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举报
开通vip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Abstract] Vagueness is an inherent fea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ly,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vague. The development ...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Abstract] Vagueness is an inherent fea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ly,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vagu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vagueness of translating process, vague phenomena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in dealing with vagueness. [Key Words] vagueness of language, translating process, criteria, strategies。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 翻译具有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近几年自然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实践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翻译 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了简要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 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讨 论。 [关键词]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翻译过程;标准;策略; 1、 前言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Pierce 1903)。近年来,此研究方向的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外,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20多年来,随着模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重点之一逐渐由模糊语言学现象的阐释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上来。其中,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陈忠华1990;赵彦春 2001;王卫新 2003等)。本文拟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简要的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和讨论。 2、概述 纵观目前国内以模糊语言学、翻译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翻译过程和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下面,本文就分别从此四个方面,即,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4BYY046) 国内一些学者围绕翻译的模糊性进行了有效地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刘左良(1999)从翻译标准、翻译过程两方面证明了翻译中存在大量的模糊因子,翻译过程具有模糊性。王华琴,王清亭(1996)以英汉翻译为例,主要围绕英汉思维的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论证了英汉翻译实践中模糊性存在的必然性。李文戈、武柏珍(2004)使用大量篇幅,分别从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过程几个方面讨论了翻译中模糊性的存在。概括而言,在翻译的模糊性方面,各学者虽探讨的侧重点略有差异,但无外乎从翻译标准、翻译过程两方面入手。 2. 1 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可谓纷呈各异,新见迭出。但是仔细琢磨、推敲的话,会发现它们大都模糊不定,缺乏精确标准的衡量尺度。 就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等值论(equivalence)”、“等效论”而言,虽然“等”字含有要求精确的意味,且也有人运用札德(Zadeh)的模糊集合隶属度将“值”、“效”精确地计算了出来,但却是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见范守义(1987),穆雷(1991))。而模糊数学方法本身就是模糊,不确定的(李文戈、武柏珍 2004)。因此,“等值只是近似的等值,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达到的”(韩虎林、裴结贵 1999)。 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这一三字标准,言简意赅,被后人奉为楷模。但细细推究起来,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句话、一个字词的翻译,都无法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同于原文,因为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文的思想、信息而不是原文的语言符号。正如刘左良(2004)所言,“译文要百分之百地符合‘信、达、雅’标准是不科学的,也是几乎无法实现的。这个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模糊性概念,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心理体验都会有所区别,我们在翻译中只能是尽量朝这三字标准努力”。 傅雷先生提出的“传神”论标准,要求译文要在骨子里把原文的精神姿致传达出来。应当说比“信、达、雅”三字标准要求更高,其模糊性也更明显。精神思想与原文相类似,类似的程度有多大,这很难说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刘左良 2004)“傅 雷提出的‘形似’、‘神似’说也是很模糊的”。 钱钟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先生提出了“化境”标准。也就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崔永禄 2006)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了。这一标准在操作过程中就更难达到了。刘左良(2004)也认为,读者看译文完全像看原文一样自然贴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总要有所损毫,译文与原文很难达到丝丝相扣,毫发不差。因此,“化境”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翻译标准,较之严复的三字标准和傅雷的“传神”标准更抽象、更模糊。 2.2 翻译过程的模糊性 翻译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对原语的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个人思维的差异,从理解原文到确定译文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对同一篇译文的心理体验会有所区别。因此,在翻译理解过程中模糊性就已经开始滋生。 