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举报
开通vip

西方哲学史笔记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参考书目:张志伟 主编 人民大学出版社 (说明:?为一般看内容,几乎不会考;?为可能会考,为一般性记忆内容※为重点内容)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一、伊奥尼亚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哲学 ?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试图从变化万千的自然事物中概括出它们统一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的元素,它体现了哲学家以自然说明自然的原则;另一方面“水”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元素,它所表征的乃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从而生化万物且始终保持自身统一性的本原,所以亦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 ?...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参考书目:张志伟 主编 人民大学出版社 (说明:?为一般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几乎不会考;?为可能会考,为一般性记忆内容※为重点内容)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一、伊奥尼亚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哲学 ?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试图从变化万千的自然事物中概括出它们统一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的元素,它体现了哲学家以自然说明自然的原则;另一方面“水”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元素,它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征的乃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从而生化万物且始终保持自身统一性的本原,所以亦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 ?2.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另外那些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另一类无定的本性或自然,从这里生成了全部的事物和其中包含的各个世界。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无定”,意即无限定、无定形或无规定的意思。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本原即是万物由之而来、毁而复归于它的开端和主宰,那么它就不仅是普遍的,而且还必须能够转化为其他的自然元素同时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统一性,从而还能够最终回归自身,所以亦是富于变化的。因此,本原应当是无限定的。同时,阿那克西曼德还注意到本原生成万物的动力作用,即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内含着冷与热、干与湿。两种对立力量的作用,生成了万物。 ?3.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美尼认为阿那克西曼德所认为的世界的本原的“无定”应该是气,他主张气是无定的本原。既看不见也具有流动性和普遍性。他以气的凝聚与疏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气蒸发为火,凝结变为风,尔后成云、再尔为土,再尔为石。 ※(二)赫拉克利特 ※1、“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认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是有火生成的,最终也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受到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这种限制或支配就是“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所讲的“逻各斯”,一般理解为尺度、不变原则或必然性,通常理解为规律。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由火生成的万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唯有“变”本身是不变,因为这个“变”遵循着“变”的规则。也就是说,在纷繁变化的大千世界中,只有变化的规律是不变化的,万物的变化都依据着这个不变的规律进行着,万物也同时依据这个规律而存在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因为早期自然哲学从朴素的辩证法出发,断定自然万物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足的依据。因此,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规律,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同时赫拉克利特指出,对于事物的认识在于对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因为,“自然惯于掩盖自己”,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有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真正的认识了事物。由此赫拉克利特主张对事物的认识在于认识其“逻各斯”。 ※2、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轮回,这团活火的不断的运动变化生成的万物,因此万物也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的根源就是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 1 西方哲学史笔记 争和统一。赫拉克利特通过对大量的事实的总结分析指出“战争(斗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也就是说,事物的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根本的动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差异之间的斗争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动力,他认识到了事物运动的根本,由此来说,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当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存在着某种猜测,因此,也为相对主义和循环论的发证留下了余地。 二、南意大利哲学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1、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本人及其弟子擅长数学研究,而且取得过很大的成绩,所以当他们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做万物的本原。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在所有的本原中,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同水、火、土相比,数和那些存在着的东西以及生成着的东西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个本性乃是对数的模仿。在整个自然界中,数是第一位的,它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那么数是怎样生成万物的呢?他们这样解释,数有两种形式,即奇数和偶数,其中奇数是有定性的,偶性是无定形的,所以奇数是完满的,偶数是不完满。他们又把完满的奇数成为“一元”,不完满的偶数成为“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水、火、土、气,产生出一切事物。 ?2、宇宙是天体的和谐:“和谐”最初是指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而在毕达哥拉斯学派这里主要是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宇宙”则是指有秩序的世界。宇宙是天体的和谐就是说有秩序的宇宙是各种天体按照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组成的一个整体。 ?3、灵魂学说:事物是有灵魂的 (二)爱利亚学派 ?1、克赛诺芬尼:神是唯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 ※2、巴门尼德 ??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巴门尼德的哲学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显然,第一条路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路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被称为意见之路”。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他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巴门尼德的哲学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即真理之路;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即意见之路。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巴门尼德集中讨论了存在的特性及其与实现的关系。其基本实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唯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哪里少一些,存在的东西是连续不断的,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从本原上看,存在不是生成的。加入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如果生于存在,则预先假定了另一存在,这违反了存在是唯一的;如果生于非存在,这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因为存在决不能由非存在生成。 2 西方哲学史笔记 而从时间上说,存在只能是现在的存在,如果说存在是生成的,那么就是说存在在过去或将来的时间里生成,那它就不是现在的存在,所以存在只能是永恒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保持着自身的同一,居留同一地方而不变。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它像个均匀的球一样,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因为,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不存在。而且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说:“作为实现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巴门尼德发现,任何一个判断的主词和宾词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变的唯有这个系词“是”,它不会随着事物的不变而改变,因此它是永恒的,是使事物“是”或“存在”的根据。 3、芝诺 芝诺对存在的论证,芝诺对存在有两个论证,一个是论证存在是单一的反对存在是众多的;一个是论证存在是不动的反对存在是运动的。 芝诺对存在是单一而不是众多的论证有两个: 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就必然由许多部分构成。这些部分要么有广度和厚度,要么无广度和厚度。有广度和厚度,由于任何一个部分的边界都不会是最外的,所以,这种广度和厚度就可以无限相加下去;如果无广度和厚度,即使无限的相加下去也依然等于零。因此,就会导致存在既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所以存在只能是单一。 第二、从有限和无限额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存在的数目必定和实际的数目相等,但假如事物的数目就是这么多,它们在数目上就是可数的,因而是有限的。但假如存在的事物是众多的,它们在数目上又是无限的。这样就导致了存在在数目上既是有限多又是无限多的矛盾,因此存在只能是单一的。 存在是不动的而不是运动的四个论证: 第一,“二分法”。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以至于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里斯追乌龟”。芝诺认为,阿基里斯必须先到达乌龟起步的那一点,而乌龟又向前走了一段,如此,乌龟永远领先,所以他说,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第三、飞矢不动。芝诺强调,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第四,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的“运动场”例子。芝诺假设在一个运动上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是,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由此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由于承认存在运动就会导致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像矛盾的荒谬加额仑,所以只能是存在是不动的。 三、多元论哲学 (一)恩培多克勒: 1、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即四根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根,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一“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整个世界就处在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但是,这四种元素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他们之外”的“友爱”和“争吵”作为动力才使得它们分分合合的。