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书大全》研究

《四书大全》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四书大全》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四书大全》研究 姓名:张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历史文献学 指导教师:赵庆伟 20090423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四书大全》又名《四书集注大全》,是明代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纂修的一部 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论文在全面总结和有选择地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 纂修的历史文化背景、体例特征与版本信息、社会文化与学术影响、后人的评价 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历史地考察。 《四书大全》是以一种传注本为根据,增广诸儒议论,求其...

《四书大全》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四书大全》研究 姓名:张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历史文献学 指导教师:赵庆伟 20090423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四书大全》又名《四书集注大全》,是明代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纂修的一部 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论文在全面总结和有选择地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 纂修的历史文化背景、体例特征与版本信息、社会文化与学术影响、后人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历史地考察。 《四书大全》是以一种传注本为根据,增广诸儒议论,求其传注之全,具有 集注的性质。但因仅限于在程朱理学的范畴内,遂使《四书大全》的编成与诏颁, 成为了程朱理学一元化思想统治地位在明代真正确立的标志。 《四书大全》的颁行,在科举、文化、教育、《四书》学史及文献编纂学等领 域,均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四书》、《五经》及程朱义理作为科举考试的依 据,使《四书大全》成为科举和教育的主题,在钳制思想、禁锢学术的同时,导 致了学风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四书大全》对《四书》学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突出表现在明清讲章之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四书》学”的勃兴。《四书大 全》因材料集中、便于使用而被当作宋元《四书》文献集成著作来使用,在将朱 子学由宋至明的链条接续起来的同时,对文献编纂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表 现在“大全”编纂形式的延续和注疏体例的创新。 《四书大全》的局限和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它受到四库馆臣及顾 炎武、王夫之等学者批判的原因。实际上,我们似乎也可以将《四书大全》的流 传看作宋明之际朱子学发展的缩影,而不仅仅将其视为明清两朝讲章繁复之滥觞。 关键词:《四书大全》;《四书》学;科举;教育;文献编纂学 《四书大全》研究 II Abstract Concourse of Annotations to Four Books (Sishudaquan or Sishudaquanjizhu) compiled by Hu-guang and his fellow scholars in governmental academy of the Ming Dynasty, claimed great influence in its field.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ing and actively reflecting on existing fruits in similar researches, the paper sets out to study in a systematic manner the book with respect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which it was compiled, stylistic features and varied versions, influences on social-cultural evolution and critique by later scholars. Concourse of Annotations to Four Book with its root in predeceasing annotations to Four Books, embraced elucidations by well-known scholars in the hope of encompassing all previous and contemporary annotations. It, after being issued and officially accredited, irrefutably established Cheng and Zhu’s study on Li, in which it specialized, as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the Ming Dynasty. It exerted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Imperial Civil Servant Examination system,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Four Books on the literature compilation, etc. That Imperial Civil Servant Examination system prioritized Four Books, Five Classics and Cheng and Zhu’s thoughts on Li, made. Concourse of Annotations to Four Books a dominating textbook in education and Imperial Civil Servant Examination, in turn it confined the thought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while deteriorating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atmosphere. With respect to its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Four