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易传》的和谐价值论

《易传》的和谐价值论

举报
开通vip

《易传》的和谐价值论 2012年7月 第7期总第221期 理论学刊 TheoryJournal Jni.2012 No.7Set".№.22l 《易传》的和谐价值论 刘玉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擒要】代表先泰易学发展最高水平的,立足天人舍一的学术立场,采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理路。 高扬先泰诸子尤其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建构了在易学乃至中国哲学吏上产生广逆而深捌之影响的贯通天 人、主客的博大精深的和谐价值论思想体系。《易传》和谐价值论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刖健中正...

《易传》的和谐价值论
2012年7月 第7期总第221期 理论学刊 TheoryJournal Jni.2012 No.7Set".№.22l 《易传》的和谐价值论 刘玉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擒要】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先泰易学发展最高水平的<易传>,立足天人舍一的学术立场,采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理路。 高扬先泰诸子尤其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建构了在易学乃至中国哲学吏上产生广逆而深捌之影响的贯通天 人、主客的博大精深的和谐价值论思想体系。《易传》和谐价值论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刖健中正”的和谐价 值形上诉求、“剐柔相推”的和谐价值根拳原则、“保舍太和”的和谐价值理想追求。‘易传)所确立的与其宇宙现相 贯通的和谐价值论,是时先奏诸子尤其是儒家价值学说在宇宙论哲学高度上的一次理论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与开新。 [关键词】《易传》;和谐;价值论 [中围分类号)13221;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2)07-0061-05 《易传》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学术立场,承继先秦 道家的天道观并融冶战国诸子之学,开出了本根于 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统贯于易道的宇宙本体论相结 合的、富有宇宙意识的深邃自然哲学。然而,《易 传》创立自然哲学的旨趣,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 上对自然界及万物的理论认知,其理论致思的终极 目标是由自然哲学通过以“性命之理”为标识的性 命学说的过渡,而最终下贯到人生哲学与社会政治 哲学的领域。简言之,《易传》建构的宇宙自然哲 学,其终极关心与着意解决的是人生与社会政治问 题,也就是关于价值来源、价值原则与价值理想的人 文价值问题。‘易传》宇宙论最终落脚于价值论,由 此在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确立其价值观,同 时为其价值观提供宇宙论的形上论证。《易传》通 过由天道的宇宙观下贯到人道的价值观、人道的价 值观又上达到天道的宇宙观这种循环论证的方法, 以期达到天道自然观与人道价值观的圆融贯通。 《易传》所确立的与其宇宙观相贯通的价值观, 是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价值学说在宇宙论哲学高 度上的一次理论总结与开新。价值学说的思想内容 极其丰富且极其复杂,《易传》所确立的价值观的思 想精髓与最大贡献,就是肯认并论证了“和谐”为人 文价值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念、最高范畴。这一理 念和范畴在《易传》的不同语境中分别被表述为 “中”、“中正”、“太合”等¨J。在《易传》作者看来, 和谐既是一个客观范畴,也是一个主观范畴。就客 观的天道而言,和谐是宇宙秩序之本然,是宇宙气化 流行的根本法则,具有宇宙本体形上学的意味;就主 观的人道而言,和谐是人生与社会政治的价值原则、 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价值理想,具有伦理道德本体的意义。 同时,《易传》作者认为,主体的和谐来源于天道的 客观法则,天道和谐体现了价值的源泉;而人道对和 谐的终极理想追求,又是天道的和谐之于人的真正 实现。如此说来。和谐是一个贯通主体与客体、社会 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范畴。就和谐作为 人与社会最高价值理想而言,它又是一个贯通天人 的境界范畴,这就是《易传》所推崇的“太和”。