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策划]

论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策划]

举报
开通vip

论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策划]论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策划] 论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 黄建华 摘 要: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通过对水稻光合效率、株叶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合四川及类似生态稻作区的生态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提出从群体叶面积的光合生产率与穗重关系分析入手~对亚种间理想株型的塑造与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亚种间超高产育种。围绕着这种育种思路~各育种部门育成了一批具有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库源流协调等生理机能和多抗广适、优质适用等遗传基础聚合...

论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策划]
论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策划] 论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 黄建华 摘 要: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通过对水稻光合效率、株叶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结合四川及类似生态稻作区的生态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提出从群体叶面积的光合生产率与穗重关系分析入手~对亚种间理想株型的塑造与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亚种间超高产育种。围绕着这种育种思路~各育种部门育成了一批具有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库源流协调等生理机能和多抗广适、优质适用等遗传基础聚合一体以及高结实率、高充实度、穗大粒重等形态特征的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在优化栽培条件下应用好这种类型的品种~可以实现‚超高产、更稳产、高品质、高效益?之目的。本文根据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结合四川及类似稻作生态区水稻生产实际~探讨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稻作生态区域的先进实用的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为亚种间重穗超级杂交水稻的超高产及高效栽培提供新的栽培理论依据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亚种间 重穗型 超级杂交稻 超高产 超高产理论 优化栽培 技术途径 一、亚种间重穗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理论分析 超高产是超级杂交稻的主要指标~优良的植株生长形态和穗粒结构是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的骨架。基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地区少风、高温、多湿、多雾的黑体条件~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认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适当放宽株高、减少穗数、增加穗重~更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能力、减轻病虫危害、获得超高产。并且~提出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比较理想的植株生长形态模式是:即生长势旺~前期叶角大~后期叶角小~叶片厚而挺直 ~剑叶长40.0,50.0厘米~株高110.0,120.0厘米~茎秆粗壮、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抗倒力强~后期活力好~再生力强。穗粒结构为:穗长26.0,30.0厘米~穗平均着粒200粒 左右~穗重5.0克左右。熟期属性 :生育期150天左右的中迟熟为主体~实现中迟熟、中熟、中早熟熟期配套,转色顺调~熟色好~籽粒厚度好。抗 性 :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螟虫、飞虱~耐高温、低温。产量构想 :第一阶段一般单产9.75,10.05吨/公顷~最高产量13.5,14.25吨/公顷,第二阶段一般单产11.25,12.00吨/公顷 ~最高单产14.75 , 15.00吨/公顷 ,第三阶段一般单产12.75,13.50吨/公顷~最高单产15.00,16.50吨/公顷。品质标准 :米质较优~多数指标达到国颁三级优质米标准。这就为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超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据此理论~四川农业大学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率先成功地选育出II优162、D优527、协优527、金优527和D优202等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其它育种单位也相继育成了很多同类型的超级杂交稻,如一丰8号、Q优6号、II优7号、II优602、II优明86等,~且均已达到了农业部对超级杂交稻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产量、质量和抗性指标~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有如此效果~首先应与这种类型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本身具有优良的遗传基础、生理机能和良好的植株生长形态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其超高产理论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株型模式特点 水稻生育前期稻株早生快发、叶姿展开~而后期转向直立且能维持较多绿叶数~形成良好的植株生长形态~对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抗倒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认为~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植株生长形态即为‚高冠层、矮穗层、重穗型?模式~叶片具有‚窄、卷、直、长、厚?的特点。叶片‚窄、卷?确保直立、利于透光、提高光合强度~加上‚长、厚?有效扩大叶面积指数,LAI,,分蘖中等和较大的LAI有利于形成大穗、扩大库容~达到每穗200粒左右、 2穗重5.0克左右~4.5万,5.4万粒,m,株高110,120cm~但其秆高70,80cm、茎秆粗壮、坚韧、弹性较好~一方面提高其生物产量~另一方面达到降低重心、增强抗倒之目的, 株型适度紧凑、叶下禾~冠层只见叶片~灌浆后叶盖穗而不见穗~形成‚高冠层、矮穗层?~与袁隆平院士提的‚高冠层、矮穗层?一致~这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能力和建立高效 质量群体~显示强大的形态功能优势与生理优势。究其植株生长形态模式特点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叶片内卷挺直~叶姿好~光强高。叶片卷曲度是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重要的叶姿指标之一。叶片表面适度卷曲以后~叶片角度较小、叶片挺直度较高~增加了受光面、提高了透光率~特别是叶片下表面的受光特性明显改善~对群体透光十分有利~因此消光系数较低、光合强度较高。 ?叶片厚实窄长~叶质好~光效高。叶片较厚~叶片含氮量较高~在强光、足肥、集约栽培条件下可充分发挥其较高光合效能的优势。较厚的叶片除易于保持叶片挺立外~其单位面积叶肉细胞多、细胞间隙大~有利于CO在体内扩散~2且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氮量均有增加。叶色深浅与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叶色深、叶绿素含量高~有利于光合作用。但在生育后期~叶色应缓慢下降~以避免早衰和贪青晚熟。叶片含氮量增加可提高水稻的光饱和点~从而使强光得以高效利用。 ?叶下禾秆不高~重心低~不易倒。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虽然适当增加了株高~且穗子也较重~但由于稻禾较矮秆不高~特别是灌浆后剑叶一般都比稻穗穗尖高出20.0cm左右、倒二叶也高过稻穗穗尖、倒三叶叶尖一般也位于稻穗中部,上部三叶挺而不披,禾秆长一般比株高矮30.0,40.0cm~且穗子下垂~最终形成一种‚高冠层、矮穗层?的株型模式~再加上其茎秆粗壮、坚韧、弹性较好~从而大大降低了整个稻株之重心~有效地增强了其抗倒能力。 