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doc】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举报
开通vip

【doc】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doc】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1月 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V01.31No.6 NOY.2011 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王效峰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泰国一扫六合宇内,得人才任用之力甚多,但同时,秦人在人才观念和制度...

【doc】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doc】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因素 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1月 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V01.31No.6 NOY.2011 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王效峰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泰国一扫六合宇内,得人才任用之力甚多,但同时,秦人在人才观念和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内在固有 的不足.这些缺陷随着统一政权的建立得到进一步的放大,人才观念的先天缺陷,文化政策的后天失误,制度建设 的自我僵化造成了士人对秦王朝的强大离心力,最终酿成毁灭性的后果. 关键词:秦朝;灭亡原因;人才制度;文化政策;政治思想体制;法家;士人 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11)06-0172-04 秦起自西鄙,终卒以风卷残云之势,一扫六合字 内,然旋以二世而亡,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徒留 后人扼腕空叹,"是非成败转头空".关于秦亡的原 因,论者多矣,主要观点不再赘述.本文在此仅从人 才制度建设方面对其进行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 方家指正. 秦人在与列国争霸的过程,对于人才选拔极为 重视,历代君主基本能做到唯才是举,不护细行,不 论出身,用人不疑.宋人洪迈说:"七国虎争天下, 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宗族及国人, 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 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 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 也,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 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 下者,诸人之力也."1j2而秦本国之名将如白起,王 翦等,也皆发自部伍.对于人才的充分发掘利用,对 于秦并有天下,功莫大焉. 然到陈涉揭竿,东方豪杰并起之后,庞大的秦帝 国人才凋零,竟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除了将军章 邯左支右绌,并无其他干才站出来挽狂澜于既倒,何 况章邯武夫,在统御之才上白,王相较悬殊.蒙氏兄 弟被诛杀,曾经的丞相李斯在政治斗争中身败名裂, 而秦廷上下则陷入了主暗臣昧,宦竖专权的困境之 中,并迅即走向覆亡. 有论者以为秦之能得人才,在于宗法制度淡漠, 推行军功爵制,并善用客卿,但秦自统一到灭亡仅 15年时间,在宗法观念,奖励军功等方面并无明显 变化,反而因为国家的统一更具有了大范围选拔人 才的条件,何以顷刻土崩瓦解?由此可见,秦在国家 人才制度建设上自始就存在着致命缺陷. 秦人不文,秦孝公深以东方诸国待秦以夷翟遇 之为丑,欲行变法.商鞅乃因景监而求见孝公,先语 以帝道,王道,"孝公时时睡,弗听".当卫鞅语以霸 道时,"(孝)公与语,不自知足达之前于席也.语数日 不厌."_2_1可见秦孝公之求变法,乃是欲求强国之 术,出于列国争霸的实用主义的需要,这是由当时的 国际政治环境所决定的.采纳法家之术,固然可以 富国强兵,其负面的影响则在于自变法之始,国家的 政治形象和政治气质,便如商鞅所言:"然亦难以比 德于殷周矣."[211764 自此,秦人任用法家之术,纵横之士,尊君集权, 奖励耕战,事决于法,摧抑贵族,国家逐渐富强.商 鞅之法行之1O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 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 治."儿成为东方诸国眼中的"虎狼之国". 根据萄子的观察,尽管秦国"佚而治,约而详, 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_3_3?但是,"虽 然,则有其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 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_3J3?原因在 于"则其殆无儒邪.