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举报
开通vip

十八世纪文学第5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时代 · 社会状况: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法国:工商业发展迅速;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了 尖锐的矛盾; 德国:封建割据状态,远远落后于英法。 · 文化状况 二、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更为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

十八世纪文学
第5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时代 · 社会状况: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法国:工商业发展迅速;森严的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导致了 尖锐的矛盾; 德国:封建割据状态,远远落后于英法。 · 文化状况 二、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更为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提倡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实质上,它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先声。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提出了更鲜明、更彻底、更完整和更富有战斗力的纲领,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准备了思想条件。 (一)启蒙运动的性质 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具有全欧性的又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较之于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催化剂。 (二)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思想准备,为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做理论准备。最具号召力的两面大旗——自由和平等。用政治自由(民主)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用平等博爱来反对贵族特权和封建奴役。 “理性”: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 启蒙思想家把理性看作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确定真理的理智力量。 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以天赋人权为理论核心,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提倡教育和科学,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繁荣昌盛、人人幸福的“理性王国”。这种“理性”属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范畴。就其思想内涵来说,它从根本上不同于17世纪崇尚君主王权和封建伦理的理性主义。 · (四)启蒙运动的成就和局限 1、成就 启蒙主义者宣传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了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 的大发展,并为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启蒙运动中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理性主义思想、宗教自由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思想),都是资产阶级给全人类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2、局限 ①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理性王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 恩格斯:“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重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②唯心史观: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和天才人物的作用。寄希望于开明君主。 三、启蒙文学 (一)启蒙时代的世界文学 · 18世纪的中国文学,是18世纪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成就。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歌德的《浮士德》双峰并峙。 · 18世纪欧洲重要的思想家,几乎都接触过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尽管启蒙思想家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但中国哲学对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体系的完善确曾有过重要影响。 (二)启蒙文学的发展进程 · 启蒙文学作为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以英国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揭开序幕,经由法国哲理小说的发展,在全欧范围的启蒙戏剧的繁荣中达到高潮,最后由歌德以其创作对启蒙主义文学做出光辉而全面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最后与18世纪后期兴起的感伤主义文学融和,从理性和情感两个方向为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两大潮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繁荣铺平道路。 (三)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 2、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普通人的命运 · 3、寻求新的文学形式,创作体裁多样化 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市民剧/正剧)是启蒙文学的典型形式 启蒙文学鲜明的政治倾向,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和唤起人们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影响中解脱出来,都起了较大作用。其对现实的揭发和批判,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启蒙作家过于注意哲理,艺术上缺乏鲜明的个性描写,缺乏丰富的典型形象,因此人物性格的单一性高于丰富性,人物常常成了启蒙思想的传声筒。 第2节 英国启蒙运动 一、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英国的启蒙运动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发生的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从而导致封建主义因素仍然普遍存在。