Books, it is manifested by the rise of neo-studies on Four Books, with Wang-yangming featured, and studies on lecture-not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t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ion in editions and version innovation, for its comprehensiveness and ease of using turned it into an integrative textbook of annotations by scholars from Song to Yuan Dynasty. The apparent shortcomings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it had long been criticized by later scholars, like Gu-yanwu, Wang-fuzhi, royal scholars in governmental academies. In crude terms, it’s claimed that the wide circulation and popularity of Concourse of annotations to Four Books is a succession to thriving development of Zhuzi School from Song to Ming Dynasty, rather than a casual cause of studies on lectures-not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Keywords: Concourse of Annotations to Four Books (Sishudaquan), Study on Four Books, Imperial Civil Servant Examination System, Education, Study on Literature Compilation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四书大全》又名《四书集注大全》,是明代官方纂修的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 作,由翰林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奉敕撰。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 御制序文,命礼部将其与同时纂成的《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刊行天下,作为 朝廷取士之制。《四库全书总目》称: 其书因元倪士毅《四书辑释》稍加点窜。顾炎武《日知录》曰“自朱子 作《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之后,黄氏有《论语通 释》。其 语录附于朱子《章句》之下,则始于真氏。祝氏仿之,为附录。后 有蔡氏《四书集疏》、赵氏《四书纂疏》、吴氏《四书集成》,论者病其泛滥。 于是陈氏作《四书发明》,胡氏作《四书通》,而定宇之门人倪氏合二书为一, 颇有删正,名曰《四书辑释》。永乐所纂《四书大全》,特小有增删,其详其 简,或多不如倪氏。《大学·中庸或问》则全不异,而间有舛误”云云,于是 书本末言之悉矣。考士毅撰有《作义要诀》一卷,附刻陈悦道《书义断法》 之末,今尚有传本,盖颇讲科举之学者。其作《辑释》,殆亦为经义而设,故 广等以夙所诵习,剽 成编欤?初与《五经大全》并颁,然当时程式以《四 书》义为重,故《五经》率皆庋阁,所研究者惟《四书》,所辨订者亦惟《四 书》。后来《四书》讲章浩如烟海,皆是编为之滥觞。盖由汉至宋之经术,于 是始尽变矣。1 依照这种说法,《四书大全》以元代倪士毅《四书辑释》为蓝本,几乎收录了包含 宋、元间程朱理学家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解说的全部内容。全 书共四十卷2,包括《大学章句大全》一卷及《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大全》二十 卷、《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中庸章句大全》二卷及《或问》二卷。汇集了一 百多位宋元儒学家的注释,可以说是宋元理学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体例是先 1[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经部·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版,第 301页。 2《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该书为三十六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实为四十卷。 《四书大全》研究 2 列《四书》正文,次列朱熹《四书集注》及诸儒之说。作为官方学术权威,此书 之颁行,对学风影响颇为深远,明代治《四书》者惟以此书为主,后来《四书》 讲章亦皆自此书始,致使“士大夫学问根柢具在于斯”3。 《四书大全》的编成,意义可谓非同寻常。一方面,它是学术风气转变的一 个关键点。虽然最初《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并颁,但由于科举考试以《四 书》义为重,因此士子倾力研读的大都是《四书》,支撑汉学系统的经典《五经》 彻底被支撑宋学系统的经典《四书》所代替,学风因此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另一 方面,《四书大全》给明清四书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总体来说,正如 四库馆臣所言: 《大全》出而捷径开,八比盛而俗学炽。科举之文,名为发挥经义,实 则发挥注意,不问经义何如也。且所谓注意者,又不甚究其理,而惟揣测其 虚字语气以备临文之摹拟,并不问注意何如也。盖自高头讲章一行,非惟孔、 曾、思、孟之本旨亡,并朱子之《四书》亦亡矣。今所采录,惟取先儒发明 经义之言。其为揣摩举业而作者,则概从删汰。惟胡广《大全》既为前代之 功令,又为经义明晦、学术升降之大关,亦特存之,以著明二百余年士习文 风之所以弊,盖示戒,非示法也。4 由此,四书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它的学术活力,沦为政治的附庸和呆板的教条5。 《四书大全》颁行的意义,从根本上决定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实际上,《四书大 全》的颁行,无论是在四书学史、经学史、历史文献学等学科领域,还是科举、 文化、教育等方面,都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选择《〈四书大全〉研 究》作为论文题目的主要原因。 二、文献综述与写作构想 《四书大全》自颁行以来,即受到学者们关注。清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一 八“四书五经大全”条,对《四书大全》的大致情况作了介绍,认为此书只是在 3[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经部·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版,第 301页。 