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举报
开通vip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重庆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姓名:李和平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指导教师:黄光宇 20040310 中文摘要 摘 要 重庆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 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它们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重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旅游开发的重要 资源。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三峡工程建设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方 面带来了重庆社会经...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重庆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姓名:李和平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城市规划与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指导教师:黄光宇 20040310 中文摘要 摘 要 重庆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 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它们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重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旅游开发的重要 资源。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三峡工程建设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方 面带来了重庆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重庆历史文化环境面 临着迅速破坏的威胁。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科学、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已成为重庆人居环境建设中迫在眉睫的研究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本文运用当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实践的基础 上,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类型学、形态学、 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了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构成 类型、文化特征及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从保护规划设计和保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两个方面探讨 了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理论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2章、3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深入分析了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产生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背景,系统归纳了现存历史建成环境 的类型、分布及其文化特征,全面阐释了它们所蕴涵的多元价值。 第二部分4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分析。回顾了1950年 代以来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造成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破坏 的特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及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危机。 第三部分5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根据重庆历史建成环境 的文化特征、保存状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探讨了整体性保护方法、 特色 维护方法以及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大量保护实践分析对所提出 的方 法进行了论证。 第四部分6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制度研究。分析了重庆历史建成环 境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其薄弱环节,探讨了在现行行政体制和法律体系框架下 改革 保护制度的几点思路,提出完善地方立法、引入登录制度、健全公众参与制 度、 强化保护管理是当前保护制度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规划,保护制度 英文摘要 ABSTRACT Chongqingisaspecialn turalandhumanegeographicalregion.Itspecllliar naturalenvironmentandlonghistorygivebirtholong-standingBayucivili zation,also havel ftUSrichcultureheritage,whicharenotonlyournation’Sprecioustreasure,b ut alsothefoundationofChongqing’Sdevelopmentofcul ureandsocietyandthe importantresourceoftourismdevelopment.TheestablishmentofChongqingasa municipalitydirectlyundertheCentralGovernment,theconstructionof heThree GorgesprojectandheimplementationofdevelopmentstrategicofthewestbringUS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ongqing’ Ssocialeconomyandurbanconstructionon theonehand,ontheotherhand,山 eyalsomakeChongqingfacethethreatenofhistoric cultureenvironmentbei grapidlyestroyed.Thenhowtoconservehistoricculture heritageeff ctivelyandscientificallyintherapidprocessofurbanizationhasbecomean imminentr searchtopicnthehumanhabimtenvironmentalcons ruction. Applyingbasictheoryofhistoriccultureheritageconservation,andmaki g