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

举报
开通vip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 台湾双心石 沪--美的化 身 台岛澎湖七美 的双心石沪,有地 球上最美石沪的称号。成千成万的石头,堆成心心相印的石沪,两心相叠,长相厮守,正是恋人们追寻的完美爱情;感性说石沪,太梦幻,落实到现实,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称双心石沪的出现,只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据悉,一般石沪都只有一个沪,也就是只有一个圈住鱼的地方,双心石沪分为外沪、内沪两个沪,有关专家推测,可能是第一道沪做完之后,发现水太深,退潮时留不住鱼,才做了做第二道的内沪。 (4)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中 华文...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 台湾双心石 沪--美的化 身 台岛澎湖七美 的双心石沪,有地 球上最美石沪的称号。成千成万的石头,堆成心心相印的石沪,两心相叠,长相厮守,正是恋人们追寻的完美爱情;感性说石沪,太梦幻,落实到现实,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称双心石沪的出现,只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据悉,一般石沪都只有一个沪,也就是只有一个圈住鱼的地方,双心石沪分为外沪、内沪两个沪,有关专家推测,可能是第一道沪做完之后,发现水太深,退潮时留不住鱼,才做了做第二道的内沪。 (4)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中 华文化。海峡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 员,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 共同的根基,它是联结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海 峡两岸只有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传统,体认和巩固共同的文化根基,才有助于从根 本上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共识,增强海峡两岸同胞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台语”在台湾是指与“国语”不同的一种地方方言,其实就是闽南话,即 福建南部的方言。 台湾人口中的大部分祖籍是闽南,早年祖先们从闽南移居到台湾,自然把所讲 的方言也带到台湾,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大部分人讲闽南话的原因。 现在台湾大约有1400万人讲闽南话,也就是讲“台语”。现时七十岁左右的老 人,在他们年少时,称自己讲的方言不是“台语”而是“闽南话”(man nan wei) 或 “河洛话”(hou lou wei)。“闽南话”称谓的出处是因为来自闽南。“河洛话”称 谓究其根源是因为西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向遥远的南方迁移,故闽南人大多数 来自中原河南东南部,黄河与洛水流域,称为河洛人,他们讲的方言就是河洛话。 如今在河南的东南地区依然有讲河洛话即闽南话的人。 台湾有很多方言,主要有:闽南话、客家话和少数民族的方言等,因此仅将闽 南话作为“台语”,不甚全面。同时,否认“台语”与闽南话,与中原河洛话的源 流联系,也是不正确的。 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使海峡两岸形成一个牢不可解的文化情结,把大陆和台湾人的 心联在一起。 从雅文化角度看。中华文化吸取了各族文化的精华,发展了灿烂的文明,创出了英雄的业绩,产生了伟大的人物。“大一统”思想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 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以家族本位著称于世,重视孝道和家庭伦理、敬宗尊祖、敦孝弟、笃宗族、 和乡党,宗教感情极强。中华民族又有极强的崇古价值取向,“慎终追远”。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 厚的宗教观念结合起来,就形成崇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民族情、宗教情、故乡情、寻 根敬祖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文化情绪,把海峡两岸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从精神层面而言, 它是中国古代的宗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延续,也是台湾与大陆血缘关系的表征。