扫除封建主义因素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显露出它的一些弊端。启蒙文学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些丑恶现象。 ③知名作家此时成为自由职业者,不再依附于“恩主”;在创作上打破了各种清规戒律,更加自由。 ④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 二、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发展进程 · 第一阶段(1688年“光荣革命”~18世纪30年代末) 英国启蒙运动的形成阶段 · 第二阶段(18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英国启蒙运动的成熟阶段 · 第三阶段(18世纪后半期的最后几十年) 英国启蒙运动的危机时期 ·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的古典主义诗歌。 · 蒲柏是18世纪初坚持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最重要诗人。他的诗风精巧,内容多是对贵族生活进行温和的讽刺。 · 模仿英雄史诗体的长篇讽刺诗《夺发记》The Rape of the Lock ,写两个天主教家庭间的争吵,讽刺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 。 · 约瑟·艾迪生和瑞查德·斯梯尔的小品文,广泛涉及家庭生活、道德修养,具有明显的启蒙作用。 · 丹尼尔¡¤笛福和约拿旦¡¤斯威夫特的现实主义小说。 · 笛福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其《鲁滨逊漂流记》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 Mariner (1719) 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 · 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开创了讽刺传统。 · 撒缪尔¡¤理查生在英国和欧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感伤主义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完全摆脱了以主人公的见闻经历为主线的传统写法,而集中笔墨于一件事的始末。他常常以生活中的婚姻、道德问题为内容。 · 劳伦斯¡¤斯泰恩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反映了启蒙运动的危机。 · 最杰出的苏格兰民间诗人罗伯特¡¤彭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用饱满的热情歌颂革命,追求自由、平等,赞美爱情与友谊。在艺术上,他用民歌体和苏格兰方言写作。 · 他的许多抒情诗和经他整理的民歌至今还在传唱,如《我的心呀在高原》、《一朵红红的玫瑰》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友谊地久天长》。 · 彭斯的诗歌在18世纪最后三十年的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朵红红的玫瑰 罗伯特·彭斯 啊,我爱人象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苞放;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乐声美妙、悠扬。 你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涸竭。 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 直到太阳把岩石消熔!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生命无穷。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再见吧,小别片刻!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 即使万里相隔! (袁可嘉译) 二、现实主义小说 · 英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发展。 ·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兴起于18世纪初,经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等人的推动,到40年代由菲尔丁达到高峰。 · 继承欧洲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以社会中下层人物为主人公;以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习为题材;以日常语言和严格的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段。 · 这种新的文学样式,不仅较广泛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社会的现实,而且为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现实主义小说兴起的原因 ·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 · 经验论哲学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 读者结构的变化 · 文学商品化与作家的职业化 (二)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 · 写实主义 黑格尔把近代小说称为“中产阶级的史诗”。就其最直接的含义而言,是指小说这一形式是在近代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顺应其思想文化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对于蓬勃发展的18世纪资产阶级来说,只有现实主义小说才具有包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规模,才能够全面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 其次,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性,以真实描绘日常生活形态为内容,采用大众化的文体,赢得了广大的中产阶级读者,实现了对全社会的启蒙。 · 道德说教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伴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成长起来,要在社会道德领域中清算封建残余。 笛福、理查生、菲尔丁都不讳言小说的道德劝诫作用,他们的小说偏重于劝善惩恶,塑造理想的人性;常用手法就是讽刺。英国小说家们的讽刺各具特色,蔚为大观,构成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三)丹尼尔¡¤笛福 Daniel Defoe (1660-1731) · 丹尼尔¡¤笛福被英国文学史专家认为是“当代小说的源头”、“英国小说之父”。 英国所说的“小说”,就是指从笛福所开创的通过一个主人公的遭遇对现实生活进行描写的文学样式,所以有研究者把18世纪看作小说的开端时期。 · English novelist and journalist, whose work reflects his diverse experiences in many countries and in many walks of life. Besides being a brilliant journalist, novelist, and social thinker, Defoe was a prolific author, producing more than 50 books. · 关于笛福的生平众说纷纭。据说他曾经当过投资商、发明家、旅行家,又参加过政治运动,还是英国最早最早办报的新闻工作者,“现代新闻报导之父”,阅历丰富。 