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举报
开通vip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世界宗教文化 ? 圣 凯 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 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 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 难:"我涅巢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 "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 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戒律是佛教徒修道生活的规范.在佛的 正觉中,体悟到事事物物的依存关系一一缘 起性;体悟到缘起诸法的"无常性","无 我性","寂灭性",从这...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世界宗教文化 ? 圣 凯 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 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 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 难:"我涅巢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 "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 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戒律是佛教徒修道生活的规范.在佛的 正觉中,体悟到事事物物的依存关系一一缘 起性;体悟到缘起诸法的"无常性","无 我性","寂灭性",从这正觉的大悲中, 建设僧伽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自有他卓越的特色. 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在于两方面:(1) 从个人来说,希望修道者成就解脱——梵行 久住;(2)从整体佛法来说,期望正法延 续——正法久住."梵行久住","正法久 住",是佛陀制戒的"一大理想". 同时,在律典中又出现制戒的"十事 利益":亦即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 故;三者,令僧安乐故;四者,折伏无羞人 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隐住故;六者,不 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 者,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者,未生诸漏令 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 露施门故.虽然各部广律的说法略有不同, 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1) 和合,僧团的生活是集体共处,必须和合无 争,实行"六和"原则,一心专注于个人修 道,同时能够团结对社会弘扬佛法,体现僧 团的集体性.(2)安乐,戒律的制定并不 是让佛弟子束缚,而是希望佛弟子依戒律而 住,能够身心喜乐,体现僧团的生命力. (3)清净,通过羯磨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让犯戒者因为 僧伽的力量而受到戒律的处分,从而恢复清 净,不再违犯.所以,"僧伽大海,不宿死 尸",这是通过集体力量,保持和乐清净的 美德."清净"体现了僧团的神圣性.(4) 内证:僧团的和乐清净,为修道者提供良好 的环境,能促进修道者精进修行,从而断除 烦恼而得解脱,体现了僧团的解脱性.(5) 外化:内修外弘是僧团的社会功能,和乐清 净的僧伽必须令社会大众生起信心,增长大 众的信心,从而达到弘扬普及佛法的目 的,这是僧团的教化性.从制戒的"十事" 能够体现僧团或教团的集体性,生命力,神 圣性,解脱性,教化性之僧团生活的特点. , ?-_一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法渔僧事 在这些特点中,僧团生活以解脱性为根本目 标,以集体性为僧团生活的表现,以神圣性 为核心,以生命力为僧团发展的动力,以教 化性为僧团对社会的功能,从而达到内证而 贤圣不绝,外化而普世信仰,即是"正法久 住","梵行久住"的理想.