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

举报
开通vip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r 0034一92 光电测距 高程导线测量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ZB D10001-89《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配套标准,规定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录的 精度指标、技术要求和施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地质矿产勘查测量中代替四等和等外水准测量以及进行几何水准测量有困难地LA 的二等水准测量o 2 引用标准 GB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ZB D 10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ZB A 76002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ZB A 760...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DZ/'r 0034一92 光电测距 高程导线测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ZB D10001-89《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配套标准,规定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录的 精度指标、技术要求和施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地质矿产勘查测量中代替四等和等外水准测量以及进行几何水准测量有困难地LA 的二等水准测量o 2 引用标准 GB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ZB D 10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ZB A 76002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ZB A 76003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3 术语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用光电测距和观测天顶距的方式,依次测定和传递地面点高程的路线(以下 简称“高程导线”) 导线水准点— 一用高程导线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 直返规— 用往返观测测定相邻测站点间高差的方法 中点单砚— 在两置A点中间安置仪器测定置规点间高差的方法。 4 基本要求 4,1 布设原则 4.1.1 以高程导线布设测区的基本高程控制,其等级应与测区范围相适应,满足加密需要,一般应与国 家水准点连测。 月.1.2 导线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3 各等级高程导线网的最弱点相对于高等级点(或起始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0.05 m 4.1.4 高程导线一般应在高级点间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高程导线网。当测区远离国家水准点时,也可布 设支线引测国家水准点高程,作为测区的高程起算点。 4.飞.5 当采用支线引测高程时,引测路线的等级不应低于测区基本高程控制的等级 引测高程的起17 点必须进行检测 引测支线的长度可按表2的规定放宽。.5倍 4.1.6 4.2 规定。 高程导线测量可与同等级水准测量混合使用,但在同一测段中只能使用一种方法。 三、四等和等外高程导线测最,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M;和全中误差Mw ,应符合表 1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2一1,一09批准 1993门0一01实施 高斌藏书 中水十二局 DZ/T 0034一92 表 工 】11nl 等 级 三 4 十 3.0 紧 等 外 + 6.0 士 I o. 0 + 17 ? ? ? 4-3 高程导线天顶距测量,一测回观测值中误差M,应符合以F规定: 三等 M,<1. 3" 四等 M}簇 l. 5" 4.4 各等级高程导线的路线长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km 等级 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 结点间距 支线长度 三等 200 140 50 四等 80 60 15 等外 35 25 10 4.5 高程导线的环线、附合路线闭合差和检查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不得超过表3的规定。 