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中契合

爱中契合

举报
开通vip

爱中契合 作者:亨利·卢云神父(Henri J.M. Nouwen) 窗体顶端 HTMLCONTROL Forms.HTML:Select.1    按 回车键 回目录 窗体底端 简介 本章作者:卢云神父    添加时间:2006-5-16 鸣 谢 本书的诞生是始于圣母大学的两年“学者访问”计划而成的。许多师生的隆情令我除尽作客的感觉,而能够全情投入正在急速发展中的校园生活。节奏急速的校园生活不单反映,也激化了现代社会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的急遽转变。 倘没有这许多学生们的支持和冲击,这书根本无法写成...

爱中契合
作者:亨利·卢云神父(Henri J.M. Nouwen) 窗体顶端 HTMLCONTROL Forms.HTML:Select.1    按 回车键 回目录 窗体底端 简介 本章作者:卢云神父    添加时间:2006-5-16 鸣 谢 本书的诞生是始于圣母大学的两年“学者访问”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而成的。许多师生的隆情令我除尽作客的感觉,而能够全情投入正在急速发展中的校园生活。节奏急速的校园生活不单反映,也激化了现代社会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的急遽转变。 倘没有这许多学生们的支持和冲击,这书根本无法写成。我们特别致谢柯曼(Frank Allman)、路华高(Ray Novaco)、乐活(Dwight Norwood)、柏利(Bob Bradley)、艾恒(Joe Ahearn)、麦卡西(Mike McCarty)、米武(Greg Milmoe)和温臣(Joseph Wissink),他们给我许多衷心的回应、批评和指正,帮助我一再思索、一再修正。 在论述奉献那一章,我藉着与圣母大学圣十字会的神父们的活泼讨论,获益甚多,我尤其是感激沛司(Louis Putz)、何夫曼(Joe Hoffmann)、西门士(Joe Simons)、贝鲁(David Burrell)、谢巴(John Gerber)、邓尔(Ralph Dunn)、毕卓尔(Jim Burtchaell)、邓尼(John Dunne)、庞马来(Claude Pomerlaeu)和麦理奥(Don McNeill),靠赖他们热切的支持,我可以成为他们的群体和起居生活的一分子,因而让我有机会多方面接触神职人员在校园里的种种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我还要对大学学系职员及他们的妻子致以万分感谢,他们鼓励我除去作为外人而有的踟蹰,鼓励我从事本书的创作。山度斯伉俪(John and Mary Alice Santos) 、高士德罗伉俪(Don and Christine Costello) 、博哥茨基伉俪 (John and Martha Borkowski) ,以及艾伦伉俪 (Charles and Carol Allen),藉着友情给我的许多洞见,都一一出现在本书的内容中。 我谨此致谢哥连斯(Joe Collins)为我的稿件仔细修订。 最后,我感谢柏巴诗(Linda Papas)和达美亚太太(Mrs. M. J. van der Meer),感谢她们的秘书工作。 我谨以此书献呈班宝加(John Eudes Bamberger),他是一位教士和精神科专家,也是人们错综复杂的内在生命的出色向导。 教你了解人心的好书 本书是作者在不同场合、回应不同人士发的问题、经编辑写成的,是他在牧灵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观察及反省。虽然他写的是天主教会背景,但问题的性质没有分别,只是出现的形式略有不同。其中几章对教牧同工有启发和帮助,现略作介绍。 在第一章,作者简洁地描述成长过程中每阶段心理发展与信仰的关系,可作教牧同工了解人的参考基础,他指出惟有信仰才能赋予人生整全的意义;第二章以真诚(truthful)、温柔(tenderness)及解除武装(disarmament),对爱作新的阐释,可加深我们对爱的认识;第五、第六章分别讨论在神学院的沮丧及神职人员的心理健康,神学生和教牧会对这两章有很大共鸣。卢云提出的建议,例如健康的时间分配(healthy timing)、健康的空间(healthy space),和健康的自我了解(healthy self-understanding),都相当实用。 作者指出,在现今竞争剧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寻觅可安歇、满有安全感的角落,不论它是多么细小或隐秘……在每个孤独心灵的深处,都渴望与天主、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相信这就是牧灵工作的挑战。 余慧根牧师 香港教会更新运动 (本文原载于《教会更新论坛》第九卷第三期,一九九三秋,承蒙香港教会更新运动允许转载,谨此致谢。) 译序 稍为阅读过卢云的书,总觉得是那么一点深思细密,又充满灵性的作品。当基道出版社总编辑邀请我翻译他的书籍时,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著我译卢云的《爱中契合》(Intimacy),不说别的,单要翻译题目,已是够我伤脑筋的。Intimacy在中国人的词汇和中国人的概念中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intimate解作亲密、亲切,基督亲密,其亲密程度让我们联想到男女关系,我曾经在韦若翰(John White)的一个讲座里就听过他这样一个议论,男女间的性关系就是双方表示深刻亲密(intimacy)的最极至的符号。由此我意会到这平面的“亲密”二字,其实意味着一段关系中有两相依附,彼此归属,以至无分彼此的状态。 《爱中契合》是卢云较早期的作品,思想观点较多,较重铺陈阐析,较少飞扬跳动的灵感。但,这本小书也很可爱,卢云展现了许些我们经常体会、经验,却有时难于理解的现象,例如爱心的表现,我们常常单一地想到所有慷慨、美好的形容词,如自我牺牲、为人着想、情感丰富、饶恕、仁厚、交付等等,说来说去,都总是嫌稍微脱离了人生现实。卢云对爱的处理手法很新鲜,他将人类交往的现象一刀分解:掳夺的形式(the taking form)和宽恕的形式(the forgive form),阅读下去,读者自然会不断点头,因为说中了人间许多正面负面的经验,以及人间付出和攫取的复杂纠缠。在爱的特征之中,他提及合乎真理以及温柔,我认为是很有洞见的。