《鲁滨逊漂流记》 (1719) · 原名“约克郡水手鲁滨逊¡¤克鲁索的生平及奇异可惊的历险”。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 Mariner · 副标题:因海难全部船员死去,只剩鲁滨逊一人,被抛在荒岛上,独自在靠近奥里诺科河入海口不远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并附有他最后奇异地为海盗所救的记载。本书由鲁滨孙本人亲自撰写。 《鲁滨逊飘流记》的具体内容 · 小说描写了鲁滨逊一生的生活和冒险,不单只有他在荒岛上的经历。 · 1、主人公不满足于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而冒险 · 2、荒岛生活 · 3、从荒岛回来后的生活 《鲁滨逊飘流记》的“荒岛模式” · 1、把小说的叙述安排到非常陌生、荒凉的处境中,运用的是“陌生化”的文学原则。 · 2、能够给作家一个非常真实的再现“创世纪”过程的机会,通过对荒岛故事的讲述方法,安排在荒凉中生存的逻辑。 · 3、荒岛的处境有助于作家表现人物性格。 人与荒凉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关系,人与荒蛮的社会也是一种新的关系。作家和读者关注的是在这种新的关系中,人物有哪些心理特征。 鲁滨逊性格的多重解读 · 鲁滨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 鲁滨逊也是一个顽强的人。 · 笛福在作品中把鲁滨逊塑造成一个爱冒险的上升的资产阶级形象,性格中有很多殖民者的天性。 · 鲁滨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 鲁滨逊身上还体现了虔诚的宗教态度。 · 鲁滨逊的性格带有时代性和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鲁滨逊飘流记》的主题思想 · 《鲁滨孙飘流记》以当时流行的个人游记传说的方式写成,它取得第一部英国小说的地位,靠的是它的主题,而非它的技巧。 (瓦特《小说的兴起》) · 在这部小说中,处处表现了鲁滨逊始终想打破日常格局、求变化的思想倾向,而且作者对这种精神持赞赏态度。 · 《鲁滨逊漂流记》主张出走,主张扩张,主张发现新世界。这表现了18世纪英国在新时代产生的新阶级的新的要求。 《鲁滨逊飘流记》 的艺术特点 · 始终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整篇小说显得非常朴素 · “荒岛模式” · 结构散漫 (四)约拿旦¡¤斯威夫特 (1667-1745) · Anglo-Irish satirist and political pamphleteer,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of English prose and one of the most impassioned satirists of human folly and pretension. His many pamphlets, prose, letters, and poetry were all marked by highly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language. 《格列佛游记》(1726) (五)亨利¡¤菲尔丁(1707-1754) · 菲尔丁是18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如果从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的角度而言,他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创作达到了英国启蒙运动小说的最高峰。 · English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barrister, who, with his contemporary Samuel Richardson, established the English novel tradition. 《汤姆¡¤琼斯》(1749) ·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 《汤姆·琼斯》的情节富有离奇性,处处充满巧遇和巧合。弃儿汤姆·琼斯在乡村遭遇迫害,不得不逃离家乡来到伦敦,最后真相大白,在汤姆·琼斯的身份得到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以后,他终于苦尽甘来,继承了遗产。 · 《汤姆·琼斯》的价值就在于在一个常见的套路里装进了英国18世纪的社会生活,在内容上几乎对当时英国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有所涉及,所以在文学史上被看作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汤姆¡¤琼斯》(1749) · 汤姆: 私生子。 · 苏菲亚:乡绅魏斯登之女。 · 魏斯登:乡绅,苏菲亚之父。 · 奥尔华绥:乡绅,汤姆的养父,实为汤姆的舅舅。 · 布丽奇特:奥尔华绥的妹妹,汤姆的生身母亲。 · 詹尼: 女仆,被疑为汤姆的母亲。 · 布立菲:布丽奇特之子,汤姆的情敌。 《汤姆¡¤琼斯》的艺术特色 · 从欧洲小说发展史来看,《汤姆¡¤琼斯》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其漫游式结构不同于流浪汉小说的天马行空,而是组织严密的漫游形式。每一重大的事件,每一登场人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理由,绝不游离于主要情节之外。 · 同时,它还吸收了另一类叙事作品,如《伊里亚特》、《巨人传》等注重在共时性空间平面上展现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主人公的生平(性格)构成小说的主体;集中描写几个空间场景来丰富主要情节; · 全书共18卷,从空间场景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 1—6卷,采用家庭小说的笔法,从英国西部萨默塞特郡的两座庄园为背影,展示主人公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 7—12卷,描写汤姆和苏菲亚的路上历险; · 13—18卷,展示男女主人公在伦敦的遭遇。 · 这样,从旧时地主的农村庄园到险恶丛生的市井社会,从外省底层芸芸众生到京城富绅贵族,统统被菲尔丁有意识地包容在小说之中。《汤姆¡¤琼斯》建构了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典型结构样式。 人物形象 · 小说的主题是批判贵族社会中的伪善文明、肯定合乎启蒙主义民主观念的“自然道德”。 · 主人公汤姆¡¤琼斯活泼好动,朝气蓬勃,体现了健全、善良、真诚的“人性”,合乎“自然道德”。他对人诚恳、豪爽侠义,又落拓不羁,容易感情冲动,行事草率。在他成长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失足和迷惘。他既有普通人的优秀品德,又有普通人的缺点,是个洋溢着人性的、有血有肉的人。 菲尔丁的现实主义文论 · 《汤姆¡¤琼斯》每卷第一章都是一篇作者阐述其现实主义文学见解的散文。作者提出,《汤姆¡¤琼斯》的体裁是一种“散文体的滑稽史诗”。所谓“散文体的滑稽史诗”,是指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应该广阔,具有史诗般包罗万象、五光十色的特点,并以叙事见长,兼有滑稽、幽默、讽刺等喜剧性因素。这明确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创作原则。 · 菲尔丁通过与传奇、历史的比较,强调现实主义小说应以摹仿自然为立足点。 · 史诗是从自然的册子里临摹来的。 · 小说既有史诗的性质,又有喜剧性成份,是更接近生活本真的新体裁。 · 小说在严守可信性的前提下,可以写得“离奇”.菲尔丁强调的是,小说家既是自然的仆人,又是自然的主人,要“能将真实与虚构杂糅在一起,以便把可信的与使人惊奇的部分融为一体”。 · 创作的任务就是描写典型人物,从而揭露他们的真实性质。 三、感伤主义文学 (一)产生 · 感伤主义文学是英国启蒙运动危机时代的产物。