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05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

3-05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

举报
开通vip

3-05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3-05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 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4) DZ/T 0186—1997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勘查中的充电法勘查,其中的技术规则也适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等问题的充电法勘查。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和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499—93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DZ/T 0069—93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

3-05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
3-05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 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4) DZ/T 0186—1997 1 适用范围 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适用于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勘查中的充电法勘查,其中的技术规则也适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等问题的充电法勘查。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和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499—93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DZ/T 0069—93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 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 总则 3.1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充电法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相对围岩为良导体充电电场的分布特征,解决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勘察等有关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3.2 应用范围 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和条件,充电法可以不同程度地解决下列问题: a) 圈定矿体范围 b) 确定矿体的产状及埋藏深度; c) 查明相邻矿体间连接关系; 1 d) 寻找新的盲矿体; e) 了解地下水的流向、流速; f) 追索地下管线。 3.3 应用前提和有利条件 3.3.1应用前提 a) 被勘查的目标体必须有良好的露头(人工、天然); b) 被勘查的目标体比围岩的电阻率足够小,目标体大小和埋 深适当,其引起的异常能被测出,并能从干扰异常中识别 出来。 3.3.2应用的有利条件 a) 勘查对象比围岩电阻率应小100倍以上,勘查对象与 围岩的电阻率均应相对稳定; b) 地形影响和地表不均匀性干扰较小; c) 接地条件良好,极化稳定; d) 工区内无明显工业电干扰。 4工作设计 4.1 工作任务 4.1.1 根据经济和技术条件,充电法的任务可分为生产任务和试验任务。 4.1.2 工作任务由任务书明确规定。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 a) 项目名称、工作地区的范围; ) 工作目的及勘查对象; b c) 工作量及经济技术指标; d) 提交成果的内容和完成任务的期限。 4.1.3 工作任务下达后,应根据任务书编写工作设计书。设计书的内容应包括: 2 a) 任务及目的要求; b)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施工条件及方法有效性分析; c) 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d) 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e) 经济指标和生产管理要求; f) 设计附图。 