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与张洪明先生商榷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与张洪明先生商榷

举报
开通vip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与张洪明先生商榷 汉语“江”的词源 ——与张洪明先生商榷 刘振前庄会彬 辨正 ▲束天学拿款 哲学社会科学版面j霸霸两币丽 摘要:关于汉语“江”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外来说”与“汉语固有说”两种观点。“外来说”认为“江”源自 古越语,“汉语固有说”则坚持“江”为汉语固有词汇,而历史文献、考古、地理、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等方面材 料表明,“江”并非汉语固有词汇,而是来自古越语;汉语中专有名词的“江”大约始于商代,普通名词的 “江”则是汉语与古越语进一步接触、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江;词源;汉语;古越语 中国河流的名称自古便...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与张洪明先生商榷
汉语“江”的词源 ——与张洪明先生商榷 刘振前庄会彬 辨正 ▲束天学拿款 哲学社会科学版面j霸霸两币丽 摘要:关于汉语“江”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外来说”与“汉语固有说”两种观点。“外来说”认为“江”源自 古越语,“汉语固有说”则坚持“江”为汉语固有词汇,而历史文献、考古、地理、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等方面材 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江”并非汉语固有词汇,而是来自古越语;汉语中专有名词的“江”大约始于商代,普通名词的 “江”则是汉语与古越语进一步接触、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江;词源;汉语;古越语 中国河流的名称自古便有区域特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记载:“南方之人谓水皆日江;北方之人谓 水皆日河”。这种“南江北河”局面一直维持至今,引起学界较多的关注。有关“江”的词源研究,主要有两 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罗杰瑞、梅祖麟两位先生的(TheAustroasiaticsinAncientSouthChina:SomeLexical Evidence))(以下简称罗、梅文)为代表,认为“江”并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外来词,源自古代越语④ (桥本万太郎先生也持这一观点)。第二种观点以张洪明先生的(ChineseEtymaForRiver)(以下简称张文) 为代表,认为“江”是汉语固有的基本词,最初为长江的专有名词,后转化为普通名词,用来指其他河流② (王力先生持这一观点)。张文的证据归纳起来主要有二:一是历史地志的证据,南方河流改名为“江”的次 序取决于它们离长江的距离;二是语言学上的证据,“江”在汉语中存在一个同源词体系。张文虽然论证严 密、推理谨慎,但由于他所掌握的历史资料不够翔实,且低估了历史上汉语言与周边语言接触的复杂性,所 以其论证还存在一些偏颇与不足。笔者不揣谫陋,将对这两条证据逐一检验,考察“江”与汉语以及南亚语 言的历史关系,探究“江”的来源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一、“江”进入汉语的时间 罗、梅通过研究发现,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江”,金文中只出现过1次,《诗经》中出现过9次,由此得 出结论:“江”在汉语中应该出现得很晚。对此,张洪明先生则认为,这与甲骨文内容、容量有关,不能因此 而否认“江”的存在。 “江”是否在汉语中很晚才出现呢?这需从夏商两代的疆域谈起。 关于夏朝疆域,目前史学界多持傅斯年的说法,“夏之区域,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 收稿日期:2011—05—29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英文化交流资助(BCCE201l-06)。 