comprehensiveuseofcityplanning,Architecture,history,geography,anthropology, typology,morphology,sociology,economics,law,thesciencofmanagementonthe basisofdeepinvestigationandextensiveexp rience,thethesisanalysesthcomponent type,culturalfeatureandtheconfrontedproblemandcontradictionofhistoricbuilt environmentinChongqing,anddiscussesconservationthe ryandmethodsfrom conservationplanndsystemthesetwoaspects. Thethesisisdividedintothefollowingfouraspects: Thefirstpartthesecond,thirdc apterisaboutthesystematicinductionand analysisofhistoricbuiltenvironmentinChongqing.Thispartanalysesthoroughlythe natural,historicalandculturalb ckgroundsfhistoricbuiltenvironmentinChongqing, inducessy tematicallythetype,distributionandculturalfeatureofextanthistoricbuilt environmentandxplainsextensivelythemu ti?valueofthebuiltenvironment. Thesecondpartthefourthc apterisabouttheanalysisoftheproblemsand contradictionswh chhi toricalbuiltenvironmentinChongqingisconfrontedwith.The thesisreviewstheexperiencea dl ssonsi theconservationofhistoriebuilt environmentinChongqingfrom1950,analysesthenaturalandhumanfactorswhich causethedestructionofthehistoricbuiltenvironmentinChongqingandthemain contradictionandc订sisintheconversation. Ill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hetllirdpartthefifthchapterisaboutthestudyofthehistoricalbui t environmentinChongqing.AccordingtOtheculturalfeature,thesituationof preservationandcO 丘 Dntedcontradictionofthehistoricbuiltenvironment.thethesis discussesthintegratedconservationmethod,thefeature?maintainingmethodanthe methodofcombiningconservationandevelopment,andtriesoprovethesem thods throughtheanalysisofavastamountofconservationpractice. Thefourthpartthesixthc apt豇 1isaboutthestudyontheconservationsystemf thehistoricbuiltenvironmentinChongqing.Thethesisanalysesthepresentsi uation andweaklinkoftheconservationsystem,givessomeadvicehowtoreformthesystem inthecurrentadministrativeandlegalsystem,andputsforwardthatimprovinglocal legislation,introducingloadingsystem,amplifyingpublic-participatingsystemnd strengtheningconservationmanagemental the mphasisoftheconstructionof conservationsystem. Keywords:Chongqingistoricbu lte vironment,conservationplanning, conservationsystem l绪论 1.1研究的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1绪论 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建设中的紧迫问题。西部地区 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区。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地区许多 优 秀的文化遗产免遭“建设性破坏”而得以保存下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 略的 实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场大规模城乡建设热潮已经兴 起,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目益突出。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城 镇、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面临着破坏的威胁??历史城镇和历史街区的传统风 貌正在发生蜕变:旧城的核心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在 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城乡开发建设中被拆毁或挤占;不顾及环境容量的大规模旅 游设施兴建带来文物古迹的“开发性破坏”??。因此,对历史资源的保护己成 为当前西部地区城镇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旦处理不善,甚至 有“根本灭绝之虞”。 2地方性保护理论和方法亟待发展。开始于19世纪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 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些国际公 认的原则,如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发展原则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文化和传统范畴内运用这些原则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途径。然而,近些年 来,虽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我国蓬勃开展,但是相关理论和方法还不 完善, 特别是针对西部地区的学术研究非常薄弱。尽管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一直在艰苦 努力,但由于全社会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方法不当、保护制度不健全,历史文化 遗产遭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的现象却有增无减,这在社会经济正加速发展的西部地 区尤为明显。因此,探讨适宜于各个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的保护理论和方法,是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课题。 1.1.2相关概念 1研究范围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研究范围为重庆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91万 2000年,包括14个区、4个县级市和22个县。