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诗言志

1、诗言志

举报
开通vip

1、诗言志null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讲 诗 言 志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讲授提纲】 一.《左传》之赋《诗》言志实践 二.《尚书》之“诗言志”理论 三.《诗经》自述之“诗言志” 四.“诗言志”之本义 五.与“诗言志”相关的其他理论问题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一.《左传》之赋《诗》言志:“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

1、诗言志
null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讲 诗 言 志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讲授提纲】 一.《左传》之赋《诗》言志实践 二.《尚书》之“诗言志”理论 三.《诗经》自述之“诗言志” 四.“诗言志”之本义 五.与“诗言志”相关的其他理论问题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一.《左传》之赋《诗》言志:“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笫之言不踰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孙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指出先秦赋《诗》有“谕其志”、“别贤不肖而观盛衰”这两种目的——朱自清称为“言志”(赋诗者)和“观志”(听诗者)。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子展赋《草虫》: 杜预注:“曰‘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以赵孟为君子。” 案:诗见《召南》,杜注引文为其首章。子展赋此诗,意在以赵武为君子也,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忧国而信晋之意。故赵武云:“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伯有赋《鹑之贲贲》: 杜预注:“卫人刺其君淫乱,鹑鹊之不若。义取‘人之无良,我以为兄’、‘我以为君’也。” 案:诗见《鄘风》:“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关于此诗旨意,《毛序》云:“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郑笺云:“刺宣姜者,刺其与公子顽为淫乱,行不如禽鸟。”《左传》与毛诗义异,以为所刺对象是君(卫宣公),而非宣姜。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子西赋《黍苗》之四章: 杜预注:“四章曰:‘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比赵孟于召伯。” 案:诗见《小雅》,周宣王封他的母舅于申(称申伯),命召虎带领官兵,装载货物,经营申地,建筑谢城,作为国都。这诗是随从召伯建设申国的人完成任务后在归途中所唱的歌,歌颂召伯对国家的贡献。子西意在比赵孟于召伯,故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子产赋《隰桑》: 杜预注:“义取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 案:诗见《小雅》:“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此诗旨意,《毛序》曰:“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王先谦云:“三家义未闻。”今人或以为妇女思念丈夫之作。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杜预注:“卒章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赵武欲子产之见规诲。”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子大叔赋《野有蔓草》: 杜预注:“取其‘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赵孟云“吾子之惠也”杜预注:“大叔喜于相遇,故赵孟受其惠。” 案:诗见《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此诗旨意,《毛序》云:“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印段赋《蟋蟀》: 杜预注:“曰‘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言瞿瞿然顾礼仪。”赵孟云“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杜预注:“能戒惧不荒,所以保家。” 案:诗见《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此诗旨意,《毛序》云:“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三家诗皆云此诗刺俭(指礼仪不周备)。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公孙段赋《桑扈》: 杜预注:“义取君子有礼文,故能受天之祜。” 案:诗见《小雅》:“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此诗旨意,《毛序》云:“刺幽王也。君臣上下,动无礼文也。”郑笺:“动无礼文,举事而不用先王礼法威仪也。” 三家义未闻。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赋《诗》言志”两种情形: 基本符合《诗》本义; 不合本义。 基本倾向:断章取义 此种情形,在先秦可能是很理性的行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录齐人卢蒲癸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二、《尚书》之“诗言志”说 《尚书·尧(舜)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荀子·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 先秦“诗言志”说蕴含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内涵:一种是《尚书·尧典》提及的“诗言志”,从创作的角度立论,“诗”并不一定确指《诗经》中的诗歌,而是做为文体类型的诗歌。另一种是“赋《诗》言志”,“诗”是指《诗经》中的诗歌,而所谓“赋诗”者,并不是创作,只是引他人之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意愿罢了。