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举报
开通vip

美学复习笔记导论 1.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先秦楚国的五举论美《国语》,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乐论》美学的专门著作。毕达哥拉斯最早谈到美学问题,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美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说)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诗学》首先从文艺实践的角度提出了美学理论。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①劳动创造美、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②肯定审美主体的作用.③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2. 美学的研究对...

美学复习笔记
导论 1.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先秦楚国的五举论美《国语》,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乐论》美学的专门著作。毕达哥拉斯最早谈到美学问题,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美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说)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诗学》首先从文艺实践的角度提出了美学理论。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①劳动创造美、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②肯定审美主体的作用.③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2. 美学的研究对象:①以美感或艺术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传统美学的两大流向。②综合的观点: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教育等。 3. 美学的研究方法:①方法论原则。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和审美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探讨。研究美学的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具体方法。(艺术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证的方法等) 第一章 美论 美,是美学的根本范畴或叫做“元范畴”它涵盖了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丑、崇高、戏剧性及其他的美的特征的共同点。 一.美的探索: ⑴古希腊和古罗马:①毕达哥拉斯学派——美作为一种宇宙和谐,是衡量存在的和谐性与真实性的尺度。“黄金分割率”是艺术家们当做摩仿自然的法则,把自然之美(人体美)当做美的最佳范本。②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有害则丑。将世界分为三个等级:理事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摹仿说)。看到了美的本质与现象的区别,要求突破感性现象的束缚。③美是事物的客观世界。 ⑵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毕达哥拉斯、莎士比亚;伏尔泰、狄德罗;休谟、博克。——美是否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 ⑶古典美学:①康德—美是沟通真与善的桥梁。②黑格尔—美是理性的感官显现。(在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考察美;从历史主义出发考察美的本质;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考察美)③费尔巴哈—人与自然的结合为美。④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看到了现实美本身;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从人本主义出发,以人为本) ⑷三个论美的模式(美的理论观念): ①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达芬奇、博克。此模式开出了后世“自下而上”研究美的理论的模型。(一个方向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形成一种“技术美学”。另一个方向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精神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学——主要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和人格论等。精神分析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 主张—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和深层动因。佛洛依德——美的本质的“性欲升华说”。 ②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本质。将美与美的本质区分开来。柏拉图、普洛丁。 ③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美是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二.美的本质: ⑴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柏拉图(美在理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毕达哥拉斯(美在比例和谐)、亚里士多德(美在体积和安排)、费尔巴哈(美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社会生活的本质基础就是劳动。第一次从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揭示出美的基础即社会生活的本质。使美成为了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界说:(人与自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两大要素,社会关系的首要和基本关系)改造外在自然界和自身。①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②萌芽状态的劳动中,人的身体器官、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系列的生理变化。(手脑的进化)。(工具的使用和进化过程:天然石块和木棍—爪和牙修整简易工具—借助中介物制造木类工具—打造石器的诞生。)③在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⑵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马克思对现实自然界的社会特征所作的哲学概括。)“自然人化”是马克思“历史自然观”开始形成的标志,是他开始走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②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于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自然界可分为:自在自然(时间永恒空间无限的原生自然界)和人化自然(时空有限的现实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人”是由“自”的转化而来的。转化基础为——实践劳动。(“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 ⑶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①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②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具备审美素质)人类的感官特性有: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艺术创造了人类社会。 