台湾祠堂载明各姓祖先发祥根源和变迁过程,显示各姓宗派都源自黄河流域,与大陆有着脐带相连的宗族血缘关系,而我中 华民族系由各宗族统合成为国族,因此台湾各姓祠堂的存在,有助于增强意识和增进民族团结。 当各姓后裔瞻拜属于自己姓氏的祠堂时,便有如投入慈母的怀抱一般的亲切与温馨。”这个文化 情结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日据50年的漫长岁月中,以连横、赖和、杨逵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台湾人民,为保存中原文化,对抗日本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进行了顽强、持续的努力。日据 时期,台湾人很少将自己的子弟送入殖民地当局创办的日语学校读书,而是继续沿袭传统的书房、 私塾教育,接受汉文字传统文化传授。杨肇嘉说过下面一段十分感动人的话:“台湾人民永远不 会忘记祖国,也永远不会丢弃民族文化。在日本人强暴的统治下,度过了艰辛苦难的五十年之后, 我们全体台湾人民终以纯结的中华血统归还给祖国,以纯洁的爱国心奉献给祖国。” 从俗文化角度看。妈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信仰。台湾各地妈祖庙都认同福建莆田湄洲岛,即湄洲 屿的妈祖庙是他们的祖庙。台湾各大妈祖庙都有回湄洲谒祖寻根——进香合火的传统,特别是由 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必须每年或每三年回祖庙“省亲”。妈祖精神构成了闽台人民的文化情结。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 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 河系,在1.5万年以前,东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中国 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 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 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 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 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 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湾遂成海岛。 台湾海峡 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 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 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 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 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 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 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 不可分割的地缘联系 美丽富饶的台湾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自古以来,尽管 有着台湾海峡的阻隔,我国大陆沿海人民前往捕鱼、农垦、经商者,仍然络绎不绝。 千百年间的陆、台交往,使他们对台湾的了解日益加深。他们通过种种迹象,朦胧地 感到这座美丽富饶的海岛与大陆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做为一个大面积的海岛,台湾本岛与大陆非常接近。台湾海峡南北长约 380公里,东西平均宽190公里,最狭窄处是从台湾新竹到福建平潭,仅130公里。 每当风和日丽,天气晴朗的时候,从福建沿海登高远眺,台湾高山上的云雾隐约可见, 甚至可以望见高耸于台湾北部的鸡笼山。关于这些,历代史籍均有记载。《隋书》所 记如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 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宋史》载:“流球国(按即台湾)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明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有类似上述的记载。