作者简介:刘振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庄会彬,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 ①罗杰瑞、梅祖麟(JerryNormanandTsu—linMei):“1kAustroasiaticsinAncientSouthChina:SomeLexiealEvidence”.MnaumentaSefi. ca:JournalofOrientelStudies(德国),vet.32,1976,PP.274—301. ②张洪明(Hong—Mingzhflg):“ChineseEtymaForRivex”,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Berkeley,CA)v01.26(1),1998,PP.1-43. 133 万方数据 ▲采★学孕氟哲学社会科学版 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东不过平汉线,西有陕西一部分,即渭水下流。东方界线,则其盛时曾有济 水上流,至于商邱,此便是与夷人相争之线”;①考古界则多认同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中心的地区;②还有部 分学者赞同杨向奎的说法,“中夏以前,启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山东,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晚夏则移 居于河东及伊洛,东方仍有孑遗”③。三种说法,不管哪一种,都表明夏朝的疆域远未到达长江流域。既然 长江没有进入夏人的视野,作为长江专名的“江”也就不可能进入其语言。 “江”最早可能进入汉语的时间应该是商代中期。武丁时代,商四处讨伐,曾到达过荆楚之地。“江”很 有可能是那时进入了汉语。然而,虽然商人的语言中有“江”,但由于其疆域仍未到达长江流域,“江”在商 人的生活中扮演不了重要角色,这也正是甲骨文中没有出现过“江”字的原因。 此外,可以肯定的是,在“江”作为专名用于汉语之前,汉语中应该不会存在一个用作普通河流词的 “江”——否则,人们就不会用它来命名境内最大的河流长江,以免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和理解上的困难。 二、“江”的来源 张洪明先生认为,“中国南方的河流,特别是大的河流到很晚的时候才被称作‘江一,并进一步指出g 长江和它的支流最先被称做“江”,然后南方的一些河流逐渐也改名叫“江”,然后南方的一些 河流逐渐也改名叫“江”。有趣的是,南方河流改名为“江”的次序取决于它们离长江的距离。换 句话说。那些离长江近的河流系统得名“江”要早一些,而那些离长江远的河流得名“江”要晚得 多。例如,粤江的位置与其他河流相比离长江最远,所以它最后一个改为现在的名称(或许是在 元朝以后)。 然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战国时期,钱塘江已被叫做“浙江”,而此时乃至此后很长的时间里,长江 都被称为“江水”,其支流也多称“水”,一直到西晋。此外,西汉时吴淞江已被称为“江”,西南地区的红水 河上游(包括北盘江,不包括南盘江)被称为“群柯江”。另外,珠江流域离长江虽远,该地也不是最后才出 现“江”。南北朝时期,珠江的东支流韶关以上段已经称为“东江”;隋朝时,珠江的支流绥江标为“绥建 江”。④ “江”在汉语中出现得较晚,首先出现在古代越地,并且在相距较远的多个地点出现。种种迹象表明, “江”并非来自于长江,而应该源于古代越语。这一结论与当前有关古越语的研究成果遥相呼应,目前对古 越语的研究表明,南方汉语中存在许多与古越语有渊源的底层词。现在的问题是,古越语已经消失,关于 古越语的材料寥寥无几,我们很难找到直接证据来说明古越语中的河流词类似于“江”。而更为遗憾的是, 在与古越语关系最近的侗台语中,表示河流的词语与汉语的“江”相去甚远(见下文),无法提供有力的证 明。如此我们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得支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与古越语同系的其他语言做出判断。河流词作为斯瓦迪士核心词之一(第二阶),应该比较 稳定。如果古越语中存在“江”,那么现存与古越语同一语系的语言中应该还有类似于“江”的形式。而事 实也恰恰如此。 古越语属于南岛语系,而南岛语系中不乏与“江”相似的形式。如著名南岛语言学家LawrenceAReid 根据伊洛卡诺语(Ilokano)河流词karayan、中央阿格达语(CentralCagayanAgta)的河流词kahayan、依塔威语 (Itawis)的河流词kayan等,将古菲律宾语的河流词拟构为宰kaRayan,这显然与汉语“江”的古音书krung有 着一定的相似性。另外,今天马来语(Malaysian)的河流词songai、卡那卡那布语的河流词tskumnu,亦与 “江”相似。 ①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1935年,第1093一 1134页。 ②如邻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第3期;方酋生:<试论偃师商城的发现及重大学术意义’。《史学月刊> 1990年第1期。 ③扬向奎:《评傅盂真(夷夏东西说)》。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151—158页。 ④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134 万方数据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 第二,比较古汉语与古越语哪个更早具有“江”的语音形式。前面已经谈到,武丁到达荆楚大致在距 今约3200年前,从那时开始汉语里才有可能出现“江”,而且是用作长江的专名。然而,在此之前,南亚语、 南岛语中便早已具有了类似于汉语“江”的语音形式。 根据Hill等人的研究,“南砭语与南岛语都起源于史前的华南地区,并于全新世中期的新石器时代,随 着蒙古人种的农业扩张,进入东南亚地区。南亚人陆路南下,南岛人则顺海岛而下,从台湾到菲律宾,再到 印度尼两亚以及马来西亚”。①也就是说,南哑语和南岛语是在距今5000多年前分开的。而此后由于地理 距离的原因,两个语系几乎不可能再接触,然而两大语系的一些语言中至今都还保留着类似于“江”的语音 形式(如菲律宾岛内的语言和东南亚的南亚语言相距数千里,中间又有华南汉语与大洋的阻隔,根本没有 接触的可能性,但两地的语言中都有类似于“江”的语音形式)。河流词作为斯瓦迪士核心词表的一项,相 对比较稳定,两个语系河流词语音形式类似并不是巧合,它们之间即使没有发生学的关系,也一定发生过 较深的接触。而考古研究以及语言证据把它们接触的唯一可能地点指向了史前的华南地区,也就是古越 语地区。 第三,考察华南地区的汉语方言。古越语虽然消失了,它在华南汉语中却留下了痕迹。根据笔者的调 查,南方各地河流的名称几乎都为“江”,见下表: 华南汉语方占 表河流的语音形式 广州话 阳江话 厦门话 潮州话 福州话 建瓯话 温州话 上海话 苏州话 扬州话 合肥话 武汉话 成都话 长沙话 双峰话 南昌话 梅县话 kog k00 ka日 蛔 koul}(文);koy0(白) bD kuo ka t9i柚(文);kv0(白) tcia0 t仁ia 晒码 tqia0 tcian tciaIj(文);kvrj(白) k3rj koq 在北方汉语方言中,很少用“江”来指河流(东北地区的“江”另有原因),作为南方汉语的一个特色词, “江”很可能是是非汉语来源的底层词或借词。 由以上三点基本可以确定,古越语中有“江”,而汉语中用作普通名词的“江”来自于古越语。即“江” 是南方汉语与越语接触、联盟乃至融为一体的结果。由此出发,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江”在古越语中可 能是一个普通名词,尽管一开始百越之地的河流名称受到了来自北方的“水”的强大攻势,但在底层,“江” 仍然有着一个牢不可破的阵营。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长江由“水”正名为“江”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短短 的几百年里,几乎所有南方河流名称都弃“水”而用“江”字。乃至到了唐代,孔颖达在为“九江孔殷”(《书 ①Hill。C.等:“PhylogeographyandEthnogenesisofAboriginalSoutheastAsians”,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v01.23(12),2006,PP. 2480-2481. 135 万方数据 ▲采^孕参瓤哲学社会科学版 ·禹贡》)注释时写道:“江以南,水无以大小,俗人皆呼为江。”① 有趣的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西汉时,钱塘江的下游段称“浙江”,而歙县附近的支流(包括今新 安江)则称浙江水;《汉书·地理志》、《水经》中把整条钱塘江称作“渐江水”,而且其他地方的河流也出 现了类似的“x江水”之称,如《水经》中提到的“延江水”(今乌江)。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江”是本 土词汇,而“水”不是——这就好比经常有人把长江英文译为ChangjiangRiver;显然,jiang是汉语本土 的,而river不是。可见,“浙江水”、“渐江水”、“延江水”应是当时讲汉语的人利用原有的河名翻译而来的 (音译加意译)。 三、乏力的语言学证据 张洪明先生在论述“江”为汉语固有词时提供了两条语言学证据:一是传统语言学中称为“义寓于声” 的现象;二是他所提出的固有基本词判断方法。为提出第一条证据,张文先是借用了高田忠周的论断,“盖 江字从工声,工疑亦有大义”,后在注释中又引了高本汉的观点予以支持,“在更加普通的意义上,许多含 有声音结构的汉字[k/g/u—D/s/k](也就是音节首为k一、g一或u一,并且音节尾是一u、一g或一k), 都含有‘大’的意思,如广(broad)、巨(huge)、阔(enlarge)等等”。高氏的判断是否恰当?下面不妨用它 来检验一下本文所关注的汉语河流词。为更具说服力,且用张文所给出的例子: 宰hrwjod水,宰khrjion川,木khlig溪,宰kluk谷,幸klug沟,幸klwats浍,牛gfuk渎,木 skljung淞,:Ickrung江 其中,符合[k/g/u—U/g/k]声音结构的有:幸khlig溪,}kluk谷,宰Mug沟,宰sluk渎,乖skljung 淞,幸krung江。