表 3 n甲nl 、、、毓、、zfi }}M 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 检查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一般地区 山 区 三等 士12 -15 y下 士20 四等 士2。I/下 +25了王 二30 等外 士35,/厄 士5。护了 二50了了 注r① 兀为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k。 ②尺为检查已测测段长度,k- 4.6 高程导线的视线长度与视线倾角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 4 地形类型 一般地区 山区 等 级 三等 四等 等外 三等 四等 等外 视线长度 直返战 一般 300 400 600 300 800 1 300 最长 400 600 900 400 1 300 2 000 中点单规 一般 200 300 400 200 600 1 000 最长 300 400 600 300 900 1 400 最大倾角(”) 15 注:最短视线三等不应小于30 m,四等和等外不应小于10。 637 Dz/T 0034一92 4.7 中点单规 一测站前、后视线长度差和 一测段前、后视线氏度累积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 5 等 级 三 等 四 等 等 外 地形类别 一般地区 山 区 一般地区 山 区 一般地区 山 区 前、后视线长度差 20 20 30 100 50 120 前、后视线长度累积差 40 40 100 300 150 300 4.8 地形类别以测段线路的地面平均坡度划分 其分类标准按表6规定 表 6 地形分类 一般 地 区 山 区 平 地 }王陵地 山 地 高山地 地面坡度 0^ 2 2- 6 6 -25 25以 匕 5 路线设计与埋石 5门 高程导线的路线设计,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收集测区及其附近的地形图、交通图、水准点、重力测 量、垂线偏差和气象等方面的资料,设计最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编写技术设计 5.2 测站和置战点宜选择在高出周围地面的地形特征点土,尽量提高视线的高度。视线高度和离开障 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l. 5 m 5.3 测线应尽量避免通过有强烈的背景光和强磁场的地方,以及有吸热、散热变化大的区域,视线离较 宽的水面和高压输电线的距离应大于2m 54 测站不应设在池塘边和变压站等特殊环境附近 5.5 在平地和丘陵地一般应布设短边高程导线,一测站视线不宜通过不同的下垫面 中点单规前、后视 线的下垫面应尽量相同。 56 在山区布设导线时,一般应注意以下事项: a. 直返规观测时,应尽量选择周围地形大致对称的测站点传递高程。 b. 在地形起伏大的高山地区,宜布设多结点的短边高程导线网。 c. 当测线通过地形变化大的地段时,宜布设短边高程导线。 5.7 各等级导线水准点的间距及埋石要求,按Zs D 10001中3.1.5和3.2条执行。当导线水准点利用 平面控制点的标石时 标志必须高出标石顶面 5.8 路线命名与导线水准点编号: 5.8. 1 当测区面积较大,高程导线的路线较长时,路线命名与导线水准点的编号,应符合以下规则 a. 高程导线以起止地名的简称定为线名,起止地名的顺序为“起西止东”或“起北止南”。环线名 称,取环线内最大的地名后加“环”字命名。三、四等高程导线的等级,各以11 ,N书写于线名之前表示。 b. 路线上的导线水准点和水准点,应自该线的起始点开始,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环线以顺时 针方向顺序编号,点号书于线名之后。 c 支线以连测高程点的名称后加“支”字命名 支线上的导线水准点,按起始点到所测高程点的方 向,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 5.8.2 当测区范围较小时,路线的命名和导线水准点的编号.可以测区为单位独立编号 638 DZ/T 0034一 92 6 仪器及其检验 6门 仪器 6门., 三、四等和等外高程导线测量应使用工级或亚级光电测距仪和DJ,或DJ,型经纬仪,也可使用 精度相应的电子速测仪。 6.1.2 天顶距测量时,依视线长度不同,采用大小不同的特制规牌或带有照准标志且目标清楚的单棱 镜和组合棱镜。 6.1.3 仪器和规牌的高度应使用量测杆测量 6.2 仪器检验 6-2,1 光电测距仪的检验按ZB D 10001中的4.2条的规定执行 6.2.2 经纬仪的检验按ZB D 10001中的2.5.1条执行,每期作业前应对下列项目进行检验。 a. 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b 垂直度盘指标差的测定 夭顶距观测一测回中误差的测定。 d. 水平轴中心至照准部底部间距的测定。 6.2.3 量测杆的检验 a. 分米分划刻度误差的测定。 b. 量侧杆零点差的测定。 量测杆水准器安置正确性的检校。 6.2.4 规牌的检验 a. 舰牌三线平行及图形对称性的检验。 b. 规牌水平中线至规座底部间距的测定。 7 高程导线测f 7.1 高程导线侧量,依据测区的地形、气象、仪器设备及技术力量情况,采用直返规或中点单规方法。 7.2 两导线水准点间的高差不能直接测量时,可在导线水准点间选定若干转点,对导线水准点之间的 高差分段测量。转点应使用钉有帽钉的木椿或其他顶面凸出的固定点做标志。 7.3 直返 n往测和返测均需独立测量边长和天顶距。中点单靓每站均须变换梭镜和规牌高度分两组测 量边长和天顶距。