应当 说,《易传》以和谐为其价值观的最高范畴和核心内 容,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价值 取向、价值标准及价值理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兹谨从三个方面就《易 传》的和谐价值论加以阐述。 一、“刚健中正”的和谐价值形上诉求 和谐观念的发端及对和谐的原初意义与价值的 探索,可以上溯到西周末年的史伯。<国语·郑语> 记载,史伯有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 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就是说,不同事 物的相成相生和多样化统一。就是和谐。春秋哲学 发端时期,晏婴对和谐给予了具有哲学意味的阐释。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以制作羹汤为喻, 指出和谐就是各种食材、佐料的恰当搭配以及水量、 火候的正确把握,并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雨有 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 其可以去其否。”孔子更是在人文主义的层面,从不 6l 万方数据 同的视角全面揭示了和谐的意义和价值。孔子的观 点可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将和谐视为道德修 养的终极目标。如认为“德者,成和之修 也’’【2](‘·克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3]l‘囊也'’; 二足将和谐视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如认为“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丽不和”【3]‘‘子蘑”;三是将和谐 视为人道的根本法则,如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 王之道斯为美”[’】‘‘学由";四是将和谐视为理想社会 的显著标志,如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 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㈨‘事氏"。老子站在宇宙论的哲学高度,将和谐 抽象为具有本体意义的“和”气。他揭示宇宙创生 历程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鼽章)。“一”为未分之 气,“二”为分化之阴阳之气,“三”是负阴抱阳创生 万物的“和”气。老子将史伯所提出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对立统一的本原之“和”,抽绎为阴阳对立统一 的本体之“和”气.从而在哲学史上首次确立了“和” 这一范畴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作为儒、道创始人, 孔、老皆重视和谐之道,然二人又各执一端:孔子的 和谐之道只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人道,而没有本原、 天道的意义;老子的和谐之气具有本体之道的创生 意义,但他强调“天地不仁”【.】(那簟),其和谐之本体 缺失了人文价值的伦理意义。尽管孔、老对和谐范 畴在主体性与客体性方面各自给予哲学意蕴的丰富 与肯认,但晏婴所倡导的贯通天人的和谐整体性范 畴的趋向不但未得以发展,反而在孔、老那里走向了 主客之割裂,这无疑不利于和谐范畴在天人合一意 义上的哲理化、本体化。《中庸》作者清醒地意识到 了这一问题,而将和谐范畴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 度,以中和为最高范畴,贯通天人之道。其开篇即 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称:“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这里将“中和”等主体价值观念肯 认为“天命之性”,直接确立“中和”为贯通天人的宇 宙本体之道。然而,由于《中庸》缺乏宇宙论哲学的 建构与支撑,而仅仅从主体的价值理想出发,难以也 无法回答“中和”何以能贯通天人这一理论追问。 此外,孟子亦强调和谐的观念,主张“诚者,天之道 也;思诚者,人之道也”㈣(‘膏娄上",但这与<中庸》几 乎是同出一辙,并无创新之处。苟子主张“群居合 一之道”,以及“天地和而万物生”强】“札论)’等,然而 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其和谐的理念最终亦缺乏 形上的哲学意义。总之,就先秦儒家而言,孔、孟、苟 62 及《中庸>等,均未能完成和谐价值的形上建构,这 一使命历史地赋予了《易传'。 《易传》立足于“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的学 术立场,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出发点,通过对儒、道等 诸子之学的深刻反思,确立了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一 旨在贯通天人的致思路向,明确了在理论架构层面 上由宇宙论下贯到人生论这一典型的思维理路,由 此而建构了宏博而精湛的宇宙人生哲学。