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举报
开通vip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4 综述 ................................................................................................. 2 水环境 ............................................................................................. 3 海洋环境.....................................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4 综述 ................................................................................................. 2 水环境 ............................................................................................. 3 海洋环境.......................................................................................... 6 城市环境.......................................................................................... 9 固体废弃物 .................................................................................... 15 辐射环境........................................................................................ 16 自然生态环境 ................................................................................ 18 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2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4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局长 戴备军 2004年,在中共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 “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着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克服高温、 干旱、台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国内生产 总值11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生产总值23942元,比上年增长13.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省建设,会同国家环保总局举办了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通过了《浙江宣言》。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 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进取,基本完成了生态 省建设启动阶段的各项主要任务。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召开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 决定从2004年到2007年在全省开展以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为重点的 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简称“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 企业的环境污染进行整治,为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4年全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但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水 质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其中水库营养化程度较轻;大部分城 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全省酸雨污染仍较严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大部 分城市达到国家二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全省城市 总体声环境质量保持在上年水平,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现象仍较严重。 2 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下降,部分支流和各水系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存在不同程度的 污染,运河、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仍然严重;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大部 分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体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生化 需氧量、挥发酚和石油类。据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的169个省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 52.1%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其中I类水质为4.1%、 II类为24.9%、III类为23.1%),16.6%的监测断面水质为IV类,31.3%的监测断面水质为V类或劣V类(其中V类水质为10.6%,劣V类为20.7%),见图1。八大水系满足功能断面数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瓯江、飞云江、苕溪、甬江、曹娥江、钱塘江、椒江、鳌江。 图1 2004年浙江省地表水水质状况 钱塘江 是我省最大的水系,I~III类水断面占51.2%,整个水系中40.0 %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河段为东阳江、南江、金华江和武义江,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 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挥发酚等。 曹娥江 I~III类水断面占50.0%,水系中50.0%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 河段位于干流上游的屠家埠、章镇上游和下游入海口桑盆殿段及新昌江下游河段,主要污染 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挥发酚和石油类等,水中溶解氧含量也较 低。 3 甬 江 I~III类水断面占50.0%,水系中57.1%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 河段位于甬江干流市区段三江口和奉化江,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等。 椒 江 I~III类水断面占30.8%,水系中23.1%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 河段位于永安溪仙居县城下游的柴岭下、始丰溪天台城关镇下游河段和永宁江,主要污染指 标为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和挥发酚等,水中溶解氧含量也较低。 