18世纪中后期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城市贫富悬殊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矛盾更为尖锐,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怀疑,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茫然。感伤主义正是这种时代情绪在文学中的反映。 · 在英国哲学传统中,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强调人的感情因素、主观感受,反对唯理论的理性中心论,这也促使中小资产阶级知识知识分子沉溺于个人痛苦、哀怨、伤感之中,要求创作上宣泄感情,唯情至上。 感伤主义文学的创始者:撒缪尔¡¤理查生 · 《帕米拉》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1740)在西欧文学史上具有首创意义:它是英语文学中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书信体小说;它开感伤主义心理小说的先河。理查生因此成为英国现代小说奠基人之一。 · 第二部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哈洛》Clarissa; or the History of a Young Lady ( 1747-1748) ,理查生最成功的作品。 《帕米拉》 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2 volumes) · 帕米拉在一有钱人家当女仆。女主人去世后,少东家勾引她。但她操守坚定,任凭他手段使尽,都未得逞。最后他正式提出娶她为妻,帕米拉才同意与他结合。 · 作品深入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代小说。 感伤主义诗歌: 墓园诗派The Graveyard School · 英国感伤主义文学首先出现在诗歌领域。它在18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主要诗人有杨格Edward Young 、格雷Thomas Gray等。 · 这一时期,一些诗人以死、坟墓为题材进行创作,形成风格相近的感伤主义诗人群体,即“墓园诗派”。墓园诗派反对古典主义的唯理至上,着重表现深沉的情感。 · 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以《墓园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1)成为这一诗派的代表。 · 感伤主义诗歌和英国18世纪下半期出现的哥特式小说、复古诗歌等一起促进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感伤主义小说 · 18世纪60年代,感伤主义小说兴起并取代了感伤主义诗歌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 · 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是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感伤主义的名称即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 (1768)而得名。 · 《感伤旅行》写他在英法战争时期取道法国前往意大利的经历。小说主要不是写所见的人物、事件和景物,而是写个人感受和联想。 《感伤旅行》也就成了主人公的意识之旅。作家善于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大做文章”,捕捉瞬间的感受和情绪的无常变化。这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 劳伦斯¡¤斯泰恩的 《项迪传》(1759-1767) · 全名为《项迪先生的生平和观点》,共9卷。 · 该书从形式到内容把由理查生、菲尔丁基本完善的小说规范全部推翻,以一种无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的近乎荒诞的形式出现。 感伤主义小说的特点和影响 · 就总的思想倾向而言,感伤主义小说不同于此前文学中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分野在感伤主义文学中打下了烙印。斯泰恩的《感伤旅行》最突出地表现了“感伤主义”的内涵。在斯泰恩这里,“感伤的”意味着“感情丰富、心灵敏感、个性独特、想象自由”,因此,感伤主义小说的特点毋宁说是“感伤情调”,不如说是对情感和心灵的崇尚,并以此取代对理性的崇拜。在此意义上,感伤主义小说与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等作品一样,都是小说转向内心世界、推崇人的自然情感的宣言书。 · 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小说在规模和影响上虽不及现实主义小说,但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它通过开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人的情感生活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感伤主义又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性、抒情性、对大自然的崇拜都与感伤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感伤主义所开辟的“向内转”的倾向也可以视为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第3节 法国启蒙文学 一、历史背景 · 政治上,法国是西欧封建集权传统的发源地。资产阶级要从强大的王权中分离出来,必须粉碎原有政体。 · 经济上,法国的绝对王权从支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转变为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文化上,法国知识分子通过启蒙运动,系统地构造了新社会的蓝图,形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全面、最彻底的表现形式。 百科全书 · 《百科全书》(1751—1766)的全称是“各门科学,艺术和技艺的据理性制定的词典”,其宗旨是阐明从古至今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和各种科学的分类,反对旧的传统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提倡科学技术,振兴工业,按照理性主义改造人类社会。 百科全书派 · 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二、法国启蒙文学 · 法国启蒙文学直接配合启蒙运动推翻封建专制、创建民主、平等新社会的政治斗争,本身就是这场斗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革命性、战斗性最强,内容也特别丰富。 · 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小说。它既有别于哲学著作,又不同于寓言式的作品。它是通过创造富有寓意的形象和故事,以通俗的语言传达深奥的哲理,使哲理和文学达到水乳交融,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 · 启蒙戏剧: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剧种。它着重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打破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又兼备悲、喜剧的某些优点;能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启蒙戏剧也被称作市民剧或“正剧”。 法国启蒙文学早期作家勒萨日 · 代表作: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Gil Blas) · 小说采取回忆录形式,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西班牙青年的遭遇。