有时候,教会不断教导和主张我们去爱,几乎等同盲目地以他人为中心、压抑自己、否定自己,弄得自己柔弱受害,被人欺侮,被人践踏,这未必合乎真理,也未必就是爱的表现。 在第三章,卢云将校园里许多搜集的祷文,作一陈列分析,厘清在信徒心目中天主的多种形象,我觉得这也是十分发人深省的,可是,在文章中,卢云似乎用了一系列天主的形象把信徒的属灵修养排列了深浅,我个人觉得他犯了一个过分简化现象的毛病,也犯了把人类属灵生命归纳化和单一化的毛病,我个人就并不同意一篇在混乱状态中敲问天主的祷文,比最后那篇有如格言式“盼望”祷文较为逊色,甚至,相反地,那篇名为《盼望》的祷文太愿望化(wishful thinking)、太堆砌、太平面,缺乏一种对人生多方面、多层次感应而诚实挣扎的深度。 我对卢云这本著作,有一点十分欣赏,他对深处的社会现象、教会现象,十分敏感,例如修院里的抑郁症,牧者的精神健康,都是十分切中时代的课题,我呼吁每一位神学生、传道人、福音机构工作人员都必须一读,固然,卢云以天主教修院背景写作未必每一环节都配合基督教的时间,可是,他对问题背后的因素大胆探索,敢于跳离老生常谈的框框,好些讨论都切中要害,令人不能不停下来再思反省,而对于在经常沉思反省的读者,又不禁拍掌共鸣。 本书经常采取心理学角度来讨论教会现象、校园现象,这种结合分析十分精彩。在第七章,作者提好些建议都很有意思,其中一项凑巧也是我多年从事心理辅导也曾想过的意见,就是向属灵工作者、校园服务者提供督导。犹记得许多年前,士齐(编按:译者丈夫)在校园团契服务,我就曾经提出为何基督教机构当中没有督导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我想凡是面对人的工作,在心理、精神、情感上都十分吃重,很需要另一位睿智、成熟有经验的人给予谅解、支持。同时,另一方面,在个案处理、服务方向、服务策略上也需要专业的讨论分析、思考启发,一方面,对于不断付出的服务人员,也不断有所支取;另一方面,对于服务工作也有监管作用,并保障服务素质。卢云提出在服务工作上实行督导制度,我当然击节赞赏,可是,对于督导特征方面的描述,我却未敢同意,其中一些观点甚至违反了一些基本的督导原则,或者至少不是督导的核心精神。这方面是有待各方有心人士继续探索讨论。 卢云这本书是应该受到广泛注意的,因为当中实在切中教会中、校园中许多人关心的现象,也带给我们许多重要提醒,惟一美中不足的,卢云虽然有敏锐的时代触觉,可是,在涉及一些终极的神学回答时,却有一些士来马赫的影子,以致问题和答案都有一种不断绕圈的感觉。 但无论如何,翻译卢云的书籍,进入一个有承担、有关怀者的灵魂观看人生,不啻是一个愉快的经验。 霍玉莲 1992年10月30日 引言 以下各章内容的取材是多方面的:教导、辅导、讨论、闲谈、开派对、庆祝会,更多是从四周就地取材,每章都是为着回答一些人的问题而写的,例如一个学生、一位牧者、一位神职人员、一个主内弟兄姊妹。本书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人而写的,执笔时脑海中同时存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我写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为解决一个难题,或建构一套理论。在这混乱的世代,有很多弟兄姊妹竭力寻找人生使命,也想与他人分担他们的挣扎,我写这书是要回应他们。 审视各类困扰我的疑问以及关注之际,我找出一条把各样题材连结在一起的统一主旨,以致可以编写成一本书。首先,当中有一个统一的角度,就是牧养的角度,虽然,在写作时,我借用心理学的语言和手法,但实质上,我采取了一个牧者的角度,从天主与人同工的亮光中,尝试思考如何去理解各种现象。其次,当中有一个统一的主旨。我愈来愈清晰地肯定,在众多疑难的底层藏着一个主要的问题:“我如何才能够与天主、与人建立一个有创意、又有满足感的相依相属关系?”到底一个人怎样能够与另一个人发展满足心灵的密切关系?对于独身的神职人员、宗教群体来说,相依相属的关系意味着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弥撒、或安静祈祷中如何能够与天主相亲? 这些重要的疑问自然是来自大学校园,当中必以青成年人为主。心理学家埃里克松(Erik Erikson)曾经强调,一个人从青年阶段到成年阶段,总希望在建立长久而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之时,能够学晓一项关键功课,就是在亲密与抽离之间保持平衡。可是,时至今日,亲密与抽离的挣扎,不再单单困扰某一个阶段的人。在一个充满竞争及要求的社会,任何年岁的人都已痛苦地发现,人内心深处苛求亲密的相依关系。热恋中的青年学生如是,已婚的夫妇如是,修士、守独身的神职人员亦如是。 故此,这本著作可以视为一本描写人内在生命的著作。这本书并不尝试触及日常生活一些热门题目,如通胀、失业、罪恶、饥饿、贫穷和核战的威胁。但本书多少会尝试研究一个穿透这些问题的主旨:就是人类渴求在这个世界寻找一个真正的家,却很少看重和认识这渴求。因此,我会说,这本书是关于爱中契合的。 窗体顶端 HTMLCONTROL Forms.HTML:Select.1    按 回车键 回目录 窗体底端 处 境 本章作者:卢云神父    添加时间:2006-5-16 处 境 1、从魔幻到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看属灵成长 从岁首到年终,我们常遇到许多事情,有些意义重大,有些微不足道,除非我们对某事件特别加以注视,否则都很少发出疑问。 一位跳伞员域华队长,与他的朋友,从科德角(Cape Cod)飘飞到爱尔兰(Ireland),深受海洋的壮阔、自然界各种不可思议的奇伟力量所震撼。他发现一个道理,惟有科德角的居民送给他的徽章可以让他感到自我完整,并给予他祈祷的灵感。 两位教牧在学期结束时,离开学院里拥挤不堪的教堂,其中一位教牧微笑,向另一位教牧说:“期终考试往往是最好的明证,证明人类基本上是有宗教倾向的。” 小若翰说道:“嘿!爸爸,你不能叫肯尼迪总统复活,但天主能够,是吗?当然啦,祂是无所不能的嘛!”我们就不禁莞尔:“嘿,小若翰真鬼马!” 当你阅读到有关太空人的新闻,说这象征现代科技的太空人,竟把一个十字架偷运到太空轨迹,你也许和者搔着头颅,不知做何感想。 又或者你遇见一个来自浓厚宗教信仰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家庭一直视天主为力量和喜乐泉源,但在那一刻,这学生发问一些既深刻又基础的问题,以前在他身上的一切经历,都似是了无意义似的了。 某天,你又阅读到有关一批年轻人的事迹,他们毅然放弃高薪厚职,离开舒适的家园,甚至抛弃家人,往天涯海角最荒僻的地方,与素未谋面的人一起居住。 凡此种种,我们有何感想?是魔幻还是信心之故?是迷信还是与终极现实真正的接触?