“友爱”是一种亲和力,靠它组合四根,形成事物。“争吵”是离散力,由它导致事物的分离消亡。这两 3 西方哲学史笔记 种永恒的力量大小相同,作用相反,相互消长,形成了宇宙万物。 2、同类相知与流射说: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想接触而进入感官通道是,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合适那些通道是,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窄,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正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所以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他认为,我们是用气感觉神圣的气,用火感觉神圣的火。而我们的知识也是由对同类事物的而得来,无知则因相异而成。 ※(二)阿那克萨哥拉:1.种子说:万物本原是种子。种子是永恒的,数量上和种类上无限多的,可以无限分割而没有极限。事物由各种不同种子组成,性质由占数量多的种子成分决定。但是种子没有运动能力,需要一种外力在种子间作用才能聚散。这种力量就是努斯。 “努斯”一般译为“心灵”、“理性”或“理智”,表示的是高居于物体之上的精神实体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其他的东西都分有每一事物的一部分,只有理智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在万物之中,努斯是最精粹、最纯洁的,它有对万物的一切知识和最大力量,同时它也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一切的存在都是因为它而存在。 ?2、异类相知说: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着重探讨了感觉的产生问题,提出了异类相知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我们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由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由咸而知淡。在这里,阿那克萨戈拉认识到了仅靠感觉是不能把握真理的,只有努斯才对万物有一切的知识,因此,他非常的强调努斯的重要性。(再把上面关于努斯的加上) ※(三)德谟克利特 ※原子和虚空: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又称存在和非存在,充实而坚固的是存在,空虚而稀薄的是非存在,虚空并不比物体缺少什么,因此存在和非存在同样存在。这二者一起构成万物。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间的区别是生成其他事物的原因。这些区别共有三种,即形状、次序和位置,他断言,存在只在这三个方面上存在区别。 作为本原的原子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具有不可分割、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上无限的特点。而虚空只是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虚空是原子的活动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和形成万物。 ?2、流射说和约定论(认识论思想):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主要思想是影像说和约定论。一方面,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了,相反,若无影响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这就是说,感觉和思想是有外部事物的刺激产生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感官的东西都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见显现的,事物的真理是原子和虚空。因此,他认为有两类知识,一类是通过理智得来,是真实的,可以作为判断真理的尺度。另一类通过感觉得来,是虚假的,没有能力正确地判断真假。由此他得出结论,我们没有办法把握每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只是通过许多方式明白了它们。由此,相对于感觉来说更注重理性。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 智者学派 (一)普罗泰戈拉 ※1、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 4 西方哲学史笔记 非存在者非存在的尺度”。这里的人是指单个的人,因此普罗泰戈拉这里所说的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因此这个命题可以这样的理解,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就是对你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即把事物理解为是依靠人的感觉而存在的。 普罗泰戈拉这个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它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同时它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一反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住在万物的力量,可以看做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题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二)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对存在不存在的三个证明:第一、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那么它有三种可能: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首先,若该物非存在,那就意味着它既存在又非存在,这是荒谬的,矛盾的,假如非存在存在,存在就不存在了,而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存在不可能不存在,非存在就不存在。其次,设该物存在,那么它或是永恒的或是生成的,或既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如果它是永恒的,便就是无限的。既然它是无限的,它就不能存在某处,所以它不存在。若它是生成的,它要么从存在中生成,要么从非存在中生成。它不可能从存在中生成,因为如果它是存在就不是生成的,而是始终存在。它也不可能从非存在中生成,因为,非存在不可能生成存在。既然存在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生成的,更不能是即永恒又生成的,所以存在不存在。最后,第三种可能也不成立。因为前两种可能皆不成立,第三种情况也就不成立。 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假如我们思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所想的就都存在了,但这是荒谬的。其次,若我们所想的东西是真实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然而,这不成立,因为我们能思想到很多非存在物。所以,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认识存在要靠各种感觉,而告诉别人则靠语言。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既然存在不能变成语言,即使我们认识了存在也不能告诉别人。 这三个命题不仅从否定方面证明了存在与非存在的不可分割性,而且也说明了思维矛盾的必然性,在客观上解释了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语言与内容的矛盾,从而推动哲学思考的深入。 二、 ??苏格拉底 ※(一)善:在苏格拉底看来,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者须恶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他认为,“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人人具有。但是,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 ?助产术:由反讥,归纳,诱导,定义构成。1.反讥:以反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2.归纳:通过对与答者对以往知识的否定,一步步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知识。3.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以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藏在对方脑中的思想。4.定义:助产术的目的。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后,最终获得确切的概念。 三、 ?小苏格拉底学派 1、麦加拉派:善即存在:欧克里德认为善即是存在,它是一种道德实在,虽然人们用诸如智、神、理智等等名字来称谓善,但它实际上就是一。一切与善相反的东西都是非存在。善是不动的。因此只有思想才能认识,感觉则无能为力。 5 西方哲学史笔记 2、昔兰尼派:善即快乐:他们把苏格拉底的善规定为快乐,认为寻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即使是从最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快乐也是善的,因为虽然行为不合理,但是它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么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 3、犬儒派:善是节欲 四、 ※柏拉图 ※1、理念论:“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它物。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是知识的对象。可感的事物是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主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这里所说的造物主并不是神,而是人,例如他说木工是根据理念来造我们使用的床和桌子的。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追求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2、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分别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阐述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存在论角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的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知识论角度: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知的对象,一个是可感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此外柏拉图还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说明这两个世界的划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日喻”、“线喻”、“洞喻”。“日喻”即是说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可见,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线喻”(四线段说)是说将一根线段分成两个不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感世界,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照统一比例对两部分线段进行再划分,则一部分比较清晰,一部分较模糊。则可感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本原,即具体事物。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洞喻”即是说,使一群出生在洞穴里的囚徒,只能直观面前的洞壁。这样他们身后的火光映像的雕像的影响投射的洞壁上,则这些囚徒便认为洞壁上的东西是真实的,只有当他们走出洞穴,看到天上的太阳时才知道,“太阳才是万物的主宰”。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柏拉图终于完全了对两个世界的划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3、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回忆说:柏拉图否认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那么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呢,由此,柏拉图提出了 6 西方哲学史笔记 回忆说。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所以它具有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它遗忘了一切。所以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但是回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 柏拉图把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发,一种是渐进。突发的形式表现为疯狂,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它直接认识到真正的理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状态。而渐进则是通过一点点的认识逐渐达到对理念的认识。这表现为一种认识过程。这样我们的灵魂就实现了对知识的认识。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四种功能,从低到高一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猜想的对象是影像,由此产生人们的偏见和成见。