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

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

举报
开通vip

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 我们今天常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黄色”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黄色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是不准用的。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色情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

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
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 我们今天常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黄色”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黄色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是不准用的。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色情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黄色”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西方的“黄色”——色情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不同民族对同一个色彩有不同的心理认知,而这种不同的心理影响最主要来自于色彩在不同国家的象征意义。在西方黄色与性直接挂钩,被认为是低俗和卑劣的事物的象征。然而在中国,黄色却被认为是民族色彩被国人所崇尚,并且有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黄颜色文化。 自古黄色就和中国人有着不解之缘,远古时期中国人就在黄土高原上发迹,在黄土地上狩猎,采集,农耕,生儿育女,不断生息繁衍,哺育了华夏子孙。可以说是黄土地给了我们生存的食粮,是黄河喂养了华夏儿女,形成了黄皮肤的中国人,并形成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甚至到了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时期,黄色被大量应用在皇宫之中,成了贵族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黄色文化。 以黄土高原为摇篮的中华民族视黄色为最重要的“正色”,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大地和王权。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黄色民族。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是一个光明向上的民族。中国人对黄色为何如此情有独钟呢,除了它与生俱来的基本含义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地神”的崇拜。那么何为“地神”,这要从中国的地理特点与历史文化说起。我们中华民族和黄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远古时代西北地区出现人类以来,在黄土高原和黄河这片黄色土地上,人类聚集而居,狩猎,采集,织布,农耕,生儿育女,不断繁衍,造就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起源,造就了一个黄色皮肤的民族。不能不说黄土地(黄色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色之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为这片黄土地孕育了华夏儿女形成了华夏农耕文化。就连被冠以人类祖先的黄帝的名称也来源于黄土地。在四千多年前,黄河地区一部族首领轩辕氏帮助炎帝打败蚩尤统一了部落,而后轩辕氏又战败炎帝统一各部落成为联盟部落首领,当地人们称其有“土德之瑞”(当时制陶业已有一定发展,人们看到“土”经过炎烧能变成各种陶制品,因此把“土”看得很高贵),兼之西北高原一带的泥土为黄色,称其黄帝。并且在他的统治下,不断繁衍的中国人逐渐也就有了一个统称———炎黄子孙。研究古文化的学者们提出过另一种说法,黄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常爱谈的那个“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 由此看来,不管有多少种说法,万变不离其宗,黄帝的尊称的起源还是和中国人对地神的尊重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黄色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已成了中华精神的象征,民族的象征。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黄色在中国渐渐从天文地理的自然形态对中国人的影响转变为社会形态的影响。从过去远古时代被人们单纯崇拜演变到封建时期对人性对国家的控制中。黄 色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并在逐渐渗入到国家政权当中。由于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中,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黄色”通过土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这样,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所以封建统治者们像着了魔似的热爱黄色,将其应用到皇室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来达到体现中央集权,财富的目的。在此黄色又兼具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和为国家机器服务的功能。 中国古代,黄色看作君权的象征。封建社会里被视为正色的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中黄色最尊。因此,在历朝史料和小说戏曲中,常可看到黄色被视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色和御用色的故事。 黄龙,是只有帝王的服饰上才能出现的;黄袍,是只有帝王才能穿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也要做一出“黄袍加身”的戏,以显正统;据宋人王懋《野客丛书》记载,至少从隋朝开始,黄袍就成了只有帝王才能穿的服饰。清朝严禁擅用黄色,据清人蒋良祺《东华录》记载,清雍正时平定青海叛乱有功的大将军羹尧,后来被判死罪的原因中,就有出门用黄土填道、用鹅黄色荷包、擅用黄包袱等罪状。皇家的围墙、宫殿,可以涂上明亮的黄色,而一般人则绝对不允许用黄色涂抹建筑物。 在中国封建制度时期,尤其以清朝为例。黄色得到空前的利用和强化用以加强帝王对国家的统一,起着为国家机器服务的用途。这种运用体现在皇家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杖,“黄榜”是天子的诏书,“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皇帝行经的道路在诸条并行道路的中央,称为黄道;紫禁城的建筑上也运用了大量的黄色,皇帝的坐椅,镶有龙纹的柱子,琉璃瓦,甚至一些陶器瓷器上都会有黄色的装点,此外,不仅纯黄色得到应用,就连与黄色相近的色相也被利用,金黄、明黄和赭黄等也成了帝王专有的色调。