是我们应该刻意逃避还是该努力追求的呢?为了澄清这些疑问,首先让我们细心察看人生成长的过程,看看一个人如何从母体安全的荫庇中钻出头来,直至长大成人,昂首挺胸,好奇地环视世界,并追问当中及其上的奥秘。让我们称旅程为“从魔幻到信心”。每个人都曾经走上过这个旅程,让我们暂时退一步仔细观看,我想这是很有意思的。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会尝试强调成长的其中主要一面,就是那成熟宗教情操的内涵。 生命的头五年 在初生的头五年,我们从魔幻世界中走出来,要踏出三大步。 第一步 在初生的十八个月,我们有点叫人沮丧的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你们大多数都会同意,纵使我们不存在,这个世界的周围的人是会依然存在的。原来,这看来浅显的道理并不浅显。我们是要通过漫长而满是挫折的经验,才能慢慢地发现客观的世界。一个婴儿活在母体内,会以为全世界都是为自己而设的,连妈妈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后来,我们才痛苦地发现,原来不是我们的哭声制造奶,也不是笑容带来了妈妈,我们的需要也不一定会自动得到满足。随时日增长,我们会逐渐发现妈妈原来是另一个个体,并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每一次当我们经验到,我们无法单凭自己的感受、思想、行为去控制这个世界,便被逼醒悟到,这个世界的其他人、东西、事件,原来各有自主性。 因此,踏出魔幻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及承认世界有一个现实客观地存在。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认知。虽然我们逐渐从自我中开放成长,开始能够双脚站稳,用指头指认围绕我们的世界为客观现实,以满足我们好奇的脑袋,但在信仰层面上,这样成熟的认知却很不容易达到。许多成熟而又成功的人士,还经常把天主看为自己的一部分。天主变成我们在患难中,如疾病、惊惶、期终试,以及不安处境中的一道灵符。若然这灵符无效,我们的反应便是更大声的哀求。我们没有承认天主作为他者的客体性——亦即是说无论我们存在与否,祂拥有自己独立存在的自主性——我们便会有意无意地把祂安放在维护我们安全感的框框上。有时候,我们遇到内在或外在的狂风暴雨,以致产生巨大的焦虑,被逼缩到这样的信仰层次,这样的退缩有时可以救我们一命,即如域华队长的事例,这种信仰提供可以抓握的东西,一枚徽章或者一枝蜡烛,足以使我们感到圆好无缺。这样的信仰模式也许对我们很有助益,却并不成熟。 第二步 学习和掌握语言是我们踏出魔幻世界的第二步。从岁半到三岁之间,我们开始牙牙学语,从咿哑声音形成有意思的单字、句子,及至语言。纵使当我们发现世界周围的东西并不属于自己,感到十分失望,可是我们一旦拥有语言,就可以报复了,因为第一个说出的字就给予我们一种可以驾驭事物的神奇力量。好比一个美国人旅游法国,说出一个法文garcon,这法文真的是有召唤适应的力量,这发现多么令人兴奋,小孩子所体会到的,主要是驾驭事物的力量,多余驾驭语言的经验。要过一段时间,我们才能学会将语言与物件分开,并了解到语言只有一种象征性的功能。 有魔力的语言不单给我们一种驾驭事物的能力,还帮助我们驾驭内在的本能冲动。在未懂得语言之前,我们无法抗拒在爸爸花园采摘花儿的引诱,我们一旦能喊出“花花”二字,便能够用语言取代攫取和抚摸的行动,甚而可以乖乖地双手交叠背后,才说:“靓花花,不许摸。” 1 宗教是充满语言的。在许多宗教里,长长的公祷文、咏叹及重复的公式,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些语言的运用,许多时候未能超越信仰的魔幻阶段。本来,那些语言是人对真实的深刻表白、是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是用作与弟兄姊妹沟通的。可是,语言竟沦为实体的替代品,也成了一种微妙的支配力量,以左右我们的神祇、魔鬼,和冲动等变化莫测的行动。 有时我们有种感觉,倘若我们天天祈祷,或者起码保持每晚睡前背诵祷文,我们便会得救,这岂不是残余的魔幻世界观在内心作祟吗?要克服这种语言魔术的希冀似乎是很困难的,我们若然能够完成责任,每天背经,喃喃餐前诵祷,忽促背完该背的祷文,我们就感觉良好。我们似乎在说:“上主现时该无话可说了,我已经做足了祂要我做的,现在该是祂回报的时候了。”我们的祷文变成驾驭天主的力量,而不是我们与天主相处的真正对话。 第三步 良知的发展是惟命是从踏出魔幻世界的第三步。在三岁到五岁之间,发展良心是一桩重大事件,我们学习了世界在我们的存殁以外自主存在,又经验了文字并非操纵世界的全能工具,我们就开始面对更重要的一步:一步跨离“爸爸说”而达到自己认为怎样怎样。“我不再打可恶的妹妹,不是因为爸爸不喜欢我这样做,而是因为我不喜欢这样做,因为这是坏事。”那外在的管教人物,如爸爸、妈妈、教牧等等,慢慢转化为人内在的警察。 良知的发展是由认同的过程产生的,我们发展出一种吸引力,把别人的人格某方面内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亲爱的人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把它们结合在人格以内,成为我们的道德基础。 又或许同时期有其他发展变化吗?在初生的四个年头,爸爸是万能的,他什么都能作,他能够解决所有疑问,搬动所有最沉重的东西。在我们的幻想世界,爸爸是世上最伟大的运动选手,他懂得建屋、著书、制造单车,只要他愿意,他什么都能够做得到。然后,不久,我们感到沮丧失望,我们痛苦地发现,爸爸始终只不过平平无奇,我们不能够再依赖他了。我们如何解决这难题呢? 内化认同的过程并不能解决整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全能的父亲,给我们爱护、荫庇和保护,且可以藏在他的臂膀内,寻获安全,这内在的需要太强烈了,我们无法容忍这法力无边的父亲消失,我们太需要他了,他就以另一个名称留在我们心里:天主。我们想,若然爸爸无法叫肯尼迪再世,至少天主一定可以。 弗洛伊德写完他那本《一个幻象的未来》(Future of an Illvsion)y 一书之后,使信徒大受困扰,那本书指出信仰是人类婴孩式生命的延续,天主是人内心渴望荫庇的投射。 弗洛伊德的工作目标是要治疗人们,使他们更趋成熟。在维也纳他的诊疗所内,他目睹信仰非但不是人的拯救,反而是人致病的原因,因此,他蓄意解开人类以信仰作为心理投射的面具。心理医生林格(Rümke)这样撮写弗洛伊德的立场,“当一个人完全成熟时,他会发现他心目中天主的形象,多数是父亲式天主的形象,实在是婴孩式属世父亲的再生,叫人又爱又惧。