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论文]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举报
开通vip

[论文]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论文]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年来,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基础建设、城市规划等各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重庆的人口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直辖以来,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稳定下降,下降速度呈逐步放慢的趋势;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口形势不断向好,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一、人口规模的变化 (一)户籍人口规模 ...

[论文]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年来,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基础建设、城市规划等各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重庆的人口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直辖以来,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稳定下降,下降速度呈逐步放慢的趋势;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口形势不断向好,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一、人口规模的变化 (一)户籍人口规模 1996年以来,全市户籍人口持续增长。截止200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为3198.87万人,比1996年增长176.10万人,年均增幅0.6%。从户籍人口规模看,我市的人口增长得到了较好控制,这是我市长期坚持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政策的成果体现。 (二)常住人口规模 直辖十年来,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但人口下降趋势逐渐减缓,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808万人,比1996年减少了67.30万人,十年来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减少0.2%,同期全国和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0.7%和0.4%。 从历年常住人口数据看,1996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处于下降通道,但下降趋势逐年减缓,8年间全市常住人口下降了81.98万人,年均下降0.4%。由于重庆市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在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重庆市的人口大量外出,重庆成为了全国的净外出人口省份。由此形成了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下降的特点。直辖后,我市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投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能力增强,开始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较好的就业环境,我市外出市外人口的增长速度随之减缓,市外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全市常住人口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从2005年开始,全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了近十年来的小幅回升,2006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和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分别增长0.2%和0.4%。常住人口的上升态势反映了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得到提升,为和谐重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图一: 重庆市1996-2006年户籍和常住人口变化趋势 万人 重庆市1996-2006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 3300 3200 3100 户籍人口 3000 常住人口 2900 2800 2700 2600 250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二、人口变动情况 人口规模的变化,主要受人口的自然变动和人口的迁移变动的影响。我市直辖以来的人口变动特征是:人口继续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的现代型人口生产方式转变;外出人口流动加快,出市外人口持续增加,但趋势有所减缓,市外来人口增长较快。 (一)人口的自然变动 我市在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下和人们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2006年与1996年相比,人口的出生率下降了3.8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了1.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1996年的6.2‰下降为2006年的3.4‰,下降了2.8个千分点。 (二)人口的迁移变动 十年来,全市外出人口持续增加,出市外人口呈现减缓的趋势,市内外出人口呈增加的态势,市外外来人口增长较快,全市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快。2006年全市外出人口680.61万人,同1996年相比增加了433.59万人,外出人口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同时,出市外人口数量呈现持续上扬的态势。2006年全市出市外人口453.40万人,是1996年的2.4倍,年均增长9.2%。 1、从出市外人口数据看,我市的出市外人口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出市外人口的增幅近年出现了减缓的趋势。1996到2000年出市外人口年均增长11.2%,从2000年到2006年出市外人口年均增长下降到7.8%, 2005年和2006年的出市外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6.3%和5.1%。可以看出,我市出市外人口近年出现的减缓趋势。 2、从市外来人口数据看, 2006年市外来人口65.40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24.64万人,市外来人口年均增幅为4.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市外来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1996年到2000年市外来人口年均增长3.1%,从2000年到2006年市外外来人口年均增长6.0% 图二: 重庆市1996-2006年外出人口变化趋势 重庆市1996-2006年外出人口和出市外人口万人 800 700 600 500 400 300外出人口200 #市外100 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市内外出人口和市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我市经济迅猛增 长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推动市内流动人口加快,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将会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从短期来看,市外来人口的绝对量不会成为影响我市常住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 三、人口分布与城镇化率 直辖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也稳步上扬,人口分布进一步聚集。 (一)常住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态势 2006年我市三大经济圈常住人口分别为都市发达经济圈659.06万人,比1996年增加62.72万人,年均增长1.0%;渝西经济走廊838.15万人,比1996年减少31.91万人,年均减少0.4%;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1310.79万人,比1996年减少98.11万人,年均减少0.7%。可以看出,全市人口重心 不断向都市发达经济圈移动。