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复习笔记

《教育学》复习笔记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学》复习笔记《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题型: 1.单选题(20×1分 = 20) 2.判断题(10×1分 = 10) 3.简答题(3×8分 = 24)4.论述题(2×13分 = 26) 5.案例题(1×20分 = 20)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1)教育机构分类: 专门性学校:古埃及、印度:宫廷和职官 祭司和神庙 古希腊罗马:修辞:“三艺”:文法,修辞,辨证法 ...

《教育学》复习笔记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型: 1.单选题(20×1分 = 20) 2.判断题(10×1分 = 10) 3.简答题(3×8分 = 24)4.论述题(2×13分 = 26) 5.案例题(1×20分 = 20)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1)教育机构分类: 专门性学校:古埃及、印度:宫廷和职官 祭司和神庙 古希腊罗马:修辞:“三艺”:文法,修辞,辨证法 哲学:柏拉图:阿加德米学园 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 (2)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 中世纪大学: (1)是西方高等教育独立形式产生的标志 (2)最早3所中世纪大学(欧洲大学之母):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 (4)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文学课程:“三艺”和“四艺”“七艺”: 文法,修辞,辨证法,算术,天文,几何,音乐;神学:《圣经》,神学在中世纪大学里占有至高的地位。 3.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1)西周学校:国学(大学和小学),乡学 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2)春秋私学: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名师:荀子。 (3)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教学内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学方法:博士讲授、辅之学生讨论,考试制度,放假制度,统一的学服。 4. 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1)教育活动的分层:初等,中等,高等 法国:1794年 孔多塞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2)世俗化:比较突出:法国高等教育 一个重要举措:19世纪英国“新大学运动” (3)国家化 5.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1)开端:1694年 哈勒大学;1737年 哥廷根大学。 (2)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大题加小题) 教育目的:培养完人 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 (3) 9. 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10. 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11. 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2.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最后三章 1. 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 ①高等学校组织具有教育性,是因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②高等学校组织具有学术性,是因为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同时也是发展知识、创造知识的机构。 2. 《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效益型原则。 4. 高等教育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三大模式: ①集权模式(是国家政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以法国为代表); ②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分散于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以美国为代表) ③并重模式。(处于集权与分权之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责,各自行使不同的职能。日本、英国和德国) 5. 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办学自主权是指依法自主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力; 法人资格是指高等学校以自己的名义和财产,独立享有法定权利和独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自身行为法律后果的资格。 6. 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7. 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8. 高等教育大众化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交了著名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的论文。他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阶段: ①精英教育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 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 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 9.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15~50%之间,这是马丁·特罗提出的量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 判断: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也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 10.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第一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 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记》(中国第1部教学文献)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 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 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合理性、实践性)。 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⑦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⑧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略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略 3. “文以载道”---- 寓思想性于教学之中;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罗素强调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才能教育别人。 互动合作式教学意味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体现博与专相统一的原则。 4. 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认为教学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愤:学生处于困惑状态; 启:教师去指导学生怎样去想; 悱:学生想说心里话但又遇到困难表达不出; 发:指导学生怎样去表达。 5. 判断: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 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第二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判断: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2. 教学方法多样而丰富,包括: ①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 ②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3. 讲授法以及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讲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进行,突出重点和难点); ②科学性; ③内容的逻辑性(要运用准确的概念和教学语言,内容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④语言的感染性(语言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4.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即要求教师讲授,要善于打比方,明了易懂。 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 发现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程序教学法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提出)。 5.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简答) ①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②符合教材内容的特点; 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④符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⑤依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要求。 6. 为什么说启发式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答或判断)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它不具有一套固定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 第三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 ②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双边性); ③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 ☆2.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 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判断: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③认识的时限不同,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3. 所谓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它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判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4.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性质): ①专业性; ②独立性; ③创造性; ④实践性。 第四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1. 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2.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 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点:①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不利于因材施教; ③限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④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2. 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①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②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③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4. 高等学校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4. 课堂教学 课前---备课(预习);课中---上课;课后---辅导与答疑、考核与评价。 ☆4. 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环节,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 ①备教材(懂、透、化,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了然于胸。同时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补充); ②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等,乃至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③备方法(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5. 上课 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最佳听课时间:一节40 min课的6~20 min效果最好(共15 min)。 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 第五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课程) 1. 在西方,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一词。 2. 课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判断:教学科目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 3. 如何理解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 ①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 ②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 ③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4. 试述高校的课程结构划分: ①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④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并非用言语陈述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内容作为课程,它只存在于有目的教育里,而不是无处不在。) 5.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对某专业学生培养规则的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课程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6. 