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

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

举报
开通vip

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     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诊断主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影像学中X线平片观察鞍区、甲状腺、肾上腺区钙化,CT、MR 常用于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等疾病的诊断。                                        垂体腺瘤               一、垂体的解剖和生理: 腺垂体、神经垂体构成               二、垂体腺瘤分类:  据分泌激素功能;据大小: 据临床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

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
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     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诊断主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影像学中X线平片观察鞍区、甲状腺、肾上腺区钙化,CT、MR 常用于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等疾病的诊断。                                        垂体腺瘤               一、垂体的解剖和生理: 腺垂体、神经垂体构成               二、垂体腺瘤分类:  据分泌激素功能;据大小: 据临床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三、影像学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1.正常X线表现: 蝶鞍:前后径7~16mm;深径为7~14mm;横径为8~20mm       2. 正常垂体CT表现:鞍内长圆形,上缘下凹、平直或略上凸至鞍底高度为.4~7.0mm。       3.正常垂体MRI表现:T1W:前叶 = 脑白质信号  后叶 = 高信号;增强:垂体前叶、后叶、垂体柄明显强化   (二)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蝶鞍扩大、变形和骨吸收,鞍背变薄,后床突后移、变直;垂体窝深度增加。   2.CT表现:       (1)垂体高度异常:超过垂体正常高度(男 <7mm,女<9mm)这一标准       (2)垂体内密度/信号改变:多为等密度,也可略高密度、低密度或囊变。       (3)垂体上缘膨隆:少数病例垂体上缘平坦。       (4)垂体柄偏移:垂体柄左右偏移。偏侧的肿瘤可以将垂体柄挤向对侧,居           蝶鞍中部的肿瘤,可以使垂体柄变短。     (5) 鞍底骨质改变:     (6)肿瘤对周围的关系: 垂体微腺瘤 :垂体前叶内低密度区;增强早期肿瘤为低密度,延迟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垂体增大、高径≥8mm,上缘局部膨隆,垂 体柄偏移,鞍底骨质变薄、 凹陷。 3.MRI: 1.垂体微腺瘤 T1WI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T2WI微腺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早期信号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主要诊断手段:MRI 。 2.垂体大腺瘤:T1WI和TVWI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               垂体多被完全破坏而不能显示。肿瘤出现坏死囊变,T1WI信号略高于脑脊液;                            肿瘤出血,T1WI为高信号。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称“束腰征”。             鞍上池亦可受压变形、闭塞。肿瘤还可向鞍旁生长。 (3)垂体腺瘤的诊断   1.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主要靠MRI,直接征象是T1WI上垂体内的低信号病灶,增强检查更为明确。   2.垂体肿瘤常见蝶鞍增大和鞍内及向鞍外延伸、边界清楚的肿块,CT上为略高度,MRI上,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有明显均匀强化。                                 肾上腺影像学诊断 1.肾上腺解剖与生理:       组成和功能:皮质、髓质和基质构成。      