瓯 江 是我省第二大水系,I~III类水断面占92.8%,水质优良,82.1%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河段位于大溪丽水市上游和楠溪江永嘉县下游,主要污染指标为总 磷,水中溶解氧含量也较低。 飞云江 I~III类水断面占100%,水质优良,80.0%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系 中无明显污染河段。 鳌 江 水质为劣V类,干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均无法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 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挥发酚和石油类等,水中溶解氧含量也很低。 苕 溪 I~III类水断面占66.7%,整个水系中66.7%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 污染河段位于西苕溪安吉县下游的递铺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 运 河 90.9%的断面不能满足功能要求,氨氮和总磷指标仍然超标,水质依然很差。 平原河网 水质主要为III~劣V类,96.9%的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总体水质依然 很差,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2004年八大水系和运河水质满足功能断面百分率见图2。 图 2 2004年浙江省主要江河水系满足功能要求情况 4 湖泊水库 水库水质总体优良,大部分可达I~III类;湖泊水质相对较差,其中西湖水质最 好,为IV类;南湖水质最差,为劣V类;湖泊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湖泊水库水质 状况见图3。 图3 浙江省湖泊水库水质状况示意图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8.13亿吨,比上年增加4.09%。其中工业废水16.53亿吨,比上年减少1.67%,占废水总量的58.75%;生活污水11.60亿吨,比上年增加13.58%,占废水总量的41.25%。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55.65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其 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25.15万吨,比上年减少1.91%,工业COD占总量的45.20%;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30.5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94%,比上年有所下降。 20042003COD 废水(亿吨) 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年份 总量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总量 工业COD 生活COD 28.13 16.53 11.60 55.65 25.15 30.50 2004年 27.03 16.81 10.22 56.20 25.64 30.56 2003年 增减率(%) +4.09% -1.67% +13.58% -0.98% -1.91% -0.20% 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监测管理 全省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 已达43座,日处理污水能力372.8万吨。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按照监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对省内27家 5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了173次监测。监测结果按pH、化学需氧量、悬浮物三项指标进行评 价,总体排放达标率为72.8%,比上年提高近12个百分点;若按pH、化学需氧量、悬浮物、 生化需氧量、色度、石油类、氨氮、总磷等八项指标进行评价,则排放达标率为45.1%,主要的超标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宁波江东污水处理厂、湖州市凤凰污水处理 厂、湖州市北污水处理厂、绍兴市污水处理厂、富阳市污水处理厂等的出水水质达标情况较 好。 杭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 杭嘉湖三市已建成的集中废污水处理项目达30个,处理能力176万吨/日,实际处理量140多万吨/日。有5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25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约有30%的耕地实行了平衡施肥。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 定,COD指标有所改善。 饮用水源保护 全省已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325个,服务人口1800多万。 状况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仍然严重,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影响,水质四类和劣四类占62.2%,三类占6.7%,二类占31.1%。各沿海城市近岸海域中嘉兴水质最差,100%为劣四类海水,台州、温州相对较好。重要港湾中杭州湾水质最差,100%为劣四类海水,象山港 6 和乐清湾劣四类水占50%以上。海域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重金属铅、 锌、铜、镉、砷等含量均在海水水质二类标准限值范围内。 海洋生物环境处于中等污染状态,浮游动物生物量略有下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有所上 升,但种类及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差,特别是港湾及排污口附近海区 生物量低,种类贫乏。与上年相比,总体上生物质量基本稳定,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略有下降。 但赤潮发生仍较频繁,多发区域位于中街山列岛、六横东南海域、桃花岛、台州列岛及南麂 列岛等附近海域,主要引发种类均为东海原甲藻。舟山海域食用贝类麻痹性贝毒测试结果均 在安全的食用标准范围内。 见图4、图5、图6。 图 4 2004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指标超标情况 图5 2004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7 图6 2004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分布状况 措施与行动 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于2004年4月1日起施行。全省广泛开展宣传贯彻活动,同时加快规划编制,完成了《浙江省碧海 生态建设行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编制;宁波市发布了《宁波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赤潮减灾防灾 继续加大对赤潮的监控力度,全年对4个赤潮监控区进行了65个航次的业务化监测,还进行了养殖海产品和赤潮生物毒素监测。赤潮发生后迅速启动赤潮防灾 减灾应急预案,及时通报监测和预防信息,指导各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2004年赤潮未对我省海水养殖造成明显危害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碧海行动”全省海陆空立体海洋综合执法大检查 2004年6月13-18日,实施了代号为“2004碧海行动”的海陆空联合执法大检查,对温州七里到黄华、舟山崎头到洋小猫、 8 嵊泗的大小洋山海域,开展了大面积的扫海巡查,查获25艘“无证”采沙船只并依法进行了处理。 渔业资源和海产养殖管理 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值放流,恢复渔业资源;实施全国首部 《人工鱼礁建设操作技术规程》,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工作,累计投放达28万空方,居全国首位。