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指导意见2012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指导意见2012

举报
开通vip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指导意见2012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 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便于广大历史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教学要求,促使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我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我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指导意见2012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 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实验)》以及《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便于广大历史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教学要求,促使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我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我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历史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历史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在分析2006年以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充实能体现学科核心思想、观念和价值的主干知识体系,确保必修课程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清晰完整”的要求,结合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研究制定的。《历史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是确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学分认定、学业评价和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 《历史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分专题或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按照“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专题或单元直接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摘录,便于教师对应检索。 “教学要求”按课采用表格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列出,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尺度,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本模块学习期间要达到的要求,属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或模块测试所要求的范围。“发展要求”是部分学生特别是有志于向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在历史必修课程学习期间要达到的要求,是教师要进一步完成的教学任务,“发展要求”知识内容暂不列入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说明”主要是对模块中某些不作课堂教学要求的内容提出指导性处理意见或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 在“教学要求”中,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能力层次来制定,并以行为动词来表示,如识记层次的“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讲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词语,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目标。 “教学建议”是按专题或单元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所提出的参考建议,如课时(按每课时45分钟计)分配、基于什么途径或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哪些学习要求等。“教学建议”不是刚性要求,而是一个导向。 本指导意见适用对象:2012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 历史必修1 《历史·必修1》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政治活动本身丰富而复杂,并且总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重大的政治事件、战争与和平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等。因此,了解这些制度、事件和人物等,探讨其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战争与和平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要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上述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对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战争与和平以及对政治人物的了解,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所以,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按《历史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一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一个专题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本 要求 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发展 要求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理解商朝的政治特点。 说明 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本 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发展 要求 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说明 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基本 要求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 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法令出一”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本 要求 .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 要求 理解清朝的边疆政策。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说明 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以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本专题第三课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根据专题整体的教学课时安排做一些调整。教学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落实。 2.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可引导学生用图表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如制作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唐朝与元朝的中央机构示意图等。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有些内容概念性较强,有些内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已有初步叙述,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4.可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帮助学生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纵向的概括,以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5.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联系,如宰相制度的开始、变化、废止等;适度补充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评价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以及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等;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课标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基本 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发展要求 了解19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认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及其影响。 说明 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整个专题的总体目标,把握这一课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基本 要求 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事迹,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说明 教科书选择的典型例子所反映的反侵略斗争精神都有其特定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都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英勇斗争的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基本 要求 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日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发展 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说明 本课子目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战画面,贯穿着全民族团结御侮这一主线:中国军民由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的主要表现和最终结果。这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烘托出中国全民族抗战之伟大意义。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本专题教学不仅要落实“知识与能力”层面的要求,还要注意“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一是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3、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如何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中国如何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可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及辅助资料,援引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片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体会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讲讲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文艺作品或乡土历史,以激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其课堂思维。 5、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可以围绕中日关系等重要的国际关系作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确立这样的认识: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还要让学生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 大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说明 本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辛亥革命 基本 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 发展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说明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加深认识。 “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保路运动”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 要求 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其意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其意义、土地革命的作用、红军长征及其意义、遵义会议及其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三大战役的名称及意义、渡江战役的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发展 要求 理解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知道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去思考与把握。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2—3课时教学。 1、本专题第三课涉及知识点很多,教学时不必过细展开,要把这课内容放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整个专题中把握其深度和广度。教师可根据专题整体的教学安排做适当调整。 2、本专题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蕴涵在历史事件中的巨大精神财富。要把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要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把握民主革命的进程,如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如可 以运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图片资料及辅助资料,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用辨证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也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生活等角度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问题;还可以援引毛泽东的革命诗词,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并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的革命热情与乐观精神。 4.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如本专题第三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事件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有哪些?