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X-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Socia,SciencesjnYunnanNo.4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白志红 (云南大学 人类学系,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作者首先分析了女性主义人类学如何重新审视亲属关系的研究,然后从两个方面总结女性主义人类学的亲属 关系研究: (1)分析亲属关系研究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建构过程:(2)分析亲属关系的连续性和历史变迁。 关键词:女性主义人类学;社会性别i亲属关系;血缘:姻缘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X-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Socia,SciencesjnYunnanNo.4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白志红 (云南大学 人类学系,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作者首先分析了女性主义人类学如何重新审视亲属关系的研究,然后从两个方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女性主义人类学的亲属 关系研究: (1)分析亲属关系研究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建构过程:(2)分析亲属关系的连续性和历史变迁。 关键词:女性主义人类学;社会性别i亲属关系;血缘:姻缘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4)04—0084—05 女性主义人类学把亲属关系看作某一文化中政治经 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把它看作一个不平等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有 学者认为亲属制度是传统人类学在学术上虚构出来的, 是学术霸权的结果,亲属关系是人类学建构的学术等级 体制。⋯‘⋯”4忉 尽管如此,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仍然成为女性主义 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们关注女性在各种亲属 关系中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人类学在理论 上形成以下5个特点: (1)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研究亲 属关系:(2)扩展了亲属关系的研究范围,关注那些 在血缘和姻缘关系之外的亲属关系的研究:(3)指出 在亲属关系研究中运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的局限性, 修正和补充了已往人类学研究中有关家庭内部关系的假 设:(4)从家庭财产继承权的演变来研究处于某些亲 属关系中的女性:(5)现代单亲家庭及流动入口家庭 的研究。 本文先介绍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者重新重视亲属关 系研究方面的原因,然后就上述的头两个特点进行论 述。 一、缘起 早期人类学家对亲属关系的研究是从婚姻习俗和亲 属称谓入手。最早进行亲属关系研究的人类学家摩尔根 提出了3种亲属制度,论证了人类亲属关系与各种婚姻 形态的直接联系:继而,默多克在<社会结构>中提出 了6种亲属称谓制。他们二人为人类学亲属关系研究奠 定了理论基础。马林诺夫斯基与摩尔根的观点基本一 致,马氏认为父母是亲属关系的基础,亲属称谓是语言 和心理现象而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121(P”o“”)。这一时 期的人类学家都试图从亲属称谓入手来研究某一文化的 社会制度。 拉德克利夫·布朗则把婚姻、家庭和亲属称谓制度 视为一个整体,把亲属关系看作一社会的结构,功能。他 说: “我本人的观点是,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的一个内 在的组成成分”, “称谓与制度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内部的关系。我希望在世界各地进 行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以便揭示这些关系的本质。”Ol (P65)。布朗在(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将亲属制度和 亲属称谓看作是识别亲属范畴或类另q(包括辈分)的工 具l’I(M,所以他最关注的是亲属以什么样的方式分类, 以了解亲属制度的重要性,并单纯地把亲属关系归结为 一夫一妻的二元关系。拉德克利夫·布朗不重视个体的 亲属关系感情,因为他认为这种情感是个可变数,对整 个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没有用处。当时的一些人 类学家认为,亲属称谓包含的语言的、心理的和感情的 内容与社会制度的联系不大,所以没有深入研究亲属称 谓在这些方面蕴涵的意义,他们大多重视通过血缘或姻 缘而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的研究,努力去证实某种亲属 结构存在与否。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希望通过研究亲属关系、神话、 图腾制度等文化符号来探究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从结 构的角度来看,亲属关系只是一种可以想当然地以婚姻 家庭形式、经济因素(通过继嗣、继承、居住等方式) 或血缘关系来分析的正式结构。