天主纯粹是一个心理投射。若然那障碍他成长的东西一旦除去,父亲式天主的形象就会自动褪色。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善恶,他已征服精神病的残余,亦即是他信仰的全部内容。”这段文字最重要的是,弗洛伊德并非完全错误。事实上,我们经常逗留在魔幻性和婴孩式的世界中,天主那么可爱,有如《花生漫画》(Peanuts)里拉纽斯那令人得着安慰的毛巾。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的意义并不比弗洛伊德所发现的丰富,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许多信仰经验不外乎是孩提幻想的包装,我们很难分得清哪里是我们婴孩式幻想的终结,哪里是我们真正信仰的开始。 在这里,我们恰当的做法是问一个尖锐的问题:到底天主的观念,是我们理想父亲形象的婴孩式延续追求?抑或我们对父子观念的趋鹜,是我们需要与天主建立深刻和基本关系的反映?德国心理医生宾斯万格(Binswanger)对弗洛伊德的基本批评是“本末倒置”:天主并非父子关系的延续投射,孩童之所以需要父亲,反而是人与创造主之间基础、深刻的关系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若然不是天主首先爱我们,我们就不能爱我们地上的父亲,可是,在这里,我们已经脱离了心理学的范畴。 从某方面来说,我们要同意弗洛伊德的看法:若然我们的天主纯粹是我们良知的代用品,或是我们理性的心智、成熟的自我和自主的个体方面发展的障碍,那么,我们把这个天主看为一种精神病毒,并抛诸脑后,实在是明智而健康之举,可是,绝少人有勇气抛弃这种病态式的天主,这是十分可悲的。 健康的成长意味着逐渐踏步离开魔幻的世界,即使我们在其他方面得着成长,在信仰方面却很容易停留在这不成熟的阶段。于是,天主沦为会变戏法的抚慰大使,祂的存殁全在乎我们的取向,祈祷变成利用祂达到我们目标的工具,信仰只不过是一张软绵绵的大床,让我们在上面安然入睡,可以逃避人生的困苦。若然天主不是那位“有主体的他者”,若然祈祷不是对话,若然信仰不是创造性自主的泉源,那么,我们的信仰感情仍未趋成熟。 入学阶段:五至十二岁 人们在五岁左右开始上学,在家庭这小单位里,我们最主要的行为模式已经颇为完整地建立起来,我们信任、愉快、恐惧、友情、喜乐和失望的初次经验,以及对这种种经验的初次反应,统统都在我们成长的家里经历到了。然后,我们接着又开始进入一个全心世界。在学校,我们碰见其他的男孩女孩,他们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我们要在新环境测试在家里所学习的那一套是否有效。许多时候,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的年月,是我们主要的行为模式成形、调整、扩展或破灭的的日子,是一个我们进一步经验成败的单位,较诸我们早年的生命,这是一个较大的社会。 在我们的社会,信仰普遍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们一旦学会了新的数学、人类历史;我们一旦学会了怎样自己处事、怎样成为世界的主任,信仰就很有可能被孤立,成为分割的现实,只是在星期天和每星期的虔诚时刻有意思,与我们每天听到学到的、有关这个及其他世界的新事物毫无关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说,我们渴望成长不受阻碍,不断汲取新经验,这促使我们的智能成长,催生出成熟的人格。“许多人在信仰情感上缺乏这内在的要求,他们感到童稚式的信仰有安慰价值,又没有外来压力,所以,他们宁可永远投靠这不成熟的信仰。”4 成熟的信仰本质上是完整的,即是说在它的架构中,它有足够的弹性结合左右新知识,追得上人类脑袋的所有新发现。这样的信仰把十字架带上太空船,上学意即等于踏上科学之路,倘若信仰不能以同等的开放和批判的眼光去踏上现代科学之路,那么,就有如一个成年人,虽然已经乘超音波客机飞越重洋,但信仰层次上仍然满足于踏三轮车一样。成熟信仰的要素,就是恒常愿意转档(编按:汽车加速或减速),以结合新的洞见,修改已有的立场。 青春期:十二至十八岁 谈到青春期,我们进入了成长中崭新而又关键性的阶段,我们有部分人也许经验过突然而又戏剧化的改变,有些人却渐渐改变,甚至不察觉自己已进入新阶段。 突然也好、渐进也要,我们面临一个事实,原来不单我们人生的外在现实异常繁复,我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阶段以前,我们对周遭事物都十分好奇,常为所见所闻感到兴奋;可是,在青春期,感到心底有一种很深邃、很多时又很奇怪的困扰情绪。一种新鲜而黑暗的冲动似乎不由自主地驱赶着我们,我们甚至不能理解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又轻易被强烈的喜乐和愉快的感受所笼罩,我们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时,我们亦受制于一种求死、杀害、伤人、毁灭等愿望,有时,我们觉得快要被冲突矛盾的感情意念撕裂:爱与恨、杀害与拥抱的欲望、付出与占有的欲望。 也许,在这里,我们触及信仰成长的最重要十字路口:我们可否接纳和了解我们的内在冲突,以致经过适当的澄清和了解后,这些冲突变成我们信仰情感成熟的源头?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了;许多时候,信仰等同了清洁、纯洁、完美的人生——任何好像要在白纸上印上黑点的感受,都会被视为反信仰。因此,我们不能容许自己有强烈的性欲冲动、残酷的幻想和侵略性的欲望。信条说:“不!”不可诅咒、不可偷盗、不可杀人、不可手淫、不可讲闲话,不可、不可、不可……然后,老师叫我们要乖、要听话、要可爱,这些啰嗦就如此没完没了。似乎无人能够真正明白青年人内心感受的奇妙新世界,这内心感受使我们庄严地感到独一无二,同时,却又感到无比寂寞。 我们许多人都记得,我们曾经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了解,感到要表达自己内心感觉是多么困难的事,又感到真正能够亲近自己的人又那么寥寥可数。羞惭和罪疚感使我们感到无比孤单,我们觉得自己虚伪,若然其他人知道我们的感受,就没有人会爱我们了。在这个阶段,许多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也许感到信仰是如此压逼性,又如此令人抑郁,与人生经验非常脱节,又是这么独裁,又这么负面,以致我们以为惟一可以解决内心冲突的就是脱离信仰。有些人对讲坛上大声疾呼的讲道感到厌烦,有些人觉得从来没有人能够明白他内心困扰的感受,又或者再无法容忍许多返教会的人的明显虚伪。