额枋上的彩画里用金绘制龙的图案,用金勾划边线;在门窗上用金装饰裙板和隔心,勾划边框和角叶。由于这些金的作用,使整座建筑闪闪发光,异常豪华。将皇家的威严更淋漓地表达出来,和正黄色所表达的中央集权之意完美的融合,达到协调统一。 黄色作为一种民族色彩影响的是统治者还有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它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中国人正是通过黄色将“至尊”与“忠义”的象征含义织入民族的色彩喜好之中的。 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一、海洋文化与英语词汇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可以说是广义“文化”, 它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成果,也可以包括人类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因而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为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中层为制度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 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深层即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又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语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 集团的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各种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加上各种组合规则和表现形式,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风土人情。总之,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起,民族语言也就是一定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任何文化的特点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共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构成了鲜明的海洋文化,因而它的语言也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关于海洋文化,曲金良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固有海洋而创造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所以,海洋文化既与航海的工具有关,而且与民族的航海实践, 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有关。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占领土面积94,的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的第一大岛,岛内任何一点距海最远不超过120公里,环岛的海岸线近8000公里,曲折、幽深的海岸线和深水海港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国的航海运输业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既促进了英国自身的发展(也对英语语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航海业的发展与英民族的发展兴旺息息相关。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洲,1522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后,欧洲的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为取得制海权的地位,英王亨利八世对海军进行了改革,使得英国在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依托着航海优势和精良的设备,英国建立了一个大于本土150倍的殖民帝国。今天,英国的商船数量依然居世界前列。航海业在英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英语语汇中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由于英语中的船和船上工具的习语、海难的习语、风和鱼的习语能展现海洋文化的特点, 故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但习语(idiom)有不同的理解,根据钱伯斯英语惯用沿词典(Chambers Dictionary of Idioms)的分类法,习语包括隐喻性表达方式、格言、谚语。本文采用了这种定义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二、有关船上用具的习语 船舶是人类征服海洋、江河的重要工具,船舶是海洋文化的载体。英语中许多习语就是 船和船上用具为喻体的航海术语引申而来,展示了帆船时代水手生活的图景。这方面的 词语 三年级上册词语表全部的拼音abb词语读音易错用的词语形容雾的四字词语七年级语文上册词语 数量很多,请看一篇以船上用具为喻体的航海习语组成的短文。 水手们在远航(set sail)之前,必须熟悉缆绳的打法(know the ropes)。他们长时间地从事划桨的苦工(be chained to the oars),没有时间休息(rest on one's oars),因为船长会来干预的(put one's oar in)。掌舵(take the laboring oar,take the helm)的船长最重要,须了解地形(see how the land lies)和确定风向(see how the wind blows),决不能迷失方向(lose one's bearings)。有—天,突然碰到敌船,所有的人都清理甲板,准备战斗(clear the decks)。虽然敌强我弱,大家同处危局(in the same boat),水手们将船旗(colors)钉在桅杆上,决不投降(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st)。最后,当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with flying colors),船只返航时(when the ship comes home),所有的人才得以开怀畅饮,喝得像风中的三条帆脚索一样东倒西歪(three sheets in the wind)。 以上习语中oar(桨),ropes(船),bearings(方位),color(船旗)均为船上的用具。很多习语 已经有了引申意义,再举数例: have an oar in everyman's boat 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爱管闲事 miss the boat误船——失去机会 rock the boat摇晃小船——捣乱 when the ship comes home船回港——好运来临 tight ship管理完善的企业,家庭和组织 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过夜的船——萍水相逢的人 A great ship asks for deep water大船走深水 三、海难的习语 航海常常伴随着危险,因而英语航海习语中有不少有关沉船海难的习语。