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古代纺织纵横谈

福建古代纺织纵横谈

举报
开通vip

福建古代纺织纵横谈福建古代纺织纵横谈 严晓辉 林忠干 福建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很早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福建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纺织业的生产活动。八闽大地上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纺织工具——陶质纺轮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纺织史的第一页画卷。 一、余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 丝织品,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最卓越的贡献之一。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蚕”字。一九七八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悬崖船棺墓葬中出土的织物里,就有丝织品。经鉴定,这些丝织品与时代稍接近的湖南长沙楚墓、河南洛阳战国墓出土的同...

福建古代纺织纵横谈
福建古代纺织纵横谈 严晓辉 林忠干 福建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很早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考古资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福建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纺织业的生产活动。八闽大地上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纺织工具——陶质纺轮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纺织史的第一页画卷。 一、余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 丝织品,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最卓越的贡献之一。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蚕”字。一九七八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悬崖船棺墓葬中出土的织物里,就有丝织品。经鉴定,这些丝织品与时代稍接近的湖南长沙楚墓、河南洛阳战国墓出土的同类织物比较,纤维较细,织物密度较疏,说明这些丝织品很可能是本地所产,丝织水平还处在初期阶段。 三国至隋唐,中原战乱,北方百姓一批批南下入闽,促进了福建地区经济的发展,丝织业也更上一层楼。南朝时,福建地区的养蚕业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南史》卷二十五《到溉传》记载,梁时到溉任建安太守,其好友任昉求二衫段,溉以诗答曰:“余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假令金如粟,讵使廉夫贪。”所谓八蚕,即一岁中蚕丝得八收。《永嘉郡记》曰:“永嘉八荤蚕即珍蚕、柘蚕、蚕、爱珍、爰蚕、寒珍、四出蚕、寒蚕。”分别在“三月、四月初、五月、六月末、七月末、九月、十月织成。”从到溉诗意中看,当时永嘉八收蚕已传入闽中,但丝织品在当时的建安,仍属昂贵的用品。 历隋至唐,福建丝织业已相当普遍。尤其是唐朝实行租庸调法,百姓须以布帛纳赋,纺织业成为必不可少的家庭手工业,个别地区还出现了一些规模可观的丝织作坊。《晋江紫云黄东石乡金墘户长房二家谱》称:“始祖讳守恭公„„以孝廉出身于唐„„置西洞州桑园七里。”今泉州开元寺内老桑树是其遗迹。一家人能在晋江流域经营如此巨大的桑园,其丝织业盛况亦可窥一斑。《唐六典》中将当时全国产绢分为八等,泉、建、闽之绢属第八等,产品质量虽较低,但仍有部分优良品种每年作为进贡朝廷的地方特产。《元和郡县志》载:开元年间,“建州贡金花练,福州赋绵绢。”《新唐书》亦云:泉州清源郡“土贡绵丝。”五 (1)代时闽图也向后晋进贡过金花练、蝉纱等丝织珍品。 宋代以后,福建地区社会经济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国家经济重心南移,财政仰给东南。宋王朝和福建地方政府,为解除内忧外患,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和保障丝织业的发展,主要措施有: 1(以夏秋二税的形式,向全国各地征收丝织品。 2(在丝织品主要产地,置场收购丝织品; 3(用法律保护桑园,有伐以为薪者,罪之; 4(设置官营丝织作坊,专门生产纤丽之物。一方面满足宗室达官贵人奢侈之需,另一 (2)方面也引导民间提高丝织品的质量。在朝廷的倡导下,加上福建政局稳定,技术力量雄厚,兼有海外交通便利,作为经济结构中重要支柱的丝织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福建地区一跃跻身于全国丝绸重要产地之列。北宋徽宗时,“尚书省言:大观库帛 (5)不足,令两浙、京东、江东西、成都、梓州、福建路市罗、绫、纱一千至三万匹各有差。”可见当时福建丝织生产规模之大,产品之丰,并已成为国库的重要补充来源之一。 宋元时期,福建丝绸不仅产量多,而且以质地优良取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建阳“红绿绵”和泉州“刺桐缎”,其声誉远播海外。 