不仅 如此,据《澎湖厅志续编》所记,经常活动于这一带的船户,甚至还在水下发现一道 沙线,由澎湖北礁西北方向,直达泉州崇武澳东南洋面,“舟或寄碇其上,水比他处 较浅。” 台湾一方面与我国大陆颇为相近,同时又与其他大面积陆地相距遥远。北面,距 日本九州岛1千多公里;东面,距美洲大陆1万多公里;最近处是南面菲律宾吕宋岛, 也相距360公里。 此外,人们还发现尽管台湾的植物种类繁多,但这些品种,在祖国大陆几乎均有 分布;台湾山林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动物,其种属也与祖国大陆略同;连台湾东海岸的 岩层也与大陆完全一样。总之,那里的一草一木在大陆人看来都似曾相识。 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在下列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得出了台 湾与祖国大陆原属连体的结论。其根据如下: 第一,台湾四大山脉的走向都呈东北——西南方向,而祖国大陆东南地区的山脉 如武夷山脉、怀玉山脉、戴云山脉、天目山脉等等,也都呈东北——西南方向,走向 完全一致。甚至台湾海峡也呈东北——西南方向。这种惊人的一致说明,台湾山脉以 及台湾海峡和大陆东南的一系列山脉以及山谷都属于在同一造山运动中出现的褶皱 山系。在远古时代,台湾东海岸有可能是东亚大陆的边缘。当代地质学和地 球物理 的研究得知,“台湾的地壳,大部分呈大陆的性格,而台东海岸山脉部分呈大陆与海 洋的中间性格”,也证明了这点。 第二,台湾的植物种属与祖国大陆的植物种属有着较大的一致性。目前在台湾能 见到的所有树种,在祖国大陆几乎都能见到。仅就华南而言,与台湾完全相同的树种 即达67属、81种。台湾海峡最狭窄处130公里,宽处200公里。细小的树种靠风吹、水漂越过的希望极微。而且,如果靠风吹、水漂可以通过台湾海峡,那么从距离 看,日本琉球群岛的最南端更接近台湾,可是据统计,包括琉球群岛,全日本的树种, 与台湾相同的只有16属,18种。这种植物分布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远古时代, 台湾与大陆毗连。 第三,台湾古生物与祖国大陆古生物基本相同。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在台湾东部 大南澳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纺锤虫类化石和珊瑚类化石,如拟纺锤、希氏虫、新希氏 虫和瓦氏珊瑚等等,这些虫类化石和珊瑚化石在华中、华南的相应地层中也曾大量发 现。特别是在台湾西部第四纪地层中,他们还发现了许多普通象、剑齿象、野牛、犀 牛、剑虎、大角鹿、四不象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动物都是远古东 亚大陆所 特有的动物。在我国四川、浙江,以及川西滇中区的元谋层中,都有类似的化石发现。 尤其四不象,更为中国所独有。这些大型动物在一系列剧烈的造山运动中断难存活, 而且它们不会游泳和飞翔,为什么会出现在台湾岛上?显然,远古时代,台湾海峡可 能是一片低洼的陆地或有陆桥暴露在水上,它们由此迁徒过去,而后方被海水阻隔。 第四,从地质结构看,台湾与大陆浑然一体。近年来,随着海底石油的大量发现, 人们对世界各国的海洋大陆架进行了广泛探测。探测资料表明,一向被人们认为深不 可测的台湾海峡,大部分水域的深度仅50米左右,最深处不过100米。而由台湾东海岸向东推进10公里,水深竟达千米以上。推进到100公里处,即是4000米的深海。台湾本岛与东北部钓鱼岛群岛相距185公里,其间水深也不过200米,而钓鱼岛赤尾屿与日本冲绳岛之间水深则达2000米以上。台湾东南部巴士海峡的深度也达 1400米。显然,从剖面的角度看,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地质结构上是浑然一体的。 第五,海底河谷的发现。同样是在对海洋大陆架广泛探测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 在台湾本岛周围的海底,发现了许多深深的海沟,它们酷似台湾陆地上的三角形河谷。 有的甚至两岸还明显保存着做为河谷所特有的三级阶地。这些海沟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考察者注意到:尽管它们在海底蜿蜒曲折,但追根溯源,却无不上升至海口,与 现在地面的河流相衔接。显然,这些海沟是在河流的冲刷下形成的,可是,河流入海 200米以下冲刷力便完全消失,这些海沟有的却深达千米。解释只有一个:远古时代, 这一带海域曾是陆地。海沟即是远古时代的河床。 至此,在综合上述种种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之后,我们的历史学者终于揭开了台湾 朦胧而神密的面纱,豁然开朗了。