在人文地理学中,它是一个特 征鲜明的文化区域,有着共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在自然地理学中,它是~ 个同一性的自然区域,有着相同的气候特点以及相似的山地地形、地貌、地质特 征;在行政区划中,它是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单元,正在形成和完善一体化的行 政、管理、法规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重庆具有 承 南启:jE、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 的一 系列问题和矛盾。 关于重庆的地域范围有几个不同的概念在此需要说明: 巴渝地区:历史上 是指古代巴国的地域 空间范围,其地“东至 鱼复今奉节县一带及 湖北西部地区,西至 棘道今宜宾及泸州地 区,北接汉中今陕 西汉中、安康地区, 南及黔今重庆黔江地 区、贵州东北及湖南西 北一带涪今重庆涪 陵地区及贵州北部地 区”。。目前所称“巴 渝地区”一般是指重庆 图2?5古代巴国示意图 Fi91-1ancientBashu 资料来源:童恩正.古代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323 直辖市地域范围图1.1。 ,~义的重庆市:即重庆直辖市所辖行政区域,即本文所研究的地域范围图 1.2。 原重庆市:指1996年直辖以前重庆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重庆主城区及其周 边1l县市,面积2-31万平方公里。 狭义的重庆市:指重庆主城区,即以渝中半岛为核心的城市建设区域,人口 270万2000年,包括9个区,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华阳国志?巴志》 2 1绪论 图卜2重庆市行政区范围 Fi91?2thelimitsofChonging’Sadministrativearea 2研究对象 历史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在建筑学和城市 规 划学领域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物 质产 品,通常将其划分为文物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区历史街区、 建筑群、古村落、历史城镇,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又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 古 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在当前城镇规划建设中,历史建筑、历史地段文物古迹较为集中的历史环境 地段、历史街区、历史城镇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最为突出,因此成为城市 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也限定在这一范畴内。根据这些历史文化 遗产的特征,本文将其统称为历史建成环境HistoricBuiltEnvironment。需要说明 的是,广义的历史建成环境应该包括人类一切建造活动的遗存,还包括古文化遗 址、石窟寺、石刻、古村落等,限于篇幅以及研究的目的,本文将不涉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2002年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9世纪以来,国际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 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如《雅典宪章》1933年、《威尼斯宪章》 1964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内罗比建议》1976 年、《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佛罗伦萨宪章》1982年、《华盛顿宪章》 1987年、《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年等,它们所确立的观念和原 则是指导世界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19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0年代 以来,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发展 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理论。。2000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颁 布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就是几十年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总结。 然而,随着人类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高,保护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 完善,特别是地区性保护理论尚存在许多缺环,己成为当前保护领域研究的重点。 我国目前保护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地区等, 对西部地区的系统性保护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研 究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对西部其它地区保护研究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2实践意义 重庆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特殊的自然 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蕴育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重庆市目前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为12898处,在全国4个直辖市中位 居榜首,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2处,重庆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4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3l处;保存完好的历史城镇60余个,其中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镇四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0个;另外还有大量的风景名胜区、 地下文物遗址,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重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旅 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直辖以来,重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西部迅速崛起,成为长江上游经济 发展的“火车头”。“九五”期间,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人均国内 ?张枸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编撰和国际合作的意义.