建阳地处闽北山区,宋代这里“桑麻被垅”,又有建溪与闽江相通,交通便利,织锦业十分发达。建阳织锦工场生产规模十分巨大,织锦工人沿溪濯锦,故其溪有“锦溪”之美称。绍兴年间修建的南北二桥也因而得名“濯锦桥”,宋徽宗崇宁、大观之际,皇宫殿柱需要围裹织有升降龙花纹的锦衣,“凡百易工无能成者,因以殿柱尺度付蜀工,亦不能造”,于是 (4)由建阳织锦匠人依图样织造。“既成,施之殿柱,文合为龙不差,上大喜,厚赏匠人。” (5)不仅如此,宋元时代建阳锦还曾远销东南亚的渤泥、真腊等国,深受东南亚人民的喜爱。 泉州地区的丝织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宋元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跨入了全国先进行 (3)列。北宋南安人苏颂在《黄从政宰晋江》诗中咏赞泉州“绮罗不减蜀吴春。”反映了这里的丝绸质量已可与国内丝绸著名产地江浙、四川等地媲美。宋室南渡后,泉州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贸易港口,号为“刺桐港”,宋宗室皇族也大量集居于此。贸易的需要和达官贵人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泉州丝织业的发展。十四世纪摩洛哥人伊本巴都他在《游记》中写道: (7)“刺桐城极扼要,出产绸缎,较汉沙(杭州)及汗八里(元大都北京)二城所产为优。”刺桐港以其繁盛的对外贸易知名全球,“刺桐缎”也随其产地声名大振,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之一。公元1342年,元朝遣使者至印度,赠印度国王的礼物中有绸缎五百匹,其中百匹为刺桐城所产。 1975年,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三百余件服饰及匹料,为研究宋代福建丝织业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出土的丝织品种类有:罗、绫、绮、绢、纱、绉纱,锦等。其中一 (8)件牡丹花罗背心仅重16.7克其质地之轻薄,手感之柔韧,远胜江苏武进县金坛宋墓中的丝织品,令人叹为观止。正如著名词人陆游所赞:“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在丝织生产中,要制成这样高级的生丝产品,其拈丝技术,以及使用纺车、线架进行缫丝、并 丝、络纬等一系列工艺操作,都必须具备相当熟练的技术和比较先进的设备。从这些丝织品实物来分析,当时福建地区的栽桑、养蚕、缫丝、织造等生产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史书记载相印证,说明宋代福建丝织品,在全国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长,福建地区丝织业渐趋集中,形成福、泉、漳三大中心。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福建丝织业一度达到历史的高峰。明 (9)郭子章《蚕论》称:“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夥。”丝绸产量的增加,活跃了市场,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万历《同安县志》记载:万历时“有衣服巾屦之侈。往时皆布素,即学校亦然。今则人着彭段纺丝,无白布道袍者,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市,无所不有者„„甚至奴隶之辈,亦少顶唐巾着屦者;往日富贵人家里衣无不用布,今则市井少年无不绸罗短衫、绸纱裙、绸缎裤者。” /从织造工艺上讲,福建积极引进当时丝织业中心苏杭地区的先进技术,织纱“俱学吴 (10)(11)中,机杼工巧,足复相当”。织缎“用湖丝,织如江南法,各本机缎。”同时还不断推陈出新,改进工艺,生产新产品。如明弘治年间,福州织匠林洪发明一种“改机”,把用 (12)五层丝织制的品种改成四层丝,生产出细薄而实用的新品种,亦称“改机”。莆田黄石机户也以先进的机织法饮誉神州,其产品“纯用丝为之,诸色皆有,其布匀净疏朗,他方人乍 (13)见而爱。”漳州地区出产的“漳绒”、“漳缎”更是独占丝业鳌头,足以代表福建丝织业最高水平,清代时曾远销日本。 二、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 我国的棉织业起源于何时何地,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间争论纷纭。1978年武夷山船棺中出土一小块青灰色棉布,举世瞩目。这件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棉织品,经鉴定,其纤维结构与多年生灌木型木棉结构非常近似,可能属于联核型木棉品种;纤维支数也较高,品种质 (14)量已达较高水平。 《尚书?禹贡》扬州之贡:“岛夷卉服,厥篚吉贝。”传曰:“木棉之精好者,谓之吉贝。”《尔雅》曰:“吉贝,木棉树也。是则《禹贡》之吉贝,即今草花布。”孟康《汉书》注云:“闽人以棉花为吉贝。”福建地处亚热带,常年气候温润,无霜期长,十分利于木棉的生长和种植,早在春秋时期福建地区就已经能利用木棉纤维织出质量较好的棉织品。难怪宋人谢枋得诗赞福建:“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武夷山船棺中棉布的发现,虽系孤例,实非偶然,与上述文献记载相印证,说明福建地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棉花产地之一,棉织业的历史,源远流长。 