结论是:台湾曾经是东亚大陆的前缘,它与祖国大 陆是血缘相通的不可分割的连体。 台湾岛的形成与地球周期性的冷暖变化有直接关系。以冰川地质学的观点看,地 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次大的冰期。在寒冷的冰期中,两极冰川广泛发育,南北半 球高纬度大陆被极厚的冰川笼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甚至落到千米以下,于是,整个东亚大陆开始向赤道方面移动。在这移动的过程中, 我国东部地区位于东亚大陆的前沿,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挤压,一方面又受到坚硬的 太平洋板块的阻抗,一部分地壳隆升,一部分地壳凹陷,便形成了一系列按东北—— 西南方向排列的山脉,即东亚褶皱山脉。台湾山脉和台湾海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的。只是这时的“海峡”还只是一道干涸的峡谷。冰期过后,温暖的间冰期来临,两 半球冰雪大量融化,冰川倾覆,江河奔流,海平面又大幅度升高,随之,“峡谷”便 演变成了今天的海峡。台湾始与大陆分离变成为一个海岛。 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研究资料证实:第四纪冰川极盛时期与温暖的间冰期相比, 海面的升降幅度达200米左右。在最近一次冰期中,世界各地的大陆架曾绝大部分 出露在海面之上,太平洋西岸的岛弧绝大多数同亚洲大陆相连。 在距今1万8千年至2万年间,我国的台湾岛和日本列岛等岛屿与大陆相连接,直到距今5千年前后,海平面才接近现在的位臵,最近世界考古学者通过对大量海洋大陆架动植物化石的研 究,也得出结论说,1万5千年前,海平面低于当今约130米。据考证,目前海平面仍呈上升趋势。过去100年间,海平面升高了15厘米,预计今后100年,将升高300厘米以上。 长滨文化与祖国大陆 长滨文化遗址位于台湾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海滨,是迄今发现的全台唯一的旧石 器文化遗址。从1968年到1971年,台湾方面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所得石器6千 多件,骨角器1百多件。石器均用砾石打制,主要有偏锋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 骨角器有骨针、一端带关节的长条尖器等。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兽骨、鱼骨和木炭。 综合看,长滨文化遗址所出土的器物,呈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 考古学者将长滨文化遗址中的代表性器物与祖国大陆出土的石器和骨器进行比 较,发现它们在基本形制、制作技术、质料方面,没有多少差别。其偏锋砍砸器尤其 与湖北大治石龙头和广西百色上宋村两处出土的砾石偏锋砍砸器相似。带眼的骨针则 与华北山顶洞人的遗址如出一辙。石器的制法,也与北京周口店遗址的旧石器制法大 致相同。经碳一14测定,长滨文化的存在年代当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0年之间。即自更新世晚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与大陆相比,这一年代的晚近也暗示了 长滨文化对祖国大陆文化的继承。 长滨文化的出现,说明自3万年前左镇人赴台以降,整个旧石器时代,台湾人民 与大陆人民的交往是密切的。 大岔坑文化与祖国大陆 大岔坑文化遗址在台湾的分布非常广阔。从台北到台南,整个台湾北部、西部、 南部海滨均有一些重要遗址,如台北县大岔坑遗址下层,台北市圆山贝丘下层、台南 八甲村等等。甚至东部海岸也有零星分布。这一原始文化是在1964年台湾大学师生 发掘了台北县八里乡大岔坑遗址以后正式确立起来,故称“大岔坑文化”。 大岔坑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主要由少量的石器和大量的陶片所组成。经测定,其流 动年代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 在石器中,一种形制奇特的“有段石锛”格外引人瞩目。这种石锛不仅磨制光滑, 明显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而且锛背呈二级阶梯状,可以用绳索将其牵固地 缚在“7”形木柄上,以增强手臂挥动的力度,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就形制和用途 而言,有段石锛可视之为古钺和现代的铁锛、铁锄的祖型。显然,这种以“组合”为 鲜明特征的有柄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对于台湾社会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孤立 地看待有段石锛出现于台湾这一现象,是令人费解的。