于是,许多人自动流失——有些人慢慢流失,有些人公然反叛。 然而,尚有另一种反应,也许是更有害的反应。这就是企图压抑和极度否认人心的另一面、黑暗的欲望和讨厌的阴影。然后,我们对自己说:“始终,我们多么清洁、纯洁、无罪,我们希望能够保持自己一尘不染。”我们希望自己完全受控,永远没有邪恶念头,永不诅咒,永不醉酒,永不失败,永远保持完美无瑕和神圣,在某方面来看,我们变得如此自满自足,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天主的拯救。我们走过生命之旅,有如吞噬了一支复活节的蜡烛,既刻板而紧张,经常害怕事情会失控。 这种反应与公然反叛一样有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种态度妨碍了个人信仰的成熟。要迈向成熟之路,我们得敢说:“确实,我有许多弱点,但那并不代表我是软弱的;我拥有许多丑恶思想,但那并不是说我这个人是丑恶的。”我们敢于这样承认是基于一个醒悟,要得着良好的麦子必定要容忍杂草。若然我们定要把所有杂草铲除,可能会同时拔掉了好麦。一个人倘若永不为任何事情激愤、发怒,他亦一定不会激情地钟于任何事物;一个人若永不会丧失自制,大发脾气的话,他亦不会觉得有什么东西大有价值,不容有失;一个人从未经验过消沉落寞,亦很少会真正经历喜乐的;那永不冒险的人可能永不会失败,但亦永不会成功。 我们很难相信基督的话语:“我来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或许,只有心理学家容格(Carl Jung)极力强调,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才能迈向自我实现之路。对容格来说,自我实现的意思,就是结合人格中的阴暗面。自我实现就是一种成长的能力,可以容忍性格中的黑暗面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以免单单向世人呈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而假装这就是全部的真我。人为要能达致内里的统一、整全及圆满,人必须接纳及结合人内心的每一部分。基督代表我们内心的真光;基督也是在两个强盗之间被钉的,我们不能否定他们,也肯定不能否认我们内心的强盗。 这个自我的结合是人生的学习,但在青年时期,我们在这方面得着一个真正的机会测试自己的信仰情操。当中的矛盾冲突是明显的,答案不在反叛,也不在压抑,而在于整全的结合。 青成年时期 接着,我们上大专院校了,在学院,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院阶段是两个家庭之间过渡的日子,我们暂时离开父家,却未曾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家庭,我们安全地远离父母的啰啰嗦嗦,却同时安全地远离那些要剥夺我们享受美妙学校假期的人物;我们不需要为着在父母和自己的思想情感之间寻求协调而伤神,同时,我们尚未需要向那特别的一位承担责任;我们感到受教育的日子已告一段落,却又未充分准备好去教育他人。简而言之,我们生活在两个家庭之间,这是我们一生人最自由自在的日子。 在学院,我们也发展了一种新思维,我们学习了一种科学的治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主要的概念是:假设;选取的标准是:可能性;使用的工具是:实验。我们在学院训练中,只有基于实验结果才可以接纳,或否定一个假设;只有在相对性之中,我们才可以谈绝对性。院校的岁月是最理想的阶段,让我们将自己的信仰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二手货色转化为一手货色”(奥尔波特语)。我们可能已经建立了足够的自我接纳和创造性的距离,去作出一些负责任的实验。 在学院时期,成熟信仰情操全心且重要的一面会逐渐发展出来:“纵使我并非对自己毫无疑问,但我对信仰仍然可以肯定。”(奥尔波特语)我们进入学院时,携同许多看来是铁一般的信仰观念和思想,从不曾有过怀疑。问题是,我们既学会了毋须放弃所有立足点去作出怀疑,那么,我们有没有勇气在许多事物背后打上问号。惟有那在这个世界有足够安全感的人才敢于冒险;惟有那笃信生命的价值的人,才敢于发问而不觉得受威胁。在信仰里,惟靠信任才有可能开展寻索,就算未有百分之百肯定之前,我们也敢于委身。基于对生命意义的基本信任,我们虽未获得绝对的肯定,我们仍然能够活在一个前设中。 一个人若然在学院阶段从未有过任何信仰疑问,可能他只是蒙着眼睛,在校园踱了一圈罢了;一个人若从未对他持守的传统价值和观念作出试验,他大概还是心存恐惧,未得自由;一个人若从未测试过父母亲的忠告,他尚未发展出一个具批判力的头脑;一个人从没有因着信仰圈子所呈现的含糊、模棱两可和虚伪现象感到困扰者,他可能从未对任何事情真正感到满意。不过,那个敢作敢为的人,委实是在冒险,他可能使父母和朋友蒙羞,他甚至有可能与他的过去脱节,对任何信仰事物都感到烦扰,即使听见“天主”这个名词,也心感烦躁。他甚至有可能经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那焦灼的孤单感,如基督的呼喊:“我的主,祢为什么离弃我?” 在学院里,我们经常带着痛苦和挫败而发现,一位成熟的信徒其实十分近似那不可知论者。许多时候,我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名词准确地表达我们心底的境况:不可知论者或是寻道者?也许这两者比我们所想像的更加近似。 成年时期 人到了成年阶段,开始建立起一套统一的人生哲学,这套人生哲学对我们的信仰态度有特殊意义。倘若我们能够采取俯览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会奇怪,我们为何事这般忙碌,为何事这般兴奋,为何事这般心怀关注。我们也许与阿尔菲(Alfie)发出同一个问题:“反正这一切又所为何事呢?”倘若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真正的答案,那么最诚实的回应可能是:沉闷。许多人感到沉闷,他们在生命中,在绝顶枯燥的日常活动中,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沉闷就是生命的枯燥直透肝肠的感觉,沉闷是日常生活那不冷不热的素质。很多人都重复说着“我不在乎”,这句口头禅正好表达了这种素质。若然我们现在问沉闷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能会回答:“那是经验的孤立性。”亦即是说,我们的生命经历,似乎与过去与未来都没有联系,每一天只不过是另一天,满是冷漠、灰暗、冰寒,天天如是,没有两样。