因此~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应用~改善了叶姿和叶质~具有优良的植株生长形态~在其整个生育过程中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光能~承载重穗、增强抗倒。 ?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形态生理基础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矮穗层?模式的抗倒力学及生理基础 1.1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矮穗层?模式具有高度的抗倒性。适当增加株高、增加穗重是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增加生物产量、提高其产量潜力的另一有效途径~但由此带来的倒伏危险增大。而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矮穗层?对增强其超高产条件下的抗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农业大学马均等专家对超级杂交稻D优527与常规杂交稻汕优63茎秆形态机能的比较研究表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稻穗(秆)弯曲顶点与茎秆弯曲点的距离相对较长~稻穗载重时与直杆的夹角较小~茎秆折断高度显著降低~抗折力明显提高~表明其重心低。?稻穗模拟载重试验表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稻穗可载重量较对照汕优63高出近1倍~稻穗最大载重量可达25g,其物理强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乳熟期和成熟期D优527较汕优63分别高103(7,和69(5,。?D优527基部倒2节间长 、节间粗及茎秆壁厚分别为4(87 cm、5(57mm和72(9mm~较汕优63分别短15(7,、粗4(8,、厚17(4, ~从而强化了稻秆的抗倒能力。其主要原因是:?株高的增加主要在上部第1、2节间~基部第4、5、6节间变化较小,?基部各节间横切面积和茎壁厚度均有明显增加~且茎、鞘干重也大~茎秆充实程度良好。因而~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矮穗层?模式具有承载超高产目标产量的生物学基础和抗倒力学基础。 1.2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矮穗层?模式抗倒的生理差异。茎壁机械组织、茎鞘中的纤维素和硅的总量及含量对防止倒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农业大学马均等专家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植株抗倒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茎秆抗倒折力强的主要生理原因是:茎壁机械组织厚度大~表皮细胞壁厚、层数多、厚度大且木质化、纤维化、硅化程度高,茎秆中维管束数目、面积也明显增多、增大。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也不例外~如对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D优527在乳熟期测定其节间和鞘的粗纤维~结果显示~在干重显著增加的情况下D优527的叶鞘、节间纤维素干重百分率分别较汕优63高13(2,和12(5,,而且~D优527节间和 叶鞘的硅素总量均高于对照汕优63。亚种间重穗型超级稻的这一优势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高产抗倒能力的生理潜能。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源、库特点及其库源关系 2.1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株型模式有利于有效增源。一般认为~水稻存在一个最适LAI~高产水稻的最适LAI一般为6,7。根据四川农业大学马均等专家对D优527等亚种间超级杂交稻进行高产栽培研究表明~最大LAI可达7(5以上~甚至在适宜的LAI范围内可以高过8.0以上。不仅叶面积指数高、功能叶面积大~而且维持时间长、后期消亡较慢。高叶面积群体维持时间长是其获得高产、超高产的重要前提。对D优527灌浆期主茎叶面积进行动态测定时发现:冠层 22上三叶面积大(208(1 cm )、单茎总面积较大(337(1 cm )~且叶面积维持时间长~到成熟前1周冠层上三叶面积和单茎叶 22面积仍分别为188(3 cm 和201(2 cm。其中冠层叶面积从抽穗到成熟前1周仅减少5(6,。故有效增源是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协调源库关系、提高结实率的显著特点。 2.2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株型模式有利于形成超高产高库容水平。实现超高产必须有足够生物产量优势和库容优势~而高LAI、高冠层、高生物产量确保了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株型模式下的高库容水平。马均等专家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的产量及一些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具有更高产量潜力主要依赖于大‚库?、籽粒正常充实使单穗重大幅度提高~后期LAI适度降低、高效叶面积率增加、根、叶不早衰和净光合速率提高是其‚源?足的主要因素,齐穗后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中、轻穗型品种的机理是其剑叶Rubisco活性提高及叶绿素含量增加~具有在高低光强、高温和低CO浓度下对CO有较强的同化能力的优势~光合‚午22 休?现象较轻~能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显示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气孔性状优良、气孔开度积,单位面积上的气孔密度乘以其气孔开度,大也是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净光合速率高的重要气孔因素,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抽穗后物质 积累优势明显~且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转化率也均高于中、轻穗型品种。吴文革等专家的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显示~ 2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总颖花容量平均为3100.9万,667m 2左右~最大库容量平均高达871.9,851.6,897.8,kg/667m~ 2比对照增加78.9 kg/667m~增幅9.9%~均显著或极显著超过对照。从超级稻最大库容构成因素看~最大库容主要受群体颖花量的支配~提高群体总颖花数是扩增库容量的有效途径。比较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大面积主推品种及近年育成的超级杂交稻组合、特别是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结果表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株高由矮秆转向中秆~秆高只适当提高~而库容优势表现十分突出~总颖花容量最高 2还可达到4000万,667m 左右~穗长26.0,30.0厘米~每穗总粒数均在180,200粒~高的可以超过250粒~且结实率仍在80,以上 ~甚至有的近达90.0,~千粒重一般都在27.0克以上~高的可以超过33.0克以上(如协优527等)~单穗重达5.0克左右~充分体现了足够的大穗、重穗优势。 2.3 高库容水平的源、库协调。从栽培生理来看~功能叶面积的扩大、维持时间增长~对扩大库容(增加总颖花数)、保障对库的物质供应能力、协调源库关系比较重要~因此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提高结实率而实现超高产目标。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如D优527等不仅功能叶面积较大~同时也维持高的粒叶比~表明其库大源足~是高水平的源、库关系。另外~四川农业大学马均等教授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籽粒充实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的维管束数目、单个维管束面积、维管束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木质部总面积均明显高于汕优63~这就促进了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籽粒数的大量增加~利于形成大穗,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的维管束颖花负荷量及韧皮部的籽粒充实物日流量的负荷量均低于汕优63~因而不仅穗大而且籽粒充实良好、单穗重提高~克服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穗大而流不畅导致籽粒充实度差的生理障碍。由此进一步说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不仅库大源足而且流畅~源、库、流十分协调。