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_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_2

举报
开通vip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_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_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第一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农村,是农民们的生存家园,也是乡镇干部们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乡镇人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在广阔的农村贡献青春年华时,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成了我们的梦想和期待。我们和农民一样渴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一、农村,我们永远的家园曾经有很长的一些时间,在三农问题上,没有更多的人提起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们把眼光和话题均放在了三农之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_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_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第一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农村,是农民们的生存家园,也是乡镇干部们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乡镇人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在广阔的农村贡献青春年华时,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成了我们的梦想和期待。我们和农民一样渴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一、农村,我们永远的家园曾经有很长的一些时间,在三农问题上,没有更多的人提起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们把眼光和话题均放在了三农之外;曾经有一些响亮的声音,反复倡导只有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彻底地转移出去了,三农矛盾和国家发展的一切难题才迎刃而解;曾经有一种更极端的理论,“要想富裕农民,必失消灭农民”。作为与农民血肉相联、与三农息息相关,长年累月奋斗在农村一线的乡镇干部,我们对这些理论和观点曾深深地困惑、忧虑和不敢苟同。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们眼里是过于理想化的论断,相对于国情和现实是过于高远和虚幻。九亿农民脱离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怎样生存,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程度达到了能承担九亿农民的生存保障吗,看看今天正在飞速发展的工业,令人目不暇接的市场和花团锦簇的城市给农民提供了些什么,~又能更多地提供什么,~连每月***,***元的低得可怜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兑付,还谈其它,~看看我们的民工们的工棚和吃的粗食,以及讨要工资的艰辛,那些大力提倡用转移农民、消灭农村来改变国家的面貌,振兴国民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人就应该噤口~ (一)农村,有农民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够生存,依赖的是广阔的农村。那里有他们永远脱离和舍弃不了的生存要素。我曾经把这些要素归纳为维持农民生存的六大基地: 粮食基地即土地,虽然少,却能维持温饱;房屋基地即农舍,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面积却绝对宽敞够用,这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园田基地即菜园,每日必须的蔬菜供应所在,在那些偏僻不发 达的山区农村,没有市场和蔬菜交易,农民不出钱就能吃上各类时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这是农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地和少量的经济收入补充基地,很多山地农民靠山林树木创收,种植木耳、香菇等也能维持全年的现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庄,当国家和社会机制没有给农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况下,村庄里那种普通而又独特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将解决农民一切急难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问题。正是这六大基地保障了农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无论是国家兴,农民安居乐业,还是国家衰,农民穷困潦倒,总之,都是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供养和庇护着成千上万的农民,也正是这些基本要素满足了农民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不仅能够活下去,而且比较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二)农村,是城市和工业发展及农村劳力转移的坚强后盾。中国曾经有九亿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工业吸纳了近*亿农民,留在农村的还有*亿农民,这*亿农民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托在离开土地和农村,让他们走向城镇和工业,并依靠城镇、工业来完全彻底地解决他们生存和生活、教育和医疗等等,这在目前的中国现实里,几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能因为*亿农民进了城,打了工,有了超过农村留守人员平均收入的工资收入,就认为所有的农民都可以走这条路。要看到的是,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中和劳动力里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可以说广大农村和无数农民家庭将最有体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贡献给了城镇和工业,并且在这个贡献过程中农村和农家是不计任何成本和完全处于劣势的,连农民外出务工的往返路费这种成本都由农民自己承担了,工资也是雇佣方说了算,农民根本没有谈判的能力。农村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称******部队(老人、妇女、儿童);打工而去的农民还把所有的生存的问题,所有的困难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等等留给了农村和在农村的家庭。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的人力数量会越来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被淘汰出局的农民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农村无疑是农民永远的家园~很多 专家、学者和研究三农的人们只看到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轻松、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农民转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没有看到转移农民的代价和成本,以及进城农民背后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艰难困境。曾经有很多农民离家外出务工了,仍然坚决不丢弃农村的土地;也曾经有农民已经举家迁往集镇了,还要到城镇外租种土地,甚至开荒种地;也曾经有多年从商已步入富裕行列的农民依然依恋着那偏远脊薄的土地,这说明什么,说明农民的生存危机意识难消,脱离农村这块土地后生存的安全感缺乏。据估计,目前农村尚有*亿农民,****年将仍有*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年也还有*亿以上农民在农村。不论城市和工业如何飞速发展,由此吸纳去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多。总之,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农村这个大后方的稳固和支撑上的,没有这个大后方作坚强后盾,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无疑将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三)发展农村,是治理我们国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选择。不管农村多么苦、多么穷、多么脏、多么乱和多么差,她所承载的历史重负和未来责任,都是无可用语言归纳和掂量的,也是我们这个正在负重前进的农业型的大国,再也找不到替代的所在。在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还很脆弱,它们尚有无数的自身难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把*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再加到它们身上,其结果是无法想象的。即使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很好了,农民很大的可能也是在他们固有的土地上进行商品生产和工厂化的劳作。让农民不脱离土地而发展产业是最明智而适合当前中西部我国广大农村的。怎样尽可能地引导农民在自己的家园上充分使用劳动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产业和生产社会消费需求的各种产品(首选农产品)、获取效益的最大化、改善生活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方式。这种方式比把大批农民弄到土地家园、农村山区之外,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成都市郭春城书记倡导的三个发展圈就是走这个路子;例如我们实践中经历过的发展烟叶、食用菌、蔬菜、养殖、加工等产业,农民没有离开农村也能搞市场经济,山区农民也能亲手培育一朵朵高山产业之花,放出奇光异彩。