具体说 来,就宇宙论而言,《易传》承继老子的天道观,并将 阴阳提升为贯通天地人物的最高哲学范畴,将宇宙 的根本法则抽绎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以阴 阳之道为核心的宇宙论达到了先秦宇宙哲学的顶 峰,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和思想特质在于“道”之贯通 天人。这既纠正了老子宇宙论哲学拘泥于天而未及 于人即“蔽于天而不知人”【6]‘‘鼻t'’之偏颇,同时又 弥补了传统儒家由于形上学的先天匮乏而拘泥于人 未达于天之缺失。<易传>建构的贯通天人的全新 宇宙哲学,为其终极关怀的人文价值之来源、标准及 理想追求等问题的哲学论证,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 论基础。 <易传》对先秦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所崇尚的 和谐价值学说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其价值 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在儒家看来,和谐价值的终极 来源问题关乎和谐价值理念的正当性、普遍性、永恒 性、超越性和神圣性,这是《易传》需要回应的重大 问题。对此,<易传》认为,人类和谐价值来源于宇 宙本体,换言之,人类和谐价值就是宇宙本体在人的 真正体现。这就把和谐提升到了本体论的哲学高 度。<易传:}从两个方面对和谐的本体意义作了具 体阐述: 首先,“淳和未分之气”就是太极。《系辞传》称 。易有太极”,《易传’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最高本体。 本体发育流行而为万物,万物源于太极,太极存在于 万物,故太极又为宇宙的全体,太极与万物乃体与用 的关系。就本体的存在意义而言,太极为一物质性 “存在”,也就是老子所谓“有物混成”[4】‘第笛章J.具体 说来太极就是“气”。<系辞传》又称“精气为物”, 《彖传》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 资生”。元即元气,精气、元气亦即太极之气。东汉 易学家郑玄在所著《周易注》中释“太极”为“淳和未 分之气”,东汉易学家虞翻认为:“太极,太一 也竹【”《睿“)。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称:“太极谓天 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也,太一也”。汉 唐诸家所释以郑玄最契《易传>本旨,其贡献不仅在 万方数据 于指明了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元气,更在于强调了太 极之气所以能“未分”、“混而为一”、为“太一”,实 在于太极之气具有“淳和”这一根本属性。‘乾·文 言》盛赞具有本体意义的“乾元”之气亦即太极之气 为“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中正”则为 “和”。“纯粹”则为“淳”,“精”既涵摄中正、纯粹之 意,更表征着作为本体的“精气”亦即太极之气。如 此,中正与纯粹互为融通、互为显发,全幅彰显了本 体太极(精、精气)“淳和”的本质属性与品格。可 见,郑玄释太极为“淳和未分之气”,既在气的理性 认知层面上揭示了本体太极和谐的自然本质,又在 人文价值层面上赋予本体太极和谐的价值来源。经 学时代的郑玄尽管缺乏形上学的哲学建树,但其对 太极的这一独到识见,可谓前契《易传>,后启理学。 张载在郑玄“淳和未分之气”的基础上,直接将《彖 传》高扬和谐价值理想的“保合太和”中的“太和”, 抽绎为宇宙最高本体。在他那里,太极是“太虚”之 气,同时也是“太和”之气。黄宗羲、王夫之等皆承 袭张氏之说而主张和谐为本体太极的本质或本性。 其次,“刚键中正”的和谐之道。《易传》宇宙论 认为,宇宙本体太极气化流行为天地人物的过程,必 然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普遍的根本法则,这一法则是 太极内在固有的属性与功能,也是字宙本体自己运 动的惟一内在动力。此亦即张载所谓的太极。气本 动”⋯‘神鼢)。《易传》运用阴阳哲学将这一根本法 则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乾·文言’又 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 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云行雨施,天下 平也”。“乾始”即乾元、乾道、天道,也就是“道”。 《易传》认为道之所以“利天下,不言所利”,是由于 道内在地具有纯粹不杂、无所偏取的“刚健中正”之 品质。“刚健”就是乾德的“天行健”,亦即道的品 格。道的这种“刚健”品格使道的“中正”品质得以 “生生不已”。在《易传》作者看来,刚健乃中正的刚 健,中正乃刚健的中正,刚健与中正乃一而二、二而 一的关系。如此,刚健而无所偏取,中正而生生不 息。然而在此语境下的“刚健中正”,其中心词是 “中正”,也就是说,道又可称为中正之道。《易传> 论道立足于天地人的不同角度,以期发明本体之道 的多侧面意蕴以及不同意蕴之间的融通,从而对道 的认识具体而全面。