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经济科 学 ·2005年第 3期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李勋来 李国平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710061) 摘 要 :农村 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 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 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 高是我国经济持 续增长的 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 了劳动力转移对我 国经济增 长的效应,同时揭示 了我 国劳 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农村 富余 劳动力 资源配置 劳动生产率 一 、引 言 ...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经济科 学 ·2005年第 3期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李勋来 李国平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710061) 摘 要 :农村 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 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 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 高是我国经济持 续增长的 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 了劳动力转移对我 国经济增 长的效应,同时揭示 了我 国劳 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农村 富余 劳动力 资源配置 劳动生产率 一 、引 言 据统计 ,我国目前仍有 1.5亿~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 。大量富余 劳动力积淀在农村 ,已严 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些富余劳动力并不能促使农村生产价值的增 加,反而以庞大的数量参与农村的收益分配,这必然造成农村生产的低效率并导致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 。只有减少农 民,转移农 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最终出路。 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不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 民收入 的需要 ,也是我 国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 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促进了农 民收入的增加 , 促进 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的调整 ,促进 了城镇化 的发展 ,促进 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具体来说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再配置效应。由于 我 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安排 ,阻断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通道 ,造成了资源配置的 扭 曲和低效率。而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管制的逐渐放松 ,市场必然引导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 。 农村富余 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是对先前扭曲的资源配置的一种矫正 ,必将促使劳动力资源 配置效率的提高 ,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保持比较优势的效应。廉价且具有一定技术、技能 的丰富劳动力是我国产品保持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也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吸引力。 只要破除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建立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我 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 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劳动密集性产业的持续发展 ,为我国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建立夯实基 础。三是市场潜力释放效应。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向高生产率 的非农业的转移,一方面将直接带来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业富 余劳动力的减少,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使农业劳动者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 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dministrator 加亮 Administrator 加亮 Administrator 加亮 Administrator 加亮 Administrator 加亮 平的跃升 ,促使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 了市场空间。 四是促进城市扩展和集聚效应。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扩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需求, 刺激城市空间规模 的扩展。同时,部分生产企业将在核心城市外 围集聚,逐步形成“卫星城”或 “多中心城市”模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形成区域集聚效益。 概言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应,这种效应 已逐渐转化为我国经 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我国一些学者采用不同方法 、选取不同时期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效应进行分析与测算,如张保法(1997)、胡永泰(1998)、蔡晴(1999)、潘文卿(1999)、徐现 祥(2001)等。由于测算方法的差别以及选取数据时间段的不同,结果差别较大 ,并且以上研究均 未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测算。