所有这些~从高产栽培实践中可以看出 ~近年育成的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协优527 、D优202、金优527等 品种在高库容条件下其结实率可达85.0,90.0,。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根系差异。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马均等专家进一步研究D优527和汕优63的根系差异~结果表明:前者根重和根系活力较后者分别增加20.0,和35.0,,剖面调查D优527不同土层中根系分布以0,15.0cm土层中居多~但15.0,20.0cm的犁底层分布较对照明显增多~甚至在30.0cm以下仍有根系分布~而汕优63在20.0cm以下的土层中就很少分布。表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矮穗层?模式具有健壮的根系基础。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生物学产量 前面讨论了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株型模式特点和形态生理基础。而对理想的株型模式应理解为在特定生态环境下作物高产综合生物学性状的一种最佳组合形式及其整体表达~它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且还涉及生理特性~最终还必须与优质、抗性相结合~从改良作物复杂的基因系统并研究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入手来逐步实现。 就收获指数与生物学产量对产量贡献而言~我国水稻品种由高秆变矮秆主要依靠收获指数提高来增加产量~而杂交稻、特别是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所引起的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生物学产量,从高秆变矮秆到杂交稻再到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收获指数从0.385提高到0.548~增 22幅较小,生物学产量从736.3kg/667 m增加到1692.5kg/667 m~增幅较大,~今后期望通过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来提高谷粒产量已十分困难~如果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籽粒产量~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生物学产量。所以~在保持高产矮秆稻种现有的收获指数前提下~进一步增加生物学产量是大幅度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潜力的关键。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适当增加了植株高度~改善了叶姿和叶质~在阳光充足和高水平氮素营养条件下~无疑地对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生产量,从目前各地高产田块看 ~ 2单产达500.0kg /667 m的每平方米颖花数为4万左右,单 2产达750.0 kg /667 m田块~每平方米颖花数为5,6万, 2单产1000 kg /667 m田块~每平方米颖花数为6,7万,、增 加生物学产量有利~因而较易获得高的生物学产量。但是~通过提高生物学产量来提高水稻谷粒产量~从生产实际出发还必须同时以强韧抗倒的茎秆、挺立不披的叶片和光合产物的合理运转与分配为前提~否则将出现倒伏和叶片阴蔽~使病虫害加重~稻谷产量不但不增反而下降,而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合理构成也要因生态条件而异~其共同特点是要求保持较高的结实率(80.0%以上,,目前一些高产田块的LAI已达到8,10万~这一值也似乎已经达到极限~因此必须再通过优化栽培技术致力于改善叶姿和叶质~以增加单位叶面积的颖花生产量 ,与此同时~根系活力强、茎叶不早衰、光合 作用持续时间长~茎穗粗维管束数目多~对保持籽粒充实、 增加实粒数和千粒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探讨 就超高产理论和生育特点而言~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具备了优良的遗传基础、生理机能和良好的植株生长形态~但要真正实现‚超高产、更稳产、高品质、高效益?目标~还必须配套与之相适应的优化栽培条件。针对这一点~下面将从生产应用角度对其优化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优化技术特点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健苗早栽早发。在冬水田地区可移栽2.5,3.0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地区可移栽 3.0,5.0叶龄的秧苗。与常 规栽培技术比较~移栽秧苗的秧龄减少了2,4叶~有 利于分蘖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如表一、二所示, 表一、D优527秧龄、密度配合试验产量构成及产量 移 栽 密 度 有效穗 穗 平 穗 平 结实率 千粒重 实收产量 42422秧 龄 (10/hm) (10/hm) 着粒数 实粒数 (%) (g) (t/hm) 2 叶 4.5 157.71 221.5 191.6 86.52 29.59 8.50 9.0 193.18 203.5 178.1 87.50 29.76 9.78 13.5 239.98 195.3 173.8 89.00 29.69 11.73 平 均 196.96 206.8 181.3 87.67 29.68 10.00 4.5 154.03 214.3 184.1 85.93 29.15 7.85 9.0 206.18 208.5 188.7 90.50 29.32 10.83 3叶 13.5 226.26 205.2 183.8 89.57 29.65 11.80 平 均 195.49 209.3 185.5 88.67 29.37 10.16 4.5 148.98 225.0 197.4 87.75 29.20 8.15 9.0 194.75 206.4 178.7 86.58 29.50 9.75 4叶 13.5 226.30 192.3 167.5 87.12 30.10 11.05 平 均 189.58 207.9 181.2 87.15 29.60 9.65 4.5 155.75 217.1 190.0 87.52 29.83 8.39 9.0 192.00 203.3 177.1 87.12 29.48 9.52 5叶 13.5 221.50 202.1 175.0 86.59 29.46 10.98 平 均 189.75 207.5 180.7 87.08 29.59 9.63 表二、D优527移栽叶龄与秧田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移 栽 多效唑 最高苗 成穗率 有效穗 穗 平 穗 平 结实率 千粒重 产 量 42422叶 龄 (PP333〓(10/hm) (%) (10/hm) 着粒数 实粒数 (%) (g) (t/hm) -610) 0 348.2 63.30 220.5 208.3 182.3 87.5 29.50 10.79 2.5叶 500 349.5 63.90 223.3 206.7 182.9 88.5 29.30 10.87 0 346.6 62.20 215.6 207.6 181.2 87.3 29.05 10.33 4.5叶 500 347.8 62.56 217.6 206.6 181.6 87.9 29.32 10.65 0 321.2 59.62 191.5 216.2 176.2 81.5 29.16 8.96 6.5叶 500 322.4 60.08 193.7 212.5 178.3 83.9 29.30 9.27 242注:密度6000窝?667m、基本苗1.8〓10丛?667m。 ?单本稀植壮株。该技术要求本田窝间错位稀植、窝内三丛单本相间呈等边三角形栽植、每丛一本~或行、窝距相等呈正方形排列、幼嫩健壮小苗三行一本移栽(每窝1本)。每亩栽插6000,9000窝~比常规栽培技术每亩少栽6000,7000窝。这样~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稀密相间、疏株稀植?~有利于分蘖的早生快发和适时自控稳发~有利于植株个体健壮生长,形成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植株群体,提高有效穗数,有效促进穗大、粒多、粒重,确保穗重。(如表六所示) ?厢植活土养苗。本技术要求稻田按照一定规格开沟起垄作厢~将水稻栽插在厢面上~沟内灌水~并按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调节水位高低~实行浸润灌溉的一种新型种稻方法。 与平作栽培比较~厢植活化了稻田土壤环境~个体与群体生育条件优越:一是有利于前期稻田土温的提高(较平作高2,3?) ~昼夜温差也较大~减少冷害性坐兜发生~利于降低稻株呼吸消耗~增加体内干物质的积累~为水稻生长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厢沟式能排能灌~排水时厢面排水快~排水后沟内仍能保持一定水量~有利于中后期干湿交替灌溉的实现~能为水稻生育创造一个水、热、气、肥稳匀足适的生态环境~植株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可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便于发根促蘖壮秆和稳苗控苗~利于养根保叶、延长中下部叶片持绿期~尤其是在灌浆结实期~能保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水稻正常灌浆结实~确保实现高产架构。