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能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自身谈发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他们是在城市或农村,而是怎样发展农村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以及解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办法就能让农民生活得更 好,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要用很多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把农民活生生地从土地上剥离出去呢,要知道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农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农村,为什么一定要全部改变他们的性质,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自然脱离土地和农村,或者农家里的一个、几个人离开,或者土地不需要时短期离开,其他的不能脱离农村的老人、儿童等不离开,不变其身份,就让农村还是农村、农民还是农民,让他们在一个建设的很好的新农村完满地完成其生命的过程,于国家于农民未尝不是件双赢的大好事。目前,我国有限的耕地上养活了**亿人口。人均耕地各地很不平衡,我所知的最少的一家*口人不足*亩地,也生存下来了,而且土地经营得好,家庭也过得还不错。正是农民自己不脱离土地,并且将多余的粮食供献给城镇,用这种方式比较好地消除了饥饿,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总数,稳定了社会秩序,使我们的城市没有其它国家那样大量的难民潮和大型贫民窟,国家没有频繁的农民暴动和社会动荡,也没有阶级之间长期的你死我活的斗争,避免了引发更多的其它社会问题,比如因为饥饿产生的下一次土地革命。试想,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把农民就地安顿好,让他们稳定地美好地生活在他们的家园——土地上,让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让国家腾出手和精力谋划更大更多的发展,这是多么“划算”的事情~农民不脱离土地,温饱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发展主要由国家帮助解决,国家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帮助贫困落后的农村、农民解决发展问题比解决*亿人城镇化生活所需的代价不知要少多少~所以,发展农村,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治国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选择。 二、建设新农村,用行动实现梦想曾经有农民戏谑地描绘过他们的如意生活: “锅里有煮的、兜里有抖的、怀里有搂的”,我们引申一下他们的纯朴渴望就是: 农业发展,粮食丰收;现金充足,生活富裕;妻儿双全,家庭美满。但是农村的未来,我们的美好家园的理想前景,仅仅局限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广大的农村,当前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农民们迫切地渴望着国家能把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平衡决策,能在城 市与工业已经腾飞的前提下,拿出较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与城里人平等的公共物品,让农民们在广阔遥远的农村也享受到这个国家平等的国民待遇。当前农村发展应在文化、教育、卫生三大方面和水、电、路、讯、房五大重点上做文章。文化、教育和卫生是农民作为社会人必须享受的社会待遇和保障,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对此农民虽然还说不上满意,但是充满了期待。而水、电、路、讯、房的建设,则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求十分迫切~围绕十个“一”,建设新农村。 1、一份土地。在广大农民尚无任何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的时候,土地是农民的裹腹生存之依赖。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尤其重要,在土地急速地、无可遏制地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对耕地的保护不仅纳入国策,更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国策。城镇、工业侵占农村土地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农民的利益,农村的发展正在受到巨大的侵害,这是国人都无庸质疑的事实。当前,因为土地之争引发的农村矛盾已成为广大农村矛盾纠纷的首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对土地的不能割舍和生存依附。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的变性和流失,给农民一份生存的保障,是所有问题的首要问题。再给农民一份使用土地的权利,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二轮延包将农村和农民进一步固定在了小农耕作的经营模式上了,也引发了另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但总的来说能给更多的农民一种比较可靠的安全感,让农民们有一种“我有地,我能活”的生存底气,是国家一种长治久安的明智决策。把现有的土地管好、用好、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创造效益,让农民在土地上刨金致富,是摆在当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及农民面前的艰难课题。将失地的农民安顿好,让他们有生存的保障,结束他们“种粮无地、上岗无门、经商无道”的惨淡生活,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难题。怎样化解农村多种多样、陈旧而复杂的土地矛盾,则是应该尽快破题的。 2、一栋房屋。农民的房屋是农民三五口之家安身之所,立命之处。农村的房屋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惜现在的农舍虽然比较宽敞,但是质量不高,样式单调,环境不美、内设不齐,人畜混居,特别是中西部的山区农村,土坏房、茅草房、石片房、窑洞房以及危房还大 量存在。就象古人吟唱的一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各地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房屋建筑,差距极大,向中西部山区和偏远落后农村实行农房改造政策性倾斜是极有必要的。 ?明确规定并用财力支持,*,*年彻底消灭农村的草房、石房、窑房、危房。 ?对已建或即将建造的农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用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自主改造、折迁、新建农舍,达到实用美观。?优化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美化环境、讲究内设,指导农民从住房入手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一条好路。农村的路是农民通径处面世界的必由之径。农村的路况十分恶劣,农民的要求极其迫切。解决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的实施进程,并且此政策应该相对稳定,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令夕改。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究实用。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改善交通条件,引导农民将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公益事业建设上来。?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钱修更多的路,转换资金转移机制,杜绝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减少国家投入成本。 4、一盏明灯。农村用电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农网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不断地进行农村电网建设,但是很不完善和彻底,农村的电价仍然在很多地方居高不下,电力故障排除迟缓不力,农村电管员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流失严重,服务不到位,农网改造债务沉重,农民们仍有许多怨气和不满。给农村农民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要在电网、电价、电管员、电力服务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5、一口净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多年了,农民吃水难,吃脏水的事实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偏远高寒山区的农民。怎么让农民吃上一口净水, ?因地制宜,设计方案,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实际解决问 题。 ?重点扶持,帮助建设。农民科学引水、蓄水、用水意识差,许多山区农民苦干、蛮干、盲干,挖了很多井,仍然吃不到洁净充足的水,在用资金分类重点扶持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建造好能提供满足生活之需的各种饮水设施。 ?人畜引水要同时规划。?对有条件的群居的农村,饮水工程应和环境保护同时并举,既要有引水网络,还要有排污渠道。?对特异地区的水质水况进行跟踪监测,杜绝因水源水质引发的地方性群发性疾病发生。 6、一个小银行。在农村建立一个借贷自由方便,能及时帮助农民解决日常急用所需的小银行极其紧迫和重要。这个“小银行”可以是真正的银行,也可以是信用社或者基金会,甚至可以是农民或农民组织自发自主产生的操作规范的信贷团体。这些能有效地解决国家权威金融机构从农村退出后,商业金融又不能进入,但农民又有各种贷款之需的现实问题。农民的贷款需求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解决意外急难之需,例如生病、受伤等等。 