很多习语已经 有了引申意义。如: (1)all at sea:船在海上失去控制,只得随风漂流。现在这一习语的含义是“不知所措”的 意思。例如: He is all at sea as what to say next. (他简直不知道下一步该说什么。) (2)get into deep water:陷于深水之中。现在这一习语的含义是“陷于困境”的意思。例如: We'd better not talk about starting up a new company before the first one is operating smoothly, or we'll be getting into deep water((在第一个公司未能顺利运作之前最好不要谈论建立一个新的公司,否则我们会有新的麻烦的。) (3)in low water:搁浅。现用来表示“缺钱,拮据”的意思。例如: He spent every penny he had and was in low water((他花完了所有的钱,十分拮据。) (4)go by the board:桅杆顺着船舷落入海中。现比喻“安排落空;计划失败”的意思。例如: Some young people have let the tradition go by board((有些年青人把老的传统抛在脑后。) (5)all hands to the pumps:船突然漏水,所有人都去抽水。现在该习语比喻“全力以赴”的意思。例如: We'll need all hands to the pumps if we want to win the victory((我们需要全力以赴才能获得胜利。) (6)between the devil and sea:在魔鬼和海洋之间选择。现比喻“进退维谷”的意思。例如: I'm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What's to be done?(我进退维谷,该怎么办?) 四、“风”(wind)的习语 英语的风(wind)与航海有关,航海行船离不开风,尤其在帆船时代,没有风无法航行,因而就有了raise the wind(找风)这一短语,引申义为“筹钱”。航海中风向最重要,就有了find,see how the wind blows(看风向——观望)、trim one's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的习语;出门要观天色,因而有look out for squalls(提防暴风——提防危险)的说法;顺风行驶(sail before the wind)就会“成功”;逆风行驶(sail against the wind)比喻在困难条件下工作;迎风航行(sail close to the wind),引申为“几乎犯法”。某些习语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如take the wind of(抢占上风——先发制人)、blow cold and hot(摇摆不定)、get the wind of(得到风声)等。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英语的“西风”(west 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雪莱在西风颂中由衷地歌颂了西风,而西风在汉语中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下列习语则反映了英国人的航海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 (1)three sheets in the wind:sheet是用来固定风帆的帆脚索。到帆脚索绷紧时,帆船就满帆前进,平稳自如。如果三条帆脚索都随风播曳,整条船就会东摇西晃,像一个醉汉一样。此短语形容醉酒的样子。 (2)hang in the wind:帆船在风向改变后,往往摇摆不定,难以确立航线。现在此习语用 来表示“犹豫不决”的意思。 (3)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种下风收得暴风,汉语的“恶有恶报”有相同的含义。 (4)cast an anchor to the windward:把锚抛在向风处,现有“未雨绸缪”的意思。 (5)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锻炼不出好水手; (6)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正扬帆。 (7)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人人厌恶的风不是好风,现有“坏事并非让所有人受害”的意思。 五、鱼fish的习语 航海捕鱼一直是英国人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航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是世界十大捕鱼大国之一,每年英国人的平均食鱼量几乎是美国人的四倍。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航海捕鱼的生活方式,为英语语言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语汇,仅与“鱼”有关的词汇就不少。 (一)源于捕鱼业的习语 源于捕鱼业,以fish为喻体的习语有:hook(land)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得奖);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strike a fish(猛拉钩线把鱼钩住);swim like a fish(识水性,像鱼一样善于游泳);fish for,(拐弯抹角地打听或谋取);fish or cut bait(定取舍,决定行动方针);fish out(up)(钓光,捕尽,探寻,找出,掏出,捞出);catch fish with a silver hook(银钩钓鱼,意指钓不到鱼,花钱去买鱼,冒充是自己钓的)。 英语中的fisherman的形象并不佳,a fisherman's story(a fishy story)指的是不可靠的夸张故事,大概渔夫们经常夸大捕到鱼的体积吧。fish wife(卖鱼妇)比喻说话粗野的人。 以鱼的神态,动作作为隐喻习语的也不少。如:white about gills(鱼鳃变白——有病容);nibble at(鱼咬一小口——尝试);alive and kicking(活蹦乱跳——生气勃勃);get a rise of(跳过——超过);fish dive(鱼跃), a fishy stare(两眼发呆的凝视)。 英语中某些“鱼”的习语,有其特殊的语源,承载着英吉利民族的独特文化色彩。如: (1)neither fish/flesh, nor fowl:中世纪时,fish是僧侣的食物,flesh(肉)是普通市民的食物,fowl(家禽)是穷人的食品。既不是fish或flesh,也不是fowl,即非驴非马之意。类似的词语有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一个当成鱼,一个当成肉——厚此薄彼)。 (1)a pretty kettle of fish:在苏格兰,每逢鲑鱼回游的季节,人们去河边进行野餐,吃一锅新鲜的鲑鱼,场面十分热闹,因而这个短语就用来形容“一闭糟”的局面了。 (3)red herring:比喻转移对主要问题的注意力的东西。此习语源于猎狐时,用熏鲱引开猎犬不使它循嗅迹追猎。习语draw a red herring across the track意为谈些不相关的东西来分散谈话的中心。 (4)April fish:西方有愚人节作弄人的习俗,受骗上当的人被称为April fish。 (5)eat fish on Fridays:斋戒日吃鱼(有些基督教信徒在星期五不吃肉,作为守斋)。 (二)“鱼”的英语谚语 以“鱼”为喻体的英语谚语也不少,体现了英吉利民族的智慧。 (1)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 没捉到鱼别忙着开肚取肠(勿操之过急)。 或:鱼未捉到不要忙着煎鱼;不要操之过急。 (2)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抓鱼就不要怕沾水。即,有心采花不怕棘。 (3)If you swear you will catch no fish. 诅咒捕不到鱼。即咒骂不解决问题。 (4)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两次上钩的鱼是蠢鱼。即智者不上两回当。 (5)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 新鲜的鱼三天也要变臭。即作客不可久留。 (6)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常在水底游。即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7)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弱肉强食。 (6)Venture a small fish to catch a great one( 欲钓大鱼,先舍小鱼。 (三)英汉“鱼”的习语比较 英语中fish的伴随意义非常丰富,习语的数目也很多,可以表示各种人,ashy fish(害羞的人),a cold fish(冷漠的人),a lose fish(道德上放荡的家伙), a poor fish(愚蠢而又可怜的家伙),以及a queer (odd,strange)fish(没人要的鱼,低档鱼)等等。 汉语中有关“鱼”的习语并不多见,且“鱼”有不少伴随意义。如指坏人“鱼龙混杂”;劣质货“鱼目混珠”;物产“鱼米之乡”;信件“鱼雁传情”。作为“余”的谐音,还有“年年有鱼”的习语。鱼可以作动词,表示“宰割,欺凌”,如“鱼肉百姓”。“鱼肚白”用来比喻天快亮的颜色。“黄鱼”比喻司机为捞外快而私带的旅客。“比目鱼”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 试比较下列英汉习语,它们的喻义大致相同或相反,但使用了不同的喻体,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前者深受海洋文化影响,后者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1)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能喝酒。相当于汉语的“牛饮”,牛是主要的农耕工具。 (2)cry stinking fish:卖鱼人叫卖臭鱼,自扬家丑。汉语有一相反习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进到网里都是鱼。相当于汉语谚语“抓到篮子里的都是 菜”。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从头臭起。相当与汉语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5)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汉语的等值习语为“不要班门并斧”。 (6)There i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s out of it:海里的鱼和冒出来的鱼一样多。相当于汉语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汉语习语“如鱼得水”表示处于顺境,英语习语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表示处于逆境。英汉语言中均有“喂鱼”的说法,即feed the fishes(晕船;葬身鱼腹)。 某些以鱼为喻体的英语习语(虽然表面形象或意思与汉语语汇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正是表面的相似,为习语设下了陷阱,在翻译这些语汇时,需敏感地意识到习语之间存在着的文化差异。例如: (1)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此习语并非小池塘容不下大鱼,而是小池塘的大鱼,相当于汉语谚语“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此习语并不等同于“浑水摸鱼”,而含有干预,冒险之意。 (3)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用一条小鲱鱼去钓一条大鲸鱼,有“用小本赚大钱”之意,而不是抛砖引玉。 邓炎昌指出:“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但包含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英语中之所以拥有大量的航海词汇,与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海洋文化有着密切的 关系, 反映了英吉利民族的文化特殊性。正是这些文化特殊性,造成了英语词汇的特殊文化内涵意义。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差异常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获取不确切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跨文化交际。因而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仅仅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传授,而应注意语言的文化载蓄功能,尽可能地讲授所学语言储存的民族文化知识,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比较,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其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中美文化“由于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历史传统、社会背景、观念习俗、地理环境等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差异性”。 马 樱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由于价值观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动力,从价值观角度,在人性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价值优先选择几方面,阐述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及其渊源。 [关键词] 刮痧 文化冲突 价值观 1. 引言 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其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中美文化“由于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历史传统、社会背景、观念习俗、地理环境等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差异性”。1 人类的基本价值尺度,通常包括: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取向、人际关系取向等几个方面。 2. 从人性观角度阐述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美国的建国之父是信奉“人之初、性本恶”的,于是有了三权分立,有了多如牛毛的繁规细则,让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犯法必究。2 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相信人性基本是善的,如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三字经》的第一段就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以德育人,强调榜样或模范的引导力量。 