你认为两次国共合作有哪些不同?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时,要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去思考与把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课标内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基本 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发展 要求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 说明 “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基本 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感受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 发展 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史实。 说明 教科书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揭示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中共八大”、“‘文革’背景”、“徘徊中前进”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基本 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与喜悦,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发展要求 理解“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明 本课三个子目均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一中心。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把握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阶段特征,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对于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2、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调查、访问等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喜和忧,加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业的热爱之情。 3、教师应结合教科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认识发表看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总结历史教训,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联系时事,培养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学习方法,概括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祖国统一的前景,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 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本 要求 了解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发展要求 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采取的外交方针。 说明 本课三个子目内容构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概况: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基本 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史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的关键词是“突破”,教学时要抓住这一关键词,掌握学习要求。 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第三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基本 要求 知道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贡献的理想和国际意识。 发展要求 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说明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把握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三个阶段性特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是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中国外交史,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还可引导学生分类列表或编制新中国外交成就大事年表,掌握构建历史基础知识体系的方法。 3、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关系观,充分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来深化对现实的思考。如可以通过搜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相关史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说明影响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体会古代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认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说明 教学本课时要注意三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为重心,理解古代希腊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这一主题。 第二课 卓尔不群的雅典 基本 要求 知道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知道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发展要求 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说明 本课第一、二目通过对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等典型事例的介绍,展示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具体表现;第三目则专题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学习时要注意论从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实际上就蕴藏在第一、二目的内容中。 “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希波战争”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罗马人的法律 基本 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发展要求 理解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说明 罗马的法律制度既是罗马文明的代表性成就,也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传承关系。学习罗马法主要内容时要准确把握“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等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要注意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加以考察,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民主制度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本专题中的一些主要概念与内容如城邦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等,在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已有涉及,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图片、史料、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略作回顾,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3、在教学中要重视比较方法的运用,因为“特点”只有在比较的情境中才能更为鲜明地凸现。如可以将古代希腊的海洋性自然条件和城邦制度,在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以“大河文明”为特色的东方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国家制度进行对比,以此理解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明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对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内容、形式进行比较,了解罗马法的完善过程,体会法律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 4、可以引导学生对希腊海洋性自然条件的优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罗马法的作用与局限等问题展开探讨,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本专题的小结可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专题小结”进行。建议在重读导言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两点:一是梳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发展的历程,以此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进步基础之上的,同时又能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它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古代世界的视野之中,通过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政治法律制度相比较,认识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基本 要求 知道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与影响;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体会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发展 要求 理解《王位继承法》的内容及其作用;认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说明 “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与“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美国1787年宪法 学习 要求 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理解美国的总统制;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 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说明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第二、三目是重点;第一目是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历史背景;第四目则展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及重要特点。 “年轻美国的窘境”和“两党制的雏形”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民主政治的扩展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说明 “震荡中的法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师在进行本专题教学时要注意把“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放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推进这一历史大背景中;同时又要注意四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来认识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代议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通过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来认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能正确评价代议制的作用。 2、本专题的内容较为丰富,科学性与理论性方面的要求也较高,教师应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控制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化繁为简,确保重点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负担不致过重。 3、本专题基本概念较多,对“代议制”、“内阁”、“君主立宪”、“邦联制”、“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等政治术语,可以通过适当的归类与比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内涵与主要特征。对《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重要文献,可指导学生准确掌握其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传统”与“现实”的分析,理解这些各具特色政治文献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4、教师要重视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逐步地掌握比较的方法。如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比较“代议制”与直接民主制的异同,帮助学生不但能准确地掌握代议制这一重要概念,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学习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政治体制等方面与法国共和制进行比较,明确两者的异同,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 5、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认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是几经曲折和反复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从代议制的出现,到“制衡”宪法的诞生,再到民主政治的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或斗争。 近代西方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各具特色,教师可从统一性与多样性或是从全球化与多元化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理解。如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指导学生了解其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制度是英国在“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制约下所作出的选择,是切合实际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民主政治制度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已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专题小结”并结合“民主政治的扩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结合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与当今世界的民主政治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加以感悟。