念来判定和预 期中国政府在现实社会中所发挥着的实际影响. 当然,也许正因为如此,对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 政府关系及其演变的研究才成为中国环境政治学 中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基础性课题.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理论阐释 需要指出的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并不是一个有着统一或明确指称的 概念,至少对于不同学科来说是如此.比如,政治 学中倾向于使用利益团体(interestsgroups),院外 游说团体(1obbygroups),压力团体pressuregroups) 或社会运动团体(socialmovementgroups)等概念来 】30 指代非政府组织,尽管它们之间在涵义上也存在 着一些细微的差别;而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更倾 向于使用民间组织(civilorganizations),公共或第 三部门团体,非赢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s) 等概念.前者强调的是这类组织的非制度化政治 参与特点,后者强调的则是它们的自律管治和非 赢利目的性质. 在中国,官方所普遍接受或偏爱的非政府组 织概念是民间组织或非赢利组织,因而更多地是 在社会学或经济学意义上使用这一范畴,用来指 称那些相对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的一系列非政 府,非赢利性的社会组织或者”第三部门”组织. 比如,国家民政部设有专门的监管民间组织事务 的民间组织管理局,而且,该局还开设了”中国民 间组织”的专题性网站.依此而言,环境非政府组 织的官方称谓应当是环境民间组织或环境非赢利 组织. 根据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统计,到2004 年底,中国共有民间组织或非赢利组织289432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个,其中社会团体(socialgroups)153359个,民办非 企业单位(non—state—ownednonpmfitunits)135181 个,基金会892个.至于环境非政府组织,依据中 华环保联合会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有 2768个环境非政府组织,其中政府扶持和支持的 环保团体有1382个(49.9%),包括高校大学生环 保团体在内的准民间组织有1116个(40.3%),而 独立的草根性民间环保组织只有202个(7.2%), 国际环境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有68个(2.6%). 另据国外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中国共有2000 个正式注册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其中90%集中在 城市.?参照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0年进行的 一 项全国性非政府组织调查中生态环境非政府组 织占全部非政府组织的比重为13.7%(总数超过 100%)的结果,上述两种对环境非政府组织数量 的计算应该是大致准确的.也就是说,目前中国 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实际数量应该在2500个左 右.?当然,像其他非政府组织一样,大量的环境 非政府组织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申请或者未能得 到民政部门的法定登记.而据邓国胜估算,这一 比例应该在32%左右. 像其他非政府组织一样,环境非政府组织也 可以依据不同的尺度如目标议题,行动方式,组织 结构和活动范围等进行分类.例如,依据目标议 题的差异,我们可以将环境非政府组织划分为工 业环境污染监控,城市或社区环境保护,自然风景 名胜区保护,野生动植物与生态保护,亲环境生产 生活方式创新等类别.但对于本文的研究目的而 言,一个十分重要的划分尺度是环境非政府组织 归属上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亲疏程度,因为这不仅 会影响政府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政策决 策,还会影响到环境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 展.依据组织归属上对政府部门的依赖程度,笔 者将环境非政府组织大致分为三类:政府附属性 环境民间社团,政府依存性民办环境非企业单位 和政府独立性环境直接行动团体.1978年5月成 立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是第一个由政府发起成立 的环境非政府组织,1991年注册成立的辽宁盘锦 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是最早成立的地方性环保社 团,而1993年由谷成荣先生发起成立的”威海市 民间绿色协会”是第一个非政府性环保社团.此 后,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环保团体迅速扩展.其中, 最为着名的有”自然之友”,”绿色江河”,”人类生 态学会”,”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等. 从理论上说,环境非政府组织作为非政府组 织或公民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部 门之间最好呈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 动关系,尽管即使是在欧美民主社会中环境非政 府组织也并不具有与政府相当的影响力.但是, 部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强政府,弱社会”的经 济政治传统,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在现 阶段依然明显是一种政府绝对主导的非对称关 系,其具体形式取决于政府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 支持,中立或抑制态度.