结构主义者一般只关心 一个男人如何能从另外一个男人那里获得女人,籍此, 收稿日期:2004—03一12 作者简介:白志红,女,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性别与人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 84 万方数据 进一步探索支配亲属关系的思维模式和内在结构,而没 有去探究处于这种婚姻结构的个体的感受以及亲属关系 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特别是没有把被交换的 妇女作为主体来研究。亲属关系只是列维·斯特劳斯研 究人类社会整体结构的切入点:结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家(如葛德利尔)却根本不关心处于亲属关系中的人, 而只关注亲属制度在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中所起的作 用,只重视亲属制度所发挥的经济功能。141(P414“2)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注意到血缘或姻缘以外的亲属 称谓。怀特也认为亲属称谓的意义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 为和态度,而不是完全反映婚姻状况。费老也注意到亲 属体系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不像摩尔根和里 弗斯所想的那样只限于婚姻或两性关系(详见后恧讨 论)。151(P274)但费老还是认为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 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151(”“2呻由于功能主义强调亲 属关系的实际作用,不重视亲属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差 异和变迁,当时的人类学界也不重视功能以外的问题, 所以没有人继续深究这些亲属称呼到底喑含着什么样的 新的社会关系以及赋予其意义的人。随着人类学日渐丧 失了对研究社会的功能结构的兴趣,亲属关系的研究也 逐渐衰落,民族志和跨文化研究都不再像从前那样高度 重视如继嗣规则、婚姻和亲属称谓这类课题的研究。况 且,80年代中期后人类学逐渐对亲属制度提出质疑,认 为亲属称谓作为接受或排除一部分人的条件或标准,并 非在任何文化或社会都是一样,亲属制度这个概念完全 是虚构的,所以,许多人类学研究课程不再将之作为重 点。It,l(”“4”’ 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者运用跨文化资科论述了早期 人类学对亲属关系的研究忽视了社会性别关系。1952 年,玛丽·道格拉斯就反复指出“亲属关系组织是脆弱 的和不稳定的”㈣(PI/I)。大量的人类学民族志资料也都说 明,人类在自身繁衍中的活动和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人 们对亲属的认定、理解、期望和感情也不尽相同。例 如,生活在特罗布里恩(Trobriand)的岛民们认为性交 并不能导致怀孕,其真正的原因是神灵送来孩子。尽管 父亲自认为(也被认为)与他的子女无生物联系,但是 他却是该文化中应该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人。181(“’在努 尔人和垃吾度人(Lovedu)的社会中,同性结婚也是自 然而然的事。 于是,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既然人类对生育、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理解干差万 别,为什么我们仅仅把其中的几种当作亲属关系的基础 加以研究呢?为什么我们仅把某种性行为和某种性关系 看作是所谓合乎自然的,而不把它们也看作是社会文化 建构的产物而加以研究呢?t91(””’ 二、女性主义人类学的亲属关系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女性主义研究者所进行的社会性别 研究和人类学对亲属关系研究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不 同之处是女性主义研究者希望从亲属关系的研究中寻求 理解导致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以及使妇女摆脱受压 迫地位的办法。为此,女性主义人类学家们关注妇女的 多重角色和不同的经历,从中探讨特定亲属关系中社会 性别的建构。女性主义人类学对亲属关系的研究和早期 人类学对亲属关系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人类学研 究中的亲属关系研究重世系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女性主 义人类学的研究重亲属群体中男女两性的社会关系,包 括男性亲属群体内部之间的社会关系、女性亲属群体内 部之间的社会关系、流动妇女群体中的非血缘姻缘的互 助关系。这样看来,如果说早期人类学研究中的亲属关 系理论是建立在生物基础上的理论,那么女性主义人类 学的研究也没有完全脱离以男女两性的生物性别差异为 基础的范畴。女性主义人类学者承认,在认识社会性别 与亲属关系的真正含义时,我们无法完全脱离性和生育 等生物基础,但是可以通过分解存在于亲属关系中的文 化假设,来理解该文化的社会制度。要解决既要以生物 差异为基础又要反对生物决定论而强调社会文化决定论 这类自相矛盾的问题,女性主义人类学从以下方丽来分 析亲属关系。 1.重新审视“交换女人” 传统人类学的婚姻家庭研究重视男性以及由男性安 排和控制的婚姻,并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婚姻制度的发 展模式和发展规律。女性主义人类学家们在进行婚姻家 庭和亲属关系的研究过程中指出,那个时代的人类学家 并没有把女性作为与男性平衡的另一半来分析,而是把 她们当作一个辅助的分析变量。列维·斯特劳斯就是只 关心从文化中寻找二元结构和转换生成的模式,而不涉 及土著女性是如何经历被交换的过程、她们又是如何看 待和解释自己的亲属关系等问题。