本文借鉴Chenery(1996)的计算方法,对我国改 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进行 了测算 ,对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进行了测度,同时揭示 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 二、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测算模型 假定 国民经济 由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构成 ,也就是说 GDP总量(Y)是农业部 门 GDP 总量(Y )与非农业部门 GDP总量(Y )之和,社会总劳动力 (L)是农业部门劳动力(L )与非 农业部门劳动力(L )之和,即: Y—YA+ YN (1) I 一 LA+ LN (2) 对式(1)两边同除以 L,并进行相应变换得 : Y/L一(YA/LA)(LA/L)+ (YN/LN)(LN/L) (3) 用 P表示总量劳动生产率(即劳动力人均产出水平),P 表示农业部 门劳动生产率 ,P 表 示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 ,y^ 表示农业部 门劳动力 比重 ,y 表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 比重,则 式 (3)可重写为 :P—PAyA+P~y~ (4) 式(4)表明,总量劳动生产率等于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其劳动力 比重的乘积加上非农业 部 门劳动生产率与其劳动力 比重的乘积。 由于 P 一(dP/dt)/P,则式(4)用增长率形式可表示为: 学 +学 ·P'N+ +学 √ (5) 式(5)说 明,总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是 由两部分构成 的,公式右边前两项是要素投入 因 素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称为要素投入效应 ;后两项是 由于劳动力转移 因素带来的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 ,称为劳动力转移效应,即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间的重新配置效应。用 L(P)表示劳动力转移效应 ,则 : L(P)一 √ +学 (6) 由 L—L +L 可知 y^+yN一1,将该式两边对时间求导可得 y^y +y y 一0。变换该 式可以得到 : 7 A一 7 , N ·7 N (7) 将式(7)代入式(6)可得 : 4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dministrator 加亮 Administrator 加亮 Administrator 加亮 L(P (8) 式(8)即为测度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公式 。从式中可以看 出,只要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P 大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P ,劳动力转移效应就始终存在 。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相等 时 ,劳动力转移效应将消失 ,此时两部门间劳动力流动处于动态平衡 。 三、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迅速,年均增长 8.5 。但是劳动生产率 的增长在部 门间并不平衡 ,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非农业部门增长迅速 ,使得两部门间生产率 的 差距扩大。1978年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是农业部门的 6.7倍 ,到 2003年扩大到 10.7倍 , 二元经济结构显著。从 图 1也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状况 ,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到全 国平均生产率水平 的一半 ,特别是 自上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农业 劳动生产率处于下降趋势。 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是全国平均生产率水平的 2倍左右。因此,将低生产率部 门的农业 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有利于提高全国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同时 可以减少参与农业价值分配的人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缩小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 间的生产率差距 ,逐步打破二元经济结构 。 图 1 我国产业间生产率差距 3 2.5 2 生产率 (全国平 1.5 均生产率设定为1) l 0.5 0 l978 l983 l988 l993 l998 200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大小 ,可以利用式 (8)进行测算。本文使用的数据 来 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2004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国内生产总值 、农 业产值 (用第一产业产值代替)、非农业产值均以 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需要说 明的是,为了 计算结果的可比性 ,在使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与非农业产值 以及从业人数的数据时,采 用的是 31个省市区累加的数据 ,可能与全国调整后的数据略有差别。表 1是经过处理计算后 的我 国农业、非农业在不同时间段 、不同区域的生产率状况和劳动力就业状况。利用表 1中的 数据 ,可以测算出我国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大小。具体结果见表 2。 从表 1可以看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是表 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自改革开放的 1978年至今 ,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 1.9 ,对总量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为 22.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17.9 ,这与蔡防 (1999)测算的我国 1982--1997 gN~NN(1.62 )的结果较为一致 。 总量 劳 动 生 产 农业 劳 动 生产 率 非农 业 劳 动 生 产 非农业劳动 力 非 农 业 劳 动 力 比 时间段 地 区 比重 ( ) 重增长率 7 ( ) 率 P(元/人年 ) P (元/人年 ) 率 P (元/人年) 东部 1234.6 404.2 2838.7 34.11 4.34 中部 857.1 407.4 2142.9 26.95 2.49 1978 — 1982 西部 7O4 . 6 324.7 2162.0 2O.68 1.O2 全 国 976.7 382.2 2489.0 28.22 3.04 东部 2O24.2 637.1 3607.4 46.70 2.98 中部 1321.1 561.5 2687.5 35.73 3.79 1983 — 1990 西部 1044 . 9 43l_7 269O.2 27.15 3.67 全国 1529.4 546.7 3144.2 37.83 3.27 东部 6092.8 1O97.1 9958.1 56.38 1.93 中部 3005.7 838.6 5789.6 43.77 1.74 1991 — 2003 西部 2452 . 8 676.0 6226.9 32.O1 1.84 全 国 4066.9 864.7 7899.7 45.52 1.85 东部 4173.1 815.3 7504.4 50.2O 2.72 中部 2213.7 679.9 461O.8 39.O2 2.41 1978 — 2003 西部 1797 . 4 547.7 4858.7 28.99 2.19 全 国 2879.9 682.4 6074.4 40.76 2.49 注 :东部地 区包括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上海 、江苏、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海南 11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江西 、湖南 、湖北 、河南 8省 ;西部地 区包括 内蒙古 、广西 、重 庆 、四川、贵 州 、云南、西 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新疆 12省市区 。 