4[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经部·四书类二》附案语,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版,第 307页。 5 这里主要谈的是明、清《四书》学的消极面,积极面拟于后文详述。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元人倪士毅《四书辑释》基础上“小有增删,其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6。王夫 之更是以《四书大全》为基础,撰有《读四书大全说》一书,借此批判程朱理学, 并阐发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 今人专门论述《四书大全》的论著也不多,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马宗霍在《中国经学史》一书中,对《大全》进行了极为激烈的批评,痛陈 经学与科举结合后日蹈空疏的弊病,所谓“明自永乐后,以《大全》取士,四方 秀艾,困于帖括,以讲章为经学,以类书为策府。其上者复高谈性命,蹈于空疏, 儒林之名,遂为空疏藏拙之地”7。董洪利先生在其《孟子研究》一书中,设有专 节论及《四书大全》的成书、影响及版本情况,称其为“高规格低质量”8。很显 然,与顾、王、马一样,董对《大全》也持否定态度。 郭素红在其《明初经学与〈大全〉的敕修》一文中,对《五经·四书大全》 的敕修情况作了介绍,并认为明初统治者在学术领域实行专制统治,尊崇朱学,《大 全》的敕修,标志着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在这种政治文化格局下,士人读 经对前人注疏涉猎的范围十分狭窄,经学遂日渐疏陋9。这也是《四书大全》带来 的负面影响。 曾贻芬在其《明代官修“大全”散论》一文中,对“大全”的成书情况和具 体内容作了详细论述,认为“大全”无论从卷帙还是内容上,都无法与堪称图书 史上一绝的《永乐大典》相提并论,但作为以“大全”形式出现的文献,在文献 学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10。这一点评价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闫春在其《论〈四库全书〉收录的明代〈四书〉著作》一文中,介绍了收录 于《四库全书》的十部明代《四书》著作基本情况,及其所体现出的明代《四书 学》阐发深至、注重体认经义的特点。强调指出:《四书大全》虽然是因为其负面 影响而被收入《四库全书》,但是在历史上并非“仅具弋获功名之用”,而是被当 做宋元《四书》文献集成著作来使用11。 6[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1386页。 7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4年版,第 134页。 8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 280—284页。 9 郭素红:《明初经学与〈大全〉的敕修》,载《求索》2007年第 10期。 10 曾贻芬:《明代官修“大全”散论》,载《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 2期。 11 闫春:《论〈四库全书〉收录的明代〈四书〉著作》,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 10期。 《四书大全》研究 4 上述资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它们多是基于不同的 视角和理路,就某一方面对《四书大全》进行探讨,或是稍提而过,难窥全豹。 本文拟从《四书大全》文本入手,在全面总结和有选择地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对《四书大全》进行系统地、历史地考察,并拟重点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 问题:一是对《四书大全》纂修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和整体性把握;二 是对《四书大全》的体例特征和版本信息作简要揭示;三是从科举、文化、教育、 四书学及文献编纂学等方面,考察《四书大全》的影响;四是探讨后人对《四书 大全》的评价。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一章 《四书大全》的纂修背景 一、历史文化背景简析 在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里,明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所发展,而且在文 化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朱元璋在亲身经历了元末长期战乱之后建立起新王朝, 为了整顿社会风气,除施行严刑峻法以巩固和加强封建政权外,还力倡程朱理学, 重视招纳贤才和培养儒士。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从内心收敛欲望,把封建伦理道德和封 建等级秩序当作天理而自觉服从,正人之心术,止息邪说暴行,因此备受明太祖 及明朝历代统治者的青睐,他们大力尊崇经学,尤其是程朱理学,提倡朱学的“经 世致用”的务实学风,朱子之学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学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三书颁行于世之后,“学者但当依朱子,精思熟读,循序渐进”12, 遂使士子文人趋之若鹜。 朱元璋深知“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的道理13,认为“天下非一人独理,必 选贤而后治”14,于是派人“分行天下,访求贤才”15。洪武三年(1370)开科举士 之后,朱元璋还认为举荐贤才的方法更直接,于是科举暂停了一段时间,直到洪 武十七年(1384)才又恢复科举。 为了更加广泛地求取人才,朱元璋重视学校与荐举、选举并用的方法,他诏 令天下,开办学校,要“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 复先王之旧”16,提倡经世致用,注重事功。除了重视朱学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外, 朱元璋还认识到科举与学校是关系到士风吏治、国家安危的大事,反复告诫子孙 牢记致治在于得人、人才源于学校的道理。为此,明朝大力发展官办教育,充分 12[明]薛瑄:《读书录》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 711册,第 549页。 13《明太祖实录》卷八一,洪武六年四月辛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6 年版,第 1465页。 14《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八,洪武十二年十二月辛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 1966年版,第 2040页。 15[清]张廷玉:《明史》卷七一《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712页。 