相信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了感性认识,因其对象的变动不居,所以感性认识也不具有可靠性和确实性。推论的对象是数理理念,它的活动特点是不得不先设定一些假设,并且视之为不证自明,然后由假设开始,通过逻辑推理继而达到答案。理智的对象是伦理方面的理念。它不用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帮助,通过一系列的步骤,从理念开始,再从理念到理念,最后下降到理念而终止。它比推论更精确、更真实,获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认识,最终把握到善的理念。 ??灵魂学说: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灵魂的不朽。 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自我运动即是灵魂,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灵魂先于物体,灵魂是第一位的,物体是第二位的。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 柏拉图把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但是从广义上来说,世界灵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创造物;其次是人的灵魂,独具理性;再次是动物的灵魂,虽无理性,却有欲望和激情。最低的是植物的灵魂,只有欲望。 此外,柏拉图还论证灵魂不死。具体他通过三个方面来论证灵魂不死的观点。首先是回忆说论证。既然学习就是回忆,那么我们必定先前就掌握知识,即灵魂在进入我们肉体之前就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说灵魂不死。其次是运动说论证。凡是具有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死的,只有自我运动才能永不停止运动,而灵魂是自我运动,所以灵魂是不朽的。最后是神圣性论证。灵魂具有论证神圣事物的能力,而任何神圣事物又是不朽的,所以灵魂本身也应当是不朽的,否则无法认识。 五、 亚里士多德 ?(一)三本原说 所谓的本原,是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因而总有某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出生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就是本原,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载体”。载体只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生成物之所以为生成物,关键在其形式。因此,形式也是本原之一。由于形式有一个具有和短缺的对立问题,所以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种形式,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原因可以说有三个,即载体、形式和短缺。 ※(二)四因说(又称为“形式与质料”)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所谓的“质料因”,指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或者说是作为事物存在 7 西方哲学史笔记 和生成的载体,如雕像的质料是青铜。 “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有两汇总含义,。一是内在形式,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不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二是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来说,内在形式总是通过外在形状表现出来,所以说,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谓的“动力因”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目的因”又称为“所为因”,是指事物存在的最终方向和归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和目的。例如健康是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或所为因。 事物存在的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即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是形式,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所以这四因可以说成是“二因”,即质料因和形式因。(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三)潜能与实现 潜能和实现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的“潜能”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即事物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无能为力。所谓的“实现”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利益中事物的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亦即潜能实现出来的本质。潜能与实现的关系通常亦理解为质料与形式的关系。质料以前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潜能与实现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四)运动学说(根本就不可能考,出于亚里士多德的尊重整理的,千万别背啊~~~~~~) 亚里士多德运动学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运动的本质;运动的种类和形式;运动的条件;运动和运动者。 ?运动的本质。运动就是能运动物潜能的实现,一旦把这种能力实现出来,变成现实,就是运动。 ?运动的形式就是从存在到存在的变化。运动有三类:性质方面的运动叫做质变,数量方面的运动无共同的名称,分别叫做增加和减少。地点方面的变化叫做移动。 ?运动的条件:地点和时间。任何事物的运动总是在时间和地点中进行,所以时间和地点是运动的必要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被运动的事物都必然是被某物运动,这个某物就是运动者,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个最初的运动者具有永恒性、不动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是一切运动的推动者。 ※(五)实体说 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逻辑上讲,实体自身是主词,只被宾词述说。(相当于被修饰和修饰的关系);实体都是单一的个别事物。越是个别的东西实体性越大。 ?(六)灵魂等级论:1.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是灵魂最初的能力,作用为摄取食物和生殖。2.动物灵魂或感觉灵魂:除营养能力外,有三方面功能——感觉,欲望,位置移动。3.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除前两者能力外,还有推理和思维能力。 ?晚期希腊哲学 一、 ?伊壁鸠鲁主义(不会考,不用看) (一)感觉主义的准则学: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和情感。 8 西方哲学史笔记 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同类的感觉。因此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异类的感觉,因为二者多判别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理性也不能驳倒感觉,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 预见是一种储藏与心灵中的把握、真是的意见和普遍思想。 情感是内在的感觉,有快乐和痛苦两种状态。 (二)快乐主义: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快乐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但是伊壁鸠鲁强调,快乐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的快乐,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原因排除那些是灵魂不安的观点。 六、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的哲学指向主要的伦理学上,他们追求灵魂永恒安宁的至上境界,他们认为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只能是放弃认识。这一派即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或逻各斯,对一切保持沉默,不作判断,不为之动心,以此达到灵魂的永恒安宁。 ※(一)毕洛的怀疑主义:毕洛并不否认现象的存在,因为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认的,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和我们关于现象所作出的判断。他认为,我们不能说现象是什么,只能说它显得是什么或看来怎么样。伦理方面的事物也是如此。他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否认事物是美或丑、公正或不公正的性质,认为只是风俗和习惯知道这人们的行为。他认为,任何命题都有一个对等的反命题与它对立存在,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所以他不对任何东西做判断,以避免独断论。 七、 ※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是晚期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派别之一,他之所以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是因为它的基本倾向虽可以划入柏拉图主义阵营,但却具有鲜明的“新”特点,即思想来源上的折衷主义,本体论上的神秘主义,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和伦理观上的人神合一。这一派主要思想来源有传统的希腊哲学、以斐洛为代表的犹太神哲学、以阿波罗尼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普鲁塔克为代笔的折衷性的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提诺(又译为柏罗丁)。 普罗提诺的“太一”说(或叫做“一”说):普罗提诺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产生出来的,这个产生者就是“太一”。“太一”作为一切存在的产生者,本身不是存在,也不是一切。正义为“太一”空无一物,所以万物由它产生。“太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正因为其完满而流溢,所以它是通过流溢产生一切的。 所谓的“流溢”是“太一”生万物的方式。“太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流溢,但这种流溢却无损于自身的完满。“太一”首先流溢出“理智”。这个“理智”是“太一”的影像,也是“太一”唯一直接的产物。“理智”也像“太一”一样能够流溢。它流溢出的影响是“灵魂”。灵魂存在于理智中,犹如理智存在于“太一”中。灵魂流溢出可感世界。可感世界有形式和质料两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漆黑混沌,它本身不变,却作为载体承受形式的变化。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就因为受到污染而堕落了,人的使命就是改造自己,是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太一”结合。灵魂的回归有两条路径,一是德性修养,一是辩证法。对应于灵魂、理智和“太一”德性也有三种,即公德、净化和观照。公德和净化是观照的准备,观照是最高的德性,它使人在突入其来的一刹那灵魂出窍,舍弃肉体而与“太一”结合,获得宁静。而辩证法的回归路径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改变低级生活的第一阶段,一个是上升到理智领域的第二阶段。但是普罗提诺认为,只有哲学家、音乐家和爱美者才能通过这条路径。 教父哲学 9 西方哲学史笔记 ※一、教父哲学:随着基督教的创立并逐渐的发展传播,基督教遇到对内为自身建设理论和对外反对来自哲学等文化的攻击,维护基督教的发展。在这样历史境况下,基督教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具有或多或少哲学素养的信徒挺身而出,他们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以创立教义、制订神学内容为己任,力图使基督教的信仰与哲学的理性统一起来。通过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因而他们被教会尊为“教父”,他们的思想被称为“教父哲学”。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从时间上来说,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根据教父们的活动的区域和使用的语言,后人把他们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从总体上来说,以游斯丁、奥里根等人为代表的希腊教父比较注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注重上帝的三位一体、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等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而以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人为代表的拉丁教父则更多地注重信仰和伦理、注重人的最以及救赎等问题。 二、奥古斯丁 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找上帝的路径。而奥古斯丁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 ?(一)、论自我意识:在奥古斯丁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当人在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感觉经验是变化无常的东西。在这里不可能找到上帝。人的理性只能借助“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心中的真理。 ※(二)、上帝的认识与信仰:他深入内心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思维着的精神,而是为了寻找上帝。他从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回到自身内,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最后达到理性。但上帝是绝对超越的,是不可以认识的。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适用于上帝。因此,对上帝的认识不能是从经验出发的实证认识,而只能是一种神秘的直觉。因此,他在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性,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仰是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三)论证三位一体:奥古斯丁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对人的思索有助于领会上帝的三位一体。上帝的实体存在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中,每一个位格中上帝都是完整的无限的存在,一位等于三位,各位在各位里面,大家在各位里面,各位在大家里面、大家在大家里面,并且大家合而为一。这样奥古斯丁就论证了所谓三位的合一性和平等性。 ?(四)上帝创世说。神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是:上帝用什么创造了世界,如果上帝是用某种东西创世,这种东西是不是上帝的造物,如果不是,就会出现不是上帝创造和上帝同样永恒的东西,从而产生二元论。如果是,那么上帝是用什么来创造这某种东西呢,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首先,上帝创世没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有他创造的工具或手段。其次、上帝创世没有使用任何材料。第三,上帝虽然借助自身从无中创造世界,却不是自身创造为世界,这种创造活动对上帝自身没有亏损。第四,上帝创世活动是一个一直在持续的过程。 ?(五)灵魂的不朽、堕落与救赎 灵魂:灵魂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独立的精神实体,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但不是这两个实体组合为的新实体,也不是灵魂被肉体禁锢,而是灵魂占有、使用和统治肉体。由于灵魂是与永恒的真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不朽的,灵魂具有三种基本力量,即记忆、理智和意志。其中最主要的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消极的方面即是灵魂不受任何外在的强制,积极的方面则是灵魂具有自我规定的能力。 堕落(又称为原罪说):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至善的,故而在上帝这里是不存在恶的。上帝创造万物,因而万物本身必定也是善的,但是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因此,万物不能像上 10 西方哲学史笔记 帝一样是至善的,而是或多或少的有缺陷,这种缺陷就是恶。恶就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人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至善。人类的始祖亚当收到引诱犯了罪,由此他的后代就有了这种遗传而来的“原罪”。 救赎:虽然人由于“遗传”而获得了原罪,但是,上帝是仁慈的,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然而上帝并不是拯救所有的人,而是拯救一部分人,上帝拯救的这部分人是上帝随人选择的选民,是出于任意性的。由此奥古斯丁论证了上帝的绝对权威。 经院哲学 一、 早期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所谓的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因而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与教父哲学不同,经院哲学在总体上已经不再以创立教义、制订神学内容为己任,而是要从理论上论证、阐释教义,化解圣经或教父哲学中所包含的一些不协调因素,使神学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通常我们把经院哲学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中期是经院哲学繁荣的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为最大的权威,晚期是被看做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是存在具体事物中或事物之先的精神实体,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后者被称为唯名论。一般说来,唯实论属于经院哲学中的正统派,唯名论则被看作是异端,唯实论是理性主义的,而唯名论即使不是反理性主义的,也是非理性主义的。当然,唯名论之为异端并不是因为它否定上帝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为了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从理性主义上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唯名论的盛行最终使调和理性与信仰的工作失败。 托马斯?阿奎那 ?(一)信仰与理性: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唯一而单一的真理。哲学是就受造物来研究的真理,神学从上帝开始,有上帝下降到受造物。信仰与理性间相辅相成,相互一致。信仰可以帮助理性开拓视野,补充和完善哲学真理。理性可以保障信仰基础。所有对神学的攻击都是来自自然理性,为神学作的辩护必须从自然理性出发来进行。 ※(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1.凡事物的运动都有第一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即上帝。2.一件事物先于自身存在是不可能的,作用因必须在逻辑上先于结果。这个第一作用因就是上帝。3.必须设想某种必然存在的东西,通过它别的事物才得以在一定时期存在,它就是上帝。4.存在的事物中有等级之分。它是美,善的事物完善性的原因。它就是上帝。5.自然事物都有一个目标而活动。只有在它们受某个指挥者指挥时才由安排来追求目标。这个指挥者就是上帝。 邓斯?司各脱 1、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司各脱反对用理性来思维上帝,他认为我们通过理性只能知道上帝是一切原因的原因,一切本质的本质,知道上帝是永恒的。一个定理在哲学看来可能是真的,但在神学看来就可能是假的,反之亦然。但哲学和神学不应该存在对立。神学并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实践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帮助拯救人的灵魂。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上帝,但可以信仰上帝、爱上帝,信仰和爱高于认识。 2、个体性原则:在司各脱看来,治疗师普遍的基础,而形式是事物的个体性原则。个体是 11 西方哲学史笔记 完善的存在,是自然的目的,是直接的、独立的实在。因此,完善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个别的知识。知识起源于个别的感知,普遍的概念来自于人类能动理智的抽象活动。司各脱也承认共相的客观存在,共相存在的基础就在于精神从类似的对象那里抽象的到的共同的本质,这种保额价值必定存在于个体之中,否则我们就不能通过感知和抽象得到它们。 威廉?奥卡姆 ※奥卡姆剃刀: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并不是一种是在的东西,倘若共相是现实地存在于个体之中,又不同于个体,那么共相本身就应当是单一的物。共相是一种设想出来的东西,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是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外设定一个联系,在多的事物之外设定一个多,这只能是科学毫无意义的复杂化,这是违背逻辑和一切科学基本原理的。由此,奥卡姆提出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论断。从这一论断出发,他认为像“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影像”之类都是多余的东西,都应当加以抛弃。哲学史上把奥卡姆这一思想形象地成为“奥卡姆剃刀”。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培根是经验论的开创者,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创始人。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主要分歧: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一般来说,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最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一、 培根 ※(一)四假相说:所谓的假相是指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族类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族类假相”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洞穴假相”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相。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各有不同,这就难免是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一些成见和偏见。“市场假相”是由于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语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剧场假相”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二)培根的“形式”:“形式”是培根自然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培根所说的“形式”一般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形式”的特征:1、形式和物质不可分离。2、形式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3、形式具有普遍性。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5、由于形式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中得到自由,即形式的效用性。 ?(三)经验论思想:培根认为科学知识的对象是自然,认识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事物的“形式”即规律,科学知识来源于对自然物的感觉经验。一切知识都是起源于经验,感觉表象是认识的起点。但是感觉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感觉的领域是偏狭的,并且带有主观性,因而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不过,感觉的这些缺陷是可以弥补的。补救的办法是给感官提供工具和帮助,但主要是依靠科学实验。 12 西方哲学史笔记 二、 笛卡尔 ※(一)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从普遍怀疑从发,认为我们一向当做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由此推论,一切考察事物的科学都是可疑的,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因为对“我在怀疑”的怀疑仍是怀疑,因而它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的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是矛盾的。当我们怀疑一切的时候,唯有思想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一方面当我否定包括我身体在内的所有事物时,我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停止了思想,我就不存在了。我发现只有一种属性属于我,这就是思想。我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这个我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这就是说,这个“我”是一个心灵实体,它的本质就是思想,它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笛卡尔强调我思故我在并不是一个推论,它是一个直观到的真理。在他看来,心灵与物体时两个相互独立,没有什么关系的实体。心灵的属性是思想。物体的属性是广延,心灵没有广延,是不可分的,物体不能思想,是无限可分的。笛卡尔的“我思”开创了近代哲学之先河,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标志着近代哲学开端。(简述:我们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所以一切科学都是可疑的。当我们在怀疑的时候,只有“怀疑”本身是不能怀疑的。因为我怀疑自身“在怀疑”的真实性正好印证了我仍在怀疑。所以“我怀疑”这个思想是存在的。“我怀疑”就是“我思”。当我处于这种怀疑的思想状态时,我才真正的存在着。这个我与肉身的我完全不同,是一个心灵实体,它的本质是思想。) ※(二)形而上学的三原理(笛卡尔的实体论) 1、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我们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所以一切科学都是可疑的。当我们在怀疑的时候,只有“怀疑”本身是不能怀疑的。因为我怀疑自身“在怀疑”的真实性正好印证了我仍在怀疑。所以“我怀疑”这个思想是存在的。“我怀疑”就是“我思”。当我处于这种怀疑的思想状态时,我才真正的存在着。这个我与肉身的我完全不同,是一个心灵实体,它的本质是思想。 2、第二原理:上帝存在:笛卡尔说,当我怀疑是,我发现不仅“我”是存在的,而且还发现“我”是不完满的,因为怀疑就是表示知识的不足,而这正是“我”的不完满的变现。不仅如此,当“我”发现自己不完满的时候,还清楚明白地发现“我”心中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的存在。既然上帝观念是无限完满的,它就必然包含存在性,因而上帝是存在的。 3、第三原理:物质存在:他说,我们的认识能力是上帝给予的,而上帝是决不会欺骗我们的。因此,我既然清楚明白地认识到有一个物质世界,所以这个物质世界就是必定存在的。 