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需要一阵“鞭策”——人为的分发上扬的感觉——把我们拉出沉闷以外,不再赋予过去和未来任何意义。 沉闷是生命的断裂感,当中满载千千万万不同的文字、思想、意念和举动,断片零章,有如一池死水中飘浮的垃圾。沉闷很容易演变成抑郁,通常会变成一种扩散的感受、一种蔓延的引诱,挥也挥不去。不错,若然我们完成了学业,建立了家庭,寻找了工作,这深刻的沉闷感受会罩着我们,叫我们反问:“这又怎样?”现时我们拥有了一切,在年月的冲擦下,我们又将会悄然逝去、消失,逐渐被遗忘,也许我们的荒诞悖谬,才是人们所记念的!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一种成熟的信仰情操成就了有创造性的功能,因为成熟的信仰情操蕴含着一种统一的力量,把人生种种孤立的现实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零章断片聚合起来,形成一幅我们意想不到的图案,有如在运动场馆看台上手上持着字母牌的个别观众,毫不察觉自己与他人有何相干,但从一个遥远的距离、一个适当的角度,便察看出观众们砌成一个有意义的字。统一的角度也一样,人生的许多方面原来是互相归属的,并指向一个有意义的方向。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一个成熟的信仰观为生命赋予意义、提供方向、启发目标、创建可完成的任务。这信仰情操可以促使我们放弃工作、离开家园、挥别亲友,把生命奉献给正在受苦的贫穷人;可以催逼我们退隐到熙笃会(Trappist)修院,把自己埋藏在静穆、独处和默观中。 这个全新的角度,正是我们所说的信心。这信心并没有带来什么新事物,它只不过给我们生命的基本现实,增添一个新境界。它整合分裂的自我,连起支离破碎的人格,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它是寻道的心的灵感、是富创意的群体的基础、是人类不断更新的恒久动力。 我们已来到从“魔幻”到“信心”之旅的尾声。我们起始蜷伏在娘胎,与孕育我们的环境合而为一,然后我们逐渐离开这魔幻的一体性,进入自主的存在,慢慢发现我们并不孤单,并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对话。最后,我们把生命的多样面貌连结成新的合一——不是“魔幻”的一体,而是“信心”的合一。 窗体顶端 HTMLCONTROL Forms.HTML:Select.1    按 回车键 回目录 窗体底端 爱中契合与性向 本章作者:卢云神父    添加时间:2006-5-16 2、爱的挑战 别误会我执笔时铁石心肠,我打算称这一章为“爱的可能性和可取性”。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再不是:我发现自己与一个陌生人堕入了爱河,怎么办?反而是:这样的爱到底是否有可能出现?许多人在发问,人是否注定永远相逢如陌路人?在每次亲密的相遇中,是否必然闪着误解的火花?在每次合一的尝试中,是否已存着痛苦的分离?在所谓爱的中心,是否同时必然无奈地存着恨的成分? 在许多孤单的时刻,我们不禁疑惑,在这个崇尚竞争、要求严苛的世界,到底还有没有一个角落,可以让我们放松、坦诚互见、向别人无条件地付出。也许这角落很隐蔽很细小,若然这角落真的存在,人必然受感召。在人际错综复杂的关系里竭力寻觅,为的是要得着它。 我们可以如何开始这个寻索?我打算首先仔细描写和了解两种主要的存在形式:权力的形式和爱的形式,换言之,即掳夺和宽恕的形式。其次,再审查一下这些表现形式如何与破坏和创造有关。察看完毕,我们才可以问那关键的问题:爱是一场乌托邦美梦,抑或是有可能实践的呢? 掳夺的形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生存中掳夺的形式,亦即是权力的形式。让我先介绍一种人,这种人出于恒常的恐惧中,每样事情都害怕应付不了,我所指的,确是样样事情。他似乎感到快要溃散下来,无法把生命中许多断块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总体,他神经紧张、战抖、焦虑不安,丧失了惯有的专一和创作的能力。他说:“我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每个人都喜欢我,我的朋友太看中我了——但他们并不真正认识我。若然他们发现我真正是怎么样的人,知道我的真正感受,他们可能对我不屑一顾。我知道自己内心恨多于爱,意图伤害多于缠裹,意图杀戮多于医治。你知道吗?我是一个伪君子。”很少人胆敢说出这番话,也许我们会悄悄地这样告诉自己,然后发现自己惶恐不可终日。“若果他们真正认识我,就不会再爱我。”我们恐怕被陷害、被抓痛脚。 让我们仔细检视这无孔不入的掳夺形式。假设你拿着杯的把手,提起那只杯,你可以与它保持距离,四面八方地把玩观察。这杯在你手里成为最听命的工具,你可以随意把它左旋右转,翻来覆倒。你可以完全操纵它,因为它在你掌握之中,在你的权力之下。我们很多的人际关系都停留于这一个层次。有时候,当你对一个四岁的小孩大发脾气,捏着他的耳朵,拼命摇他的头,有如摇着茶杯时,他会感到被冒犯、受侮辱、有如物件般受看待。在一个烟雾弥漫的派对中,你捏着一个生手的鼻子,拉他的腿,拧他的脸颊,他感到尊严被掳夺了。更糟透的不仅是践踏他人肉体,而是我们对他人心智上的掳夺。我们喜欢挖苦他人脆弱的地方、隐藏的弱点,把人当为一件物件,拿起来远距离观看,把它弄得团团转,以达致我们的心愿。你看,这掳夺的形式,事实上是一种权力的形式,这形式有一种勒索的架构,我们把他人的弱点收起来,他人阻碍我们前进时,我们就把他的弱点拿出来对付他。 生活上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也无法否认存在中的这种掳夺形式如何蛮横霸道。有时候,朋友相聚闲谈,谈到一个大家都很喜欢的朋友,忽然,一个陌生人走进来,插嘴说:“你们在说谁呀?玛莉?啊,那个性感花瓶……”你立即打从心里凉了一截。玛莉顿时变成一个客体、一个物件,于是,对话沉寂下来,通常会演变成一轮舌战。当一个心理学家兴高采烈地发现,他的病人是一个典型的强制性神经衰弱患者,并为病人冠以一个新的标签,心里暗暗为自己的准确诊断感到自豪时,他正以病人的弱点来作出掳夺,以分类代替了治疗。每当人们查察你的生命历史,查阅你的过去,找出你的弱点,用来对付你,你要远离他的势力,因为他们以掳夺的形式出现。俄国作家达尼尔(Daniel),近期作家批斗运动的受害者,以传神的笔触描述,某人被人揭发了过去的一个黑点,以致那人陷入孤立、绝望,至终完全崩溃的状态。