(如表三所示) 表三、D优527不同栽培方式,平作与厢植,对比试验主要经济性状统计表 2 株 高穗长有效穗 穗 平 穗 平 结实率 千粒重 产量(kg?667m、%) 处理 年份 42(cm) ((cm) (穗?窝) (10?667m) 着粒数 实粒数 (%) (g) 理论值 实收数 相对值 2004 116.9 27.8 23.7 14.23 227.0 197.3 86.9 29.8 831.0 777.5 ,7.12 厢植 2005 117.5 28.6 24.0 14.39 217.8 187.9 86.3 30.2 816.6 746.7 ,5.89 平均 117.2 28.2 23.9 14.31 222.4 192.6 86.6 30.0 823.8 762.1 ,6.51 2004 108 26.4 22.6 13.58 225.1 191.6 85.1 29.6 770.2 725.8 平作 2005 125.2 27.1 23.3 14.00 213.9 179.5 83.9 29.8 748.9 705.2 ,CK, 平均 116.6 27.25 23.0 13.79 219.5 185.6 84.5 29.7 759.6 715.5 242注:密度6000窝?667m、基本苗1.8〓10丛?667m。 ?湿润灌溉强根。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强调平‚平水移栽活棵、掌水护秧保苗、薄露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特别是在秧苗移栽返青成活以后十分注重田间要 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灌溉技术。因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发育~并可减少稻田用水量20.0,40.0%。 ?够苗控蘖攻穗。该技术更加强调中期晒田,尽量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有效分蘖生长,提高成穗率,实现壮秆大穗。 ?多元足肥高产。强调‚增前攻后、底追并重、平衡施 肥?,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迟速结合、多元配合~稳氮、控氮、增磷、增钾、补中微~要求底肥足、追肥早、穗 肥巧、粒肥补,以满足超高产的营养要求。(如表四、五所示) 表四、D优527施肥试验产量及其构成 绝对产相对产有效穗 穗 平 穗 平 结实率 千粒重 处 理 量 量 42(10/hm) 着粒数 实粒数 (%) (g) 2(t/hm) (%) 空白 142.16 216.2 165.6 76.61 27.63 6.20 有机肥 195.71 212.2 168.7 79.50 29.81 9.26 +49.36 化肥,N、P、K、Z, 192.17 222.8 176.9 79.39 29.72 9.39 +53.17 1/3有机肥+2/3化肥,N、P、K、Z, 198.61 226.3 180.6 79.62 30.08 9.92 +60.00 有机复合肥 196.06 229.8 179.5 78.11 29.39 9.53 +53.71 有机复合肥+微生物活性肥 213.06 235.6 185.5 78.75 30.12 10.92 +76.13 242注:密度6000窝?667m、基本苗1.8〓10丛?667m。 表五、D优527不同施肥方式试验主要经济性状统计表 2 株高 穗长 有效穗 穗 平 穗 平 结实率 千粒重 产 量(kg?667m、%) 处 理 年份 42(cm) (cm) (穗?窝) (10?667m) 着粒数 实粒数 ,%, (g) 理论值 实收数 相对值 2004 115.8 26.9 27.2 14.66 222.1 186.1 83.8 29.3 799.4 728.6 ,13.97 平衡施肥 2005 116.6 28.7 27.8 15.30 218.4 185.7 85.2 29.1 826.8 752.4 ,12.65 平均 116.2 27.8 27.5 14.98 230.25 195.36 84.5 29.2 813.1 740.5 ,13.31 2004 117.9 26.7 27.2 14.68 212.5 181.1 85.2 29.2 776.3 713.5 ,11.61 减前增后 2005 119.3 28.1 24.6 14.76 220.4 182.1 82.6 29.8 801.0 730.9 ,9.43 平均 118.6 27.3 25.9 14.72 226.45 189.7 83.9 29.5 788.7 722.2 ,10.50 2004 116.3 25.5 25.3 13.70 218.5 174.6 79.9 29.5 705.7 639.3 重底早追2005 118.7 27.7 28.3 15.00 199.3 160.8 80.7 29.1 733.3 667.9 ,CK, 平均 117.5 26.6 26.8 14.35 218.9 175.8 80.3 29.3 719.5 653.6 242注:密度6000窝?667m、基本苗1.8〓10丛?667m。 ?增产优质机理 根据试验研究~该新技术高产优质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健壮嫩秧早栽、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合理稀植和‚薄灌—湿润—晒田—浅灌—湿润—排干?的交替灌溉等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氧量~改善土壤供氧条件~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从而改善稻田土壤水、温、气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和深扎~利于强健根系的建成~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分蘖大量早生快发和植株健壮生长,通过根系生长调节~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结实率和充实度。‚有机、无机肥配合?、‚稳氮、控氮、增磷、增钾、补中微?与‚增前攻后、底追并重、平衡施肥?的施肥技术延缓了生育后期稻株根、叶早衰~显著提高了后期的光合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从而达到‚足穗、大穗、粒多、粒重、穗重?而高产~且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和稻田灌溉水的节省。该技术应用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将会产生更大的效果。 ?生长发育 1.1 根系发育良好。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采用优化栽培后~根系干重 显著增加~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根系衰老明显延缓~因而根系特别发达~根系吸收、输送养分的能力增强~尤其是在籽粒灌浆结实后期。这样~有利于促进超级杂交水稻后期生长~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2002年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对D优527进行强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强化栽培的水稻单株根系干重在拔节期比常规栽培高168.60%、抽穗期比常规栽培高107.86%、乳熟期比常规栽培高96.64%、成熟期比常规栽培高55.38% ~单位面积干重在拔节期比常规栽培高18.18%、抽穗期比常规栽培高3.97%,在根系活力方面~强化栽培后根系在分蘖期的还原力平均比常规栽培高198.86%、还原量平均比常规栽培高266.78%~氧化力抽穗期比常规栽培高29.89%、乳熟期比常规栽培高2.13%、成熟期比常规栽培高13.99%~氧化量抽穗期比常规栽培高49.66%、乳熟期比常规栽培高6.25%、成熟期比常规栽培低4.46%。这足已证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通过强化栽培后~根系发育十分良好。如果在强化栽培技术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改良、优化后形成的优化栽培技术应用于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栽培~效果将会更好。 2004年对D优527分别进行优化栽培和常规栽培,在成熟期考查,优化栽培根系旺而长,单丛根系干重达11.3克、 2单位面积根系干重达162.75克/m~常规栽培根系少而短~ 2单丛根系干重达7.1克、单位面积根系干重达127.79克/m~优化栽培分别比常规栽培增加了59.16%和27.36%。由此更进一步地说明~发根力强、根系发达是优化栽培稻苗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所在~它有利于促进地上部分植株充分生长发育~从而为超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 早发优势明显。 健壮嫩秧小苗移栽带来稻苗活力强~单本稀植前期又增大了生长空间~边际优势明显~从而减少了株间相互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湿润灌溉和增施有机肥增强了土壤通透 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 根据2004年对两个不同品种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并进行田间考察~水稻优化栽培表现为平均每丛分蘖早生快发~但分蘖高峰较低~分蘖的增加相对常规栽培显得比较平稳~每丛成穗数有所提高。