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四声一贯_说之我见

_四声一贯_说之我见

举报
开通vip

_四声一贯_说之我见 《河北学刊》 ��� � · � · 孟 蓬 生 � “ 四声一贯 ” 说之我见 关于顾炎武的 “四声一贯 ” 说 , 学术界的看法大抵有两种 � 一种意见以为顾氏主张 “古 无四声” , 所谓 “四声一贯 ” 跟 “叶音”说并无二致 � � 一种意见以为顾氏主张 “古有四声” , 所谓 “四声一贯 ” 不过是 “四声通押” 而已 � 。 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重读顾氏的 《音学五 书》 � , 在对 《音论》细加细绎的同时 , 又跟其他四书进行反复的比较和参验 , 觉得上面两 种看法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 有...

_四声一贯_说之我见
《河北学刊》 ��� � · � · 孟 蓬 生 � “ 四声一贯 ” 说之我见 关于顾炎武的 “四声一贯 ” 说 , 学术界的看法大抵有两种 � 一种意见以为顾氏主张 “古 无四声” , 所谓 “四声一贯 ” 跟 “叶音”说并无二致 � � 一种意见以为顾氏主张 “古有四声” , 所谓 “四声一贯 ” 不过是 “四声通押” 而已 � 。 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重读顾氏的 《音学五 书》 � , 在对 《音论》细加细绎的同时 , 又跟其他四书进行反复的比较和参验 , 觉得上面两 种看法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 有必要对 “四声一贯” 说重新做一番探讨 。 一 、 “四声一贯” 说的基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王力先生在 《汉语音韵学》 中曾对 “四声一贯 ” 的内容做过这样的介绍 � “依顾炎武的意 思 , 古人虽有四声, 但每字并不限定读某声 , 字的声调可以随时看情形而定 , 所以他认为古 人四声一贯 ” � 。 朱晓农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 � “顾氏认为古人每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种声 调的读法 � � 中 � �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 , 这就是四声贯于一字。 ” “碰到四声混押的 情况 , 好在每个字都有四种声调 , 只须歌咏时依靠 ‘抑扬高下 ’ 来调节就行了 。 ” 并在此基 础之上得出如下的结论 � “一般认为顾氏已承认 ‘古有四声 ’ , 遍读 《音学五书》 , 顾氏从 未直接承认古有四声 。 ” � 应该指出 , · 顾炎武的 “四声一贯 ” 说决不是他们介绍给读者的东西 。 以 “一字之中自有 平上去入 ” 为依据说顾氏主张 “每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读法 ” 是断章取义的结果 , 所谓 “顾氏从未直接承认古有四声” 则是由于先入为主而造成的 “视而不见�,� 顾氏在 《音论》中曾对 “四声一贯 ” 的内容做过简明扼要的叙述 。 他说 � 四声之论 , 虽起于江左 , 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 , 故平多韵平 , 仄多韵仄 。 劝有不尽然者, 而上或转为平 , 去或转为平上 , 入或转为平上去 , 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 已 , 故四声可以并用 � 。 据我们体会 , 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 � 、 古有四声 任何一个细心的读者看了上面一段话 , 都不会得出 “古无四声” 的结论。 顾氏认为 “古 人之诗已 自有迟疾轻重之分 ” , 显然只能理解成 “古有四声” , “平多韵平 , 仄多韵仄 ” 便是 一个有力的证明 。 设若 “古无四声” , “平多韵平 , 仄多韵仄 ”的现象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 虽然有些字可以随 “歌者之抑扬高下 ” �这个条件不可缺少 � 而转读他声 , 但并不是所有的 字都可以转读 , 平声字就没有转读他声的情况。 顾氏在 《四声之始》中说 � “四声之谱诚不 可无 , 然古人之字 , 有定作一声者 , 有不定作一声者 。 ” � 其中 “定作一声者” 即指平声字 而言 , “不定作一声者” 即指上去入三声字而言 。 