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

举报
开通vip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 高考对现代文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非常明晰: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不过分为难学生。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很清晰明确:侧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控制总体难度。与选考部分更加注重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更为清晰的不同定位。基于这样的考查定位,相对于选考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易于拿分。 高考论述类文本设置了4道题,两...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 高考对现代文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非常明晰: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不过分为难学生。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很清晰明确:侧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控制总体难度。与选考部分更加注重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更为清晰的不同定位。基于这样的考查定位,相对于选考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易于拿分。 高考论述类文本设置了4道题,两道选择加两道简答题。选择题设置的选项,大多不会机械摘选原文语句,多采用筛选整合、转换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的方式。实际解题时当然不能机械对应原文语句,需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再加以判断。简答题答案的信息点大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只要阅读得法,解答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之后,答案自然就会呈现。阅读技巧 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一、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1、通读原文。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一是指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二是指“角度”,就是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三是指“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四是指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有时,文章的题目也会透露作品的主旨。 总之,文章的关键部位常常隐含着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 选择题要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简答题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也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高考试题题干的设计十分巧妙,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隐含的有效信息,从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二、寻找阅读区间,辨别筛选。即发掘题干中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1、选择题答题技巧: 根据整体阅读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速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然后扣紧文本,找到相应的语段位置、相关语境,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段,看相关片段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识破选项设计的陷阱: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④主要与次要。就是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⑧有与无。即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1 2、问答题答题技巧: (1)“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找准信息区,找全信息点。 查找信息时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2)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部分的信息提取出来,组织成一个观点,这需要自己去概括。这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能力。 (3)最后,再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三、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因此最后要将题目的题干、选项、答案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答案正确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 练习: 一、何处是江南 1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2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3“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江南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4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5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6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7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8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9唐代以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C、F ) A.宣歙(今皖南地区)、浙东、浙西在唐代中叶同属于“江南道”管辖。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E.在唐人的概念中,“江南”是“江淮”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F.因为唐朝人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所以当时的两浙之地不都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A项应同属于“江南东道”管辖,B项误在“地理位置”,D项“则简称”不当,E项应是“江淮”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3分)D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A项“江左”只是“江东”的雅称,B项是“我们”发现而不是“唐人”,C项对杜诗的理解不当) 3.《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博客频道今年初曾在网上联合调查“何处是江南?”,在全国引起有关江南的热烈讨论。根据文意,楚霸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与“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扬州是否唐人心目中的江南,为什么?(4分) 答:“江东”属于江南,可根据文中“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江南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推知“江东”即是后来的“江南”;(回答属“江南”给1分,分析正确给1分)扬州不属于江南。因为扬州地处长江以北,属于“淮南”,尽管富庶繁华,但在唐人的概念中,仍不属于“江南”(“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4.文章开头说“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应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奇妙”二字?请分条叙述。(5分) 答:“奇妙”在于“江南”不仅属于自然、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政治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1)“江南”这个地名虽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它所指的地域范围与后来大相径庭。(能谈到地理区域的变化,给2分)(2)“江南”这个地名变化大,从“江东”到“江左”到“江南”等。(能谈到名称的变化,给2分)(3)“江南”从地理位置上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与“塞北”对举是因为它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处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质量的另一极端;(能谈到中国人把“江南”看作经济富庶、风景秀丽、人文昌盛、风月繁华的象征即给2分)(4)“江南”在唐初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简称为“江西”,但“江南东”仍叫“江南”;(能指出人们对“江南”地名的情有独钟给1分)(5)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能指出“江南”有广狭两义给1分) (学生可以把(4)(5)两点合起来答,算一大点可得2分。