肾上腺病变而分为三种类型:     肾上腺功能亢进性病变 : 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又称Conn综合征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功能低下性病变:原发性阿狄森病,主要病因-特发性肾上腺萎缩,肾上腺结核                              继发性:由于垂体ACTH分泌不足       肾上腺非功能性病变:肾上腺非功能性腺瘤                           肾上腺转移瘤                           肾上腺髓脂瘤 二. 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1. 正常CT/MRI表现 位置:右侧:肾上方,下腔静脉后方,肝内缘与膈肌之间;左侧:肾上极前方偏内侧 形态:肾上腺可分为内侧肢、外侧肢以及由内、外侧肢相交构成的体部               右侧:倒Y或倒V形,线条形;左侧:倒Y或倒V形,三角形    大小:  肾上腺侧支厚度小于10mm,面积小于150mm2,不超过同层面膈肌角厚度 密度/信号:CT:均匀软组织样密度;  MR:T1WI和T2WI上 信号类似肝脏 增强检查:正常肾上腺发生强化。             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 肾上腺病变的影像学检查,首选方法为超声和CT检查,MRI和核素显像可为补充检查手段。 (二)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 肾上腺功能亢进性病变 1. 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定义:不同病因所致肾上腺皮质长期 过量分泌皮质醇而产生的一组综合征 。               特点: 成人、女性多发               临床: 满月脸、多血质、向心性肥胖、紫纹、痤疮、高血压、骨质疏松               实验室:血、尿皮质醇增高,垂体性和异位性者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升高,而肾上腺性者ACTH降低。                 【病因】垂体性Cushing病 (垂体ACTH腺瘤)(70%〜85%) 异位ACTH综合征( 10%〜15%)            肾上腺皮质肿瘤(15%〜30%):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皮质癌  (1).肾上腺增生(70% — 85% ) CT表现:对称均匀性增粗,形态及轮廓基本存在,边缘可有结节,密度基本正常。            标准:厚度≥ 10mm,也可局限性结节状突起 MRI表现:对肾上腺皮质增生诊断准确率低于CT检查。 (2)皮质腺瘤又称Cushing 腺瘤(10%〜30%) CT表现:单侧肾上腺肿块,边界清,与肾上腺侧肢相连,大小多为2cm〜3cm;密度类似或低于肾实质;增强检查,肿块快速强化和迅速廓清;同侧肾上腺残部和对侧肾上腺萎缩性改变 MRI表现:在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类似或略高于肝实质。由于腺瘤内富含脂质,因而在梯度回波在同相位、反相位上信号改变明显为重要特征,反相位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 (3)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3%〜5%;) CT表现: • 有分泌功能和非功能性的肾上腺皮质癌有相似CT表现:较大肿块,直径常超过6cm,呈类圆、分叶或不规则形;肿块密度不均,周围为软组织密度,内有坏死或陈旧出血所致的不规则低密度区。肿块内可有散在点片状钙化 • 增强后,不规则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侵犯及转移:肿块与周围器官组织之间界限不清,下腔静脉受累、淋巴结转移及其它脏器转移 MRI表现 • 肿块信号不均:T1WI上主要为低信号;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常有坏死和出血所致的 2. 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又称Conn综合征  • 肾上腺皮质病变过多产生和分泌醛固酮所致,导致水钠储留,血容量增加产 生高血压。 • 主要特征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和低血液肾素活性 • 年龄20岁〜40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 3。高血压、肌无力和夜尿增多。 • 立卧位血液醛固酮水平测定有助于Conn腺瘤与增生鉴别 • 大多单发,瘤体通常较小,直径多为1cm〜2cm。包膜完整,含有丰富的脂类物质。 • 肾上腺皮质增生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中,皮质增生位于球状带,可为小结节或大结节型。 (1)肾上腺皮质腺瘤亦称Conn 腺瘤(65%〜80% ) CT表现 • 单侧肾上腺孤立性小肿块,偶双侧或单侧多发性。呈类圆形,与肾上腺侧肢相连或两肢间。 • 病变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下。密度均一,由于富含脂质,常近于水样密度; • 增强轻度强化,快速强化和迅速廓清。病侧肾上腺可受压、变形,但无萎缩性改变 MRI表现 • 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分别类似和略高于肝实质。 • 肿块内富含脂质,梯度回波同、反相位检查,反相位上肿块信号明显减低。 (2)肾上腺皮质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CT表现:双侧肾上腺常显示正常;少数者为弥漫性增大;偶尔,增生可致肾上腺边缘 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直径甚至可达7mm — 16mm;密度类似正常肾上腺或稍低。 MRI和超声检查发现肾上腺皮质增生的敏感性很低,不宜作为此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3)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 起源交感神经,产生和分泌儿茶酷胺。主要部位:肾上腺髓质,占90%左右。 • 也称10%肿瘤,即10%位于肾上腺外,10%为双侧、多发肿瘤,10%为恶性肿瘤和10%家族性。 • 病理上,常较大,易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有完整包膜,恶性者有包膜侵犯并可发生     淋巴结或脏器转移。 •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峰值期为20岁〜40岁。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     多汗和皮肤苍白,发作数分钟后症状缓解。24小时尿中儿茶酸的代谢产物香草基扁桃酸(VMA)明显高于正常值。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 肾上腺较大圆或椭圆形肿块,偶双侧性。直径常3cm〜5cm,也可较大,甚至达10cm以上。 • 较小肿瘤密度均一,类似肾脏密度;较大者常密度不均,内有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 • 少数肿瘤中心或边缘有点或弧线状钙化。增强检查,肿瘤明显强化,内低密度区无强化。 MRI表现 • 肿瘤较大,在T1WI上信号强度类似肌肉,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肿瘤有坏死或陈旧性     出血时,瘤内可有短T1或更长T1、长T2信号灶。瘤内不含脂肪,因而梯度回波反相位     检查,信号强度无下降。增强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发生明显强化。 ⏹ 肾上腺功能低下性病变               1.肾上腺结核 • 病程较长,主要为皮肤和粘膜色素沉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低血压和精神症状等,甚至出现肾上腺皮质危象。其中,皮肤和粘膜的色素沉着是最具特征性表现。 • 血、尿皮质醇减低,血中ACTH水平通常高于正常。 • 病理,肾上腺皮、髓质均遭破坏,表现结核结节、肉芽组织和干酪性坏死灶,可发生钙化。 CT表现 • 干酪化期:双侧肾上腺增大,形成不规则形肿块,长轴与肾上腺一致。密度不均,内有多发低密度区。中心或边缘可有小点状钙化。 • 增强检查,肿块周边部及内隔发生强化,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 • 钙化期,双侧上腺弥漫性钙化,其形态和方向多与肾上腺一致。 MRI表现 干酪化期:双侧肾上腺肿块呈混杂信号,T1WI和T2WI上主要呈低信号,其内可有长T1、长T2信号灶。钙化期,钙化灶在T 1WI和TzWI上均呈极低信号。 ⏹ 肾上腺非功能性病变 1.肾上腺非功能性腺瘤 • 病理上,腺瘤有完整被膜,内富含脂类物质。 • 临床多无症状。相关肾上腺功能测定均显示正常。 CT/MRI • 密度、信号强度表现均类似于肾上腺Cushing腺瘤。 • 不同之处:非功能性者直径多较大,可达5cm甚至更大; 无同侧和对侧肾上腺萎缩性改变。 2. 肾上腺转移瘤 • 肺癌转移居多,此外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胰腺癌、结肠癌或黑色素瘤的转移。 • 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后累及皮质。双侧或单侧性,可并或不并其它部位转移。 • 临床上以原发癌的表现为主,肿瘤极少数因腺体严重破坏造成肾上腺功能改变。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 双侧或单侧肾上腺肿块,类圆、椭圆形或分叶状,2cm〜5cm,也可较大。 • 密度均一,类似肾脏;大的肿瘤内有坏死性低密度区。 • 增强检查,肿块呈均一或不一均一强化 MRI表现 • 形态学表现类似CT检查所见。 • T1WI肿块信号类似或低于肝实质;T2WI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肝实质,内有更长T1、长T2信号灶。化学位移反相位检查,转移瘤不含脂质,信号强度无明显改变 3.肾上腺髓脂瘤 • 肾上腺非功能性病变;临床上多无症状。 • 病理上,肿瘤含有丰富成熟的脂肪组织和髓样组织。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单侧、偶为双侧性肾上腺肿块,类圆或椭圆形,直径多在10cm以下,少数者可较大。 • 肿块呈混杂密度,由不等量的低密度脂肪灶和软组织密度灶构成。 • 增强检查,肿块的软组织部分发生强化。 MRI表现:肾上腺肿块信号不均,其内含不规则短T1高信号和长T2高信号灶,。这种高信号灶在脂肪抑制序列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增强检查,肿块呈不均一强化。 4.肾上腺病变的鉴别要点 • 单侧常见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等。