如D优527优化栽培在播种后15天移栽、常规栽培在播种后35移栽~在播种45天考查~优化栽培每丛苗数达23个~常规栽培每丛苗数15个~每丛苗数比常规栽培多8个,播种后60天考查~大田达分蘖高峰期~优化栽培每丛平均苗数34.2个~常规栽培平均苗数30.0个~ 2每丛最高苗数比常规栽培多4.2个,大田最高苗多3.2万/667m,播种后75天考查~优化栽培每丛苗数18个~常规栽培每丛苗数15个。同样~对金优527进行优化栽培~也表现出类同的趋势。,如表六所示, 1.3 植株生长强健。 根据田间观察~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优化栽培后~由于单本稀植使田间封行推迟10,20天~大减少了株间荫蔽时间~通透性好~光合作用充分~因而更能发挥其株型优势~稻株在生育过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长势~植株高大健壮。据2004年在成熟期对不同品种植株形态考查~优化栽培株高均比常规栽培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出较明显的个体生长优势~优化栽培株高分别为117.5,118.1cm~分别 .1,2.0%。同时~由于其比对照增加1.3,2.3cm~分别增1 生长势强~茎杆粗壮~据考查:优化栽培的主茎第一节间长度均比常规栽培缩短~D优527缩短0.32,0.36cm~协优527缩短0.11cm,主茎第一节间、第二节间宽度略微增加~D优527分别增加0.03cm与0.05cm~协优527分别增加0.05cm与0.04cm。从而~为其植株的个体生长与提高抗倒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 源库供应充足。 通过优化栽培的水稻~提高了主茎上部三张功能叶的利用率与使用效率~库大源足~为大穗型品种的后期供应提供了充足的库源~促进了大穗的形成~增加了粒数,穗实粒数变化较小~穗间变异也增大,~提高了千粒重和穗重~故而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根据对主茎顶部三张功能叶考查~优化栽培上部三张叶片长度、宽度、叶面积均比常规栽培有所增 加~三张功能叶长度增加0.5,6.3cm~宽度加宽0.08,0.15cm,如D优527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25.3%、21.0%、12.3%,金优527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12.3%、13.5%、18.0%,,抽穗期调查~剑叶下倒1至倒3叶全绿、倒4叶始枯黄,再过25天后调查~剑叶下倒1,3叶绿叶面积分别为0.6、0.5、0.2,分别比常规栽培多0.5、0.4、0.1,全绿叶记为1~绿叶面积占全叶的一半记为0.5~以次类推,~且中下部叶片 保绿期延长~整个叶片功能期也明显增长 。即说明通过优化栽培可有效提高三张功能叶的面积及利用率~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库源供应充足~从而使结实率平均提高1.9,4.0%。同时~根据成熟期不同组合穗部性状考查~优化栽培主要是通过?枝梗数的增加而形成大穗、提高总粒~其?枝梗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8.3,37.9% ~每穗总粒增加12.3,31.9粒 。对总颖花数进行分析~优化栽培比常规栽培每亩总颖花数提高11.4,26.3%~每亩总实粒数增加15.9,26.9%~实现穗大、粒多、粒重、穗重~达到个体群体协调。 1.5 群体结构变优。 根据表六、表七、表八结果分析表明~优化栽培~行间错位稀植、窝内三丛单本呈等边三角形栽植~6000,9000窝 22/667m~比常规栽培少栽6000,7000窝/667m~前期稻株有充分的生长空间~边际效应明显~株间竞争小~不仅利于分蘖早生快发~而且大分蘖明显增多,当分蘖到一定程度后,即窝内三丛连成一体时,~窝内株间互相拥挤~竞争加剧~小分蘖发生受到抑制~不会导致分蘖太多而产生较多的无效分蘖~植株群体结构变优~成穗率相对提高~有效穗数及其大穗、重穗显著增加~且大穗、重穗株在整个植株群体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穗粒结构也变得更为合理~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生物学产量优势~更能确保重穗优势的发挥。 表六、D优527优化栽培与常规栽培比较试验的最高苗、产量构成及产量情况,2004年, 最高苗 成穗有效穗 相对产量 穗 穗 结实千粒实收产密 度 株 高 率 442处 理 平 平 率 重 量 42/hm/hm(株?(10(穗?(10ck1(10/hm) 2,cm, (%) 〒% ck22着粒实粒,%, ,g, (t/hm) 窝 ) 窝) ) 〒% 数 数 349.228.213.186.9.0 117.5 38.8 65.5 25.4 87.6 29.5 11.36 +13.3 ,29.2 5 9 0 5 优化栽培 388.249.211.183.,13.5 118.1 28.8 64.3 18.5 87.1 29.3 12.13 +38.0 5 6 0 7 20.9 345.213.201.171.18.0 116.2 19.2 61.9 23.7 85.3 29.3 10.03 2 5 4 7 常规栽培 409.209.193.161.24.0 115.8 17.1 51.2 11.6 83.5 28.5 8.79 3 6 6 7 44注:常规栽培密度18.0〓10/hm以ck表示~24.0〓10/hm以ck表示。 12 表七、不同年度优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同田对比试验产量构成及产量比较表 面积有效穗穗 长穗 平 穗 平 结实率 千粒重 实际产量 相对产量 组合名称 年 份 处 理 22,667m, ,万, ,cm, 总粒数 实粒数 ,%, ,g, ,kg/667m, ,%, 优化栽培 0.5 15.76 27.2 210.5 182.2 86.6 29.6 786.3 ,45.99 2005 常规栽培 0.5 13.09 25.9 204.3 157.1 76.9 28.8 538.6 优化栽培 0.5 15.91 27.8 213.0 185.5 87.1 30.2 797.6 ,41.80 D优527 2006 常规栽培 0.5 13.21 26.3 196.3 158.6 80.8 29.2 562.5 优化栽培 1.0 15.84 27.5 211.8 183.9 86.9 29.9 792.0 ,43.84 平均 常规栽培 1.0 13.15 26.1 200.3 133.8 78.9 29.0 550.6 优化栽培 0.5 15.60 26.8 207.7 181.7 87.5 29.5 761.9 ,45.46 2005 常规栽培 0.5 12.59 25.7 202.2 160.3 79.3 28.6 523.8 优化栽培 0.5 15.80 27.6 210.5 182.9 86.9 29.7 775.5 ,40.85 金优527 2006 常规栽培 0.5 12.71 26.1 203.6 162.5 79.8 29.0 550.6 优化栽培 1.0 15.70 27.2 209.1 182.3 87.2 29.6 768.7 ,43.09 平均 常规栽培 1.0 12.65 25.9 202.9 161.4 79.6 28.8 537.2 表八、不同品种优化栽培技术示范田块最高苗、产量构成及产量考察情况,2005年, 项 目 最高苗 成穗有效穗 穗 穗 平 结实千粒重 产 量 42422/hm) 率 (10/hm) 平 实粒数 率 (g) (t/hm) 密 度 (10品 种 地点 (%) 着粒(%) 数 429.0(10/hm) 296.5 68.8 204.0 215.2 189.2 87.9 30.2 10.55 静边 4213.5(10/hm) 392.5 60.9 239.0 210.2 180.1 85.7 29.5 11.90 429.0(10/hm) 308.9 69.8 215.6 218.9 190.0 86.8 29.8 11.20 D优527 有庆 4213.5(10/hm) 395.9 61.5 243.5 212.9 182.0 85.5 29.3 12.08 429.0(10/hm) 302.7 69.3 209.8 217.1 189.6 87.4 30.0 10.88 平均 4213.5(10/hm) 394.2 61.2 241.3 211.6 181.1 85.6 29.4 11.99 429.0(10/hm) 287.0 71.0 203.8 201.6 176.0 87.3 30.3 10.11 静边 4213.5(10/hm) 382.0 60.3 230.3 207.3 179.2 86.6 29.7 11.39 429.0(10/hm) 305.8 69.3 212.0 217.2 181.5 83.6 30.5 10.73 金优527 有庆 4213.5(10/hm) 386.0 61.7 238.2 209.5 173.9 83.0 29.2 11.58 429.0(10/hm) 296.4 70.2 207.9 209.4 178.8 85.5 30.4 10.42 平均 4213.5(10/hm) 384.0 61.0 234.3 208.4 176.6 84.8 29.5 11.49 又据2007年对优化栽培与常规栽培进行多点调查比较,优化栽培单株分蘖达到20个以后~窝内三丛连成一大窝~窝内株间互相拥挤,竞争加剧,小分蘖发生受到抑制,无效分蘖大减少。播种后82天调查,一是优化栽培有效分蘖增多~平均 2215.03万/667m,比常规栽培多3.5万/667m,二是优化栽培大分蘖增多,3叶以上的分蘖窝平13个,比常规栽培多4.5个。成熟后收 2获前进行多点田间调查,优化栽培最高苗19.76,28.75万/667m~ 22有效穗13.81,15.97万/667m~平均有效穗15.03万/667m~比常规 2栽培增加3.5万/667m,穗平着粒215.1粒~比常规栽培多13.5粒/穗~平均提高7.0%,穗平实粒数189.8粒~比常规栽培多17.2粒/穗~平均提高10.0%。由此可以更进一步表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通过优化栽培后,整个田间个体与群体关系彼此协调,全田植株群体结构表现更优。 