因分值只有5分,如果答出3大点即可给5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4分;1点2分。) 二、(1)“试论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这样的考题在大学科学史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不止一次出现过。面对这道考题,大部分考生都答错了——他们都选择了“不是”。许多考生陈述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它“不正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2)然而,如果我们同意这个理由,从而将托勒密天文学说逐出科学殿堂,那么这个理由同样会使哥白尼、开普勒甚至牛顿也被逐出科学殿堂!因为我们今天还知道,太阳同样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的轨道也不是精确的椭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也是不存在的,……难道哥白尼“日心说”和牛顿力学也不是科学吗? (3)西方天文学发展的根本思路是:在已有的实测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基础上,以数学方法构造模型,再用演绎方法从模型中预言新的天象;如预言的天象被新的观测证实,就表明模型成功,否则就修改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勒密、哥白尼、第谷乃至创立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都无不同。这个思路,就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当代著名天文学家A·当容对此说得非常透彻:“自古希腊的希巴恰斯以来两千多年,天文学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改变。” (4)如果考虑到上述思路正是确立于古希腊,并且正是托勒密的《至大论》第一次完整、全面、成功地展示了这种思路的结构和应用,那么,托勒密天文学说的“科学资格”不仅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绝对应该在哥白尼之上——因为事实上哥白尼和历史上许许多多天文学家一样,都是吮吸着托勒密《至大论》的乳汁长大的。 (6)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曾给出一个著名陈述:“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此语虽然听起来十分离经叛道,其实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陈述。 (7)不妨仍以托勒密的天文学说为例稍作说明:在托勒密及其以后一千多年的时代里,人们要求天文学家提供任意时刻的日、月和五大行星位置数据,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可以提供这样的位置数据,它在当时就被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观测精度提高了,托勒密的值就不那么“正确”了,取而代之的是第谷提供的值,再往后是牛顿的值、拉普拉斯的值……如此等等,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之中——这就是天文学。在其他许多科学门类中(比如物理学),同样的过程也一直在继续之中——这就是科学。 (8)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模型是永恒的,今天被认为“正确”的模型,随时都可能被新的、更“正确”的模型所取代。如果一种模型一旦被取代,就要从科学殿堂中被踢出去,那科学就将永远只能存在于此时一瞬,它就将完全失去自身的历史。而我们都知道,科学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9)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科学中必然包括许多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正确的内容。这些后来被证明不正确的内容、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虽被放弃了,你同样不能说那不是科学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和它所遵循的程序。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C、E) A.至今,托勒密的《至大论》在西方天文学史上仍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 B.托勒密在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地位要超过哥白尼。 C.“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意思是说“正确”不是科学的一种属性。 D.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和开普勒,他们的研究方法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E.托勒密因其提供的天文数据是正确的,获得当时以及其以后一千多年的时代里的人的认可。 F.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因为一种模型的过时就把它从科学殿堂中踢出去。 (C的原话是正确作为“科学的条件”,而不是属性,偷换了概念;E托勒密的数据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后来就被精确的数据取代,可见当时不完全正确。) 2.下列各项中,不能用来证明“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和它所遵循的程序”这一结论的一项是。(3分) C A.托勒密天文学说的“科学资格”不仅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绝对应该在哥白尼之上。 B.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曾给出一个著名陈述:“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此语虽然听起来十分离经叛道,其实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陈述。 C.后来观测精度提高了,托勒密的值被第谷提供的值取代,再往后是牛顿的值、拉普拉斯的值。 D.科学中被证明不正确的内容,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虽被放弃了,同样是科学的一部分。 (C项用来证明的观点是:科学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3.作者两处引述托勒密天文学说作为例证,各自证明了什么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4分) (1)针对现实中存在着对科学即正确,不正确即不是科学的误区,引用托密勒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证明:一些今天看来已经不正确的东西,仍然应该被保留在科学殿堂之中。 (2)第二次引述,为了证明没有一种模型是永恒的,排除会导致丢失科学历史。或者为了证明“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的观点。 4.作者认为:“面对‘试论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这样的科学史考题,大部分考生都答错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这样认为两个理由?(4分) (1)只是以正确与否评价托勒密学说是否科学,把正确视为科学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或者。(托勒密的《至大论》第一次展示了西方天文学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的结构和应用,在科学史上的地位绝对不容抹杀。) (2)对托密勒学说的历史价值缺乏。(或:认识托勒密提供的天文数据虽然被后来的精确数据所取代,但这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一种科学模式被取代并不能被取代其在科学史中的地位。)(每点2分) 三、中国的桃花文化 1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2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3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4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5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6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C E)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E.“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F.“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入世”追求和自我解脱的矛盾统一。 (特殊情结是指“桃花源”情结;三个不都是传说,且不与“尚红”有关) 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3分) (D)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 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 (除以上条件外,还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本文档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01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