因为根据考古学的理论,这种 新型的生产工具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才有可能出现,而且通常是以其它有柄 工具的启示为条件的。可是,目前全台大岔坑文化遗址的所有出土物,均未显示出当 时存在其它有柄工具的迹象。而且伴存于有段石锛的还有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它们 说明那时的台湾,正处于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更替阶段的艰难跋涉中。显然,大岔坑 文化中的有段石锛是由外部流传至台湾的。 台湾岛外,有段石锛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地区:中国大陆、菲律宾、玻里 尼西亚。针对上述三个地区,有关国际专家进行了广泛考察,并得出结论。菲律宾人 类考古学家拜耶(H、O、Beyer)认为,菲律宾的有段石锛是由中国大陆传去的,而后 由菲律宾传入太平洋。他并进一步指出,菲律宾的有段石锛与台湾有关系。德国研究 东南亚考古学民族学的权威学者海尼〃格尔顿(Robert Heine Geldern)认为,有段 石锛最早发源于中国大陆,而后由台湾传入菲律宾,再由南洋群岛传入玻里尼西亚。 日本精于有段石锛研究的学者鹿野忠雄则明确指出:台湾的有段石锛是由华南和华中 大陆传去的。 在此方面,中国的考古资料最具权威性。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有段石锛在我国 东南各省的分布极为普遍。例如浙江的杭州、湖州、余姚以及钱塘江流域的五个县, 均发现有段石锛。江苏无锡、新沂、丹徙亦有发现。广东的海丰、潮阳,江西的赣江 流域,安徽的寿县等等,都发现了这种石器。尤其在福建省,可谓比比皆是。长汀、 武平、光泽、横屿、云石山、莆田、永春、仙游、南安、惠安、漳浦等等,几乎所有 发现新石器遗址的地方,都伴存着有段石锛。而其中长汀一地,仅1955年一次就获 得83件。有段石锛在大陆的分布如此广泛、丰富,台湾与祖国大陆又相距最近,交 通最为便利,而且在此之前,台湾与大陆已有交往,因此,大岔坑文化中的有段石锛 系由祖国大陆传入无疑。 与有段石锛交映成辉的是大岔坑文化中的粗砂绳纹陶。这种陶器是迄今为止在台 湾出土的最古老的陶器,但是它却不呈现完备的陶器工业最原始的特征。通常,作为 新石器时代初期的陶器,往往应具有器形单一、制作粗笨、质地松软、不加修饰的特 点。大岔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粗砂绳纹陶虽然粗笨、松软,具有一些新石器时代初期 的特征。但常用器形皆已有之。如瓮、罐、碗等,(可能还有一些器形。陶片破碎, 难以辨认)有的还附有柱状把手和根部带孔的低圈足。这些陶器的主体部分绳纹密布, 颈、肩、唇部多划有并列的波浪双道纹或棱形纹。制作精细,多呈棕黄或红褐色,有 的还涂上一片片或一条条红色彩饰。总之,大岔坑粗砂绳纹陶的发展已经很有些层次。 那么它的最初层次在哪里呢?台湾没有它的祖型。向岛外看:福建金门岛富国敦贝丘发现了粗砂绳纹陶,经鉴定,年代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前之间,与 大岔坑文化相若;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第四层中也发现了 大批粗砂绳 纹陶,经鉴定,年代较大岔坑文化为早。此外,在广东的潮安、海丰、 珠江三角洲,香港,广西的南宁、东兴、灵山等遗址,也都大量发现了这种原始文化 遗存。这一局面说明:全新世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泛起一片以粗砂绳纹为代表, 以双道划纹为附属特征的古老原始文化。台湾大岔坑文化便是这分布辽阔的文化链条 中的一个地方环节。 台湾新石器时代比大陆落后二、三千年,以如此悬殊的地位,何以能制造出与大 陆并驾齐驱粗砂纹陶呢?细心的考古学者在海峡两岸的陶器花纹中终于窥到了明显的 端倪。他们发现:陶器上的双道划纹无论怎样曲折、波动,两条线都能始终保持着平 行!显然,两岸的制陶者都采用了将两根划签拼在一起的划法。制作工艺的雷同说明 那时台陆人民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大岔坑粗砂绳纹陶是从祖国大陆移植而来, 其祖型在祖国大陆。 有段石锛和粗砂绳纹陶双双出现于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雄辩地说明早在公 元前5000年至3000年之间,台湾文化已在祖国东南文化辐射的光晕中发育、成长 了。 凤鼻头文化与祖国大陆 凤鼻头文化分布于台湾中南部海岸与河谷地区,其流动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至 公元1600年左右。