二是生产性投入。三学生学费。农民在自身经济能力极弱的情况下,既不能让生产链条断裂,更不能让生命的链条断裂,尤其是不能让下一代受教育的希望破灭,所以,借贷就成为广大农村极为普遍的常见的行为。但是,由于实用便利的小银行没有或者即使有但实质上其作为也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急需,所以,农村的民间借贷、高利贷、地下钱庄等等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的经济秩序已经和正在被严重打乱。建立“小银行”,必须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在维持金融自身运转规律的前提下,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解农民之所急,应农民之所需,并且要坚信农民和培养农民的信贷信誉。 7、一个小市场。农村地域辽阔,人口相对散居,密集度不高,除了小集镇人口相对集中外,绝大多数农村农民的采购和出售都比较分散。一个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人聚习惯及地方风俗的小市场,既有农民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又能进行农产品交易,由此来连接整个社会的物流大网络,农民也通过它进入消费大世界和市场大动脉。这种市场在 改革开放之初就已铺天盖地地涌向了农村,现在已经出现了“百价争营”的局面,但是很不规范,交易信誉度不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有些物品甚至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农民家门口的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小市场,重点在于由工商等职能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引导经营者以诚信和质量服务农民,其中特别是农资经销,要重点管理。 8、一个好环境。这里的环境指自然的和社会的。自然环境要优美,尽显田园风光。要教育农村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合理开发利用山区现有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环境要和谐稳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两方面美好环境的创造,都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自觉。政府的引导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而农民的自觉也非一日而成,先要对农民进行环境建设的教育。物质的、外在的环境美化了,人的素质就会成为社会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村民自治是改善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 9、一个好政策。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惠农政策不断惠及亿万农民。惠农政策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能真正惠农。关键不在于政策,而在于落实。县乡两级应是各种惠农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国家应象抓税改那样严肃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对于拒绝执行者应施以重罚,对于已经减免的涉农收费应该警惕其卷土重来。对于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只有国家和政府的强有力措施才能保障其政策利益。1*、一个好组织。农村现有的村委会是所有组织中最有权威的组织,其作用也具有权威性。但是仅有村委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更多的各类农民组织产生并发展成熟。要有人为农民办事、引导组织农民办自己的事,让农民有靠山、有依托、有归属感,让一盘散沙、自由散漫的农民有一种组织形式来凝聚、来号召,要让农民有与政府、市场、某些社会团体谈判对话的实力和方式,彻底改变目前农民无组织的自由主义状态。不论是哪类组织其最高宗旨都必须竭诚为农民服务,这些组织活跃起来了,必定会为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自己办更多的好事实事, 农村的面貌也会较快地有更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软件建设。软件建设的重点是要抓好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抓好文明村、文明户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铺张浪费,开展“法律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农村红白喜事树新风”等活动,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健康、文明、节俭、勤劳的社会风气。 三、建设新农村的措施,必须具体而实际 (一)宏观调控、政府统筹,县乡指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工作切入点和新支点,必须由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用政策来统筹安排,这是大政方针上对农村的高度重视和倾斜,必须自上而下地有序进行。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将广大农村与城市、工业纳入相同重要的地位考虑其发展,就是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就是让农民能象城镇人那样分享应有的多类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就是文化、教育、卫生方面拥有公平同等的待遇;就是要将农村亟待解决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由国家从政策和财力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尽快得以解决。例如农村因税费时代向上缴纳税费和公共设施建设遗留下的巨额村级债务,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必须由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拿出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政策,从整体上把握和调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地政治环境,打好政策基础。在政府统筹里,用充足的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村今天的凋敝和衰退,正是农村财力严重匮乏的结果。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要大量的钱财作基础,否则就是空谈。这钱财的来源必须以国家资本为主,地方和农民资本为辅来筹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应由县乡指导,这种具体的指导能让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少走弯路,减少浪费,事半功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积极主动参与才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具生机和活力,更有成效。 (二)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不是盖几栋新房子,建几个新村庄,应该是全方位的“新”,全方位的建设。外在的物质的要建设得新美,内在的精神的更要建设高尚,两个 文明的建设必须齐头并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十分全面的目标。但在重建的内容很多,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所侧重,有先后、有急缓。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必须尽快建设,更高层次建设可以稍缓。 (三)支农惠农、打破霸权,发展农业、致富农民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国家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向农村,据说201X年有近****亿。这些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能不能有效地转移到农村和农民手中去,必须打破三个霸权: 决策霸权、行业霸权和渠道霸权。决策霸权就是决策者“手把文书口称敕”,政策怎么落实,钱怎么用一言堂,不讲民主决策和实事求是。行业霸权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政策只要出自哪个行业哪个部门,这些行业和部门就先抢占利益制高点。渠道霸权就是资金流转下移的过程中,实行“跑冒滴漏”的手法,让宝贵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大量流失和改变用途。当所有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时,终极效果应是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我们认为所有的新农村建设措施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带来的将是农民和农村整个经济状况的好转。因为随着他们生活成本的减少,如农家子弟享受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农民享受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就会节省很多开支,节省下来的钱,就会转化成一家一户的生产性的资金,投入再生产再发展,农业生产的断链和投入不足的状况就会大大改变,在此基础上再很好地扶持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产业,建立活跃的农村农产品市场,则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指日可待~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农村,是农民们的生存家园,也是乡镇干部们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乡镇人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在广阔的农村贡献青春年华时,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成了我们的梦想和期待。