表达是指在译入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译出语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译者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即,“翻译主体论说”(查明建、田雨 2003),译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技巧,凭借个人的主观理解、语言积累来选择译者认为最佳的表达方式。其本质上与理解过程相似,都以译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因此也存在模糊性。 2.3 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关于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有关学者也著作文章进行了讨论。如,何三宁、唐国跃(2004)结合实例分别从语音、词语、句子以及语篇等层面对翻译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逐一讨论。李文戈,武柏珍(2004)也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对翻译中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了剖析。除语音、词语、句子、语篇四方面外,廖志恩(2003)又从跨文化方面探讨了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模糊现象。但是考虑到,跨文化因素所造成的语言模糊现象在语音、语义、语篇各层面均有体现,因此,本文将不对其进行特别论述。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语音、词语、句子、语篇几个角度对翻译中的模糊现象进行简单概述。 2.3.1 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性也称为跨语音歧义”(韩虎林、裴结贵 1999),即,由语音所引起的语义模糊。语音是书面语言的口头体现,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受语音的影响与制约。 语音模糊性大致包括两类情况。一种是利用谐音(同音或近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廖志恩 2003),一般出现于双关修辞中。如:“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这是海滨浴场广告词。它采用同音异形异义的双关修辞。利用sun and air与son and heir的谐音提高了广告的号召力。但当译为:“我们要么团结一致,要么将被一个个绞死”后,原文的语音模糊性在译文中就变得清晰了。 另一种语音模糊是借助于语调、重音来实现的。在口语中,语调与重音的不同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何三宁、唐国跃 2004)。如,“You shouldn’t tell him any stories.”句中any一词的词调不同句意也会大不相同:当any用降调时,该句译为:“你什么事都不要告诉他。”但当any用升调时,该句译为:“你不能把什么事都告诉他。”即,你只能告诉他某些事,而不是所有的事。这样,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2.3.2 语义模糊 关于语义模糊张乔(1998),伍铁平(1999)等许多模糊领域的专家都曾作过探讨。各位专家学者对模糊的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主要依据 R. M. Kempson 于1977,在其《语义理论》中指出的四种词的模糊性类型,对语义模糊进行简单介绍。 词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 A(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city和town、hous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对它们不能一刀切地 划分。 B(词义不确定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词本身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具有不确定性。“John’s book”,(约翰的书)可指“约翰写的书”,“约翰拥有的书”,“别人要求约翰读的书”等。 C(词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neighbor(邻居)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指,因此可以指代截然不同的多种人。 D(词所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虚词词组either…or的界限模糊性,如:“The candidates for the position have either sale experience or a bachelor’s degree related to Marketing.” 在这句子中either…or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的学士学位。但此句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2.3.3 句子模糊 自然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具有模糊性,句子也不例外(何三宁、唐国跃 2004)。句子意思的模糊。如,“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会议。”该句中,“其他”是同“学校”产生联系呢,还是同“学校领导”产生联系呢,我们不明确,这就造成了词语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从而引起句义模糊。句子模糊性的客观存在提醒我们,在翻译中,如果我们不去认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而误解了句子结构,我们的译文就会背离原文语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语法结构,而且要透彻理解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解决句子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才能克服句子模糊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2.3.4 语篇模糊 何三宁,唐国跃(2004)在探讨了语音、语义模糊后,进一步指出自然语言的多数语篇也具有模糊性,并分析了语篇模糊的主要原因,下面简述如下: A(由于语音、词义和句子具有模糊性,就势必产生整个语篇在翻译中的模糊性。也就是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中存在着模糊性。 B(由于语篇中的局部含义不确定或不明了造成了语篇的模糊性。也就是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中的模糊,即语篇所涉及的场景、事件、参与者等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它们所表现的客观世界与文字信息缺乏连贯性,使译者翻译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导致语篇的模糊性。 C(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在语篇理解与翻译过程中形成模糊或不确定因素,这就是文化语(cultural context) 产生的模糊性。 2.4 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 余富斌(2000)从虚实论的角度,对英语文献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虚对实、以实对虚以及以虚对虚的模糊语言翻译方法。程同春(2002)对科技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直译、意译的翻译处理方法。肖云枢(2001)则对法律英语中的模糊词语进行了分析,并在直译、意译基础上,提出了增词法、省略法,进一步充实了模糊翻译方法。