不过顾氏并不想以 “不定作一声者” 的存 在而否定 “四声之谱 ” 存在的必要性 , 也没有因转读的存在而否认 “古有四声” 。 比如入声 跟上去二声相比 , 转读机会更多 , 但顾氏并未因此而否定古有入声 。他在 《入为闰声》中说 � “三百篇中刃胜往用入声之字 , 其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 , 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 , 以其什之七知古人未尝无入声也 , 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声也 。 ” � 顾氏既不肯因入声可转为 三声而否认古有入声 , 自然不会因去声可转读二声 �平上 � 、 上 声可转读一声 �平 � 而否认 �� � pd 高亮 pd 高亮 pd 附注 朱晓农。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 pd 附注 王力 汉语语音史。 古有上去二声 。 下面再引顾氏一段话以息论者之讼 � 平上去入之名 , 汉时未有 , 然公羊庄二十八年传 曰 � “春秋 , 伐者为客 , 伐者为主夕 何休注于 “伐者为客 ” 下曰 � “伐人者为客 , 读伐 , 长言之 , 齐人语也 。 ”于“伐者为主 ” 下日 � “见伐者为主 , 读伐 , 短言之 , 齐人语也 。 ” 长言则今之平上去声也 , 短言则今 之入声也 。 顾氏的解释不见得符合何休原意 , 但顾氏承认 “古有四声” 是毫无疑义的。 � 、 转声只能发生在诗歌中 顾氏对 “四声一贯 ” 的界说中万万忽略不得而又不幸常常被人忽略的是 “歌者” 二字 。 正是由于忽略了 “歌者” 二字 , 人们才忽略了顾氏提出的四声相转的基本条件和严格顺序 , 造成了 “每个字都有四个声调 ” 的误解 , 并进而得出顾氏主张 “古无四声” 的结论 。 因砒 , 要正确理解 “ 四声一贯 ” 的基本内容 , 就必须给 “歌者” 二字以应有的重视 。 顾氏强调转声的发生取决于 一“歌者之抑扬高下 ” ,是因为实际语言中不会有这种情形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 顾氏从乐理的角度做了一番解释 。 他说 � “歌之为言也 , 长言之也 。 平音最长 , 上去次之 , 入则油然无余音矣 。 凡歌者贵其有余音也 , 以无余从有余, 乐之伦也 。 ”虽然我们 不同意顾氏 “转声” 的说法 , 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说的话很有道理 。 为了歌唱 , 人们往往不得 不牺牲掉音节末尾的辅音 , 所谓 “以无余从有余也”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在说话时随意将音 节末尾的辅音丢掉 。 有的读者可能怀疑顾氏是否真的曾经区分过 “诗歌 ” 和 “实际语言”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 的。 我们希望下面一段话可以释去读者的疑虑 。 顾氏说 � “且夫古人之为诗 , 主乎音者也 。 江左诸公之为诗 , 主乎文者也 。 文者一定而难 移 , 音者无方而易转 。 ⋯⋯有定之四声以同天下之文 , 无定之四声以谐天下之律 。 ” 这里作者以 “音” “文 ” 对举 , 以 “文 ” “律” 对言 , 其主张 “诗歌” 与 “实际语言” 之分可毋庸辩之矣 。 顾氏认为 , 实际语言中四声是 “有定” 的 , 而入乐合律的 “诗歌” 中四 声是 “无定” 的。 “有定” 与 “无定 ” 各得其所 , 各有其用。 我们不能以 “无定之四声” 否 认 “有定之四声” 的存在 , 反之亦然 。 所以他在论及 《广韵》一字多收时说� “追至六朝 , 诗律渐工 , 韵分已密 , 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 故 《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 , 非谓 一字有此多音 , 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 ” 。 顾氏的这种观点还表现在他对前人的批判上面 。 他在对 “四声一贯 ” 作了界说以同, 紧 接着便以 《诗经》用韵为例批判了陈第等人的做法 。 他说 � “骇骋是中 , 锅骊是骏 。 龙盾之合 , 集以能钠 。 言念君子 , 温其在 邑。 方何为期 , 胡然我念之 。 ” 合钠 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骚 。 “一之 日错发, 二之日栗烈 。 