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举报
开通vip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1.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 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 “传”。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2.刘向:刘向(约前...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1.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 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 “传”。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 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 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刘向校书有个班子。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后刘歆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别录》、《七略》都是群书目录,同时也是了不起的学术著作,是西汉以及西汉以前我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即指这件大事。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另: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1、《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刘向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 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 简单来说: 刘向(前77~前6) 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一说生于元凤四年( 前77 ) ,卒于建平元年( 前6 )。原名更生 ,字子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 。 历经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 、 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 ,刘向有辞赋33篇 ,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2.今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篇章也有不同。对今古文经的研究形成分歧巨大的今古文经学,其差异如下:1、今文学崇奉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2、今文经学尊孔子为“受命”的素王,古文经学尊孔子为先师。3、今文经学认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古文经学认孔子是史学家。4、今文经学认为孔子为“托古改制” ,古文经学认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5、今文经学以六经为孔子作,古文经学以六经为古代史料。6 、今文经学以《春秋公羊传》为主,古文经学以《周礼》为主。7 、今文经学为经学派,古文经学为史学派。8 今文经学的传授多可考,古文经学经的传授不大可考。9 、今文经学西汉皆立于学官,古文经学西汉多行于民间。10 、今文经学盛于西汉,古文经学盛于东汉。11 、今文经学斥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古文经学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缺之余。12、今文经学今存《仪礼》、《公羊》、《榖梁》、《韩诗外传》。古文经学今存《毛诗》、《周礼》、《左传》。13、今文经学信纬书,以为孔子微言大义间有所存斥纬书为诬妄。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今古文经学的传承被打破,先秦诸子之学复兴,佛道思想开始盛行,今古文经学衰落。直到清儒复古,今古文经学才得到恢复。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引自《汉书?楚元王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今古文经的区别大致有下列几点: 一、今文经学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 二、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则崇奉周公。 三、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主考据。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善本 善本:《石林燕语》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这是学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上的善本。但后世在文物意义上也将有文物价值的本子如古本、孤本、罕传本、名家手稿、名家手批手校,或者名家写有亲笔题跋的本子归为善本。张之洞综合以上两中标准,在《车酋 轩 语》中提出“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北京第2版。            善本的两层含义: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仅仅是“善本”的含义之一。 “善本”本来的含义是“好的本子”,而“好的本子”是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关于这一点,清末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曾总结为:“善本非纸白墨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 这种以讹误少为标准的善本的概念和前面的文物标准的善本概念显然不同。因文物标准一是要求时代早,越早越好,其文物价值也就越高;一是看稀见与否,越稀见价值越大。尤要重视讹误少的善本,前辈学者常说“读书必求善本”,主要是指的精校本。 张之洞《輶轩语》中另为“善本”下过一个定义,徘徊于价值与学术之间。“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前两条仍是学术标准上的善本,第三条则是文物意义上的善本。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这个概念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经常表现为后出转精。 4.四校法 四校法:陈垣 在《元典章校补释例》第四十三的“校法四例”中所举的四种校雠学基本方法,即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理校法。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二为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比較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三为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四为理校法:推敲事理以定是非。 四校法是对前人尤其是清儒校勘方法的系统总结,影响极大。 陈垣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总结出校法四例,杜泽逊先生略予变通。 对校法:假如一部书传世的本子不止一个,那就应对不同的本子进行对校。对校的方法,刘向校书时就大量采用了。“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冤家相对”,不同本子对校是由两人进行的,一人拿书本,另一个人读,遇有异文就标示出来,这种方法清代仍有用之者。一个人也可以对校,将两个本子摊在桌上,一个作为工作底本,遇有两本异处,就把异文统统记在工作底本上,这种功夫叫做“死校”。异本不多,可以逐一对照;异本如较多,那就要先弄清版本系统。 获得古刻旧抄精善之本进行对校,是校勘古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校书应该从版本对校入手。 他校法:陈垣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校法四例》:“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其实也算得上一种对校 ,不过不是全书对校,而是片段对校。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战国纵横家书》一篇,作“触龙言”,“揖”字作“胥”,与《史记》正同。从版本上彻底证明王念孙校勘的成果。 他校法要求广泛掌握同类文献资料,包括引文和同一史料互见他书,此法很见功力。 本校法: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要求掌握本书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律。熟读全文。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与正文可以互校等等。举例:《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卷五《史x篇证序》,据《观堂集林目录》,此篇当作《史x篇疏证序》,脱“疏”字,可据目录校补。又《遗书》中收有《史x篇疏证》一卷,亦是本证。 综合考证法:在实际校勘实践中,往往诸法并用,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来判断是非,这叫综合考证。一位合格的校勘学家,其功力可尽见于此法。 6.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1925年,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以“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的方法。他将此方法运用于甲骨文、金文和敦煌文书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影响极大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后来又有人发展出三重证据法。
本文档为【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03-18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