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下)

举报
开通vip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下)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 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 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 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情景图如图1,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 ,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 学生:思考提出测量角A,C 教师:若已知测得 , ,要计算A、B两地距离,你 (图1) 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交流,画一个三角形 ,使得 为6cm, , ,量得 距离约为4.9cm,利用三角形相似性质可知AB约为 490m。 老师:对,很好,在初中,我们学过相似三角形,也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大家还记得吗? 师生:共同回忆解直角三角形,①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及两个角。②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角,可以求另两边及第三个角。 。 教师:引导, 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确计算AB呢?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过 作 于 如图2,把 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解题过程,学生阐述,教师板书。 解:过 作 于 在 中, , 在 中, 教师:表示对学生赞赏,那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 , ,能否用 、 、 表示 呢? 教师:引导学生再观察刚才解题过程。 学生:发现 , 教师:引导 ,在刚才的推理过程中,你能想到什么?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即然有 ,那么也有 , 。 教师:引导 , , ,我们习惯写成对称形式 , ,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EMBED Equation.DSMT4 ,是否任意三角形都有这种边角关系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良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通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对特殊问题一般化,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猜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我们先通过特殊例子检验 EMBED Equation.DSMT4 是否成立,举出特例。 (1)在△ABC中,∠A,∠B,∠C分别为 , , ,对应的边长a:b:c为1:1:1,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 , ,引导学生考察 , , 的关系。(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2)、在△ABC中,∠A,∠B,∠C分别为 , , ,对应的边长a:b:c为1:1: ,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 ,1;(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3)、在△ABC中,∠A,∠B,∠C分别为 , , ,对应的边长a:b:c为1: :2,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 ,1。(学生回答它们相等)(图3) (图3) 教师:对于 呢?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如图4,在Rt ABC中,设BC=a,AC=b,AB=c, 则有 , ,又 , 则 SHAPE \* MERGEFORMAT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教师:那么任意三角形是否有 呢?学生按事先安排分组,出示实验报告单,让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单,质疑提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让学生动手计算,附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互动,每组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三边和三个角度数值,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比较 、 、 的近似值。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随着三角形任意变换, 、 、 值仍然保持相等。 我们猜想: =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学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体会到数学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两个侧面。 (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 师生活动: 教师:我们虽然经历了数学实验,多媒体技术支持,对任意的三角形,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证明 呢?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 学生:思考得出 ①在 中,成立,如前面检验。 ②在锐角三角形中,如图5设 , , 作: ,垂足为 在 中, 在 中, 同理,在 中, ③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6设 为钝角, , , 作 交 的延长线于 在 中, 在 中, 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学生:思考得出,分析图形(图7),对于任意△ABC,由初中所学过的面积公式可以得出: , 而由图中可以看出: , , = = 等式 中均除以 后可得 , 即 。 教师边分析边引导学生,同时板书证明过程。 在刚才的证明过程中大家是否发现三角形高 ,三角形的面积: ,能否得到新面积公式 学生: 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 教师:大家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比如: 、 、 都等于同一个比值 ,那么它们也相等,这个 到底有没有什么特殊几何意义呢? 学生:在前面的检验中, 中, , 恰为外接接圆的直径,即 ,所以作 的外接圆 , 为圆心,连接 并延长交圆 于 ,把一般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连续 并延长交圆于 , 在 中, 即 同理可证: , 教师:从刚才的证明过程中, ,显示正弦定理的比值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 ,我们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等平面几何方法证明正弦定理,能否利用其他知识来证明正弦定理?比如,在向量中,我也学过 ,这与边的长度和三角函数值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是否能够利用向量积来证明正弦定理呢? 学生:思考(联系作高的思想)得出: 在锐角三角形 中, ,作单位向量 垂直于 , 即 同理: 对于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情况作简单交代。 教师:由于时间有限,对正弦定理的证明到此为止,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再探索。 设计意图:经历证明猜想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论证猜想,力图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四)利用定理,解决引例 师生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马上得出 在 中, (五)了解解三角形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知识的完整性 教师: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 、 和它们的对边 、 、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利用正弦定理,重新解决引例,让学生体会用新的知识,新的定理,解决问题更方便,更简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六)运用定理,解决例题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 ①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两边,如 ; ②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与另两角,如 。 师生:例1的处理,先让学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让学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体,教师板书的目的是规范解题步骤。 例1:在 中,已知 , , ,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第一步可由三角形内角和为 求出第三个角∠C,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 例2:在 中,已知 , , ,解三角形。 