边长和天顶距的测量程序规定如下: 直返规: 往测:测量边长一 测量天顶距 返测: 测量夭顶距一 测量边长 中点单规: 一组:测量边长一 测量天顶距 二组: 测量天顶距一 测量边长 7.4 高程导线测量须在呈象稳定、清晰的条件下进行。晴天应在日出后2h和日落前2h之问进行测 量。夏天太阳中天前后,大气湍流严重,呈象不稳定时,不宜测量。 了.5仪器高、棱镜高和规牌高应在测前和测后用量测杆两次测量。量测杆要保持竖直,估读至0. 5 mm, 两次测量互差不得大于1 mm, 7.6 工作间歇,最好能在导线水准点上结束观测。当以转点作为间歇点时,转点应是牢固的固定点 7.7 边长测量 了.7门 各等级高程导线每条边长单向测量的测回数,三等不应少于三测回,四等和等外不应少于两测 回。 7.7.2 边长测量每测回为照准一次读数四次 等外高程导线测量一测回可以读数两次 7-7-3 高程导线边长测量使用不同等级的测距仪,观测值的限差不应大于表7的规定 639 DZ/T 0034一92 表 7 仪器级别 一测回读数较差 测回平均值较差 往返(或两组)斜距较差 一 s10 7is J万(a+b·s·10“) 注:① 表中a,b为仪器的标称精度常数。 ② 计算斜距较差时,应使用相同视线高度的斜距值 了.74 气象数据的测定按表8规定。 表 8 高程导线 等级 最小读数 气象数据的取用 温度,℃ 气压,g 三、四等 O 2 0.5 测边两端平均值 等外 1.0 1.0 测站端的数据 注:表中g为气压表最小分划格值(--Hg或hPa) 了.了5 边长测量的作业要求 8. 严格执行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操作程序。 b. 测距前应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要求。 c. 作业开始前,应使测距仪与周围温度相适应。测距时应使用电照准,试测后再正式测量 d. 测距时选用的棱镜应与鉴定时使用的一致 e. 晴天作业仪器应打伞遮阳,严禁将测距仪照准头对向太阳 f. 测线方向上不应有多余的反光棱镜。 了.7.6 光电测距测得的边长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周期误差及气象改正。改正方法可根据测距仪的性 能和精度要求,在仪器上预置或采用计算方法。 7.了.7 斜距的归算 7.7.7.1 当测距时光轴与观侧天顶距视线不平行时,应将所测斜距归算到天顶距视准线方向匕。直返 规观测的斜距应归算到同方向第一组夭顶距方向;中点单规每组观测的斜距,应归算到本组天顶距观测 方向。按式((I)进行计算 S, =S+e·cost ⋯。二。二。·.⋯ 。·..····⋯ ⋯ (1) ‘一(11一12)一 (11一12) 式中:S,Z— 观测的斜距和天顶距; 11111.- 经纬仪高和规牌高; e2, I,- 测距仪高和梭镜高。 7.7-7.2 中点单规观测时,应将第二组观测的斜距(已归算到本组天顶距方向)按式(2)归算到第一组 天顶距方向。然后计算两组观测斜距较差,其值应符合7. 7. 3条的规定 S0一S2r+e·cost, ...............⋯⋯ 〔2) e =(l一 12)一 (_,一 f,} nz/T 0034一92 式中:Sz'— 已归算到第二组天顶距方向的斜距; z,— 第一组天顶距; i,,1,— 第一组观测天顶距的经纬仪高和规牌高; ii ,1z— 第二组观测天顶距的经纬仪高和靓牌高 7.7.7.3 直返规观测时,应将返测的斜距(已归算到返测第 一组天顶距方向)按式((3)归算到往测第 组天顶距方向。往返观测的斜距之差应符合7. 7. 3条的规定 S" =S,'+e·cost, 二 。.(3 ) e=(1,+6,)一 “ 十r) 式中:凡,— 已归算到返测第一组天顶距方向的斜距; Z,— 往测第一组夭顶距; i, ,1,— 往测第一组观测天顶距的经纬仪高和规牌高; i2 112-一返测第一组观测天顶距的经纬仪高和规牌高 7.B 天顶距测量 了.8门 三、四等和等外高程导线夭顶距测量,均须采用经纬仪中丝法。 7.8.2 直返规往(或返)测和中点单规每组天顶距观测的测回数及各项限差,按表9规定执行 表 9 、、、汁竺 三 等 四 等 等 外DJ, DJ DJ DJ} DJ 测 回数 4 6 4 4 2 两次读数互差(勺 1 3 I 3 3 各测回互差(") 5 6 5 6 6 指标差互差(") 5 6 5 6 6 注:各测回指标差互差按同一方向比较 7.8.3 直返视三、四等高程导线往(或返)测天顶距均须分两组观测,每组观测的测回数为表9规定的 二分之 ·等外高程导线往(或返)测天顶距,可按表9规定的测回数观测一组。 7.8.4 直返规往(或返)测两组天顶距测量,应分别照准规牌标志中心和上缘,或改变规牌高度在砚牌 高、低两个位置照准规牌标志中心进行观测。当使用反光棱镜做标志时,两组观测须分别在棱镜高、低两 个位置上进行。 规牌或棱镜高、低两个位置高度差,一般不应小于。.05 m,不得大于。.3 m, 7.8.5 中点单胡每组天顶距观测程序按表10规定执行。三、四等高程导线每次后视或前视的测回数, 均为表9规定的二分之一。每组天顶距的观测值取两次后视或前视的平均值。 DZ/T 0034一92 表 10 等级 天 顶 距 观 测程 序 组别 照 准 点 三、四等 一组 二组 c1)后视分(2)前视弓(3)前视分(4)后视 (1)前视-)(2)后视神(3)后视冷(4)前视 等外 一组 二组 (1)后视冷(2)前视 (1)前视神(2)后视 8 高差计算 8.1 直返规和中点单视每测站两组观测的高差之差和直返规往返观测的高差之差,不应超过表n的 规定。 表 11 资认* 11 两组高差之差 么 往返高差之差 △人 三 等 士12 ,/百 土35 ,/万 四等 士20 士45 J了 等 外 士70 注:s为视线长度,以km为单位. 8.2 直返规观测时,应将往(或返)测第二组观测的天顶距,按式(4)归算到第一组观测天顶距的视线方 向上 式中 8. 