影片中,虽然我们在表面上没有看出这方面的文化冲突,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得出正是由于中美对人性的不同解读才产生了整个“刮痧”诉讼事件。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的对立 在“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所造成的。 西方医学接受“天人相分”思想,以解剖学为基础,力求“精确”与科学验证。 电影《刮痧》中,从表面上看,东西方医学的不同似乎是产生这一系列误会的根源。 4. 从人际关系取向角度阐述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美国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而中华文化的主线是人伦本位。“简而言之,个人本位就是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言谈举止,办事风格,只要不妨害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人伦本位可以说是群体本位,或换一种更现代的说法,就是集体主义,一个人说话办事,总是以不破坏群体关系为前提。一个人该做什么,往往受制于特定的群体类别和等级次序。”3 4.1 中美家庭关系价值取向不同 在美国家庭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首位的,父母不能将没有自制能力的儿童单独留在家中,不能打骂儿童。 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单位和载体。电影《刮痧》中,许大同说儿子是其生命的延续,并且版权归其所有,以及许父对许大同说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的一些方面。 中国家庭强调家族、血亲之爱。中国人常常说“虎毒不食子”,所以在面对儿童福利局指控他虐待儿子时,许大同觉得此项指控不可思议。他对妻子简宁说:“父亲爱儿子,天经地义,还用得着证据,发表声明,你不觉得荒唐吗,”。 孝顺父母是中国家庭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能够拿到绿卡而向法官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痧的。后来,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许大同一直对父亲隐瞒一切。为了尽孝道,许大同替父背负罪名并对父亲隐瞒事实的行为与美国尊重事实的法律意识相悖。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孝”的概念。 “养不教,父之过”,中国儿童教育以严格为主,有时需打骂管教,民间有“棒下出孝子”的说法。正如电影中许父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4.2 中美朋友关系价值取向不同 在美国这个动态的社会,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情。 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人们一般不大愿意与陌生人接触和交往,交朋友讲究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4。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是昆兰这位知识产权法律师,仅仅因为昆兰是自己的朋友,信得过他。第二次听证会时,虽然第二任律师表现得体,但许大同并不信任这位家庭法律师,认为她任由对方律师“泼脏水”;当昆兰到法庭作证确实看到许大同打儿子后,许大同非常愤怒,认为昆兰出卖了自己,进而辞职,对昆兰说“道不同不相与谋”。中美不同的朋友观造成了这对朋友关系的决裂。 重人伦本位使得中国人做事爱面子,特别是不能让朋友丢了面子。影片中,丹尼斯打了保罗后又不愿向保罗道歉,许大同为此打了丹尼斯。后来许大同向昆兰解释说他打儿子是为了尊敬昆兰,给他面子。昆兰听后非常震惊,他不能理解这种“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5(从价值优先选择角度阐述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在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当某种价值取向与另外一种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首先需要做出价值优先选择。 5.1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选择 美国人强调个人利益,对集体采取有限奉献的态度;而中国人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不能因小家误了大家”,强调对集体的完全奉献。影片中,在简宁分娩时,许大同由于公司开会而未能到场,这种选择在美国社会是无法接受和原谅的。 5.2 妻子与未出生的儿子之间的选择 美国人强调人权。影片中,广慈医院的妇产科护士在法庭上提到,由于简宁难产,许大同明确地做出了“保大人”的选择,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人之常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护士则认为“他不给孩子生存的权利”。 5.3 亲情与法律之间的抉择 送父回国时,许大同体会到父亲心情,他不顾美国法律将儿子从福利院中偷了出来,为的是让父亲在回国前见上孙子一面。在他心中,当时亲情已凌驾于法律之上,但这种行为与美国尊重法律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6. 结论 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当今整个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双方文化之间是平等的,无优劣之分,在某些方面他们可以是互补的。在中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当谨防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去理解和衡量对方文化,而应通过各种渠道向对方传播本国文化,努力使本国文化“走出去”。在影片结尾,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正在为“走出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晨. 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2]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 [M].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66. [3]同注[3],261.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42. 作者简介 马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助理翻译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一 体态语与负语用迁移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1-13 11:04:00 ] 作者:陈 莉 编辑:studa0714 根据对交际的作用。语用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外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规则获得成功,而负迁移则相反。