16《明太祖实录》卷四六,洪武二年十月辛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6 年版,第 924页。 《四书大全》研究 6 发挥国子监和地方府、州、县学在培养人才、教化臣民、维护统治方面的作用, 不断规范学校教育管理和科举考试制度。洪武三年(1370)开科取士,规定“科 举必由学校”17,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生活方式。明代教育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在当时 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至少在客观上促进了儒家经学特别是四书学的发展。 明初科举考试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内容基本上以程朱理学为主。《明史·选 举志》称: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 《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取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 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18 八股文的格式要求大致是:开头必须用两句话破题,以后便用对偶的体裁,铺排 成六至八大段,每段为一股;题目只用《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只 许用朱熹和其他一些特定的解释,不允许作者有一己之见,只许代圣贤立言,依 指定的注解去说话。这样的考试形式,使一些儒家解释道德的学说被抛弃了。顾 炎武所谓“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19,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的 确,自八股文行世以后,传统的人文精神被抛弃,思想学术领域进入了一个僵化 时期,各种学说和思想,纯粹成了封建君主统治的工具,成了教条的框框。自从 《大全》在明代推行以后,儒家经说在背离传统人文精神的僵化阐释下,其灵魂 消失了,其精神被曲解了。顾炎武之论,深刻地抨击了朱棣以来的文化政策,可 谓切中明代经学的要害。 朱元璋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在学术领域也实行专制主义,删节《孟子》 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朱元璋原本对孟子的仁义之说很感兴趣,而且还打算利用它 来维护自己的政权,但当他发现孟子思想中关于挑拨君臣关系和鼓动臣民造反的 思想就开始反感。据《明史·钱唐传》记载:“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 雠’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20由此引发了洪 武五年(1372)罢免孟子配享孔庙资格,拆去孔庙中孟子神位的事件,而且还下令 17[清]张廷玉:《明史》卷六九《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675页。 18[清]张廷玉:《明史》卷七〇《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693页。 19[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1391页。 20[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三九《钱唐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3982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不许任何人为此事进谏,如有违命者,乱箭射死。后来由于钱唐冒死强谏,朱元 璋才不得已下诏:“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21 洪武二十七年(1394),特敕命翰林学士刘三吾校《孟子》,把其中一些不利于 封建统治的较为激进的言论,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共八十五条作 了删节。在《孟子节文题辞》中,刘三吾认为这些话非“学者扶持名教的本意”, 并指出: 《孟子》一书,中间辞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余 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试不以 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则高不至于抗,卑不至于陷 矣。22 朱元璋对孟子态度的变化,在学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些本想利用这八十 五条打开功名仕进大门的士子们,再也不敢细心研读这部分内容了。这一举动, 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禁锢人民思想所起的作用,比罢孟子配享要有过之而无 不及。 朝廷诏令臣属纂修的著述,作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政策,也深受明朝 历代皇帝的重视,修什么书,皇帝都要亲自过问,官书修成之后, 还要赐名写序。 朝廷赐予预修人员的赏赐很丰厚, 优厚的赏赐大大激发了预修人员的积极性。据 统计, 有明一代敕撰修书约二百部,“成于洪武、永乐两朝者超过半数, 洪武一朝 几倍于永乐”23。其中见于记载的达六十余部,经史子集,无所不有。数量之多, 不 仅在明代为诸朝之最, 而且在历代王朝中也是罕见的。 明代初年,大学士解缙上奏建议纂修理学书籍,以展“太平制作之一端”,“上 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24,即上绪先秦儒学,下承宋 代理学,实际开启了明代修三部《大全》的先声。惠帝即位后,秉承祖志,亲贤 好学,对儒士亦优礼有加。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由于不满惠帝继承帝位, 起兵攻陷南京,其间遭到朝廷文臣抵阻,朱棣把这一批人指为奸臣,大加杀戮。 21[清]张廷玉:《明史》卷五〇《礼志四》,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296页。 22[明]刘三吾辑:《孟子节文·题辞》,载《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一辑,书目文献出 版社 1998年版,第 956页。 23 顾颉刚:《明代敕撰书考·序》,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 1932年版。 24[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四七《解缙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4116页。 《四书大全》研究 8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当时被杀或株连的有万余人25。其后,成祖为了安抚民 心,在永乐元年开科取士,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文教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以笼络士人。