三.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范畴。审美关系的基本规定性: ⑴审美关系的基本(本质)内涵: ①.审美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②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同世界的两大关系: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又可分为:认识关系(认识对象世界的外貌、本质、联系、规律等真实情况及其对人类的意义——合规律性)、功力关系(对象的存在与人的实质需要之间的关系——合目的性)、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审美是求真能力和求善能力的综合运用) 审美直觉: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区关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融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自由运用:是超越了认识的具体概念性,以合乎对象规律的“美的规律”,以“想象、直觉”等历史地形成的感知方式来自由的构造、体验对象。 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但以认识关系为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某种认知。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 审美关系 功利关系 对应双方: 对象的美、主体的情 对象的善、主体的意志 活动目的: 关照对象求的精神享受与充实 占有、支配、消灭对象 性质 : 分享性 功利性 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联系:①发生学角度讲,人类的实用功利活动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与其他的世界建立起审美活动的基础。②功利关系本身的内涵也在历史地丰富着。 ⑵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宏观):①个体性和集体性。②民族性。③阶级性。(最具综合属性的是——历史性) 第二章 美感论 1.“美感”是美学理论的关键。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有:审美能力、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 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审美感受是美感形成的基础,是审美意识系统的核心。) 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①美感的根源曾让人困惑。②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人类劳动与动物生产的根本不同在于人类能制造和运用工具。)③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时代性、民族性、个体性、共同性)(美感的时代性,是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共同性的原因: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人类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具有代表性。) 二 美感的心理结构 1.美感的心理机制:智力——认识——真 意志——行为——善 情感——感受——美 智力和意志对美感活动的协同作用、美感活动中的情感运动方式: ①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智力机制(客观规律的内化)是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将客体的规律内化于心灵的结构形态。②意志机制(社会理性在人类心灵中的凝聚)与行为活动。③情感机制和审美活动。总之,美感就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机构(以美启真)和意志结构(以美向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 2.美感的心理结构:①双重的动态结构(自我实现功能在精神活动领域的发挥)。②即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 三 美感的特征 1.康德的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模态”,从四方面对美感心理进行了分析,称为“审美四契机”:①“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②“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③“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④“模态”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美是道德的象征,“依存美”是美的理想。提出“二律背反”)(审美不涉及欲望、功利和伦理的善,但又与欲望和道德感相关,产生类似的快感;它不是在概念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但又符合目的性。) 2.康德的审美心理特征:①直觉性(审美活动中最普遍的现象):形象的直观性;瞬间生成性。②愉悦性。(美感最鲜明的特征,美感心理形成的一种总体效应)。马洛斯吧人的需要划分为7个层次(低级到高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③超越性 四 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美感,作为主体的审美感受而言,是以健全的生理机制为基础的。心理活动要素包括:感知、表象、想象、心境、情绪和理解等。 1.美感的生理基础:①美感的生理表现(体态变化、外貌表现)。②美感的生理发生(人的感觉系统和大脑)。人的感受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 2.美感的心理要素(美感心理过程的基本构成成分): ①感觉和知觉(通称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生物有机体与环境建立心理联系的初级形式。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外在属性的完整的和综合的反映,包含着以表象记忆为特征的人的过去的经验,并与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相联系。 感知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在: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审美感知注重形式的表情性。 ②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当前的感知事物回忆起有关的事情,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是经验主义美学派解释审美心理的核心观念)。可分为:相似联想(在人的经验中对那些在性质上相近和相似的客观事物形成联系,如:月圆到团员、蜡烛到垂泪、花木凋零到红颜老去)、接近联想(在人的经验中对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客观事物形成联系,如:苏州到园林、重游故园的联想)、对比联想(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系,可以强化对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如:黑暗到光明、草木萧索到繁花似锦) ③情绪和心境(情感的基本表现形态)。直接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 ④理解(理解,是主体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把握和理解出客体对象的本质联系。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审美理解可有三层:对不同“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和技法等的理解;对形式中融合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审美是一种心理距离的把握) 审美理解的特殊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模糊多义,意味无穷 ⑤期待、意象、记忆、通感等。