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典著作选介

经典著作选介

举报
开通vip

经典著作选介经典著作选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的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恩格斯对于《提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一、 写作背景 《提纲》是马克思于1844年冬或1845年春在布...

经典著作选介
经典著作选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的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恩格斯对于《提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一、 写作背景 《提纲》是马克思于1844年冬或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下的一份笔记。这份笔记载于马克思的1844年——1847年的笔记本中,当时是供马克思自己进一步研究使用的,没有打算付印。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二、 基本内容 《提纲》共计11条,近150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各条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第一、二、三条) 2、 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阐明革命的实践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感性是实践的人的感性;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四至七条) 3、 阐明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对立:认识功能不同;阶级基础不同;历史使命不同。(第八至十一条) 《反杜林论》 一、 写作背景: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因此被称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19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巴黎公社失败后,人们在反思失败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欧洲各国相继创立了社会主义政 党,工人运动重新发展壮大起来。而资产阶级则纠集各种反对势力,在残酷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使党内机会主义成为一种国际思潮。 杜林(1833——1921)曾任柏林大学讲师。在哲学方面,他用形而上学机械论和唯心史观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方面,他用庸俗经济学观点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在一段时间内,杜林的思想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思想统一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为了德国工人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的巩固,为了使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写了一系列论文批判杜林,1878年7月汇编出版。 《反杜林论》对于帮助中国共产党人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起了重要作用。该书早在1930年由吴平亮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据吴平亮回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看到《反杜林论》中译本,圈圈点点读得很仔细。长征期间,毛泽东丢了很多东西,《反杜林论》却始终带在身边。他后来说,看了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帮助很大。 二、 基本内容: 《反杜林论》共分三编,三编之前有个“引言”。“引言”中的“概论”部分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世界观基础,阐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是全书的总纲。三编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在哲学编里,恩格斯着重批判杜林《哲学教程》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编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杜林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先验主义的方法,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在社会主义编里,恩格斯全面考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明确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一般规律。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所撰写的唯一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一、 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回顾这本书的的写作: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册厚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一部分第5卷。该书第一章第一次发表是在1924年,由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发表了文稿的俄译本。 三、 基本内容: 学习和研究《得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应注意着重研究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下述基本原理。 1、 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 此方面的要点是:(1)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出发的现实前提)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2 物的根本标志。(3)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怎么生产。(4)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分析,第一次阐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此方面的主要论点是:(1)各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3)个人生存的条件是现存生产力和交往形式。(4)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个人活动与交往形式的关系。(5)交往形式更替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3、“市民社会”与国家以及观念的上层建筑 主要观点:(1)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标志着构成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基础的社会生产和交往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3)法是一定的所有制关系的表达。(4)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5)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4、 人们的社会存在与他们的意识 理论要点:(1)人们的物质生产、交往决定人们的精神生产、交往,后者是前者的直接产物。(2)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3)意识只是 由于人们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它始终是社会的产物。(4)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也是由于人们之间迫切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5)意识与现存社会关系的矛盾根源于现存社会关系和现存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 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论证。(1)他们强调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把共产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共产主义 )他们特别声明,建立共产主义的实际前提是生产力的高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2 度发展。(3)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质就是使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 6、 世界历史 主要理论是:(1)要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2)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观察、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3)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环节。(4)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建立共产主义具有经济性质。(5)人类历史是由地域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第2版跋》 一、 写作背景 《资本论》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哲学著作。可以把《资本论》当作是一部辩证法著作。它通过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分析,相当完整地研究和表述了客观的辩证法以及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的主观辩证法,即辨证思维规律和方法,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思维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写作这个“跋”是为了批判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论》中所应用的辩证法方法的责难和误解。《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人们并不完全理解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应用,各国思想家也从各自政治立场或阶级立场出发发出各种议论。其中不乏有人承认《资本论》的叙述方法通俗易懂、明确生动,但更多的人则有意无意地对《资本论》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指责和歪曲。因此,马克思感叹到:“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对这一方法的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所证明。”此外,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也对《资本论》的方法作了错误的理解。 鉴于这种情况,马克思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上述种种指责和曲解作出回答,以便澄清混乱。于是在1873年1月,马克思利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在作了许多重要修改后出版的机 会,写了这篇“跋”。 二、基本内容 这个“跋”的篇幅较长。马克思在跋文中简要叙述了本版所作的几处重要修改,分析了英、法、德等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说明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兴起的必然性,特别着重阐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关系,指出马克思的辩证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及其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1、 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至少有两点; 第一,二者的世界观基础是根本对立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所谓辩证法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客观世界的运动只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的翻版,现实事物不过是“绝对观念”在某一阶段的外化。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首先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规律的反映,主观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就使辩证法有了坚实的客观基础,摆脱了神秘的形式,获得了合理的形式。 第二,二者的阶级基础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产生的实践作用也不同。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的思想表现,他的辩证法虽然具有革命性,但其形式是保守的,是为普鲁士国家辩护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要求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2、马克思在分析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根本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 (1) 应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性理解时尤其要注意对它的否定性理解。 (2) 应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尤其要注意看到现存事物的暂时性。 (3)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 写作背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是恩格斯逝世前写下的一部重要的、成熟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以精练的、耐人寻味的语言,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进行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思想成果,概括了当时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着重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即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伟大思想武器。可以说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马恩阶段的总结性成果。 写这部著作的原因是为了历史的夙愿,即全面系统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他们从前信仰的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创立的。 写这部著作的现实原因是为了适应当时思想斗争的需要。在当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又拿不出新的哲学来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抗衡,只好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英国、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国出现的新黑格尔主义,另一种是在德国出现的新康德主义。这些哲学思潮对德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因此,恩格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12页) 二、基本内容: 全文共分4章和1个结语。全书以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其所实现的变革为基本线索,通过对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的考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继承变革的关系;又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两种世界观、两种方法论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结束语通过分析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待理论的不同态度,说明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第一章 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说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解体的必然性;论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分析其对待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态度。 