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举报
开通vip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赵黎君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系 ,河南漯河 462002) 摘要 介绍了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探讨了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关键词 唐朝 ;经济重心 ;人口南迁 ;大统一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0) 24 - 13552 - 02 Causes and M an ifesta tion s of Southward M ovem en t of Econom ic Center in Tang D ynas...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赵黎君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系 ,河南漯河 462002) 摘要 介绍了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探讨了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关键词 唐朝 ;经济重心 ;人口南迁 ;大统一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0) 24 - 13552 - 02 Causes and M an ifesta tion s of Southward M ovem en t of Econom ic Center in Tang D ynasty ZHAO L i2jun  (Department of Social Management, Luohe Technical College, Luohe, Henan 462002) Abstract The causes of southward movement of econom ic center in Tang Dynasty were introduced. The manifestations of southward move2 ment of econom ic center in Tang Dynast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ang Dynasty; Econom ic center; Southward movement of population; Great unification 作者简介 赵黎君 ( 1967 - ) ,女 ,河南遂平人 ,讲师 ,从事中国古代史 研究。 收稿日期 2010206230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唐中期以 前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但由于安史之乱后 ,南 方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重心转向了南方 ,而且 ,这种局 势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没有改变。基于此 ,笔者探讨了唐朝 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1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 ,唐代最主要的特点是实现了全国 经济重心的转移。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 期 ,由于结束了长期的政治分裂和战争动乱 ,社会经济迅速 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唐代前期 ,经济空前繁荣 ,经济重心主 要在北方。盛唐天宝年间 ,全国人口最多的 7个君 ,有 6个都 在北方。但以 755年的安史之乱为界 ,情况却开始发生了变 化 ,国家的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其主要原因有 2点。 1. 1 安史之乱后 ,北方陷入战乱 ,南方相对稳定 唐朝安史 之乱是安禄山 (也指安庆绪 )与史思明 (也指史朝义 )起兵反 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是 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至唐代宗宝应元年 (762年 )结束 ,前后达 8年之久。 北方的长期战乱 ,对北方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长期巨大的破 坏。然而在北方战乱的同时 ,南方却相对比较稳定。安史之 乱时 ,战火未及江淮 ,南方虽曾一度发生兵乱 ,但很快被国家 平定 ,时间很短 ,社会危害较小。这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1. 2 战乱造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人口大量增加  安 史之乱持续时间之长 ,对北方农业经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由于残酷而激烈的战争 ,造成双方重大的人员伤亡 ,与此同 时 ,大量的无辜贫民也惨遭杀戮。由于战争发生在北方农业 发达和人口密集区 ,直接造成了城乡人口大量逃亡 ,再加上 唐朝官府肆意征兵拉夫 ,北方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致使土 地大片荒芜 ,农村经济停滞不前。 北方民众在叛军铁骑的驱动下 ,大量逃往南方 ,由此形 成了一场空前的难民潮。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 ,不仅加快了 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 ,而且使人口在地域分布上更为广泛。 在南迁过程中 ,北方移民在各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南 迁移民不单单局限在淮南、江北地区 ,而是主要向长江中下 游以南迁移 ,这就使南方原有人口聚集区继续发展 ,而偏远 地区得到一定的充实。南方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经济开发的 必要条件。