故日: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 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3]304 收稿日期:2010—10—14 作者简介:王效峰(1977一),男,陕西省韩城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咸阳师 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两汉文论及秦 汉思想史.E—mail:peakw@sohu.con 172' 第31卷王效峰: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苟子对秦国"驳而霸"的判断可谓洞见,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 了"秦自孝公以来为了求霸对诸子百家及其传人不 拘门派只要有益于霸业都'杂'而用之"l_4_1?的权变 功利性的实用主义态度,但正因秦并不能做到 "粹",缺乏一个长远的政治价值追求的主导思想, 秦不能做到"王",这和商鞅最初的焦虑不谋而合. 秦国这种浓厚的现实主义政治,其目的只有一 个,如同马基雅维利所认为的,那就是要求成功. "它的直接的功利主义的目标是提高国家实力,尽 管和'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没有任何直接的联 系."在秦国,既然法家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 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决定了秦国在人才 选拔制度方面的基本面貌. 第一,秦既地处西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而又 欲以之与东方诸侯争强,在人才任用上,便不能不采 取实用主义或日急功近利的态度.观其所用人才, 多为东方三晋纵横功利之士.钱穆先生说:"秦之 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 甘茂,范睢,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皆不抱 狭义的国家观念."』】加然秦多用东方之士,则更反 衬出本国文化之不发达,大用东方游士,更显本土人 才凋零,并无充分锻炼机会和上升空间.而国家又 只重耕战,本土人才便只能多为冲锋陷阵之军功死 士与单纯的职业军人,如白起,王翦等辈.纵横诡诈 之游士与百战之师两相结合,足以使秦无敌于天下. 然而秦始终因为本于功利实用主义的立场,而对于 "迂阔"的礼乐采取鄙弃的态度,而未能完成对于东 方文化的"粹取",齐鲁文化系统之中的礼乐之士始 终缺乏,如苟子所谓的"无儒",是故秦国在国家建 设和发展战略上并无明确方向,有打天下之士,而无 治天下之才. 第二,秦人为争雄于天下,积极推行君主专制式 的国家主义政策,以求实现对于国内资源的最大开 发和支配.在以人性本恶,趋利避害的假定前提下, , 发展出反智的文化政策,反对崇尚君德,使贤任能如韩非子所谓:"今世皆日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 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 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J枷既如此,那么 民智自不可用,更不必开发,"民智之不可用,犹婴 儿之心也."人民是愚昧的,像婴儿一样无知.所以 人民只应该在"法"的约束之下,为达到国家的宏伟 目标机械地完成各种任务. 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秦人在文化政策上便走 向反动.商鞅有"燔《诗》,《书》而明法令"之举,韩 非则明确宣称:"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l7』4在这里,"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的政策"事实上是企图用政治秩序 来取代文化秩序"l8_1?,企图以政治强制完成"政" "吏""师"的三者合一. 而就人才的评价系统而言,法家同样以耕战利 国作为现实的唯一标准,将儒墨,岩穴之士,工商之 民等视为奸伪,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以 "五蠹"视之,主张予以严厉打击.这种社会和文化 政策的执行结果,不利于开发民智,反倒是为酷吏的 生存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便 呈现为有奉公守法之吏,无治国安邦之才的尴尬局 面.同时这种刚性的反智主张和文化压制,对于传 统的父慈子孝,仁爱教化等基本道德伦理价值是一 种反动,造成了人民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高度紧 张.这一点同汉代"以师为吏"的现象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 第三,关于历史的发展,法家尚变,认为并无固 定模式可循.韦政通先生认为:"在先秦各家中,最 深知社会演变之理,思想中不夹杂守旧成分,并自觉 地提出一套近乎演化论的变的史观,是法家,这种史 观与其反传统的态度是相互为用的."9_2按照韩非 子的归纳,"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很明显,从该归纳中可以看出,在韩非 的眼里,历史的演进是一个由崇尚道德到迷信诈力 的过程.对于诈力的迷恋,必然引出对于法,术,势 的强调. 司马迁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 哉"_2』】,又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 大抵皆三晋之人也"J】引.