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论语》与孔子思想

2、《论语》与孔子思想

举报
开通vip

2、《论语》与孔子思想null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本讲阅读书目及推荐版本: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诸子集成本) 论语译注(杨伯峻撰,中华书局)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文物出版社)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讲授提纲: 绪言:儒与儒家思想倾向 一、孔子和《论语》 二、关于“仁” 三、关于“礼”...

2、《论语》与孔子思想
null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本讲阅读书目及推荐版本: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诸子集成本) 论语译注(杨伯峻撰,中华书局)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文物出版社)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讲授提纲: 绪言:儒与儒家思想倾向 一、孔子和《论语》 二、关于“仁” 三、关于“礼” 四、“仁”与“礼”之关系 五、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孔颜之乐”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绪言:儒与儒家思想倾向 (一)什么是“儒”?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 《素问·皮部论篇》:“少阴之阴,名曰枢儒。”王冰注:“儒,柔也。”张志聪集注:“少阴为三阴开合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枢儒。” 以上谓:儒者,柔也。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 《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邢昺疏:“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以上谓:儒者,学者也。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周礼·天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 以上谓:儒者,以六艺教民之官也。 此外,“儒”还有“愚昧”、“缓慢”、“懦弱”等义项,与本题无关。(以上古人之说)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近世以来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例如章太炎《原儒》: “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道、墨、刑法、阴阳、神仙之伦,旁有杂家所记,列传所录,一谓之儒。”“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谓其多技,故号遍施于九能……” “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即《周礼》所谓“六艺”)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冒之达名,道、墨、名、法、阴阳、小说、诗赋、经方、本草、蓍龟、形法,此皆术士,何遽不言儒!局之类名,蹴鞠弋道近射,历谱近数,调律近乐,犹虎门之儒所事也。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儒家》: 儒之为言柔也。汉人多以儒墨并称,亦以儒侠对举。窃以封建之坏,其上流社会,自分为二,性宽柔若世为文吏者则为儒,性强毅若世为战士者则为侠,孔因儒以设教,墨藉侠以行道。儒者之徒,必夙有其所诵习之义,服行之道,孔子亦因而仍之。……然孔子当日,既未尝自别于儒,而儒家亦皆尊师孔子,则论学术流别,固不得不谓为儒家。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钱穆《国学概论·先秦诸子》: 盖囊括而言,先秦学派,不出两流:其倾向于贵族化者曰‘儒’,其倾向于平民化者曰‘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法家主庆赏刑罚,原于儒;道家言反朴无治,原于墨。故一主礼,一非礼;一主仕进,一主隐退;一尚文学,一主劳作。此当时学术界分野之所在也。 尽管以上近人的说法不甚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儒家是先秦学术(思想)的总根源。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二)儒家思想基本倾向 1、《庄子·天下篇》云: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以上这段文字是《天下篇》总论学术的话,其后则分说各学派。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它在其后的分论中论及老子、庄子,却没有说儒家。讲儒家的话,放在了前面的总论里。 《天下篇》论儒家,有两个核心意思: 第一,“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确认儒家的思想核心在仁、义、礼、乐。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二,“《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明确了儒家的六艺(六经),并极概括地说明了各经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或性质作用。 与《荀子·儒效》云“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一道,成为先秦典籍中明确说清儒家经典的珍贵史料。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2、《汉书·艺文志》: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读如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这段话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司徒”,是上古掌管教化民众的官,为《尚书·洪范》所谓“八政”之一。诸子是否都出于王官?近代以来学人看法不同。坚信者如章太炎(见其著《国故论衡·诸子学》),吕思勉(见其著《先秦学术概论》);反对者如胡适(见其文《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载《古史辨》第四册),张舜徽(见其著《〈汉书·艺文志〉通释》)。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二,“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是儒者或儒学的主要工作或目的。“明教化”很容易了解。但是“顺阴阳”,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人们的一般认识,阴阳观念是阴阳家的事。事实上,学术史的实际远比人们的认识复杂。《周易》就充满了阴阳观念,儒家另一重要经典《尚书》,其《洪范》篇,就主要是讲阴阳五行观念的。只不过到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阴阳观念有所削弱,但孔子并不坚决反对。至于战国稷下邹衍、邹奭的学说,不但时代靠后很多,它与早期儒家究竟是何关系,还需要研究。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三,“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这是说儒家的典籍和思想核心。 第四,“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这是说孔子之后的儒家所宗祖的对象。这个话,泛泛而言则固是矣,然于思想深处,后世儒家又有区别。其荦荦大者,如今文学派崇奉孔子,古文学派崇奉周公;今文学派以孔子为“素王”,古文学派以孔子为先师。等等。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五,“于道最为高”。这是作为儒者的刘、班对诸子地位关系的看法。可以见出他们与司马谈的认识的不同(缘于时代思潮、个人学术渊源的不同)。 第六,“如有所誉,其有所试。”《汉书》颜师古注:“言于人有所称誉者,辄试以事,取其实效也。”案:孔子语见《论语·卫灵公》:“如有可誉者,其有所试矣。”这可以看出儒家学说崇尚实践、实用而不尚空谈的品格,即所谓实践理性。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3、《淮南子·要略》: 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儒学始则有周公遗风,孔子继之而兴教,修撰典籍,由是而儒学兴起)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初曾从政,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详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论语》中说到曾子将死,距孔子之后已几十年,则《论语》编篡成书最早也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到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齐论语》出自齐国学者,有22篇;《鲁论语》出自鲁国学者,有20篇;《古论语》出自孔子故宅夹壁中,有21篇。后来《齐论》、《古论》都亡佚了,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古今学人都一致认为,孔子的思想精要,在于“仁”和“礼”。据杨伯峻统计,《左传》讲“仁”33次,讲“礼”462次;而《论语》讲“仁”109次,讲“礼”75次。(《四部丛刊》电子版统计同)这些数字说明,春秋时代更看重“礼”,到春秋末的孔子,始不以“礼”而以“仁”为核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带有本质的意义。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二、关于“仁”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6)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7)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是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0)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1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以上12条,是《论语》释“仁”的基本材料,区分一下义类,它们包含如下几种意思: (1)“孝悌”; (2)“先难而后获”;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克己复礼”;(5)“爱人”; (6)“恭、敬、忠”,“恭,宽,信,敏,惠”; (7)“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巧言令色,鲜矣仁”; (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再作进一步提炼归纳,“仁”的内涵实际上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血缘伦理(“孝悌”)。 第二,成人品格(“先难而后获”;“爱人”;“克己复礼”;“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巧言令色,鲜矣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第三,社会伦理(“爱人”;“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敬、忠”;“恭,宽,信,敏,惠”)。