加大了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实施工作的力度,强化水产养殖全过程管理,推行“无公害行动计划”。 全省酸雨污染仍较严重,降水pH年均值都在5.6以下,全省平均为4.4,比上年下降0.1;平均酸雨率为90.0%,比上年上升了5.7个百分点。全省均为酸雨区,其中21个城市为重酸雨区,比上年增加了7个;11个城市为中酸雨区;全省已无轻酸雨区。降水中主要酸 性污染物质是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的影响正在逐年加重,属燃煤燃油过渡型酸雨。降水 酸度变化见图7。 图7 浙江省降水酸度变化趋势图 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84.4%的省控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尘类污染物对城市 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各项污染指标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和 二氧化氮的年日均值略有上升,总悬浮颗粒物的年日均值有所下降。 据监测,32个省控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如下: 9 总悬浮颗粒物 全省监测总悬浮颗粒物20个城市,年日均值范围为0.080?0.222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13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16毫克/立方米。其中19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见图8。 可吸入颗粒物 全省监测可吸入颗粒物12个城市,年日均值范围为0.068?0.132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093毫克/立方米。其中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达到国家空气 质量二级标准。见图9。 二氧化硫 年日均值范围为0.002?0.055毫克/立方米,全省平均为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1毫克/立方米。32个省控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 级标准,其中56.2%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见图10。 二氧化氮 年日均值范围为0.004?0.062毫克/立方米,全省平均为0.03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4毫克/立方米。32个省控城市二氧化氮年日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 级标准,其中62.5%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见图11。 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 按各污染指标年日均浓度为基础进行计算,各城市空气质量 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0.69-2.28,全省平均为1.43,比上年下降0.02,城市空气质量属良好 水平。见图12。 10 11 全省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保持在上年的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基本控制在58分贝内,交通噪声基本控制在70分贝控制值内,城市噪声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现象仍较为严重。生活噪声源和交通噪声源仍是主要噪声源,生活噪声源 影响范围广,比例略有上升;交通噪声源干扰强度大。在影响城市声环境的各类噪声源中, 生活噪声源占51.1%,交通噪声源占26.8%,工业噪声源占7.0%,建筑施工噪声源占3.6%,其它噪声源占11.6%。见图13、图14。 11个设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2.8?57.8分贝,全省平均为55.3分贝,比上年下降了0.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相对较低的城市为宁波、衢州、绍兴和嘉兴。各城市 区域环境噪声情况见图15。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平均为68.4分贝,低于国家标准,比上年上升了0.3分贝。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情况见图16。 图 13 浙江省城市环境噪声声源构成比 12 图 14 浙江省城市环境噪声声源平均声级 图 15 浙江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年际比较图 图 16 浙江省城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和超标率比较图 2004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81.41万吨,比上年增加10.86%,其中工业排放78.90万吨,生活排放2.51万吨。全省烟尘排放总量为21.92万吨,比 13 上年增加7.08%,其中工业排放20.84万吨,生活排放1.0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33.28万吨,比上年增加4.85%。 20042003 二氧化硫(万吨) 烟尘(万吨) 粉尘(万 年份 吨) 总量 工业 生活 总量 工业 生活 81.41 78.90 2.51 21.92 20.84 1.08 33.28 2004年 73.43 70.73 2.70 20.47 19.38 1.09 31.74 2003年 +10.86% 增减率(%) +11.56% -7.38% +7.08% +7.53% -1.25% +4.85% 措施与行动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 完善。一批污水处理、供水、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等新建工程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 的品位。2004年全省综合日供水能力1425万立方米,园林绿地面积5.64万公顷;湖州、诸暨、临海、桐乡、安吉等城市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城考与创模 对全省34个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定量考核,宁波、绍兴等 12个城市优秀,18个城市良好,4个城市合格。各城市继续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 范城市活动,杭州市(含余杭区、萧山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通过了国家的技术考核, 富阳市、湖州市、诸暨市、奉化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通过了省级预验收。 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建设 全省新创建烟尘控制区488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385平方公里,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氧化硫污染防治 下达全省现有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实施计划,从2004年开始,用7年时间基本完成现有12.5万千瓦以上火电厂脱硫工程,累计建成投产690.5 万千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脱硫工程,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0万吨/年。北仑电厂脱硫工程于2004年11月开工建设,脱硫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投资总概算约11.55亿元 水泥粉尘治理 鼓励企业上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生产水泥回转窑,以水泥生产总量平衡 为主要手段,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立窑。