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过去的认识,可以作为致命的武器,以带来羞惭、内疚,甚至道德及身体的死亡。 我们亦毋须寻找戏剧性的例子,日常例子,俯拾皆是。升读大学填写表格的学生,为人写推荐信的教授,在服膺于人生的掳夺结构。自从婴孩学步,父母将我们的步法与邻家的孩子比较开始,我们已经被判断、被评价、被测试、被划分等级、被诊断、被分类。随岁月增长,我们渐渐发现,人们为我们的人生层层叠叠累积纪录,这些纪录不受我们控制。所以,我们经常反倒被别人抓错处、占便宜,被利用,有违自己心愿,是毫不出奇的。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到底我是谁,而是人们认为我是谁;不是我有什么想法,而是别人对我有何看法。 有这掳夺的存在形式中,我们以权力来运作,以恐怖作动力。我们时刻戒备,看准风头火势,随时对准对方弱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若我们不懂得这游戏规则,我们会损失适合的工作、良好的学位,甚至失掉未来的准配偶,因此,人人都精巧地藏身在这掳夺世界的蚕茧中。 甚至是了解他人的学问,本来似乎与掳夺规律背道而驰的,都被权力沾染了。“心理学的了解”意味着测透他人潜藏的动机,就像在说:“你毋须告诉我,我对那小子一清二楚。”于是乎,受辅导者浪费许多时间,在揣测辅导员究竟用哪一套辅导技巧分析自己。相恋的男女不也是如此这般吗?有时候,一个男孩会觉得在班房上课,还要比与女朋友单独相处更加自由轻松。面对相恋的爱侣,人本应最能够自由表达情感、流露情绪和关心,可是,在现世的掳夺风气下,人反而变得步步为营、高度自觉,渴想在适当时候说适当的话,惟独缺少自然本性。在远距离看来称为爱情的东西,拉一个近镜看,原来是胆战心惊。在相恋的人心里说:“我不想成为被玩弄的工具,我要运筹帷幄,我负人,胜过人负我。” 凡此种种,真叫人怀疑所谓爱,是不是一个假象?二人相爱,可能只是一张体面的毛毯,遮盖着男女彼此征服、长期暗里微妙争斗的事实,而其中一方懂得玩弄对方的做人方式,经常取胜。揭开爱情的面具,似乎只不过是另一套掳夺他人、用权力压制他人的把戏。 假若上述事例都是真确的,毁灭便成为人生无可回避的一面真相,人生的掳夺形式意味着人们会利用我们的弱点攻击我们,那么世间安全的地方又何处可寻?梅顿(Thomas Merton)在进行非暴力精神的研究时指出,存在的掳夺形式是基于一个观念,那就是丑恶是无可逆转的。在你人生的档案中,你曾有过的错误、失败、过犯,都是无可改变的成分。丑恶是铁定不变的,惟一解决不可逆转事物的办法就是毁灭,若然丑恶不能逆转,或不可饶恕,我们以掳夺方式生活的人,惟有将之切除,连根拔起,烧为灰烬,别无他法。基于这结局,温柔、体谅、爱心都被视为软弱、必须受摈弃,任何错误都是决定性的,且无可饶恕的。于是乎,一次错误的动作,成为骇人的回忆;一个苦毒的字眼,成为痛楚的悔恨;一次失信的时刻,带来绝望和毁灭。 这就是争战和怨恨的交互作用。如果我们们心观察精神病院里成千上万受苦的人、数以百万计因父母冲突受创的小孩、无数因离别而落得孤零的人,我们必会暗忖是否有人能够逃离掳夺形式的劫数。除非我们能握有权力,否则必遭权力毁灭。 从这个角度看,在掳夺、权力和最后毁灭的恶性循环中,我们发现自己是注定了不可能去爱的。那握有权力者,必然语带嘲讽地说:“爱心、和平、宽恕?!只不过是那些尚未堕入恶性循环中的人的梦想。等着瞧吧,必有一天,这些人挣扎求存的原始冲动,必定无可抗拒地改变这套漂亮的字眼。他们不但会参加这场掳夺的游戏,而且会抢掠,不顾一切。” 宽恕的形式——爱的形式 且看看那敢于信任我们的人说什么话:“若然我的朋友知道真正的我,和我真正的感受,他们会瞧不起我,唾弃我和我的虚伪。”这样的人破天荒地突破了固定的封闭系统。他跳越了一般人认为合理的界线,冲破了羞辱的围墙。他相信认罪是一件可能和可行的事。当一个人呐喊,当他自卫的围墙崩塌,当他有能力表达自己最深的绝望、软弱、憎恨、嫉妒、苛刻和内心的割裂,他其实相信我们不会掳夺他、毁灭他。有如一把声音在劝勉他:“别怕,说出来吧。” 也许,我们记得在三数个情况下,我们敢于表达,我们很爱惜那真正的自己:不但爱自己的伟大成就,也爱自己的软弱痛苦;不但爱自己的善良意图,也爱自己的苦涩动机;不但爱自己的容光焕发,也爱自己幽暗的黑影。这样子的剖白需要许多勇气,但这种剖白为人生打开新的视野,和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常称这突破封闭系统的举动为悔改的经验,这经验可能来得突然而意外,或者来得缓慢而渐进。别人可能嘲笑我们是痴狂的理想主义者、超现实的作梦王、一级的浪漫主义者,但我们都不介怀,因为我们认识了一个崭新的确据,因为在悔改中,我们经验前所未有的平安、饶恕、公义和内在的自由,那是无法言喻的。悔改就是发现爱并非海市蜃楼,而是切实可能的。 这爱的形式超越了掳夺的形式,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理解呢?爱并非基于我们愿意聆听、了解他人的困难,或容忍他人的特性。爱的基础是,我们能坦然呈现整个自我,互相忏悔、彼此交付。因此,我们不但可以自由地宣告:“我的强处即是你的强处。”而且能够宣告:“你的痛苦即是我的痛苦,你的弱点即是我的弱点,你的罪即是我的罪。”惟有在这弱者相依相属的团契关系中,爱才得以滋长。一个人肯袒露他心底最深层的倚赖,容许我们分享他内心最深切的存在经验时,我们就进入生命的一个全新境界,因为人与人若能够这样分享软弱,人就能战胜暴力。当我们随时都准备拿石头掷人——言语有时像石子一样尖利——迟早会有人忍不住呼喊:“哪个认为自己是无罪的,可以先拿石头打他。” 要是我们肯相信麦田必须容忍杂草共存,才得以长大成熟,我们就毋须害怕冲突、回避辩驳。惟有这样,爱才能创造出甜美的笑容,幽默才是温婉的而不尖酸。这样的处境,你也许似曾相识。若翰和莎莉在公园里散步,若翰滔滔不绝地阐析黑格尔(Hegel)、祈克果(Kierkegaard)、卡缪(Camus)、沙特(Sartre)和一些其他新近作家,说了十分钟有多才止住,接着,沉默了和动会。莎莉缓缓启齿:“若翰,你是真正在乎我的吗?”若翰变得有点不安:“那当然啦,但我很想知道你对存在主义的看法。”莎莉说:“我不想嫁给一个哲学家,我想嫁给你。”若翰激怒了:“别傻别蠢了,若然我们连哲学都谈不来,又怎能长久相处呢?”莎莉说:“我以为爱情比哲学讨论更多一点点意思,我就是不想做你另一个同学。” 然后,那个黄昏,他们漫步了一会儿。也许,事后回想起来,他们会笑着说:“至少我们不怕向对方表达我们的真感受。”若果若翰和莎莉只是致力维持甜蜜、体谅和彼此认同的关系,他们最终可能会怀疑曾否自由地爱过。正在这里,我们看见爱。 让我们检视一下爱的特点。爱首要条件是合乎真理。在弱者的团契中,真理成为不能动摇的根基,让我们在其上自由活动。真理的中心意思就是,我们完全接纳基本的人性状况,就是说没有任何人有权凌驾别人,人人平等。