所以, “交换女人” 曾经一度成为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从女性主义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交换女人”揭示 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性别制度,而不是经济制度或其 他什么别的社会机制。 “交换女人”是由男性社会的性 别制度派生出来的。交换本身的确含有礼物与送礼人之 间的区别,女人是被交换的礼物,而男人则是交换的伙 伴。在这样的交换关系中,女人不可能获益,但是列维 ·斯特劳斯没有就造成这种不平等交换的原因做出任何 解释。此外,根据莫斯的互惠交换原则,荷兰人类学家 范·巴尔批评列维·斯特劳斯把妇女看作被动的被交换 85 万方数据 物品,忽视了她们自己的意志。I101(”邪“订另外,爱尔斯 ·拜伦兹(ElsA.Baerends)在非洲进行的婚姻研究结 果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不应该把女性单纯看作是被交换的对象,在一 些父系制中,聘礼使得女性在本族中获得一定的主动协 商权o⋯Kp47“’ 当然,在声讨“交换女人”的理论中也不乏有为之 辩护者。例如,盖尔·卢宾就清楚地指出,列维·斯特 劳斯的“交换女人”并不是等于现代意义上女人被物 化,因为在列维·斯特劳斯所研究的社会中,用于交换 的物本身浸透着人的特性。还有学者指出: “在列维· 斯特劳斯将亲属关系结构定义为交换妇女的制度理论 中,关键之处在于交换本身并不是造成妇女从属地位的 要素: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并不是以为交换这个事实,而 是进行交换的方式和赋予这种方式的意义。”1121(”o“24∞ 20世纪90年代,虽然亲属关系的研究已经不如人类 学兴起之时那样重要,但是,曾经在亲属关系中占重要 位置的政治、经济、宗教问题以其他形式出现了,人类 的亲属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 风起云涌,亲属关系的研究受到了女性主义人类学者的 高度重视。㈣亚纳吉萨哥和考丽尔分析了社会性别研究 与亲属关系研究的关系,建议通过社会性别分析将亲属 关系重新纳入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因为仅仅在亲属关系 研究中把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分开还不能解决问题露)。 与此同时,她们申明,女性主义人类学并不是要用社会 性别研究来理解传统亲属关系理论,而是强调社会性别 和亲属关系都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二者应该没有前 后之分,因为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二者是并 存的。社会性别视角是分析亲属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 亲属关系也应该是社会性别分析中的重要内容,不应该 把社会性别和亲属关系看作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研究范 畴。 2.分析亲属关系的连续性和历史变迁 如前所述,早期人类学家研究论证亲属称谓是建立在 婚姻和生育基础上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则表明,亲属 关系并不是只靠血缘(consanguinity)、姻缘(affinity) 和继嗣(filiation)关系来维持,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 形态的因素同样掺杂在一切亲属关系中,共同维持着所 谓“自然的”人类再生产的功能。亲属称谓只反映出亲 属关系的一部分,如果研究者不了解同时支配着男女两 性的政治经济组织,便无法真正理解亲属关系。亲属关 系并不是简单对应于人们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和姻缘 关系,而是人类文化建构的结果。@女性主义人类学家 们通过研究那些外出打工的女性来解构公共领域和私人 领域的二元结构,分析特定社会中权力结构下社会性别 与亲属关系的关联,将宏观的政治经济现象置于地方性 家庭和亲属关系结构中来分析。外出工作的女性把传统 的哺育孩子、做家务劳动等活动职业化和正规化,在这 个过程中,来自血亲姻亲亲属的支持和帮助与那些来自 非血亲姻亲亲属的支持和帮助同样重要,并被赋予了新 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质疑亲属关系理论的一些 基本假淤.着重探讨建立在非血缘以及非姻缘关系基 础上的社会互助网络,通过研究那些表达着不同态度、 情感、尊重、亲近和期望的称谓,扩展了亲属关系的研 究范畴。 从处于边缘地位的妇女和外出工作的妇女身上,研 究者发现她们对非血缘非姻缘亲属的接纳和认同非常突 出。家庭或个人依靠的不仅仅是土地或其他经济资源, 而且还依靠亲戚、熟人和朋友,人们总是维持某些社会 关系网络以便应急。要维持这些社会关系人们就需要进 行物质的、时间的和象征的投入,亲属关系网络的扩大 意味着女性在感情和象征方面的投入。外出工作妇女与 他人的关系以及她们在迁入地建立起来的“安全人际关 系网络”(safetynetwork)m”拼。2”,恰恰展现了亲属 关系与家庭的外围范畴在扩大,亲属关系的意义也发生 了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反映出亲属关系与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卡琳·威勒斯(KarinWillemse)等人研究了在苏丹 西部伊斯兰妇女中社会性别、亲属关系和阶层的相互关 系,运用苏丹不同阶层妇女的个案说明:对于这些妇女 而言,家庭和亲属关系的范畴还包括与她们有着相同宗 教信仰的人以及那些她们认识和信任的人。1131(嘲卜323)荷 西·范·叁登(JoseC.M.vanSanten)从家庭(包括养 (D在这个时期,西方人类学家也在反思自己在亲属关系研究中出现的欧洲中心主义观,施耐德(SchneiderJ发现,即使同在美国 社会里也不能用美国人对血缘、爱情和性交的观念来解释其他族裔的亲属关系的建构和亲属分类。 (②施耐德在(美国人的亲属制度一种文化的解说)中曾试图把亲属关系的研究从由生理性别而形成的一些经验分开,亚纳吉萨哥 (SylviaYanagisako)和简·考丽尔(JaneCollier)认为这番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其命题的根基就是以生理的性为基础的。 ③也注意到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亲属关系所指称的社会关系不同,其亲属之间的权力、责任与义务也不尽相同。这一点有些类似列 维·斯特劳斯提出的那种“由不同的词语称呼所表达的亲属关系”系统{terminologicalsystem)。详见高宣扬<结构主义人类学大 师:李维史陀》,载黄应贵主编 (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250~28l页,民国81年,台北。 (缈除女性主义人类学学者以外,许多社会学研究者都质疑亲属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如布迪厄不同意列维·斯特劳斯有关婚 姻就是女人的交换的观点o (S·Yanagisako&J·Collier,inRobertBorofskyedAssessingCulturalAnthropology.NewYork. McGraw.hill,INC.。l994) 86 万方数据 老)保障和亲属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北卡麦隆寡妇皈依伊 斯兰教的直接原因。叁登发现,尽管女性(包括已婚女 子)在仪式上和社会价值上都在娘家占有重要位置,但 女性却没有继承权,此外,该文化没有赡养孤寡妇女的 习俗。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为摆脱年老无子无依无靠 的境地,寡妇往往采取皈依伊斯兰教来加强个人生活保 障网络,借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在宗教团体里,所 有的信奉者都是兄弟姐妹,这样她们便可以得到亲属和 非血缘姻缘亲属教友的照顾和帮助。114KP32““” 宗教组织也为处于类似境地的寡妇打开了方便之 门。在基督教中,参与教会日常服务工作的寡妇作为一 个亚群体广泛存在,根据她们的年龄,寡妇又分服务于 教会的登记在册的寡妇和依靠教会救济的无依无靠的寡 妇。那些年龄在60岁以上、品行端正、有能力的寡妇便 可以登记在册进入寡妇团。那些年轻寡妇因年轻不能守 寡,所以她们最好嫁人。尽管奥古斯丁指出生活贫困的 人不要试图通过进修道院来改善她们的状况.但在现实 生活中,这种情况是难免的。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 以看出女性是如何积极利用周围的宗教团体来和教会里 的弟兄姐妹来保障自己的生活的。 卡玛拉·甘讷什和喀拉·芮斯乌(KamalaGanesh& CarlaRisseeuw,1998)在<协商与社会空间>一书中收 集了一些专门研究女性如何为自己、本阶层、家庭和孩 子争取权益的研究成果。这些妇女所采取的方式各异, 但各个阶层的妇女都成功地得以进入新的社会空间、从 事新的活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非洲妇女通过扩展自己 的非亲属关系网络来满足她们的需要,如苏丹上层女性 为保障她们的精英地位,分别保持与亲属和同事的关系 网络,而下层女性为了谋生也在维持由亲属和非亲属形 成的关系网络o 115愀"。23’ 女性主义人类学关于亲属关系的研究还与跨境流动 的劳动力研究联系在一起,深入了解这些外出打工女性与 周围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互动。美国人类学家米切拉·嘉 堡(MicheleRuthGamburd)指出:直至20世t-E80年代 末和90年代,人类学家如卡伦·萨克斯(KarenSacks, 1989)、裘·斯哥特(JoanW.Scott,1988),勒斯丽 ·吉尔(LesleyGill,1994),卡伦·韩森(KarenT. Hansen,199I)等人才开始研究那些在别人家里从事 有偿家务劳动的女性。这些在别人的家里靠哺育别人的 孩子来养活自己家人的妇女没有引起早期人类学研究者 的注意,因为后者把“劳动者”统统看作是男性。[16K,276 。捌”米切拉·嘉堡把目光放在到申东做女佣的斯里兰卡 妇女身上,研究这些女性的人际关系网络如是如何帮助 她们适应大城市或国外的政治经济背景,揭示了宏观的 政治经济背景对地方性亲属关系结构产生的影响。在此 过程中, “家人”的范围大大扩展,包括这些女性的远 亲、朋友、千亲和同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有血缘或姻缘 关系的亲属,亲属集团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这篇论文 挑战了把家庭看作稳定的、非政治的、在经济活动范围 之外的模式。 女性之所以能够投入国际劳动力市场依靠的是她们 在各种情景中建立起来的互助网络,这个互助网络包括 亲属网络,而这些网络及其角色也随她们在迁入地的流 动而变化¨6I。本·坎贝尔在尼泊尔农村的研究表明,由 于土地的压力,年轻女性到印度的城市里从事性交易, 但这些妇女依靠原有的亲属关系和社会网络为她们赢得 了社区的接受和支持。村民们并不认为妇女对性的自主 权会对整个社区身份认同的完整会造成任何危害,她们 在城市里的工作也因此便不会在道德上给她们带来痛 苦。亲属和社会网络为外出女性提供了精神上和心理上 的庇护oIt?it”“Ⅲ’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女性主义人类学者研究的 亲属扩展与早期人类学家们(如拉德克利夫·布朗、马 氏、克罗伯等)所关注的亲属扩展还不完全一样。拉德 克利夫·布朗虽然确立了亲属分类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但并没有说明亲属名词a)积极的社会作用,没有说明亲 属名词所包含的感情和权力义务是如何推广到别人身上 的。ISl(P274)而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则说明.