如:永乐 四年(1406)施行祭孔,将《五经》授予国子祭酒胡俨和司业等人,并特赐坐讲, 以示尊祟。永乐十二年(1414),翰林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奉命纂修《五 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谕曰: 《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余蕴 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下。其周、程、张、朱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 极》、《通书》、《西铭》、《正蒙》之类,皆六经之羽翼,然各自为书,未有统 会,尔等亦别类聚成编。二书务极精备,庶几以垂后世。命广等总其事,仍 命举朝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学者同纂修。开馆东华门外,命光禄寺给朝夕馔。26 虽然上谕要求二书“务极精备,庶几以垂后世”,但其后又下诏催促成书。永乐十 三年(1415)九月,《四书大全》编成,该书以元代倪士毅《四书辑释》为蓝本,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承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诚如魏裔介所言:“《集注》者, 《四书》之孝子忠臣;而《大全》者,又《集注》之孝子忠臣也。后之欲窥圣人 之道,非《集注》何由进,非《大全》则《集注》之微言奥义亦几不明。”27。胡 广等“上表进,上御奉天殿受之,命礼部刊赐天下”28。十五年(1417)三月,明成 祖御制序文,颁行于六部、两京国子监及天下郡县学,朱棣谓礼部臣曰: 此书,学者之根本,而圣贤之精义悉具矣。自书成,朕旦夕宫中披阅不 倦,所益多矣。古人有志于学者,苦难得书籍,如今之学者得此书而不勉力, 是自弃也。尔礼部其以朕意晓谕天下学者,令尽心讲明,毋徒视为具文也。29 因此,《大全》的编成与诏颁有着极为明显的朱学印迹,标志着程朱理学一元化思 想统治地位在明代的真正确立。 2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291-309页。 26《明太宗实录》卷一五八,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 1966年版,第 1803页。按:原为《五经四书大全》与《性理大全》二书,修成进览时, 成祖定为《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三书。 27[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三《四书大全纂要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影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312册,第 696页。 28《明太宗实录》卷一六八,永乐十三年九月己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6年版,第 1872页。 29《明太宗实录》卷一八六,永乐十五年三月乙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6年版,第 1990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大全》编纂的初衷,就是《御制五经四书大全序》所言: 使天下之人,获睹经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由是穷理以明道,立诚以 达本,修之于身,行之于家,用之于国,而达之天下。使家不异政,国不殊 俗,大回淳古之风,以绍先王之统,以成熙 之治,将必有赖于斯焉。30 由此可见,成祖修书的目的是要承继圣贤道统,使圣人之道深入人心。成祖因靖 难之变取得帝位,总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官修《五经·四书大全》的颁布, 一方面可以树立道统以明自身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以收到统一思想的效果, 并有助于政治和社会的安定,可谓两全其美。 二、胡广其人 胡广(1370—1418),字光大,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状元,永乐 五年至十六年(1407—1418)任内阁首辅。父子祺,洪武年间历任广西按察佥事、 彭州知府、延平知府等职,政绩斐然。靖难之后,胡广与同乡好友解缙一同降朱 棣,擢侍讲,改侍读,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内阁首辅解缙被革职,胡广 不顾家人与幕僚反对,与其解除一切关系,得以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 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任内阁首辅十一年间,胡广两次随朱棣北征,随侍左右, 深受赏识,“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沈、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 31。可见胡广在朝廷文臣中的地位。《明史》卷一四七《胡广传》载其行事甚详: 因其学问广博,成祖命其与杨荣、金幼孜在军中讲解经史;又因其善于书法,每 次刻石,均命其书之。胡广行事谨慎,心思缜密,成祖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 帝、高后荐福,胡广献《圣孝瑞应颂》,深得成祖喜爱,亲自为其缀为佛曲,令宫 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胡广上《却封禅颂》,更受成祖欣赏。任职期间, 胡广还多次进言停止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 苦,可谓是永乐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永乐十六年五月卒,终年四十九岁。追 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按明初旧制,文臣不可得谥,武臣非赠侯伯也不可得谥, 胡广由此成为明朝首位获封谥号的文臣。灵柩经过南京,太子朱高炽亲自前往致 祭。次年,胡广子胡穜被任命为翰林检讨,明仁宗时,追封胡广为少师。 30《明太宗实录》卷一六八,永乐十三年九月己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6年版,第 1874页。 31[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五二《王英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4196页。 《四书大全》研究 10 明代图书编纂机构主要是翰林院,翰林院既行使秘书监的职能,还行使政治 职能,其官员可以对国政提出意见,还可以直接作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称为 内阁大学士。翰林院的长官为学士,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曲籍、侍书、 待诏及史官修撰、编修、检讨等。据《明史·职官志》载:“学士掌制诰、史册、 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 备天子顾问。