2004年,全省淘汰机立窑30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近400万吨。加强对现有机立窑的烟尘粉尘排放控制,20余条机立窑更新了除尘设备。召开了水泥粉尘治理设施推广现场会,推广粉尘治理技术。 14 20022004 用水 燃气 人均公共 建成区绿 粪便 生活垃圾无 污水 年 份 普及率 普及率 绿地面积 化覆盖率 处理率 害化处理率 处理率 (%) (%) (%) (平方米) (%) (%) (%) 2004 97.81 96.82 48.02 7.72 30.12 99.92 79.54 2003 97.27 95.5 42.32 7.29 29.25 92.38 83.83 2002 95.97 93.27 37.7 6.32 24.48 86.48 84.31 固体废弃物 状况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318万吨,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危险废物20.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4.4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危险废物0.8吨。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为87.83%,略高于上年。 全省已经投运的危险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厂13座,绝大部分采用焚烧处置方法。危险固 废的实际处置能力为151.2万吨/日,共处置危险固废2.35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1.09万吨,非工业危险废物1.26万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日处 理能力2.38万吨;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9个,日处理能力达4400吨,在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2个,设计日处理能力6600吨。 措施与行动 继续深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和交换转移管理工作,共有26家处置和利用企业取得经营 许可证,年经营能力达到15.3万吨。 加强进口废物的管理,巩固和提高进口废物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能力,加大进口废物 拆解园区建设。实行进口废物进口加工利用情况申报登记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年共 批准限制类用作原料的进口废物380万吨。 15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出台实施危险废物处置收费 制度,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的政策。宁波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 湖州医疗废物焚烧炉经技改后,焚烧和尾气处理能力都得到提高。 中德合作浙江企业环保咨询项目进展顺利。浙江省多氯联苯清单调查和清运处置国家 示范项目已经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批准,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将为项目的浙江部分 赠款1300万美元,省政府将提供配套资金3300万人民币。 辐射环境 状况 2004年度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不大,维持在上年水平。辖区内部分城市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 41.6~84.5 nGy/h,与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时全省的测量值48.3~92.6nGy/h基本一致。见图17。杭州市环境空气和沉降物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与往年相比,保持正常水平,无上升趋势。全省环境中电磁辐射水平远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1988)中规定的公众照射限值(12V/m)。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 苕溪、运河等主要河流,千岛湖、西湖等主要湖泊以及舟山和温州海域均未监测到人工放射 性核素污染,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仍保持在本底水平。近岸海域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锶-90和铯-137的含量均低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各地市饮用水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均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符合饮用要求。 秦山核电基地各核电厂运行安全、正常,全年气载和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低于国 家规定的限值。但监测到由于秦山核电基地各核电厂气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而引起周围环境 γ辐射剂量率有异常升高的现象,空气中氚含量高于核电厂运行前本底值、对照点监测值和 上年平均值,且雨水中氚含量也高于对照点监测值,说明秦山核电基地的运行已使周围大气 环境中氚含量呈升高趋势,但对公众造成的附加剂量仍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见图18、图19。 16 图17 浙江省部分城市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率变化趋势图 (已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 图18 2004年度秦山镇监测点γ辐射剂量率(小时平均值)变化趋势图 图19 秦山核电基地周围夏家湾监测点空气中氚比活度变化图 17 衢江区境内的中核浙江衢州铀业公司(简称771矿)矿区周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略高于运行前本底值;排放口附近地表水中铀、镭-226的浓度与上游对照点相比均有较 大幅度的升高,土壤中铀-238的含量则略高于其运行前本底值。 2004年对温州地区全部1242个移动通信基站和部分110kV、220kV、500kV高压输变电工程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除个别基站楼顶平台电磁辐射水平超 过有关标准外,温州地区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建筑物室内及环境敏感点的电磁辐射水平均低于 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规定的限值;部分500kV高压输电线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值。虽然电磁辐射污染源呈迅猛增长之势,局部环境存在 超标现象,但总体上电磁辐射环境质量仍然较好。 措施与行动 2004年3月11日,秦山第二核电厂又有一台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首次并网发 电,秦山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多堆型核电基地,装机容量增至290万千瓦。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浙江省第二个核电基地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2×100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建设项目。12月17日,我省成功举行了秦山核电基地群堆联动场内外联合应急演习,这是 我省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一次核事故应急演习,参演人数近1000人,其中群众400多人。 