第二章 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找到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 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 第四章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 写作背景: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写于1908年2月到10月,并于1909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除了继续推行暴力镇压等强制性措施以外,也实行了某些让步和改良政策。这些策略上的变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内部的思想混乱。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美化资产阶级的改良措施,主张工人阶级放弃政治斗争而专注于经济斗争。 在思想文化生活中,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经典力学等传统自然科学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以马赫等人为代表的欧洲新一代实证主义,即马赫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歪曲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宣称自己是用最新自然科学材料武装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主张要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理解和处置“经验”,“清洗”经验中“不是经验的东西”即客观唯心主义成分;标榜自己是所谓的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之上的“中立哲学”,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形而上学”,必须要加以拒斥或摈弃。这一思潮影响了第二国际的一些领导人,他们提出要用马赫主义来填补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空缺,修正马克思主义。 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俄国掀起了一股“讨伐”马克思主义的恶浪,唯心主义哲学倾向加强,宗教神秘主义鼓噪一时。而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取消派”和“召回派”等修正主义也利用马赫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动进攻。于是,马赫主义在俄国迅速泛滥开来。 为了揭露和批判马赫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实质,捍卫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阐明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正确总结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国际国内的修正主义错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列宁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伟大著作,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四、 基本内容: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揭露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论述了哲学上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三个重要结论,剖析了马赫主义的主观真理论,阐明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以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1、 关于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认识路线 列宁提出在感觉、思想和物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7页)所谓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认为物是认识的对象和出发点,感觉和思想是对物质的反映;所谓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否认思想和感觉的客观基础,认为物质是感觉和思想的产物。马赫主义企图回避本体论问题而只谈认识论问题,认为这样就可以超越唯物主义,但实质上它却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 列宁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所谓党性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哲学的派别性。任何哲学在本质上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不存在所谓超越唯物唯心的中立哲学;二是指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哲学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 2、 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列宁正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在之物”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观点,提出了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着的。”(《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77页。)这是指认识对象的客观性,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这就在本质上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别开来了。前者承认认识对象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意识、感觉不过是对外部世界客观实在的反映;后者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主张认识只是意识自身的自我认识。 第二个结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77页。)这是指认识世界和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个结论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它告诉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可以不断地把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第三个结论:“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辨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77爷。)这是指认识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由不全面不确切不深刻的认识到比较全面比较确切比较深刻的认识的曲折前进的过程。这就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的根本界限。 3、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列宁大量引证了恩格斯关于真理问题的有关论述,系统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 第一, 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 第二, 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 第三, 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四,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4、 关于唯物主义的实践观问题 列宁认为,在实践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马赫主义在研究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时,虽然打着科学性、客观性、中立性的旗号,但却最终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的泥坑。 在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实践观之后,列宁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在实践问题上必须坚持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三, 理论能够而且必须指导实践。 5、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认识中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问题。为了彻底批判马赫主义在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他们对恩格斯思想的歪曲,列宁详细分析和具体发挥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自由与必然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一, 指出恩格斯始终坚持规律的客观性,承认客观必然性的独立存在。 第二, 认为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理解和把握了自由与必然的相互关系。 第三, 指出恩格斯既不怀疑有“盲目的必然性”,又肯定了“盲目的必然性”必然要转化为“为我的必然性”,这就充分断定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第四, 认为恩格斯在他的论述中强调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极端重要性。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 写作背景: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长时间研究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结晶,写于1915年,发表于1925年。它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诡辩论和相对主义,深刻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俄国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处,资本主义发展的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其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和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国际市场和世界并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在1914年8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形势。如何判断时代的特征,如何判明战争的性质,如何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成为摆在第二国际领袖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打着辩证法的旗号,鼓吹阶级合作,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有帝国主义性质,又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号召各国无产阶级大力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这种情况下,列宁认为必须要解决判断时代特征和战争性质、制定正确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也就是深入研究辩证法问题。唯物辩证法问题的研究,为列宁揭示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和特点,深刻分析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革命与改良等问题,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 基本内容: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 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即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4)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钥匙 (5) 统一性和斗争性是辨证统一的 2、 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 任何认识问题都包含着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 (3) 人类认识是一个辨证的过程 3、 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于不懂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促使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真理性认识。这表明,只有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坚持辩证法,才能发现全面的、完整的、发展中的事实,获得无比 丰富的认识。如果不能照辩证法办事,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罗列一些现象,那就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写于1937年7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正处于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国内外各种矛盾纷繁复杂,变化多端,斗争尖锐曲折。面对新的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花费了极大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以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中国式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首先是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批判了“左”倾路线的错误,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和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则问题。接着,又从哲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清算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以便提高全党同志和广大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而为迎接和指导抗日战争的伟大斗争,争取这个斗争的伟大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论》就是从认识论角度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怎样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著作。 二、基本内容: 1、 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完整的概括,系统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对实践和认识矛盾运动进行考察,全面论述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 3、 揭示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科学地概括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4、 深刻揭示了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矛盾论》 一、写作背景: 《矛盾论》是毛泽东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写于1937年8月。这部著作和实践论一样,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揭露和批判党内存在的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而写的,是对建党以来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矛盾论》是毛泽东1937年7、8月间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时写成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个部分,原题目为《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时改名为《矛盾论》。 二、基本内容: 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阐述唯物辩证法创立的伟大意义。 2、 系统阐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提出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新论断。 3、 系统阐述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说明研究这一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 4、 详细阐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本文档为【经典著作选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19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