双侧常见转移瘤,结核、皮质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等。 • 大小:良性功能性肿瘤常较小,如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和库欣综合征中的腺瘤,直径常分别小于2cm和3cm。 非功能性和恶性常较大,如肾上腺皮质癌,直径常大于6cm • 混杂信号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见于多种肿瘤(同CT),也可肾上腺结核。 • 双侧肾上腺弥漫增大,边缘有小结节,增大肾上腺的密度和外形正常,为肾上腺增生表现。 • 双侧肾上腺萎缩,常为垂体功能低下或特发性肾上腺萎缩所致,也可见于Cushing腺瘤同侧肾上腺的残部和对侧肾上腺。 甲状腺影像学诊断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 位于气管两侧及前方,环状软骨下缘有时达甲状软骨中部;形态:三角形,尖向外,由两个侧叶及中间的峡部组成 (二)正常CT/MRI表现        • 因含碘,密度较高。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也可出现于甲状腺下极附近的气管食管沟内。 • 注射对比剂后,甲状腺显著增强。毗邻:后方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相邻 • 甲状腺T1WI较周围肌肉信号稍高;T2WI表现为高信号。 (三)甲状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 Graves病 甲状腺炎是甲状腺的炎性细胞浸润。见于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炎症或感染性病变,这些炎症可以是急性,也可为自限性、慢性或进行性。 •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高峰期30-40岁,女性居多,有家族倾向。 • 起病缓慢,以高代谢症候群、甲状腺肿大和突眼为特征性表现。 • 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软,吞咽时上下活动。 【影像学表现】   CT/ MRI • 平扫显示甲状腺密度降低,提示甲状腺内碘浓度降低。治疗后,CT值一般不易恢复正常。 • CT增强检查不宜采用,否则可加重病情。 • MRI增强扫描增大的甲状腺明显强化。 • 眼部CT与MRI可显示眼外肌肌腹肥大。 2.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 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正常滤泡上皮细胞被嗜酸上皮细胞取代。 • 常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多见于40〜50岁女性,也可见于儿童。 • 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低。 • 急性期抗体滴定度明显升高,在腺体破坏和激素释放的急性期,亦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但最终会发展为功能减低。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密度普遍低于正常甲状腺而类似周围肌肉,可合并钙化和囊变。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区域性高信号区,纤维化表现为线状、分隔状低信号带。增强后,见区域性强化。 3.甲状腺肿 • 由于缺碘引起的甲状腺代偿性增生,不伴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异常。 • 初期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原因可能是饮食中缺碘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炎症。女性居多,发病高峰为青春期。 • 单纯性甲状腺肿可逐渐发展为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表现为甲状腺非对称性增大,甲状腺内可见多发结节,局灶性出血、钙化、囊性变和瘢痕形成。 【影像学表现】   X线:  可显示气管受压移位与甲状腺内的钙化。   CT表现 • 单纯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甲状腺组织CT值70HU以上。 • 多结节性:非对称性增大,有出血、囊变、坏死或片状钙化所致的密度不均匀区。 • 增强扫描(甲亢病人应慎行增强扫描),甲状腺组织增强,囊变坏死区不强化。 MRI表现 • 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可有多种表现     T1WI囊变区域的胶样物质或出血呈多发局灶性高信号。     T2WI为弥漫性信号不均匀。可显示小至3mm〜5mm结节。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 3.甲状腺肿瘤 (1)甲状腺腺瘤 • 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甲状腺区肿物,可引起声音嘶輕、呼吸困难 • 良性肿瘤:主要为甲状腺腺瘤。恶性甲状腺肿瘤:绝大部分是癌,很少是肉瘤。 