凡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 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统承之。”32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史官掌修 国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刑诸大政,及诏敕、书檄,批答王言,皆 籍而记之,以备实录⋯⋯凡记注起居,编纂六曹章奏,誊黄册封等咸充之”33。在 各级考试中,史官也担任考官之类的职务。当然,史官最重要的职责,是在官方 修书时,分掌考辑撰述之事。明代官修书数量很多,经史子集,无所不有,这些 官修书大多由翰林院组织编写。胡广既直文渊阁,犹相继署院事,又为内阁首辅。 参与和主持敕修书的数量和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周易传义大全》二十四卷34、《书 传大全》十卷35、《诗集传大全》二十卷36、《礼记大全》三十卷37、《春秋集传大全》 三十七卷38、《四书大全》三十六卷39、《性理大全》七十卷40;复修《明太祖实录》 二百五十七卷41;奉成祖命编纂《永乐大典》,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 千九十五本,目录六十卷42;此外还纂有《古今列女传》三卷、《文丞相传》一卷、 《义例》一卷。这些著作既有儒家经典,又有史书和工具书。其中尤其是《四书 大全》,“虽偏主一家,伤于固陋”43,但在社会文化与学术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32[清]张廷玉:《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786页。 33[清]张廷玉:《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786页。 34[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六《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45页。 35[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六《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2352页。 36[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六《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2355页。 37[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六《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2359页。 38[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六《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2363页。 39[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六《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2369页。 40[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六《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2425页。 41[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八《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2377页。 4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一七《义理类》,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第 208页。 43[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〇《经部·春秋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版,第 251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四书大全》的体例与版本 一、编纂体例 《四书大全》的修撰宗旨,如明成祖所说:“《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 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余蕴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下。”44显 然,这是要求《五经·四书大全》以一种传注本为根据,增广诸儒议论,求其传 注之全,具有集注的性质。但是《大全》的内容都仅限于在程朱理学的范畴内求 全,在程朱理学传注的基础上增广补益。然而,历代为五经及四书传注者众多, 程朱只不过是其中一派。只限于程朱一派,而以“大全”作为书名,可见这个“全” 字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其实际意义。 实际上,《大全》的编纂者还是在“全”上下了很大功夫的。五经和四书基本 上都以某传注本为基础,而这些传注本又多是集注本,《大全》以增补传注为主, 还增加了一些涉及本书的其他内容。如:《五经大全》中的《诗传大全》以朱熹的 《诗集传》为底本,《诗集传》是一部集注,但采用的形式是综合诸家之说,而不 题名照引各家之注。《诗传大全》在朱熹《诗集传序》后增加《诗传大全纲领》和 《诗传大全图》数十幅,包括《思无邪图》、《正变风雅图》、《十五国地理图》等。 经过《诗传大全》的补益,就为更全面地理解《诗经》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途径。《书 传大全》以蔡沈《书传》为底本,蔡沈《书传》既是集传又兼收众家之说,可以 说是集汉唐注释之精华,充分揭示了《尚书》的内涵。《大全》在蔡沈《书传》的 基础上,除增补众家注释之外, 还增设了《书说纲领》、《书传大全图》及《世系 图》、《历象授时图》、《七政图》、《明魄朔望图》、《洛书图》等,有助于理解《尚 书》的主旨及具体内容。元代陈澔《礼记集说》因简明易解而久盛不衰,《礼记集 说大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司马光、辅广、范成大、吴澄等四十二家的注释。《周 易传义大全》以程子《易传》、《易本义》为底本,增补了其他诸家之说,还引吕 氏《精义》、二董《附录》以补程子《易传》系辞无传之缺,并增设了《周易朱子 图说》、《易五赞》、《易筮义》、《易说纲领》等类目,这些类目的设立,不仅扩大 44《明太宗实录》卷一五八,永乐十二年十月甲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6年版,第 1803页。 《四书大全》研究 12 了资料范围,还体现出“全”的特点。《春秋传大全》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底本, 这部书是程朱学派春秋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大全》首先在卷首援引龟山杨氏、五 峰胡氏、朱子、程子等十一家对《春秋》的议论作为序论,后面是《问读春秋之 法》,皆由朱子作答。