就对外而言,在秦发动 统一战争的过程中,纵横诈力的大量运用固然是特 定时代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是,秦人对于三晋纵横 权变之士的大量使用以及其在征伐,外交事务中的 欺骗,背弃,大规模屠杀等手段和事件还是引起了东 方社会的普遍反感和厌弃.在秦人变法之后,东方 民众皆视秦为"虎狼之国",这必然导致秦在当时的 "国际形象"不佳,缺乏"文化软实力",从而失去在 政治认同和道德公义领域中的"天命",而成为来自 西方的"邪恶轴心".这自然导致其在"国际事务" 领域中政治向心力的欠缺. 而就秦国社会内部而言,尽管荀子称赞秦国社 会是"治之至也",但在"乡邑大治"的表象背后,潜 藏的是社会凝聚度和忠诚度的降低,从而表现出隐 隐的离心倾向.对于法,术,势等"君人之术"的重 173 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视,造成了秦国君臣上下相互猜疑,甚至互相倾轧的 现象.在君臣关系上,则君主既需要大臣们人尽其 才,为国家事务忠心效力,但同时又要防止臣下或结 党营私,或功高震主,而行以下篡上之事,于是君臣 之间便呈现为莫名的紧张.秦国唯才是举,气度宏 大,多用六国游士,而不问出身贵贱,但同时,仕秦之 士,多结局不佳,或如商鞅车裂,或如张仪,范睢避祸 远遁,至如国戚(昭王亲舅)穰侯魏压,也自不能幸 免.司马迁论穰侯"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 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l2j1之语道尽千 古臣下"伴君如伴虎"之命运.而在臣僚之间,秦既 多用纵横干禄之士,不护细行,摒弃道德,则臣僚彼 此间关系也极为微妙,既需通力合作,奉公而忘私, 同时又有为一己之私而构陷倾轧现象的发生,典型 如范睢之于白起,犀首之于张仪等. 以上种种,构成了秦国朝野"官场"之中复杂诡 异的政治生态,造成国家政治资源的无谓消耗和社 会向心力的散失.在始皇崩后,赵高弄权,李斯的仓 鼠之志便不足为怪,而章邯在兵败之后的投降与田 横的五百壮士更是判若云泥. 秦国在人才任用和制度建设方面所存在的这些 弊端,在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列国尚在争雄的阶段, 表现得还不十分明显.一则是因为长期的对外战 争,使得这些矛盾暂时得以延缓和掩盖,再则在各国 相争的背景下,秦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吸纳东方游士 而使这一短板得到弥补.但是,当秦国完成对东方 六国伟大的军事征服之后,国内原有的矛盾得到凸 显并伴随着扩张的脚步而进一步放大. 贾谊在分析统一之后的社会集体心理时说: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 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 功,安危之本在于此也."_2J2?认为此时应是国家战 略进行转移的重大时刻.实际上,秦王朝也确实在 积极探寻统一之后的统治思想.余敦康先生就说: "在秦朝的封建统治思想中,法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也混杂有阴阳家,儒家,道家和宗教神学的思 想."l】o_但单就人才吸引和制度建设方面,秦王朝 做的并不是卓有成效,而是走向了反面. 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秦统治者也希望达到如 同"车同轨","书同文"一样的效果,建设一种统一 的文化教育伦理规范.于是此前就有过的"燔 《诗》,《书》而明法令"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 广.李斯说:"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 】74 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2]181于是有焚书事,其 后又有坑儒事.这对于社会士人群体的打击是巨大 的,并因此产生了巨大的逆反和抗拒心理.孔子后 人孔鲋的态度颇有代表性:"魏人陈余谓孔鲋日: '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 日:'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 危哉!"'[11]81陈涉起事,孔鲋为博士,与涉俱死.司 马迁评述说,陈涉称王,"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孑L子 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 于陈王也."_2.另外,从张耳,陈余二人的动向与 选择也可见当时社会精英士人对于秦政权之抗拒心 理和态度,"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 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 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2]1999 关于秦王朝政权的性质,钱穆先生说:"秦政府 实一东西混合的政府,亦是一贵族与平民合组的政 府."_6』1又说:"秦室本是上古遗留下来的最后一 个贵族政府,依然在其不脱贵族阶级的气味下失 败"j】抑.秦统治者既不脱上古贵族气味,那么在人 才遴选任用上实与平民阶级有相当距离,对东方平 民游士的任用仅着眼于一时权宜.在统一之后,秦 政府即逐渐丧失了对于人才,尤其是出身平民阶层 的人才需求的根本内在动力.即如出身平民阶层的 李斯,此前已忌陷韩非,此时更开始向贵族逐步转 化,而逞其富贵之志:"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 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 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 数."