可以说,笔者在本文中正 是基于上述判断来思考现实中的环境非政府组织 与政府间关系模式的.在进一步探讨环境非政府 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可能模式之前,先让我们看看 政府是如何确定和体现对不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 态度的. 首先,政府确定对环境非政府组织态度的依 据.一般来说,政府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态 度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低政治性的生 态议题,二是温和性的行动方式,三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的自 我管理,四是较大区域的活动范围.?具体而言, 低政治性的生态议题是指那些已经得到民众支持 和政府认可的具体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交通噪音,水土流失,海洋 污染等;温和性的行动方式是指那些以信息服务 和对策建议活动为主的方式,比如实地调研,信息 交流,人员培训,政策建议等;自我管理的规范化 是指组织内部在规章制度,财务制度,领导层,决 策机制和基层会员等方面的完备性;较大区域的 活动范围则是指组织能够在较大空间范围内产生 影响.也就是说,最容易获得政府支持态度的是 符合上述条件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否则的话,政 府就很可能会采取中立的甚至抑制的立场. 其次,政府影响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方式.概 括地说,政府可以通过以下4个途径对环境非政 府组织施加影响,一是行政管理,二是资源配置, 三是法律监控,四是媒体宣传.行政管理主要是 131 江箍笋干2008.2 指政府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即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 部门对环境非政府组织实施的行政性管理,包括 在领导层人事任免和业务活动决策安排方面的干 预;资源配置主要是指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或者通 过业务主管部门间接实现的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 选择性支持;法律控制主要是指授予符合法定程 序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以合法地位,允许其依法开 展社会活动和非赢利经营活动,并禁止或撤销那 些不符合法定程序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拥有这样的 地位和权利;而媒体宣传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其控 制或影响的主流媒体对环境非政府组织进行的选 择性宣传. 笔者认为,将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可 以得到’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关系的三种可能 模式,即政府支持型,政府中立型和政府抑制型. 在第一种关系类型中,环境非政府组织一般是那 些围绕低政治性生态议题展开,集中于温和性行 动方式,拥有规范化自我管理并且能够在较大范 围内活动的组织,而政府采取的立场往往是在行 政措施,资源资助,法律授权和媒体宣传等方面的 大力支持.比如,政府与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行业 协会,学术研究会和基金会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 一 类,大致上对应于政府与环境民间社团(包括基 金会)间的关系.在第三种关系类型中,环境非政 府组织大都是那些围绕着较高政治性生态议题展 开,侧重于激进性或直接行动方式,缺乏规范化自 我管理而且只能在较小范围内活动的组织,而政 府采取的立场往往是在行政管理,资源配置,法律 授权和媒体宣传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比如,政府 与大部分未被民政部门合法登记和少数被民政部 门合法登记的环境直接行动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属 于这一类,大致上对应于政府与环境直接行动团 体(包括国际环保组织驻大陆机构)之问的关系. 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第二种关系类型,环境非政府 组织往往基于生态议题,行动方式,自我管理和活 动范围等方面的一部分原因而被政府认可,但政 府也基于某些理由在行政管理,资源资助,法律授 权和媒体宣传等方面采取一种alx,j-超然的态度. 比如,政府与许多由社会团体或个体创办的非赢 利性环境信息服务实体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一 132 类,大致上对应于政府与民办环境非企业单位之 间的关系.无疑,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 的关系就其基本格局而言仍然是一种以前两者为 主(总数占90%以上)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政府对环境非政府组 织的积极介入很可能是一柄双刃剑.因为,它在 为这部分环境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对充足的物质, 人力与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会削弱它们的相对独立 性与内在活力,而从长远来说对它们的发展很可 能是不利的.比如,部分是由于行政监管方面的 束缚,到1998年时,中国超过68.7%的非政府组 织只在一个市,区,县的范围内活动,在两个以上 省区范围内活动的只占1.1%;70.7%以上的非政 府组织没有任何国际联系,与1,2个国家有国际 联系的非政府组织只占8.4%. 