所以,僧团只 有依戒律而和合共处,才能真正体现僧团生 活的意义. "十事利益"或僧团生活的五个特点, 是属于"律"的特点.戒与律原有不同的意 义,"戒律"并用是指维持佛教教团之道德 性,法律性的规范."律"指为维持教团秩 序而规定的种种规律条项及违犯规律之罚 则,属于形式的,他律的,是有所当为,是 一 种团体的活动;"戒"指内心自发性地持 守规律,属于精神的,自律的,是有所不 为,是个人的持守.然而戒与律并非分离而 行,而是交叉地共同维持教团之秩序.所 以,"戒"与"律"的关系既有独立而又联 系,佛教徒持守戒律,提升自己的道德品 格,促进整个团体的净化.僧众通过遵守一 定的律法与清规,为个人美德伦理的提升 创造良好的氖围.因此,从伦理学来说, "戒"的持守是属于个人美德伦理修养,而 "律"的作持是属于社会规范伦理. 所以,"以戒为师"的含义,包括修 道者必须个人持守戒律;同时,僧团的运作 必须遵守律制,创造出适合持戒的环境,才 能达到"以戒为师"的理想.若某些修道者 精进持戒,无法保证他们清净,安乐而住, 某些人懈怠犯戒而无法制止,缺乏律制的折 伏,这样僧团自然无法清净,和合,修道者 亦无法持戒.反观现代的丛林僧团,不乏有 心持戒者,初发心出家者精进纯正,但是丛 林清规,律制不健全,日渐退失初心.所 以,提倡"以戒为师",推动教制建设,不 仅需要提倡学戒,持戒的精神,更需要加强 丛林的清规,律制建设,协助并保护持戒 当代宗教◎ 者;持戒者失去应有的保障,"以戒为师" 则成为空谈. 二,法治与人治 —— 权力监督,经济透明 对于佛教僧团来说,团体的清净是至关 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佛教的慧命所在.但 是,对于修行者来说,持戒是修行解脱的根 本,持律是团体共存的关键.团体共存必须 依据团体的办事制度——羯磨来实行,才能 保证团体的生命力与和合性. "羯磨"是对授戒,说戒,忏罪,以 及各种僧事的处理.羯磨法是特有的议事法 或会议法,其目的在于保证僧团生活的"六 和敬",即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 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民主 生活,这一民主精神的维持与保护,便是羯 磨法的责任与功能了.通常所说的"僧事僧 断",也就是以僧团大众的意见和力量,来 解决僧团大众之中的各种事业. 羯磨法的精神,与现代的议会程序比 较,无疑显得更为庄严神圣了,现代的议会 提案,通常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佛教的 羯磨法,通常多是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一致通过的,僧中只 要一人有异议,便是僧不和合,羯磨不成. 例外的是灭诤羯磨行黑白筹(投票)而取多 数表决的.羯磨法规定:凡是如法,如律的 羯磨法,便不许可无理取闹而横加破坏.如 有一人无理取闹而破坏如法如律的羯磨法 者,僧团便可对他一人而作羯磨;如有四人 以上的小集团取闹而别作羯磨者,便得破羯 磨僧罪.佛教的羯磨法是一种极其神圣而又 极其周详的议事法. 在中国的宗法制影响下,唐代佛教逐 渐形成的丛林清规,形成以住持为核心,以 "十务"为所属的管理机构,"十务"即是 监院(主管寺院经济),维那(主管人事, ◎世界宗教文化 和合僧众),典座(主管饮食),直岁(主 管土木建设)等"四知事",首座(德高 者),书状(主管文书),藏主(主管藏经 楼),知客,浴主(主管洗浴),库头(主 管财务库藏)等"六头首".这种管理模式 突出了"高僧"领袖的作用,僧团本身的 力量在无形中被消除了.而且,丛林清规继 承了早期僧团及儒家的"德治",兼取"法 治",融会领导者的个人人格魅力与被管理 者的自我管理,发挥组织与制度的监督与约 制.(《百丈清规))规定,方丈在人员的选任 上要求道高腊长,"具道眼有可尊之德", 注重发挥个人的自觉自知自省特质,"惟平 惟允,使自悔".方丈的统管,"十务寮 合"首领之"各司其局",维那之纪律监察 和寺院僧众的民主决议,保证僧团管理的有 效性与全面性. 所以,僧伽制度的管理形态,在印度的 原始僧团,重视佛陀及其领导者的人格和僧 众的自我管理;百丈清规则表现了融政 府监督与僧团自我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模式. 但是,佛陀本人或古代丛林的开山高僧,都 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模范型先知",于 是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方式,自然产生向心 力而众望所归,成为领袖式的人物,于是建 立了"模范型教团".但是,这种"权威" 会随着领袖的去世,从而自然消逝.在"模 范型教团"内部,那些亲灸过先知教诲的弟 子辈人物仍然拥有特殊的权威,仍然具有行 使管理的合法,但是"领袖气质"则无法传 袭,只能将领袖权力制度化.