3 Z,' =Z2+ sinZ,s ···⋯ ⋯“···⋯ ⋯. “·⋯ ⋯ (4) e =1z一11 :Z,— 第二组观测的天顶距; S— 已归算到第一组天顶距方向线上的斜距观测值; 11,1z 第一组、第二组观测天顶距的靓牌高; 8.3.1 p=206265"0 直返规高差计算 用归算到第一组天顶距方向的边长和该方向上的两组天顶距观测值,按式(5)分别计算往(或 返)测两组观测的高差h,按式(6)计算两组观测的高差之差△和高差平均值h',△值不得大于表11的 规定。 ,一、.cost + 1 Tk.(S.。、):+、一,.,..................⋯⋯(5) 乙J、 △=h,一h2 2 (h,+h,) ...‘:.,二,.⋯⋯ ,⋯⋯(6) 、 ?? ? DZ/T 0034 --92 式中:z— 第一组天顶距方向上的天顶距观测值; s— 归算到第一组天顶距方向上的边长; i,1— 分别表示观测第一组天顶距时的仪器高和规牌高; k— 折光系数; R 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h?h,— 分别表示由式(5)计算的第一组和第二组高差。 8.3-2 往返高差平均值h皱式((7)计算。往测和返测高差之差,}k按式(8)计算 Oh值不得超过表11 的规定。 =h',+h' (7) ???? ? ???? (8) ??? ? :h'?h',— 分别表示由((6)式计算的往测和返测的高差平均值。 中点单规高差计算 前、后视两置靓点间的高差帆按式(9)计算。两组观测的高差之差△及高差平均值h'按式(10)计 △值不得超过表n的规定。 h;」二S;·cosz一S;.cost+矗[(S·sinZ;)'一(S;·sinz;),]+Z‘一Z······⋯⋯(,) △= h,一从 一2 (h+h,) ................................. ( 1 0) ? ? ??? 脚标i,j分别表示后视和前视; s— 归算后的斜距; Z— 天顶距的观测值; 1- 9牌高; ? ? 。 ? ? ? ? ? R- 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h?h,— 分别表示由式(9)计算的两置视点间第一组和第二组高差。 B,5 每测段的高差应加入下列改正。 量测杆长度和零点差改正。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 ?? ? 高山地区如有垂线偏差和重力异常资料,应进行垂线偏差和重力异常改正。 9 观测成果的粗度计算 每测区应按(11)式计算天顶距一测回观测值中误差M.,其计算值应符合4.3条的规定 M,=士 [VV]N(m 一 1) ⋯ ⋯ 。..⋯ 。·.⋯。·..·..··⋯ ⋯ (11) V =Z‘一生EZ,:= 1.2。。。阴 Z;— 天顶距一组各测回观测值; , ? ?? ? uL/T 0034一92 riI一 每组天顶距观测测回数; N-一 测区天顶距观测总组数 9.2 当测区直返0测边数的2倍和中点单规测站数之和不小于20时,按(12)式计算每公里高差中数 的偶数中误) M,,其1卜算值应符合4.2条的规定。 综合式 14N斌 :+NAM;,城入= 一卜 I— 一 V 4n',十 !v 2 直返靓 M二.= 件1点单规 Nl,z=士 ? (12) (12-1) (12-2) 式中:△一一每测站两组高差之差,mm; S - 直返规测边长度,km; I.— 一中点单规前、后视距离之和,km; N, 直返规测边数; N-一中点单a测站数 如高程导线仅用直返规或中点单规测量时,分别按((12-1)式或(12-2)式计算 9.3 当测区高程导线网的环线和附合路线数之和不小于2。时,应按(13)式计算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全 中误差M*,其计算值应符合4.2条的规定。 M*一士v }} 1 [WWV NL F一 ...······.·········⋯ ⋯ ‘13 式中:W-- 环线和附合路线闭合差,mm; N- illil区环线和附合路线数之和; F-一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km 9.4 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 9.4.1 边长和天顶距一测回读数互差超过表7和表9的规定,应及时重测。测回差和指标差超限,应重 测有关测回 重测应在 一组测回完成后进行。重测的测回数不得大于每组规定测回数的二分之 一,否则, 该组重测 9. 4. 2 t5:返n往返斜距或中点单视两组斜距较差超过表了的规定,应先对可靠性较差的往(或返)测边 长或两组中 一组的边长进行重测。如重测后往、返或两组边长较差在限差以内,取用重测结果。如秉测 后往、返或两组较差仍超限,须重测另 一组成果,取用在限差内的往、返或两组成果。 9-4-3 直返a或中点单靓两组高差之差或直返规往返高差之差超过表1i的规定,应先就可靠性较差 的 组或侧站进行重测,如重测后两组高差之差或往返高差之差在限差以内,取用重测成果,如仍超限, 须重测另一组或另一站成果 9.4.4 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及检查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超过表3的规定,应先就可靠性较差的测站进 行重测.如重测后达到表3的规定,取用重测成果。如仍超限,继续重测可靠性较差的其他测站。一条路 线重测站数不得超过该路线总站数的二分之一,否则重测该路线。 9.4-5 在夭顶距和斜距测量中,因读记错误,测错目标,碰动仪器或因某种原因未测完的测回,均可立 即If.