2006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23.5%,比1996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镇移动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我市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6.7%,比1996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国0.3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向发达地区聚集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一 重庆市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 单位:万人、% 1996 1997 2000 2005 2006 常住人口 2875.30 2876.36 2848.82 2798.00 2808 都市经济圈 596.34 600.95 607.82 645.51 659.06 渝西走廊 870.06 873.47 876.14 829.37 838.15 三峡库区 1408.90 1398.94 1364.86 1313.12 1310.79 城镇化率 29.5 31.0 35.6 45.2 46.7 四、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额。重庆市1997-2006年人口年龄结构总的变化趋势是: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劳动力资源人口维持在一个相当充裕的阶段。我市的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人口学常讲的“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就是在生育高峰过后,渡过高少儿抚养比阶段之后,出现的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十分庞大,相对的社会抚养少儿和赡养老人的负担不很重,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 (一)少儿人口规模缩小,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 重庆市的人口出生率从1997年至2006年下降了3.7个千分点。由于出生人口的减少,2006年全市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占全市人口的比重降至20.0%,比1997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二)15-64岁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从1997年以来,全市15-64岁的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68%左右。2006年全市15-64岁人口占68.9%,比全国低3.5个百分点。由于重庆市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外出,使得该年龄段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我市的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仍然处于最为丰富的时期。因此,开发利用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可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扬 2006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11.1%,从1997年到2006年的九年共上升了2.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3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上升了0.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对比历史资料,1982-1990年重庆市老年人口比重八年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从1990-2000年的十年,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0.2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我市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上升趋势呈加快的态势。 表二 : 重庆市1997-2006年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0-14岁 23.4 22.7 23.1 21.8 20.2 19.6 18.8 21.2 20.6 20.0 15-64岁 68.4 68.8 68.1 70.2 71.0 71.2 72.0 67.9 68.4 68.9 65岁以上 8.2 8.5 8.8 8.0 8.8 9.2 9.2 10.9 11.0 11.1 五、人口老龄化状况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人口相对减少,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二是由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相对增多。2006年重庆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26岁,比2000年的71.9岁上升了1.36岁。三是由于重庆市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使得常住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1997年以来全市老年人口呈现如下特点: (一)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我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1.69万人,比1996年增加107.54万人,年平均增长4.3 %。老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二)平均年龄不断上升 人口平均年龄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的一项综合指标,2006年根据调查数据计算,我市人口平均年龄由1997年的33.5岁上升到39.1岁,十年人口平均年龄上升了5.6岁,同期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只上升了4.2岁,重庆人口平均年龄比全国高1.4岁。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来测量人口老龄化程度。年龄中位数表示的是50%人口的年龄界限。经计算2006年我市年龄中位数为39.3岁,说明全市人口中有一半人的年龄大于39.3岁,而同期全国的年龄中位数为36.2岁。由此可以看出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程度。 (三)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老年人口随着数量的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增加,高龄老人比例也在不断上升。2006年我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达到1.6%,比1997年上升了0.5 个百分点。 随着我市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加强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加强老年人口生活保障、开拓老年市场迫在眉睫。 表三: 重庆市主要年份人口年龄老化程度 单位:岁、% 1997 2000 2006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8.2 8.0 11.0 年龄中位数 31.4 33.8 39.3 平均年龄 33.5 34.9 39.1 六、人口受教育状况 直辖十年来,我市坚持“科教兴渝”政策,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 随着我市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得到较大的提升。经计算,2006年我市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比1997年的6.6年,增加了1.1年。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中,初中以上比重显著提高 2006年全市接受初中教育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4.8%,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0.6和3.0个百分点。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重为10.7%,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5和1.4个百分点。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为5.7%,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6和2.7个百分点。 表四 重庆市主要年份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 单位: % 1997 2000 2006 小学 54.7 46.8 41.3 初中 24.2 31.8 34.8 高中 3.2 9.3 10.7 大专及以上 0.1 3.0 5.7 显然接受初中教育人口增长最快,反映了直辖十年全市积极开展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示了我市在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的上升为重庆经济的腾飞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本文档为【[论文]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