无衣无褐 , 何 以卒岁。 ” 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 今之学者必 曰此字原有三音 、 有两音, 故可通用 , 不知古人何尝屑屑于此哉 �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 今一一取而注之 , 字愈多 , 音愈杂 , 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 。 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 。 陈氏之书盖多此病 。至其末卷乃曰 � “四声之辨 , 古人未有 。 《中原音韵》 , 此类实多 。 旧说必以平叶平 , 以仄叶仄 , 无亦 以今而泥古乎。 ” 斯言切中肯萦 。 不知季立既发此论 , 而何以犹打格于四声 , 一一为之 引证 , 功析谓 “劳唇吻” 而 “费简册” 者也 。 方子谦之 《小补》 , 抑又甚焉 。 今之为书 , 取前人一字而叶两三声者尽井之 , 使学者之视听一而不乱 , 其庶乎守约之旨也夫 。 顾氏在另外四书里严格贯彻 了他在上面提出的这个原则。 首先 ,《古音表》和 《唐韵正》 �� pd 高亮 pd 高亮 pd 高亮 二书并没有泯灭了四声的界限 。 第二 , 在 《诗本音》和 《易音》中许多地方都注明四声通韵 , 按照 “四声一贯 ” 的理论是有转声的 , 但是顾氏并未把这些转声收进 《麟匀正》里 。 《诗经 ·周南 · 汉广》首章以 “广泳永方 ” 为韵 , 顾氏注 � “此章 以平上去通为一韵 。” �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此处 “广永” 二字当由上声转读平声 , “泳 ” 字以去声转读平声 , 以与下文 “方” 字为韵 。 可是 翻开 《唐韵正》 , 我们发现顾氏于上声三十七荡下注曰 � “古与三十六养通为一韵 。” � 这表 明此韵古今读音相同 , 看不到 “广 ” 字还有平声一读的说法 。 三十八梗 “永” 字下注道 � “古 音于两反 ” 。 所引韵例正是 《汉广》 , 并且指出 “广泳永方同为一韵 ” , 但也并未因此而给 “永 ” 字拟出一个平声的读音来 。 去声四十三映 “泳 ” 字下也只注明 “古音同上 ,,� 指跟 “咏 ” 古读相同 , 羊向反 � , 不见收有平声一读 。 第三 , 凡是 《广韵》一字而收入多韵多声的 , 顾 氏也都将他们归入某韵某声 , 只拟一个他认为正确的读音 。 上平声五支韵 “乡差” 字下注 � “古 音磋 。 今此字两收于五支三十三瞥部中。 ” 此一字两收两声而并为一声之例 。 又 “矮” 字下 注 � “古音于禾反 。 今此字三收于五支八戈三十四果部中 。 ” 此三收两声而并为一声之例 。 平声十九侯 “枢 ” 字下注 � “古音同上 �指古部于� 。 今此字四收于十虞十九侯四十五厚五 十候部中。 ” 此四收三声而并为一声之例 。 凡此种种 , 均表明顾氏对于 “诗歌” 和 “实际语言” 作了严格的区分 , 否则我们无法对 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不过 , 顾氏如此巧交她解释并处理 “有定之四声 ,湘 “无定之四声” 的关系并非首创而实有所自。 元代周德清 《中原音韵》对待入声的看法对顾炎武是不无启发 的 。 周德清一面将 “入派三声” � 自然不是乱派 , 周氏于此讲究颇多 � , 一方面又告诉人们 � “入声作三声者 , 广其押韵 , 为作词而设耳 。 毋以此为比 , 当以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而辨之可也 。 ” � 顾周二氏的观点正自相同 , 只不过周氏讲的是元曲 , 顾氏讲的是 《诗经》 罢了 。 间” 的 其本音 始乎 。 顾氏之意正是要通过对 《诗经》中 “无定之四声” 的认识 , 去肯定古人“呼吸言语之间” “有定之四声” 的存在 。 顾氏于此颇为自矜 , 他在 《近代入声之误》中指出 � “不唯通 �指呼吸言语中之入声 � , 而又可转之于平上去 。 三代之音久绝而复存 , 其必自今日 ” � 段玉裁论古韵分合时曾说 � “知其分而后知其合 , 知其合而后愈知其分 。 ” � 我们似乎 可以这样说 � “知其有定而后知其无定 , 知其无定而后愈知其有定 。 ” 今人但见 “无定” 二 字 , 便匆匆锻炼成狱 , 遂铸成古音学史上一桩冤案 。 � 、 本声和转声是常和变的关系 顾氏认为 , 即使在诗歌里 , 也以读本声者为多 , 读转声者为少 。 本声和转声是常和变的 关系 。 “平多韵平 、 仄多韵仄 ” 里两个 “多” 字告诉人们这是多数 , 是常规 � 而 “上或转为 平 , 去或转为平上 , 入或转为平上去 ” 里三个 “或 ” 字则提醒我们这种情况是少数 , 是权变 。 