全景式地描绘了法国社会。 · 吉尔·布拉斯的形象也成为后世一系列资产阶级“当代英雄”的始祖之一。这部小说以平民作为主人公,标志着法国近代小说开始发生重大转折。 三、四大启蒙思想家 (一)孟德斯鸠 Montesquieu(1689-1755) · 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也是法国启蒙主义哲理小说的开创者。 · 《论法的精神》Esprit des Lois (1748) 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②主张“三权分立”,成为法国大革命独立宣言的指导思想 孟德斯鸠Montesquieu · 文学创作 《波斯人信札》 Persian Letters ( 1721) · it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works of the movement known as the Enlightenment. In this work, through the letters written to and by two aristocratic Persian travelers in Europe, Montesquieu satirized contemporary French politics, social conditions, ecclesiastical matters. (二)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 · 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 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 · 博学多思、才华横溢 思想观念: · 哲学上,他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 · 政治上,他主张开明君主制 · 宗教上,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做斗争,然而他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我也要捏造出一个来。¡±) (三)狄德罗 Diderot (1713-1784) · 启蒙运动的“中坚”。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 · 反迷信、反狂热、反宗教迫害、反专制、反社会不平。 · 博学多能。 · “在此最完善的世界上,万物皆有归宿,此归宿自必为最完美的归宿”; · “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 · “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害处:烦闷、纵欲、饥寒”,“种咱们的园地要紧”。 · 现实主义美学先驱之一,提出“美在关系”的著名命题; · 提出市民戏剧理论; · 哲理小说一: 《修女》La Religieuse,写于1760,出版于1796 · 哲理小说二: 《宿命论者雅克》Jecques le Fataliste etson Maltre 写于1773,出版于1796 ¡°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 《宿命论者雅克》很象伏尔泰的笔法,用漫游体写成的,写雅克和他的主人在路上漫游与对话。 · 开放式的结构; · 哲理小说三 代表作《拉摩的侄儿》 Le Neveu de Rameau (写于1762,法文初版于1823) · 对话体 · 恩格斯称其为“辩证法的杰作” · 一个富有才华但寡廉鲜耻、自甘堕落资产阶级文人形象 性格中的尖锐矛盾及其社会原因 · “这样的精明和这样的卑鄙在一起;这样正确的思想和这样的谬误交替着;这样邪恶的感情,这样极端的堕落,却又这样罕有的坦白” 。 · “我代表了城市中和宫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这恶习对我是自然而然的”,“是和我们同胞的习俗相配合的;并且和我的保护人的趣味相投合的”。 (四)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 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代表,更是法国大革命最直接的精神源泉,也是对当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卢梭是另一个牛顿”(康德) · 思想: · 《论科学和艺术》(1750)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 《社会契约论》(1762) ①“社会契约论” ②“人民主权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人类社会的发展线索是:自然状态——私有制——专制暴力——反暴力 · 提出“返回自然”的思想。 · 人类的自然状态即人类的原始状态,那时的世界是纯洁的,不存在恶。 ·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的简单的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的奠基者。” · 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专制统治。 社会契约 · 启蒙思想家们普遍追求人的自由权利。但这种自由权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无限制的,它必须受人民共同意志的约束。人民共同意志即社会契约。在服从共同意志的条件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从而也都是自由的。否则,个人自由根本无从谈起。 《社会契约论》/又名《民约论》(1762) · 在约定基础上组织社会,“主权在民”,提出了解决专制制度的方案。 Rousseau · 文学代表作: 书信体小说 《新爱洛依丝》(1761) 阿贝拉尔-爱洛伊丝 圣 • 普乐-朱莉-沃尔玛 反封建与树立新的道德规范 崇尚感情,歌颂自然 Rousseau: 《爱弥尔》(1762) · 小说认为:所谓的教育是对人的戕害,提倡保护自然人(不受社会污染的人),主张在大自然中培养儿童的善。 · 法国第一部教育小说。 · 不必用襁褓包裹幼儿,因其妨碍自由活动。 · 要离开城市,居于乡村,接近自然。 · 学生要学一门手艺,以自食其力。 · 要信自然神教,而不信天主教。 Rousseau: 《忏悔录》 卢梭的创作特点 · 歌颂自我 · 崇尚感情 · 热爱自然 · “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 歌德说:“卢梭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五)博马舍 Pierre Beaumarchais (1732-1799) · 法国18世纪最后一位著名的启蒙作家,法国启蒙戏剧最成功的实践者。 · 代表作“费加罗三部曲” Mariage de Figaro · 《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写于1772年,1775年上演) · 《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写于1778年,第一次公演于1784年 · 《有罪的母亲》(1792) 第4节 德国启蒙文学 勃兰登堡门,柏林仅存的城门,是柏林城的标志,德国统一的象征。   公元1753,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 一、社会历史背景 · 政治经济落后,封建割据严重,全国分为三百多个小邦; ·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更为突出。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主要成分是下级官吏、商人、小业主和手工业者,在经济上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以为宫廷服务谋生。 