例2的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先让中等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教科书第5页的练习)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中解题步骤规范的解答。 设计意图: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研究”的主动学习。 (七)尝试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 师生:让学生尝试小结,教师及时补充,要体现: (1)正弦定理的内容( )及其证明思想方法。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 (3)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 作业:第10页[习题1.1]A组第1、2题。 思考题:例2:在 中,已知 , , ,解三角形。例2中 分别改为 , 并解三角形,观察解的情况并解释出现一解,两解,无解的原因。 课外链接:课后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了解关于正弦定理的发展及应用(相关网址:www.fayz.com) 七、设计思路: 本节课,学生在不知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的前提下,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个个相关联的探究活动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并证明定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创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1、 结合实例,激发动机 数学源于现实,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方法一通过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相等进行计算,方法二转化解直角三角形。让学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知识,提出猜想,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2、数学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特例检验,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会到数学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两个侧面。 3、证明猜想,得出定理 引导启发学生从角度进行证明定理,展示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爱好,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推理的意识。 附一: 实验报告单 组长: 组员: 试验目的 研究三角形中各边和它对角的正弦值的比( , , )是否相等。 实验器材 计算器,直尺,量角器,硬纸板(由老师统一发) 实验方法 画一个任意三角形,量取三边和三个角的值,并计算。 实验内容 三边:a= b= c= 三角:A= B= C= 计算: = = = (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结论: 福安一中 陈桢仔 林旭 点评: 本节定理教学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上,符合新课标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克服了传统教学只注重结论的倾向。首先,利用解决一个可测量两角一对边,求另一对边的实际问题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的规律;通过对特殊三角形的验证,大胆猜想对任意三角形成立;接着证明了这个定理。在课堂上展示了定理的发现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了“观察—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符合新课标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其次,在解决引例中的测量问题时利用用初中相似三角形知识、正弦定理的不同证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辅助以三角形外接圆、向量)等,都体现了 “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理念,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定理证明的方法一、方法二,参透了分类 、转化的数学思想。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是偏多,在时间分配上要有规划,突出重点,删繁就简;引入的例题要注意条件更加明确直接,以免产生歧义,冲淡主体,浪费时间。 总之,本节课有效地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等环节,教学过程流畅,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0、正弦定理(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什么要研究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怎样发现的?其证明方法是怎样想到的?还有别的证法吗?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回答,而确实又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通过对定理的探究,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在必修4中,又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平面向量的有关内容,对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已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这不仅是学习正弦定理的认知基础,同时又是突破定理证明障碍的强有力的工具。正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定理的探究过程,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一种亲和力与认同感。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与其对角的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等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 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 利用投影展示:如图1,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 。因上游暴发特大洪水,在洪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留守人员用船尽快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 的码头C处,请你确定转运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水流速度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学起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意识,同时情境问题的图形及解题思路均为研究正弦定理做铺垫。 (二)提出问题 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问题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了几个问题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五个问题: 1、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 2、船从A开到B、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船从A到B、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船从A到B、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 5、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提供一定的研究学习与情感交流的时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问题源于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通过老师的筛选,确定研究的方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谁能帮大家讲解,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1,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先解决问题3和4,问题3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4与问题5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4和5。 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 生1: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 及 与 的夹角 : , 用计算器可求得 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 , ,易求得 ,还需求 及 ,我还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 师:请大家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设计意图】将问题数学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3:不知道。 