新测量,而不算作重测测回 10 观测成果的记录、整理及上交资料 10.1 观测成果的记录与整理 DZ/T 0034一92 10门.1 一切原始的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现场直接记录丁手簿中。手簿应编号.在首页绘出高程斗 线路线图。记录中间不留空页,不得撕毁。 10.1.2 观测成果应按观测顺序进行记录,一个观测方向观测成果不应跨两本手簿 10.1.3 外业原始观测和记事项目的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端正,不得潦草模糊 10门.4 天顶距观测的秒值和距离测量的厘米及其以下数字不得划改。其它原始记录,如有错误应以单 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文字或数据,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原因,不得随意擦拭与涂改。同一测回内的 观测数据不得有两个相关的原始数据连环徐改。一组观测值的相同位数,不得相关划改 10.1.5 外业测量采用电子记录,应执行ZB A 76003的有关规定。 10.1.6 记录,计算应执行表12规定的取位标准。 卉 12 项 目 读数记录 计算取位 成果取用 斜距,mm 1 1 1 天黔 DJ, 0. 1 0.1 0.1 DJ, 1 0. 1 0. 1 仪器高视标高,mm 0. 5 0.1 0.1 高差,mm 三等 0. 1 0. 1 四等 等外 0.1 1. 0 10.2 提交资料 一个测区高程导线测量结束后,须按外业成果的要求,清点整理,编制目录,开列清单.上交资料如 下: 高程导线路线图; 导线水准点点之记; 导线水准点标志委托保管书; 测距仪、经纬仪及其附件检验资料; 高程导线测量手簿; 导线水准点成果表; 各项计算资料; 检查验收报告; ? ? ? ?? ? ? ? ? 1. 技术总结。 nz/T 0034一92 附 录 A 规牌的规格 (补充件) Al 规牌用铝或其他轻金属材料制造。规牌底边装一固定牌座,可插入经纬仪基座,其结构见图Ale A2 规牌图案可采用放射状三角形,也可采用“田”字形,见图A2 A3 规牌的大小依视线长度而定 一般视线长度小于1 km时,宜采用。.3mX0.2m的矩形战牌,当视 线长度大于1 km时,可采用。.4mX0.3m的矩形规牌 A4 战牌及其图案须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a. 规牌的两对角线k度相等且平分; b. 靓牌的卜缘、卜缘和水平中线相互平行; 。. 规牌的图形对其中心对称; d 牌座轴线与靓牌水平中线垂直,并与竖向中线重合。 不 ee9 ? ? ?? ?⋯ ee 牌座 O O 0 0 O O } 34.5州 黔 规牌 b 牌座 图 A1 DZ/T 0034一92 图A2 规牌图形 附 录 B t测杆的规格 (补充件) B1 量测杆用铝合金或其他轻金属材料制造,内管为尺杆,可在外管内拉动伸缩。 B2 量测杆外管下部为正圆锥底座,顶杆为圆柱状,顶面为球形。底座和顶杆用合金钢材料制造 B3 内杆表面牢固装贴毫米级分划尺,分划尺的范围为1. 05 m至2. 00 m. B4 量测杆的结构见图Bl, B5 量测杆的加工,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 a. 内杆抽动拉力一般为1.2士。.2 kg; b. 量杆分划误差应小于。.2 mm; c. 分划尺零点差(即定位差)应小于1. 0 mm a DZ/T 0034一92 ? ? ?? ? ? ?? 代 钊 名 称 1 顶 杆 z 压 盖 3一}导 套 4一}尺 杆 5一}弹 簧 6一}钢 球 7}一扶正圈 8}一螺 钉 9 外 管 10 弹 簧 11 底 座 ? ? ??? ? ? ? ?? ? ? ?? EE 图131 量测杆结构 6礴片 DZ/T 0034一92 附 录 C 经纬仪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参考件) cl 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系指用测微器量测垂直度盘!几相邻分划线间的角距,实际量得丁iY ?-}}:T i仑没 计值之差。 C2 测微器行差的测定,应在天顶距74'-v 106'范围内,在垂a度盘F.每隔了均匀分布进行测定 度撇 整'6:位置规定见表cl和表c2 表 cl D7,型(T)经纬仪 表 c2 DiIIE4经纬仪 度 盘 格 置 位 置 1套盘 铭 sri:位 粉 序号 序号 盘 左 盘 右 82' 30' 85' 00' 87' 30' 90' 0。‘ 92' 30' 95' 00 9?。 30 盘 左 袱 子 ???? l4' 00产 了9O 2公 ?? ??:: ? ? 92O 30 }15 , Z了 95' 00' 97' 30' 7川、〔 9仔 106' o0' 一:一 C3 每一位置测定程序 a. 分别在盘左和盘右位置将测微器指标对正零分划线.转动望远镜至上表规定位置·用垂直微动 螺旋调整分划线A与对径分划线A+180'重合 b, 按下列顺序各精确重合两次,同时进行测微器读数 a一 A与(A+1800)两分划线重合时的读数; b— (A-i)与(A+1800)两分划线重合时的读数; c- A与(A + 1800-i )两分划线重合时的读数 C4 测微器行差按下式计算 ? r,一(a一Op+i12 r,二(u一‘)k+i12 ((二“ +rai ) ·。