如果说其以阴阳论道,揭示的 是自然之道,那么其以中正论道,挺立的是本体之道 的价值意义,彰明的是价值之道,亦即人事之道。而 中正之道能够使“天下平也”,“平”为均平无所偏颇 之和谐,则中正之道又可谓之和谐之道。如此,<易 传》使儒家最为推崇的和谐价值理念,通过“中正” 这一范畴而获得了形上本体论的理论支撑。<易 传》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影响甚大。 《易传》以“淳和未分之气”为“太极”为宇宙本 体,以“中正之道”为本体之道,这就使其终极关怀 的和谐价值观终于具有了本体意义。就和谐价值的 终极来源而言,则获得了宇宙论的理论支撑。 二、“刚柔相推”的和谐价值根本原则 《易传》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和谐之道就是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内容为“一阴一阳”,也就 是《系辞传》所谓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即 阴阳,阴阳相推的本性及作用成就了宇宙生生不已、 永恒变化的和谐历程。因此,阴阳相推是和谐之道、 阴阳之道的根本法则,也是人类和谐价值的根本原 则。阴阳相推作为贯通天地人物的总的和谐原则, 具体说来又涵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阴阳之分的和谐原则。<易传》认为,宇宙 万有的任何事物,作为其生成及存在发展的和谐统 一体而言,都内在她涵有属性及功能不同的两个方 面,亦即阴阳之分,如天道之阴阳、地道之刚柔、人道 之仁义等。阴阳之分意味着阴阳的对立。<易传> 认为阴阳的对立是事物整体和谐的基本前提,而缺 乏阴阳对立的绝对同一无法引起事物的生成与发 展。这也就是史伯所谓的“同则不继”。应当说,《易 传》强调阴阳之分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的。但 《易传》辩证法的价值取向不是倡导阴阳的对立冲 突,而是追求阴阳的统一和谐。因此,《:易传》进一 步把阴阳之分理解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差别、对立的 结构是一种有秩序的结构,亦即和谐的结构,且认为 这种阴阳之分的结构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是字宙 的本质。如《系辞传》开篇即称:“天尊地卑,乾坤定 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与老子崇柔抑刚相反, <易传》贵阳贱阴,主张天为阳为上为尊。地为阴为 下为卑。就自然而言,天地是一个在结构上有着上 下尊卑阴阳之分的和谐整体;就人类而言。社会则是 一个在结构上有着“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_一'’贵贱有序等级分明的和谐整体。对此, “明于天人之分”的苟子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有 天有地而上下有差”【6】‘‘王蝴’,“贵贱有等,长幼有 序,贫富轻重皆有称”Ⅲ(‘膏勖’。《易传》肯认阴阳之 分这一和谐的基本原则并视之为一种价值尺度,更 确立了一种典型的释《易》体例,这就是卦爻象数结 构中的当位说。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当位,反 63 万方数据 之则为失位。当位则为和谐之吉,失位则为破坏和 谐之凶。以此来解释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并作出价 值判断,这就是《系辞传》所谓的“列贵贱者存乎 位”。阴阳各居其贵贱之位,体现了《易传》阴阳之 分的和谐价值取向。《周易》中惟有既济卦之六爻 阴阳各居其所居,亦即六爻均当位,就象数结构而 言,该卦彰明了最为理想的阴阳之分的和谐价值原 则,因此,《杂卦传》称“既济,定也”,此之所谓定,就 是和谐的稳定、稳定的和谐。 二是阴阳之合的和谐原则。《易传》强调阴阳 之分,旨在说明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闷存在着差异、对 立的一面;同时,《易传》又非常重视阴阳之合,认为 矛盾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吸引、 相互交感的关系,如《系辞传》所谓“刚柔相推”、“刚 柔相摩”等等,阐发的是阴阳这种合一或统一的关 系。而这种阴阳之合的过程与结果,就是寻求并达 到阴阳相成相济的一种均衡的和谐。在《易传》作 者看来,宇宙生命历程就是一个充分体现阴阳之合 的阴阳交感变易的和谐过程。阴阳之合是宇宙和谐 本质的基本原则,《易传》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泰、否 两卦,对这一基本原则从正反两方面给予了阐发。 《泰·彖传》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 同也。”泰卦下乾上坤,表征着天之阳气下降、地之 阴气上升亦即阴阳之气交感。孔颖达《周易正义> 释日:“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云‘泰’ 也。