在 第12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2000年. 4 1绪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十五”期间仍保持着这 种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重庆的历史环境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 经济发展要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缺乏针对性保护理论和方 法的 指导,城镇建设和保护实践中“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保护性破坏”、 “破坏性保护”等现象极为普遍。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 展地区文化,是当前重庆人居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的研究成果无疑 对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相关研究 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包括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史学等领域对重庆历史文 化的研究,以及建筑学、考古学领域对重庆历史城镇和历史建筑的研究。 将重庆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人文区域的研究源于“巴”文化研究。20世纪30 年代开始,随着考古学的一些重要发现,巴文化逐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到80年 代末期,关于巴的起源、迁涉、分布及其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巴的社会经济文化 等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有童恩正的《南方文明》、《古代的巴 蜀》,以及王川平主编的《巴渝文化》系列丛书。随着80年代我国区域地方史研 究的蓬勃兴起,史学界对重庆历史的研究日益增多,周勇的《重庆?一个内陆城 市的崛起》和《重庆通史》最为系统和深入,总结了重庆由川东地区封建军政中 心转变为四川、西南、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历史发展过程,另外徐朝鉴主编的《重 庆抗战论丛》全面研究了抗战时期重庆的重要历史地位。90年代以来,地理学、 文化学领域广泛开展了重庆人文历史研究,在重庆地域文化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如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和《长江三峡历史地 理》、郑敬东的《中国三峡文化概论》、薛新立的《重庆文化史》等。这些成果为 研究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成背景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筑学领域对重庆的研究最早于抗战时期中国营造学社对西南建筑的调查,其 主要成果??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致平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一 一附四川居住建筑》都包含有重庆历史建筑的研究内容,但只将重庆作为四川的 一个组成部分。解放后,对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历史城镇和建筑的调查研究 工作 进一步开展,相继出版了《四川古建筑》四川省建委、《巴蜀城镇与民居》季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富政等专著。80年代开始,以重庆建筑大学为主体的重庆建筑界和以重庆文物 局为主体的文博界将重庆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对历史城镇和建筑进行了诸 多研究,包括唐璞对山地建筑的研究、黄光宇对山地城镇的研究、张兴国对重庆 古建筑的研究、杨嵩林对重庆近代建筑的研究、何智亚对重庆古镇的研究以及重 庆文物局组织的对文物建筑的调查等,相继推出了《山地住宅建筑》、《重庆近代 建筑》、《重庆古镇》、《山地城市学》、《重庆文物论丛》等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从 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考古学角度出发,结合重庆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研究了 重庆历史城镇、历史建筑的类型和特征,为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应该看到,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局限于单一类型或单一学 科, 缺乏对重庆历史建成环境全面的整体性认识。 1.2.2保护研究 与我国其它地区一样,重庆历史环境保护研究开始于文物建筑。50年代至80 年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单一体系,其问主要是从保 护技术角度研究文物建筑的保护问题。重庆市在国家法规的指导下,借鉴其它地 区的保护经验开展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出台了《重庆市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 设控制地带试行办法》、《重庆文物建筑维修工程管理办法》等,但由于技术力量 的匮乏,并没有产生针对性的保护研究成果。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文物建筑一 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的完善,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 展与历史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 工作逐步兴起。近年来先后完成了《重庆主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涞滩、 双江、龙潭、龚滩、安居等历史城镇的保护规划,以及合川钓鱼城、云阳盘石城、 黄山陪都历史地段、湖广会馆、法国水师兵营等大批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保护规 划设计等研究工作,对保护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90年代,结合三峡工程建设开 展了《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顺利完成库区文物的分阶段抢救性保护工 作。 相对来看,目前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实践、轻理论。已有的理论研究 成果包括赵万民的《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中对库区城市传统文化和历 史遗产保护的研究以及重庆建筑大学诸多研究生的一些研究成果,较为系统的研 究是1999年由重庆市文化局、A.R.S.Progettis.r.1、C.LOTTl&ASSOClATI 主持 完成的《重庆市文化遗产战略规划》 CulturalHeritagieStrategicMasterPlan,从 宏观角度研究了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方法、保护制度等。 