4.2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人文、气象、交通运输资料; b)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地貌、水系发育、土壤、 情况; 植被 c)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测绘资料、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 d) 工作地区以往的物探资料。重点收集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电性资料; e) 工作地区可供选作充电的露头、钻孔、坑道等资料。 4.3 方法有效性分析 4.3.1 设计时,应依据邻区或其他类似地区的工作成果、正演计算或模拟试验结果以及踏勘和现场试验的结果,逐项分析充电法及配合其它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可达到的程度。 地质条件具备而地球物理前提不明,方法有效性不能肯定的,只能作为试验项目;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前提均不具备的,不得投入充电法工作。 4.3.2 踏勘和现场试验 3 4.3.2.1 踏勘 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核对地质情况及研究程度,了解可供利用的山地工程、测绘标志、以前的物探、化探测网及异常标志等; )了解可布测区的范围、测线方向及长度; b c)了解可布充电点、无穷远极的位置及导线敷设路线; d)了解工区地形、地貌、通视和交通运输等工作条件; e)测定某些岩(矿)石的电阻率参数。 4.3.2.2 现场试验 对缺少物性资料或方法有效性不明的新区,设计工作中应进行现场试验,以便明确方法的有效性和确定最佳技术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a)现场试验工作应选择地质情况比较清楚、且具有代表性的区段; b)现场试验工作可沿勘查对象走向和垂向各作一条电位及梯度剖面,以了解充电法是否能解决所下达的地质、工程任务; c)在肯定方法有效的前提下,应进行不同点距、极距试验,为确定最佳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4.4 工作精度 充电法电位和梯度观测,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或平均绝对误差来衡量,分级列于表1。 4 表1 观测值级别 U(?U),2.5mV U(?U)?2.5mV U/?(?U/??MN) U(?U)平均绝对误差 误差 均方相对误差(%) (mV) 有位误差 无位误差 有位误无位误差 精度级别 差 A 5 3 0.2 0.1 B 10 6 0.3 0.2 5 4.5 测区与测网 4.5.1 测区范围 测区范围的确定应依据如下几点: a)当工作目的是评价矿体的规模时,测区的大小应使异常能在足够的正常场上衬托出来。测区长度可为预计矿体长度的2,4倍; )当工作目的是寻找新的盲矿体时,测区范围应大于矿b 体可能存在的范围; c)当工作目的是解决某些专门问题(如矿体连与不连、矿体的倾向、埋深等),只需选择若干条精测剖面,剖面的长度要求的足够的正常场衬托。 4.5.2 测线方向 a) 测线应垂直勘查对象走向,并尽量与勘探线一致; b) 当勘查对象与围岩电阻率差异不够大时,还应设计一定数量的斜交剖面; c) 确定地下水流速、流向的测量,测线应以放射状布置(参见附录B)。 4.5.3 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 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应根据任务要求,结合矿体大小及赋存状态、干扰因素等确定。 a) 测线间距一般应为预计矿体长度的1/3,1/4 ; b) 测点点距一般应为测线距的1/4,1/2之间; c) 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间的关系见表2: 7 表2 线 距 点 距 工作比例尺 m m 1:10000 100 20,50 1:5000 50 10,20 1:2000 20 5,10 1:1000 10 2.5,5 d) 井下或坑道工作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点距为2.5m,5m。 4.6 测地工作要求 4.6.1 测地精度 充电法测地工作要求分别列于表3: 两次观测电流强度不等时,应归一到较小电流计算平均绝对误差。有位误差包括了无位误差、测地误差和布极不准引入的误差。 表3 精测剖面图上电极排图上平面相邻点距误差 % 相对高程限差 列 精度级别 点位限差 mm 方向误mm 限差 均方相对误差 差 A 2.0 4 2 1.2 5? B 2.5 8 4 — 10? 4.6.2 对充电点和验证工程点的位置等应进行联测,并粗略 8 测定(或估计)无穷远供电极及固定测量电极N的位置。 4.7 观测方式的选择 充电法的观测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及不同的要求(如对工作效率、分辨能力、细致程度、避免干扰等方面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观测方式。一般常采用电位和梯度同时测量的工作方式,在要求快速得到完整的电场全貌和确定地下水流向、流速时,才有选择性地采用其他观测方式。 4.8 充电点的选择 a) 充电点的位置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目的,选在地表、坑道、钻孔中的矿体露头上; b)只要条件允许,应在勘查对象的两个或更多的点上分别充电,且充电点应放在相对勘查对象的不同位置; c)为了成果解释的需要,必要时可在勘查对象之外地段进行充电,以便掌握工区内正常场的特征。 