另一方面,政府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这种选 择性过度支持和严格限制往往会造成”异曲同工” 的效果,即它们分别从内部导致对政府附属性环 境民间社团和从外部导致对政府独立性环境直接 行动团体的过分控制.如果说政府附属性环境民 间社团是在受到政府”关爱过度”的发展限制,那 么,政府独立性环境直接行动团体就是在受到政 府”冷落过度”的发展限制.可以说,如果没有国 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像”绿色江河”这样的 环境直接行动团体恐怕很难在长江源头建设”索 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这一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生 态环境保护站并使其维持下去.当然,这绝不是 说所有的环境直接行动团体都受到了政府的冷落 或抑制,也不是说政府所有部门都对环境直接行 动团体持有相同的态度.事实上,环境非政府组 织相对于其他非政府组织更多地得到了政府部门 的垂爱关心,而环境直接行动团体则是受到了公 共媒体的偏爱. 应该说,上述对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 间关系类型的概括至多是对复杂现实图景的一种 粗线条描绘.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粗线条描绘还 远不是一个凝固化的事实而是一个仍处在构建之 中的过程.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至少三个方面的 因素即经济社会环境变化,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阶 段性变化和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正在促动着环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结构的深层改变并使得 我们可以对它的未来趋向做一大致判断. 其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正如邓国胜分 析指出的,从宏观环境变化的视角来说,中国过去 25年来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已 经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公众 政治文化与参与意识的深刻变化.?也就是说,社 会公众更广泛的和更大规模的经济政治民主参与 正在日益体现为中国走向现代民主社会进程中的 客观性现实要求,从而使处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组 织之外的社会民间组织或”第三部门”拥有更大的 社会需求和动员潜能.这对于政府在它与非政府 组织关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无疑是一个挑战,而 对环境非政府组织而言也是如此. 其二,环境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阶段性变化. 从总体上说,包括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内的中国非 政府组织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突出表现 在,非政府组织中90%以上没有一个成文的组织 章程,50%左右没有一个正规化的决策机构44. 4%缺乏基本的现代化办公设备,50%左右其收入 来源只有政府财政拨款,而它们之中的90%以上 年度支出都低于50万元.相当一部分非政府组 织没有向政府机构或企业提供过任何对策性建 议.但是,经过20世纪9o年代初以来的迅速发 展,政府附属性和依存性环境非政府组织正在获 得不断增加的相对独立性,而大量政府独立性环 境非政府组织也在呈现出制度化,经济自立和国 内外联合的发展特点.这意味着,政府将面临逐 渐增加的压力即必须根据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自身 特点及其现实发展而不仅仅是行政归属来 决定 郑伟家庭教育讲座全集个人独资股东决定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关于成立临时党支部关于注销分公司决定 其 政策立场,而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的关系结 构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方面的一个突出实 例是2006年10月28,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华 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来自国内外四 百多家环保民间团体,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国务 院相关部委,新闻媒体和工商企事业单位的五百 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围绕”环境民间组织的作 用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5个方面议题的讨论.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制度化的年会可以使中 华环保联合会在更好地发挥一种伞型领导团体作 用的同时,成为草根性或地方性环境非政府组织 进一步发展的组织性动力. 其三,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所谓政治机会 结构(politicalopportunitystructure)是指一个或一类 社会政治组织比如非政府组织或社会运动发展的 政治制度环境方面的结构性和情景性因素及其组 合.?在此,笔者是在广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用于 指称政府基于对非政府组织性质与功能理解变化 而发生的态度改变.