二、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 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导致启蒙运动发生较晚: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 · 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不是进行政治革命,而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来实现民族的统一。启蒙运动局限在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领域; · 启蒙运动中发生了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狂飙突进运动(1770-1785)。 三、十八世纪德国文学的发展分期 · 启蒙运动时期 (1700-1770) 40年代以前,是德国文学的“法国”时期,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在对法国的模仿中逐渐兴起,代表作家莱比锡大学教授高特舍德,试图用法国的古典主义来规范德国文学。 40年代以后,德国真正具有民族内容的文学作品诞生了,奠基人是莱辛。他体现了德国的新文学精神。 · 狂飙突进时期(1770-1785) 狂飙突进运动 · 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德国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 它因当时作家克林格尔创作的剧本《狂飙与突进》(Sturm und Drang,1776)而得名。这个名称蕴含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动力。 这场运动从文学革命的角度,提出了社会改革的强烈要求,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是赫尔德,青年歌德和席勒则是运动的主将。参与者多为市民阶级出身、具有叛逆精神的文学青年,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鼓吹个性,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 · 狂飚突进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赫尔德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与歌德的结识,并合作写出小册子《论德意志特性与艺术》,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宣言书。 · 狂飚突进运动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 狂飚突进运动尊崇的思想: (1)“自然”观——尊重天性; (2)“天才”观——推重精英; (3)民族意识——关注德国问题; · 古典时期(1786-1805) 魏玛古典主义Weimar Classicism:又称德国古典文学,产生在“狂飙突进”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去夺取政治权力,于是在文艺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他们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在艺术上,以古希腊艺术为楷模,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继承启蒙运动的传统,用完美的形式、纯洁的语言,表达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 德国古典文学不是一次文学运动,也不是一个文学流派,更不同于欧洲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文学。它是歌德和席勒十年合作(1794-1805)的结晶。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密切合作,完成了奠定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重要地位的辉煌作品。 歌德与席勒 四、莱辛(1729-1781) · 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德国新文学之父。 · 德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 · 具有渊博的知识,是个学者型的作家。 Lessing的美学论著 《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 为什么同样的题材(特洛亚祭司拉奥孔父子三人被蟒蛇缠死的故事)在诗和雕刻里有不同的处理? · 当时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认为,希腊古典艺术追求的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所谓“高贵的单纯”指的是形式的方面,它要求的是平淡、纯净、无特征、无激烈的变化;而“静穆的伟大”指的是精神或心灵的品质。过分的形式表现有损于美,所以要表现一颗伟大的静穆的心灵,就不能表现动作,而只能以单纯的形式来表现他在精神克制的那一瞬间的平静,显示一种战胜痛苦的超人的精神力量。 · 莱辛以荷马史诗和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为例证明,“哀号”同心灵的伟大并非水火不容。他提出自己的解释,认为拉奥孔在诗和雕刻里的表情不同,根本原因在于,诗和画在摹仿的对象和方式上各有自己的范围和特殊的规律。他认为希腊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不是“静穆的伟大”而是美。 · 通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诗歌可以通过丑来表现真。 · 莱辛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一直混淆不清的“诗即画”的说法,批判了以温克尔曼为代表的宣扬“静穆美”的古典主义艺术趣味。认为艺术应遵循自身特征去反映现实生活,强调文艺中真实感情和行动的重要性,提出表现“有人气的英雄”的艺术理想,就是要通过戏剧来培养德国新型的资产阶级英雄。 这些理论开辟了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道路。 Lessing的戏剧理论 · 《汉堡剧评》(1767- 1769) · 包括对52出剧写的104篇剧评 · 反对模仿法国的古典主义,提倡建立德国民族戏剧 · 提倡写市民戏剧 · 德国文学中最杰出的市民悲剧 五、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 具有世界影响的德国剧作家、诗人和历史学家。德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地位仅次于歌德。 · German poet, dramatist,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dramati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rman theat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in European literature.  Schiller:《强盗》 The Robbers( 1781) · 席勒的成名作。