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进行放射源申报登记、现场检查、限期整改、 立案追缴和收贮废源工作,基本查清我省放射源现状,安全收贮废放射源,消除了安全隐患, 建立了有效的监管制度。 全省各地逐步开展了辖区内辐射剂量率和空气、沉降物、降水、饮用水、土壤中放射性 核素含量监测,主要江河开展了水系放射性核素浓度监测,沿海地区还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水 中放射性核素浓度监测。 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2004年度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省土地利用构成中,农用地面积为12961.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0%,建设用地面积为1360.2万亩,占8.6%,未利用地面积为1488.2万亩,占9.4%。 全省年内因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毁及其他原因使耕地面积减少94.5万亩,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新增耕地46.8万亩,增减相抵净减 18 少耕地47.7万亩。年末全省耕地面积2997.9万亩,可调整土地面积116.4万亩,比上年度净增加41.3万亩,二者合计3114.3万亩。扣除2004年度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面积,继续实 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004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折纯)93.34万吨,比上年增长3.2%,平均每公顷耕地用量达552公斤,列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比重为10.26%。全省农药施用总量为6.34万吨,比上年增长2.7%,每公顷农药施用量达43.8公斤。全省使用的农药以杀虫剂为主,其次是杀菌 剂及除草剂,主要农药品种分别为甲胺磷、三唑磷、杀虫双、草甘磷等。全省主要农作物土 壤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好,但化肥农药施用水平高、施用比例不合理,耕地质量有所下降, 部分地区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除六六六、TTD等有机氯农药仍残留在土壤中 外,人为造成的多氯联苯污染已波及到浙东沿海地区。 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发现固体矿产11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油气未列入),矿产地4730处(其中普通建筑用石、砂、粘土矿产3510处)。叶蜡石、明矾石探明资源储 量居全国之冠,分别占全国的53%、52%;萤石、伊利石居第二位,分别占20%、39%;硅藻土名列第三,占11%;沸石第四,占10%。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4606个,开发利用矿产共71种,采掘矿石总量3.93亿吨,年产量列前五位的矿产分别为建筑用凝灰岩、水泥用 灰岩、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岩和建筑用安山岩。 据全省“九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达到59.4%,名列全国前茅。全省林地面积553.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3847万立方米。 2004年全省完成造林更新47.4万亩,为计划的120.3%,其中低产低效林改造9.3万亩,迹地更新6.7万亩。全省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已达78个。 2004年全省降水量139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3%;梅雨量149毫米,为多年平均梅雨量的61%。全省水资源总量69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亿立方米)减少2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8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28%。 措施与行动 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 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和省政府关于建设用地“四个不批”的规定,切实保护耕地。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摸清了基本农田的家 19 底和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落实情况。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通过土地整理和围垦开荒造 地等措施新增耕地,连续9年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水平,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全省各地贯彻执行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措 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调整矿山布局结构,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整治 实施矿产资源规划,积极推进矿山布局、 矿业结构的调整,矿业权市场不断规范和发展。全省有67个县(市、区)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全部关闭,分布在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内影响 景观的矿山绝大部分已经关停转迁,全省矿山布局更趋合理;矿山总量调控目标提前完成, 全省矿山总数下降到4824个,比规划基准年减少了44%,其中禁采区减少了94%,限采区减少了39%,开采区减少了24%;矿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规划提出的“两个低于”即平均矿石量的增长低于矿业产值的增长,平均矿业产值的增长低于矿业利税的增 长的目标;矿业权市场进一步规范。 按照生态省建设的要求,2004年有56个市、县(市)完成了矿山整治专项规划的编制, 开展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共启动了50个“百矿示范”整治项目, 275个“千矿整治” 项目,收取治理备用金1.07亿元,投入资金2亿多元,治理废弃矿山329个,新增建设用地8100多亩,完成了应治理矿山的15%。 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 积极引进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提倡 作物用肥品种复合化和专用化,新建了各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平衡施肥示范基地,推广平 衡施肥技术600万亩。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综合防治新技术,选择非持久性药剂和内吸 性药剂,合理轮用、混用农药,提高施药技术和方法。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 建立标准农田地力与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制度,设立一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动态监测 点,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开始组建动态化的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抓好农业部沃 土工程综合示范项目实施,以增加农田有机肥投入为重点,全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1400万亩,施用经济绿肥100万亩。 