在笔者看来,基于不断强大 经济基础的政治自信和经济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 一 系列社会政治问题,都要求政府对非政府角色 的合法政治参与要求采取一种更加宽容与积极的 立场,而这将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更为 广阔的政治空间.具体而言,就像20世纪80年 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促成了大量经济非政府组织, 90年代因举办世界妇女大会和加入WTO等国际 机构促成了大量社会非政府组织产生一样,21世 纪初中国基于经济现代化基础的社会保障体制构 建与政治体制改革很可能成为包括环境非政府组 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一轮推动力. 因此,如果说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 的关系在现实中依然呈现为一种后者居于绝对主 导地位的非对称格局,那么,它的未来演进很可能 会呈现出如下的趋向:政府支持型与政府抑制型 关系所涵盖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会由于政府采取日 益谨慎或理性的立场而趋于减少,而政府中立型 关系结构下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数量会有实质性的 增加,结果是逐步从目前依据政府归属性质(政府 附属性,政府依存性和政府独立性)决定的政府支 持度递减变成一个政府相对超脱的”两头小,中间 大”格局.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上述理论分析框架的关键性要素是政府对环 境非政府组织的态度与立场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 因而渐进发生的实质性改变,而对其阐释力的最 直接检验则是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一种更为 平衡的新型关系的形成,即政府对政府附属性环 境团体采取更加放任与超脱的立场和对政府独立 性环境直接行动团体采取更加宽容与开放的态 133 江箍笋干2008.2 度.在此,笔者以自然之友为例来探讨政府独立 性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关系类型的演变,分 析它们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良性互 动意义上的相互关系.为此,我们将着力于考察 自然之友与政府问关系类型上的具体特点以及这 种关系是否正在发生着某种意义上的实质性改 变. 首先,让我们具体考察一下自然之友成立之 初与政府关系类型上的基本特点.一方面,自然 之友是一个温和政治取向下的民问或草根性环境 保护社团.1993年3月,着名学者梁从诫发起成 立这一民间环保组织.其章程对自然之友的基本 宗旨,组织结构,活动领域和行动战略做了明确的 规定,其中第四条和第五条分别阐明了它”保护环 境,善待自然”的生态价值宗旨和致力于成为”温 和的合作者”的政治行动战略.具体而言,自然之 友将集中于公民环保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反对 反生态经济开发项目等较高政治生态议题,将侧 重于生态环保知识推广,生态示范性行动,向政府 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和利用媒体开展批评监督 等常规性较激进行动方式,将采取基于个体会员 制而不是全国各地分支机构网络的集中化组织结 构,将在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全国性范围内开展 活动.可见,自然之友虽然与主体性的政府附属 性环境民间社团有着明显的差别,并具有与大多 数西方环境运动团体相近的生态价值宗旨,但依 据欧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环境直接行动或激 进抗议性非政府组织,而更多地是一个以常规性 公众动员和政府说服为主的主流性环境保护团 体.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它明显地体现了中国第 一 代政府独立性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点. 另一方面,政府对自然之友首先是基于后者 归属上的理由而采取了一种总体上是排斥或抑制 性的立场,尽管这种立场并非专门针对它.这方 面最为突出的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法律监管.对 此,我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 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做了十分详尽的规 定.对于自然之友这一新生的政府独立性民间社 团来说最困难的是,一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业务主 管部门,二是遵守法律法规所确定的相关性基本 134 规范.对于前者,它先后遭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 北京市环保局方面基于各种原因的拒绝,最后才 在”中华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的名称下找到了 文化部作为其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所偏爱的 “FriendsofNature”(自然之友)的称谓是在民政部 注册登记时于后面追加上去的,前后历时达9个 月之久.因而,它的官方名称是”中华文化书院? 绿色文化分院(简称’自然之友’FriendsofNa. ture)”.对于后者,它所面临的是上述法律法规在 基本章程,组织结构,资源动员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的严格规定.可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差错都可 能导致其次年被拒绝再次登记,而这是自然之友 领导层和成员主体所最不愿看到的.