还新增《春秋二十国年表》,置于《诸国兴废说》之后,《年 表》列出诸国的年代及其历史事件,并使各个历史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目 了然,配合《诸国兴废说》,可以对春秋二十国为兴衰以及关系有整体性的认识。 《春秋传大全》还为《春秋传》作了补音,这也是它的一个成功之处45。 与此相似,《四书大全》以元代倪士毅《四书辑释》为基础,引及一百余位宋 元儒学家的著作。《四书大全》就其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一、《四书》 原文;二、朱熹《章句集注》、《或问》文字;三、宋元明诸儒对《四书》、《章句 集注》、《或问》的诠释文字;四、对所引宋元明诸儒文字的释文。《四书大全》底 本为明初刻本《四书辑释》四十三卷,卷首题名为:倪士毅辑释、程复心章图、 王元善通考。《四书辑释》子目包括《大学章句序》、《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论语序说》、《读论语孟子法》、《论语章句》、《孟子序说》、《孟子 章句》,这些内容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内容相同。倪士毅在此基础上将朱子有 关《大学》、《中庸》的语录集中编辑在一起,增加了《大学朱子或问》及《中庸 朱子或问》。这部分内容对于《大学》、《中庸》的理解起到了辅助作用,《四书集 注大全》也保留了这部分内容。程复心的章图全称为《章图隐括总要》,每书章句 之前附章图,而且每书每章几乎都有章图,这些附图不仅对于某些问题之间的逻 辑关系有直观的反映,而且还有助于相关问题的理解。但是,在《四书大全》中 则删除了程复心《章图》这部分内容。在《四书辑释》中,王元善的《通考》虽 以一家的姿态与诸儒并列,实际上它本身也是一部集注性质的著作。由于倪士毅 作《四书辑释》时,以“某某曰”的形式引《通考》,故《四书大全》对《通考》 是依具体情况而有所增删。《四书大全》在凡例中阐述其编辑宗旨称: 《四书》大书,《朱子集注》诸家之说分行小书,凡《集成》、《辑释》所 取诸儒之说,有相发明者采附其下,其背戾者不取。凡诸家语录、文集内有 45 关于对《五经大全》优劣的评价,详参曾贻芬:《明代官修“大全”散论》,载《史学史研 究》1996年第 2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发明经注而《集成》、《辑释》遗漏者,今悉增入。46 此外,凡例还开列了所引一百零七家先儒的名单,其中大多与《辑释》所引相同, 所以《大全》的增删,基本上未超出《四书辑释》的范围。按《四书大全》凡例 所言,“背戾者不取”,这样就自然舍弃了许多文献,然而又以“全”为宗旨,对 所补内容的优劣宽容对待,致使增补和删减存在不少欠妥之处。更为突出的是, 在短短一篇凡例之中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开篇提及《集成》、《辑释》所取诸 儒之说,在开例的所引先儒姓氏中,却不见《集成》作者吴真子。此外,《四书大 全》只以《四书辑释》为宗,这点提法也与凡例中的提法不符。凡例是一书的编 纂宗旨,直接关系成书的质量,而《四书大全》的凡例即有疏漏,编撰者对此书 的重视程度是显而易见的,难怪后人讥此书草率而就,是“上欺朝廷,下诳士子” 之作47。 《四书大全》和《五经大全》主要是在传注上求全,基本上仍属集注性质的 典籍,但增加的图表、论说等有关资料,力图囊括一切涉及原书内容的资料,使 其又具有资料汇编的功能。这些资料配合传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可以说, 这类“大全”是集注进一步扩充发展的产物。 二、现存善本简介 明、清两代正史《艺文志》著录《四书大全》,仅见于《明史》卷九六《艺文 一》载:“永乐中敕修《四书大全》三十六卷,胡广等纂。”《四库全书总目》 收录了“通行本”《四书大全》三十六卷,题明永乐十三年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 “成祖御制序文,颁行天下”48。《四书大全》自颁行以后,版刻讹误滋甚,坊间 或篡或删,悉非善本。据现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来看,其版本系统大致可分为三 种:第一是明内府本,第二是明清私刻本,第三是朝鲜本。 明内府本包括: 1、《御制四书大全》十八卷,题明胡广等辑,明永乐十三年刻本,十一行十 46[明]胡广:《四书大全·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第 205册,第 6页。 47[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1388页。 48[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经部·四书类二》,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301页。 《四书大全》研究 14 九字小字双行同、下黑口、四周单边,现藏于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2、《五经四书大全》一百五十七卷,附录十七卷,题明胡广等编,明内府刻 本,十行二十二字小字同、细黑口、四周双边。其子目为:《周易传义大全》二十 四卷附上下篇义一卷、《周易朱子图说》一卷、《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易 说纲领》一卷;《书传大全》十卷附图一卷、《书说纲领》一卷;《诗传大全》二十 卷附纲领一卷、图一卷;《礼记集说大全》三十卷附总论一卷;《春秋集传大全》 三十七卷附《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诸国兴废说》一卷、《春秋列国东坡图说》 一卷;《四书集注大全》三十六卷附《读大学法》一卷、《大学或问》一卷、《中庸 或问》一卷、《读论语孟子法》一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 馆。 3、《四书大全》三十八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内府刻大字本,十行二十二字 小字双行、黑口、四周双边双魚尾。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4、《四书集注大全》四十二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内府刻本,十行二十二字 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其子目为:《大学章句大全》一卷、《或问》一卷, 《中庸章句大全》一卷、《或问》一卷,《读中庸法》一卷,《论语集注大全》二十 卷、《序说》一卷,《读论语孟子法》一卷,《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序说》一 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 省烟台市图书馆、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江西省图书 馆、江西省赣州市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等地。 5、《四书集注大全》四十二卷,题明胡广等撰,明内府抄本,存十卷。现藏 于国家图书馆。 明、清两代私刻本包括: 1、《四书大全》三十六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天顺二年黄氏仁和堂刻本,十 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双边。现存三卷:《大学章句》一 卷、《大学或问》一卷、《中庸或问》一卷,收藏于浙江图书馆。 