通过这三条原理,笛卡尔建立了形而上学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上帝”、“物质”“心灵”是最基本的范畴,即笛卡尔的实体。所谓的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自己存在而其存在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所以,真正符合这个实体定义的只有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是绝对独立的存在。因此,当我们说上帝、心灵和物体是三个实体的时候,并不是在同一意义上说的。从来源上讲,心灵与物体都依赖于上帝。而就本性而言,心灵之为心灵,物体之为物体,是依赖于自身而存在的,所以从相对意义上讲,它们也可以叫做实体。 ?(三)方法论和认识论 1、方法论四原则:第一条,决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者的加以接受。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新校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是与加以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第四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的列举出来,尽量普遍 13 西方哲学史笔记 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 2、理性演绎法: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和演绎。所谓直观既不是感性直观也不是神秘的直觉,而是“理智直观”,它是一个清晰而周详的心灵的无可置疑的概念,仅仅由理性之光突然而出,它比演绎本身更确实可靠,因为它更简单,虽然演绎也不可能被我们错误地使用。所谓演绎就是从已经确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理智直观的作用是为演绎提供进行推理的基本原理,演绎就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推理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知识体系。 ※3、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整个唯理论哲学的基础。按照笛卡尔的观点,科学之为科学必须是有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因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不足以充当科学知识的基础,故而这些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只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包括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和天赋能力潜存说。1、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科学的基本原理不能来源于变动不居的感觉,只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它不能来自感觉或想象,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清楚明白而普遍有效的永恒的真理。2、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天赋观念是潜存于我们心中的,需要学习和训练才能把它们从其它观念的掩蔽和混杂中发现出来。3、天赋能力潜存说:天赋观念实际上是一种潜存的能力,一旦经验诱发它就能产生这种能力。 4、怀疑方法:笛卡尔认为,现有的哲学原理和观念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在真假难分的情况下,惟一妥当的办法就是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无可置疑的真理,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推演科学体系的基石。但是,我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笛卡尔的怀疑不同于怀疑论的怀疑,怀疑论的怀疑是目的,而笛卡尔则是把它当作方法和手段。 ?(四)物体即广延:笛卡尔在形而上学中分别规定了心灵与物体的性质: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想,物体的本质属性则是广延。所谓“广延”指的是具有长、宽、高三向量的形体。笛卡尔之所以说广延是物质实体的根本属性,是因为物体有广延就存在,而无广延就不存在。(我们可以从物体中排除硬度、重量、颜色等性质,但物体不失为存在。然而我们从物体中排除长、宽、高三向量亦即广延,物体就不存在了。)笛卡尔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认为物体的根本特性是广延,它是占据空间的实体,因而广延与空间是同一的。所以具有长宽高三向量的广延不但构成物体的本质,而且也构成空间的本质,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在物体中,我们是从个别特殊方面观察它们,认为它们随物体的变化而变化;而在空间中,我们则是从一般方面观察它们,认为广延具有概况的统一性。同时笛卡尔认为,既然我物体的本性是广延性,广延性作为一种量的特征是可以分割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不可分割的物质部分如原子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时他也认为宏观世界是无限延伸的,因为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设立一个界限,都可以想象在这个界限之外还有广延未定的许多空间 三、 霍布斯(雅君) 一、 ?认识论和方法论 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部对象所引起的感觉而获得的,他批判的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观念只是有形物体的反映,它们只能通过感觉来自外界。感觉是我们认识物体的的方式,是一种影像,只是外部事物的运动作用于我们的耳目及其他感官的压力而产生的原始幻影。 他重视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哲学就是由因及果和由果溯因的推理的知识,哲学的方法就是根据结果的已知原因来发现结果、或者根据原因的已知结果来发现原因,他析和综合。 二、自然哲学:系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物体”为概念为核心的“自然哲学”。 1、物体 物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广延的东西,“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 14 西方哲学史笔记 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物体即是物质实体。因此既然宇宙的全体都是物体,而宇宙包括了一切,所以任何不是物体的东西都不存在,所以不存在“无形体的实体、非物质的实体。”这样霍布斯就驳斥了经院哲学家所谓“抽象的本质”、“实体形式”之类的虚构,批判了笛卡尔所谓与身体相脱离的“思想实体”,排除了神学。 ※2、偶性(性质) 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 物体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而独立存在,偶性则是由物体之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因其表现的能力而言的。它不是物体,而是物体的一种能力。它是我们认识物体的一种方式。 偶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普遍具有的性质,即广延和形状,除非物体消失它们才会消失。一类是不为工切物体所共有的,如动静、色、声等,它们的产生和消灭可以补另外的偶性所取代,但是物体并不消灭。 3、运动(机械运动、位移) 运动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能力,而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物体特有的偶性,是一切事物的偶性所以产生和变化的一般原因。 4、因果性(必然性) 他认为哲学就是探求因果性的科学。 特征:?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赖的。 ?因果关系和结果的产生就在于某种连续的进程。 ?因果的接近性。 ?因果的恒常性。 因果这间的联系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必然的。所有事物都处于因果必然联系的链条之中。由此批判的神学家的天意说和自由意志论,不存在任何超出因果必然性制约的所谓的自由意志。自由只是按照必然性无阻碍的活动。(自由就是必然。) ※三、公民哲学 1、自然本性与自然法(伦理学) 自然本性与自然法是相互矛盾的。 自然本性是作为“自然物体”的人的本性,包含着互相争斗的根源:为求利而竞争、为安全而猜疑,也有自我保存的本能。自然状态是一切人所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但要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和欲望、确保和平,就得让位于自我保存的本性,接受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自然法就是理性建立起来的道德法则,是真正和和唯一的道德哲学。 2、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的上升) “自然法”只有道德上的约束力,没有强有力的公共权力就难以发挥作用。为了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只有把自然权利转让出去,把大家的意志变成一个意志,这种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所谓的“契约”。 3、国家(公共权力) 国家“是一个人格,一大群人通过相互约定使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成为这个人格的一切行动的主人,为的是当他认为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他们大家的力量和工具来谋求他们的和平和公共防御。”国家是通过人们相互之间订立契约,把全部权利交付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而实现的。他借用圣经中的巨大海兽利维坦来比喻国家。 他以社会契约论为专制主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论证。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中,君主制最优越,有利于权力集中,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人民不能违背契约而收回权力。 四、 斯宾诺莎(雅君) 一、 ※实体学说(本体论) 1、 实体 15 西方哲学史笔记 定义: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实体是独立自存的。 规定:实体是自因。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唯一的。 实体、神、自然是从三个方面对同一东西的不同表述。神是唯一的,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除了神之外没有任何实体,一切存在的东西存在于神之内,神是万物的内因,神只是出于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动作,所谓神的理智或力量也就是万物存在的原因和自然的规律或法则。自然:包括物质和思想在内的大全。由于实体是自因,因而自然乃是原因和结果的统一,因而将自然分为“能生的自然”和“被生的自然”, 2、 属性(本质) 心物平行论(心物两面论):实体的属性是无限的,但从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道实体的两个属性,即思维和广延。思维和广延是同一的。因此,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实体而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属性,这就化解了笛卡尔的二元论。思维和广延各自独立,是不能相互限制的。所以思维和广延之产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决。 3、 样式(个别事物) 样式“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样式就是实体的属性的分殊,也就是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思维属性的样式,如思想、观念、情绪。广延属性的样式,如一切具有广延的物质实体。对样式的认识有两种:一是就事物本身去认识,这只能认识有限的的东西。二是从更高的原因、更高的必然性是认识,这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是有限的因果关系。他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必然的,将因果性理解为必然性,另一方面由于强调实体的第一性,因而走向了机械决定论,并面临着一与多、无限与有限之间的关系等难题。 ?二、认识论 认识的客观有效性:一方面人的有限的理智能够认识实体及其属性,另一方面尽管思想不能影响广延,但两者作为同一实体的属性是一致的,认识了观念的次序也就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次序。 1、知识分类 四类:传闻知识,泛泛的经验,推论、直观 三类:“意见或想像”“理性知识”“直观知识” 2、真观念 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发展,特性是: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的观念构成的,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存在或产生,直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与其对象的形式本身相符合。 与“天赋观念”的差别: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而获得的。直观和推理的能力是天赋的,由此而获得的真观念,并进而获得其他的真理。知识的进步就是以真观念作为我们的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新的工具。 3、方法论 以几何学为模型的理性演绎法:首先建立一个清楚明白的、自明的普遍概念即真观念,然后按照规范或规律进行推论,构成观念的体系。 ?三、伦理学 由于人具有天赋的认识能力,能够认识万物的本质即实体或神,因而有可能摆脱单纯的样式状态,通达自由的境界。 1、情感与理性 情感:人的行为和欲望都由外在的力量所决定。 理性:能够使人认识万物的本质,通达至善而成为自由人的惟一途径就是对神的认识,心灵只有在理解时才是主动的。由情感所规定的善是相对的善,理性所追求的到善才是真正 16 西方哲学史笔记 的善、绝对的善。