我们和农民一样渴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一、农村,我们永远的家园曾经有很长的一些时间,在三农问题上,没有更多的人提起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们把眼光和话题均放在了三农之外;曾经有一些响亮的声音,反复倡导只有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彻底地转移出去了,三农矛盾和国家发展的一切难题才迎刃而解; 曾经有一种更极端的理论,“要想富裕农民,必失消灭农民”。作为与农民血肉相联、与三农息息相关,长年累月奋斗在农村一线的乡镇干部,我们对这些理论和观点曾深深地困惑、忧虑和不敢苟同。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们眼里是过于理想化的论断,相对于国情和现实是过于高远和虚幻。九亿农民脱离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怎样生存,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程度达到了能承担九亿农民的生存保障吗,看看今天正在飞速发展的工业,令人目不暇接的市场和花团锦簇的城市给农民提供了些什么,~又能更多地提供什么,~连每月***,***元的低得可怜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兑付,还谈其它,~看看我们的民工们的工棚和吃的粗食,以及讨要工资的艰辛,那些大力提倡用转移农民、消灭农村来改变国家的面貌,振兴国民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人就应该噤口~ (一)农村,有农民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够生存,依赖的是广阔的农村。那里有他们永远脱离和舍弃不了的生存要素。我曾经把这些要素归纳为维持农民生存的六大基地: 粮食基地即土地,虽然少,却能维持温饱;房屋基地即农舍,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面积却绝对宽敞够用,这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园田基地即菜园,每日必须的蔬菜供应所在,在那些偏僻不发达(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的山区农村,没有市场和蔬菜交易,农民不出钱就能吃上各类时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这是农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地和少量的经济收入补充基地,很多山地农民靠山林树木创收,种植木耳、香菇等也能维持全年的现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庄,当国家和社会机制没有给农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况下,村庄里那种普通而又独特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将解决农民一切急难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问题。正是这六大基地保障了农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无论是国家兴,农民安居乐业,还是国家衰,农民穷困潦倒,总之,都是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供养和庇护着成千上万的农民,也正是这些基本要素满足了农民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不仅能够活下去,而且比较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二)农村,是城市和工业发展及农村劳力转移的坚强后盾。中国 曾经有九亿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工业吸纳了近*亿农民,留在农村的还有*亿农民,这*亿农民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托在离开土地和农村,让他们走向城镇和工业,并依靠城镇、工业来完全彻底地解决他们生存和生活、教育和医疗等等,这在目前的中国现实里,几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能因为*亿农民进了城,打了工,有了超过农村留守人员平均收入的工资收入,就认为所有的农民都可以走这条路。要看到的是,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中和劳动力里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可以说广大农村和无数农民家庭将最有体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贡献给了城镇和工业,并且在这个贡献过程中农村和农家是不计任何成本和完全处于劣势的,连农民外出务工的往返路费这种成本都由农民自己承担了,工资也是雇佣方说了算,农民根本没有谈判的能力。农村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称******部队(老人、妇女、儿童);打工而去的农民还把所有的生存的问题,所有的困难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等等留给了农村和在农村的家庭。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的人力数量会越来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被淘汰出局的农民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农村无疑是农民永远的家园~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三农的人们只看到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轻松、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农民转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没有看到转移农民的代价和成本,以及进城农民背后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艰难困境。曾经有很多农民离家外出务工了,仍然坚决不丢弃农村的土地;也曾经有农民已经举家迁往集镇了,还要到城镇外租种土地,甚至开荒种地;也曾经有多年从商已步入富裕行列的农民依然依恋着那偏远脊薄的土地,这说明什么,说明农民的生存危机意识难消,脱离农村这块土地后生存的安全感缺乏。据估计,目前农村尚有*亿农民,****年将仍有*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年也还有*亿以上农民在农村。不论城市和工业如何飞速发展,由此吸纳去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多。总之,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农村这个大后方的稳固和支撑上的,没有这个大后方作坚强后盾,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无疑将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三)发展农村,是治理我们国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选择。不管农村多么苦、多么穷、多么脏、多么乱和多么差,她所承载的历史重负和未来责任,都是无可用语言归纳和掂量的,也是我们这个正在负重前进的农业型的大国,再也找不到替代的所在。在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还很脆弱,它们尚有无数的自身难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把*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再加到它们身上,其结果是无法想象的。即使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很好了,农民很大的可能也是在他们固有的土地上进行商品生产和工厂化的劳作。让农民不脱离土地而发展产业是最明智而适合当前中西部我国广大农村的。怎样尽可能地引导农民在自己的家园上充分使用劳动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产业和生产社会消费需求的各种产品(首选农产品)、获取效益的最大化、改善生活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方式。这种方式比把大批农民弄到土地家园、农村山区之外,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成都市郭春城书记倡导的三个发展圈就是走这个路子;例如我们实践中经历过的发展烟叶、食用菌、蔬菜、养殖、加工等产业,农民没有离开农村也能搞市场经济,山区农民也能亲手培育一朵朵高山产业之花,放出奇光异彩。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能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自身谈发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他们是在城市或农村,而是怎样发展农村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以及解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办法就能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要用很多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把农民活生生地从土地上剥离出去呢,要知道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农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农村,为什么一定要全部改变他们的性质,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自然脱离土地和农村,或者农家里的一个、几个人离开,或者土地不需要时短期离开,其他的不能脱离农村的老人、儿童等不离开,不变其身份,就让农村还是农村、农民还是农民,让他们在一个建设的很好的新农村完满地完成其生命的过程,于国家于农民未尝不是件双赢的大好事。目前,我国有限的耕地上养活了**亿人口。人均耕地各地很不平衡,我所知的最少的一家*口人不足*亩地,也生存下来了,而且土地经营得好,家庭也过得还不错。正是农民自己不脱离土地,并且将多余的粮食供献给城镇,用这种方式比较好地消除了饥饿,减少 了贫困人口的总数,稳定了社会秩序,使我们的城市没有其它国家那样大量的难民潮和大型贫民窟,国家没有频繁的农民暴动和社会动荡,也没有阶级之间长期的你死我活的斗争,避免了引发更多的其它社会问题,比如因为饥饿产生的下一次土地革命。