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举报
开通vip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 一、地球 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有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太阳光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 自身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大气层的存在 地球...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 一、地球 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有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太阳光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 自身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大气层的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有液态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 产生水汽 → 形成海洋 ㈡、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纬度 地势 天气 日照时数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射总量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㈢、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1)总体特征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3°—35°之间,高值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位于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2)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因为:① 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②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㈣、地球运动的特征 区 别 项 目 自转 公转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通称自西向东 通称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 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 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 平均1°/日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 (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平均约30 km/s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㈤、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①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 太阳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成90º;③ 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㈥、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ºE的地方时。 (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界线,叫“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㈦、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㈧、太阳直射点移动: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㈨、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直射点所在半球(夏半年),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②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平面重合,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③夏至日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 ④冬至日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 ⑤夏至日时:0°纬线昼夜长为12小时;20°N昼长为13时13分;40°N昼长为14时51分;60°N昼长为18时29分;北极圈内为24小时。 ⑥纬度分布规律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距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纬距),说明:“纬度差”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距离。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①阳光照射方向、日影的长短的问题:A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位;B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位。C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位于天顶。 ②楼房间距的问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图4-22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等于h·cotH。 ③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调整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图4-23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十一)四季和五带 (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我国:以“四立”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十二)太阳升、落的方向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南)。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北)。 ⑶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都是正东升、正西落。 (十三)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二、大气 ㈠、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③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因为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因为大气逆辐射强。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大气逆辐射弱。 ㈡、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以简单归纳为: 近地面冷热不均→    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 ①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②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③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㈢、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㈣、气压带风带 (分布纬度、热力动力因素、纬度与气温、气流与降水、移动与气候)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多雨带: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副极地低压带、西风带(锋面气旋、极锋) 少雨带:极地高压带(下沉气流)、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极地东风带、信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注: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注: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1. 低气压——气流上升——湿;2. 高气压——气流下沉——干;3. 来自低纬的气流——温湿; 4. 来自高纬的气流——干冷;5. 来自海洋的气流——湿;6. 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7. 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8. 山地迎风面气流——湿; 9. 山地背风面气流——干——焚风 ㈤、季风环流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 际 情 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副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季风环流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 东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 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春末 15-20°N 华南 夏初 20°N 长江中下游地区直到日本南部 7-8月 25-30°N 华北、东北 9月 南退 北方雨季结束 雨带异常和旱涝灾害:持续偏南:南涝北旱;北跳过早:南旱北涝。 ㈥、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气团性质与锋面组成、类型、天气符号、图示、降水位置、天气特征、典型天气) 锋面的三大特征: ①锋面有坡度:锋面在空间向冷区倾斜,具有一定坡度。  ②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③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绥,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因而,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 冷 锋 暖 锋 准静止锋 概 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主 要 区 别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均力敌 移动方向 冷气团的移动方向 暖气团的移动方向 来回摆动 锋前锋后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锋面速度 较大 较小 小 雨区位置 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雨区范围 小 中 大 图示 锋图 简图 天气图 雨区 天 气 特 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2)气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㈦、气候类型的判断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热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三、地球上的水 ㈠、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㈡、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判读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①流量的大小。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④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⑥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还可能是水库的调节作用。 ㈢、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包含的主要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 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 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 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④ 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 示意图 主要环节 特点 意义 海陆间循环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 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陆地内循环 ①蒸发;②植物蒸腾;③降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上内循环 ①蒸发;②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㈣、世界主要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暖流:从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 2.按性质分类 寒流:从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 3.洋流分布: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东暖西寒。 ③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寒流。 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4、洋流的成因 ㈣、影响海洋等温线分布的因素 (1)纬度: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据此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同纬度海陆相比,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 (4)深度:表层(1000米以内)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 ㈤、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 海洋生物 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三、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土壤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作 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 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整体。 地理要素间新功能:①生产功能: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平衡功能。 整体性表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其发展变化离不开整体特征。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②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PAGE 11
本文档为【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72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3-02-07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