表 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应(%) 总量生 产率 劳 动力转 移 劳动 力转 移对总 劳动力转移对实际 时间段 地 区 增 长率 效应 L(p) 量生产率 的贡献 GDP增长率的贡献 东部 5.33 2.92 54.78 35.O5 中部 4.71 1.33 28.24 16.56 1978 — 1982 西部 4 . 26 0.55 12.91 6.89 全 国 4.88 1.85 37.91 22.64 东部 8.28 2.04 24.64 19.35 中部 5.45 2.18 40.00 25.44 1983 — 1990 西部 6 . O9 2.15 35.30 23.27 全国 6.94 2.16 31.12 22.2O 东部 11.89 1.58 13.29 12.25 中部 9.89 1.25 12.64 11.36 1991 — 2003 西部 10 . O3 1.33 13.26 12.O7 全国 11.O6 1.46 13.2O 12.O6 东部 9.36 2.19 23.4 19.3O 中部 7.48 1.67 22.33 17.25 1978 — 2003 西部 7 . 54 1.52 2O.16 15.51 全国 8.49 1.90 22.38 1 7.87 注 :劳动力转 移对总量生产 率的贡 献 一劳动 力转移 效应 L(p)/总量 生产 率增 长率 ;劳 动 力转移 对实 际 GDP增长率 的贡献 一劳动力转移效应 L(p)/实际 GDP增长率 。 从时间维度看 ,2O世纪 8O年代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 长的效应(2.1 9/5)大于 9O年代 劳动力转移效应(1.4 ),劳动力转移的资源再配置效应有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改革 开放初期长期扭曲的资源配置开始趋 向合理时 ,必然释放出压抑 已久的经济能量,带动经济增 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长。而到了90年代,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更趋向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小,这其实是一 种资源配置效应的理性回归。当然,90年代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减小也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 城市就业压力加大、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等原因导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有关。 从空间维度看 ,1978—2003年劳动力转移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为 2.2 ,中部地区 为 1.7 ,西部地区为 1.5 ,表现出明显 的东高西低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效应 也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向西部地区“梯度推移”的趋势。1978—1982年 ,东部地 区由于首先实行对外开放 ,促使劳动力转移效应快速释放 ,劳动力转移效应达到 2.9 ,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5 ;而未开放 的中西部劳动力转移效应较小 ,中部地 区为 1.3 ,西部 地区仅为 0.5 。1983—1990年 ,劳动力转移效应 由东部地 区推移扩散到 中部地区,在中部地 区达到 2.2 ,为最大值。1991—2003年,随着内陆地区的开放 ,西部地 区劳动力转移效应与 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 ,并且超过 中部地 区,达 1.3 。可以看 出,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这种 空间推移,是与我国由东到西的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关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将处于低生 产率部门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有利于提高总量劳动生产率,从而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同时,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可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 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 的一系列制度变革 ,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产品 和生产要素市场 的发育,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国内投资结构 的改善和外资的引进 、对外 贸易的扩大等等,从而推动经济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蔡叻(1999)。 但是 ,也必须看到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并不顺畅,而受许多制度 的排斥约束 ,造成劳 动力转移流量不大 、流向不稳(有时劳动力回流 ,表现为“钟摆式”流动)。因此 ,必须逐 步拆除 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壁垒 ,建立起合理的劳动力转移机制 。一是要改革、取消不利于劳动力转移 的户籍制度。计划经济时期遗 留下来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 、社会保 障制度等已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其中户籍制度是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本原性制度,其他一些 制度都是以其为基础形成 的。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剥离其福利 、特权含义,将其变成 一 种单纯的人 口登记制度,打破城乡隔离 ,有助于劳动力市场 的发育。二是逐步改革农村的土 地流转制度。劳动力转移需要支付转移成本 ,这增加 了劳动力 的转移负担 。如果允许 转移农 民有偿出让 自己的土地 ,有利于补偿由于转移带来的某些损失。三是改革城市的就业制度 、教 育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给转移农 民以公平的待遇 、均等的机会 ,消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 忧。总之 ,只有消除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建立起城乡统一 的劳动力市场 ,才能实现劳动力的顺 畅转移 ,劳动力转移也才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参考文献 : (1)张保法 :《经济增长 中的结构效应 }EJ3,《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7年第 11期 。 (2)胡永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来 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EJ3,《经济研究》1998年第 3期 。 (3)蔡 防:《中国经济增 长可持续性 与劳动贡献 》[J],《经 济研究 》1999年第 10期 。 (4)潘文卿 :《中国农业剩余 劳动力转 移效应测评 }l-J],《统计研究 》1999年第 4期 。 (5)徐现祥 :《中国经济增长 中的劳动结构 效应 》[J],《世 界经济 }2001年第 5期 。 (6)Chenery,H.,S.Robinson and M . Syrquin(1 986):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 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55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27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