CT/MRI检查 • 甲状腺内圆形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多为均匀,囊性变多见;直径1-5cm,有完整的包膜;病灶内可有沙粒状或不定形的钙化增强扫描轻度均匀结节状强化,囊性变者呈环状强化。 • MRI:T1 WI呈境界清楚的低、等或高信号结节,滤泡型腺瘤内胶样物多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2)甲状腺癌 【影像学表现】 CT/MRI检查 •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不均匀低密度灶;可有散在微钙化;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转移淋巴结多呈环状强化 • MRI:T1 WI呈境界不规则的低、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桥本氏甲状腺炎:主要表现两侧对称性、一致性低密度灶。与弥漫性甲状腺肿难鉴别,可参考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 甲状腺腺瘤:腺瘤常单发,甲状腺肿大常双侧发生。弥漫性甲状腺肿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易与腺瘤鉴别; • 甲状腺腺瘤与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很难鉴别 • 甲状腺癌:病灶边缘全部或区域性模糊,因癌灶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而结节性甲状腺肿常有包膜且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晰; 生殖疾病影像学诊断 一.影像学诊断 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 B超:前列腺、精囊腺、睾丸、子宫、卵巢 CT: 前列腺、精囊腺、睾丸、子宫、卵巢 MR:前列腺、精囊腺、睾丸、子宫、卵巢 男性生殖系统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CT表现 • 紧邻膀胱下缘,圆或横置椭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径线随年龄而增大。 • 平均上下径、横径和前后径: 年轻:3.0cm、3.1cm和2.3cm, 老年:5.0cm、4.8cm和4.3cm。 • CT检查,平扫或增强,不能明确分辨各解剖带及前列腺被膜。 • 精囊腺位膀胱后方,邻前列腺上缘,呈“八”字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常呈小分叶状。 • 两侧精囊前缘与膀胱后壁间各有一尖端向内的锐角形低密度区,称精囊角 (二)正常MRI表现 ( 前列腺MRI:T1WI上,呈均一低信号       T2WI上,尿道周围移行带:呈低信号;中央带:呈低信号;         周围带:呈较高信号; 前列腺被膜:前列腺周边细环状低信号影 ( 精囊腺由卷曲细管构成,内有液体T1WI:均一低信号    T2WI:高信号,其壁为低信号 (三)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 • 早期前列腺癌: 超声-可作为筛查方法; CT、超声-对早期肿瘤较困难         MRI--主要检查方法, • 进展期前列腺癌,超声、CT或MRI检查均能做出诊断, 确定是否骨转移需应用CT、MRI或ECT检查,  超声检查不适合。 (四)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良性前列腺增生 • 老年男性常见病变,60岁以上达75%。 • 病理:主要在移行带,腺体组织和基质组织有不同程度增生 • 增大移行带压迫邻近尿道和膀胱出口时,导致不同程度膀胱梗阻。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及排尿困难。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前列腺弥漫性一致性增大。     前列腺增大:前列腺横径>5cm或耻骨联合上方2cm或以上层面仍可见,正常前列腺上缘     低于耻骨联合水平。密度无改变,边缘光滑;增强检查呈较均一强化。 MRI 检查 : 前列腺均匀对称性增大。T1WI:增大的前列腺呈均一低信号。     T2WI:中央带和移行带明显增大,周围带变薄,仍正常较高信号--特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 MRI 检查具有较高诊断价值,MRI T2WI对前列腺病变最敏感。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诊断依据:T2WI上增大前列腺的周围带受压变薄而信号正常。 • 最主要的是与前列腺癌鉴别. 2.前列腺癌 • 多发生于老年男性;95%为腺癌。主要前列腺周围带(占70%),其生长可侵犯相邻区,并可突破前列腺被膜,进而侵犯周围脂肪、精囊和邻近结构 • 可发生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血行转移以骨转移  多见,常为成骨性转移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早期:仅前列腺增大,密度无异常改变;增强,前列腺与肿瘤组织强化程度类似。            进展期,能够显示肿瘤的被膜外侵犯:正常前列腺形态消失,代之为较大分叶状肿块。       精囊侵犯:精囊不对称、精囊角消失和增大。