可以说,目前重庆地域性保护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已有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是 l绪论 借用或沿袭国际上和国内其它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尚不足以全 面指 导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作。因此,从地域自然和人文特点分析出发,探讨针对重 庆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理论和方法尤为重要和迫切。 1.3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研究内容 本论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重庆历史建成环境构成与特征??将重庆作为一个单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 区域,借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其历史建成环境的生成背景、构成类 型、文化特征,以从总体上获得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全面认识。 2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问题与矛盾??从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等方 面深入分析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破坏的因素和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矛盾与危机, 以从总体上获得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存状况的认识。 3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规划研究??运用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 念和原则,针对重庆历史建成环境地域文化特征、保存状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 矛盾,从规划设计角度探讨地方性保护理论与方法。 4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制度研究??运行机制是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工作得 以有效开展的保障,它取决于保护制度的建设。本文拟针对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 护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在现行行政体制和法律体系框架下,探讨改革和完善保护 制度的思路。 1.3.2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并重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本身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保 护领域内两个重要理论文献《威尼斯宪章》和《华盛顿宪章》的产生充分说明了 这一点。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是18世纪末以来一百多年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实 践的经验总结,并促成了60年代末以后世界范围内保护文物古迹的国际潮流:1987 年的《华盛顿宪章》是针对此后二十多年来各国保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的 及时总结,确定了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原则和方法,为推动各国历史城市的保护 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十年来,笔者有幸参与了20余个重庆市域内历史城镇、传统街区、历史地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段、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设计工作,而且大部分都得到了有效实施。论文的研究 就是建立在这些保护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相结合的方 式,探索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理论与方法。 2多学科融贯 历史建成环境保护是一项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密切关联的复杂 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多学科知识综合研究。本文针对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特点 及保护中的矛盾,从城市规划专业角度,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史学、 美学、地理学、类型学、形态学、文化学、人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 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和保护运行机制进行系统融 贯的研究,以期形成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论文拟采用如下主题框架展开研究: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历史与现状研究 訇 圈 声 I 保护规划研究 l 保护制度研究 I .上 l .上 整 山 口J n 体 地 持 法 登 众 管 性 特 缋 律 求 参 理 保 岛 性 制 带0 制 维 保 度 度 制 度护 护 护 度 TI I TI TI 地方性保护理论与方法 2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存背景 2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成背景 历史建成环境ttistoricBuiltEnvironment作为各个时代的建设成果,乃是 人类建筑文化创造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都要受到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开发 水平、社会文化状况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并因此而具有突出的地区性。“地区的划 分有地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聚居在一个地区的人们, 不断地认识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钻研建筑技术对不同生活需要的满足,包括习 俗等,其经验日积月累,世代相传,总有独到之处,也自然地形成了地区建筑文 化与特有的风格和‘场所精神’Spiritofplace”。。 重庆位于我国腹心地域,地跨东径 105。17’一110。11’、北纬28。10’ ?32。13’,处于我国南方与北方、东部 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纵横交汇点,也处于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与长江 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j特。自然区域的过 渡性影响到社会文化发展的过渡性,决 定了重庆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和 人文地理区域图2?1。 2.1自然地理环境 图2?1重庆地理区域图 Fi92-1Chonging’Sgeographyposition 地理环境是建筑和城市文化产生和 发展的自然基础。