三国东吴丹阳太守万震《南州异物志》对闽、广、台湾一带木棉手工纺织术曾做了详细 的描述:“五色斑布似丝布,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珣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其核,但纺不织,任意上轴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南朝时,福建建安郡所产木棉布已颇具声名。对宋建安郡丞郭原平罢官还 (15)家“以绵一斤”赠许瑶之,称赞:“建安绵好。” 隋唐以后,福建地区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至宋元之世进入全盛阶段。作为经济生活重要支柱的手工业和农村家庭纺织业,也达到了空前鼎盛的局面。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巨大飞跃,是脚踏纺车的出现。南宋蔡骥编订的《新编古列女传》中的“鲁寡陶婴图”,描绘了一个妇女使用一架三璀小型脚踏纺车的生活形象:纺纱者右手搦捻棉纱,左手紧握棉纱的末段向左上方牵引。在左臂伸展的同时,更巧妙地运用了向手掌上绾纱的作法。这是纺纱者已将手中棉筒全部纺成棉纱的最后姿态。此书成书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由建安余氏模刻。当时福建地区以刻书闻名全国,也是全国先进的棉纺织业地区之一,此幅画象正是当时福建建安地 (16)区已经普遍使用脚踏纺车的真实写照。 当时棉布的纺织工艺,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九胡三省注云:“木棉,江南多有之„„及熟时,其皮四裂,其中绽出如绵,土人以铁铤碾出其核,取出如绵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棉,令其匀细,卷为小甫,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不劳纫缉,织以为布。自闽广来者,尤为丽密。”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已有了净棉、弹花、纺纱、织布一系列操作过程和设备,而且闽、广两地的棉织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产品质量执全国棉织牛耳。 元朝至元廿六年(1289),朝廷在福建设木棉提举司,专门管理棉业生产,福建每年向朝廷输纳棉布十万匹,说明元代福建棉业仍持续不衰,棉花种植业的普及和棉纺织业的规模亦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引进了优质皮棉,产量也逐渐满足市场需求,福建地产木棉的种植 (17)便趋衰落。昔日遍布全省的木棉,此时仅福州府、建宁府“诸县间有之,”而漳州、汀州、邵武、福宁等地则完全不见记载。明中叶王世懋任福建提学副使时,过泉州至同安、龙溪间,” (18)见木棉“扶摇道傍,状若椿荆。”曾经一度兴盛的木棉,此时已无人问津了。与此相反,棉布的纺织却蒸蒸日上,因而出现了原料与生产间的不平衡状态。当时棉花的主要来源,都是从全国植棉和棉织中心松江府购进。松江地区棉花质量优异,产量颇丰,各省棉商竞相购买。福建棉商充分利用本地盛产蔗糖的优势,向江南输出蔗糖而贩回棉花,清褚华《木棉谱》云:“闽粤人于二三日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 (19)累,盖彼中自能纺织也。”晋江《蔡氏族谱》亦载:“苏湖棉花熟时,各省车马辏集竞相 (20)购买,而必让我省首先装运,咸愠然而莫敢争,且立碑永为例。”福建棉商依靠竞争优势,颇显威风。至今,福建沿海地区犹流传着“糖去棉花还”的俗语,便是最好的历史注脚。 从方志记载看,福建明清时期的棉织品很普遍,从闽北山区至东南沿海,大多数县邑都 (21)有出产。有些产品虽出自边远地区,其质量却能与松江产品抗衡。如崇安棉布“可及三棱” (22)古田花毯,“以棉花染五色织之,似毡毯。”漳浦棉布“品类颇多近似,以织细花者为胜。”这这些都表明;在木棉织品衰落后,福建的棉花纺织技术仍是相当高超的。 总而言之,福建的棉织业,不仅开创了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先河,自春秋战国至近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都一直走在全国棉织品的前列,为中华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纺织技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蕉葛升越 弱于罗纨 葛麻纤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纺织原料之一。福建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纺轮,很可能就是纺葛麻纤维的工具。在武夷山船棺中也发现了若干大麻、芋麻织品。据鉴定,从大麻和芋麻的横截面来看,很少有未成熟的纤维,这反映了当时闽越人对麻类作物的栽培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船棺中的麻布,与中原地区同时代麻布相比,组织结构要进步些。其中芋麻布的质量达到15.5升。15升以上的麻布叫“缌布”,缌与丝帛同义,缌布的精细程度犹如丝绸,专门用来做高级服饰。船棺中出土的缌布,说明当时当地的麻纺织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汉唐时代,福建的葛麻织品生产,屡见于史书记载。《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江都易王刘建“遣人通越繇王、闽侯,遗以锦帛奇珍,繇王、闽侯亦遗建荃葛、珠玑、犀甲、翠羽、蝯然奇兽。”荃葛织物能与珠玑、犀甲等名贵礼品齐名,并赫然列入礼品之首,当非一般布料。