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赋《诗》言志”涉及诗歌的接受方式。赋诗者引用《诗》的目的,并不是阐释《诗》本身的意旨,而是以自己的意愿去割裂诗篇,予以重新阐释,以为己所用。 这种“断章取义”的接受方式体现了很强的实用精神。尽管到了战国时期,在政治、外交活动中赋《诗》行为减少甚至逐渐消失,但这种出于实用目的而任意割裂、曲解《诗经》诗歌的接受方式并未随之消亡。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如《大雅·文王》: 墨子引此诗以论证鬼神的存在,孟子用来论证修身治国问题,荀子用来论证国君如何用人。诸家都是出于实用目的,对此诗做出支持自己思想观点的曲解。 到两汉经学以儒家政教思想阐释《诗经》,就更带有这种接受方式的影子。乃至于我国传统学术中的“六经注我”的基本立场,都可能发源于此。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三.《诗经》自述之“诗言志” 《诗经》本身已有“创作论”。 朱自清《诗言志辨·诗言志·献诗陈志》例举 12 处(华东师大版第4页); 顾易生《先秦文学批评》(七卷本之第一卷)例举 17 条: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1)《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案:毛序:“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三家无异义。朱熹注:“此诗疑即缝裳之女所作。”今人多从之,认为是缝衣女讽刺贵族妇女的诗。 (2)《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案:毛序:“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三家无异义。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3)《陈风·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案:毛序:“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郑笺:“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事见《左传·桓公五年》,陈佗为陈文公之子、桓公之弟,杀太子陈免而自立,陈国大乱。朱熹注:“夫也不良,则有歌其恶以讯之者矣。讯之而不予顾,至于颠倒,然后思予,则岂有所及哉!”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4)《小雅·四牡》:“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念。” 案:毛序:“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悦)矣。”郑笺:“文王为西伯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使臣以王事往来于其职。于其来也,陈其功苦以歌乐之。” (5)《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案:毛序:“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郑笺:“家父,字,周大夫也。”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6)《小雅·正月》:“谓天蓋高,不敢不局;谓地蓋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案:毛序:“大夫刺幽王也。”三家无异义。《毛传》:“局,曲也。蹐,累足也。伦,道。脊,理也。” (7)《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案:毛序:“苏公刺暴公也。暴公为卿士而谮苏公焉,故苏公作是诗以绝之。”郑笺:“暴也,苏也,皆畿内国名。”毛传:“反侧,不正直也。”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8)《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案:毛序:“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9)《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案:毛序:“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郑笺:“告哀,言劳病而诉之。”朱熹:“此亦遭乱自伤之诗。”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10)《小雅·车舝(辖)》:“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案:毛序:“大夫刺幽王也。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也。”此二句郑笺:“诸大夫觊得贤女以配王,于是酒虽不美犹用之燕饮,肴虽不美犹食之人。皆庶几于王之变改,得辅佐之。虽无其德,我与女用是歌舞相乐。喜之至也。” 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11)《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案:毛序:“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案:“硕人”有指褒姒、申后、幽王三说,以指申后说为胜。 (12)《大雅·卷阿》:“矢(陈)诗不多,维以遂歌。” 案:毛序:“召康公戒成王也。言求贤用吉士也。”毛传:“不多,多也。明王使公卿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焉。”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13)《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案:毛序:“召穆公刺厉王也。”郑笺:“厉王,成王七世孙也。时赋敛重数,徭役繁多,人民劳苦,轻为奸宄,强凌弱,众暴寡,作寇害。故穆公以刺之。”又,此二句郑笺:“玉者,君子比德焉。王乎!我欲令女如玉然,故作是诗,用大谏正女。此穆公至忠之言。”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14)《大雅·板》:“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案:毛序:“凡伯刺厉王也。”毛传:“犹,图也。”郑笺:“犹,谋也。王为政,反先王与天之道,天下之民尽病。其出善言而不行之也。此为谋不能远图,不知祸之将至。王无圣人之法度,管管然以心自恣,不能用实于诚信之言,言行相违也。王之谋不能图远,用是故我大谏王也。” 