由于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均出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故 称凤鼻头文化。就类型而言,这一文化在时间上可分三期: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 前1500年左右为第一期,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为第二期,自公元初年至十六、七世纪汉文化大量传入为第三期。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都呈现着鲜明的大 陆性格。 第一期以细质红陶为主要特征,分布于大肚山至鹅銮鼻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代 表性的遗址有台中县牛骂头遗址下层、南投县草鞋敦遗址、高雄县凤鼻头遗址的中层、 屏东县的垦丁和鹅銮鼻遗址。这一带红陶质地细腻,不含粗砂,色泽橙红或深粉红。 橙红的多磨光,深粉红的多未经研磨。从制作工艺看,多以泥条或泥环盘结叠筑,外 面抹平。纹饰有绳纹、席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个别陶片上还绘有深红色的钩连形 图案或平行线。器形主要有碗、盆、壶、瓶、罐、鼎等。这些红陶酷似祖国大陆东部 沿海的原始文化遗存。如果将它们与我国青莲岗文化、特别是较早期的青莲岗和马家 浜文化中的红陶陈列在一起,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海峡两岸,原来竟是一群“同胞姐 妹”。所不同的,只是来自凤鼻头的一群更“年轻”一些。 第二期以素面和刻纹黑陶为主要特征,广泛分布于台湾中南部各地。代表性的遗 址有台中县营脯、南投县大马璘、台南市牛稠子贝丘、高雄县大湖贝丘、桃仔园贝丘、 以及凤鼻头贝丘的第三、四层等等。从遗址的分布与遗存看,这种黑陶文化所使用的 自然资源要比红陶文化为广:其一,黑陶文化的遗址不仅分布于海岸和河口的台地, 而且伸入了河流的中游地区与高地。其二,黑陶文化遗址多有贝丘,说明这个时代的 住民,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规模,比上一期有显著扩大。其三,黑陶文化在岛内各地的 变异较大。尽管名之为黑陶,在同一风格之下,却还有红陶、橙黄陶、彩陶、棕陶等 各种型制。这种变异应视为各遗址住民对本区域特殊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所致。黑 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是各遗址均有发现的黑皮磨光陶。该陶通体打磨、光泽黑亮、质 硬胎薄。最薄的仅二、三毫米。显示了较高的制作水平。黑皮磨光陶以轻便和单位容 量大而著称。另外,在制作技术方面,黑陶文化中首次显示了使用慢轮修整的痕迹, 对于台湾,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凤鼻头文化的第二期类型与大陆福建昙石山遗址的文物十分相似。昙石山遗址上 层的文化也以贝丘为显著特征,其中所含陶片,色泽、质地与凤鼻头遗址所含相当。 在昙石山出土的黑皮磨光陶与凤鼻头的黑皮磨光陶更是璧和天成。经测定,昙石山中 层文化和凤鼻头贝丘的第三、四层文化的碳—14年代也大致吻合。因此,公元前1500 年以来的一、二千年间,台湾海峡显然是昙石山与凤鼻头贝丘一类文化的舞台。这一 文化舞台显然还得到了青浦崧泽、杭县良渚、海丰菝仔园和殷商时代清江吴城等原始 文化的参与。因为出现于凤鼻头文化陶器上的“|、+、X、 ”等刻纹符号,也广见 于上述各处。 第三期以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为主要特征。如前所述,凤鼻头文化第三期所代表 的年代约在公元初年至公元十六、七世纪之间,由于年代的晚近和汉文化的大量涌入 台湾,这一期的原始文化遗存大都被近、现代文化的潮水淹没了。目前已确认和发掘 的遗址有:台北八里乡的十三行,台湾中部的彰化市八卦山和苗栗县苑里贝丘等,还 有台中县大甲镇的番仔园(铁砧山)贝丘。从已知的出土陶器看,其特征为:灰、黑几何印纹陶,以方格纹为主。这种陶器不仅与华东青莲岗、福建昙石山出土的几何印纹 陶属于同一类型,而且在我国江南地区分布极为广阔。有人把它们的分布划为赣鄱、 宁镇、太湖、湖南、岭南、闽台、粤东闽南七个区域,台湾居其间。经广泛考证,学 术界一致公认,几何印纹陶的创造者是古越族,越族第三次大举赴台是公元前110 年以后的事情,这一时间与凤鼻头第三期文化的考古年代大致相合。而且很有可能, 渡台之后的越人与大陆越人始终保持着经常的联系。这种民族交流必然促进文化的交 流。 凤鼻头文化第三期陶器遗存有限,但在上述各遗址中却普遍伴存着铁器和玻璃 珠。在北部平埔人世居的处所,甚至还发现了当年采矿铸铁的遗存。大量民族学史料 说明,台湾平埔人与汉人颇有渊源,受汉文化影响深重。其铸铁技术是由大陆传入无 疑。 圆山文化与祖国大陆 历史推进到公元前2千5百年,台湾西海岸地区同时出现了两种新的原始文化。