师:图2的情形大家都会解,但图3的情形却有困难,那么图2与图3有何异同点? 生4:图2和图3的情形都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但图2中 是直角三角形,而图3中 不是直角三角形,不能象在直角三角形中可直接利用边角的关系求解。 师:图3的情形能否转化成直角三角形来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将问题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同时为下一步用特例作为突破口来研究正弦定理以及用作高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做好铺垫。 生5:能,过点D作 于点G(如图4), , 师:很好!采取分割的方法,将一般三角形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求解。但在生活中有许多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每个三角形都划分为直角三角形求解,很不便。能不能象直角三角形一样直接利用边角关系求解呢?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创造一个教与学的和谐环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紧接着的问题能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同,又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解决问题 1、正弦定理的引入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可以以直角三角形为特例,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如果一般三角形具有某种边角关系,对于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也是成立的,因此我们先研究特例,请同学们对直角三角形进行研究,寻找一般三角形的各边及其对角之间有何关系?同学们可以参与小组共同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教师观察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或参与学生的研究。 (2)展示学生研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教师参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增进师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的交流,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研究的情况,为展示学生的研究结论做准备;同时通过展示研究结论,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增进学生的成功感及学习的信心。 师:请说出你研究的结论? 生7: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7: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它们的比值都等于斜边 。 师:有没有其它的研究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结论正确与否,或留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师: 对一般三角形是否成立呢? 众学生: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则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师:这是个好主意。那么 对等边三角形是否成立呢? 生9:成立。 师:对任意三角形 是否成立,现在让我们借助于《几何画板》做一个数学实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形成“情境思考”——“提出问题”——“研究特例”——“归纳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弦定理的探究 (1)实验探究正弦定理 师:借助于电脑与多媒体,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正弦定理教学课件。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形状的变化与三个比值的变化情况。 结论: 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的演示,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师:利用上述结论解决情境问题中图3的情形,并检验与生5的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生10:(通过计算)与生5的结果相同。 师:如果上述结论成立,则在三角形中利用该结论解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设计意图】与情境设置中的问题相呼应,间接给出了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并强化学生学习探究、应用正弦定理的心理需求。 (2)点明课题:正弦定理 (3)正弦定理的理论探究 师:既然是定理,则需要证明,请同学们与小组共同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 探究方案: 直角三角形——已验证; 锐角三角形——课堂探究; 钝角三角形——课后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确定探究方案。课堂只让学生探究锐角三角形的情形,有助于在不影响探究进程的同时,为探究锐角三角形的情形腾出更多的时间。钝角三角形的情形以课后证明的形式,可使学生巩固课堂的成果。 师:请你(生11)到讲台上,讲讲你的证明思路? 生11:(走上讲台),设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作三角形的高,与生5的办法一样,如图5作BC边上的高AD,则 ,所以 ,同理可得 师: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从锐角三角形的条件出发,构造等量关系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注意: 表示的几何意义是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这是一个简捷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点明此证法的实质是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为后续两种方法的提出做铺垫,同时适时对学生作出合情的评价。 师:在三角形中还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①三角形的面积不变;②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分别利用这两种关系作为基础又得出了如下两种证法: 证法二:如图6,设AD、BE、CF分别是 的三条高。则有 , , 。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证法三:如图7,设 是 外接圆的直径,则 , 同理可证: 【设计意图】在证明正弦定理的同时,将两边及其夹角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及 一并牵出,使知识的产生自然合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能否运用向量的方法证明呢? 师:任意 中,三个向量 、 、 间有什么关系? 生12: 师:正弦定理体现的是三角形中边角间的数量关系,由 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13: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师:在 两边同乘以向量 ,有 ,这里的向量 可否任意?又如何选择向量 ? 生14: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可考虑让向量 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如向量 )垂直,而且使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 师:还是先研究锐角三角形的情形,按以上思路,请大家具体试一下,看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向量的夹角,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代表作完成了如下证明。 证法四:如图8,设非零向量 与向量 垂直。 因为 , 所以 即 所以 ,同理可得 师:能否简化证法四的过程?(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师: 有什么几何意义? 生15:把 移项可得 ,由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可知 与 在 方向上的投影相等。 生16:我还有一种证法 师:请你到讲台来给大家讲一讲。(学生16上台板书自己的证明方法。) 证法五:如图9,作 ,则 与 在 方向上的投影相等,即 故 ,同理可得 师:利用向量在边上的高上的射影相等,证明了正弦定理,方法非常简捷明了! 【设计意图】利用向量法来证明几何问题,学生相对比较生疏,不容易马上想出来,教师通过设计一些递进式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将很难想到的方法合理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四)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发现了正弦定理,并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它。