进一步说 , 平声字有常无变 , 此顾氏所谓 “定作一声者” � 仄声字则有常有变 , 此顾氏所谓 “不定作一声者” 。 但即使是仄声字中转读最多的入声 , 也不是无时不转 , 比较而言 , 仍以 读本声为多 。“其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 , 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 ” 便是这种关系的最好说明 。 王力先生晚年对这种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 , 他说 � “通押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 但是我 们得承认古有四声, 并且得承认 , 在 《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 , 以异调相押 �通押� 为 变格 。 ” � 除了 “通押” 的说法有待商榷之外 , 我们相信王力先生的话是十分正确的 。 刚才 我们说过转声只能发生在诗歌里 , 我们不能因诗歌中转声而否认 “实际语言” 中有固定的四 声存在 。 退一步而论 , 即使没有这个条件 , 即单就诗歌而言 , 我们也不能以权变而否认常规 。 � 、 四声递转有着严格的顺序 �� � pd 高亮 pd 高亮 pd 高亮 顾炎武虽然认为有些字在诗歌里可 以转读他声, 但是并不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可以随便 乱转 , 而是有着严格的原则和顺序 。 这个顺序就是上文提到的 “上或转为平 , 去或转为平上 , 入或转为平上去 ” 。 但他唯恐没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 所以到了 《古人 四声一贯》的末尾作者 又强调指出 � “夫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交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适也 , 然 上 如 其平 , 去 如 真上 , 入如其去 , 而又还如其平 。是所谓言天下之至颐而不可恶 ,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 此声音文字相生相贯自然之理也 。 ” 接下去他又举例解释了这个不可动摇的顺序 � 或曰 � 一字而可以三声 , 则天可读为上去乎 � 日 � 天不可去而地可平 , 《楚辞 · 天 问》“ 启棘 宾商 , 九辩九歌 。 何勤子屠母 , 而死分境地 ” 是也 。 东不可去而北可平 ,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 东西南北 , 驰鹜往来” 是也 。 是以四声同用 , 则歌者以上为平而 不 以平为上 , 以入为去而不以去为入 。 顾氏在 《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中说 � “凡上去入之字 , 各有二声三声四声, 可递 转而上 同 , 以至于平 , 古人谓之转注 。 ” � 这不但又一次清楚地说明了递转的次序 , 而且也 交待了 “转” 字的出处。 人们往往把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 拿来作为顾氏主张 “ 古无四声 ” 或淆乱四声的坚 强证据 , 现在看来 ,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 。 因为这句话是紧接着 “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 已 , 故四声可 以并用” 之后说的 , 只能看成 “上或转为平 , 去或转为平上 , 入或转为平上去 ” 的 概括说法 , 并不是 “每个字都可 以有四个声调 ” 的意思 。 其他如上文所引 “一字而可以三声 四声” 、 “一字而可以三声” 之类均应作如是观 。 古人属词之例如此 , 把其中 “一字” 理解 成 “每一个字” 或 “任何一字 ” 是不妥当的。 对 “四声一贯 ” 包含的 内容得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之后 , 我相信读者对于旧说之是非自然 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 不过 , 我仍然感到有必要对顾氏书中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作一些说明。 《诗本音》中有这样一句话 , 估计认为顾氏主张 “古无四声 ” 的人见了会为之一振的 。 