亲属 扩展有一种隐喻的性质,推广到别人身上的亲属名词所 包含的意义与原有者不同,从语言的性质说明了亲属名 词扩展作用的创造性⋯‘27”76)1而没有说明亲属名词扩展 作用的对于当事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克罗伯关注的是亲 属称呼和“被用到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的亲属称 呼”,认为这些称呼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的表示,和婚 姻、世系、个人间关系等社会组织并无直接关系.但是 没有探索人们为什么要在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使用亲 属称呼。费老注意到,即使在语言上用同一名词来记认 的亲属并不一定表示社会关系的同一性。亲属称呼既表 达了某种态度又表现出社会关系I州"”功。②显然。功能 主义人类学家早已经注意到人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 (1)费孝通认为,亲属名词和亲属称呼是有分别的,称呼是从名词里派生出来的一种亲属间的行为,和礼貌等意义相同。(见费孝 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270页) ②费孝通认为亲属的基本类型可以限于家内也可以从这个基地向外扩展,亲属体系包括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的亲属称呼,这种 称呼被他称为亲属称呼的次层扩展。亲属称呼的次层扩展表述着某种态度和感情,它有赖于当时社会接触的具体情景所需的主观 态度而定,亲属名词只是用来掣译冬亨冬车间母拳季紫干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275~277页) 87 万方数据 既要建立不同的社会关系也要扩展亲属关系,这些亲属 关系包括感情、行为、甚至包括态度的内容。但早期人 类学大师们基本上都将亲属制度和亲属关系看作稳定 的、封闭的社会制度加以研究,仅仅从客位的角度就这 些现象进行分析。 女性主义人类学以独特的视角和女性这个群体为研 究对象,从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出发,从主位的角度深入 了解各种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和社会网络在她们的生活中 意味着什么。在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眼中,亲属关系既反 映了某种人际关系的类型,又表达了人们对这些人际关 系的看法,体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参考文献: 【l】周泓,丁宏,潘杰社会性别研究(第18章)【A】庄孔韶主 编人类学通论I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埃尔曼·R·瑟维斯人类学百年争论:1860~1960 『MI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 【4】余舜德结构马克思人类学的代表:葛德利尔【A】.黄应贵主 编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e1.台北.1992.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周泓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J】.新疆 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f7】克洛德·菜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2卷)[明.俞宣孟,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8】马林诺夫斯基.未开化人的恋爱与婚姻【M】孙云利译上海·上 海文艺出版社,1990. 【9]SylviaYanagisakoandJaneCollier.GenderandKinship Reconsidered:TowardaUnifiedAnalysis[A].AssessingCultural Anthropology[C]editedbyRobertBorofsky.NewYork: McGraw-Hill,Inc,I994 【IO】蔓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ll】EIsA.Baerends(ed).Changingkinship,FamilyandGender RelationsinSub-saharanAfrica[C].CarlaRisseeeuw,Kamala Ganesh.NegotiationandSocialspance:Agenderedanalysisot changingKinanddecuritynetwordsinSouthAsiaandsub- AharanAfrica[A].Newdelhi,Thousandoaks,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8. 【121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在西方人的眼里:女性主义学 术成果与殖民主义的论述【M】. 【t3]KarinWillemse,eta1.OnefromtheHeart:BetweenFamily andFriendsinAI—Halla,WestSudanpp[A].CarlaRisseeuw, KamalaGanesh(ed).NegotiationandSocialSpace:AGendered AnalysisofChangingKinandSecurityNetworksinSouthAsia andSub-SaharanAfricaIc】NewDelhi,ThousandOaks, London:SagePublication,1998 【14]JoseC.M.vanSantenIsmamisationandChangesinSocial Arrangementspp[A].CarlaRisseeuw,KamalaGanesh(ed). NegotiationandSocialSpace:AGenderedAnalysisofChanging KinandSecurityNetworksinSouthAsiaandSub-SaharanAfrica 【C1.NewDelhi,ThousandOaks,London:SagePublication, 1998. 