本节课,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利用了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 2、思考:证法五与证法一有何联系? 3、思考:能否借助向量的坐标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4、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证明正弦定理。 【设计意图】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观察、归纳、猜想、探究和证明,小结的时间花得少且比较简单,这将在下一节课进行完善,因此作业的布置也为下节课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七、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我想到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并根据上述精神,结合教学内容,具体做出了如下设计:①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注:该情境源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第二章习题 B组第二题,我将其加工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决策型问题);②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4与5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③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使用几何画板对猜想进行验证,进而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 总之,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情境思考”——“提出问题”——“研究特例”——“归纳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探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历程,使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从而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大田一中 陈永民 点评: 本节课是典型合作探究课,教师先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解决方案,将方案数学化,归纳出一类数学问题“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顺利地引入新课,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数学建模的能力。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探索,在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下得到正弦定理 ,又在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中验证,坚定了结论成立的猜想,最后通过严格证明,得到了正弦定理,再返回到前面的引例中,利用正弦定理问题迎仞而解。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情境思考”—“提出问题”—“研究特例”—“归纳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探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历程,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在对具体的一般三角形验证 成立的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不断变换三角形,观察上式成立,提高了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 21、余 弦 定 理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第二课《余弦定理》。通过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方法推导余弦定理,正确理解其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解决“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初步体会余弦定理解决“边、边、角”,体会方程思想,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潜能。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三、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四、教学目标 继续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间的具体量化关系、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现形式,体会向量方法推导余弦定理的思想;通过实践演算运用余弦定理解决“边、角、边”及“边、边、边”问题;深化与细化方程思想,理解余弦定理的本质。通过相关教学知识的联系性,理解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过程及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是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的思路方法及余弦定理在应用求解三角形时的思路。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合作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与设计意图 知识 回顾 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断方法是什么? 2、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内容 ,主要解决哪几类问题的三角形? 回顾旧知,防止遗忘 创设 引入 你能判断下列三角形的类型吗? 1、以3,4,5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以2,3,4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以4,5,6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2、在△ABC中a=8,b=5,∠c=60°,你能求c边长吗? 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实践作图方面进行估计判断。 学生可能比较茫然,帮助学生分析相关内容,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用实践进行检验。 提出 问题 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 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坐标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 引导学生从相关知识入手,选择简洁的工具。 合作探究 利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 如图:设 , 由三角形法则有 同理,让学生利用相同方法推导,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 归纳概括 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知识归纳比较,发现特征,加强识记 结构分析 观察余弦定理,指明了三边长与其中一角的具体关系,并发现a与A,b与B,C与c之间的对应表述,同时发现三边长的平方在余弦定理中同时出现 使学生明确对应关系,树立方程思想,解决“边、角、边”问题 知识联系 余弦定理的推论:     解决“边、边、边” 问题 方法应用 怎样准确地解答引入中的两个问题? 怎样利用已知条件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用准确的量化关系去解决问题,用边长去判断三角形形状,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特例。 知识应用 例1:在△ABC中,已知b=60cm,c=34cm,     A=41°,求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cm) 例2:在△ABC中,已知a=134.6cm,b=87.8cm,c=161.7cm,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 应用数学知识求解问题加强计算器的运算功能,同时,巩固好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发现两种知识方法在解三角形中的综合应用。 知识深化 例3:已知△ABC中 求c边长 分析:(1)用正弦定理分析引导 (2)应用余弦定理 构造关于C的方程求解。 (3)比较两种方法的利弊。能用正弦定理解决的问题均可以用余弦定理解决,更具有优越性。 继续深化正弦、余弦定理,尤其是余弦定理的方程思想求解问题优越于余弦定理。并让学生初步发现“边、边、角”问题解法,为下节学习辅垫。 练习检测 1、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 与第二辆车的距离 之间关系为(  ) A: >      B: = C: <    D:大小不确定 2、锐角△ABC中b=1,c=2,则a取值为(  ) A:(1,3)      B:(1, )   C:( ,2)    D:( , ) 3、在△ABC中若有 ,你能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吗?若 呢? 用练习去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堂小结 1、正弦、余弦定理各能解决哪些类型问题?各有什么利与弊? 2、从本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通过知识回顾,使学生各自体会收获。 