另外,对优化栽培与常规栽培进行比较,始穗期推迟1,2天~齐穗期推迟2,3天~抽穗完成期推迟2,3天~说明优化栽培单株分蘖多、有效穗增加~抽穗有所推迟~抽穗整齐度相对变差。 ?抗性表现 在优化栽培情况下~由于采用湿润交替灌溉的田间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田间湿度~增加了稻田透光率~从而大大地抑制了后期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确保了稻株青秆黄熟。从田间病情调查结果看~2005年优化栽培田块纹枯病发病株率比常规栽培减轻64.5%~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减轻62.5%,2006年优化栽培田块纹枯病发病株率也比常规栽培减轻64.7%、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减轻66.5%。,如表九所示, 表九、D优527优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纹枯病发生对照表 纹枯病病株率,%, 纹枯病病指 项 目 密 度 2005 2006 2005 2006 42处 理 (10/hm) 窝内3寸 窝内5寸 平均 窝内3寸 窝内5寸 平均 窝内3寸 窝内5寸 平均 窝内3寸 窝内5寸 平均 9.0 29.1 12.1 20.6 21.7 9.3 15.5 26.8 10.2 18.5 15.9 8.5 12.2 13.5 46.5 25.5 36.0 26.3 11.9 19.1 41.2 25.8 33.5 20.7 6.9 13.8 优化栽培 平均 37.8 18.8 28.3 24.0 10.6 17.3 34.0 18.0 26.0 18.3 7.7 13.0 比 ck〒% ,64.5 ,62.5 ,64.7 ,66.5 9.0 61.3 16.5 49.7 18.3 常规栽培18.0 97.9 75.7 98.1 59.3 (ck) 平均 79.6 46.1 73.9 38.8 ?米质变化 根据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马均等专家就不同栽培条件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稀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科学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适当晒田控苗等栽培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生产的稻谷经适时收获、恰当干 燥后~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降低、蛋白质含量都有明显增加~稻米营养品质都能得到明显改善~稻米品质显著提高。因而~优化栽培不仅能够确保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实现‚ 超高产 ?目标~而且有利于提高其稻米品质。 ?生产应用效果 ?增产效果突出。 近年来~随着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已在大面积生产上获得高产、稳产~且增产效果也十分突出。 2006年分别在渠县有庆、静边两地对D优527、D优202、金优527和II优602进行超高产栽培示范,每点3.0,5.0亩/品 2种,平均单产在715.3,783.8 kg,667m之间,比常规栽培增 2产25.5,39.8%。其中D优527平均单产783.8 kg,667m~比 2常规栽培增产39.8%,D优202平均单产747.0kg,667m~ 2比常规栽培增产33.7%,金优527平均单产731.7kg,667m~ 2比常规栽培增产31.1%,II优602平均单产715.3kg,667m~比常规栽培增产25.5%。 2007年在渠县宝城 、有庆、中滩、渠南、琅玡、临巴、静边、涌兴等地应用该技术扩大生产示范 ~每个示范区面 2积在50.0,100.0亩 ~单产在683.5,781.5kg,667m之间,平均单 22产737.1 kg,667m,~比当地常规栽培增产132.0 , 218.2 kg,667m 2,平均增产150.1kg,667m,~增产22.75,36.90%,平均增产25.57%,~均取得了良好的生产示范效果。 ?效益增加显著。 1.1 节省成本~经济效益高。 优化栽培采用嫩秧小苗移植能降低育秧成本,单本稀植能较大幅度减少用种量和移栽用工,以露田为主的湿润灌溉方式是一种节水栽培,植株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也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因此~优化栽培在获得增产增收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节省成本。 优化栽培的经济效益从增产、省工、省种、节水、增加 2肥料成本等5个方面分析核算~按照增产稻谷150.0kg,667m、 2稻谷1.50元,kg计算 ~可新增产值225.00元/667m~扣 22除增加肥料投入30.00元/667m、用工投入15.00元/667m 2,每667m多投入1个工~每个工 15.00元,~每亩可新增收益 180.00元 ~再加上每亩节省种子投入7.50元(节省 2种子0.3 kg,667m~种子均价25.00元,kg)~可增加收入 2187.50元/667m~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此外 ~使用本技术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稻米的品质~减轻病虫危害~节省灌溉用水20.0,40.0%。 1.2 环境良好,生态效益高。 优化栽培由于应用湿润交替的好气灌溉、合理平衡施肥~一方面湿润交替灌溉、减少灌溉用水量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稻田通透性和土壤含氧量~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使土壤地力得到活化~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减少稻田排水次数和数量~大大降低水稻耗水量~不仅节省了水资源~而且使稻田农药和肥料流入江、河、库、堰的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减少环境污染,再则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都是促进米质改良的有效措施~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因此~优化栽培有利于促进优质稻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有利于促进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符合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 三、亚种间重穗型超级稻的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 通过分析、探讨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高产理论和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特点、增产优质机理及产量结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对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合理改良、科学组装后应用于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栽培~是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应用好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实现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更稳产、高品质、高效益?目标。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生理指标 试验研究和生产应用实践证明~优化栽培亚种间重穗型 2超级杂交稻~实现单产800.0 kg,667m水平~最理想的生理指标应该为: ?群体适宜叶面积指数为7(5,8(0~抽穗期有效叶面 2 积比例应在90.0,以上 ,有效穗16.0,18.0万,667m,颖 22花量为4000万,667m左右~粒叶比为0(55cm,结实率为85.0,90.0,,收获指数0(53,0(55。 2 ?成熟期地上部干重达1500,1600kg,667m~有效分蘖终止期的干重仅占总干重的15.0,20.0,~而80.0,85.0,的干物质积累在中后期完成。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稻的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 通过对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理论和有关资料的分析~并对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高产机理、特点的探讨~明确了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机理、高产栽培规律及其与优化栽培技术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引用科研新成果进行合理改良和科学组装~形成了一套‚以适宜良种为基础、以‘强根壮株、增源扩库、促穗增重’为核心、以‘科学配套、优化栽培’为重点、以‘早、稀、足、衡~薄、湿、浅、润【早:即早播种、早移栽、早追肥、早防早治病虫害,稀:即稀播、稀植,足:即适当增加肥料投入量~保持足够的养分供应,衡:即平衡施肥。