语用迁移也可按照语用学研究的两个侧面分为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话用语言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社会语用迁移指的主要是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以及语用 参数 转速和进给参数表a氧化沟运行参数高温蒸汽处理医疗废物pid参数自整定算法口腔医院集中消毒供应 的判断。 根据迁移对获得新语用知识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迁移通常分为:正语用迁移,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获得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促进作用的影响;负语用迁移,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获得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干扰作用的影响。 由于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常负面地迁移他们现有的文化和语言知识,导致了交际的失败,信息的误传。人们在交际中虽然能容忍一些语音及句法方面的错误,但是“违反交际规则却视为无礼(bad InatLrte)的表现。”(wolfson,1983)因此,有必要关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体态语的语用迁移研究。 三 体态语的负语用迁移 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多达27万种姿势和动作,比人体所能发出的声音都要多。人体各种姿势和动作所表示的含义是复杂的。体态语就像语言一样,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自身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它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体态语的了解了出错,就会产生体态语的负语用迁移,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1 手势语 布罗斯纳安说“手部动作实际上是身势语的核心。”(毕继万译,1991:115)由于文化的差异,将适用于英语国家国情的“打榧子”教学法移用到中国学生身上,难以被学生接受,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招呼别人过来,中国人手心向下勾动是招呼成年人,手心向上是招呼幼儿和动物。而在英语国家手掌朝下向自己,方向勾动是招呼幼儿和动物过来;用手掌向上或向左朝自己方向勾动是招呼成年人过来。如果把对中国手势的理解,移用到英语国家人身上,势必会产生误解,甚至会令人有被轻视、侮辱之感。导致交际的中断。 2 目语 目语就是通过视线来传递信息。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是人类深层心理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目光的微妙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人际间的交往有时用简单的目光交流就可以传递。英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相比,目光交流的时 间更长,更频繁。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或者逃避推托,也可能表示羞怯。而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者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毕继万,1999:26-27)如在英格兰地区,礼貌的倾听者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方,并不时地眨眼以表示他对谈话内容很感兴趣;回避对方的视线,是不愿意对方看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若以其本族人眼神交流的特点来移用到中国人身上,会为中国人回看时间太短而反感,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或者认为中国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多躲躲闪闪;而中国以本国眼神交流来衡量英语国家人士,则会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过程中总爱死盯着别人。产生负语用迁移,影响交际的进行。 3 走姿 前苏联曾流传过一个笑话,说美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脚下的土地都归他们所有,英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是不屑于理睬谁是他脚下土地的主人。布罗斯纳安在中国调查发现,中国人也普遍感到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傲气十足”。他说“在中国人看来,英语国家的人自由自在地行走时,神气活现,贪得无厌,垄断独霸,专横跋扈,盛气凌人。”英语国家的人则“可能将中国人的走路姿势看成是畏畏缩缩,羞羞答答,或者怕出风头。”因此,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以本族人走姿的习惯特点去要求对方,就会产生上述的误解,导致负语用迁移,成为交际的绊脚石。 布罗斯纳安曾问一名中国学生,他对英语国家的人行为举止最反感的是什么,这名学生感情冲动的说,他最为气愤的是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胸腹高挺,大摇大摆,“好像整个世界都归他所有一样”。这名学生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显然是将他对中国人走路的姿势的理解和认识,移用到了英语国家人身上,因而产生了错误的观念。 4 体触行为 体触是借身体间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有的国家体触频繁,有的则较少。有学者根据这一差别,区分了体触文化和非体触文化。布罗斯纳安认为:“人们倾向性的看法是;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英语国家的人的体触却较为少见。”他的依据是:“两种人初临对方环境时所遇到的强烈文化休克证实了这种看法:中国人感到孤独和隔离,而英语国家的人感到摩肩接踵,拥挤不堪。” 在英语国家,同性之间,尤其是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如手拉手、勾肩搭背、搂腰,被视为禁忌,一般人认为这是同性恋行为,但在一般的异性朋友中间却是容许的。中国异性朋友之间却只能握手,身体其它处不可触碰。 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很常见:在公开场合,关系密切的同性青年男女常常体触频繁,女性挎着胳膊或搂着腰,男性互相搂着肩膀。英语国家的人见此情景常十分震惊,以为这是公然的“同性恋”行为。英语国家人将本族人体触的文化准则和社会规约移用到中国人身上,因此他们不能理解该行为。 英语国家的人在通过拥挤的人群时,爱用双手触碰别人的身、手、肘或肩部,分开一条路。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不用手分路,而用身体躯干挤过人群是很不礼貌的。反之,中国人对英语国家这种体触行为也是极为反感的。中英国家人士在此出现的分歧同样在于他们各自移用了本族体触的规范与文化,去套用到对方身上,因此导致了。误解。产生负语用迁移。 四 结语 阿伯罗?