于是,中国的 禅宗祖师通过自己的"传法",代代相传, 依此维持在组织里"权威"的地位,便发展 成为"传统式"的管理模式. 但"领袖式"或"传统式"的管理模 式,虽然具有"法治"的作用,但是"人 治"的色彩更浓厚."领袖式"的管理,则 会出现"至德难为继",于是在权力的转移 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继任者威望不足,成员 不服的隐患,这是当今佛教界"接班人"的 最大困扰.同时,"圣人不世出",高僧或 大师不易辈出,平庸者因世袭或其他因缘, 身居庙堂;而且,"权威"一旦形成,人性 的弱点亦无形中亦被放大,宗教领导人的言 行代表宗教的一切,于是便会造成社群的不 稳定与不和谐,甚至影响到社会. 在当今的丛林中,住持的作用更为突 出,管理财政,接待贵宾,信徒,淹没于日 常事务中,自己的修学无法顾及,更别谈领 众修行;而且,在"传媒社会"中,住持的 一 切被"无形放大",成为寺院的唯一代 表,出现在网站,电视等传媒中.在这种体 制下,一切僧众修道生活的目标产生混淆, "当住持"成为年轻出家人的目标,于是一 切世俗纷扰都会在权力追逐过程中呈现.在 这种"人治"的管理模式中,权力监督无疑 是最重要的.但是,当今的寺院管理中,住 持的权力监督则出现"真空",方丈不能连 任的规定如同虚设,一切"人治"的弊病显 露无遗. 所以,古德经常强调依律制或丛林清规 行事,重视制度的建立与遵循,即是"法律 式"的管理.这是依律制或清规规范组织内 部的运作方式,组织能够在制度健全的情况 下,正当使用清规制度.当然,任何组织都 需要有"领袖",但是领袖的产生与制衡,是 制度的核心.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等人已 经注意这问题,强调由四众弟子共同推选住 持.如民国《湛山寺共住规约))第五条:"本 寺以僧伽为持法,主理内务;以佛学会居士 为护法,佐理外务";第八条规定:"本寺住持, 任期届满,由本寺班首;佛学会干事会,召 集本寺各执事;及与本寺有关各山大德,共 同组织选举会". 所以,"以戒为师"必须加强现代丛林 制度的建设,以"法治"为前提,强调佛教 13I 的神圣性,发扬原始佛教的"羯磨"议会精 神,通过四众弟子的共同合作,加强寺院管 理层的权力监督,提高寺院经济的透明度. 三,依法与依戒 —— 教制建设,树立典范 僧众能修证解脱,正法能够住世,是 佛陀制戒的理想.佛陀在经律中,强调"我 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 "我涅粲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所 以"法"与"律"是同等重要的.在提倡 "以戒为师"时,亦必须真正实践"自归依 法",只有在佛法的甚深大海中,得到法益 与法喜,才能持戒坚固,而不会退堕;否 则,缺乏般若空性等教理的指导,学戒,持 戒则容易走向教条主义,则不符合"以戒为 师"的精神. 中国佛教历来以大乘佛教自居,所以 在教理,思想层面上则以彻底表现中道诸法 实相的最胜义谛为究竟,生死即涅巢,烦恼 即菩提,一切二元对待全部取消,大乘佛学 的"缘起性空","八不中道","一切不 可得","非心非佛"等,表明了大乘的终 极真实境界.但是,中国佛教的戒律观却是 "大小戒兼受",因此比丘都必须受三坛大 戒.大乘戒与小乘戒确实有不同之处,小乘 戒重视戒相,带有形式主义,律法至上的保 守倾向,偏重戒学而轻慧学;大乘戒则以精 神主义,众生本位为中心,以慧学规范戒学 的开展与创新,于是才会出现中国的律宗, ((百丈清规等具有开创性的戒律思想.天 台智以圆教的精神,建立"圆顿戒",但 是仍然以大小兼受戒,并不完全支持纯大乘 戒的建立.这是因为,乘戒缺乏日常琐细的 生活规定,因此需要小乘律仪作为僧团运作 的方式.所以,道宣一方面忠实于((四分 律的传统小乘戒法,另一方面站在高层次 ]14 当代宗教◎ 借用大乘戒学的思想统合大小二乘的戒律, 从而形成中国律宗的传统. 小乘戒确实为维护僧团秩序,保障僧 团清净,和乐,提供了很好的运作方式.但 是,随着时间,地域的不同,尤其在社会的 日新月异变化时,"随犯随制"的"随方毗 尼"精神更加突出了;若坚持小乘戒的戒 条,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完全与时代,社 会脱节,则是"正法住世"的障碍,不符合 制戒的理想.但是,完全依大乘戒的传统, 如日本佛教各大宗派,在近现代宗教世俗化 运动过程中,毫无障碍,则又失去中国佛教 的传统.所以,如何在中国祖师大德"大小 乘兼受"的基础上,更能推陈出新,是提倡 "以戒为师"的重要课题.否则,某些寺院 传一次八关斋戒或三坛大戒,或举办一次法 会,便认为自己是"以戒为师",这是当前 佛教界的一大通病. 基于"大小乘兼受"的精神,在21世 纪的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生 活更突出"公民意识",更加强调民主与法 治.