我们不能 说,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方面的硬性规定,自然之友 就一定会走向一种与政府对立的社会政治动员战 略与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上述法律规定在框定 其最初的环保活动领域重点与手段方面——”种 树,观鸟,捡垃圾”(杨东平教授语)——的确产生 了重要影响. 因而,至少就自然之友成立时的状况而言,它 与政府问的关系明显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排斥型 关系.其主要表现是,政府对自然之友的非政府 组织性质与社会功能存在着严重的信任缺乏,因 而对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尽管大众媒体从一开 始就对其表现出了强烈的偏爱;部分作为一种理 性回应,自然之友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自我抑制性 的限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这种关系在经 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是否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 实质性改变呢? 一 方面,以作为中国非政府组织代表团成员 参加2002年南非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为标志,自 然之友已经明显地具有了一种环境非政府组织 “半官方代表”的地位?,似乎标志着它与政府间 的关系正在从最初的那种政府主导下的排斥型 (exclusive)关系向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包容型(in. clusive)关系演进.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对 自然之友的行政与法律监管与20世纪90年代中 期相比已经相对弱化,并且在国际环境合作交往 中的许多场合赋予了后者一种”半官方代表”或 “形象代言人”的使命;自然之友则尽可能地利用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 政府有意无意提供的国内”特权地位”和国际出席 场合来积累自己的社会政治声誉与经济资源.也 就是说,二者间明显地表现出了合作性的一面,虽 然这并不意味着自然之友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政 府支持性环境非政府组织. 另一方面,无论从自然之友的组织特点还是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总体态度取向来看,断言二 者间关系的任何实质性改变似乎都缺乏充分的理 由.就自然之友自身而言,它尽管在近年来介入 了一些相对较高政治性的生态议题,如2005年前 后有关怒江梯级水电开发工程的争论,但其所采 取的仍是向中央和各级政府提出建议等相对常规 性与温和的行动方式,至少并不比它在1995年l2 月发动的保护滇金丝猴行动和在1998年倡议发 动的保护藏羚羊行动更激进;它尽管近年来开始 筹建一些地方性的活动小组以提高其全国性活动 的效率,但个体会员制的集中化组织结构并没有 发生根本性改变;部分作为这一组织结构的结果, 它仍然是一个以北京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全国性环 保组织.也就是说,上述这些层面上的变化不足 以构成政府改变其基本态度与立场的充分理由. 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它对非政府组织生存与发 展的主导性或严厉监管立场目前显然还缺乏进行 重大调整的理由,而行政与法律监管规定更多考 虑的是非政府组织宏观管理层面上的问题而不会 针对个别类型的或个体性非政府组织.换句话 说,我们很难用政府行政与法律监管相关规定方 面的原因来解释自然之友与政府间关系类型的重 大变化.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与解释自然之友和政 府间关系所出现的上述积极变化趋向呢?在此, 让我们引入前文中提出的分析环境非政府组织与 政府间关系变化的分析框架,即经济社会环境的 变化,环境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阶段性变化和政治 机会结构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着眼于二者关系 中长期变化和宏观视角下的分析框架,但在笔者 看来,它对于解释政府与自然之友关系所发生着 的上述变化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一,经济社 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了 在2l世纪初集中解决迅速凸显的生态环境难题 的艰难使命.在这样一个日益主流化的亲生态政 治议程和话语框架内,包括自然之友在内的环境 非政府组织正在成为政府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转 型和一系列环境激进政策的最坚定支持者或伙 伴.也就是说,政府需要像自然之友这样的环境 非政府组织来宣传,示范和推广那些属于中长期 的生态环境理念与政策选择.其二,尽管包括自 然之友在内的在20世纪9o年代初期成立的环境 非政府组织仍未完成自身的阶段性变革,甚至这 种变革依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政府传统行政与法 律监管规定的限制,但它们最初所选择的温和政 治取向战略及其近十年来的实践显然已经得到了 政府方面的积极性理解和认可.也就是说,绝大 多数环境非政府组织已经以其具体行动表明,它 们是真心实意”帮忙的”而不是存心故意”添乱 的”.其三,政府内部生态主义意识较强或承担生 态环境管治责任的少数部门正在成为环境非政府 组织发展的制度内支持和动力,并为后者提供了 一 个相对开放的”政治机会结构”,而自然之友作 为最具国内外影响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也就理所当 然地成为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比如,1993年曾 拒绝成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的国家环保总局两年后 即推荐自然之友负责人梁从诫参加在印度举行的 “环境教育中心研讨会”,而在2005年前后的”圆 明园防渗膜工程事件”,”环评风暴”等一系列环境 保护行动中则已成为相互支持的明确伙伴.