试想,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把农民就地安顿好,让他们稳定地美好地生活在他们的家园——土地上,让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让国家腾出手和精力谋划更大更多的发展,这是多么“划算”的事情~农民不脱离土地,温饱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发展主要由国家帮助解决,国家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帮助贫困落后的农村、农民解决发展问题比解决*亿人城镇化生活所需的代价不知要少多少~所以,发展农村,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治国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选择。 二、建设新农村,用行动实现梦想曾经有农民戏谑地描绘过他们的如意生活: “锅里有煮的、兜里有抖的、怀里有搂的”,我们引申一下他们的纯朴渴望就是: 农业发展,粮食丰收;现金充足,生活富裕;妻儿双全,家庭美满。但是农村的未来,我们的美好家园的理想前景,仅仅局限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广大的农村,当前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农民们迫切地渴望着国家能把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平衡决策,能在城市与工业已经腾飞的前提下,拿出较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与城里人平等的公共物品,让农民们在广阔遥远的农村也享受到这个国家平等的国民待遇。当前农村发展应在文化、教育、卫生三大方面和水、电、路、讯、房五大重点上做文章。文化、教育和卫生是农民作为社会人必须享受的社会待遇和保障,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对此农民虽然还说不上满意,但是充满了期待。而水、电、路、讯、房的建设,则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求十分迫切~围绕十个“一”,建设新农村。 1、一份土地。在广大农民尚无任何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的时候,土地是农民的裹腹生存之依赖。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尤其重要,在土地急速地、无可遏制地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对耕地的保护不仅纳入国策,更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国 策。城镇、工业侵占农村土地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农民的利益,农村的发展正在受到巨大的侵害,这是国人都无庸质疑的事实。当前,因为土地之争引发的农村矛盾已成为广大农村矛盾纠纷的首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对土地的不能割舍和生存依附。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的变性和流失,给农民一份生存的保障,是所有问题的首要问题。再给农民一份使用土地的权利,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二轮延包将农村和农民进一步固定在了小农耕作的经营模式上了,也引发了另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但总的来说能给更多的农民一种比较可靠的安全感,让农民们有一种“我有地,我能活”的生存底气,是国家一种长治久安的明智决策。把现有的土地管好、用好、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创造效益,让农民在土地上刨金致富,是摆在当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及农民面前的艰难课题。将失地的农民安顿好,让他们有生存的保障,结束他们“种粮无地、上岗无门、经商无道”的惨淡生活,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难题。怎样化解农村多种多样、陈旧而复杂的土地矛盾,则是应该尽快破题的。 2、一栋房屋。农民的房屋是农民三五口之家安身之所,立命之处。农村的房屋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惜现在的农舍虽然比较宽敞,但是质量不高,样式单调,环境不美、内设不齐,人畜混居,特别是中西部的山区农村,土坏房、茅草房、石片房、窑洞房以及危房还大量存在。就象古人吟唱的一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各地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房屋建筑,差距极大,向中西部山区和偏远落后农村实行农房改造政策性倾斜是极有必要的。 ?明确规定并用财力支持,*,*年彻底消灭农村的草房、石房、窑房、危房。 ?对已建或即将建造的农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用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自主改造、折迁、新建农舍,达到实用美观。?优化设计、美化环境、讲究内设,指导农民从住房入手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一条好路。农村的路是农民通径处面世界的必由之径。农村的路况十分恶劣,农民的要求极其迫切。解决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必须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的实施进程,并且此政策应该相对稳定,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令夕改。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究实用。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改善交通条件,引导农民将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公益事业建设上来。?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钱修更多的路,转换资金转移机制,杜绝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减少国家投入成本。 4、一盏明灯。农村用电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农网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不断地进行农村电网建设,但是很不完善和彻底,农村的电价仍然在很多地方居高不下,电力故障排除迟缓不力,农村电管员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流失严重,服务不到位,农网改造债务沉重,农民们仍有许多怨气和不满。给农村农民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要在电网、电价、电管员、电力服务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5、一口净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多年了,农民吃水难,吃脏水的事实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偏远高寒山区的农民。怎么让农民吃上一口净水, ?因地制宜,设计方案,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实际解决问题。 ?重点扶持,帮助建设。农民科学引水、蓄水、用水意识差,许多山区农民苦干、蛮干、盲干,挖了很多井,仍然吃不到洁净充足的水,在用资金分类重点扶持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建造好能提供满足生活之需的各种饮水设施。 ?人畜引水要同时规划。?对有条件的群居的农村,饮水工程应和环境保护同时并举,既要有引水网络,还要有排污渠道。?对特异地区的水质水况进行跟踪监测,杜绝因水源水质引发的地方性群发性疾病发生。 6、一个小银行。在农村建立一个借贷自由方便,能及时帮助农民解决日常急用所需的小银行极其紧迫和重要。这个“小银行”可以是真正的银行,也可以是信用社或者基金会,甚至可以是农民或农民组 织自发自主产生的操作规范的信贷团体。这些能有效地解决国家权威金融机构从农村退出后,商业金融又不能进入,但农民又有各种贷款之需的现实问题。农民的贷款需求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解决意外急难之需,例如生病、受伤等等。 二是生产性投入。三学生学费。农民在自身经济能力极弱的情况下,既不能让生产链条断裂,更不能让生命的链条断裂,尤其是不能让下一代受教育的希望破灭,所以,借贷就成为广大农村极为普遍的常见的行为。但是,由于实用便利的小银行没有或者即使有但实质上其作为也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急需,所以,农村的民间借贷、高利贷、地下钱庄等等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的经济秩序已经和正在被严重打乱。建立“小银行”,必须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在维持金融自身运转规律的前提下,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解农民之所急,应农民之所需,并且要坚信农民和培养农民的信贷信誉。 7、一个小市场。农村地域辽阔,人口相对散居,密集度不高,除了小集镇人口相对集中外,绝大多数农村农民的采购和出售都比较分散。一个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人聚习惯及地方风俗的小市场,既有农民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又能进行农产品交易,由此来连接整个社会的物流大网络,农民也通过它进入消费大世界和市场大动脉。这种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铺天盖地地涌向了农村,现在已经出现了“百价争营”的局面,但是很不规范,交易信誉度不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有些物品甚至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农民家门口的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小市场,重点在于由工商等职能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引导经营者以诚信和质量服务农民,其中特别是农资经销,要重点管理。 8、一个好环境。这里的环境指自然的和社会的。自然环境要优美,尽显田园风光。