‘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 上谓君也,下谓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物 得大通”、“志意和同”正是一种自然和谐与社会和 谐的理想气象,这是对阴阳之合的和谐原则在正面 意义上的充分肯认。《否·彖传》称:“天地不交而 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卦与泰卦 完全相反,因此《易传》作者作出了与泰卦意义完全 不同的解释,即从反蕊强调了背离观阳之合这一原 则所造成的失于和谐而陷于冲突的危害性。另外, 《易传》还通过咸卦进一步论述了阴阳交感合一的 和谐原则。《咸·彖传》说:“咸,感也。柔上而刚 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 见矣。”咸卦下艮为阳、上兑为阴,“柔上刚下”是说 阳气下降、阴气上升的“二气感应以相与”。《易传》 释“成”为“感”,将阴阳交感、交合提升为“万物 化”、。天下平”的宇宙和谐最高法则,亦即孔颖达 《周易正义》所说:。《咸》道之广,大则包天地,/j,_910 该万物。”《易传》这一观点在“十翼”中同样有体现, “ 如《系辞传》所谓“天地鲴缢,万物化酵;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等。同时,《易传》将阴阳交合的原则确 立为多种释《易》体例,如“应”、“比”、“承”等,这些 体例旨在说明阴阳相求、阴阳交合的箱势。可见, 《易传》对阴阳之合的和谐原则不仅在形上的层面 上给予了理论阐发,而且在形下的层面上也进行了 反复的具体申说。 三是阴阳相易的和谐原则。《易传》认为,宇宙 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历程,而和谐的内容或基本 原则就是阴阳相易,即所谓“刚柔相推”、“刚柔相 易”、“阴阳变通”等,直言之,就是阴阳的相互转化、 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易传》这一理念和原则被汉 代《易纬》及郑玄概括为“《易》一名丽含三义”中最 为核心的“变易”,亦即《周易》一书之所以称为 “易”,其鹄的就是要凸显“变易”之义。这一识见深 契《易传》之要旨。对此,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讲 得非常明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 称”;“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中国哲学素来崇 尚变易,就儒学而言,变易理念真正确立的标志即在 于《易传》的成书,它堪称先秦诸子变易思想的集大 成之作。《易传》的变易理念最为彰显,理论体系最 为完备。思想内容最为丰富,观点发明最为精湛。 《易传》对变易作了多方面的申说,如所谓“爻者,言 乎变者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等等。《系辞传》 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 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意思是说,以天地为 架构的宇宙整体,其内容、本质或过程就是变易;宇 宙就是变易,变易就是字宙;宇宙毁灭自然“无以见 《易》”,变易之“不可见”则意味着宇宙的毁灭。 《易传》这种“极深~至变”的高度抽象的虚拟假 设,旨在强调变易的宇宙本体意义,并将这一意义推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系辞传》又称:“知变化之 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变化之道”就是“一阴一 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亦即阴阳相易、阴阳相推、 阴阳转化的变易。在《易传》作者看来,宇宙的整体 和谐就是在其阴阳变易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换言 之,宇宙阴阳变易的过程就是宇宙整体和谐的过程, 阴阳相易的宇宙根本法则就是宇宙和谐的基本 原则。 三、“保台太和”的和谐价值理想追求 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 谐,始终是整个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和谐价值 观的终极理想追求。《易传》对宇宙整体和谐的理 万方数据 想追求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及深刻的阐述,高度概括 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 庶物,万国成宁”。这一命题蕴含着丰富、精湛、完 整的哲学意义,是《易传》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核心内 容的集中体现。乾道即天道,亦即宇宙本体太极之 道。如上文所论,《易传》通过对和谐价值的形上诉 求,确立了具有本体意义的天道即“刚健中正”的和 谐之道,而作为本体的这一和谐之道又是贯通天地 人的,正如《说卦传》所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 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这一和谐之道在 天道则体现为阴阳之气对待之顺应协和,在地道则 体现为柔刚之形对待之顺应协和,在人道则体现为 仁义之性对待之顺应协和。