在闽北崇安汉城遗址中,也曾出土过纺轮和纺锤等纺织工具,质地均为细砂灰硬陶,机械强度较高,纺轮剖面呈菱形,中轴厚外缘薄,有利于纺织精细的纱线,纺锤剖面为半椭园形,对纺线加捻过程中的纺缚旋转具有显著作用,这些纺织工具,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汉代麻纺织业的情况。 福建地区古代麻类织品中,还有一种著名特产——“蕉布”。这是利用山区盛产的水蕉树,解其皮叶,以灰埋沤之,取其纤维,织以为布,晋人郭义恭《广志》云:“其茎解散如 (24)丝,织以为葛,谓之蕉,虽脆却好,色黄白,不如葛之色也。出交耻、建安。”蕉葛的脱胶工艺,至迟在公元三世纪已经发明,具体做法是,把水蕉茎放在掺有草木灰的水里浸泡,碱性的灰水便将茎内的胶状物质分解出来,使其纤维利于纺织。由于这种技术上的改进,魏 (25)晋时,蕉布的质量可与丝织品媲美。正如左思在《吴都赋》中所赞:“蕉葛升越,弱于罗纨。” 此后,蕉葛织物一直是福建地方重要的土贡产品之一。五代闽国王延羲时还向后晋交纳“度商税葛八千八百八十匹”其中包括细蕉布、红蕉布、海葛布、细葛布等蕉葛珍品。 有宋一代,福建民间麻类织物的生产,继承发扬历史传统,在丝、棉织品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仍具有顽强的竞争能力,持续不衰。不少地理类书和方志中都有关于蕉布、芋布、麻布、葛布等纺织品的记录。泉州港崛起于东南之滨后,对外贸易空前活跃,福建地产麻织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质量,跻身于大量精美的丝织品之中,加入了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行列,远销亚、非、欧各国。 明清两世,福建地区蕉葛和芋麻的种植与纺织,在民间仍十分普遍。清顺治年间,长汀举人黎士宏写诗称道地产蕉葛:“绿尽甘蕉覆小堤,成阴人比柘桑枝,闻雷尽瞩抽千尺,将 (26)(27)唤吴娘入茧丝。”至于芋麻,“其用甚广,诸郡皆种。”而且产量甚高,一年三收:“二月下种,五月割者为头芋,七月割者为二苧;九月割者为三苧。”纺织工艺过程是:“捣 (28)其皮,沤以灰水,织为夏布,粗细广狭,各随其机,各视其工。”从苧麻织物的品种来说,普通织法的,称为“夏布”;以糊抽过而织的,叫“糊布”,夹棉纱或生丝,或二者兼夹有 (29)间者,叫“假罗”。当时闽产苧布精细者甚多,明代泉州“色湖之民,细织而善酿”清代大田知县叶振甲形容大田产青苧布:“北蒸闽品贵,纤薄胜明光。缕襞千丝细,衫轻六月 (30)(31)凉。”建宁苎布:“其有顶细者,色白如雪,价等罗绢。”苎麻布虽多出自山区僻壤,但其质地细腻而柔韧,很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几千年来,麻类织物以其原料丰富,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坚实耐用而在民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具有广阔的市场。直至今日,麻类织物仍是社会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商品,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注释: (1)《十国春秋》卷九十一《闽康宗本纪》,卷九十二《闽景宗本纪》。 (2)《宋会要辑稿?食货志》;《泉州府志》卷二一,农桑绢课。 (3)《宋史》卷一百七十五,食货志。 (4)嘉靖《建阳县志》卷四货属。 (5)宋赵汝适《诸蕃志》?勃泥国条;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真腊国条。 (6)《苏魏公集》:黄从政宰晋江诗。 (7)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75页。 (8)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升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9)《农政全书》卷三一?蚕桑。 (10)光绪《龙溪县志》卷二九物产。 (11)同治《福建通志》卷五十九物产。 (12)万历《福州府志》卷三十七、食货十二、物产。 (13)弘治《兴化府志》卷十三殖货志。 (14)高汉玉《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纺织品》《福建文情》1980年2期。 (15)《太平御览》卷八一九。 (16)李崇州:《我国古代的脚踏纺车》;《文物》1977年12期。 (17)弘治《八闽通志》卷二五、土产。 (18)明王世懋《闽部疏》。 (19)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10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20)《晋江东石蔡氏玉井房族谱》,引自泉州海交馆、泉州文管会编《泉州海外交通史 料汇编》第四辑17页。 (21)弘治《八闽通志》卷二五、食货、物产、建宁府条。 (22)万历《古田县志》卷五?物产。 (23)民国《漳浦县志》卷四?风土。 (24)《艺文类聚》卷八七。 (25)《文选》卷五。 (26)道光《长汀县志》卷三十?物产。 (27)清郭柏苍《闽产异录》卷一?货属。 (28)《闽侯县志》卷二三?物产。 (29)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八?风俗。 (30)民国《大田县志》卷四?物产。 (31)民国《建宁县志》卷二七?物产。
本文档为【福建古代纺织纵横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1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