【l5]CatrienBijleveld.OnefromtheHeart:BetweenFamilyand FriendsinAI-Halla,WestSusanpp[A]CarlaRisseeuw, KamalaGanesh(cd).NegotiationandSocialSpace:AGendered AnalysisofChangingKinandSecurityNetworksinSouthAsia andSub·SaharanAfrica[C].NewDelhi,ThousandOaks, London:SagePublication,l998. 【16】MicheleRuthGamburdAbsentWomenandtheirExtended Families:SriLankasMigrantHousemaids【A】.CarlaRisseeuw, KamalaGanesh(ed.)NegotiationandSocialSpace:AGendered AnalysisotChangingKinandSecurityNetworksinSouthAsia andSub-SaharanAfrica[C].NewDelhi,ThousandOaks, London:SagePublication。l998. 【17]BenCampbellPropertiesofidentity:gender,agencyandliveli hoodin CentralNepalpp[A]VictoriaAnaGoddard(ed). Gender,AgencyandChange[C].London,NewYork: Routledge,2000. KinshipStudiesfromthePerspectiveofFeministAnthropology BAIZhi—hong (AnthropologyDepartment,YunnanUniversti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howfeministanthropologycastnewlightonkinshipstudies,andillustratesitsstancefrom tWOaspects:(1)demonstratingtheconstructionofunequalgenderwithincertainkinshiprelations;(2)illustratingthe continuityandchangesinkinshiprelationship. Keywords:Feministanthropology;Gender;Kinshiprelations;Consanguinity;Affinity [责任编辑:杜雪飞】 88 万方数据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作者: 白志红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云南,昆明,650091 刊名: 云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年,卷(期): 2004,(4)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17条) 1.马林诺夫斯基;孙云利 未开化人的恋爱与婚姻 1990 2.克洛德·菜维·斯特劳斯;俞宣孟 结构人类学(第2卷) 3.周泓 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 1999(01) 4.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1998 5.余舜德 结构马克思人类学的代表:葛德利尔 1992 6.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7.[美]埃尔曼·R·瑟维斯 人类学百年争论:1860~1960 1997 8.Ben Campbell Properties of identity:gender,agency and liveli hood in Central Nepalpp 2000 9.Michele Ruth Gamburd Absent Women and their Extended Families:Sri Lankas Migrant Housemaids 1998 10.Catrien Bijleveld One from the Heart:Between Family and Friends in Al-Halla,West Susanpp 1998 11.Jose C M van Santen.Ismamisation and Changes in Social Arrangementspp.New Delhi,Thousand Oaks 1998 12.Karin Willemse One from the Heart:Between Family and Friends in Al-Halla,West Sudanpp 1998 13.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 在西方人的眼里:女性主义学术成果与殖民主义的论述 14.ed Changing kinship,Family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Sub-saharan Africa.Carla Risseeeuw,Kamala Ganesh.Negotiation and Social spance:A gendered analysis of changing Kin and decurity networds in South Asia and subAharan Affica 1998 15.Sylvia Yanagisako;Jane Collier;Robert Borofsky Gender and Kinship Reconsidered:Toward a Unified Analysis.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1994 16.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 17.