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 “它歌颂了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恩格斯) · 席勒在剧本扉页上引用了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在第二版的封面上还添上了“打倒暴君!” · 人物  · 穆尔伯爵 老贵族 · 卡尔   伯爵长子 · 弗兰兹  伯爵次子 · 爱米丽亚  卡尔的未婚妻 Schiller : 《阴谋与爱情》 Intrigue and Love (1783) · 斐迪南Ferdinand von Walther, the son of President von Walther · 恩格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 其政治倾向表现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歌颂平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肯定斐迪南的叛逆行为,歌颂冲破封建等级制度和观念的纯洁爱情;但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Schiller :哲理诗 · 早期的《欢乐颂》Ode to Happiness(1785) · 以作者崇高的道德境界呼唤人类相亲相爱,勾销彼此仇恨,以善良制服邪恶,提倡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宽容和解,让人们同声歌唱欢乐,传达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的乐观主义精神。 · 席勒的豪迈诗句加上贝多芬的雄壮音乐,使这首颂歌达到了古典人道主义的顶峰,成为真正的自由之歌,传颂于后世。 · 在2007年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举行的欧盟成立50周年庆典上,《欢乐颂》回荡在欧罗巴的上空。欧盟宣布:将贝多芬《欢乐颂》作为欧盟盟歌,表达人类对自由、幸福与大同世界的渴望。    Schiller :叙事诗 · 叙事谣曲是席勒在戏剧创作之外取得的最大文学成就,在世界叙事诗史上享有盛名。 · 1797年“叙事谣曲年”。 · 席勒叙事诗特点是把叙述性、戏剧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 · 他的叙事诗多根据古代传说或神话故事改编,著名的有《潜水者》、《手套》等。 Schiller:美学理论 · 《审美教育书简》(1795) · 席勒批判封建统治的腐败,也不满资产阶级革命的“粗暴”。他从唯心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审美教育实现所谓“自由王国”。 · 他认为,人只有在审美的活动中,也就是在游戏活动中,感性和理性、主体和客体、个人和社会、本能要求和伦理要求这些对立物才能得到统一,达到真正的自由。 · 这自由意味着精神的解放和所谓人格的完美,它将为政治经济上的自由准备条件。 Schiller:美学理论 ·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 · 席勒指出诗人有两种类型:一种诗人和自然现实是协调统一的,他们的诗是素朴的;另一种诗人和自然现实相对立,而又追求和自然现实的协调统一,他们的诗是感伤的。前者多半是古人,后者多半是近代人。前者是现实主义的,直接反映现实;后者是理想主义的,反映由现实提升的理想。 · 一般认为,在文学理论上,席勒是最早运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这两个名词的。 第6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一批新锐的诗人、小说家,大胆摈弃古典主义理想原则和文学规范,突破传统文学的表现范围,驰骋丰富的想象,酣畅地倾诉情感,尖锐地抨击时弊,采用了新题材、新方法,表现出新感受和新理想,一个全新风格的文学思潮诞生了,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 · 从辞源上看,“浪漫的”一词最早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者作为贬意词汇使用的,专指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的英雄美人的故事(即所谓的中古冒险传奇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不符合理性、规范、和谐等美学标准的。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浪漫的”一词也成为了一个肯定性的语汇。 ·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人的主观内心世界,强调想象的作用,语言热情奔放,手法比较夸张。这种创作倾向早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口头创作时期就出现了,但因其不具备自觉性,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运动。 · 作为一个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阶段。它大致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1789法国大革命~1830年前后),这是欧洲封建体制濒临崩溃、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是新的现代社会在阵痛中艰苦降生的时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开始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和封建复辟势力的斗争,成为新的时代的主要矛盾。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 1789年法国大革命 · 1808年,西班牙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 · 1809-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 · 1821年,希腊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 社会基础 · 经济: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 政治:法国大革命的回声 · 思想基础 · 自由主义思潮 ·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社会心理 · 耽于好梦和幻想 · 失落、消极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 文学基础 ·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 · 中世纪的骑士传奇 · 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卢梭的文学) · 狂飚突进运动 · 欧洲民间文学创作 · 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的“反作用”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德国。 · 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第一个浪潮。英国的“湖畔派” 诗人(The Lakers) 、法国的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和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el)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 第二个浪潮从英国的拜伦(Byron)开始,他的诗在1815-1825风靡欧洲,雪莱Shelley、济慈(Keats)紧随其后。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此时成为欧洲的顶峰,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德国的霍夫曼(E.T.A. Hoffmann)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 第三个浪潮发生在法国,以雨果(Victor Hugo)为代表。在这个阶段,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 · 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常以对待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把浪漫主义文人分为两类: · 消极浪漫主义——反对启蒙思想,憎恨法国大革命,有的支持封建复辟。