所以他主张用理性去理解和控制情感,只有知识才能引导我们走向幸福,通过理性以激情的控制,通过理性的认识而达到对神的爱,认识神,理解神乃是最大的快乐,是至善,是最高的道德。 2、至善 至善是认识的最高目的,是一种常住不变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从实体的角度认识万物的本质,按照神圣的自然法则而生活。 3、自由 自由就是出于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行动和生活。当他由理性所指导,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之必然性,从而主动地生活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自由人。依据第三种知识来理解事物,对自身本性的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 五、 洛克(雅君) ?一、批判“天赋观念论” 天赋观念论这的主要论据是普遍同意说。认为宗教、道德、数学和逻辑学中的一般观念和原则是人们所普遍同意的,这就证明它们在人们心中是天赋的。洛克则指出根本不存在全人类普遍统一的天赋原则,如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婴儿和白痴就不知道,道德规范、宗教信条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大相径庭。天赋观念论者提出潜存说,认为尽管儿童开始并不知道这些天赋原则,但当他学会使用理性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原则。洛克认为,说我们的心灵中具有某些天赋观念,就是说它们为心灵所理解,或是说,这个观念“在理解中”。如果说在理解的观念而不被理解,这是矛盾的。洛克还进一步 天赋观念论者的理论前提----上帝观念天赋说。上帝观念也不是人人都有的,如历来的无神论者他们就没有天赋观念。即使是信仰上帝的人,他们心中的上帝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也不是普遍同意的。 ※因此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白板说”:人的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但是知识却是后天得的。人类具有接受感觉、形成观念和知识的天赋能力,但是人的心灵原来如同白板,后来通过经验在上边印上印痕,才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二、经验(感觉和反省)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外感觉)和对内的反省(内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而反省的对象则是内在的心理作用。心灵中有感觉时才会有经验发生,当感觉发动而产生了心理活动时才会有反省。 ※三、观念 一切观念源于经验,经验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观念,观念用以表示人的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基本元素。它既是人类思维的直接对象,也是知识的基本材料。 笛卡尔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1.简单观念:由外部事物之属性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感觉观念和心灵由于受物体的刺激对自身的反省产生的反省观念。由此,简单观念分为两种性质。前一种简单观念是物体的性质如:形状,大小,数目,运动,静止等在感官中的印象;后一种简单观念是心灵对在物体中不存在的“第二性的质”如:颜色,声音,气味等的主观反映。2.复杂观念:由几个简单观念组成的观念。心灵在获得简单观念时完全是被动的。但心灵通过自己的作用,以简单观念为材料和基础来构成复杂观念。在洛克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观念的性质,我们也就可以了解知识了,因为知识就是对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四、知识 1、观念之间的关系 知识就是对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四类?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实在的存在。按照洛克的观点,理智就是根据这四种关系来组合知识的。 他认为理智就是根据这四种关系组合知识的。 17 西方哲学史笔记 2、知识的等级 理智按照观念之间不同的关系来形成知识,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知识的清晰程度有所区别,这就形成了知识的等级。 ?直观的知识:具有最高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是全部知识的基础。 ?证明的知识:通过中介推理来予以证明和确认。 ?感觉的知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 3、知识的实在性 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 除了实体观念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相契合的。 4、人类知识的范围:既然知识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那么人类知识的范围就在观念之间的四种关系的范围内。 ?五、社会政治学说(我认为不能考) 六、 莱布尼茨(雅君) ?一、机械论的局限 首先,机械论的实体观念必然会陷入“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其次,机械论的实体观无法解释许多经验事实,也不能说明生物的运动变化。 第三,不仅难以说明物质世界的本质,更不能解释感觉现象和思想现象。 ※二、单子论 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而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 1、单子的特性:单子的特性: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没有形状和广延,因而不可分。2.复多性。单子无限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复合的和无限的,因此组成这些事物的单子就是无限多个。 3.永恒性。单子不像自然事物那样通过各个部分组合或分解而产生或消失,它们只能通过上帝创造而产生。4.单子间相互独立。既然单子是单纯的没有广延。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进入其内部造成变化。单子间没有物理影响,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5质的差别。单子单纯没有广延,因而相互间不存在量的差别,只存在质的差别。它们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它们的本性在于表象或知觉。知觉的清晰度不同造成它们质的区别。6.单子是自因。单子单纯没有部分。因而它的变化发展不可能来自外部,只能来自内部。 2、单子的等级:根据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等级,整个宇宙是一个单子等级系列。这些等级主要有:?无意识的无机物,植物,原始的隐德来希?动物的灵魂?人的灵魂?人之上的高级单子?太上单子(上帝) 3、连续性原则:从上帝到最低级的单子,其间存在着无限多的等级,这些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每一个单子从一种知觉到另一种知觉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在相邻的两个单子之间,一方面有差别,另一方面其差别又无限小。因而每个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所有的单子构成从上帝这个最高单子到最低的原始的隐德来希的无线的连续序列。 ※4、预定的和谐 连续性原则是说明在静态条件下宇宙的连续性。为了说明在动态情况下,宇宙这个单子的无限等级序列的协调一致,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的和谐”。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他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做相应的变化发展,因而全部单子的变化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 莱布尼茨不仅用“预定的和谐”来说明无限多的单子所组成的整个宇宙的和谐一致,而且以此来解决笛卡尔遗留下的心身关系问题。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所制造的心灵和身体这“两 18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座钟”在最初就是走的非常的准确,而且相互之间有自然地彼此一致,这就是心身之间的“预定的和谐”。 莱布尼茨还以“预定的和谐”来说明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预定的和谐”既是宇宙整体的连续性秩序的基础,也是心身关系协调一致的保证,因而是其哲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构成了其哲学的最大特点。 ?三、认识论(人的心灵单子如何表象或知觉宇宙万物的学说) 1、对经验论的批判:经验主义者联想能力与禽兽的纯粹联想一样总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以后相似的场合下还会发生。而经验是个别的、偶然的和有条件的,不具有必然性,当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经验就不适用了,如果鼓手过去的经验,必然就要发错误。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他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尽管数目很多,却不足以建立真了的普遍必然性。 2、天赋观念论 比笛卡尔更彻底,从单子论的单纯性和内在原则出发,认为人的所有观念都是天赋的,并且提出了“天赋能力潜在说”。观念真理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 ?3、两种真理 推理的真理、必然的真理 事实的真理、偶然的真理 七、 巴克莱 ※(一)、存在即被感知:巴克莱认为在外面的认识之中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认识的对象,即观念;一是认识的主体。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感觉观念,一类是心灵通过组合与分解感觉观念而形成的观念。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观念都只存在于能感知的能动实体及心灵之中。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这样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观念完全是一回事,对象和感觉就是一种东西。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对于一个事物,如果我没有感知它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因为除我之外还有别的精神在感知它。即使我们都没有感知它,还有一个无限的心灵即上帝在感知它。任何事物的可感性质都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存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二)对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观念的学说的批判:首先,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相同的东西是不能相互结合的,因而观念不可能与存在于心外的不是观念的东西相似,一切可感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感官所感知,就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观念。其次,第二性的质与第一性的质是不可分离的,我们不可能感知或想象一个物体的第一性的质而不涉及第二性的质。最后,所谓第一性的质都是一些量的规定,而量的规定统统与感官相关,并无心外的存在。 ※(三)物是观念的集合:人们知道事物的存在只有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感官感知它们,有外部来的感觉的观念清晰、明确、固定。这些观念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的加以改变。人们给定一个名称来标志它们,这就是所谓事物。 ?(四)物质是虚无:现实中只存在特殊、个别而不存在普遍的、一般的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毫无意义的抽象,他不否认借感官和反省所能理解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惟一要否认的是有形的、被动的实体。如果把广袤、有形相、坚实性等观念排除去,所谓的“物质”就一无所有了。 八、 休谟 ?(一)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休谟把巴克莱和洛克的观念称之为“知觉”。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感觉、情感、情绪、思维等所有的意识活动。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一类是“观念”。所谓的印 19 西方哲学史笔记 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包括听见、看见、摸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是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目之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有感觉印象得来。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就印象与观念的关系而论,我们的印象和观念除了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之外,在其他每一方面都是极为类似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其他一种的反映;因此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同时休谟指出,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合观念或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是来自对简单观念的排列组合。总而言之,一切观念或思想最终来源于印象即感觉经验。 