要教育农村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合理开发利用山区现有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环境要和谐稳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两方面美好环境的创造,都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自觉。政府的引导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而农民的自觉也非一日而成,先要对农民进行环境建设的教育。物质的、外在的环境美化了,人的素质就会成为社会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村民自治是改善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 9、一个好政策。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惠农政策不断惠及亿万农民。惠农政策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能真正惠农。关键不在于政策,而在于落实。县乡两级应是各种惠农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国家应象抓税改那样严肃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对于拒绝执行者应施以重罚,对于已经减免的涉农收费应该警惕其卷土重来。对于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只有国家和政府的强有力措施才能保障其政策利益。1*、一个好组织。农村现有的村委会是所有组织中最有权威的组织,其作用也具有权威性。但是仅有村委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更多的各类农民组织产生并发展成熟。要有人为农民办事、引导组织农民办自己的事,让农民有靠山、有依托、有归属感,让一盘散沙、自由散漫的农民有一种组织形式来凝聚、来号召,要让农民有与政府、市场、某些社会团体谈判对话的实力和方式,彻底改变目前农民无组织的自由主义状态。不论是哪类组织其最高宗旨都必须竭诚为农民服务,这些组织活跃起来了,必定会为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自己办更多的好事实事,农村的面貌也会较快地有更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软件建设。软件建设的重点是要抓好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抓好文明村、文明户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铺张浪费,开展“法律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农村红白喜事树新风”等活动,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健康、文明、节俭、勤劳的社会风气。 三、建设新农村的措施,必须具体而实际 (一)宏观调控、政府统筹,县乡指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工作切入点和新支点,必须由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用政策来统筹安排,这是大政方针上对农村的高度重视和倾斜,必须自上而下地有序进行。建设新农村就是要 将广大农村与城市、工业纳入相同重要的地位考虑其发展,就是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就是让农民能象城镇人那样分享应有的多类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就是文化、教育、卫生方面拥有公平同等的待遇;就是要将农村亟待解决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由国家从政策和财力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尽快得以解决。例如农村因税费时代向上缴纳税费和公共设施建设遗留下的巨额村级债务,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必须由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拿出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政策,从整体上把握和调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地政治环境,打好政策基础。在政府统筹里,用充足的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村今天的凋敝和衰退,正是农村财力严重匮乏的结果。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要大量的钱财作基础,否则就是空谈。这钱财的来源必须以国家资本为主,地方和农民资本为辅来筹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应由县乡指导,这种具体的指导能让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少走弯路,减少浪费,事半功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积极主动参与才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具生机和活力,更有成效。 (二)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不是盖几栋新房子,建几个新村庄,应该是全方位的“新”,全方位的建设。外在的物质的要建设得新美,内在的精神的更要建设高尚,两个文明的建设必须齐头并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十分全面的目标。但在重建的内容很多,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所侧重,有先后、有急缓。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必须尽快建设,更高层次建设可以稍缓。 (三)支农惠农、打破霸权,发展农业、致富农民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国家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向农村,据说201X年有近****亿。这些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能不能有效地转移到农村和农民手中去,必须打破三个霸权: 决策霸权、行业霸权和渠道霸权。决策霸权就是决策者“手把文书口称敕”,政策怎么落实,钱怎么用一言堂,不讲民主决策和实事求是。行业霸权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政策只要出自哪个行业哪个部门,这些行业和部门就先抢占利益制高点。渠道霸权就是资金流 转下移的过程中,实行“跑冒滴漏”的手法,让宝贵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大量流失和改变用途。当所有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时,终极效果应是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我们认为所有的新农村建设措施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带来的将是农民和农村整个经济状况的好转。因为随着他们生活成本的减少,如农家子弟享受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农民享受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就会节省很多开支,节省下来的钱,就会转化成一家一户的生产性的资金,投入再生产再发展,农业生产的断链和投入不足的状况就会大大改变,在此基础上再很好地扶持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产业,建立活跃的农村农产品市场,则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指日可待~ 第二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当前,在全市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阶段的具体化。从传统农业重镇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角度出发,对建设新农村可理解为: 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服务城镇,富裕农民”为目标,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的现状,我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我镇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联动、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三化联动”指的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 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作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客观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难点梨林镇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乡镇,素有济源“东大门”之称,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镇地域平坦,总面积6 7.2平方公里,总人口43150人,辖45个行政村。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粮食播种面积69975亩,林果面积达到5600亩,温室大棚达到310座,粮经比60: 40;目前,主要以畜禽养殖、林果、蔬菜、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201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881元。工业基础得到加强。目前,我镇乡镇企业达到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初步形成纺织、化工、皮革加工等支柱产业。201X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0440万元;地方企业入库税金539万元。城镇设施逐步完善。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占地87亩的绿色文化广场、体育中心等文体设施。