这就是 “古无平上去入 , 四声通为一音 。 ” � 其实这句话不过是 “古人不分平上去入 , 四声 可以通押” 的意思 。 因为紧接着顾氏给我们理解这句话提供了线索 � “后仿此 。 详见 《音论 · 古人 四声一贯》条 。 ” 这就要求前面须看 《音论》 , 后面须看他的实际做法 。 “四声一贯” 的内容已如前述 , 而这章末尾顾氏则注道 � “此章以平上通为一韵 。 ” 可见我们的理解是符 合顾氏原意的 , 我们不能以此作为顾炎武否认 “古有四声” 的证据 。 不过 , 因说这种话而遭到误解的 , 并非顾氏一人 。 在此之前的陈第也有过同样的命运 。 陈第在 《毛诗古音考》中说过 � “四声之辨 , 古人未有 。”其意正谓四声可以通押 , 却被当成了 否认 “古有四声” 的证据 。 周祖漠先生曾说� “陈氏之意未尝认为古音无声调之分 , 只谓古 人为诗平庆可以通协无碍耳 。 ”但他仍然遵从 旧说 , 认为 “古无四声说 , 创于明陈季立 ” 。 � 这大概是由于惯性的作用 。 刚才我们说过 《唐韵正》里未收转声 , 事实上颇有例外 。 这种例外在平 上去三声都有反 映 , 而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入声字上面 。 《唐韵正》于平上去三声收入转声者为数很少 , 据我们的统计只有 “辉鲜横兄揪案邹娄 累者破被近嫁亚梢疚候镂 ” 等�� 个字 , 其中 “破” 字特因玄宗改经而两收于平声和去声 � 应 该剔除不算 , 只剩下 �� 个字 。 我们发现这些转声的收入都跟顾氏的古韵分部有关系。如 《广韵》的微韵 , 顾氏认为 “古 与五支之半及六 脂 七之 通 为一 韵 ” , 但是其中 “挥 ” “辉 ” 等字却要收入殷韵 。 所以顾氏 除引 《诗经》和汉魏用韵及 《说文》 “从火 、 军声” 之外 , 又列出 “上声则下本反 ” , “去 �� � pd 高亮 声则音运 ” 两个又音 , 来证明 “解” 字应入顾氏所分古韵第四部 “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 山先仙” 。 又如 《广韵》候韵跟有幼两韵同用 , 但顾氏认为古韵候与 “九御十遇十一暮通为 一韵 ” , 所以 “镂 ” 字下除注 “古音庐” 之外 , 又注道 “上声则音缕 ” , 以此来证明 “镂 ” 字应属其所分古韵第三部 “鱼虞模侯” 。 入声字则几乎无字无转声 。 顾氏说 � “凡入声之字并可转为去声 , 亦可转为平声、上声 , 今详载之 。 ” � 曾经批评别人一字多收 �一字多音 � 是 “劳唇吻 , 费简册” 的顾氏现在居然 要详载转声 , 着实令人费解 。 据我们的看法 , 这仍然跟古韵分部有关。 因为入声不单纯是个 声调问题 , 它同时牵涉到韵部问题 。 《广韵》中虽然阴阳入三分 , 但入声是跟阳声韵相配的 。 顾氏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 上古的情形不是这样 , 入声韵 �侵谈以下九韵入声除外 � 应配阴 声韵才是 。 顾氏能有这样的认识 , 主要依靠的是 《诗经》用韵和 《说文》 的谐声偏旁 。 倘若 《唐韵正》里不收这些转声 , 入声韵跟阴声韵的密切关系便无从显示 , 某入声韵该跟某阴声 韵相配便失去了立论的根据 。 如 《广韵》屋韵 , 顾氏以为上古 “ 当分为二 ” �未包括改入职 德韵者 � , “屋独” 等�� 字应归其所分古韵第三部 “鱼虞模侯” , 其根据就是这些字 “转去 声则当入御遇暮韵 ” � 而 “搞溉 ” 等�� 字应归其所分古韵第五部 “萧宵肴豪幽 ” , 其根据就 是这些字“转去声则当入啸笑幼韵 ” � “福幅” 等�� 字应归其所分古韵第二部 “支脂之微齐佳 皆灰哈” , 其根据是这些字 “当收入职德韵 , 转去声则当入泰卦怪央队代废韵 ,’� 如此说来 , 《唐韵正》所收转声只是顾氏离析 《唐韵》 、 分配古韵的根据 , 跟他前边所 提出的原则并不发生冲突 。 二 、 “四声一贯” 说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周祖漠先生在批评顾炎武 “入或转为平上去 ” 时曾指出 � “此说之虚妄, 又与宋人叶音之 说何异 � ” � 朱晓农也认为 “四声一贯 ” 说是 “叶音说退居声调战线 的最后 堡垒。 ” � 在这 一点上 , 我们跟周朱两位有相同的看法 。 王力先生在 《汉语语音史》中认为 � “所谓 四声一贯 , 就是四声通押 。 ” � 这大概是受 了顾炎武所说的 “四声可以并用” 、 “此章以平上通为一韵 ” 等的影响 , 而忽略了随 “歌者 之抑扬高下 ” 而发生转声的事实 。 而一旦有转声发生 , 不管做多少 限制 , 附加多少条件 , 都 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 “通押’夕。 