又如上文所论,本体发 育流行遵循着“刚柔相推”亦即“一阴一阳”的根本 法则,由此,《易传》上述命题旨在说明:作为和谐之 道的本体之道。通过其有规则的气化流行之变化,使 得万物与人各得“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之生生 不息的正性定命,正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 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由此,万物“生生”而“日 新”,天下“盛德大业”而太平,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 壮观的宇宙和谐景象!这种堪称极致的最高和谐就 是“太和”,就是和顺。追求和实现这样的一种太 和,就是“保合太和”。在《易传》作者看来,以太和 或和顺为本质内容的本体天道,既是和谐价值的终 极来源,又是和谐价值的最高标准,更是和谐价值的 理想境界。正是由于天道的这种太和的本质属性与 功毖,能够正定万物之性命,因此,《易传》将本体的 天道名之日“性命之理”,这凸显了《易传》天道下贯 人道、人道上达天道的“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观 的理想追求。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易传》的这一发明尤为 重视。他继承了张载、程颐以“太和”为天道的思 想,尤其是对二程将天道归结为“和顺”这一识见颇 为肯认,指出:“天地以和顺而为命,万物以和顺而 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 矣。蚍9J(暑¨所继所成的一阴一阳之道就是阴阳对待 基础上的相互顺合、“相倚而不离”的和顺之道。王 夫之还说:“和顺者性命也,性命者道德也。”【m](秘) 和顺之道就是“性命之理”,就是宇宙和谐的生命历 程。由此,和谐、和顺既是宇宙本体,又是道德本体。 王夫之认为将和顺提升到本体的高度,是对《易传> 太和理想价值思想的深切契合,故而他由衷地感叹 道:“大哉。和顺之用乎!¨列㈨¨ 《易传》把“太和”确立为最高价值标准,一方面 体现了其天人合一宇宙整体和谐价值追求的超越、 高远的理想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直面与回应当 时社会冲突愈来愈激烈以及大乱之极必将迎来大治 之时的现实性,同时更体现了其“进德修业”、“盛德 大业”、“开物成务”之内圣外王的境界与实践、理想 与现实的统一性。换言之,“太和”这一最高价值标 准的确立.乃是发轫于天道自然和谐的理性宇宙意 识而归结、落实于人道社会和谐的浓郁人文关怀。 肯认并弘扬这一最高标准或最高原则,其哲学意义 不仅在于提升主体天人合一和谐的形上境界,更在 于反击与抵制盛行于当时立足于冲突、强调绝对斗 争的法家价值取向,重建立足于和谐、倡导阴阳刚柔 仁义相济相成的儒家价值思想体系,从宇宙哲学的 高度论证“太和”这一最高价值标准或原则的确当 性、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易传》运用“太和”理想 原则,观照、评判、设计和谐的社会秩序,从而使现实 更趋近理想,理想不脱离现实,进而实现现实与理想 的辩证统一。追求与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宇宙整体和 谐,就是“保合太和”的最高和谐,就是和谐价值的 崇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就是《易传》 所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参考文献: 【l】郑万耕.<周易》的“太和”理忿度和谐社会建构[J].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5). 【2]庄子[M】. 【3]论语[M】. 【4】老子[M]. [5】孟子[M】. 【6]苟子[M]. [7]李鼎祚.周易集解[M】. [8]张载.正蒙【M】. [9】王夫之.周易外传[M】. [10]王夫之。用易内待[M】。 作者简介:捌玉建(196l~)。男,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 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裴传永 万方数据 《易传》的和谐价值论 作者: 刘玉建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理论学刊 英文刊名: Theory Journal 年,卷(期): 2012(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xk201207012.aspx
本文档为【《易传》的和谐价值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28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27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