·⋯(C污????? ? ???? C5 行差的限差 r与(r,, -rm )的绝对值,对DJ:仪器不应超过。.51,,对DJ仪器不能超过1. o" C6 行差改正计算 测微器行差如超过C5条规定,应在观测结果中加入行差改正,改正计算按下式 △,一 2r.C nz/r 0034一92 式巾:C - 测微器读数; ,一垂直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 C7 行差测定的记录与计算,示例如下: 表C3 垂直度盘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仪器;wild T3 No.:53132 日期:1991年7月10日 度 盘 位 置 口 b C u-b a — 〔 盘 左 82030' +0.} - 0.} 0.{ 丰0.0.; 土 0.9 + 0.5+0.9 0 卜0. 4 85000' 二0.0.{ 名 二1.; 一 0.2 十0.1一0.2 0 一 0,3 87030' +0+0. 1 聋{ - 0.2-0.2 +0.3 一0.5十0.1 一 o.2 一0. 4 9o000' -o.-o.{ -o.-o.; 一00.工 +0. 1 一 0.1一 0. 2 一0.3 一 0.1 92030' 一吕.1 丰名.{ +;., 一 0.3 一 0.2一 0.1 + o 2 +o. 1 95000, ; 丰0.1o. 1 +o.0‘ 一 0.2 一o. 10 十0.2 + 0.1 97030' +0.+0.} +;,, 一{tl + 0.1 +0.3+0.2 +0. 1 一0. 1 fi50 nz/'r 0034一92 续表 C3 度 盘 位 置 a 一b 97030 +0n + 0 95000' 一 0.1 千0.2 十0.2 + 0.2 + 0.2 + 0. 4 干 0 4 0. 2 卜0. 1 一0.2 二00 二0.0.1 ? ? 92030 ? 一 0. 4 十 0. 3 ? ? ? ????? ? ?。??盘 900oo' 右 + 0. 1 + 0.2 lO 87030 + 0.2 I 0. 2 85000' 一 0.2 +0.3 一 0.2 一0.1 - 0.3 一 0.3 下 0 2 份0.1 82030 端.+ 0. + 0.2 十0.4 + 0 3 一 ()。2 r= +0. 08 中数 r正一r创一一0.06 +0.05 +0. 11 6s1 DZ/T 0034一92 仪器:w;ldTZ 表C4 垂直度盘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No.:45654 日期:1,91年 6月 度 盘 位 置 “ b 心 “ 一b 门 艺 盘 左 74O00‘ 挑{ 二拭 二段; + 1_0 109+0 1 一0.9 一 0.8 79020. +忿: 聋; 一吕} 十0.9 +0.3}0.1 0.8 一 0 2 84O401 工段{ 二段{ 丰段{ 斗1.3 」 0 2于0.5 0.8 + 0.3 90000, 袱; 二名; 耸l 0 一 0.6一0.2 一 0.2 + 0.4 95O201 一昙.; 三左; 聋; +0.7 一 0.1一0.3 一 1.0 一0 4 100040尸 二扰 二段; 段} 一 0.1 一 0.4一0.2 一 0.1 卜0.2 106O00试 二令一; 聋; 杜; +02 一1.3一 0.4 一0 6 +0.9 6气2 uz/T 0034一92 续表 C4 度 盘 位 置 口 b 亡 a b 况 ‘ 盘 右 254000' }00.: +0.+0.1 丰{.君 一0.3 一 0.8- 0.1 + 0. 4 十0.9 259020' 帐3f 0. 7 + 0.+ 0.; 0+0{ 一 0.1 0. 1+ 0 5 十0 6 + 0 6 264040' 00 丰0. 30. 2 +0.+0.; 一 0. 2 一 0.60 + 0.2 十0.6 270000' 聋; 二{:; 一{.: + 0.7 十 0 8一 0.3 一 1.0 一 1. 1 275020' 丰0.0.; 二0.0.; +名.} +09 +0.6+0.6 一0. 3 0 280040' +0.4-0.{ -0.3--0.2 一;.3 十1.0 + 1.0+0.8 一0. 2 一 0.2 286000, +1.0+0. 9 +o.} +0.+1.; t 0. 6 }0. 2+1.0 干0. 4 +0.8 中数: r}-ro=十0. 45 +0. 47 +0.02 r=+0. 24 附 录 D 垂直度盘指标差和夭顶距一测回测通中误差的测定 (参考件) Dl 畔 D2 准备 选择一平坦空地安置经纬仪,距仪器30 50米处打人一木椿,安置一经分米误差测定的因瓦水准 ,用钢卷尺量取仪器至标尺分划面的距离,两次误差不超过3 mm时取中数采用 观测方法 653 Dz/T 0034 一92 整平仪器后于盘左位置照准标尺上5 dm分划线两次,读取垂直度盘和测微器读数,依次向上照准 相邻分米分划线并读数.直至30 dm分划线为止。再置仪器于盘右位置,自30 dni分划线起依次照准各 分米分划线,直至5 dm分划线并读数。即完成第I仪器位置的观测 变换仪器高,重复上述操作进行第II仪器位置的观测。 同一分划线两次照准读数互差不应大f 1"。指标互差1>J,不得大于5", DJ:为6% D3 计算方法。计算范例见表D1和表D2 表D1 指标差、天顶距一测回观测中误差的测定 仪器:T2 No. 45654 观测者:张二 视线长度:47.865 m 记录者 李四 日期:1991年7月10日 检查者:王五 分米分划 度盘 度盘读数 和或中数 指标差 夭顶距t 1 10 左 90 44 01 269 16 00 :: ::.: , 0. 290 44 0. 3右 12 左 90 36 53 269 23 13 :: ::,: 十 2,8右 90 36 50. 2 14 左 90 29 44 269 30 22 ;: ::.: 闷一3090 29 40. 5右 16 左 90 22 27 269 37 33 :: :;.: 卡0 5右 90 22 27.0 18 左 90 15 17 269 44 42 :: ::‘: 0 5右 90 15 17. 