膀胱受累:底壁增厚,突向膀胱腔内的       分叶状肿块 ;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远隔器官或骨的转移。 MRI检查: • T1WI上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组织均为一致性较低信号,难以识别肿瘤; • T2WI上,前列腺癌典型表现:正常较高信号的周围带内出现低信号结节影,肿瘤与周围组织的信号有显著差异,易于发现早期肿瘤。 • 与前列腺增生鉴别.:前列腺增生T2WI上中央带和移行带体积明显增大,周围带变薄,信号仍正常。 女性生殖系统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   正常子宫输卵管造影表现:子宫腔、子宫底、子宫角、输卵管、子宫颈管; • 两侧输卵管:输卵管分四部分 ① 间质部 ② 峡部 ③ 壶腹部 ④ 伞部 • 输卵管造影:注入碘油后24小时或注入水溶性碘剂后1〜2小时摄片,显示输卵管内对比剂全部排空并进入腹腔,呈多发弧线状或波浪状致密线影,指示输卵管正常通畅。 (二)正常CT/MRI表现  子宫宫体:横置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中心宫腔:类圆形或“T”形低密度区 • 宫颈:横径小于3cm。宫旁组织:位宫体、颈和阴道上部两侧,子宫圆韧带: • 增强扫描:子宫肌呈明显均一强化。 卵巢: 绝经期前女性96%可识别正常卵巢。。 • T1WI:卵圆形均匀低信号结构,不易与临近含液肠曲鉴别 • T2WI上,其周边卵泡呈高信号,而内部中央基质呈低信号。               (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先天性发育畸形 常见子宫畸形:单角子宫  、双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 【影像学表现】 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  ; CT:发现先天性无子宫和较小的幼稚子宫及双子宫 MRI:  清楚显示外形、壁及宫腔,最佳显示子宫畸形的方法。          疑子宫畸形病人首选MRI检查,其次超声和子宫输卵管造影 2.炎症性疾病 ◆ 子宫输卵管炎 • 妇女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占不孕症20% — 50%。 • 分非特异性及结核性。非特异性称为子宫输卵管炎。女性生殖器结核最常见输卵管结核 【影像学表现]】 超声:急性期,子宫旁一长形低回声肿块,壁较厚且毛糙;慢性期,附件区可探及腊肠状无回声病变,壁薄而光滑,其内可有较厚的带状分隔回声。 CT和MRI:目前很少用于检查。 【影像学表现]】 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  是检查子宫输卵管炎主要方法,有分离粘连的治疗作用。 ◆ 慢性输卵管炎,多双侧性,输卵管粗细不均,仍较柔软;输卵管积水近侧输卵管明显扩张,若对比剂进入其中则呈油滴状而不弥散,是非特异性炎症重要表现;宫腔受累则形态不规整,粘连处呈充盈缺损。 ◆ 子宫输卵管结核,输卵管结核最常见,输卵管狭窄、变细、僵直、边缘不规则,由于溃疡而形成瘘道,充盈对比剂时呈植物根须状表现----结核重要特征。宫腔边缘不规整,严重时宫腔狭小、变形。 3.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1)子宫平滑肌瘤 • 好发30岁〜50岁,占绝经期前妇女70%〜80%; • 常多发,大小不等;宫体最多见,分粘膜下、肌层内和桨膜下肌瘤 • 实性球形肿块,主要平滑肌细胞构成,并有胶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组织。肌瘤外表有假性包膜。较大肌瘤可发生多种变性,也可坏死、囊变、出血、钙化。恶变几率很低不足1%。 • 症状:月经过多、经期长、间隔短,不孕和习惯性流产   【影像学表现】 X线: 平片偶尔能发现子宫肌瘤的颗粒状钙化 CT检查:子宫增大呈分叶状,见于较大肌层内和桨膜下肌瘤。 密度可等或略低于正常子宫,约10%发生钙化。 增强检查:肌瘤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多略低于正常子宫肌的强化。   MRI检查: 最敏感方法,能检出小至3mm肌瘤; 易于分辨子宫肌瘤来源。 T1WI,肌瘤的信号强度类似子宫肌 T2WI,典型肌瘤呈明显低信号,边界清楚,与周围子宫信号形成鲜明对比 (2) 子宫内膜癌 • 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仅次于宫颈癌。绝经后出血、老年妇女; 腺癌占绝大多数。 • 肿瘤最初位于子宫内膜,后向外侵犯子宫肌,可向下侵犯宫颈。穿破桨膜后,直接累及宫旁组织、膀胱和邻近肠管;常见转移途径:淋巴转移 临床分期     Ⅰ期肿瘤限于子宫体;      II期侵犯子宫颈;     III期侵犯至宫外,范围限于真盆腔;     IV期侵犯膀胱、肠管或发生远隔性转移;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 I期,瘤灶较小时可正常;明显侵犯子宫肌,子宫常增大,增强,肿瘤强化程度低于正常子宫肌呈较低密度 ◆ II期,侵犯宫颈时,宫颈不规则增大,较大肿瘤常阻塞宫颈管,致宫腔积水、积血或积脓。 ◆ III期,由于宫旁组织受累,正常脂肪性低密度消失,代之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有时可见盆腔淋巴结增大。 ◆ IV期,当膀胱或/和直肠受累时,与子宫肿块相连的局部膀胱壁或直肠壁增厚或形成肿块。 