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15)《大雅·桑柔》:“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案:毛序:“芮伯刺厉王也。”郑笺:“芮伯,畿内诸侯王卿士也,字良夫。”鲁诗说:“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人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于彘。”(王符《潜夫论·遏利篇》)此二句郑笺:“女虽觝距己言,此政非我所为,我已作女所行之歌,女当受之而改悔。”孔疏:“汝虽言曰‘此恶政非我所为’,我知汝实为之,已作汝所为之歌,歌汝之过,汝当受而改之。”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16)《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案:毛序:“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说:“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 (17)《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案:毛序:“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说:“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此外,如“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召南·江有汜》)等。 由这些自述可见他们作诗的目的,并可以感知他们对诗歌性质的看法。 ★ 有些诗人说自己创作诗歌,纯粹由于情感的驱策:“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 有的诗人明确地说明自己是以诗来抒发多样情感:“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念”(《小雅·四牡》)、“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小雅·白华》)。 ★ 有些诗人更具有社会关怀意识,其情感抒发不单纯是个人的,还具有社会伦理的内涵:“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风·墓门》),是讥刺陈佗杀太子以自立、导致陈国大乱;“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小雅·节南山》),则是指责、规劝最高当权者。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诗》作者自述其创作目的,既包含抒发情感,也包括表达意志。 并且还可见出,在《诗经》产生、流行的时代,一些诗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创作的自觉意识。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诗经》自述还涉及诗歌的艺术美问题。如“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说诗歌曲调极好。以清风比喻诗歌的淳美舒和,虽十分简单,但反映出作者对诗歌的美学风貌已有初步体察——淳美舒和,成为人们认可的美好诗境。并且,这种借助于形象性比喻来描绘诗歌美学特性的方式,已开象喻式批评之先河。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四、“诗言志”之本义 理解“诗言志”的关键,在于相互关联的两点: 第一,什么是“诗”? 第二,“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何谓“诗”?诗的本义是什么?首先例举古人的说法: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 刘熙《释名》:“诗,之也,志之所之也。” 《尚书·尧典》“诗言志”郑玄注:“诗者,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刘歆:“诗以言情。情者,信之符也。” 汉人的通解:诗与“志”含义相通。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第二个问题:“志”又是什么?《说文》:“志者,意也。从心,之声。”志便是心意、心思;所以诗也是心意、心思。只不过,志是止于心的心意,诗是发于言的心意。 心意是很复杂的,它可以是情感、愿望(刘歆),也可以是思想、理念。故,“诗言志”的“志”,从字源上说,就是心中所思所感,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思想。 《诗经》说作诗目的的那些话,已经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诗还有语言形式上的要求,《尚书·尧(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志、诗、歌三者含义不同:藏于心为志,发于言为诗,咏于声为歌。诗与歌都是表现在外的志,唯诗为文辞,歌为声调。古人之诗,未有不可歌者。《墨子·公孟》云“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一言以蔽之,把内心的情感或思想用有节奏韵律的可歌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古人心目中的诗,与今人所理解的纯文学的诗,在内涵上有所不同。 与之相联系,对诗的性质、作用的认识也就不同,古人往往认为诗具有政治美刺和伦理教化的功能。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在古人那里,诗还有一个引伸义。古人说诗就是志,蕴藏于心是志,发表于言则为“誌”。上古无“誌”字,故文字典籍都可称“志”。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杜预注:“志,古书也。”又如《国语·楚语上》:“教之故志,使知废兴”韦昭注:“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 既然诗就是志,而志又可以训“誌”,那么诗也可以是“誌”。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所以《管子·山权数》说:“诗,所以记物也。”贾谊《新书·道德说》:“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缘之以自戒也。”可见在古人看来,诗又可以用来记事,有“史”之义,诗就是史。 由此产生了以诗为史的观念。汉初四家《诗》,把《诗经》里的许多诗,都解为某些历史人物的行事或历史事件,或以为美或以为刺,就与其以诗为史的观念相关。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总之,古人并没有把诗看作纯粹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东西,而是与经、史典籍一起,主要被当作经世致用的东西。