《后汉书?地理志》引 《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I异制,民 生其间者异俗”,说明不同的地理环境孕 育出不同性质的文化。重庆自然地理环 境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过 渡性,另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山地 。旺。 图2-2重庆在中国地貌中的位置图 Fj妒一2thepositionofChongqinginChinese landform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28 9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1.1地理空间特点 在中国自然地理格局中,重庆处于自然区域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一级阶梯青 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向三级阶梯东部丘陵与平原交错的区域,一般海拔 500米以下过渡的二级阶梯中部高原与盆地相间,一般海拔2000一1000米 边缘,又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区域图2.2。 太行山、巫山、南岭所形成的连贯山脉是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界山, 四JII盆地又处于我国西部南北交通的重心。重庆正处于这东、西、南、北的交结 点上,历来是我国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区域,成为历史上人口迁 移和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童恩正先生研究古代四川时指出:“从地理位置来看, 四川所处的环境也是很有特点的。就南北方向而言,它恰好位于黄河与长江两大 巨流之间,亦即中国古代两大文明发展的地区之间,既是我国西部南北交通的孔 道,又成为我国南北文明的汇聚之区。就东西方向而言,它正当青藏高原至长江 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又是西部畜牧民族和东部农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 方。这 种地理位置的特点,就使四川自古就有众多的民族迁徙栖息,在历史上留下 了十 分丰富的内容”?。 2.1.2自然环境特点 自然区域的过渡性也带来了重庆的 山地地貌、水系发达、气候湿热、资源 丰富等自然环境特点。 ?地貌特征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 它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中水文、气候、 土壤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而且直 接或间接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山 地地貌是重庆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点, 并直接影响到重庆其它自然环境特征。 在地貌形态上,中山、低山面积占 图2?3重庆地貌图 重庆全市总面积的75.s%,丘陵面积占Fi鬟袅?。:算型1竺蕊罢气裴:訾:轰 17.3%,平原面积仅占2.4%,构成以山学出版社,2003.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8 2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存背景 地为主的地貌形态组合特征表2?1?;在地质构造上,全市主要由川东褶皱 带 和川鄂湘黔隆起带构成,地势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渐次升高,地势高差大, 层状地貌明显:在地貌的类型展布上,全市大致可分为五个地貌区,即西部丘陵 区、中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南部低山中山区、东南部中山低山区、北部大巴 山中山区,区域差异明显图2.3。 表2.1重庆地貌形态类型统计表 Table2-1thestatisticsofChongqing’sphy iognomicgenres I类 别 平原 缓丘 低丘 中丘 高丘 台地 低山 中山 总计j l面积km21970.8393.7 3735.245859 583992943A198762 42583.6823349 I百分比 2.4 01 45 5.6 71 3.6 241 51.7 100.0 资料来源:陈井琪.重庆地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 ?气候特征 重庆处于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区,是北部温带、北亚热带向南部南亚热带、热 带过渡的中亚热带,以及西部高寒气候区域向东部亚热带区域的过渡地带。由于 该区域是有名的山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会集如此,地形起伏较大, 同时还受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湿热气候特点突出。这 种气候资源较适合于动植物生长,赋予了重庆“物产丰富、米粮之仓”之誉。 主要气候特征表现在。: 气温高,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6"C--18"C,夏季最高温度都在38?以 上,年均温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高温区。长江、嘉陵江 沿岸地区是气候最炎热的地区,最热月均温38.5?一29.O?,极端最高气温达40。C 以上。 雨量充沛,湿度大??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与同纬度近海地区如 南京、上海等的年降水量相当。因受季风活动和地形影响,降水的月季变化和 地域差异明显,夏季降水量丰富。由于区内河流水系发达,降雨量大,水气充沛, 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特别是沿江河谷地带空气相对湿度常达80%以上。 日照少,多云雾一??该区日照和辐射量均不高,光能资源在全国属最少的地 区之一,日照百分率只有28%一33%之间,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1100?1300小 时。由于地形复杂、湿度大,使得重庆成为我国多云雾的地区,年均雾日35?50 天,重庆因此而成为著名的“雾都”。 ?陈升琪.重庆地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 ?有关数据引自陈升琪.重庆地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54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河流水系 重庆是河流水系发达的地区。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区,另有大小支流370余 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27条。。全区河流以长江干流和嘉陵 江、乌江、綦江、小江、大宁河、御临河、龙溪河、磨刀溪等一级支流为为骨干, 其它中小河流为支系,形成密度较大的水系网络,年总径流量达4493亿立方米。 水资源是自然环境组成的最活跃的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 础。重庆发达的河流水系为我国其它地区所少有,不仅为人类栖居提供了必需的 水源,而且也是古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甬道。 ?资源 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及气候条件,重庆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人类栖 居御造了良好条件。 