水土保持 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继续抓好东阳市横锦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生态 修复试点;启动了安吉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报批 管理,2004年全省共报批水土保持方案1488项;组织开展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 的大检查,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监督管理,认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807平方公里。编制完成《浙江省水土保持植物工程定额》及其概算编制办法,开展 了全省水土流失现状的遥感普查工作。 森林资源保护 完成了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区界定工作,并通过国家验收。森林 资源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全省林木采伐控制在700万立方米限额以内。大力实施平原城 镇绿化工程,全省城镇扩绿化360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万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累计建成 20 绿色通道4739多公里。森林防火成效明显。实施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和森林重点火灾区 综合整治工作,对森林火灾实行卫星监测。森林病虫害防治实现“一降三提高”。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132.72万亩,防治面积128.2万亩,防治率达96.6%。防治率、监测覆盖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均比上年提高,成灾率下降。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速度有所遏制。 多物多样性保护 到2004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县级自然保护区34个,自然保护小区353个,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 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为补充的保护区网络,使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得 到了有效的保护。全省已有4个地质公园被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温州雁荡山和长屿洞天被 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生态示范区建设 全省26个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单位中,至2004年底已经有14个通过国家验收,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专题 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纲要》内容予以量化,分解落 实2004年设区市和省级各有关部门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完善了目标责任考核评价指标体 系,并对各市2004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 加强对各地生态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截至2004年底,各市、县及省级各有关 部门均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审核和审查工作,生态镇(乡)建设规划或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 也已全面铺开。 出台保障《纲要》实施的政策与扶持措施。省政府组织开展了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 研究工作;全省各设区市人大均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议或决定。各级政府还积极出台相应 的配套政策,从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强化考核、加大投入等各方面入手,建立生态市、县 建设的行政推进机制。 加大《纲要》实施的宣传力度,加强生态省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举办了2004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审议并通过了浙江宣言。加快推进生态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建设。 21 在2004年10月召开的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至2007年在全省开展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总的目标是到2007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 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促使环境污 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会上,省政府和各设区市政府签订了《浙江省环 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已经全面展开,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效果明显。一是基本形 成工作机制,各地建立了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工 程项目。二是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大,曝光污染严重企业、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在社会上 引起了强烈反响;对突出环境问题和重点污染源制定了整改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了排污口 规范化整治工作,强化对企业污染源的现场监督管理。三是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对 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逐一进行了检查。永康市全面取缔小冶炼, 彻底根治了20 多年的污染“顽疾”; 长兴县因蓄电池行业污染严重,被列入省级环境保护 重点监管区,铅酸蓄电池企业已关闭117家,限期治理58家;慈溪市完成了整治任务;临 海市水洋化工医药基地关停了一批小企业,医化企业从26家削减到目前的8家;黄岩区启动了王西、外东浦医化企业关停工作;椒江区累计已有20多家化工厂被关停并转,岩头外 沙所有企业的废水纳入椒江区污水处理厂管网,排向环境的排污口被强制封堵;温州市制定 了电镀行业污染整治计划及有关的技术规范。 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加快生态乡镇(村)建设。至2004年底,累计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完成了300个示范村和3554个环境整治村建设,当年新建省级生 态乡镇24个。 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省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面不断扩大。全省实施农作物重 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837万亩,有1072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发展迅速,累计已有182个基地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建成各类 畜牧规模生态养殖小区193个,累计建成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净化池70万立方米,规模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59处,全省已形成年产沼气3461万立方米的能力,农村清洁能源 利用率达到48%。