因为典型的 “通押” 没有必要建立在转声的基础上。 如江永 认为 《诗经》跟后代的词曲一样 , 是 “杂用四声” 的 , 但他就不 同意 “入转三声” 的说法 。 他说 � “韵虽通而入声自如其本音 , 顾氏于入声皆转为平 、 为上 、 为去 、 大谬 � ” � 王力先 生在 《汉语音韵》中认为江永之说 “比顾氏高出一筹 ” , � 显然是指此而言 , 可惜他在写 《汉 语语音史》时把这一点给忘记了。 为什么曾经批判过 “叶音”说的顾炎武会重新陷入“叶音”说的泥潭 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 三个方面 。 � 、 不知古今四声不同 陈第批判 “叶音” 说时曾指出 � “以今之音读古之作 , 不免乖刺不入 , 于 是悉委之叶 。 ”如 因为有了这个先入之见 , 人们就不肯对上古的语言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做客观的归纳 , 而往往用后代已经变 ·化了的语音系统去推测上古语音的实际情况 , 碰到不好解释的地方 �古今语音不同� , 便猜 想古人一定有一种通变的方法 , 于是就产生了 “叶音” 或 “转声 ” 等说法 。 清代的段玉裁也 深知这一点。 他说 � “今学者读三百篇 , 以今韵四声律古人 , 陆德明 、 昊域皆指为协句 , 顾炎 武之书亦云平仄通押 、 去入通 押 , 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也 。” � 从 《音论》来看 , 顾炎武确实是从后代的四声去了解上古的四声的。 所谓 “平声音长 , �� � pd 高亮 上去次之 , 入则油然无余音 ” 很可能就是顾氏所操吴语的真实写照 。 顾炎武知古今韵部有别 , 所以他坚决批判 “叶音说” , 但由于他不知古今四声不同 , 又使他最终陷入 “叶音” 说的泥潭 。 周朱等人以为 “四声一贯 ” 实质是 “叶音” , 所见极是 , 但同时又否认顾氏主张 “古有四声” , 则可谓未达一间。 既然古无四声 , 那还有转的必要吗� � 、 《诗经》中去入关系密切 如果说 “古今语音相同 ” 的观念是产生 “叶音” 说的深层原因的话 , 那么上古入声和去 声的密切关系便是 “四声一贯 ” 说发生的直接根据。 顾氏发现 《诗经》 中 “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 , 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 ,但他同时发现 入与去的关系更为密切 。 以 《是撤 正》为例� 一屋韵共收入声字 ��� 个 , 而其中注明可以转 为去声的就有�� 个 。所以他离析 《唐韵》入声韵时总是说产以上字转去声则当入某某韵” 。顾氏 还发现 , 入声跟去声的这种密切关系一直保持到南北朝时期 。 他说 � “今考江左之文 , 自梁天 监以前 , 多以去入二声同用 , 以后则若有界限 , 绝不相通 。 ” � 这种现象不能从方言的角度进行解释 , 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 也不能用一般的 “通 押 ” 加以解释 , 因为顾炎武认为古人的入声跟后代一样是有塞音尾的 , 去声跟后代一样没有 塞音尾。 如果入声不转而读去 , 韵脚是不和谐的 , 而 《诗经》里当然不能出现这么多不和谐 的押韵。于是 , “四声一贯 ” 便成了顾氏的唯一选择 。 � 、 古韵分部粗疏 顾炎武虽然首创了离析 《唐韵》 的方法 , 但却只把古韵分为十部 。 由于分部过于粗疏 , 常常导致他把本不同部且声调有别而用于同一章的看作 “通为一韵 ” , 再加上一些地方顾氏 误解韵例 , 虽同属一部而 四声分用划然的也被误认为 “通为一韵 ” 。这都增加了 “四声并用” , 尤其是入声跟其他声调并用的机会 。 如上引 《秦风 , 小戎》二章 , “念 ” 字不入韵 � “掺 ” 韵 “中 ” , 属上古侵部 � “合钠 邑” 三字为韵 , 属上古缉部 � “期之 ” 二字为韵 , 属上古之 部 。 顾氏以 “平去入通为一韵 ” , 不得不转 “合轴 邑念 ” 四字于平声以韵 “骚 ,’� 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 , 较顾氏为细密、 因此他对去入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并在此基 础之上对顾氏的 “四声一贯 ” 说做了批判 � “入声与去声最近 , 诗多通为韵 , 与上声韵者间有 之 , 与平声韵者少 , 以其远而不谐也 。 韵虽通而入声自如其本音 , 顾氏于入声皆转为平、 为 上 、 为去 、 大谬 �’, � 顾氏以 “古今四声相同 ” 的眼光看待 《诗经》用韵 , 得出了 “转声 ” 的结论 , 但同时感 到 “转声 ” 可能带来的危险 , 所以他对 “转声 ” 做了种种限制 , 提出 “四声一贯” 说 。 