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原则是印象在先原则,强调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实际上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条是想象自由原则,即是说,观念虽然由印象而产生,但是在心中却可以自由地结合,从而产生出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 ※(二)温和的怀疑论: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唯物主义者主张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心中的知觉是它的摹本或表象,乃是毫无根据也是无法证明的偏见。而唯心主义者将感觉的来源归结为心灵或上帝同样没有根据,因此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休谟和回答既不同于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而是采取了存疑的立场。然而,休谟首先是经验主义者,然后才是怀疑论者,而作为经验论者的休谟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他称自己的怀疑论为“温和的怀疑论”。首先,休谟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时不可能知道的。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感觉的来源是可以的就不要感觉了,而是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退守常识,认为我们只要不去追问感觉的来源问题,能够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就足够了,而且他自认为可以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所以,休谟虽然是一位怀疑论者,不过他也反对彻底的怀疑主义,认为这种怀疑主义一旦与我们的情感和感觉的实在物象相接触,一旦与我们天性中的有利原则对立,就会烟消云散。 休谟认为这种怀疑论将我们的研究限制在了最适合于人类理智这个狭窄官能的那些题目,为此,休谟为人类理智划分了界限:首先,想像力天然是崇高的,但这只留给诗人和演说家,其次,正确的批判避免一切高远的探求,使自己限于日常生活中,限于日常时间和经验的题目上。最后,哲学家尽可以继续他的研究,但哲学的结论只是系统化地修正过的日常生活的反省。 (三)因果观 1.两种知识:一种是必然的知识。如数学知识。它们与外部事物无关,只凭思想的作用,是观念之间的联系;一种是或然的知识。它们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这类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2.因果知识来源于习惯:因果关系的发现不是通过理性,只能通过经验。因为原因和结果是不同的事情。由一个原因发现有一个结果相随,并且重复多次后就相信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一种习惯的倾向。 法国启蒙哲学 一、 孟德斯鸠 ?(一)法的精神 法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人类进入社会状态以前处于自然状态,遵从自然法生活,这根源于我们的生命本质及自然本能,自然法有四条,即和平、寻找食物的意图、相互之间经常存在着自然的爱慕和过社会生活的愿望。由于人类本性中有着过社会生活的愿望,便逐渐从自然状态过渡到了社会状态,就产生了政府,为保证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维护安定,政府制订了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法律。这些法律就是人为法。人类的一 20 西方哲学史笔记 般法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等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都是人类理性在特殊情况下的具体体现。法律制度不仅与国家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而且与各个国家的气候、土壤、面积大小等自然条件有关,与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法的精神。 二、 卢梭 (一)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他的社会政论学说一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必须回溯人类的自然状态,才能说明不平等原因,他将经剔除了人的社会性之后剩下来的东西看做人的自然本性。由此研究人本性的自然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起源。 处在自然状态的人相互间无交往,只有生理差异,全部欲望只是肉体需要,自然人的心灵中有两个最原始的原则:自我保护和怜悯。自然法一切准则都从这两个原则产生。人类从平等的自然状态进入不平等的社会状态,因为自然人具有理性、文明、语言、社会生活、道德和进步的潜在能力。私有制是人类自我完善化能力的必然结果。由于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而我们不可能重新退回自然状态,所以私有制不可能被解除,我们只能限定。 ? (二)社会契约论 他认为构成一切权利的基础的社会秩序并非源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合理的社会契约要旨在于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由于这种转让的条件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每个人并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人,而从订约者那里获得自己转让给他们的同样权利。所以每个人在订约后仍只是服从自己本人。这一契约行为产生了一个道德的和集体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而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往叫城邦,现在叫共和国。在人民主权国家中,每个人具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双重身份。卢梭反对三权分立,主张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全体将强迫他服从。 三、 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心灵依赖于肉体,是肉体的一部分和原动力,因而都是有物质构成的,都服从与机械运动的规律。动物包括人的肉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动机。以机械的方式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因而提出“动物是机器”。而人和动物没有根本区别,除了语言。如果说人和动物有区别,只是因为两者在想象能力大小、神经纤维的粗细和敏锐程度上不同罢了。如果我们认识到人和动物的一致性、相似性和共同性,那么从“动物是机器”就可以自然地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了。 四、 埃尔维修 ※(一)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 埃尔维修把人类的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最终归结为肉体的感受性,那么任何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就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关系。外部事物对人发生作用,而人的精神对这些作用作出反应和回答,在埃尔维修看来这就是教育。人的精神和一切才能都是在同外部世界发生这种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的。人身生的精神、美德和天才是教育的产物。埃尔维修在此所说的教育并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是指人的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及环境对人的影响。人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教育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说人是教育的产物,实际上就是说人的精神和才能都是环境的产物。因此,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完全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即不同的环境所造成的。 但是,由于埃尔维修认为在环境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政治形式,在政治形式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因而,法律造成一切。而高明的法律必然是经验和一种开明理性的作品。因为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也必须有勇气,才能使人们接受好法律。因此,要改变环境,只有靠少数具有开明理性和勇气的天才人物制定出良好法律,改革政治,并且将它们的正确意见推广给大众,形成社会公认的意见,这样一来,埃尔维修有得出了“意见支配世 21 西方哲学史笔记 界”,意见决定环境的观点。由此形成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埃尔维修在讲“人是环境的产物”时把人完全看成是一种被动的受体,否认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看到环境也可由人创造,由人来改变的,因而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当他讲“意见支配世界”时,又过分夸大了主观意识的决定作用,没有看到政治和法律这些上层建筑本来是有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的,而是把它们看做最终制约和决定一切的东西,视之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就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五、 康德 ※一、哥白尼式革命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 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使我们不仅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发生了动摇。同时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近代哲学家们倡导科学理性,他们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们相信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自己统统服从于自然因果律。这样,就是启蒙主义的两大支柱----自由与理性陷入了尖锐的矛盾之中。而对康德来说,无论是知识问题还是自由问题,其实都与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相关,那就是形而上学问题。因为形而上学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二)哥白尼式革命 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但这样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既然我们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像哥白尼把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那样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让对象符合知识。这样,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题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三)批判哲学 正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初只是假说一样,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也是一种假说。如果我们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那就必须考察理性本身,证明人类为理性的确具有一些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且这些认识形式在认识中具有法则的作用。康德把这项分析考察理性的工作成为“批判”。因为,所谓“批判”就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由此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人是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判断力批判》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 二、理论理性 ※先天综合判断:在分析理性能力前,先规定知识。知识的基本单位不是概念而是判断。因为单个概念不能形成知识。判断分两类: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中的宾词就包含在主词中,如:物体是有广延的。广延一词本来就包含在物体属性中。综合判断指的宾词是后来通过我们的经验加在主词的,如:物体是热胀冷缩的。这种判断不是从物体中抽出来的,而是我们经验的知识。但是,综合判断虽然是知识,却不一定就是科学知识。它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由先天存在的人的认识形式给予。通过人先天认识形式的加工,经验知识就成了普遍必然的了。这样的综合判断叫做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形成的知识叫科学知识。 22 西方哲学史笔记 (一)先验感性论 主体的感性直观能力有方面:一是经验直观,一是纯粹直观。前者是后天的质料,是外直观的形式;后者是先天的形式,是内直观的形式。纯粹直观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通过空间,外部事物的经验被给予我们,通过时间,内心的意识 活动被我们所经验。 1、形而上学阐明。说明空间与时间不是经验的物理学概念,而是先天的直观形式。我们以空间为例: 第一,空间不是由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概念。因为我们要想感觉外部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必须以空间表象为前提。 第二,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之中必然的先天表象。因为我们可以抽去所有事物而想象一个空无所有的空间,却不能想象任何没有空间的事物。 第三,空间不是经验的概念而是纯粹的直观。