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在_自由_他人_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

存在_自由_他人_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

举报
开通vip

存在_自由_他人_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存在_自由_他人_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 存在?自由?他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 ◎叶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摘要萨特既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又是存在主义文学家。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核,文学创作是他的存在主义哲 学思想的表述形式。他的文学作品因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内涵而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他的哲学思想借以文学的普及传播而对20世纪的法国乃至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自由”及“他人”...

存在_自由_他人_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
存在_自由_他人_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 存在?自由?他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 ◎叶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摘要萨特既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又是存在主义文学家。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核,文学创作是他的存在主义哲 学思想的表述形式。他的文学作品因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内涵而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他的哲学思想借以文学的普及传播而对20世纪的法国乃至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自由”及“他人”等主要概念为经、以渗透着萨特的哲理思想的部分文学作品为纬,扼要地阐述了萨特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合一,并从中获取启发,用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我们对现 1 实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文学创作存在自由他人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5-068-03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和法国声名卓著的文学作家。作为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受海德格尔的影响,但与海德格尔的哲学表现形式有所区别。萨特出色地运用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通俗地表述那些艰深晦涩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揭示现实生活的真义,从而继承了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传统。 萨特一生创作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及文学作品,如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文学作品如中篇小说《恶心》、长篇小说三部曲《自由之路》、剧本《苍蝇》和《密室》等。对存在的哲理思考几乎贯穿在萨特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体现了文、哲一体的特点。 萨特的哲学实质上是关注人的哲学,因而人的存在与本质、人在荒诞世界中的自由选择便是萨特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存在主义哲理的形象化表现,如《恶心》描述了一个无可名状的、偶然荒诞自在的世界,它只能使人感到迷惘、孤寂、恐惧,甚至绝望;《密室》形象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哲学思考;《苍蝇》和《自由之路》号召人们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反抗法西斯的统治。 萨特将自己的哲学观点融入其文学创作中,借文学作品来阐释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见解。因而,萨特虽在哲学理论上 2 的建树并不高于海德格尔,但由于他以文学创作践行他的哲学思想,这就使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现实影响远远超过了那位德国的先行者。 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它是其所是,永恒静止,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无所谓过去和将来。 除了自在的存在,还有作为现象的存在,它们通过意识而成为现象。对于这种使存在显现为现象的意识,萨特称之为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的特征正好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它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断把它所是的自在虚无化。为了克服这种虚无性,自为的存在就需要超出自身的界限去反映存在,这同时就是对自身的一种否定。因而,自为的存在在本质上具有否定性和超越性: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永远相异于自身,这便是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的根本区别。 从对自为的存在的探讨出发,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先后次序。萨特认为,人先存在着,而后人才有本质。人在存在之始是没有本质可言的,只是在此后,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就了本质等一切特性。换言之,人的本质是人在存在之后自己赋予自己的,因而这一观点的第二重含义就是这种先存在而后才有本质乃是人所独有的特性;除人而外的其他任何存在都只能是本质先于 3 存在。外界事物如裁剪刀的本质如性能功用乃是人所赋予它们的,这本质早已被人设计好了,人据此来造就事物,事物才真的存在了。 存在主义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把人与物区别开来,维护人的地位,给人以尊严,由此它是一种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鼓励人们不断积极向上的行动哲学。