以北部台北盆地为中心并伸延到北部沿海地区的是圆山文化;分布在中南海岸与河谷 的是一组以红陶、彩陶和灰黑陶为代表的文化,即凤鼻头文化。 圆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是位于基隆河下游、台北市北端的圆山贝丘。它面积很大, 包含极为丰富。这一遗址分上、下两层,下层属于上文所述的大岔坑文化,上层为圆 山文化。圆山文化遗址除圆山贝丘上层以外,还兼容大岔坑遗址的上层、台北盆地南 缘土城乡的土地公山,另外还有芝山岩、大直、尖山等数十处。它以台北盆地为中心, 广布台湾北部。 这一文化在台湾北部持续达2千年之久,其主要遗物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和少数的青铜器。经对圆山贝丘上层和大岔坑上层遗物测定,其流动年代在公元 前2560年至公元50年之间。 在石器中,有石锛、石斧、石锄、箭头、网坠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有段石锛和有 肩石斧。有段石锛的先进性及其与祖国大陆的渊源上文已述。有肩石斧亦不例外。它 与有段石锛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普通石斧的高级形态。据考证这种石器在我国福建 光泽、浙江杭县、广东陆丰以及海南岛等地均有发现。而且石斧两肩与柄的折角多呈 直角,与圆山出土的相同。圆山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式也极其相似。因 此,从其形制和分布范围看,系由大陆传入台湾。圆山文化中的陶器,质料多含细砂, 以棕灰为主颜色,有的刷上棕黄色;有印纹,涂红彩;器形以碗和簋为主。(簋为圆 腹、圆足、大口双耳罐形器,有盖。)据考证,这些陶器,除圈足、涂彩两点外,在台湾无祖型。而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黑陶、彩陶、印纹陶却十分相近。尤其是 出土数量最多的陶簋,在器形上酷似盛行于大陆商周时代的双耳圈足青铜簋,显然系 由其脱胎而来。 此外,在圆山文化的各处遗址均未发现铸铜的痕迹,但是却出土有少量的青铜器。 共三件,一片“表现孔雀头部”的青铜器,一截手环残片,还有一枚两翼式青铜箭头 (见台湾锦绣出版社有限公司《台湾全记录》22页)尤其是那箭头。在没有大规模青铜冶炼和可观的铜产量的地方,是决不可能以青铜制造这种消耗极大,不易回收的一次 性工具的。这枚箭头与殷墟大量出土的青铜镞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不仅证实了圆 山文化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交往确实存在着,甚至使我们感觉到这种交往并不局限 于沿海各省,它已纵深至广阔的内陆,而且很有可能,那时,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触 角,已经直接触及了台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7000多枚海贝残骸的化石,似也暗示着这一事实的存在。 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 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它许多发明。台湾原始社会以渔猎为主,青铜箭头(理 应和弓在一起)出现于台湾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在同一遗址出土的大量板岩箭头和 骨角箭头,明显带有模仿它的痕迹。 其它原始文化与祖国大陆 除上述长滨文化、大岔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四大原始文化遗址以外, 在台湾较有影响的还有分布在台湾北部的植物园文化和东海岸巨石文化。据考证,植 物园文化与大陆东南地区的原始文化比较接近。东海岸以石屋、石棚、石板棺等巨石 建筑为特色的巨石文化发源于福州。直到目前,我国福建沿海地区人民仍然盛行巨石 建筑。石楼、石屋、石棚、石棺随处可见,甚至连房屋的瓦、门框、窗棂也是用清一 色的花岗岩雕砌,路旁矗立着花岗岩电线杆。此外,据台湾方面报道,位于淡水河下 游的大岔坑遗址,并不仅仅包含着大岔坑文化和圆山文化两个层次。经进一步发掘, 专家们发现我国五大史前文化系统很有秩序地依绳纹陶文化层、圆山文化层、赤褐色 方格印纹厚陶文化层、赤褐色网纹硬陶文化层、近代汉文化层重叠在一起。这一现象 更有力地证明了数千年来,以致万余年来,在民族文化的发展系列中,台湾并非孤悬 海外。她始终是在华夏文化的海洋中,吮吸着——祖国——母亲的乳汁成长着。
本文档为【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存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8-31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