板书设计 1、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2、例3、例4 3、练习指导 4、小结投影正弦、余弦定理,比较它们理解知识 作业设计 1、讨论余弦定理的其它解法设计思路。 2、第11页A组3、4题 巩固知识 多角度看待问题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应具有承上启下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兼顾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要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将新旧知识逐渐地融为一体,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在余弦定理的表现方式、结构特征上重加指导,只有当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余弦定理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用求解问题。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在型(模型、类型),质(实质、本质),思(思维、思想方法)上达到教学效果。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正弦定理等与本课紧密联系的内容,使本课有了较多的处理工具,也使余弦定理的探讨有了更加简洁的工具。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认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力不足、看待问题不深入,很大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系统不够完善。因此本课运用联系的观点,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在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重组拟合及提高,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良好知识结构。 福建漳平市第一中学李永彬 点评: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的基础上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有较多的处理办法。李老师从解三角形的问题出发,提出解题需要,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定理证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坐标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注意分析思路,揭示蕴含在证明中的数学思想,最后引导学生用向量知识推导出公式 ,在给出余弦定理的三个等式和三个推论之后,又对知识进行了归纳比较,发现特征,便于学生识记,同时也指出了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命题的应用是命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命题的重要目的是应用命题去解决问题。所以,例题的精选、讲解是至关重要的。设计中的例1、例2是常规题,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求解问题,巩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例3是已知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问题,可用正弦定理求之,也可用余弦定理求解,通过比较分析,突出了正、余弦定理的联系,深化了对两个定理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李老师在对例3解法的总结时,指出“能用正弦定理解决的问题均可以用余弦定理解决,更具有优越性。”这结论有点片面。 本课在继承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优点,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改进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线,发挥教师的设计者,组织者作用,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22、等差数列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2)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计思想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变化形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并通过一定的实例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关键: 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由此得到的“性质”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倾听 课堂引入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 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我国现行储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分别是: 时间 年初本金(元) 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 10 000 10 072 第2年 10 000 10 144 第3年 10 000 10 216 第4年 10 000 10 288 第5年 10 000 10 36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观察分析,发表各自的意见 引向课题 发现规律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四个数列: 0,5,10,15,20,…… ① 48,53,58,63 ② 18,15.5,13,10.5,8,5.5 ③ 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④ 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得到: 对于数列①,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5 ; 对于数列②,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5 ; 对于数列③,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2.5 ; 对于数列④,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72 ; 由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以上四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每个都具有相邻两项差为同一个常数的特点)。 通过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知识的兴趣,引导揭示数列的共性特点。 总结提高 [等差数列的概念] 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那么对于以上四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72。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相关概念,找出关键字。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找出关键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概括能力,学会抓重点。 提问:如果在 与 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 ,A, 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学生回答:因为a,A,b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由定义可以知道:A-a=b-A 所以就有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 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 深入探究,得到更一般化的结论 引领学习更深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结提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对于以上的等差数列,我们能不能用通项公式将它们表示出来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⑴、我们是通过研究数列 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去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下面由同学们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写出这四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学生经过分析写出通项公式: ①这个数列的第一项是5,第2项是10(=5+5),第3项是15(=5+5+5),第
本文档为【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068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M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2-14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