不难发现,除了“江”、“渎”能明确和大河联系起来之外,其余几乎都没有“大”的意思。以 “工”做声旁的汉字是否都与“大”有关?字典中一些以“工”为声旁的字,如“杠”、“肛”、“缸”、“Ⅱ”、 “攻”、“汞”、“舡”、“红”、“缸”等,能和“大”联系起来的并不多。 张洪明先生认为,区别外来借词和固有基本词有一个原则,即“若某词的得名过程与某语言中的固有 基本词的得名过程类似,同时,它在这种语言中还具有一个完整的同源词系统,那么,它就应是该语言的固 有基本词”。据此,张先生判断“水”、“川”、“溪”、“谷”、“沟”、“浍”、“渎”、“淞”、“江”等为同一词族的同 源字。对此,我们有两点疑问:第一,既然这种固有词区分原则可以用来对“江”作出判断,那么也应该可以 对汉语的另一个河流词“河”作出判断。然而,以往对“河”上古音的各种拟构书g’al"、事gar、宰gm、半gaal, 无一能够表明“河”与上面所给出的河流词族具有同源性。如进一步推理,结论便是“河”并非汉语固有词, 与张文的观点完全相反。第二,即使上述原则成立,首先需保证所选用的词都是汉语固有词。然而,以往 许多研究表明,上述所列的词并非汉语所固有,如周振鹤、游汝杰就怀疑“溪”的词源可能与南方语言有 关,(蓼韦树关发现“浍”与壮侗语里表溪流的词相似,(函刘民钢提出“渎”与壮语里表河的诅6相似④。作为论 证出发点的这些同源词尚且不能保证是汉语固有词,其论证的说服力是大打折扣的。更何况,这种方法很 有可能被过度使用,假如目前有证据表明“溪”、“浍”、“渎”、“淞”、“江”都是古越语的固有词,那么也可以 拿这一方法来论证“水”和“川”也是古越语的固有词。 四、汉语“江”与南亚语言河流词的历史关系辨正 罗、梅文及张文都注意到,南亚语言中河流词的语音形式与汉语的“江”相似,如下: 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②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E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6页。 ③韦树关:《汉越语关系词声母系统研究》第十节,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④刘民钢:《上海何以称“沪”》,《上海地方志》1997年第2期。 136 万方数据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 语言 表河流的语音形式 塞当语 巴拿语 卡多语 布鲁语 噶尔语 科霍语 拉斐语 比特语 荷人语 古孟语 越南语 对这种相似性,罗、梅给出的解释是,汉语的江是来自于南亚语;而张文则主张,南亚语言中表示河流 的各种语音形式都来自于汉语。本文认为,南亚语言中表示河流的各种语音形式不会是来自于汉语。 前面已经谈到,南亚语源于华南地区,并于5000多年前南下。也就是说,历史上存在某种可能:南亚语 言中的河流词类似于汉语“江”的语音形式,并通过接触给古越语以及后来的汉语带来了“江”的语音形式; 但历史上不会存在南亚语河流词借自汉语的可能。 1.来自于历史文献方面的证据。如果南亚语系中表示河流的各种形式来自于汉语,那也应该先是 “江”由专名发展为通名,然后由华南地区逐渐传播到南亚语言区。这样一来,势必如张文所说的那样,南 方河流改名为“江”的次序取决于它们离长江的距离。如此推理下去,南亚语地区的河流得名“江”的时间 应该晚于粤江。既然粤江改为现名是在元朝以后,那么南亚语地区只能在明清时代才有可能出现“江”。 然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唐朝时,越南北部有西道江(今天的红河)、武定江、漏江、朱鸢江,南部有古 罗江;老挝境内有罗伦江。显然与张文的推断不符。 对“江”字能够早早进入南亚语地区的原因,最可能的解释是,南亚语言里本来就有类似于“江”的语音 形式,汉字到达这一地区后遵从当地发音,使用了“江”字。值得注意的是,在南亚语地区出现“江”之前,越 南地区用“究”来命名河流。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东晋到隋朝,各朝代的地图上都标有金溪究和九德 究,并且南朝齐国的交州图上还有南陵究。这个“究”和后来的“江”所记载的应该就是越南语song的古 音,即木krong。至于为什么一开始用“究”,后来用“江”,这应该是语言间对译的结果。 2.来自于侗台语的证据。本文坚持南亚语言的河流词并非来自于汉语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与汉语 关系更近的侗台语言中表示河流的各种语音形式并不像汉语的“江”,如下: 语言 壮 布依 稿高 傣西 傣德 侗 仫佬 水 毛难 黎 表河流的语音形式 ta6 t且6 h02(大河);t08(小河) m86n对 xe2l锄‘ nal ·1 nj8 7njal 7hil dan2nom3;m:i3nom3 137 帆峨帆‰ 差f 差『~№~呱 吣 万方数据 ▲采★学拿叙哲学社会科学版 如陈保亚先生所言,侗台语言与汉语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①其密切程度是南亚语言与汉语之间 的关系所无法企及的。