作为自为的存在,人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他的自主性和超越性,能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造就,根据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并超越自己,从而使自己获得本质、价值和意义。 萨特的日记体小说《恶心》就是一部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著作,突出地表现了萨特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在布城的平庸生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体验,那就是“恶心”。他完全生活在自我感觉中,深深体悟到存在的荒诞和人生的毫无 1存在 存在属于哲学中的本体论范畴。萨特用“现象的一元论”来“消除某些使哲学家们陷入困境的二元论”。(文聘元, 637)从这个现象的一元论出发,萨特划分了两种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即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显现而成为现象的存在。“萨特用三句话表述其特征: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李超杰,337)也就是,自在的存在是纯粹的、 4 绝对的存在;它不包含任何关系,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 意义,因而陷入难捱的孤独和烦闷之中。 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内省过程都有特定的哲学依据。萨特认为,这种恶心的体验来自于存在的偶然性。洛根丁发现,他所处的整个世界中的每一个对象似乎都是偶然地存在着,因而外部世界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恶心。而且,这种对外界事物的体验不可避免地被用于尚未获得本质的人的存在的自在状态。不但这个世界是如此偶然、荒谬而令人恶心,人也如此,其存在也是偶然的、荒谬的、令自己感到恶心的。(文聘元,648) 这里的“恶心”已经不囿于人的生理感受而转化为人对世界的存在,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哲学化的基本认识,形象生动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洛根丁“恶心”般的虚无感表明他对这个世界的否定性态度。萨特认为,这种否定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其一,这个世界的确是荒谬的、令人恶心的。如果没有“恶心”的感受,就说明没有体验到世界的存在或自身的存在的真正状态。其二,人对世界的否定性体验乃是人走向自由的前提,是标志着人的醒悟的开端。(文聘元,651) 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正是如此。偶然的存在、荒谬的世界令洛根丁感到茫然不安和厌倦,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存在以克服恶心感,那就是追求一种理想。在小说的结尾,他打算 5 离开布城,并企图通过创作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本质。作为不断否定和超越自为的存在的人的代表,洛根丁只有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令人恶心,他才会努力去摆脱这种存在状态,去寻找自由。萨特把人的这种不断否定和超越看作是人的自由,并称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自由。 及其情夫,为父报仇,并带走了所有的苍蝇,把阿尔戈斯城的人民从罪恶的精神负担中解救出来,其思想和行为正是萨特“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的体现。俄瑞斯忒斯认识到,人是自由的,应该在自由地选择中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他还相信,人虽然是神创造的,但其命运却不能为神所主宰,因为人的自由和意志是绝对的,不可阻挡的。正因为如此,面对俄瑞斯忒斯义无反顾的复仇决心,众神之王朱庇特也无可奈何地说:“一个人的灵魂中,一旦自由爆发出来,众神对他就无能为力了。”(《萨特文集(戏剧卷I)》,68)俄瑞斯忒斯就是这样通过自由选择确定了自己的英雄本质,从而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俄瑞斯忒斯仅有选择复仇的自由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在实际的行动中体现这种自由,只有这样,选择的自由才获得意义。而且,俄瑞斯忒斯也突出地体现了在自由选择的同时又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责任的思想。也就是说,实际的行动一方面赋予荒诞的世界和虚无的人生以价值和意义,使选择的自由获取内涵;而另一方面,实际的行动也把个人的自由 6 选择与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紧密联结起来。个人的选择与责任是自由的一体两面:存在主义在强调个人自由选择的同时,也强调为自己作出的选择承担道德责任。个人在作出任何一个选择时,要既对自己也要对人类负责。之所以对自己负责,是因为自己的选择是个人的自由行动,自己的一切成败得失都是个人的行动所致;之所以对人类负责,是因为个人的选择要牵涉其他人乃至全人类。个人不仅应关心自己的命运,也要关心其他人和人类的命运;个人通过自由选择造就自己时,也是在选择和造就人类。 萨特在其创作中不仅对自由选择的观念,而且对随之产生的道德责任也给予文学再现。他的长篇三部曲《自由之路》通过哲学教师马蒂厄追求自由的道路,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及对与之相随的道德责任进行了形象的文学诠释。在纳粹的铁蹄践踏之下,主人公从向往自由到积极的自我选择并敢于承担责任;从犹豫观望到最终浴血奋战,真正完成自我超越,在爱国主义的自由选择中确定了自己存在主义的英雄本质。这种既强调自由又强调与之相随的责任,也就是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所言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萨特读本》,645),是萨特哲学的核心。 萨特的这种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形成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有着深刻的渊源。当时,欧洲正被希特勒法西斯统治的阴影所笼罩,而法国也正处于被德国占领的屈辱境地:法国人民面 7 临拯救祖国的危难时刻,面临何去何从的人生选择。这部文学作品艺术地表达了主人公自由选择生活道路的现代意识,为法兰西人民正在进行的反抗德国法西斯统治的斗争提供了及时的精神动力。马蒂厄对自由之路的思考与探索说明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无法分割,因而他的转变也概括了萨特本人的思想历程:法国的社会现实和战争的考验使他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从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虚无中走出,转变为对法国和世界大事的积极介入;从造就 2自由 自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概念。