或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宗法社会;或鼓吹逃避现实,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 · 积极浪漫主义——拥护法国大革命,敢于正视现实,既反对封建主义,也批判资本主义本身的罪恶;讴歌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渴望社会变革。 · 这种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缺陷:以政治立场代替了艺术成就,人为地否定了浪漫主义运动中前后两代作家艺术上的有机联系。其实,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在文学的革新和浪漫主义的兴起上起过重要作用;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也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倾向。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主观性 · 抒情性 · 崇尚自然 · 重视民间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 · 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喜欢运用夸张、对比手法 · 以诗歌为主要体裁 第二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 德国早期浪漫派 · 1、艺术的最高法则就是打破一切传统法则,把一切科学、美术、诗歌、音乐熔为一炉,¡°浪漫主义是一种前进的综合文艺¡±; · 2、理性是戕害人类感觉和认识能力的,艺术的基础是热情而不是理智; · 3、物质世界是不够令人满意的,只有从梦幻中、灵魂中、童话世界中才能找到精神的乐园; · 4、浪漫化就是¡°给普通的东西赋予崇高的意义,给平凡的东西披上神秘的外衣,使熟知的东西恢复未知的尊严,给有限的东西以无限的外观。¡± · 5、中世纪是最富于神秘感、象征感和诗意的时代,文艺应从中世纪的宗教文艺中获得新生。 耶拿派作家 · 诺瓦利斯 · 代表作散文诗集《夜的颂歌》(1800) · 主题是歌颂死亡、赞美黑夜。海涅称诺瓦利斯为“死亡诗人”。 · 这是一部“走向内心”、充满遁世思想和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 《夜的颂歌》(其三) 从前,当我流着辛酸的眼泪   当我沉浸在痛苦之中,失去了希望,我孤单单的站在枯干的丘冢之旁,丘冢把我生命的行姿埋在狭窄黑暗的地室里,从没有一个孤独者像我那样孤独,我被说不出的忧心所逼,颓然无力,只剩下深感不幸的沉思   那时我是怎样仓皇四顾,寻求救星,进也不能,退也不可   对飞逝的生命寄予无限的憧憬   那时,从碧蓝的远方,从我旧日幸福的高处降临了黄昏的恐怖   立刻撕断了诞生的纽带   光的锁链   尘世的壮丽消失了,我的忧伤随之而去   哀愁也一起流入一个新的神秘莫测的世界   你,夜的灵感,天国的长眠降临在我的头上   大地缓缓升起;地面上漂游着我那超然新生的灵性.丘冢化为云烟,透过云烟,我看到我的恋人那娇媚的容貌   她的眼睛里栖息着永恒   我握住她的手,眼泪流成割不断的晶莹飘带.千年的韶光坠入远方,像暴风雨一样   我搂住她的脖子,流下为新生而激动的眼泪.这是在你、黑夜中的最初之梦   自此,我获得了对夜空、天光、恋人的永恒不变的信仰。 · 蒂克 · 短篇童话小说《金发的艾克贝尔特》Blond Eckbert (1797) · 这篇童话小说的主旨在于赞美与世隔绝的“林中静寂”。它告诉读者,如果盲目地寻求尘世幸福,最终必然导致毁灭。 · <> 德国后期浪漫派 · “海德尔堡派” The lHeidelberger School · 刊物《隐士报》   · 以阿尔尼姆Achim Arnim和布伦塔诺Clemens Brentano为中心,他俩合著《男童的神奇号角》(民歌集)。 · 格林兄弟 ·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4),即《格林童话集》 德国后期浪漫派 · 柏林浪漫派 · 包括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沙米索、艾辛多夫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1788-1857等几位作家。 · 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也属于柏林浪漫派。 E. T. A.霍夫曼 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 · 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 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在德国的一位伟大天才。 · 他身兼作家、音乐家和画家,然而一生坎坷潦倒。他的最大成就在于小说创作。 · 在德国文学史上,除歌德、海涅之外,霍夫曼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作家。 短篇小说集《卡洛特式的幻想故事集》Fantasy Pieces in the Syle of Callot(1814—1815) · 童话小说《金罐》The Golden Pot · 设置了两个世界——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幻想世界中的美和善来对照现实世界中的丑与恶。现实世界是“有限”的世界,人们整日为追求金钱、权势、名誉和地位而奔波,超脱不了“有限”的视野。而幻想世界是“无限”的世界、诗的世界,只有摆脱了庸俗习气的“热情人”才能进入幻想世界。 ·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成功地采用“变形”手法,充分体现了霍夫曼小说的怪诞特色。 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 The Serapion Brethren (1819—1821) · 小说集的结构模仿薄伽丘的《十日谈》:四个爱好艺术的青年每周聚会一次,各自朗诵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故事。故事与故事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四个青年自称谢拉皮翁兄弟,实际上就是霍夫曼心目中的“热情人”,他们借助讲故事逃脱现实,进入幻想境界。 · 小说集中的《法隆矿山》、《胡桃夹子和鼠王》、《选择未婚妻》和《封·丝蔻黛莉小姐》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品以荒诞离奇的故事、光怪陆离的描绘、鲜明生动的形象反映了19世纪初期德国的社会现实,辛辣地讽刺了社会庸俗习气和黑暗势力,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的追求。 · 历史小说 《封¡¤丝蔻黛莉小姐》Das Fräulein von Scuderi (1819) ,巧妙地采用了心理外化的手法 。 · 长篇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Die Elixiere des Teufels(The Devil's Elixirs)(1815-1816) 创作特色 · 首先,他的作品常常将现实社会和幻想世界紧密交织,运用鬼怪题材和荒诞离奇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丑恶的现实,同时借助超验的神秘力量来惩恶扬善,以艺术家的幻想世界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 其次,霍
本文档为【十八世纪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31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9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2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