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教育基础 1. 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 2. 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 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间的延...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 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 2. 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 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 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 3.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 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管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7. 职能部门分工 校长办公室 行政:外联、来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等 教务处 教学管理:教育科研、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学籍管理等 政教处 德育 总务处 后勤:经费、物质保障 教研室 同一学科任教老师 年级组 同一年纪班主任及各科任教老师     8.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 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系统抽样(根据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 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 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 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 教育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前实验(缺乏假设、控制措施、无对照组)  真实验(完全控制、效度高) 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无随机分派,不能控制误差) 9. 学校文化核心是:精神(观念)文化 10. 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11. 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发展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 关注生存阶段(搞好关系) 关注情境阶段(提高学生成绩)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个别差异、学生需求) 1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日回顾、新材料、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周月回顾) 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13. 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7: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做出结论;撰写成文。 14. 《规划纲要2010-2020》 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工作方针5: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5. 教材编排:螺旋式(重复)、单一式 16.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是壬寅学制;实施的葵卯学制;资本主义的壬子葵丑;美国壬戌 17.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目标模式 斯腾豪斯 《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过程模式 劳顿 “文化分析”理论 情境模式 18. 重要人物 夸美紐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育学(独立学科) 班级授课、“范智教育” 卢梭 爱弥儿 儿童本位 裴斯泰洛奇   心理学化、与生产劳动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绅士 杜威(实用主义)   五步教学法;无目的论 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 生活教育理论       19. 布鲁纳 《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 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 “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导向 第二章 学生指导 1. 感觉(个别属性)的特性: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 感觉后象(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不同感觉互相作用:感觉的互相补偿(感觉系统机能缺失后通过其他感觉机能弥补) 联觉(同时引起两种感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2. 知觉(整体属性)的特性: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进行加工) 理解性(以知觉经验为基础进行加工,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多种属性整合,如红花绿叶) 恒常性(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反而保持相对稳定) 3. 注意品质:范围/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我对象的数量) 稳定性(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 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4.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判断(肯定或否定)、推理(已知推出新判断) 5. 情绪的状态分类: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心境(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具有爆发性和冲动型)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6. 动机冲突:双趋(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双避(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 趋避(统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多重趋避(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 7. 气质类型:胆汁质(兴奋)、多血质(活泼)、黏液质(安静)、抑郁质(孤僻) 8.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法论(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等 外铄论(依靠外在力量)代表:荀子、洛克“白板”、华生“婴儿” 9. 认知方式的分类 场独立型: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干扰; 场依存型: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一句,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善于察言观色。 反思型: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学习成绩好; 冲动型:反应快但常常出错,成绩较差。 幅合型: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知道找到唯一正确解答; 发散性: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方面,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1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普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狗、铃铛、流口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正强化(奖品);负强化(撤销惩罚); 惩罚;消退(不予理睬、被强化过的反应不再有强化物相伴)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苛勒 完型-顿悟 托尔曼 符号学习理论(目标-对象-手段) 布鲁纳 认知发现学习论(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 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创始人)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1. 席勒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王国维第一个引入概念;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12. 个体身心发展特点 顺序性(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洛伦兹”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扬长避短,发觉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13.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4. 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它科教学;校外、课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 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15. 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方法:强化法(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代币奖励法(象征性强化物,积分奖励等); 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复杂行为);示范法(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暂时隔离法(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改善); 惩罚法(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16. 小学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注意:时机、有针对性;学生的接受力;做好引导总结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家长、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等 注意:选好学习的榜样(根据时代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选择榜样,获得明确前进方向)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使榜样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需要让学生了解榜样。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 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指导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 注意: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评价法: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包括奖励、惩罚、屏蔽等。 注意:明确目的和正确的态度;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与人为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奖惩。 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思,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第三章 班级管理 1.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成员互不认识,只是按照课表进入教室参与共同活动)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彼此开始熟悉,产生一定的人际关系,形成小团体)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坚强的核心) 2. 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根本)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3.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 民主管理(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 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转化小组、个人目标,使其融为一体) 4. 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体系的建立。其中班级组织机构分为班委会制度、值周班长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包括班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 5.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6.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责任意识和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7.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常规工作:了解学生(学生个体和群体) (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发展目标、核心队伍、正常秩序、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档案(集体、个人) 班会活动(班级例会、主题班会)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操行评定(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先进生工作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后进生工作 (关心爱护,尊重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教育措施。 8. 班级活动类型 日常性班级活动:校队会、班级晨会、执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活动、竞赛型活动。 9. 课外活动的特点: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方法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 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集会、比赛、公益活动、墙报等) 10. 班队会活动的类型: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劳动、少先队活动、 班队文艺活动、体育、科技游戏活动 11. 班队活动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最基本):要求在组织开展班队活动时,要以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有积极影响 和有力的促进为目的。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班队组织与建设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所处的地 域环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 自主性原则:要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样性原则: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多样化。 计划性原则:指导者要对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班队活动做通盘考虑和总体规划,精心设计 每次活动,以保证活动效能的充分发挥。 生活化原则:要扎根生活、深入实际,使活动符合客观现实发展的真实情况,让学生在真实 的活动中体味生活、感悟人生,以达到对学生自然而然的教育。 12. 课堂中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客观性原则:指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 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有效性原则:指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效果。 可接受原则: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 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冷处理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地观察一段,待把 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第四、五、六章 学科知识 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甲乙阐述。 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学生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 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意蕴,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4.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 《算经十书》是隋唐时代国子监算学科的教科书。 6. 小学课程应该有普及型、基础性、发展性。 7.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科学化迈进。 8. 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本位:相关课程(两种或以上学科既在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如文理) 融合课程(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如综合社会科、生物等) 广域课程(能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社会本位: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 儿童本位(卢梭):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发展为课程 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等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11.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则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过程。 1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3.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4.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间接经验。 15. 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力量性原则(可接受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道而弗牵,强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 君子之教,喻也(启发) 学不躐等(超过) 循序渐进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同“逊”,顺序) 不陵节而施谓之孙 学然后知不足… 教学相长 禁与未发谓之豫(预防) 预防性 当其可谓之时 及时施教 相关而善谓之摩(切磋) 学习观摩 时教必有整夜,退息必有居学 主要课内外相结合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弱见之 直观性     16.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 练习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法、以感情陶冶为主的教学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法 17. 检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信度(稳定性)、效度(正确性)、难度、区分度 18.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古代常用)优点:因材施教 缺点:数量有限,不利于普及型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集体作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强调统一,难以照顾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性有限。 19.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借助语言、问题、多媒体创设;运用游戏、故事创设 20.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本身兴趣)与外部动机(外部诱因) 高尚动机(利他主义)与低级动机(利己、自我中心) 远景性动机(踏入社会)与近景性动机(通过考试) 直接动机(直接兴趣)与间接动机(社会意义) 21.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通过外在诱因维持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维纳)内部、外部;稳定、非稳定;可控、不可控 自我效能(班杜拉) 22. 学习动机的培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组成部分; 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设置榜样;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23. 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4.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利用随意记忆和                            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画线、圈点批注) 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
本文档为【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17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