周泓;丁宏;潘杰 社会性别研究(第18章) 2003 相似文献(4条) 1.期刊论文 白志红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 -国外社会科学2002(2) 女性主义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Feminist Theory)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 颇。本文旨在介绍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历史发展、主要理论和方法论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2.期刊论文 白志红.BAI Zhi-hong 早期人类学研究中女性的在场与缺席 -云南社会科学2005(6) 早期人类学研究中女性的在场实为缺席,造成该现象的4种原因是:研究者所关注的主题既不是社会性别也不是女性,研究者的社会性别观直接影响到 研究者如何审视研究对象,研究者的性别的限制了研究者收集特定的资料,忽略了研究对象社会文化传统中的性别歧视,也没有重视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人的社会性别歧视 . 3.期刊论文 王新凤.WANG Xin-feng 管窥女性主义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 社会性别一直是西方传统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人类学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并且 形成了其丰富的研究领域;我国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刚刚起步,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将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学位论文 许福兰 西欧传统童话的女性解读——兼论童话对女童的影响 2006 传统童话起源于民间传说,反映了人类集体的记忆和人类生存的经验。但是和其它传统文学一样,许多传统童话被打上父权文化的烙印。童话故事 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正符合了父权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待。尤其是女主人公的从属地位与法国杰出女性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 论述的女性作为“他者”的思想不谋而合。同时,传统童话为女童喜爱,她们在童年及青春期阅读的童话对她们的性格,人格以及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 都有重要影响。本篇论文将运用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分析法国贝洛,德国格林兄弟以及丹麦安徒生的几则英文版童话的文化倾向,同时借助儿童心理 学阐述这些传统童话对女童成长的影响。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三位作家的生活与创作背景。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但他们的童话都旨在维护并提升各自所处社会 及阶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是贝洛和格林兄弟的童话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教诲。 第二章通过分析和对比传统童话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主导性格特点,认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体现了父权社会对“理想女性”的道德规 范和标准。传统童话仍在宣扬男性中心、女性依附的父权思想。 第三章主要阐述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社会历史和文化角度论述女性在父权社会成为“他者”的过程。同时借鉴女性主义人类学家欧腾娜在《 性别制造》中提出的某些观点阐述文化对女性的影响。 贝洛、格林兄弟以及安徒生的童话一直被看作教育儿童的经典,在女童中广泛阅读。青春期又是女童形成性格、人格以及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阅读的童话对女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第四章主要借助儿童心理学分析传统童话对女童成长的影响。 文学反映生活,是社会和心理内容的沉淀。千百年来,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主体,社会对女性的界定和评价都依照男性的眼光。作为统治者,男性将 女性树为“他者”、“客体”。这种思想意识又通过童话传递给女童,从而期望女童接受她们的从属地位,完成女性使命。 引证文献(2条) 1.金少萍.沈鹏 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文献综述[期刊论文]-贵州民族研究 2008(1) 2.冯敏 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nshkx200404020.aspx 授权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bhbhxy),授权号:29b44d74-ac43-4317-a2d9-9ef9010dcfb1 下载时间:2011年6月5日
本文档为【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00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3-02-19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