【2』】粥更不用说始皇帝极尊宠的蒙氏兄弟,在秦 已俨然世家.赵高说:"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 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21190 在这种大环境下,秦王朝在人才选拔上并未建 立起一个新的系统的考核和任用制度,而是沿袭 "以吏为师"的成法,使得平民阶层中特异杰出之士 并无多少机会与政权发生接触,只能选择"?则学 习法令辟禁",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守法之吏.君 主一人专制之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又"专任狱 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 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E2]183由此可见,秦王朝 在官吏遴选上,多用明法之"狱吏",此等官吏,除简 单执法之外,更有向酷吏转化的可能,从而加深激化 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法令既多,上下相疑,而又无 人才仕进之道,于是在危亡之秋,"故使天下之士, 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21190 另外,秦王朝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尽管是顺应人 第31卷王效峰: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 心,"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 也意味着游士时代的被强制终结.在专制的大一统 政权之下,此前数百年纵横之士白身可致公侯的现 象骤然消失,但这种传统不可能也随之顷刻消亡. 相反,在部分士人心目中,它作为美丽的传奇挥之不 去,而与冷酷的专制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更助长了 他们对新政权的抗拒心理,如郦食其,蒯通,陆贾等 舌辩之辈,依然带有强烈的先秦纵横气息. 四 史华兹把法家思想称为"行为科学",并向韩非 提出了质疑:"如果说法家学说已被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是追求国 家富强的'合理'工具,那么这些目标在本质上也会 趋向于不受限制,并具有令人心烦的潜在能力.无 限制的东西能被合理地追求吗?韩非子是否已经觉 察到,无限制地榨取人力和物力资源将会消弱整个 系统自身的基础呢?"_5J3卯 史氏的质疑不无道理.钱穆先生就说:"秦代 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61127 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则在于对"无限制的东西"的持 续追求,最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枯竭和断裂. 整体来看,秦人在统一过程中所采取的对外诈 力式的军事征服,造成了东方社会,尤其是知识精英 参考文献: [1]洪迈.容斋随笔: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臧知非."驳而霸"探微——苟子眼中的秦国政治评析[J]'苏 州大学,2002(2). [5]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4. 群体对于政权向心力的缺乏;对内以耕战立国的国 家主义式的社会政策,造成了对"大多数人幸福"的 漠视,最终使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处境之中.而在 国家统一完成之后,在君主集权,"事决于法","以 吏为师"等系列观念的指引之下,新政权对于人才 需求的政治和社会动力已经濒于丧失,从而将自己 放置到了谋求仕进之道的众多下层士人的对立面. 在国家主导统治思想的层面上,鉴于法家改革 带来的巨大成就,秦统治者表现出了对于"法"的极 度迷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 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12Jl鲫愈来 愈趋于僵化.法家思想在其历史观念和政治实践中 曾经大力宣扬"薄古厚今"的主张,"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L3但在此时,秦 人丧失了其最初勇敢的自我否定精神,转而将其固 定成为僵化的政治思想体制,失去了法家思想的本 来精神.因为就当时的情势而言,"无论人们对儒 家藉助于伦理精英的德性来改造社会的信仰持何种 态度,它仍然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以人类存 在着道德上和知性上的能动性为前提的.实际上, 也许从根本上讲,它要比法家清楚而简单的行为主 义的人性模型更符合'现实主义'."J3. [6]钱穆.国史大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O]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5. [1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程苹) 175
本文档为【【doc】试论秦“二世而斩”的人才制度因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3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