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在不断深化其对经 济社会现代化使命与进程理解的同时,也在逐渐 趋向于接受一种生态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观念与 实践模式,从而在事实上开始调整对包括自然之 友在内的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 度,而像自然之友这样较为成熟和采取较温和 政治取向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当然较易得到政府的 信任并开展合作. 评论性结论 就现实而言,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 的关系依然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非对称关系格 局,而它的阶段性变化将取决于政府基于超出生 态环境考虑本身的综合考量所作出的战略与政策 135 江箍笋干2008.2 深度调整.对自然之友的个例分析表明,政府确 实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其对环境非政府组织政 策作事实性调整的迹象,但显然还没有体现到行 政与法律监管相关规定的较深层面,因而,包括自 然之友在内的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自然之友创 建10年以后确实已能够利用其特定的先发优势 或独特资源(比如强势领导人,密切的传媒关系和 广泛的国内外影响)担当政府国际环境交往合作 中的”形象代言人”或合作性伙伴.在笔者看来, 这一变动趋向的涵义是双重性的.它既可以成为 政府继续调整其环境非政府组织立场与政策的试 验场或窗口,也可能长期局限为政府对国际生态 环境保护潮流与非政府组织迅猛发展态势的一种 策略性回应;它既可以成为自然之友等政府独立 性环境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与资源积累的手段与 途径,也可能演变为自然之友等进一步温和化其 政治战略取向的催化剂,而这将会导致自然之友 与政府关系的十分不同的前景.最为理想的结果 是建立在一种政府不断宽容与开放其环境非政府 组织立场和自然之友逐渐强化其生态环境议题监 督与参与能力基础上的”包容性合作”关系,而最 不理想的结果则是政府与自然之友基于各自局部 性需求而达成绿色旗帜下的”利益联姻”.就此而 言,即使仅从自然之友方面来说,被许多人视为中 国环境非政府组织未来希望的环境直接行动团体 或草根性团体与政府关系的走向也并不是确定的. ?徐凯:《近年来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研究:进展,问题与前 136 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oo7年第1期. ?”Thecaseof山epoisonedducks”,TheEconomist,5October2OO2. ?比如,”绿色江河”创办人杨欣对中国环境非政府直接行动团 体数量的估计是100个左右.参见周伟《环保人士呼吁:给 民间环保组织更多支持》,《中国青年报)2oo2年12月15日. ?SidneyTarrow,PowerinMovement:SocialMovementsandConten— tiousPolit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PP.71,138. ?周伟:《环保人士呼吁:给民间环保组织更多支持》,《中国青 年报》2002年12月15日. ?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学会)2OO4年第 10期. ?HanspeterKrlesieta1.(ed.),NewSocialMovementsinWestem Europe,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95,PP.xiii,xvii. ?比如,在作者出席的2003年12月151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 举行的”中欧人权对话研讨会”上,自然之友作为中方仅有的 两个非政府组织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 ?这一看法主要基于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的杨东平教授在 2006年l1月l1,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环境社 会学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但事实上,部分是由于梁 从诫本人的社会与学术声誉,自然之友成立不久就开始广泛 参加国际性环境交流与活动.比如,梁从诫1993年5月在自 然之友筹建期间就应邀参加了世界银行在北京举行的全球 环境基金非政府组织(GEF-NGO)会议,1994年11月首次访 问了美国并获得了第一笔国际资助. ?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近年来多次强调要发挥环境非 政府组织等公众参与形式在中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杨东平教授在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主 办的”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达了 相近的看法.他将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现状概括为:注册出生 难,缺乏办公场所设施和缺乏生存发展能力. 作者简介:郇庆治,196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 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丁惠平)
本文档为【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06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