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 ,不仅带来充足的劳动力 ,而 且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为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强大的动力 ,从而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2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我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业的发展是经济繁 荣的根本。唐朝后期 ,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无不跟南方农业 的发展有关。所以 ,唐代后期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也 主要表现在有关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2. 1 南方人口的增长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 ,人口的增长与消减也反映了农业进步与否 ,甚至是决 定经济繁荣的首要因素。历朝人口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的变 化 ,往往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内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 高低。唐朝自太宗贞观朝至玄宗天宝十四载 ,社会稳定 ,经 济繁荣 ,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贞观十三年 ,户数 3 120 151,口数 13 252 894;天宝十四载 ,户数已达 8 914 709, 口数为 52 919 309[ 1 ] 。通过区分太宗贞观十道及玄宗开元十 五道户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发现 ,安史之乱前 ,唐代人口增长 最快的地区是北方的河南道 ,其次是河北道 ;而以人口密度 计 ,最集中的地方是都畿道 ,其次是河北道 ,分别是 1 km2 拥 有 58. 7和 56. 76人。此时 ,南北人口的比例为 4∶6,我国北 方的人口仍多于南方 [ 2 ] 。但是 , 755~764年发生的安史之乱 及其以后出现的藩镇割据 ,结束了唐朝前期繁荣稳定的社会 局面 ,对唐朝后期人口的增长和地域分布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由于战乱 ,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人口急剧下降 并长期得不到恢复。南方却相对安定 ,经济继续发展进步。 中原战乱使北方民众源源流入南方 ,不仅增加了人口数量 , 而且增强了开发的动力。至此 ,唐朝廷虽然仍以长安、洛阳 为政治文化中心 ,实际上却完全仰仗东南财富而存立。到元 和年间 ,北方的人口总数比天宝年间下降了 68% ,而南方的 人口总数下降的幅度小于北方 ,一些州出现了大幅度的增 加 [ 3 ] 。从此 ,南方逐渐成为我国人口的密集地区 ,其经济发 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 ,而且在 未发生逆转。 责任编辑 马卫鹏 责任校对 李岩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 38 (24) : 13552 - 13553, 13555 2. 2 南方土地的充分利用 2. 2. 1 采取作物轮作制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唐宋时期 ,南 方的轮作复种制有了蓬勃的发展 ,不仅普及了一年二熟制 , 而且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樊绰《蛮书》成书于晚唐 ,其中记 载当时在西南地区实行稻麦轮作复种的一年二熟制。此外 , 当时南方还采取间套复种的方法 ,创造了水稻的一年三熟 制。如《岭外代答》中说 ,钦州“正、二月种者曰早禾 ,至四月、 五月收 ;三月、四月种者曰晚早禾 ,至六月、七月收 ;五月、六 月种者曰晚禾 ,至八月、九月收”,显然 ,这就是通过间套复种 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实现了水稻的一年三熟 [ 4 ] 。增加了粮食产量 ,提高 了土地利用率。 2. 2. 2 江南地区水田的开发。唐朝后期 ,南方大力兴修水 利 ,围水造田 ,水稻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如德宗贞元年间杜 佑“决雷陂以广灌溉 ,斥海滨弃地为田 ,积米至五十万斛 ,列 营三十区 ,士马整饬 ,四邻畏之”[ 5 ] 。晚唐五代时 ,江南一带 已经出现了圩田。沈括说 :“江南大都皆山也 ,可耕之地皆下 湿厌水濒江 ,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 ,谓之圩 [ 6 ] 。李氏据有江 南 ,置官领之”。江南地区水田的开发对南方农业的发展起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2. 3 优化土质。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土壤资源的优劣 有很大的关系。拥有平坦广大的耕地及肥沃的土壤曾经是 古代北方农业发展较快的条件之一。但唐宋时期南方在扩 大土地利用范围的同时 ,还特别重视培养地力 ,从而促进了 土质的优化 ,这也成为生产重心向江南地区转移的重要原因 之一 [ 7 ] 。唐代 ,南方农民除了采用引水灌田的方法 ,减少土 壤中的碱卤成分外 ,一些沿海的州县 ,还采用筑海堤的方法 , 防止海水侵蚀良田。唐代的江南 ,农民已经懂得使用各种肥 料 ,甚至开始使用农药 ,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在肥料种类 方面 ,除了传统的豆类绿色肥种外 ,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 肥与追肥使用。江南已开始圈养耕牛 ,从而可以得到大量厩 肥。唐代江南农民较为重视土地的综合利用 ,许多兴修的陂 塘均可养鱼 ,甚至还可以种植蒲、苇、菱、芡等经济作物。例 如 ,在丹阳的练湖 ,“幅员四十里 ,菰苇菱芡之多 ,龟鱼鳖蜃之 生 ,厌饫江淮 ,膏润数州”[ 8 ] 。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提高了 土地的生产力。 2. 3 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提高 据陆龟蒙《耒耜经》记载 , 唐后期江南使用的耕具有犁、耙、砺、碌碡等。犁田后用耙碎 土块 ,去杂草 ,再用犁碾平田面。加上从岭南引进的耖 ,形成 了耕—耙—耖一整套的技术措施 ,水田整地的全部工序均可 利用蓄力完成。