在讨论如何处理口译中的模糊信息时,陈振东、黄樱(2004)提出了直译、意译、省略、补充及汉语化等几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张亚利(2004)对翻译技巧作了更为综合而全面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在其《模糊手法与等值翻译》一文中将翻译手法细化为,正反模糊翻译手法、虚实模糊翻译手法、增减模糊翻译手法、直曲模糊翻译手法、顺逆模糊翻译手法以及模糊柔和手法六大类。蒋跃(2006)结合翻译实例,对翻译过程中语际之间的模糊现象提出了“移植”的概念和方法。模糊纵观学者们所提供的各类翻译技巧,可将它们概括为,直译、意译、省略法以及灵活处理四类。 2.4.1 直译法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性质。英汉两种自然语言皆具有模糊性,并在某些模糊表达上 呈现出对称性,这就使英汉对译模糊对等成为可能。以上提到的翻译方法中,直译法、对等译法、“移植”模糊以及模糊对模糊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在内涵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指,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语去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肖云枢 2001),从而保留模糊信息。如: (1)原文: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 (《红楼梦》第十六回) 译文:For the last year or so, as he couldn’t get Hsiang Ling to be his, he made ever so many distressing appeals to Mrs. Hsüeh… (David Hawkes译) 如例文所示,Hawkes将原文中的“这一年来”对译为英语中的对等形式,“the last year or so”,属于直译法。 2.4.2 意译法 当英语中的模糊信息存在不对称性时,就需要用另一种语言中的非对等词来表达语义相同的模糊信息,即所谓的意译法。意译法在对一些模糊表达的处理上,不拘泥于其字面意思, 而是将其蕴涵的意思进行具体的延伸, 便于接受者理解。以上提到的增词法、补充法、汉语化方法是对意译法的细化。另外,精确对模糊也可以归为此类。它们都是通过对译文进行处理,以达到译者理解的目的。如: (2)原文:Every life has joys and sorrows. 译文: 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 (现代汉语辞典(汉英双语)) 本句中的joys and sorrows,如果直译的话为“喜悦和悲伤”,但这里采用意译,译为“酸甜苦辣”,更贴近汉语表达习惯,属于意译。 2.4.3 省略法 省略法,即对原文中出现的模糊现象忽略不译。对于一些并不具有具体的,实际意义的模糊表达, 在翻译中可采用省略译法。如: (3)原文:暇日出游,得至吼山,离城约十余里… (《浮生六记》) 译文:Once I had the opportunity of visiting the Hushan Hill, which was over ten li from the city… (林语堂译) 原作中模糊表达方式“约…余”,在译作中被简译为“over”,译者将此处表示概数的词语“约”略去未译,采用了省略法。 2.4.4 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所表思想的过程。它要求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然而,英汉语言差异的存在,对译者在表达上造成了许多障碍。如此,翻译时就要求,译者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3. 结语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模糊性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涉及到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四个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对模糊与翻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论文多着眼于理论阐述,缺乏相关例证、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期望能有更多的例证、分析来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4. 参考文献 R. M. Kempson (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3-153. 查明建,田雨,2003,论译者的主体性 [J]。中国翻译(1):23。 陈振东、黄樱,2004,口译中的模糊信息处理 [J]。上海科技翻译(1):36—38。 陈忠华,1990,论翻译标准的模糊测度 [J]。中国翻译(6):15—17。 —程同春,2002,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4):8 12。 崔永禄,2006,传统的断裂—围绕钱钟书先生/化境0理论的思考 [J]。外语与外与教学(3):46—48。 范守义,1987,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 [J]。中国翻译(4):2—9。 穆雷,1991, 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 [J]。外国语(2):66—69。 韩虎林、裴结贵,1999,模糊理论与翻译 [J]。池州师专学报(2):32—35。 何三宁、唐国跃,2004,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对翻译的影响 [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4): —114。 109 蒋跃,2006,“移植”模糊及其他 [J]。中国翻译(1):84—86。 李文戈、武柏珍,2004,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 [J]。外语学刊(3):84—87。 刘左良,1999,试论翻译的模糊性 [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0—92。 模糊性语言及其翻译 [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52—54。 廖志恩,2003, 沈复著,2000,浮生六记 [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华琴、王清亭,2001,模糊性思维与英汉翻译 [J]。科技实践理论探索(2):32— 34。 王卫新,2003,模糊与精确: 翻译学的一个悖论 [J]。语言与翻译(4):48—50。 王卫新、舒伟,2003,英汉翻译的模糊表达 [J]。中国科技翻译(4):13—15。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肖云枢,2001,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应用与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1):6—8。 余富斌,2000,模糊语言与翻译 [J]。外语与外语教学(10):49—52。 张乔,1998, 模糊语义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亚利,2004,模糊手法与等值翻译 [J]。福建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学院学报(3): 343—346。 赵彦春.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9—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Z]。北京:商务印刷馆。
本文档为【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9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