投资700万元,完成了“运河桥、铁路桥、工业路”的两桥一路和集镇建设,构筑了四纵三横的集镇建设基本框架。以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我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能够左右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空间越来越小。 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所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凸现农村建设的相对落后; 三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够。 四是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这些落后的农村面貌是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紧迫现实需要,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每当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经济失调的时候,农业都会受到伤害;凡是农业徘徊不前时,必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加快农村发展正逢其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我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一)推进镇域经济稳步发展,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镇域经济实力。 一是抓好新产业的培植。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镇将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我镇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今后,我镇将着重服务和规划好“三大工业园区”。服务好全市沿获轵路,以东江为基点的“东南新工业园”;以荣昌公司、兴达公司为起点向东延伸,建设“纺织工业园”;沿207国道和新济路两侧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我镇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未年五年,我镇要努力新增4万锭精梳棉纱生产规模,使纺织业总量达到10万锭,形成豫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纺织园;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建成一家2万吨无公害冷鲜肉制品企业;要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到10—15个较大规模的项目;产值超亿元企业要达到3—5家,以工业化实现全镇经济总量的扩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强镇富民。 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沿新济路、207国道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抓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围绕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优势畜禽品种,在全镇推行标准化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将以抓好范庄、五里沟、大交、薛庄新村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道路、边沟、卫生环境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水利、饮水安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及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今年,我们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投资800万元,启动镇区巷路改造、商贸楼开发、镇区亮化、自来水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与城镇的融合能力,建设农村道路8条,,公里;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7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我镇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我镇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四)加强文明教育科技培训,使农民素质日益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要在农业信息网络 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争取每年培训农民达6000人(次)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科技能人。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尝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开展“能人带动”工程,把农村思想素质好、致富本领高、社会影响大的农民评选出来作为能人,组织他们与“想富不会富、要富没门路”的农民结成帮带对子,发挥能人在农业技术、产业项目、资金信息、市场销售、外出务工经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帮助被带动人从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中尽快转移出来,快速增收致富。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和谐。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进入“十一五”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各级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一)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三农”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突出。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防止一哄而上,忽冷忽热走极端,搞短期行为,流于形式。必须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争取年年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一年一大步,年底结硬帐。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 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逐步推进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水泥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农业产业化,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二)掌握节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通过搞好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然后全面推广,常常是解决很多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从先办有条件办的事、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允许起点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搞“齐步走”。善于研究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特别是规划要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三)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是建设新农村的领导者、组织者;广大农民群众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和主体。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切实为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相信农民,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改变家乡面貌,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建设新农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尽量实现政府与农民群众目标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使新农村建设产生最佳的效果。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发展,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好这次难得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新时期的新农村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乐业,俗话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后,建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视《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 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pdf信访条例下载信访条例下载问刑条例下载新准则、条例下载 》,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层,在空闲(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上建设房屋,同时一部分村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也借机擅自建设房屋,致使农村违法建筑渐成泛滥之势,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村民违法建筑对以后村庄规划建设和和谐社会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虽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村民无序无规划建设,会造成村内宅基地规划无法落实,使规划有序的宅基地出现残缺不全,如一幢规划是八间,因村民违法建筑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规划得不到完整实施,无形中造成土地浪费。