薄、湿、浅、润:即湿润交替、好气灌溉技术的关键所在。】’为骨干技术、以‘超高、优质、节本、增效’?为目的的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最终确保实现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的‚超高产、更稳产、高品质、高效益?目标。 ?因地选种 因地制宜地选择分蘖、抗倒能力较强、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 ~是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基础。一般地~海拔在400米以下的地区~春早春雨迟~夏季降雨多~伏期干旱重~秋冷来得迟~宜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海拔在400,800米之间的地区~热量条件适中~基本没有高温热害~日照和降水较充足~但海拔700米以上的稻田易受秋风、冷害、连阴雨和山口河谷大风的危害~应充分发挥杂交中稻的适生优势~扬无热害之长~避春秋低温之短~搞好品种组合搭配~保证超级杂交中稻在最适期和适宜期抽穗~是超级杂交中、迟熟品种最适宜种植的区域,海拔 800,1200米或以上的低、中山地区~地势升高~地貌复杂~日照偏少~温度较低~气候冷凉~且自然灾害频繁~经常发生低温冷害、连绵阴雨、大风冰雹和暴雨洪涝~应选用耐寒性、适应性较强、熟期较早的品种。 ?优化栽培 本技术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水源基本有保证的冬闲田及麦—稻、油—稻、菜—稻两季田(四川04月上旬以后播种水稻的稻麦两季田慎用)。 2.1 适时提早播种~稀播培育壮秧。早播是前提~壮秧 是基础~要发挥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穗粒潜力~争取低位分蘖生长和成穗~适时早播、精量稀播、培育壮秧是关键。为了确保这一关键措施切实落在实处~一是要提高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确保成苗率和秧苗素质,二是要视秧龄长短控制苗床(或秧田)播种量和本田用种量~将苗床(或秧田) 22播种量从常规栽培的10.0,15.0 kg,667m降至6.0,8.0 kg,667m、 22本田用种量从常规栽培的1.0 kg,667m降至0.6,0.8 kg,667m,三是要根据当地种植习惯适时早播种~要求切实做到‚播前晒种、清水洗种、药剂浸种、露芽播种,或哑谷播种,?~即播种前晒种2,3天~浸种前用清水洗种~用500倍强氯精液或2000,4000倍25%使百克乳油液浸种12,24小时~洗净后放于通气容器内破胸露芽成粉嘴即可播种或直接进行哑谷播种~旱育壮秧,或湿润保温育壮秧,。下面重点介绍旱育壮秧的具体措施: 2.1.1 苗床选择。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管理方便、土壤肥沃疏松的旱地或旱田~前作蔬菜地或空闲地。 2.1.2 床土培肥。在冬前或播前一个月培肥~每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5.0公斤、过钙150.0克或磷铵50.0克、壮秧剂30.0,40.0克~浇足优质人畜粪水~翻入土壤10.0,15.0厘米土层中进行苗床培肥~整个苗床土壤达到‚肥、松、细、透?~以利于培育壮苗。 2.1.3 消毒调酸。苗床地按每平方米施用硫磺粉或食用醋100.0克、敌克松3.0克~施入土壤5.0厘米左右进行消毒调酸或播种时亩用旱育保姆250.0克进行拌种。 2.1.4 适时播种。作厢后用粪水满浇满灌苗床土。按2.5,5.0叶移栽的~每平方米播哑谷或粉嘴谷50.0克,大苗移栽的每平方米播30.0克。播种时~充分浇足水分~盖一层过筛本土细泥粉~架拱覆盖双膜~增温保湿~待出苗后揭去平铺的底膜。 2.1.5 苗床管理。播种至出苗~严盖薄膜~床土保持湿润不发白。一叶一心时~床温控制在25?左右~防止徒长~且每平方米用敌克松3.0克兑水600倍液或壮秧剂50.0克兑水均匀喷施苗床普防一次立枯病,1.5,2.0叶期~控温降湿、通风炼苗~床温降至20?左右促苗健壮,3.0叶期~每平方米用尿素25.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雾或适量泼施过滤清水粪施‚断奶肥?,3.0,5.0叶期用清水粪加少量尿素施好送嫁肥~尽早移栽。 2.2 适龄壮秧早栽~规范合理稀植。 2.2.1 适龄壮秧早栽 适龄健壮小苗移栽应因田茬不同而异~且重点强调窝内单本健壮嫩秧早栽。窝内单本健壮嫩秧早栽重在确保每一健壮个体能够得到充分发育~有利于早蘖、多蘖和低位分蘖。 ?冬水田。采用乳苗嫩秧移栽~以2.5,3.0叶龄的健壮秧苗移栽为宜。 ?两季田。采用蘖苗嫩秧移栽~以3.0,5.0叶龄的健 壮秧苗移栽为宜。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翻耕、耙细整平后 施底肥~再耙一次后按一定规格开厢做沟。 2.2.2 规范合理稀植。 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植株较高、生长量大、穗子较大而重~密度过高、行距小会引起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因此~在栽培上~应从以往的‚合理密植?转向‚规范合理稀植?~采用窝内单本稀植。这样~有利于控制株高~提高成穗率~减少纹枯病发生机率。 ?栽植规格:具体栽植密度及其规格应遵循生育期长的品种适当稀植一点、生育期短的品种相对密栽一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因田土肥力不同而异。 a.肥力较低的稻田。移栽规格为(25〓25)cm,(30〓30)cm。 b.肥力中等的稻田。移栽规格为(27〓27)cm,(30〓30)cm。 c.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移栽规格为(35〓35)cm,(50〓50)cm。 ?栽植方式。 栽培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应采用厢沟式栽植~要求适宜厢宽50.0,100.0cm,或1.5米左右,、沟宽33.3,40.0cm、沟深27.0,33.0cm~具体摆布方法应根据稻田肥力,或施肥,水平差异而定。 a. 中等肥力田块按照54.0,60.0cm规格开厢~每厢以,27〓27,cm ,,30〓30,cm的规格、行间错窝呈等边三角形栽植两行、行内窝间相邻三丛呈‚丁?字形栽植、窝内三丛单本呈等边三角形间隔栽植(窝内丛距16.7cm左右)~每丛一本 ,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田块按照70.0,100.0cm规格开厢 ~每厢以,35〓35,cm,,50〓50,cm的规格、行间错窝呈等边三角形栽植两行、行内窝间相邻三丛呈‚丁?字形栽植、窝内三丛单本呈等边三角形间隔栽植(窝内丛距16.7cm左右)~每丛一本。这样~可以达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稀密相间、疏株稀植?~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 b.肥力较低的田块,采用正方形栽植。即按照50.0,60.0 cm开厢~每厢行、窝距以(25〓25)cm,(30〓30)cm的相等规格呈正方形排列,幼嫩健壮小苗三行一本移栽(每窝一本)。这样,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单株生长。 2.3 合理平衡施肥~湿润交替灌溉。 2.3.1 合理平衡施肥 根据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目标产量及植株不同时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量、土壤的营养元素供应量和不同生长期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气候状况,确定所施的肥料类型和数量, 进行调节和补充。肥料的施用与灌溉结合,以改善根系生长量和活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生产率。而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生育期一般都比较长~全生育期约150天左右~嫩秧移栽后本田期约135天左右。所以,应该重点考虑植株生育期对氮、磷、钾、中微元素的需求动态。由于当前大多数稻田土壤氮、磷、钾、中微元素施用不够合理,总的来说,偏施化肥、氮素用量过高,磷的投入和支出基本持平,而土壤钾元素呈亏缺状态~中微量元素也有待补给。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水稻对钾的吸取量增加。因此~应该提高钾肥的施用量。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佳~且兼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培肥地力、改善稻米品质等作用。所以~栽培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更应重视施用有机肥料。 因此~在施肥技术上~强调‚增前攻后、底追并重、平衡施肥?~且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迟速结合、多元配合~稳氮、控氮、增磷、增钾、补中微~在施肥方式方面原则上要‚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粒肥补?