在"公民社会"里,任何人都有权知道 僧团的生活状态,因为僧人的生活来自捐献 者,但是现在的寺院运作,经济等所有在 政府的宗教政策保护下,却成为一片"禁 地".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新闻,言 论等自由得到更大的释放,僧人的生活无疑 成为媒体社会的焦点.佛教界的教制建设必 须从当前的社会环境出发,继承佛教的优 良传统,建立与制订切实可行的"现代清 规". 笔者以为,教制建设必须注重四大层 次: l,生活规范层次,这是与世俗社会紧密 联系的层次,考察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僧 团的规定,信徒,社会大众对僧人的要求, 结合内律与外律,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中 国佛教为了适应本国社会的需要,其实许多 ◎世界宗教文化 戒律都已经大幅调节,但是未曾公开修正戒 律条文,于是造成"外紧内松"的奇妙现 象.所以,僧人的生活必须有具体可行的规 范,才能身心安乐. 2,团体运作层次,这是僧团自身运作的 方式.继承丛林清净的精神,结合羯磨议事 的办法,吸收公司董事会制度,确实加强自 身的制度建设.从制定(《寺院共住规约))来 说,都是应时,应地而不断修正,于是经过 集体讨论的新规约,解决了新问题,树立其 可行性与权威性. 3,修学层次,这是僧团日常生活的内 容安排.丛林以无事为兴旺,真正的修道人 是没有时间,精力制造矛盾.但是,丛林若 不建立自己的修学制度,大众身心无法安 住,无法降伏烦恼,自然是非,矛盾不断, 陷入一片混乱.古老丛林的"冬参夏讲", 安居,诵戒,讲经等,无疑是很好的修学制 度.但是,当今佛教的修学则成为"办法 会","份内事"成为向人显示修行而吸引 信徒的"广告",亦成为当今一大弊病.目 前,佛教的修学制度,僧人自修与居士共修 完全混同,明显缺乏丛林作为僧伽教育中心 的特色,不利于培养僧人,必须引起注意. 4,丛林定位层次,这是对丛林自身的定 ,天下丛林必须各具特色,才能显 位.因为 示当今佛教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大一统" 容易成为"一锅粥".隋唐佛教有八大宗 派,后来丛林都有禅,讲,教,净等特色. 不同的丛林定位,会形成不同的修学理念, 从而在僧团制度,生活规范等方面都会有所 不同. 所以,教制建设的推行,并不是中国佛 协制订一些文件,而是来自丛林自身的自 觉,加强自身的清规.同时,中国佛教协会 在协调,统一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 用,如监督对僧人剃度资格,授戒程序的 审查. "以戒为师"必须提倡僧人学戒的风 气,佛教的僧团具有"模范型教团"的特 点,所以必须在当今佛教界提倡典范的作 用.明末佛教的风气与当今佛教非常相似, 佛教遭遇到严重的考验,丛林一步一步地 走入世俗化的合!,!!江河日下的教界乱 象,株宏,德清,智旭,圆澄等佛门大师, 发狮子吼,发起明末丛林改革,复兴戒律之 意识已成为当时佛门志士的共识.在丛林戒 律问题的改革中,个中翘楚则非见月读体莫 属.见月律师继承古心和三昧的弘律遗志, 彻底复兴南山律宗,于是宝华山誉满天下, 成为全国传戒,弘戒的重镇.直至民国年 间,出家人以至宝华山受戒为荣,这种神圣 典范作用的力量可谓至高至强. 提高僧人素质,紧抓二大关头:剃度, 授戒.剃度则是对出家人来源的把握,目前 出家人素质低下,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最为 突出,所以加入僧团必须提高文化程度的要 求.虽然中国佛教协会最近几年一直紧抓授 戒问题,在乱传戒方面有所好转.对于一个 出家人的宗教素养来说,授戒不仅是一道程 序,更是一个难得的学戒机会.因为,学 戒,持戒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必须有人指 导,解疑,才能得到良好的训练.而目前传 戒最长也就一个月,只是将一整套唱念跪拜 的仪式完成了事,其实有关戒律的教育比仪 式的演练更重要. 综观目前大陆佛教界,尼众有五台山普 寿寺,男众有太姥山平兴寺,都非常强调学 戒,持戒,是海内外有名的学戒道场.若中 国佛教协会及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允许它们成 为传戒道场,不必每次申请,每年在夏安 居期间传戒,则僧尼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戒 律教育.提倡"以戒为师",必须破除教 界的乱象,亦必须树立典范,才能达到良 好的效果.
本文档为【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3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