4.9 “无穷远”极要求 “无穷远”极的布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a)“无穷远”极应放在垂直勘查对象走向的方向上; b)“无穷远”极到测区中心的距离,应大于测区对角线的两倍,一般应在1000m以上;确定地下水流向、流速等工程的充电法勘查,按有关要求确定(参见附录B) 4.10 固定N极的要求 4.10.1 电位观测时,需要布设固定测量N极,N极应布设在自然电场相对稳定的地段,又要兼顾生产方便,一般可按不同情况,安置在下列两个位置之一: a)在远离测区的地方,从该电极到测区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测区对角线的两倍,并且应在“无穷远”供电电极的相 9 反方向上; b)在测区中心部分,即电位的极大值点附近,但应与充电点保持相当距离,以减少充电点供电极本身的影响。 4.10.2 电位观测时,所有不在“无穷极”的N极位置,都应与“无穷极”的电位进行联测,并且以“无穷远”的电位为零进行换算。 5 仪器设备 6 野外工作(略) 7 资料整理、验收和图件编制 7.1 原始资料及其检查处理 7.1.1 充电法的原始资料包括: a) 原始数据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本、表格或存贮的磁盘、磁带; b) 成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底稿、成果图件底图。 7.1.2 原始记录的检查和验收 7.1.2.1 原始记录检查与转录的具体要求 a) 记录本各栏目及数据的填写是否完整、清晰和有规律性,是否作了必要的注记; b) 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设计书或本规程的要求,野外出现的畸变点、突变点、异常点等是否进行了重复观测,发现的异常是否完整; c)使用具有存贮功能的仪器,一个工作日结束,室内组应将数据及时转录、计算并编录。 这种检查和转录应逐日进行。 7.1.2.2 室内组应对野外记录数据(含自动记录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进行百分之百的检查复核。 7.1.2.3 各种计算的错误率应低于1% 10 7.1.2.4 检查中发现问题,应按下述原则处理: a) 凡因违反设计书规定致使数据质量降低者应予返工; b) 个别测线段质量较差,但对比相邻测点或测线,认为 资料仍可利用者,应作重点检查,并视情况予以补救。 .2 原始资料的编录 7 原始资料应按测区、比例尺、方法及时详细编录、分类归档、妥善保存。 7.3 图件的编绘 7.3.1 一般要求 7.3.1.1 正式图件的编绘必须在观测数据计算质量经过检查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7.3.1.2 图件编绘的内空要能集中、全面、形象地反映工作成果。 7.3.1.3 每张图件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需要而且能够综合在一张图上的内容,不应分别绘在两张图上,但要保证图面的清楚醒目。 7.3.1.4 图件编绘的具体要求、绘制方法和程序,应遵守DZ/T0069规定的有关条款。 7.3.1.5 充电法工作结束后,应根据不同测量方法和目的,编制如下相应的图件: a) 实际材料图; b) 梯度测量的剖面平面图、纵向梯度剖面图; c) 电位测量的剖面平面图、等位线平面图; d) 典型剖面上的综合剖面图; e) 综合平面图。 7.3.1.6 不允许将电位和梯度观测的成果互相换算编制正式 11 图件。 7.3.1.7 有条件时,应采用计算机成图。 7.3.2 几种主要图件的具体要求 7.3.2.1 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的内容应包括:测区位置及范围、测网及编号、剖面位置、编号、充电点、无穷远极的位置及编号;基线网的封闭路线;系统检查点(线)的位置、主要电性和地质标本采集点及编号;各种固定标志的埋设位置。实际材料图的比例尺应与工作比例尺相同。 7.3.2.2 剖面平面图 a) 图的比例尺应与工作比例尺一致。有时根据需要,可改绘成剖面顺序图。参数比例尺的选择应避免剖面间异常曲线的过多穿插。在同一图上应尽量采用同一比例尺。如不够醒目,允许采用两种比例尺,但每一种比例尺要占有一定的面积,并加框说明不同比例尺的范围; b) 应标明充电点的位置(或投影位置)和异常轴位置。 7.3.2.3 等位线平面图 a) 等位线平面图的比例尺应与工作比例尺一致; b) 等位线一般采用等差间距,异常梯度变化较大时,也可采用分段等差间隔。等位线间隔大小应视观测精度和异常强度而定。 图上等位线过稀的地段,可勾绘辅助等值线,但其醒目 程度需次于一般等值线。 c) 等位线平面图上应标明充电点的位置(或投影位置)。 7.3.2.4 综合剖面图 综合剖面图表示参数的比例尺一般用算术比例尺,其大 12 小可根据观测精度和异常特点而定(通常要将背景地段由观测误差所引起的曲线跳动压缩在1mm以内)。异常幅度很大时,为了突出较弱的异常,也可采用对数比例尺。 剖面图上应反映以下内容: a) 地形、地质剖面及探矿工程; b) 各种观测方式、不同充电点的工作成果,并应注明所 采用的相应的观测方式、极柜、充电点(投影)的位置; c) 其他有关的物探、化探工作成果; d) 解释、推断成果及提出的验证工程位置。 7.3.2.5 综合平面图 a) 综合平面图是反映充电法与其他物探、化探方法和地质工作成果的图件,要突出充电法与其他方法取得一致的结果和不同结果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b)综合平面上应包括推断成果及充电点在地表的投影等,综合平面图要突出重点。 