【影像学表现】   MRI ◆ I期,限于子宫内膜---T1WI或T2WI像可显示正常;     侵犯子宫肌---T2WI像中等信号的肿瘤破坏子宫内膜与子宫肌界面,联合带低信号中断。   增强T1WI----病变的强化程度不同于邻近正常子宫肌 ◆ II期,T2WI上中等信号的肿块延伸至宫颈,并扩张了宫颈管;低信号的宫颈纤维基质带中断。 ◆ III期和IV期,肿瘤累及宫旁组织, 正常脂肪性低密度消失;卵巢受累:出现中等信号肿块,腹膜种植:T1WI中等信号和T2WI高信号结节; 淋巴结增大。 小结 ◆ 子宫内膜癌诊断主要依靠刮宫和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范围、观察疗效及判断肿瘤有否复发。 ◆ 各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检查最有价值,能显示子宫内膜癌某些特征,提示诊断,且能较准确显示病变范围。 CT,仅对晚期子宫内膜癌有意义,可显示肿瘤侵及的范围及发现淋巴结和/或远隔性转移 (3)子宫颈癌 • 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恶性肿瘤。多鳞状上皮癌,约占90% • 多在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结合处,富侵犯性,可破坏宫颈壁而侵犯宫旁组织,达盆壁,向下和上侵犯阴道和子宫下段;病变晚期,输尿管、膀胱和直肠均可受累。 • 主要沿淋巴道转移 【临床与病理】 宫颈癌临床分期如下:     I期肿瘤完全限于宫颈     II期肿瘤延伸超过宫颈,但不达盆壁和阴道下1/3     III期肿瘤延伸至盆壁或阴道下1/ 3       IV期肿瘤延伸超过盆腔或侵犯膀胱、直肠 • 常见于45岁一 55岁;接触性出血是早期主要症状,晚期不规则阴道出血和白带增多。 • 肿瘤侵犯盆腔神经可弓I起剧烈痛疼,侵犯膀胱和直肠则发生血尿和便血。 •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糜烂及菜花或结节状肿物。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 I 期,肿瘤较小时,可无异常;较大而明显侵犯宫颈基质时,宫颈增大,增强,肿瘤强化程度要低于残存宫颈组织。 ◆ II期,增大宫颈边缘不规则或模糊;宫旁脂肪组织密度增高,甚至出现与宫颈相连的软组织肿块 ◆ III期,肿瘤继续向外生长可侵犯盆壁,显示软组织肿块侵犯闭孔内肌或梨状肌;可发现盆腔淋巴结增大。 MRI检查 ◆ II期肿瘤,宫颈增大,宫旁出现肿块或宫旁脂肪组织内出现粗线状异常信号 ◆ III期肿瘤,除上述异常表现外,肿块向下侵犯阴道的下部,向外延伸至盆壁,或出现肾积水表现。 ◆ IV期肿瘤,膀胱或直肠周围脂肪界面消失,正常膀胱壁和直肠壁低信号有中断,或这些器官的粘膜信号中断。甚至膀胱或直肠壁增厚或腔内肿块。 (4)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见于30-45岁 妇女 功能性子宫内膜出现在宫腔以外任何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宫体的肌层时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称子宫腺肌病 异位的子宫内膜发生在宫以外任何其他部位时称外在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卵巢、子宫的韧带、直肠阴道隔、子宫直肠隐窝、输卵管、大肠、膀胱、子宫颈及盆腔腹膜。 ◆ 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 主要临床症状:继发性和进行性痛经、月经失调,一般多表现为周期性发作 •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累及卵巢(80%)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肿,一般5-6CM大, 最大可达25CM.囊肿内含暗褐色的糊状陈旧性血液,故称巧克力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盆腔内囊性肿块并囊腔内积血表现。由于出血时间不同密度不同,增强后表现囊壁不规则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 MRI检查:由于病灶内积血成分不同,囊液成分复杂,且合并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不规则囊实行软组织肿块。表现混杂信号液液平面。边缘与子宫周围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粘连带。 ◆ 子宫腺肌病(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基部直接侵入相邻子宫肌层,在切除的子宫标本中约占15% — 17%,分弥漫型和局限型。 • 弥漫型子宫均匀增大,质硬。肌层内肌束增生,无包膜,亦不形成结节,其间散在数毫米大小暗红色或蓝色液体. • 局限型为内膜局灶性侵入肌层,子宫不规则增大,后壁多见。 【影像学表现】   X线和CT: 无诊断价值。   MRI检查 • 主要是T2WI上子宫体低信号联合带局限性或弥漫性增 厚;       局灶性--与联合带相连的低信号小结节,边界不清       弥漫性 --为低信号联合带广泛增厚 • 正常联合带的厚度标准还有不同认识,范围为5mm〜12mm (5)卵巢囊肿   包括单纯性囊肿和功能性囊肿,功能性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和黄素囊肿等。 • 多数囊肿为单侧性,部分可双侧性。