0 艺0 左 90 08 08 269 51 54 :: ::.: +1,8右 90 08 06. 2 22 左 90 01 00 269 59 03 :: ::.: 十1.8右 90 00 58,2 24 左 89 53 45 270 06 11 :: ::.: 一 1 5右 90 06 13. 0 26 左 89 46 37 270 13 25 :: ::.: !」.0右 90 13 24.5 28 左 89 39 28 270 20 38 :: :;.: 一r3.0右 90 20 35. 5 30 左 89 32 15 270 27 49 一: 一:.: +20右 90 27 46.5 654 Dz/T 0034一92 表DZ 天顶距一测Ihl观测中误差计算 仪器:TZ No.45654 距离:47.865m 计算者:张三 检查者:李四 仪 器 位 置 I l 分米 分划 分米间隔 真 长 分米分划线 对仪器高差 相邻分划 高 差 众 分米分划线对仪器高差 相邻分划高 差 森 1O 一 612.78 一 727 3, ,9.57 一 0.4499.87 一 0 1410Otol 一627.82一512 9112 1()0.10 +0,1099.72 0.28100 00 一527_72一413 1914 100.08 斗0 06100_61 + 0.59100.02 427 64312 5816 99 51 一 0 4699.78 一 0,1999.97 一 328.13一212.8018 100.13 斗〔J.1499 98 一 0.0199.99 一228,00一 112 8220 99.乞6 0.4499.31 一0.69100,00 一 128.44一013.5122 1()0.36 一 0.36100.07 +007100.00 一28 08+086t5624 99.85 0 17100 13 卜0.11100.02 斗71.77+ 186.6926 100 02 十0.02100 02 + 0.02100.00 }171 79十286.7128 99 72 一 0.39100.02 一 0,01100.01 于271.51+386.7330 100.25 }0.2599.63 一 0.37100.00 斗371.76十486t3632 99 90 0 10100 06 +006100 00 一动7166丰586.4434 100.04 一 0.0生100 14 +0.14100.00 +57]70+686.5836 100.03 +0.0199.81 0 21100.02 + 6?1.73+786.3938 99.次6 一0_54100 17 十017100.00 +771tl9+886.5640 99 98 O99.47 0.5199‘98 一871.17+ 986.0142 100.28 泞一0 2899.90 一 0 10100 00 +971.45+10859344 99.55 一 0.4599 89 一 0.1110000 +1071.00+1185‘8246 99.96 一 0 0499 62 一0.38100.00 +1170.96+1285.4448 IQ0 31 十0,2,100.48 +0.46100t02 +1271.27+1385.925O 100.14 」0,1峨100.18 +0 18100 00 十1371.41干1486.1052 99.59 0.3899 42 一 0,6599.97 干 1471.00斗一15855254 99.65 一0.35100.21 + 0.21100.00 11570.65一卜1685 7356 99.90 ??一?0.0799.33 一 0 6499.97 +1670.55+1785.0658 101.54 一 0.5连101.49 +0.49101.00 +1772,09十1886556O { }} { [会△〕一5.1343 刀 R 测回观测中误差: 「△△几/(Zxn)X”/D=了5.1343/100x206265/47865二士0.83,‘ 弓几 Uz/'r 0034一92 附 录 E t测杆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参考件) El 准备长为。.8 m,经鉴定分划误差小于。.1 mm的毫米级直尺一只,视其长度为标准长度 E2 用直尺依次测量量测杆1. 10-1.20 m,1.10-1.30 m,l. 10^-1.40 m.......1. 10-1. 90 m分划线 间的长度。估读至。1 mm,共测两个测回,两测回读数互差不应大干。. 2 mm, E3 计算分米分划线间两次读数平均值与直尺标准长度之差o,△值 一般不应大于0. 5 mm,如大于 0. 5 mm,应在量测的高度值上进行分米分划误差改正。 E4 分米分划误差测定示例见表E1, 表El 量测杆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编号:No. 66 日期:1991年3月5日 分米分划 m 分米分划与标准长度之差 两次测量之差 幻1幻 两次测量中数 m m1mm mm 1.1- 1.2 1.1- 1.3 1.1- 1.4 1. 1- 1.5 1.1-1.6 1. 1- 1. 7 1.1- 1.8 1. 1- 1. 9 一0.1 一 0.1 十0. 2 0.0 一 0.2 0.0 +0. 1 一 0.1 . 0.0 一0.05 +0-2 +0. 05 0.1 0.0 +0. 05 一 0.05 一0. 1 一0. 05 0.0 0. OS 一0. 1 0.0 +0.05 一0. 05 一 o. 05 0.08 +0.20 一 0.02 一 0. 15 0.0 十 0.08 一 0. 08 附 录 F t测杆分划尺零点差的测定 (参考件) Fl 准备2.00mX0.20mXO.06m木板一块,将板面刨平,在木板上间距约1. 