这些工具是专门适用于江南水田耕作的 ,牛 耕在南方也开始普及。一个地区是否可以使用牛耕 ,取决于 各方面的因素。如需要有适应南方水田的耕具犁、耙、挽等 , 需要有适用牛耕的农田等。在唐代的江南 ,这些条件都已具 备 ,所以有利于牛耕的普遍使用。在唐末韩鄂所撰的《四时 纂要》一书中 ,记载了唐代江南水田中水稻的直播及移植栽 培技术。《春令卷之二》记载道 :“种水稻 ,此月 (三月 )为上 时。先放水 ,十日后 ,碌轴打十遍。淘种子 ,经三宿 ,去浮者 , 漉裛 ;又三宿 ,芽生 ,种之。每亩下三斗。美田稀种 ,瘠田宜 稠矣 [ 6 ] ”。此外在唐也有对水稻移植法的描述。如张籍《江 村行》:“江南热旱天气毒 ,雨中移秧颜色新”。水田耕作、栽 培技术的提高促使了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2. 4 南方的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据首位 南方水 田的开垦 ,导致了农作物种植分布的变化。唐朝前期 ,粟仍 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其次是麦。粟的主要产地为华北 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以及今四川东部等地 ;麦的产地则 多在北方黄河流域 ,南方江南东道等地也有种植。安史之乱 后 ,北方粟的产量有所下降 ,而麦子则南北仍有大面积的种 植 [ 9 ] 。南方粮食作物本以水稻为主 ,从唐代中叶起 ,由于北 人南迁、水稻品种多样化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 ,水稻在全 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据首位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 济重心的南移 [ 10 ] 。以前较为落后的扬、荆、益三州 ,此时已 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 “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长 江下游一带则成了“赋出于天下 ,江南居十九”[11 ]的余粮区。 2. 5 江南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出现  唐代 ,随着农业生 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粮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一部分农业劳 动力分离出来 ,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的生产。例如 ,茶树的栽 培 ,唐朝以前 ,史籍中尚无人工种茶的明确记载。到了唐代 , 不仅出现了人工种茶 ,而且栽培技术也有很大进步。这种变 化 ,在江南一带首先发生的。陆羽的《茶经》对茶树的形状、 生长习性及生长的条件都做了论述 ,并且还谈到了直播和移 植 2种种植方法。中唐以前 ,江南人工种茶大概仍是以散植 为多。到了晚唐 ,由于种茶技术的提高 ,茶园已经有建立于 平地丘陵之上的。到了唐代中后期 ,江南茶树的种植有了很 大的发展 ,密植的专业化桑园已经出现。此外 ,在盛产茶叶 的地区还出现了专业的茶农。唐朝后期 ,江南的茶树种植业 更加繁荣。 2. 6 有关记载唐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专著 唐人所著 的农业专著 ,主要有《四时纂要》、《耒耜经》、《茶经》等。唐 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 ,在这几部综合及专业性的 著作中都有所反映。《四时纂要》由唐末韩鄂撰 ,主要记载的 是唐末长江流域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状况。陆龟蒙的《耒耜 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书专著 ,论述了当时江南所使用 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至于陆羽的《茶经》,则对湖州长兴顾 渚山茶叶种植进行了详细记载。 3 结语  唐朝中期以后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得益于南方社会的稳定和北方大量拥有先进文化和技术的 民众迁入。同时 ,南方经济的开发 ,注重因地制宜 ,体现着科 学发展的思想。通过对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及表现的研究 ,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 展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要有充足的掌握一定的先 进技术的劳动力 ,要有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思想等。结合 我国现阶段实际 ,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统筹区域发展 , 大力开发西部经济。由于我国西部 ,少数民族居多 ,地广人 稀 ,资源丰富 ,这就需要重视西部社会的稳定 ,严防不法分子 的破坏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需要充实西部 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更要因地制宜 , 充分发挥当地经济发展优势 ,科学发展。 (下转第 13555页 ) 3553138卷 24期                  赵黎君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定的条件下 ,当烟支重量波动范围大小不同时 ,其 TPM、焦 油、CO最大相对偏差不同。当烟支重量为平均重量 ±0. 02 g 时 , TPM和 CO的最大相对偏差较小。 2. 2 烟支吸阻对烟气成分的影响 经测定 B组烟支的平均 吸阻为 1 090 Pa,烟支吸阻在 (1 090 ±49) Pa范围内波动时 , 4个吸阻段的烟气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结果见表 3。烟支吸阻波动范围较 大 ,大于 (1 090 ±49) Pa范围时的烟气分析结果见表 4[ 2 ] 。 对比表 3和 4可知 ,烟支重量一致时 ,吸阻变化范围对 TPM、 表 3 烟支吸阻波动范围为平均吸阻 ±49 Pa时的烟气分析结果 Table 3 The smoke analysis results a t the cigarette smoke resistance ranges of average draw resistance ±49 Pa 烟支吸阻∥Pa Cigarette smoke resistance TPM∥mg 焦油∥mg Tar 1 040~1 060 17. 