生猪常年存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率达到60%,禁养区内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总量削减72.6%。 稳步推进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已经启动了以安吉县为建设龙头的18个县(市)的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促进我省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22 环境法制和监察 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贯彻建设生态省决定和环保法执行情况进行了 监督检查。省环保局废止、停止执行、暂停执行环保规范性文件13件, 在《浙江日报》上统一公告12项环保行政许可事项及许可依据。培训各地环境法制工作人员及一线执法人员 400余人,全省597名环保行政执法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共有1500多名环境监察人员领取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印发的环境监察证书。全省全年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877件,结案7489件,罚没款总额8999万元;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7件;应诉环境行政案件11件。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司 法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 通知》统一部署,开展浙江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专项行动重点 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畜禽养殖业、重点行业环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共出动 环保执法人员150176人次,检查76157家企业,立案查处违法企业4250家,取缔、关闭、停产治理、限期治理、罚款、吊销排污许可证3758家企业,有效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全年对污染防治设施现场监察100610人次,限期治理项目检查8682项次。 环保科技与监测 环保科技立项22项,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 术三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16个项目获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27个城市60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3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全 省辐射环境监测网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开始运转。全省90%的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评 审和复审,28家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通过了验收。11个设区市开展了空气质量日报,其中杭 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台州6个市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 标准与ISO14000认证 大力推进ISO14000示范区创建工作。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温 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创建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宁波科技园区成为我省首家ISO14000省级示范区;全省企事业单位的ISO14000认证全面开展。 环保产业 继续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新增环 境标志产品认证企业48家,累计达到89家。新增国家级认定环保产品18个,省级认定环保产品10个,累计分别达到60个和117个。新增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单位9家,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单位4家,累计分别达到56家和40家。 23 全省共收到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环保的提案(议案)883件,办结率100%;共收到群众来信44538封,已处理42934封,处理率96%。受理污染纠纷数4396起,处理4395起,处理率99.9%。处理环境污染事故83起,处理率100%。 截止2004年底,全省各级环保系统共设有行政管理、环境监察、监测、科研、宣教、 信息、乡镇环保所(站)各类环保机构358个;省、市、县三级环保系统共设行政机构9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84个。全省环保系统人员编制总数4573名,其中行政编制1000名,事业编制3536名,其它编制37名;年末实有人数4781人。全省环保系统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546人,其中高级职称45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60人。 2004年,全省环保系统有18家单位和49位个人受到上级表彰,其中浙江省环境监察 总队等4家单位和19位个人受到国家环保总局表彰,被评为全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先进集 体和先进个人。 围绕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公众力量,精心设计, 周密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举办了“中国绿色学校国际研讨会”、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高层国际论坛”和“建设绿色浙江,走生态经济之路”论坛;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提高环保新闻发布密度;在报刊、电视台上组织“生态浙江”专版专栏;推进全省绿色 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开展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组织生态知识普及活动, 提升公众环境意识。 全省共受理建设项目27445项,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7283项。按照省委省政府效能建设的要求,依据《行政许可法》和建设项目审批“六项原则”,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制定 建设项目环保许可制度,调整项目分类分级审批管理,将原由省局审批的9个重污染行业调整到5个重污染行业,在确保审批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委托审批力度,加快 建设项目审批速度。同时强化“三同时”监管,先后出台了《浙江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的规定》、《关于在项目建设中推行环境监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全省环境保护投入210.3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7%,主要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老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方面。 24
本文档为【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5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