这 一 招果然有效 , 江永、 段玉裁等虽然都不同意顾氏的意见 , 但谁也没敢把它跟 “叶音” 说挂钩 。 三 、 余论 通过对 “四声一贯 ” 说的分析 , 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 第一 , “叶音” 说是逐渐退出古音学研究领域的 。“叶音” 可分为 “叶韵” 和 “叶声” 两 个方面 。 陈第提出了 “时有古今 , 地有南北 � 字有更改 , 音有转移 ” 的重要理论 , � 从根本 上推翻了 “叶韵 ” 说。 但学者对于古今汉语声调的不同 , 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 , 这便给 “叶 音” 说负隅顽抗留下了最后一座堡垒 , 从而导致了 “叶声” 说一一 “四声一贯” 的产生。 直 到段玉裁 《六书音均表》问世 , 提出了 “古四声不同今 , 犹古本音部分异今 ” 的观点以后 , 才从根本上推翻了 “ 四声一贯 ” 说 , 彻底廓清了 “叶音” 说的影响 。 “叶音” 说的消退反映 了古音学研究的逐步深入 。 第二 ,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 , 据以建立某种理论的语言事实 , 往往比理论本身更为重要 。 � �� � pd 高亮 pd 高亮 pd 高亮 人们常常称赞顾氏的 “阴入相配 ” , 而批评他的 “四声一贯” , 其实这两套理论是建立在同一语 言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 那就是入声和去声的密切关系 。 顾氏的这个发现经江永肯定并进一步 阐述以后 , 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人们虽然不赞成 “四声一贯” ,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他发 现的这个事实 , 而且只能在此基础之上从事上古声调的研究 。 段玉裁的 “古无去声” 说 , 王 力先生的 “长入 、 短入 ” 说 , 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声调理论 。 忽视 “四声一贯” 赖以建立的语言事实 , 不但不能公允地评价顾炎武本人 , 也不能理清 古音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 “考古贵原情 , 立论贵持平 ” 是清代学者江永提出的一句话 , � 我 觉得 , 现代从事古音学史研究的人仍然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 。 � 参 看 朱 晓 农《顾炎武的 “四声一贯 ” 说》 , 《温州师 院学报》 , �� �� 年第 � 期�� 页。 周祖漠 《古音有无上去 二声辨》 , 《问学集》�� 页 、 �� 页 , 中华书局 �� �� 年版 。 � 参看王力 《汉语语音史》 ��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年版 。 � 中华书局 �� �� 年版 。 �中华书局 �� �� 年版 , �� � 页。这是王力先生早年的看法 , 晚年有了改变 。 � � 《顾炎武的 “四声一贯 ” 说》 。 � 《音论》卷中 《古人四声一贯》 , 下引顾文凡未注明者 均同此 。 � � � 《音论》卷中。 � � 《诗本音》卷之一 。 � � � 这三段中凡未注明者均引自 《唐韵 正》 。 � 《中原音韵 � 正语作词起例》 。 � 《六书音均表 · 吴序》 , 一般认为乃段所自作 。 � � 见该书�� 页 。 � 《音论》卷下 。 � � 《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辨》 。 � � 《古韵标准 。 入声第一部总论》 。 �见该书�� 页 , 中华书局 �� �� 年版 。 嚷越亘《毛诗古音考 · 自序》 。 � 《六书音均表 · 今韵古分十七部表》 。 � 《音论》卷中 《四声之始》 。 � 《古韵标准 · 平声第一部总论》 。 �作 者工 作单位 � 河北 省社科 院文学研 究 所 � 〔责任编辑 李怀亮〕 真知困而得 峰高无坦途 �篆刻 赵 险峰 � �� �
本文档为【_四声一贯_说之我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049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2-23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