2、《四书集注大全》四十二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弘治十四年刘氏庆源书堂 刻本,十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二十二字、大黑口、四周双边。其子目为:《大 学章句大全》一卷、《或问》一卷,《读大学法》一卷,《中庸章句大全》一卷、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大全》二十卷、《序说》一卷,《读论语孟子法》一 卷,《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序说》一卷。现藏于南京图书馆。 3、《四书集注大全》三十六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嘉靖八年余氏双桂堂重刻 本,十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其子目为:《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 句》一卷,《论语集注》二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现藏于浙江金华图书馆。 4、《四书集注大全》三十八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嘉靖十一年魏氏仁实堂刻 本,十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黑口、四周双边。现存《大学章句大全》一卷、 《大学或问》一卷、《中庸章句大全》一卷、《中庸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大 全》一卷、《孟子集注大全》一卷,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5、《四书大全》三十六卷,题明胡广等辑,明赵敬山刻本,八行二十一字、 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其子目为:《大学章句·或问》一卷 ,《中庸章句·或 问》一卷 ,《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现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 6、《四书大全》三十九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德寿堂刻本,十一行二十三字 小字双行低一字起、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其子目为:《大学章句大全》一卷, 《大学或问》一卷,《中庸章句大全》一卷,《中庸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大全》 二十卷,《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现藏于河南省图书馆。 7、《四书大全》三十六卷,题明胡广等辑,明映旭斋刻本,六行十六字、不 等粗黑口、四周单边。现藏于山东茌平县图书馆、南京博物院。 8、《四书大全》三十六卷,题明胡广等辑,明刻大字本,十行二十二字、小 字双行、黑口、双边。现藏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河北省 保定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 9、《四书大全》四十卷,题明胡广撰,清吴门德馨堂刊本。其子目为:《大学 章句大全》一卷、《或问》一卷,《中庸集注章句》一卷、《或问》一卷,《论语集 注大全》二十卷附《考异》一卷,《考异》为宋王应麟撰,《孟子集注大全》十四 卷附《考异》一卷,《考异》为宋王应麟撰。现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49 朝鲜本为:《四书大全》三十六卷,题明胡广撰,朝鲜纯祖二十年(1820)刊 49 以上版本检索自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导航系统: http://202.96.31.45/shanBenDir.do?method=goToIndex 《四书大全》研究 16 本,其子目为:《大学章句大全》一卷,《中庸章句大全》一卷,《论语集注大全》 二十卷,《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内蒙古图书 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第三章 《四书大全》的影响 一、对科举和教育的影响 (一)对科举的影响 明代科选,基本沿袭唐、宋旧制,但科举制度历经宋、元两代的发展,到了 明代更为完善,对知识分子的笼络和钳制手段更为多样。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 书中说: 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 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 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 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50 从诏书看,其本意是选择德才兼备、名实相符的优秀士子,然而,朱元璋及其继 承者却“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命题试士”51。即以 《四书》、《五经》和朱子的注疏作为科考试士的惟一依据,以从经义中演出的八 股文来判定成败。《明史·选举志》载: 后颁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子《集 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 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 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 记》主古注疏。52 这种不允许有任何发挥和创造的选材方式,势必使一些应试的学人束书不观,只 拟题一二百道,或者窃取他人文章,加以记诵,入场誊出,而侥幸中的。更为严 重的是,给那些才情平庸者,靠吹牛拍马、“夤缘阿附”者,采取卑鄙手段弄虚作 假、徇私舞弊者提供了钻营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科场中的常胜将军。这就注定了 那些只想凭真才实学取得社会认可的学子们,必然走上一条崎岖艰难的科举之路。 很多学子呕心沥血,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科举成为这些读书人的严重心病。 50[清]张廷玉:《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695页。 51[清]张廷玉:《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第 1693页
本文档为【《四书大全》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25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23
浏览量: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