而且单从地缘上看,侗台语地区也比南亚语地区,离汉语地区更近。如果汉语中 的“江”会被其他语言借用,为什么是南亚语借用了,而与汉语关系更近的侗台语没有?唯一可能的解 释是,南亚语与汉语之间有过更早的接触。可史料却排除了这种可能。前面谈到,南亚人于5000多年 前离开了华南地区南下,那时汉语还没有到达长江流域。因此,即使汉语中有“江”这个词,也无法通过 接触借给南亚语。南亚语言要从汉语借“江”,只能发生在南亚语南下中南半岛之后。然而,此时“江” 要传播到南亚语,只能借道侗台语言。如此一来,侗台语中的各种河流词语应该更像汉语的“江”才对。 但上表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五、余论 最后,谈一下侗台语言的河流词。众所周知,侗、台民族是古百越的继承者,其语言也应该与古越语有 着亲缘关系。但是,为什么侗台语言河流词与汉语“江”的差别会如此之大呢?根据以往文献,本文认为有 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远古侗台语里河流词像汉语“江”的形式(从某些南岛语与南亚语的河流词来看,可能 有两个甚至多个音节),但与汉藏语言接触后,在汉藏语言的影响下,改变或者丧失了部分音,已不再像汉 语的“江”。《中国的语言》一书中谈到,“越、百越、百濮等这些古老民族的后裔逐渐演化成中国南方侗台、 苗瑶语族各族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这些民族的语言由于经历历史、政治、地域、接触等种种影响关系,现 已演变成了单音节有声调的汉藏语系语言,但究其‘底层’一些基本的常用词与南岛语言比较,仍能窥见其 渊源关系”。②举例如下: 、、\ 意思语言\\ 眼睛 火 水 咬 头 原始南岛语构拟 ·matsa ·sapuy 十dzanum ·kagats }kulu 壮 taz4 fei” Ⅻ42 klup” kj挑“ 傣 tass 蹦”n棚“ ka:P拈—— 侗 t矿pui”ham”kit” ka:u323 黎 tsha53 fei” nanl“ km“ gwou“ 苗 mua”pjiu9t∞——qa格 qho” 瑶 mwei“pu:12num“ kat” kjeu51 倪大白把侗台语和印尼语、阿眉斯语、布嫩语、回辉语、菲律宾语和马来语进行了比较,得出侗台语和 南岛诸语言的基本词汇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并且参照考古学和人文史资料,证实侗台语和南岛诸语言同出 一源。③陈保亚也根据关系词“阶曲线”的原则,论证了侗台语和南岛语有着同源关系。至于为什么侗台 语与南岛语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他的解释是,“在语言联盟过程中,语言的类型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 所谓转型变化,形成了越澳(南岛)之间的同源异构关系和汉越之间的异源同构关系”。④至于哪个是转型 者,陈保亚并没有做明确说明,但王均先生在为李书作序时明确指出,转型者为侗台语。 侗台语河流词的语音形式与汉语“江”存在较大的差别,还有一个解释,即侗台语言有多个起源。《中 国的语言》一书就持这一观点: 百越的语言,甚至同是源出西瓯骆越的壮侗诸族的语言原先就不是完全一致的,相同的部分 ①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②沐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③倪大白:《南岛语与百越诸语的关系》,《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 ④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第266页。 138 万方数据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 是主要的,但也有不同的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们互相影响。部分地同化、融合,但仍各 自保留着一些原先就不相同的成分,甚至有些原来彼此相同的成分,由于受到其他语言(具体地 说如汉语)影响的程度不同或由于自身发展规律的某些差异而产生了分歧。形成了或亲或疏的 不同关系.亲者就成为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内的不同方言,较疏的就成为同一语支的不同语言, 再疏一些的又成为同一语族内的不同语支。我们认为,百越文化从一产生就是多源的,语言的产 生也应该是多源的,所以语言谱系树的发展观点不符合侗台诸语言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多源 的、平缓散漫河流式的发展模式”也许更符合我国南方,尤其是侗泰诸民族语言的实际情况。