除非我们恒常受人类处境的真理指引,以免进入虚假、肤浅、伪善,否则,我们不可能大致信实。 爱的第二个特征是温柔。也许,爱心里最能升华掳夺形式的在于其温柔。在爱里,双手并不拿取,掠夺或抓紧,而是轻抚。抚摸是人手所能有的温柔,双手的轻抚使人成长。情侣的双手容许彼此全然自我表达,有如园丁的双手小心安置花儿,让阳光穿透,刺激成长。在爱里,罪并不咬噬、吞吃或撕毁,而是轻吻。轻吻并不僭夺,而是容许完全、无惧的降服。在爱里,双眼并不会透过沙特的钥匙控去窥探陌生人的身躯,亦不会注视人使人蒙羞,有如诺厄的儿子含注视父亲的赤身露体,使诺厄感受难堪;在爱里,双眼散发温暖的眼神,以爱慕的微笑,温柔尽至地扫视他人的身体。 最后也是最重要,爱要求完全解除武装。爱的相遇是不带武器的相遇。也许,个人裁军比国际性裁军更加困难,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里,我们也善于隐藏我们的枪械刀剑。一个陈旧而苦涩的回忆、对他人动机一抹轻轻的怀疑,或者小小的疑惑,都可以成为我们藏在背后尖利的小刀,在遇上攻击沙随时准备反击。我们能否全无自卫地与弟兄坦诚相见?我们能否剖白自己,不惜完全显露脆弱?这就是问题的核心。男人和女人在相交中能否撇下权力,随时准备为对方效命?士兵坐下进食时会放下武器,因为进食代表着休息与和平。当他伸展四肢睡觉时,他会更加容易受害。台和床是两处亲密交心的地方,爱心可在软弱中流露。在爱中,男人和女人解除所有权力的形式,在毫无武装下互相拥抱。男女的裸露,只是象征着完全的脆弱和完全的侍候听命。 男人与女人的性行为,若不是表达互相的完全侍候听命,那么,双方还未达致弱者具创造力的团契。所有内藏着保留的性关系,不论是思想上的禁制,或是时间上的规限,都是属于掳夺结构的一部分。其意思是:“我此刻需要你,明天却未必;我希望得到你身上一些东西,却不是想得着你。”爱是无限的。惟有男人与女人互相完全降服,全人毕生地交付,他们的相遇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子。两性关系的逐渐成长,会带来完全解除武装的自由,他们的付出变成宽恕,他们的裸露不但不会招来羞耻,反而带来分享的欲望,他们至终的脆弱会变成双方力量的核心。新生命是在完全脆弱的境况中诞生的,这就是爱的奥秘。权力带来杀戮,柔弱带来创造。柔弱创造自主、自觉和自由。柔弱创造相互的施与受的空间。最后,柔弱创造美好的根基,让生命在其上发育成长。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小孩子身心灵健康成长的至高无上保障,基本上并非是对孩子的关注,而是双亲向对方毫无保留的爱。 若然生命的惟一可能存在形式是掳夺的形式,那么,我们注定迈向灭亡;可是,若然在世间能找得到爱,创造就可以存在。有如梅顿说,爱建基于一个信念,就是相信丑恶是可以逆转的。丑恶并非绝对不变的,甘地(Ghandi)倡导的非暴力精神,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信念,宽恕可以化敌为友,因为在恨里隐藏着爱,在失望中存有希望,在怀疑中蕴藏着信心,在邪恶中包藏着善良,在邪恶中隐含救赎。爱是宽恕的行动,可使邪恶转化为善良、毁灭转化为创造。在人类坦率、温柔、解除武装的爱的相遇中,人类有能力创造。从这个角度看,性行为是一种信仰行为。人在自己的十字架上完全解除武装,裸露自己极大的脆弱,那新人得以活过来,在自由中彰显自己。难道不正正是这种自我降服的举动,让我们找到最大的满足感,这满足感是在我们创造的新生命中表达出来的?信仰与性,从前被视为南辕北辙、势不两立的,但当我们看它们为爱中完全自我降服的表现,性与信仰就结合在一起了。 爱的可能性 我们已先后描述过掳夺的形式和爱的形式,一是权力带来毁灭的形式,一是通过宽恕达致创造的形式,走笔至此,我们该回到原初的疑问:“爱是乌托邦式的幻梦?抑或是我们可能追求得到的现实?”首先,让我在这里说明,人生是个经常回荡于掳夺和宽恕间的钟摆。我们渴想充满野心,力争上游,但有时候,我们又想宽恕;我们渴求成功和力量,有时,我们又感到想承认我们的另一面;我们想杀害,又想医治;我们想伤害,又想扶助。虽然我们身处的世界不断告诉我们,现实主义是建基于权力的一种人生取向,而教人困惑却又具吸引力的先知,不停地告诉我们,人生有另一条通路,那就是爱的通路。他们不断地要求悔改,心意更新,但我们并不肯定是否能冒这个险。 我们是有理由畏惧的,爱意味着开放、脆弱、随时候命和认罪。当我们的朋友说:“若然我的朋友发现我真正的感受,若然我表露我的真我,他们就不会再爱我,反而会恨我。”——他说出一个极有可能发生的真相。待人坦诚是冒险的,因为别人不一定以爱心去接纳我们的坦诚,反而会抓着我们的弱点对付我们。我们向别人认错悔罪,有可能一生尽毁;我们透露过往的失败及目前的困扰,可能使自己成为失败者。别人一下轻蔑的手势,就可以把我们抛诸千里之外。我以上所描述的,不但是一个可能性,对许多人来说,更是一件残酷的事实,这些人感到爱与宽恕不过是乐观主义者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明显地,在我们的生存景况中,掳夺结构是这么根深蒂固,以致我们无可回避。于是,我们学乖了。切勿询问电话接线生今日心情如何,不要与邮局的邮务员倾谈他的祈祷生活,切勿询问你师长的性生活,若你这样做,等于破坏了人际间沟通,因为你不按游戏规则行动,就等于退出游戏。我们都学得乖巧了,在大多数情况,我们宁愿选择以掳夺形式与人相处。我们学像蠔一样禁闭硬壳,来保护那柔软及脆弱的自我。因此,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如何取缔人生里的掳夺结构,反而是到底有没有可能超越掳夺结构,即使只是在某种情况、某时某刻、某种处境下,才打开硬壳,也是好的。 曾几何时,两个人亲密的相遇,是他俩完全自由的表达?许多人在恐惧颤惊中被引进双方的怀抱;他们在绝望、孤单之中相拥;他们互相倚靠,以防恶劣的事情发生;他们同衾共枕,只不过是想逃避这充满威胁的世界,忘记他们深深的挫折感,稍为减轻这个严苛的世界令人不胜负荷的压力,去经验温暖、保护和安全。他们的私人天地,并不是一处他们可以自由成长、彼此发掘和分享的地方,只是在暴风狂涛的世界中一个脆弱的荫庇所。 但我们会反问,若人生惟一真实而又终极的解决是死亡,我们要不是这样寻求荫庇所,又要往何处去;若然生命不过是两极无边的
本文档为【爱中契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49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5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2-02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