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课标内容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基本 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前两目分别从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等四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目“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要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第二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知道3月18日起义的原因与成果;知道巴黎公社的性质及成立年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知道保卫公社的战斗及其结局;体会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说明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二国际的斗争”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基本 要求 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发展要求 了解二月革命。 说明 本课第一目主要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二目主要说明促使十月革命爆发的现实因素——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第三目主要阐述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革命前夜的‘火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利用教科书中“学习思考”等栏目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讨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与意义是什么?巴黎公社如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主要革命措施等,则可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绘制图表、提炼关键词等方法掌握。 2、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如引导学生联系教科书专题三中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及以往所学知识(如初中学过的“民族复兴的新道路”),讨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等知识,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要重视发挥巨人的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体验历史巨人探索和坚持真理、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还可以组织学生讲述列宁的故事,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 4、本专题“课标内容”中有“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这一具体要求,建议在必修1专题四第一课“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一目、必修2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的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 专题九(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说明 教学时可以从“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两个方面理解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2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 “两次巴尔干战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说明 本课教学可与本单元第三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相关内容整合。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说明 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第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世界形成一体的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把握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也可指导学生用图表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如制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示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表等。 2.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为什么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爆发吗?这场战争为什么那么残酷?同盟国集团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4.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和平发展的角度谈启示,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巴黎和会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说明 教学本课要联系上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 第2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体会“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 说明 第3课 华盛顿会议 学习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理解《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的内容及作用。了解“中国山东问题”,认识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说明 教学中可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第4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了解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理解苏俄的和平外交;了解《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影响。 说明 教学时应多角度辩证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所做的努力。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必修1专题三和选修3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相联系。 2.对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两课的教学,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指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悟历史。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其实质,明白其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道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本单元教学小结时,可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未能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通过讨论,使学生能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5.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所做的努力。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认识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影响。了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经过,分析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说明 本课教学应注意结合必修2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了解埃塞俄比亚军民对意大利侵略的抵抗;简述西班牙内战的经过;了解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感受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国人民为抵抗法西斯侵略所作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精神。 说明 教学时注意将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放在当时整个世界局势下进行考察,从而更好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1专题二第2课的相关内容。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英、法、美绥靖政策及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后果;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 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教训。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时要注意与前2课内容的联系与整合,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了解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了解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及其影响。 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溃败原因的了解,汲取历史教训。 说明 “北非战场的激战”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体会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大战争的过程也是不断将其自己套进绞索的过程。 说明 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本课内容中重大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及影响。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体会反法西斯力量坚韧不拔的意志、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说明 本课集中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阶段的四场重大战役,教学时要注意联系上一课的内容:正是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才迎来了军事形势的转折。 第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知道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知道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知道德国、日本投降的经过。 感受反法西斯战争中杰出人物的智慧和优秀品质。 探讨加速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 说明 教学本课要注意和前几课相关内容的联系,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脉络。 第8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知道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暴行;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痛恨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感悟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应注意“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并重视对现实的启示。 第9课 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 基本 要求 发展要求 理解联合国的产生;知道联合国的宗旨和联合国主要机构;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感受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共谋人类和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向往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说明 本课教学中,应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及其经验教训的分析,认识联合国建立的重要性。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9课时教学。 1.本单元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如战争回忆录、影视资料、历史照片、人物传记、历史遗迹等,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启示未来。 2.教学中可运用图表法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梳理,理清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脉络,抓住重点,培养能力。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放在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并注意与选修3第一单元和必修1专题二中相关内容的联系,使学生理解为何在20世纪上半期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进而理解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 4.要注意结合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的主要维和行动、20世纪下半期世界形势的变化等重要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之能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认识发表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5.教学中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合作基础上的参与和探究,也要重视发挥教师的讲述功能,通过细节的描述或展示,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专题九(下)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美苏争锋 基本 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重要史实或基本概念。 发展要求 了解“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从冷
本文档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必修课程指导意见20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16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4KB
软件:Word
页数:6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3-02-12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