因为经验概念乃是对于众多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的抽象,而空间去只有一个,而不是许多。 第四,空间是一是无限的所予量,空间可以包含无限的表象于自身之中。 2、先验的阐明。 所谓“先验的阐明”意在证明空间与时间乃是一切经验的先天条件,换言之,离开了空间与时间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任何感觉经验。几何学是空间的科学,算术是时间的科学。作为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综合判断,这两门科学只有把时空看做是先天的直观形式才是可能的。 康德主张空间与时间具有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它们是经验的先天条件,因而对于经验具有实在性,不过这种实在性源于观念,而不是事物自身。 (二)先验分析论(又称先验判断论、先验知行论) 所谓的“先验分析论”是研究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感性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构成知识。我们的知性有两方面功能:一是逻辑功能,一是认识功能。逻辑功能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的判断形式,这是形式逻辑的范围;后者则为我们提供新知识,这是心眼逻辑的领域。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是对应的,在每一个判断形式背后都有某种先验的要素----范畴作为它的基础。 为了说明属于主观范围的范畴如何是经验的先天条件,康德进行了先验演绎: 1、主观演绎。通过说明形成知识的主观条件,进一步揭示只是的先天条件。判断是以某种形式把不同表象或概念联结在一起,这种联合即综合。综合属于知性而不来源于感性,因为感性是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综合是主动的思维作用,综合有三重作用:直观把握的综合;想象中再现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2、客观演绎。完全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自我意识只有从对象的综合统一中意识到自身的同一性。范畴作为先验自我的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自我与对象间的中介,范畴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每一个杂多表象,另一方面把有杂多表象综合而成为对象带到先验自我之中。知性4范畴通过先验想像力的作用,把处于起到沟通作用的先验图型时间中的感性杂多形成经验对象。 (三)先验辨证论 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时间与空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则是“理念”。知性是判断的功能,理性则是推理的功能。将三种推理形式,即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至极端,就得到理性的三个理念,即灵魂、世界和上帝。分别代表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全体的统一性。理性与经验无关,只与知识有关。理性引导只是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理性调整只是的工具就是理念。由于理性非要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使得错把理想的统一性当作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先验幻相。因为,当理性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就不可避免地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由于我们对这一统一根据 23 西方哲学史笔记 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 康德把他对理性之理念的考察作为“关于幻相的逻辑。以往形而上学根据三个理念形成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认识对象,陷入了谬误推理;理性宇宙论以世界为认识对象,被称为二律背反;理性神学以上帝为认识对象,试图证明上帝存在,它的先验幻相是理想。前两者都是内外经验系列推至极端的结果,上帝则纯然是超验的理想。这种证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判断的逻辑必然性与事物的现实必然性。判断的逻辑必然性是一种分析性的必然性,宾词乃由主词中分析而来。现实的必然性不仅要满足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还需要有某种综合,即经验上的根据。 形而上学源于人类理性要求超越自身局限而通达自由的理想。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目的是为了说明以那种自命为科学的方式研究有可能毁灭理性的理想,形而上学出炉不在科学知识而在道德自由之中。 三、实践理性 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一是认识功能,为理论理性,一是意志功能,为实践理性。理论理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实践理性的法则是道德法则。 (一)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对康德来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理性存在。人的这种两重性就决定了他同时是两个世界,即自然世界和理性世界的成员,因而受两种法则,即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支配。 ※(二)自由即自律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所以他始终得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制约,自由的关键在于我们行动的动机能否完全不受经验束缚而纯粹出于理性自身的决定。一个有理性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准则考虑为不是根据经验质料,而是根据理性自身的纯粹形式作为自己的意志才是自由意志。因为这样就意味着理性遵守的是自己确立的法则。因此,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所依据的唯一原理。自由与道德法则是一体的,自由即是自律。 ※人的认识能力: 1 感性认识能力: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感觉经验开始。在感觉阶段,人接受不可知的物自体的刺激形成感觉杂多,经过人先天拥有的感觉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的作用,使杂多的经验质料被安排在时空的秩序中而不是混沌一团,于是得到感性知识。 2 知性认识能力:仅有感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参与才能构成科学知识。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因此感性的特点是接受性,而知性的特点则是构成性。感性所司职在直观,知性所司职在思维。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就是知性概念,即范畴。经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功能,感性知识上升为知性知识。 3理性认识能力: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的先天形式则是理念。知性是判断的功能,理性则是推理的功能。将三个推理形式——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推至极端,就得到理性的三个理念:灵魂,世界,上帝。它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与感性和知性不同,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与经验无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而调整的工具就是先天形式,理念。但是理念的统一性只是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物自体的本性,它就不可避免迫使范畴超出经验起作用。而由于我们对物自体没有任何经验知识,范畴作为先天形式没有相应的质料作加工,所以不能得到科学知识。只能陷于幻想和矛盾。 六、 ※费希特 自我非我:人类知识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就应该有一个绝对第一的和无条件的原理。 24 西方哲学史笔记 一切行动的本原是绝对的自我。 1 自我设定自己本身。A=A是无异议的命题,它要求作为主词的A与作为宾词的A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两者有同一性。而A 与A自身的同一性是以自我的同一性为前提。只有当那个有自我同一性的我按照必然联系说A是A的时候,才能有A=A。(比较拗口,可以理解为: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所以自我意识在自我联系这一必然的前提下才会得出A=A的结论,而A=A是我们都承认为真的命题,所以证明自我意识同一性的绝对正确性。费希特在这里目的是想证明绝对的自我的可靠性) 2 自我设定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否定和限制。这个非我即作为对象出现在意识中的客观世界。所以和康德不同,不仅知识的形式,而且知识的经验内容都是自我设定起来的。物自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假设。 3 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自我与可分割的非我,两者互相对立。第一原理中的自我是无条件的绝对自我,而设定非我之后,与非我相对立的自我受到了限制。有限的自我与有限的非我相对立。二者从属于绝对的自我。这第三原理中对设出来的自我与非我的可分割性将相互对立的自我与非我综合起来了,这是知识学的最高综合,其他所有的综合都必然包含在这个最高的综合中。我们在最高的综合中寻找各种对立,并且通过新的关联把它们联合起来,这种新的关联中又包含新的对立,于是又推出新的关联直到最后达到统一。 三、黑格尔 一、※实体即是主体 1、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简单的否定性。它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这种膜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惟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无终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哦那个则不是绝对真理,在黑格尔看来,真实的存在或真理并不是现成存在的所予对象,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其自己展开自己的自我运动,而且找哦有当它达到了终点是才能成其为现实,因而真了乃是将其所有一切展开了的因素包容于自身之内的“全体”。 单纯的实体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当他展开自身而外化为世界时,还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当实体展开为世界并且扬弃一切差别重建自身同一性时,才是真正的现实,这个重建工作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绝对的认识活动实现的。绝对通过人类精神认识自己,最终成为绝对精神,前者是潜在的,后者是现实的。 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在他看来,真实的存在或真理并不是现成存在的所与对象,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实体的绝对否定性,即主体,是这种否定运动的内在源泉。 2、思想的客观性:思想是事物的本质,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凭内在于事物并显示它自身于事物内的概念活动。这个概念活动就叫思想。哲学就是我们的思想(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去思维内在于事物的客观思想。(注意:思想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客观的概念活动。)思想的特点是:1 思想是能动的普遍性,是贯穿于整个认识的本质性因素;2 思想是对事物的反思——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3 反思不断改变认识的对象,使它越来越接近思想。4 思想是反思后的客观产物,它同时体现思想自身的能动性。 说事物本质是思想,不是说自然事物是有意识的东西。应该说,自然事物是潜在的思想,是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只有通过人类精神的思想活动,才能使蕴含于自然中的客观思想解放出来,只有当思想把握了事物自身时,才达到了真理。 三、※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不仅指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存在”也不是指自然或事物,而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因此一般说来,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层含义1 本体论意义上,思维与存在同一性指事物与自身的概念(思想)相一致,事物只有符合蕴含于自身中的概念才具有实在性;2 认识论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的思想能够把握存在于事物中的本 25 西方哲学史笔记 质(思想)。思维与存在的符合一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事物的认识实现的。但是作为事物的本质的思想毕竟被限制在有限事物中,还不具有思想的形式。这种为成为现实的思想是潜在的。哲学的最高目的在于使思想和经验一致,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对跟结底要符合自己的本质,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另外,只有真正合理的东西才能称为显示,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当然就是合理的。 26
本文档为【西方哲学史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4KB
软件:Word
页数:53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9
浏览量: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