土地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低山丘陵地区以及河谷平坝地带河谷一、二级 阶地,水热条件好,土壤肥力高,土地资源质量也较好,因而沿江沿河成为最早 开发且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水资源:除众多河流外,地下阴河、泉水遍布山区,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为46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动植物资源:各种植物6000多种,资源动物600多种其中鱼类140余种, 是全国生物物种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 矿藏资源:已探明矿产40多种,其中岩盐从唐代便已开采,并形成相当规模, 大理石、石灰岩、页岩、石英砂、耐火粘土等建筑材料矿藏也十分丰富,为建设 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2.2地域历史背景 “人类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资料的生产。但是人类的 生产是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的,所以地理位置、气温、雨量、动植物和矿物资 源等条件,又制约着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重庆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优越的地理 环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栖居创造了条件,赋予了这一地区丰富而悠久的 历史内涵。 ?陈升琪.重庆地理.重庆:西南师范:七学出版社,2003:56. ?童思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65. 2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存背景 2.2.1史前文明 在人类起源时期,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促进人类进化的客观条件,而迄今为止 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论证了包括重庆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 一。而 且,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这一地区 成为我国史前文明的中心之一。 ?人类起源“亚洲说” 自1871年达尔丈发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TheDescentofManand SelectioninRelationtoSex开始,关于人类的起源一直存在着“非洲说”和“亚 洲说”之争。一般说:隶,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可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人 类的起源阶段,或称:、勾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二是人类的发展阶段,或称为人类 的生物机体继续进化并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特征的阶段。在这两个大的阶段中, 我国西南地区都具有促进这种进化的客观条件。 “从第三纪后期开始的喜马拉鸦造山运动,促成了西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 南亚地形、气候及生态环境的急骤改变,给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猿向人科的进化 带来了重大影响。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反复比较研究,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 相信,包括中国西南地区在内的亚洲南部,有可能就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另外, “喜马拉雅山区的河流,因属先成河Anficedemriver,在山区造成峪谷,仍 不 失为很好的生物扩散的甬道。在这些时期,欧洲南部及西部都不是冷冻的天 气, 曾为这些由亚洲扩散而来的灵长类占居。 亚大陆的灵长类利用这短期的陆桥传入 非洲。从白垩纪到始新世中期,白令海 峡是陆地;其后断为海峡;直到更新世, 又建陆桥,使哺乳动物远达美洲”。图 2.4。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南地区有一系 列重要的古猿化石与古人类化石发现, 包括开远森林古猿和腊马古猿化石、元 谋猿人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 化石、巫山猿人化石,以及更新世后期 的人类化石如西畴人、丽江人、桐梓人、 水城人、资阳人等,为人科动物在这一 非洲大陆断续以苏伊士海峡相连,使欧 Fi92-4migrationofLamaApesandearlr ape。men 资j串来源:童恩正.南方文明.重庆:重庚出版 社.1998:16. ?童恩正.南方文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31. ?阮维周.东亚大陆第四纪自然环境的衍变与人类的演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台湾,1971年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地区长期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其中重庆“巫山人”距今200。204万年, 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将我国人类起源的时间提早到200万年前@,说 明了重庆在西南地区人类进化中的重要地位。 ?史前文明 中国西南地区不仅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还是史前文明的中心之一。“西南地区 优越的自然环境具备了早期人类繁殖生息的有利条件,而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又 使它在亚洲大陆具有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黎明时期, 西南地区的重要性正是由这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 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的地区差异大,从干燥的高寒气候直至潮湿的热 带气候俱备;土壤的垂直分布明显,具有从高原的风化黄土到丘陵的红壤以及盆 地肥沃的沉积土等各种类型;同时,复杂的地理环境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种类繁 多动植物群落。这种多变的生态环境和复杂的动植物群正好满足了不同生产 力发 展水平、不同经济类型的原始社会居民的需要。另外,该地区河流密布,为史前 时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一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 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河流所开辟的南北交通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民族集团往 来迁徒的通道;雅鲁藏布江、:晓川江、怒江、澜沧江、元江为该地区文化与南亚、 东南亚文化进行交流的纽带;而长江则使石器时代西部高原的畜牧或半农半牧民 族与平原的农耕民族联系起来。