6 m长的两端安置直角 体如图F1所示,沿直角体外缘A,B两点连直线,并在直角体距板面高度相当于平置量测杆轴线高度处 做标记A,B, F2 在A,B连线上选一中点O,用线纹米尺测量AO, OB标记间距两个测回,如两测回互差小于 0. 2 mm,取平均值S做为检定量测杆的标准长度。 F3 将量测杆平置,两端顶到A,B标记处,直读量测杆读数R,估读至0. 1 mm F4 用式((F1)计算零点差: △5二 R一 S .·····.·⋯⋯ 。·..·.············..······.⋯⋯(FI) Dz/T 0034一92 F5 平台r.两直角体AB间距和量测杆零点差的测定示例见表F1和表F2 图F1 量测杆鉴定平台 表 Fl 平台上两直角体AB间距测量 m =r 测 回 、诀}} AO OB左端读数 右端读数 AO长度 左端读数 右端读数 OB长度 I 1 2 3 4 5 81.82 82.80 85. 00 86.02 89.84 828. 70 829.80 831.90 832.90 836.90 746. 88 747. 00 746.90 746.68 747.06 31.29 28.10 25.68 24.28 21. 60 882.24 879.20 876. 64 875. 24 872.60 850.95 851. 10 850. 96 850. 96 851. 02 平均 746. 94 851. 00 AB长度 1 597. 94 l 1 2 3 4 5 81.80 82.32 83.36 84.14 85.28 828.50 829.16 830. 16 830.96 832. 14 746.70 746. 84 746. 80 746. 82 746.84 89. 66 90. 66 91. 60 92.64 94.22 940. 60 941. 60 942. 60 943. 54 945. 18 850. 94 850. 94 850.94 850.90 850. 96 平均 746.80 850. 94 AB长度 1 597. 74 AB两点间 平均长度 1 597. 84 表F2 量测杆分划尺零点差的测定 标准长度:1 597. 84 m m m 量测杆 编 号 量测杆读数 两次读 数 差 两次读数 中 数 分划尺 零点差I I 64 65 66 1 598.4 1 598. 0 1 598. 3 1 598.3 1 598.0 1 598. 2 t 0. 1 0 +0.1 1 598. 35 1 598. 00 1 598.25 +0. 51 +〔),16 + 0. 41 657 nz/T 0034一92 附 录 G 规 牌 的检 验 (参考件) G1 规牌三线平行检测 G1.1 用经过鉴定的直尺分别测量规牌左、右两边各点的长度,见图G1,记录于表G1直尺读数栏内。 G1.2 计算左右两边中间2,3两点直尺读数的平均值,然后计算中点至上缘和下缘的长度 左右两边 对应长度不等差如小于Zmm,视为三线相互平行。 G1.3 计算左,右两边对应长度的平均值,即为三线间距 G1.4 三线平行检查记录与计算见表Gle G2 靓牌图形对其中心对称性检测 G2. 1 用经过鉴定的直尺测量规牌两对角线1-l',4-4'(见图G2),长度,用铅笔在规牌上轻轻画出对 角线交点,检查对角线长度.不等差应小于3. 0 mm. G2.2 用直尺测量2一2',3-3',5一5',6一6‘各对称点连线长度及各点至对角线交点O的长度。 G2.3 计算各对称点至中心点O的长度,其不等差,不应大于2. 0 mm, G2.4 检查各对称点连线是否通过中心点O,其偏差一般不应大于2. 0 mm. 表G1 战牌三线平行检测 规牌号:No. 45 mm 牌 曲 直尺读数 中间点(2.3) 读数中数 中点至上、下缘长度 中线至上、下 缘平均长度 测点 左边 右边 左边 右边 左边 右边 较差 iE (黑) 王 200. 0 200.0 200.8 199.3 一卜1.5 200. 0(4p1) 2 338. 0 335. 4 400.8 399. 3 3 463. 6 463. 2 199. 0 201. 5 一 2.5 踢 4 599. 8 600.8 反 (' l、 1 200. 0 200. 0 200. 1 200.0 十 0.1 200. 0('p L) 2 336.8 336. 6 400. 1 400.0 3 463. 4 463.4 200. 9 200.0 +0.7 200. 4('$'-F) 4 600.8 600.0 DZ/T 0034一92 一 — — 1 — — 一 2 图G1 图 G2 表G2 视牌图形对称性检测 规牌号:No.“ m m 牌 面 I 9}v ' 对 角 线 对 称 点 连 线 点号 1一1' 4一4' 2-2, 3一3r 5一5' 6一6, 要 墨 端点读数 I 200.0 200.0 100.0 100.0 100.0 100.0 I夕 701.2 699.7 443. 5 443. 8 565. 2 564. 2 中点读数 0 450.9 449. 2 271. 5 271.7 332.9 331. 8 对称点至 中心长度 I一 0 250. 9 449. 2 171.5 171. 7 232. 9 231. 8 0- 1’ 250.3 250.5 172. 0 172. 1 232. 3 232. 4 较差 +0.6 一 1.3 一 0 5 一 0.4 +0.6 一 0.6 对称点连线 偏离中心值 0
本文档为【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72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4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02-26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