8 解释推断 成果解释推断的一般步骤包括异常的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和地表解释等。 8.1 异常的定性解释 异常定性解释的目的是研究异常成因,区分异常场和正常场,定性判断异常源的性质及大致范围、产状、埋深等。 8.1.1 区分正常场和异常场 区分异常场和正常场的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 8.1.2 判断异常体是等位体或非等位体 判断等位体和非等位体,目的是了解充电异常的性质,为选择正确的解释方法提供依据。其方法是可在同一目标体 13 不同部位充电,若两次观测电场特征基本一致,则为等位体,反之为非等位体。 8.1.3 异常定性解释时,还应识别各种干扰因素(如地形、各向异性、介质不均匀、断裂、覆盖层等)导致电场畸变形成的假异常。 7.1.4 在确认目标体引起的异常后,应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大致地确定目标体的边界、埋深、产状等。 8.2 异常的定量解释 8.2.1 定量解释的异常应具备如下条件: a) 等位体产生的异常 b) 目标体与围岩电阻率都较均匀,几何形态近似规则体(球、板、柱状等); c) 各种干扰因素影响小,或在解释过程中可予以消除; d) 有足够的已知参数资料。 8.2.2 定量解释的方法主要有特征点法、数值模似法和物理模拟法等。 8.2.3 定量解释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a) 应正确选择解释剖面。所选剖面的异常应满足定量解释异常的条件,地质条件比较清楚; b) 存在各向异性、低阻覆盖、围岩电性不均匀、地形等干扰因素时,应尽量作相应改正,使异常光滑、规则,特征点精确、明显; c) 应正确假定异常体的理想状态、产状及所处地电条件、选择恰当的解释方法; d) 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多种特征和利用多剖面上的点进行解释; 14 a) 对定量解释的数据要进行全部复核。 8.2.4 对复杂形态的异常体,有条件时应积极开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从而达到定量解释的目的。 8.3 异常的地质解释 异常的地质解释,应合理利用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的结论,结合地质情况,遵循由已知到未知,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作出工作结论并提出验证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 当推断解释结论与验证结果不一致时,应认真分析其原因,参考验证结果重新进行解释推断,必要时,可再次提出验证意见。 8.4 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向、流速方法的解释参见附录B。 9 成果提交 9.1 充电法工作结束后,应向任务下达部门提交经验收合格的全部原始资料。 8.2 提交经审查批准的成果报告. 8.2.1 成果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a) 序言; b)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c)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d) 解释推断; e) 结论与建议。 8.2.2 成果报告附图、附表。 15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充电法记录本格式 A1 梯度测量记录本格式 工区________测 线________观测日期________天 气________ 仪器________A极位置________ B极位置________起止时间________ 记录点MN ? ?U ?U/??U/??MN 备注 线号 m A mV mV/A mV/A?m 观测者: 记录者: 计算者: 检查者: A2 电位测量记录本格式 工区________测 线________观测日期________天 气________ 仪器________A极位置________ B极位置________固定N极位置 测站位置_________开始时间__________结束时间__________ 点线号 ? U U/? 备注 A mV/A mV/A 观测者: 记录者: 计算者: 检查者: A3 充电法记录本格式 工区________测 线________观测日期________天 气________ 16 ________A极位置________ B极位置________固定N极位置 仪器 测站位置_________MN_________,开始时间__________结束时间__________ 记录点线号 ? U ?U U/? ?U/备注 A mV mV mV/A ??MN 电位 梯度 mV/A?m 观测者: 记录者: 计算者: 检查者: 17
本文档为【3-05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7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8-15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