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在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具有代表性的石器时期 的文化,如旧石器时期云贵高原区的元谋文化、黔南低山区的兴义猫猫洞文化、 四川盆地的重庆铜梁文化、川I西高原区的富林文化等,新石器时期重庆巫山大溪 文化、西藏昌都卡若文化、四川西昌礼州文化、云南元谋大墩子文化、云南宾川 百羊村文化、贵州平坝飞虎山:史化等。 迄今为止,重庆市境内也发现了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遗址, 旧石器时代遗址以早期丰都县烟墩堡遗址、桂花村遗址和晚期铜梁文化遗址 最具 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达数十处,主要有合川市沙梁子,江津市王爷庙和燕坝, 渝北区朝阳河嘴,南岸区干溪沟,忠县警井沟、瓦渣地和哨棚嘴,奉节县老关庙, 巫山县大溪、江东嘴、大昌西坝、双堰塘、琵琶洲和魏家梁子等鼬,它们主要沿长 江、嘉陵江沿岸一带分布。从中可以推测,当时的民居分布范围颇广,证明了重 庆在史前时期文明发展的盛况。 ?刘德骥等.重庆一中国西部明珠.重庆:重庆出版社, ?童恩正.南方文明.重庆,重庆出版:吐,1998:176, ?余楚修、管维良.重庆建置沿革.重庆:重庆出版社, 螂 哪 2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存背景 2.2.2历史沿革与社会经济 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10000年开始,重庆地区的土著先民己进入氏族社 会,创造了原始而有一定特色的先巴文化。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属有濮、 寅、、苴、奴、猿、夷、蛋之蛮”。商周时期,巴族开始进入川东地区,在先巴文明 的基础上,建立起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巴国,此为重庆建置之始, 也开始了3000余年巴渝文明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是民族大迁徒、大融合的时期。公元前1l世纪巴人从 清江流域进入川东地区以后,逐步建立起巴国,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 域为腹心,包括今重庆、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地区的广大区域,其地“东 至鱼复今奉节县一带及湖北西部地区,西至棘道今宣宾及泸州地区,北接 汉中今陕西汉中、安康地区,南及黔今重庆黔江地区、贵州东北及湖南西北 一带涪今重庆涪陵地区及贵州北部地区”。。 重庆地区“土植五谷,牲具六畜”9,巴人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从 以渔猎畜牧为主过渡到以农业生产为主,矿冶业和手工业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商品交换也有了发展,出现了集市。。 巴族是一支勇猛善战的民族,从史书记载来看,巴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 争编年史。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各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变革时期,各 诸候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是像巴国这种基本上由战争构成的历史却比较少见?。 ?秦汉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在重庆置巴郡,这是统一的中央政府对重庆实行 直接管辖之始。秦汉巴郡大致相当于今重庆市原称川东地区,与蜀郡并称巴蜀。 在秦汉统治的四百余年中,巴渝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秦朝统一中国之初,迁“秦氏万家”入巴蜀,形成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既促进了民族融合,又带来了北方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地促进 了巴蜀地区的发展。同时,全国统一后以水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也得到了发展,极 大地促进了巴郡与周边郡县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华阳国志?巴志》. ?华阳国志?巴志》.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立市于龟亭北岸”,即今小南海附近的冬笋坝。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32. ?巴郡的交通以江州为枢细,北面溯西汉水今嘉陵江至葭萌今广元昭化,南郑今汉中,再经褒斜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作为军事据点和行政中心的城镇得到了发展,这些城 邑均分布于长江、嘉陵江沿岸。秦灭巴后,秦军统帅张仪筑城江州,作为镇守据 点,城址位于今嘉陵江北岸江北嘴一带,此为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筑城。 ?三国至南北朝 时期 从三国至南北朝, 差不多有400多年的分 裂局面。重庆地区的政 权经历了蜀汉221 年:魏263年;晋 265年;成汉304 年;东晋347年; 南朝宋、齐、梁420~ 553年;北朝西魏 553~557年;北周 557~581年等。这 一时期巴渝地区政区 也纷繁变动,蜀汉时建 置有益州的巴郡、巴东 郡、涪陵郡等3郡以及 孙吴的巫县,到北周时 置有楚州、合州、奉州、 临州、南卅I、开州、容 州、信州等8卅l图 2?5。 由于重庆地区战 略地位显要,常为割据 图2?5晋朝巴郡及邻近地区示意图 Fi92?5Baprefectureanditsnei曲borhoodinJindynasty 资料来源:重庆市志鳊纂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四JI『大学出版 社,1992:672 道越秦岭而至咸阳、长安,或溯潜水今渠江经宕梁今渠县而上,经米仓道越早山今米仓山至南 郑;西面沿涪水今涪江经涪城今绵阳至成都,或由江水今长江而上,经江阳今泸州、焚道今 宜宾、南安今乐山、武阳今彭山而至成都;东面可沿江而下至荆江的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南方则 可由枳县夸涪陵入延江水今乌江经涪陵今彭水入荆卅I武陵郡今黔东、湘西一带;其南可沿江 卅f溯江水而上,经符县今台江沿太涉水今赤水河而上,或沿“南夷道”至瞽县今遵义以西和夜 郎地区夸黔西北一带,再沿样嗣而下,达岭南地区.参见:周勇.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重庆:重 庆出版杜,1997:13一14. 16 2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存背景 者控制,政权更迭频仍,战事不断,商旅不通,居民大量流入荆湘,使人口锐 减, 城邑空虚,村落萧条,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晋太康初 年280年统计,巴郡仅3300户,不到2万人,加上相当于东汉巴郡的巴西、 巴东、涪陵等郡合计,亦仅26000户,不超过14万人,比之东汉涌兴二年154 年464780户,1870535人,真是十不存一”?。 这一时期也是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时期。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口 大量南迁进入四川;同时,四川盆地周边高山地区的僚人也大量涌入盒地,巴渝 地区多为僚居,形成了重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 ?唐宋时期 隋唐以后,重庆
本文档为【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1-14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