孔颖达《毛诗正义》: 名为诗者,《内则》说负子之礼云“诗负之”,注云:“诗之言承也。”《春秋说题辞》云:“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恬淡为心,思虑为志,诗之为言志也。”《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赋《诗》言志”的情形已如上述,再看其他实际应用的情况: 祭祀 大射礼 宴享 外交辞令 教育课本 《诗》:平实有用的工具。 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结论】“诗言志”之本义,比今天的任何一种单一理解都要宽泛:“诗”既不完全等同于今天之所谓诗(抒情的,形象的),“志”也不仅仅是志向、意志(还包括情、史)。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五、先秦与“诗言志”相关的其他理论问题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这是孔子对《诗经》诗歌社会功能的概括。抒情(怨)、感发(兴)、认知(观)、共鸣(群)四大功能,已触及诗的本质特征。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解《诗》的实践,与《左传》的“赋《诗》言志”在实用倾向上相通。如《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也。”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又如《论语·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诗句的原义被悬置,代之以伦理的或修养的联想,而其实质为曲解,与“断章取义”并无二致。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2、孟子的“浩然之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孟子“浩然之气”说,理论重心在“养气”。 “气”在先秦是一个外延并不十分清晰的概念,有指自然之气的,如《左传》的“天有六气”说(《左传·昭公元年》);有指天地本原的,如庄子的“通天下一气也”(《庄子·知北游》);还有指人体的生理、心理之气的,如老子的“心使气曰强”(《老子》第五十五章)。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孟子的“浩然之气”: 1.“浩然之气”是人体心理、生理的气,用现代语言解释,大体上是与情感意志有关的精神状态; 2.它并不仅限于人体之气,它还“塞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气的一种形态; 3.它与仁义道德的伦理价值有密切的关系:“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4.其形态特点是“至大至刚”,有阳刚之美。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养成“浩然之气”的人,其外在表现有一种非凡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豪迈气概。具有这种人格和气魄的人不仅能在创作中将“浩然之气”贯注于作品之中,还能够“知言”,从对方片面的、过分的、邪僻的、闪烁其词的言辞中,辨识说话者或写作者蒙蔽、沉溺、叛离、理屈词穷的本质原因。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孟子的《诗》学思想,主要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 前者出自《孟子·万章上》: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知人论世”说出于《万章下》: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指:要理解古代作品真实具体内蕴,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考察当时的社会环境。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读诗的求义方式或途径。前者从文本入手探求诗人的旨趣,有点近似“文本批评(解释)”(“意”的理解问题:它指作者之意还是读者之意?);后者要求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诗人的人格、品行,进而探察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类于“社会(历史)批评”。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3、屈原“发愤以杼情”说 《九章·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杼情 提出了一个与理性精神洗礼后的儒家诗学截然不同的美学命题——“发愤抒情”说,对后世文学思想影响很大。 此一问题,留待汉代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一并讨论。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4.《易传》“修辞立其诚”说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易传·文言》释“乾”卦“九三”爻辞)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部分,故又称“十翼”。“修辞立其诚”,说的是作者的人品与文品问题。儒家历来主张文章写作应以道德品质为本,《易传》作者以孔子的名义提出“修辞立其诚”,强调两者的统一。 先秦诸子对文质关系的讨论中,也涉及人格修养与文章写作是否能够统一的问题。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六.“诗言志”理论的流变 1、陆机的“诗缘情”说 2、陈子昂的风骨兴寄说 3、白居易的“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韩、柳“文以明道”说 5、宋代理学家的重义理轻情文 6、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说 7、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说第一讲 诗言志第一讲 诗言志 [思考与讨论] 1.“诗言志”说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 2.“诗言志”本义。 3.“诗言志”理论之影响的衡估。
本文档为【1、诗言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588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85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02-08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