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仁”其实是一个包含甚广、关涉甚宽的概念,是对人性、个人品质、人与人(社会)的关系的一种全方位的要求。其内涵非常丰富,很难以一个抽象的词(概念)或者某个单一的属性予以概括。它既是孔子思想核心,同时也是孔子思想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三、关于“礼” 相对于“仁”而言,孔子的“礼”的内涵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大体说来,它无非就是指周礼。 (1)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2)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 (3)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以上三条说礼之源)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 (5)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7)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8)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9)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10)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以上八条谓以礼教民)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13)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14)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1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16)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 (以上五条谓以礼治国)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17)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9)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20)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以上四条将礼由仪制提升为抽象的理念)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2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2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以上二条确立礼的崇高地位)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四、“仁”与“礼”之关系 《论语》直接讲“仁”和“礼”二者关系的话有两段: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这两段话的说法,其实相反而相成: 人而不仁则失去礼的意义,律己守礼则归于仁。 因此:第一,“仁”和“礼”是有密切关系的,其内涵虽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互为表里; 第二,“仁”和“礼”二者中,“仁”是更为根本的概念。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基本遵循“克己复礼为仁”的思路,提出了新解。其基本观点如下: 1、“礼”的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和系统化。 2、“仁”的结构: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总体特征是实践理性。 3、孔子以“仁”释“礼”。要求恢复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礼”),这是“仁”的根本目标。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五、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孔颜之乐” 《论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当然不止“仁”和“礼”,还有如德政、尚贤、天命鬼神观念以及教育思想等,很丰富。但“仁”、“礼”是其核心。 在这里想拓展一下的,是关于孔子的人生态度。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积极进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象传》) ★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 安乐无为——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 是否矛盾?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1)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2)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3)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未之难矣。”(《宪问》)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4)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以上四条述“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7)(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以上三条述“孔颜之乐”)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兼两面而言趋取者: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案:《里仁》又载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可见,孔子之于进取、退守,是采取一种“无可无不可”态度。 但是第一,恰如朱熹《集注》引谢氏所说:“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往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所谓“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正是孔子出处进退的根本原则。他是在这个原则或底线下“无可无不可”的。所以他说: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所以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他的“无可无不可”,与道家的纯任自然不同,在无可无不可之中,有一个坚守不移的原则——道义、仁义,所谓“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这是第一点需要明确的。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二点,“乐(lè)”是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情感或情绪,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何晏《集解》:“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朱熹《集注》引张敬夫云:“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何晏《集解》:“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日进故动。无欲故静。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性静者多寿考。”朱熹《集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乐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乐山,乐水,乃至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等等,孔子之“乐”,几乎遍及人生的各个角落,这正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孟子也多次说到“乐”,如云: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上》)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这些“乐”所涉及的方面、它们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也恰好说明“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境界。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汉儒以后,更是极大地发挥了孔孟之“乐”的思想。例如: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乐化》) 高竹数十尺,仍在高花上。柴门昼不开,青碧日相向。非止身休逸,是亦心夷旷。能知闲之乐,自可敌卿相。(邵雍《伊川击壤集·高竹八首》之七) 中心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此与“敬以直内”同理。谓“敬”为“和乐”则不可,然敬须和乐,只是中心没事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论语》之门人,形容夫子只一“乐”字;《三百篇》之形容人物,如《南有樛木》、《南山有台》曰“乐只君子”,亦止一“乐”字。此之所谓“逍遥游”,即《诗》与《论语》所谓“乐”也。(林希逸《庄子口义·逍遥游》解题) 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王阳明《传习录》下)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汉儒、宋儒(理学)、明儒(心学),由于学说不同,各自对孔孟之“乐”的发挥有所不同,但是明显可见: 第一,“乐”是儒家思想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 第二,为什么要“乐”?因为“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非廓然大公之体了”。 第三,“乐”是一种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因此,所谓“孔颜之乐”,与“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同属于孔子所提倡的基本人生态度,并行不悖。 只不过,“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更多是针对人生之事业心而言,“孔颜之乐”则是更具本体意义的人生之基本态度。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思考与讨论] 一、原儒。 二、孔子之“仁”的内涵。 三、“仁”与“礼”之关系? 四、怎样理解“孔颜之乐”?
本文档为【2、《论语》与孔子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183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874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03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