萨特认为:“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李超杰,358)萨特所言的自由乃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独立性,是无条件的、无限的自由,其主要表现就是人能够自由的思想,人的意志有绝对的自由,决定自己的一切事情而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人一旦存在,就随时随地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懦夫是自己造就的,英雄也是自己造就的。但对懦夫来说,始终存在不再是懦夫的可能性,英雄也始终存在不再是英雄的可能性。”(《萨特读本》,643)人的本质并非与生俱来,亦非固定不变,而是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由选择之中,人造就了自己的本质,也就不断地超越了自己,因而萨特的自由就是一种造就人生、超越人生的思想与精神选择的绝对 8 自由。 世界是荒谬的,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人能以自由选择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新的意义和价值。萨特宣扬为自由而斗争的《苍蝇》很好地表达了这种自由选择观,象征性地表达了反抗德国法西斯铁蹄践踏的现实政治寓意。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王子坚信复仇的正义性,勇敢作出违抗神意的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他杀死犯罪的母亲 个人存在的价值升华为关切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纯粹的个人转向社会’。”(《萨特读本》,3)这种强调个人选择与社会道德责任的统一是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变化之一。 另一变化就是他力图冲淡《存在与虚无》等前期著作中所表述的个人具有绝对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的观点,转而强调个人自由要与尊重他人自由结合起来,并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进一步提出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相互依赖的观点:“在寻求自由的同时,我们发现我们的自由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自由,而他人的自由又依赖于我们的自由。……只有把其他人的自由也当做我的目标,才能把我的自由当做我的目标。”(《萨特读本》,648) 的,选择是可能的,人们受到‘禁锢’是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萨特读本》,12) 4结语 9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战后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又接踵而至。置身于一个荒诞和毫无希望的世界中,西方人丧失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传统中所称道的人的尊严与价值。萨特的哲学思想独树一帜,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独特性,在探索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方面另辟蹊径。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出发,一方面,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痛苦的。这反映出战后西方人日益深重的危机感和惶惑感,因此,他的存在主义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而且,“他人就是地狱”令人不胜惊骇的同时,也透露出荒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戒备、敌视的存在主义人际观的悲凉与无奈。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人的自主性,强调自由选择,呼唤人们积极行动并敢于承担责任,提倡在自我设计、自我造就和自我超越中获得本质和价值,这种哲理思考又为生活在荒诞世界中苦闷悲观的现代西方人摆脱生存困境指明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因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精神的实质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哲学,主张积极地介入当代社会和生活。所谓“介入”,就是要积极地关注现实社会,热切地关心现实生活。他身体力行,以文学创作践行他的哲学思想,以他的哲学思想发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积极精神,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积极精神重塑人的尊严和价值。 10 “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使人区别于物,唤起人的自我意志和尊严感。人是“自由”的命题强调通过自由选择,以行动实现做人的价值与意义,获得自己存在的本质。人与“他人”关系的命题隐含着从”他人”的禁锢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现有秩序的否定,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维护个人自由的时代精神。虽然萨特的思想中不免流露出晦暗和消极的意识,但其总体上关于“存在”、“自由”、“他人”这些哲学概念的论述所展现的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在人们心中燃起了希望。正因为如此,萨特被法国的舆论界盛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正因为如此,萨特的哲学思想才引起不绝于耳的时代回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3他人 萨特的哲学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他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为的存在,周围有大量的他人,他人也是自为的存在,和“我”同样也是具有本质的思想实体。在萨特看来,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试图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把他人看成是自己支配的对象。这样,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便处于彼此对立和冲突之中。人要自由,就要否定他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且,为了自己的自由,人 11 还要限制他人的自由。由此,萨特在自己的著名剧本《密室》中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一句震耳发聩的话:“地狱,就是他人。” 