学分制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首先施行;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 7.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①说明部分(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科书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提示); ②正文部分(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逻辑,系统地安排全部教科书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教学内容、基本观点和教学时数,规定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 ③附录部分(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8. 高等学校的教材或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它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 判断:高等学校的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高等学校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9. 高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择题):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第六单元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1.1681年,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 1996年5月15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 教师包含的两侧含义: ①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②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4. 教师的角色特征: ①传授者的角色;②管理者的角色;③代理人的角色。 ☆5.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或者三个基本任务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基本任务 ①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②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 ③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6.怎样理解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④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 7.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8.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 ⑤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9. 怎样理解教师的教育情意(概念、内容) 教师的教育情意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 内容具体有:①教育理想;②教育情操;③教育性向;④教育自我。 10.教师的权力: 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11. 判断:高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基本要求,就意味着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2. 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①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②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③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④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⑤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⑥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 13. 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14. 高校学生的要求: ①正确的认识能力;②优良的意志品质;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合理的行为举止。 15. 师生关系: 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包括: ①工作关系、组织关系(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 ②认识关系、情感关系(心理学意义上师生关系); ③道德义务关系(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第七单元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洪堡) ☆2.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①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研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是评价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②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成果引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与现实结合的更加紧密。 ③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推行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④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很多经典学科都来源于科研工作,新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成熟有赖于科研工作的深化和突破。 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⑥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3. 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 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的内容: ①研究教育对象;②研究教学内容;③研究教学方法。 5.判断: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6.高校科研管理中常见的方法:激励法、计量法(选择) 第八单元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制约作用): 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②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⑥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①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高等教育机构和在校生的数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允许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经济领域的利益和力量越来越多的介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法和决策过程。 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判定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经济的进步促进了高等教育新机构与新专业的诞生。 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和职业迅速更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已在世界上普及,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在我国,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也可以包括初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广义的甚至包括高中教育。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 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九单元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①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 ②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③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④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⑤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 2. 判断: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3. 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以人力资本理论影响最大,根据舒尔茨的计算,美国1927~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很大一部分人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差异引起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小;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可提高全社会中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降低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 4. 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①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5. 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传承文化; ②改造文化; ③创造新的文化。 ☆6. 怎样理解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①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这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 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水平。 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7.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两种观点做适当的评述。 (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嫁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被动性,易县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作出动态调整。 8. 高等学校职能(高校教师的作用)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和最古老的职能,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起就有。 ②发展科学: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认为科研是大学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任务。 ③直接为社会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馆开放等,范海斯“威斯康辛思想”提出。 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既是高校培养高级人才的保障,又是高校不同于其它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 高等教育目标 1.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标: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2. 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主观性、复杂性。 ☆3.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或作用: 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②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③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4. 我们可以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作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而把课程、教学、管理等当作高等教育领域内部的因素。 5. 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 ①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本位); ②人的发展的需要(个人本位)。 6. 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7.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单一的是专才。 8.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补充内容:大学素质教育 1. 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五次职业,这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们可迁移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的概念:指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是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2)素质教育的定位: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两层涵义)。 (4)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 (5)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6)素质教育的重点: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 (7)素质教育的难点:发展情感。 PAGE - 1 -
本文档为【《教育学》复习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878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6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1-31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