85 13. 8 1 070~1 090 18. 30 13. 9 1 100~1 120 17. 90 13. 6 1 130~1 140 17. 90 13. 7 平均值 Average 17. 99 13. 75 最大相对偏差∥% 1. 72 1. 09 Maximum relative deviation 表 4 当烟支吸阻波动范围超过平均吸阻 ±49 Pa时烟气分析结果 [ 2] Table 4 The smoke analysis results a t the cigarette smoke resistance range of average draw resistance ±49 Pa 烟支吸阻∥Pa Cigarette smoke resistance TPM∥mg 焦油∥mg Tar 1 060 20. 20 16. 6 1 160 20. 02 16. 6 1 260 18. 18 15. 2 1 360 17. 55 14. 8 平均值 Average 18. 99 15. 8 最大相对偏差∥% 7. 58 6. 33 Maximum relative deviation 焦油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烟气分析通常要求最大相对偏差 不超过 3%。当吸阻变化不超过平均值 ±49 Pa时 , TPM和 焦油的最大相对偏差较小 ,而表 4的最大相对偏差明显大于 烟气分析要求 ,干扰了数据的准确性 ,很难判断出数据的误 差究竟是由卷烟本身质量波动造成的 ,还是在烟气分析过程 中由于试验误差而引起的。 3 结论与讨论  (1)烟支重量、吸阻的波动对卷烟烟气成分有较大影响。 在烟气分析时 ,如果能对烟支进行适当挑选 ,缩小重量、吸阻 的波动范围 ,将大大减小试验误差 ,使试验数据更能准确反 映卷烟本身的质量波动。从这个角度讲 ,对烟气分析试样进 行重量和吸阻挑选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应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烟支重量 , 重视不同配方烟丝的工艺特性和加工工艺方法对卷烟吸阻 的影响。此外 ,还要注意原料、机型和人为等因素影响。卷 烟生产中 ,圆周和长度的实际值与设计标准值常产生较大偏 差 ,引起烟支重量、吸阻的波动 ,应该严格控制。 (3)目前国标 GB5606. 3 - 2005规定的烟支重量和吸阻 的波动范围较大 ,可能使分析结果的最大相对偏差变大 ,建 议加以修改 ,适当缩小烟支重量和吸阻波动范围 ,否则在烟 气分析过程中很难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师建全 ,周桂园 ,陈剑明 ,等.烟支重量与烟气成份相关性研究 [ J ]. 烟 草科学研究 , 2002 (3) : 32 - 35. [2 ]彭传新 ,尤长虹 ,李兵役 ,等.影响卷烟焦油量的因素探讨 [ J ]. 烟草科 技 , 2000 (11) : 5 - 8. [3 ]吴丽梅 ,詹晓龙 ,戴硕荣.卷烟挑选与否对焦油摄入量的影响 [ J ].福建 烟草 , 2001 (4) : 51. [4 ]张岩磊 ,谢文浩 ,戴亚 ,等. 卷烟降焦工程 [M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 , 2000. [5 ]王基欣 ,陈庆林 ,林玫.卷烟吸阻对焦油的影响 [J ].烟草科技 , 1992 (6) : 2 - 4. [6 ]倪克平 ,范铁桢 ,王涛.卷烟硬度、吸阻与单支重相关性分析 [ J ]. 烟草 科技 , 2002 (3) : 9 - 13. (上接第 13553页 ) 参考文献 [1 ]费省.唐代人口地理 [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6: 39. [2 ]史念海.论唐代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 [C ] / /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 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8: 373 - 467.宁可.中国经济通史· 隋唐五代经济卷 [M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 2000: 6 - 9.葛剑雄.中国 人口发展史 [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91: 341 - 343. [3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91: 341 - 343. [4 ]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制 [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90: 95 - 98. [5 ]《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5: 5088. [6 ]沈括.《长兴集》卷二《万春圩田记》[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M ].长沙 :岳麓 书社 , 1996: 42 - 46. [8 ]董诰 ,阮元 ,徐松 ,等.《全唐文》卷三一四 ,李华 :《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 并序》[M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9 ]华林甫.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分布初探 [ J ].中国农史 , 1990 (2) : 33 - 42. [10 ]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 [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9: 31 - 39. [11 ]韩愈.送陆歙州诗序 [ C ] / /《韩昌黎文集校注》第四卷.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 , 1986: 231. 5553138卷 24期             李秋潼等 烟支重量及吸阻波动范围对烟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本文档为【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034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2-16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