《密室》实际上是萨特对其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中论述的“他人”概念的一次文学化阐释,表述了存在主义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三个罪人:胆小鬼、溺婴犯和同性恋死后来到地狱,同囚于一室,互相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结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他们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其他两人的牵制,他们彼此折磨而又难以摆脱,谁都不得安宁。 在这地狱里,三个鬼魂之间互为他人、互相注视,生活在彼此的阴影之中;而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他人”目光的审视,总在遭受“他人”的限制与监视。在自己目光的注视下,他人被物化为自己的奴隶;在他人的目光注视下,自己也被物化为他人的奴隶。因此,每个人都被无数个这种“他人”所注视、所物化;人人都在无数“他人”的注视下如芒刺在背,惶恐不安。 萨特在这出戏剧里提出的“他人就是地狱”的观点表明,人与他人之间的这种敌视就像地狱一样可怕,但同时萨特又认为有砸碎地狱的自由:“我通过这出荒诞的戏剧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不管我们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文聘元,664)这里萨特同 12 样还是强调自由选择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不能因惧怕他人审视的目光而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此剧又译为《禁锢》,但这地狱是有出口的,且地狱门也没有上锁,这些都“画龙点睛地图解了萨特的自由观,说明自由是存在 [1]A?J?艾耶尔,著,李步楼,等,译.二十世纪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古斯塔夫?缪勒,著,孙宜学,郭洪涛,译.文学的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韩秋红,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4]蒋承勇,主编.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下转第76页) 有了钱,必须被花掉;而那些没有钱的人需要偷钱或乞讨钱。 3结论 决定人们命运的因素不外乎社会时代环境和人的内在因素,如出身、性格、思想和欲望。在19世纪中期,美国进入了消费主义经济时代,物质主义风靡全美。继承时代精神,出身贫寒却美丽动人的嘉莉在阶级对立和物质主义的残酷现实下摒弃了传统的辛勤缓慢的敛财方式,先后成了两个男人的“情妇”。永不满足而“反叛的心灵”驱使她离开男人追求独立,成了百老汇有名的女演员。然而未受教育、缺乏理性引导的她最终还是精神空虚。这些内外在因素的糅合创造了 13 嘉莉妹妹的命运模式,预演了随后美国20世纪出现的一类女性的“典型”。 参考文献 2.3叛逆的性格 当嘉莉离开泪流满面的母亲登上开往一个陌生且复杂的大城市的火车时,我们就能够感觉到一个18岁年轻姑娘的勇气和反叛之心。领略了芝加哥的繁荣,她很快就开始抗拒姐夫一家终日辛苦劳作的生活方式。于是,嘉莉再次逃离了姐夫的寓所,这是对嘉莉反叛性格的最强暗示。 2.4理性教育的缺失 嘉莉常常表现为外在环境的牺牲品,尤其是在她对男人的反应中她显得被“她无力控制的情况”[2](p106)所左右。嘉莉早期的家庭生活中没有一位“顾问……低声谨慎地向她解释所有的事”。家庭向导,通常是父亲的教导,在嘉莉的生活中是缺失的。嘉莉没受过教育,她来到城市的最初目的是寻找“人生最大的快乐”。于是德莱塞把嘉莉薄弱的自尊感、强烈的潜意识监督力量的缺乏和她最后的“堕落”与她缺乏早期父母良师的指导联系了起来。她不能够积极主宰自己的命运,必然被命运所奴役。 [1]Matthaei,J.A.AnEconomicHistoryofWomeninAmerica[ M].NewYork:Schocken,1982. [2]Dreiser,T.1981.SisterCarrie[M].ThePennsylvaniaEditio 14 n.NewYork:Penguin. [3]Maslow,A.H.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NewYork:H arper&Row,1970:p98,xvi-xvii. (上接第61页)注释 ?卡勒.文学性.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乔纳森 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7,30.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大卫?辛普森.学术后现代与文学统治:关于半知识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乔纳森?卡勒.理论的文学性成分.余虹译.余虹,等,主编《问题》第一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28. ?雅克?德里达著,赵兴国,等,译.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9. (上接第64页)达内心最真实的审美体验,有时它比逻辑语言更直接、更具有表现力。 注释 参考文献 [1]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15 社,2004:259-260. [2]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10. (上接第70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悦然.十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7). [4]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4).[10]萨特,著,沈志明,编选.萨特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5]匡兴,主编.外国文学史(西方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文聘元,著.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李超杰,著.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2]吴元迈,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三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7]李汉民,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概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13]张之沧,林丹,编著.当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 [8]萨特.萨特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萨特.萨特文集(戏剧卷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14]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7
本文档为【存在_自由_他人_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5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