比亚说,“我们以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体态语在人际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加强体态语知识学习。要求我们克服对不同文化体态语的误解,避免冲突和误用,避免产生体态语的负语用迁移,避免信息交流的失败,才能促使交际顺利进行。目前,我们对体态语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仅就不同文化上体态语产生的负语用迁移进行了探讨,该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步探讨和解决。 从认知角度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方法 摘要 隐喻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翻译中应注意考虑隐喻能否保全、喻体形象如何传达、修辞格如何表现、如何保留喻义等。因此,对能够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对接的,可采用直译方法;对不能把原语中的喻体直接转移到目的语的,若能做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可采用意译方法;对原语隐喻中所含概念域在目的语中既不能对等映射又不能归化映射的,只能采取译喻义的办法。 关键词 隐喻;认知;概念域;映射 一、隐喻的认知性 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隐喻“不只是存在于语言之中,它还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认知是形成隐喻的基础。隐喻的精炼、新奇、间接和婉转等特点均为增加语言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可能。在翻译实践中。隐喻的理解与应用是建立在原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共享概念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对喻体有共同的认知,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类比陌生的事物,以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理查兹在定义隐喻时提出:要决定某词是否用作了隐喻,可以通过确定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并共同作用,从而产生了一种包容性的意义。因此。隐喻的构成有3个要件:主体、喻体和喻义。主体指喻体所依附的对象,喻体指用于比喻形象主体的术语,喻义指主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一般情况下,隐喻中的喻体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理解过程通常是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以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而喻义则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 二、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涉及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从表面上看,隐喻句体现的是语言的美感,其实更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或说话者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鉴赏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在翻译中能否处理好这个语言现象对于在译文中忠实地、全面地再现原文的话语信息是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有认知基础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的心理运作机制而产生的结果。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一方面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效率和乐趣,另一方面又对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隐喻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借用熟知事物的功能、特征、形状、性质、过程、状态来映射陌生、新鲜的事物。从而对此事物产生更加清楚明晰的认识。处理好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会使语言生动,增强论点的明确性及有效性。因此,翻译科技英语中的隐喻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隐喻能否保全,喻体形象如何传达,修辞格如何表现,喻义如何保留等。科技英语中的隐语翻译基本可分为3种情况。 1.直译 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王宁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不断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来诠释原语的意义。”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感官和身体构造)和包括通感现象在内的相同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基于相同的感知。不同民族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能够产生类似的概念结构。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前提的,语言是与概念结构一致的象征符号系统。基于对客观世界相同的认知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必然会出现众多概念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表达形式,对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根据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方式,可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在翻译方法上一般可以采用直译,即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隐喻修辞手段、喻体形象和喻义。如可以将The image demon is chargedwith the task of convening stimuli received from thesensory systems——sight,hearing,touch,taste,smell intoimages译为“从事影像处理的负责接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类感官刺激,并把它们转换成影像”。句中的the image demon为“从事影像处理的”(大脑处理信息的一种认知模式)之意,译者没有改变原文的喻体。采用了原文中的隐喻义
本文档为【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02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