囊肿大小不等,多为单房性、 壁薄、无分隔。 • 多囊性卵巢为双侧性,且呈多房性表现。临床上,常无症状,功能性者可有月经异常, 【影像学表现】 CT:  附件区均一水样低密度肿块, 大小一般为3cm -6cm 呈圆形边缘光滑,壁薄,无内隔。 MRI检查: • 附件区或子宫直肠陷窝处均一水样信号肿块 ,典型表现囊液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非常高的信号。 如囊内含白物质较多,T1WI和T2WI上均可为高信号。囊壁薄而光滑 • 多囊性卵巢T2WI上,双侧卵巢被膜下多发类圆形高信号小囊,中心基质肥大。 (6) 桨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 分别占卵巢全部肿瘤的23%和22%。多房或单房性,囊壁和内隔均较光滑,含稀或粘稠液体。 • 桨液性囊腺瘤可含有钙化,恶变率较高,可达30%〜50%。 • 肿瘤常常较大,尤为粘液性者,直径多大于10cm。 • 易发生在中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是盆腹部肿块,较大肿块可产生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 肿瘤常表现为盆腔内较大肿块,巨大者可占据大部分盆腹腔。肿块呈水样低密度,其中粘液性者密度较高。 • 多房或单房状,如多房状,各房密度可略有差异。壁和内隔多较薄且均匀一致,少数者较厚或有乳头状软组织突起。增强检查,壁和内隔发生强化。 (7)卵巢囊性畸胎瘤 • 卵巢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全部卵巢肿瘤的20% • 肿瘤由来自三个胚层的成熟组织构成,其中以外胚层组织为主。肿瘤呈囊性,表面光滑,囊壁较厚,内含皮脂样物质、脂肪、毛发,并可有桨液、牙齿或骨组织。 • 大约10%左右为双侧性。恶性发生率很低,不足2%。肿瘤可发生扭转或破裂。 • 任何年龄,大者可触及肿块,发生扭转时出现疼痛。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 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囊性肿块,内含脂肪、软组织密度成分和钙化。 • 肿块内可见脂肪一液面,偶可在界面处见漂浮物,代表毛发团。 • 囊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突向腔内,少数无明确脂肪成分和钙化,仅含蛋白样液体。 MRI检查 • 混杂信号肿块,其特征是肿块内含有脂肪信号灶,即T1WI上为高信号,T2WI上为中高信号;脂肪抑制像上这种中、高信号灶的强度明显下降。 • MRI检查可发现液一液平面、由囊壁向内突人的壁结节和由钙化形成的无信号区。 (8)卵巢桨液性囊腺癌与粘液性囊腺癌 • 卵巢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桨液性囊腺癌最为多见,占全部卵巢恶性肿瘤的40%〜60%,双侧者约为5%,其中绝大多数是由桨液性囊腺瘤恶变而来。 • 病理上,肿瘤为囊实性,瘤内有多房状,囊内有乳头状增生。 • 粘液性囊腺癌占卵巢癌的15%〜20%,其中约25%为双侧性。 • 延伸包括局部侵犯、腹膜腔直接种植和淋巴转移。腹膜种植中,粘液性囊腺癌可形成腹腔假性粘液瘤;早期无症状,晚期。表现腹部迅速生长肿块,有压迫症状,多有血性腹水。 CT检查 • 盆腹腔内较大肿块,内有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囊性部分,其间隔和囊壁厚薄不均,有明显实体部分。增强检查,肿瘤的间隔、囊壁和实体部分发生显著强化。 • 多数肿瘤并有显著量腹水。 MRI检查 • 囊液视其内容而在T1WI上表现为低至高信号,而T2WI上均显示为高信号。囊内隔和囊壁形态不规则 • 增强检查发生强化,而其内囊液无强化。 (9)卵巢转移瘤 • 转移的部位:肿瘤直接延伸、腹腔种植、淋巴或血行转移,原发瘤多为胃肠道或乳腺肿瘤。 • 常称为库肯勃(Krukenberg)瘤,占卵巢全部恶性肿瘤的4%〜10%,常为双侧性。 • 易发生在40岁一 50岁,往往转移瘤症状较原发瘤更明显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双侧或单侧卵巢肿块,呈软组织密度或其内并有低密度区,常并有腹水和/或胸腔积液,还可发现其它脏器转移,并有可能发现原发瘤。 MRI检查     表现类似CT所见,卵巢肿块呈长T1和长T2信号,肿块内可有更长T1、长T2信号灶。 【小结】 • 子宫增大,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常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癌 • 子宫形态异常而密度/信号无异常:子宫先天性畸形 • 宫腔:宫腔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中等信号肿块-息肉或粘膜下肌瘤。 • 子宫壁联合带增宽,边界不清:子宫内膜异位。     宫壁内异常密度/信号肿块:常见于子宫良、恶性肿瘤;     肿块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并有联合带破坏、中断,且 强 化不均-子宫内膜癌     肿块T1WI和T2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时,多为子宫肌瘤。
本文档为【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1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