也会出现村内宅基地分配不公,人为造成多占土地建房。其次,道路不畅,村容零乱。违法建筑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设的,根本无法考虑村庄规划和所建房屋与周边存在房屋的协调一致,也不会考虑违法所建房屋的道路进出和村里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道路畅通。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垃圾、污水不能统一排放和收集,影响村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再次,所建房屋质量存在隐患。村民在违法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阻止,采取加班加点突击施工,根本不顾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实,让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拆除。如果拆除损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积蓄可能毁于一旦,让其继续使用,因房屋质量存在隐患,给村民以后的居住和使用寿命带来影响,间接浪费了自己挣来不易的金钱。最后,村内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对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财产,如别人阻止他施工或别人施工的违法建筑对他们的房屋有影响,都会导致村民激烈反应。如自己违法建筑施工时被执法部门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听谁向执法部门举报的,如是村里人举报就会引起打击 报复;如别人的违法建筑对自己有影响,就会纠集他人“武力”解决,阻止违法建筑施工。在村民违法建筑施工过程经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给平静、和谐的村庄带来不安宁、不团结。基于违法建筑在农村的不断涌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防止违法建筑在农村的遍地开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已为遏制违法建筑指明方向。各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为应建村民及时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要有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及时满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为工业区、工业园、大学城等区域,为以后建设时拆迁方便和降低费用,下文件人为冻结该区域的村庄规划,随着政府领导的变更,这些区域的建设暂搁,村庄规划一冻就五年十年,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家庭成员增多,住房困难,由于没有规划无法正常报批,迫使其搞违法建筑。现在有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对农村村民建房的服务,违法建筑就会在源头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一手抓查处,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村民违法建筑。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应整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力量,进驻各村全面展开调查,凡是有违法建筑的村民和处理结果多在村里张榜公布,让村民监督,让被处理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虽然村民违法建筑不断出现与村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是要依靠村干部的各种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向村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讲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宣传建房的土地、规划法规。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规定,通过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及时遏制违法建筑的势头,让村民走上合法建房之路,使其安居乐业,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第四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 “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 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五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美丽新农村 和谐新家园??美好乡村建设学习心得“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201X年9月,为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我省美好乡村建设大会召开,动员全省上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明确了我省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与党中央多年来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脉相承,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贯彻与发展。201X年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点之年,这一年,我社区东王居民点美好乡村建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指导下顺利完工。此次居民点整治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以及居民点的环境美化工程。结合以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东王居民点美好乡村假设在探索中前进,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初步实现了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即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将整治点发展成为生活服务完善,兼为周边地区提供配套服务的规划有序、村容整洁、村貌统 一、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生活富裕的农村居民社区。在上一年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成绩、积累经验的基础上,201X年我社区扁埂自然村成功申请为中心村建设点。我们将逐年逐步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投入,主要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村庄建设工程。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把中心村规划作为龙头工程,着力引导人口集聚,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整治生活环境、改善生产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等。大力解决垃圾污水问题。深入推进环境连片整治,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 三是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通过乡村产业的不断壮大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突出专业化,立足比较优势。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最能为群众所接受的产业,给予重点扶持,精心培植。 四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这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建成更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五是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在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村庄撤并和新建步伐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创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经验,我深刻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把握方向,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坚持原则,扎扎实实的推进。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因地制宜,才能加快建设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才能努力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xx201X镇xx社区: 年5月31日 XX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_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