~切实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够苗)、中期控得到(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住,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根据有关专家的试验研究结果和生产应用经验~栽培亚 2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水稻要实现800.0kg,667m左右的目标 222产量~约需吸氮11.0kg,667m、磷3.0kg,667m、钾11.5kg,667m。因此~在施肥上应根据土壤供肥情况~按照氮、磷、钾配比2:1:2的标准补充水稻对肥料的需求~即在施用优质农家肥 221000,1200kg,667m基础上~需施化学纯氮12.0,15.0kg,667m、五 2 2 氧化二磷6.0,7.5kg,667m、氧化钾12.0,15.0kg,667m。在此总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水稻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量~应采用分期施用~且有机肥比例占总施肥量的30.0%左右。无机氮在各个时期的施用比例以底肥50.0%、蘖肥30.0%、穗肥15.0%、粒肥5.0%为佳 ~无机钾以底肥60.0%、蘖肥20.0%、穗肥15.0%、粒肥5.0%的的比例施用最理想~无机磷、硫酸锌和有机肥原则上全作底肥施用为宜。 ?底 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以提高营养元 2素的平衡供应能力。要求施优质农家肥1000,1200kg,667m、 22 无机纯氮6.0,7.5kg,667m、五氧化二磷6.0,7.5kg,667m、 2 2氧化钾7.2,9.0kg,667m、硫酸锌1.0,2.0kg,667m。 ?蘖 肥:根据品种生育期的长短和土地保肥状况,在移栽后5,25天内追施2,3次分蘖肥。一般地,移栽后5,6天开始追施,以后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并做到先轻后重。要 22求共施纯氮3.6,4.5kg,667m、氧化钾2.4,3.0kg,667m。即可施 22用8.0,10.0kg,667m尿素、4.0,5.0kg,667m氯化钾类复合肥。 ?穗 肥: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施用的有效时期一般是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支梗分化期~保花肥的有效施用时期是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施肥技术上~应以促花保花攻大穗为突破口~重点突出一个‚巧?字、力求一个‚稳?字~切实做到‚巧追、稳攻?。即在倒2叶出生过程中(减数分裂期至齐穗期)晒田复水后应以苗情(水稻长相)诊断为依据~结合土壤条件、前期施肥情况以及天气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凡前期追肥适当、禾苗长势平稳(如水稻长相较健壮、叶片挺直、长短适宜)的~应以保花增粒为重点~只宜施用保花肥,凡前期追肥不足、群体苗数偏少、个体长势偏差的~应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均施~促保兼顾,凡前期追肥过重,群体发展过大(如水稻生长较旺、叶片过长)的,可以少施。此外,稻穗发育期处于高温或多雨天气,可以少施,处于适温强光天气则可施或多施。而在穗肥的施用量方面,则应根据全生育期的施肥情况慎重确定。 22一般应以施用纯氮1.80,2.25kg,667m、氧化钾1.80,2.25kg,667m 2为宜~即可施高浓度硫酸钾型复合肥10.0,15.0kg,667m,或尿 22素4.0,6.0kg,667m、氯化钾3.0,4.0kg,667m,。 2?粒 肥:抽穗后10,15天,用磷酸二氢钾1.0,1.25kg,667m 2,喷施浓度0.3,0.5%,+尿素1.3,1.6kg,667m,喷施浓度1.0,2.0%,喷施作粒肥。 2.3.2 湿润交替灌溉。 在大田生产上,栽培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实施湿润交替的好气灌溉,在灌溉技术上,应坚持‚平水移栽活棵、掌水护秧保苗、薄露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 ?前期,分蘖期,。移栽时~水淹秧脚~平水浅插,移栽结束后~提高水位、淹没秧脚~保持厢面掌水护苗~促进秧苗成活返青,秧苗返青成活后~分蘖前期~降低水位、露出秧蔸~保持厢面花花水、沟内灌满水~实行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迫使根系往下深扎~结合追施分蘖肥~达到以水带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之目的,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主茎+分蘖,达到15.0,18.0万/亩时开始排水、露出厢面、沟内保持半沟水、进行轻微晒田,如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全田总苗数达到12.0,15.0万/亩时开始排水、露出厢面、沟风保持半沟水、进行轻微晒田~控制最高苗在24.0,26.0万/亩之间~抑制无效分蘖。 ?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灌水上厢,保持厢面1,2cm浅水层,进行浅水灌溉促大穗。 ?后期,灌浆结实期,。灌浆结实期厢面灌跑马水、沟内灌满水~倒2叶龄期后采用干湿交潜灌溉~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养根保叶促灌浆~直至成熟~收割前5,7天~排水落干~促进成熟落黄。 2.4 适时中耕除草~综合防治病虫。 2.4.1 适时中耕除草 中耕能消灭田间杂草、增加土壤氧气~促进根系生长~有利通风透光~降湿防病。 ?中耕除草。一般应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在栽后7,10天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 ,栽后15天后再中耕除草1次~拨 节前再酌情进行l,2次。 2?稻糠除草。秧苗返青成活后排水,匀撒稻糠100kg,667m覆盖田面~栽秧20天后湿润灌溉~从而防止杂草生长。 ?化学除草。酌情施用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化学除草 剂。 2.4.2 综合防治病虫。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勤查病虫发生情况~并在防治策略上注重一个‚防?字、狠抓一个‚早?字~采用综合措施~重‚防?早‚治?~即防在发生之前、治在发生之初。对于已发田块~应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及早进行防治~从而减轻或避免危害~确保丰产丰收。在防治举措上~应选用以下措施重点防治稻蓟马、螟虫、稻苞虫及稻瘟病。 ?采用高频灯诱杀害虫。 ?提倡选用生物农药或国家标准允许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杀菌剂和BT杀虫剂农药防治病虫害~并在保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农药防治量次。 ?恰当收晒。 3.1 适时收获。稻谷成熟后~要适时收获。收获的早迟主要影响食味品质~在成熟期收获直链淀粉含量低、胶稠度和淀粉崩解质高。一般以齐穗后32,35天、当全田达九五成黄时及时收获为宜。 3.2 恰当干燥。稻谷收获后~应改一日曝晒为多日缓晒~最好用竹制晒垫晒谷为佳。否则~整精米率下降~破碎米粒增加~米质降低。 【参考文献】 [01]程式华 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稻米网》 [02]马 均 马文波等 重穗型水稻株型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03]马 均 田彦华等 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作物学报>>2000年02期 [04]许凤英 马 均等 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杂交水稻》2003年04期 [05]马 均 周开达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2001年03期 [06]马 均 马文波等 重穗型杂交稻的产量及一些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西昌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07]马 均 黎汉云等 重穗型杂交稻D优527的栽培生理 特点及调控对策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2002年03期 [08]吴文革 张洪程等 超级稻群体籽粒库容特征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第2期 [09]马国辉 超级杂交稻高产理论与实践初论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第7卷,4, [10]陶诗顺 马 均 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的探讨 [11]马 均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中国稻米网》 二00八年五月
本文档为【论亚种间稀植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策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