具 体说就是这些语言具有很多源头,但这些源头都发源于一片毗连的区域,相同的人种、相近似的 气候和自然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少共同的特点,但也有某些各自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不断地 交叉、接触,程度不同地、部分地汇台,有些交融的程度深一些,有些相对地保留自己的特点多一 些。然后又分成许多支派。① 上述两种可能,无论从哪一种出发,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天的侗台语言与古越语之间有着较 大的差异,不能拿它去代替史前的越语。其实,早有学者指出,与侗台语相比,古越语更像今天南岛语。如 徐松石就认为,在语音方面,马来语的语音与古吴越语的语音极为相似。② OntheEtymaofjiang跏Chinese LIUZhen··qianZHUANGHui··b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P.R.China) Abstract:TwohypothesesontheetymaofChinese面,whavebeenputforward:Oneclaimsthatjiangisaloan- word,borrowedfromOldYuelanguage,whiletheotherpositsthatj诡ngisaChineseindigenousword.Linguis— ticdata,ethnologicalevidenceandhistoricaldocumentsindicatethatjiang,whichappearedintheShangDynasty, originatedfromOldYuelanguageandenteredChinesethroughlanguagecontact. Keywords:如ng;etyma;Chinese;OldYue [责任编辑:丁秀菊] ①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第2107—2108页。 ②徐松石:《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香港:香港东南亚研究所,1967年,第19—47页。 139 万方数据 汉语“江”的词源辨正——与张洪明先生商榷 作者: 刘振前, 庄会彬, LIU Zhen-qian, ZHUANG Hui-bi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 刊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11(5) 参考文献(18条) 1.罗杰瑞;梅祖麟 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Some Lexical Evidence 1976 2.张洪明 Chinese Etyma For River 1998(01) 3.傅斯年 夷夏东西说 1935 4.如邹衡 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 1979(03) 5.方酋生 试论偃师商城的发现及重大学术意义 1990(01) 6.杨向奎 评傅孟真〈夷夏东西说) 1985 7.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1982 8.Hill,C Phylogeography and Ethnogenesis of Aboriginal Southeast Asians 2006(12) 9.孔颖达 尚书正义 1999 10.周振鹤;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 1986 11.韦树关 汉越语关系词声母系统研究 2004 12.刘民钢 上海何以称"沪" 1997(02) 13.陈保亚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 1996 14.沐宏开;胡增益;黄行 中国的语言 2007 15.倪大白 南岛语与百越诸语的关系 1994(03) 16.陈保亚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 17.孙宏开;胡增益;黄行 中国的语言 18.徐松石 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 196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dxxb-shkx201105018.aspx
本文档为【汉语“江”的词源辨正——与张洪明先生商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647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4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2-05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