(通感,即通觉或连觉,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挪移、转化和渗透现象。感官到感官的变化。如:清朝诗人严遂成的《满城道中》风随柳转声皆绿。 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 美的形态是美的本质的具体表现。美的形态包括:存在形态(领域,表现范围);表现形态(范畴,观念属性) 一.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 ㈠自然美 1.自然美的形态: ①奇险美——冷人产生惊心动魄的感觉。悬崖峭壁、惊涛骇浪、雷鸣电闪 ②壮丽美——给人以胸怀开阔的感觉。辽阔的大海、旭日东升、夕阳晚照 ③幽静美——幽谷溪流、空山鸟鸣、浓荫翠盖等景色配以优雅的人文景观,令人觉得似在“世外桃源”之中。 ④秀丽美——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山清水秀、雨后彩虹。 2. 自然美的产生: ①在于自然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 ②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之中。 ③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黑格尔首次以自然的发展来论证自然美的历史发展进程,把自然美的发展分成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阶段。 3.自然美的特性:①存在于其客观性。(风景、植物、动物)。②存在于其形式感。形式感—大自然之基本外形唯一作用于人的精神、感觉的能力。(纯粹的自然美,即是自然物的形式美) ㈡社会美(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 1. 形象美: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人体形象美的八大要素。(99页) 审美理想是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是人进行自由创作的精神动力;使人的自由创作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系一切美好的事物。 2. 内在美: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美。 形成条件:善是首要条件;知识;人的能力、性格、气质等;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 3.生产劳动美:生产过程中体现的美,包括生产活动美、生产工具美、劳动产品美等。 4.社会变革美: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 ㈢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 1.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和基础,原因有:①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②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③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2. 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①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②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雅、更典型。 ㈣科学美: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等特性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科学美属于第一性的美,是科学研究的一种精神动力。 ①科学美的特性:主客观的统一性;科学美与科学真之间的辩证统一性。 ②科学美的原则: 简洁性(指构建理论话语时的一种原则,旨在追求科学理论的简单形式和深广内涵的统一,从而使科学理论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美感); 新奇性(指新的不平常的发现或理论在想象中引起的一种乐趣,科学家的心灵因此感到一种愉快的满足。理论的新奇性来源于科学思想的独创性和科学方法的新颖新从而导致科学理论的奇异性); 对称性(指以解释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表现大自然所蕴藏的优美秩序为特征,是逻辑的正确性和构造的严密性的体现。) 统一性(将许多分散的东西统一起来,给人以美感。) ㈤技术美:“迪扎因”理论所研究的美,包括生产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劳动产品的美。所谓“质量效果”,包括外形的美观、使用的舒适等。 1. 技术美:从功用和审美相统一的观点,研究对象环境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全面评价的基本原则。目的:从科学技术革新和对社会的道德改造、审美改造相组合的观点,解释和阐明对象环境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本质力量是美的源泉。 2. 技术美的要求:①光线和色彩(三原色:红、黄、蓝。达芬奇认为,黑色在阴影中最美,白色在光亮中最美,青、绿、棕在中等阴影里最美,黄和红在亮光中最美,金色在反射光中最美,碧绿在中间阴影中最美);②声音(降低噪音,是技术美学普遍采取的措施;绿化环境);③劳动时的动作与姿态(工作时动作的节奏感;两手操作时的协调有序) 二.美的表现形态(上)(审美范畴):崇高、优美、丑、悲剧性和戏剧性 ㈠崇高(壮美):指对象的一种审美属性,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品之中,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是对象具有的“不平凡、伟大的”独特审美属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惊心动魄之美。 1. 美学史上的崇高 2. 崇高的审美特征:①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活得审美价值。③自然界以不平凡的态度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感 3.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崇高进行反映和创造的产物。雄伟、规模大、巍峨,是反映在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 4. 崇高的审美作用:激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鼓舞人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㈡优美 1. 特点: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2.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优美与崇高本质上的共同点。(130页) 三.美的表现形态(下) ㈠丑: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均匀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乏或不可能性。 丑的审美本质划分界限:a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b审美范畴的丑和道德范畴的丑;c与美相结合、相对照、相转化的丑和游离于美之外的丑的界限;d艺术内容的丑与艺术形式的丑的界限;e以肯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和以否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的界限。 1. 艺术中的丑的来源: ①有些丑的形象外观包蕴着美的意趣与理想,通过形象本身外丑和内美的强烈对比而产生审美效果。如:《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 ②以丑为题材,真是的展现出丑的事物必然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以否定的态度对其加以表现,寄寓美的理想,从而使丑的题材具有审美价值。如:罗丹的雕塑《老女》、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2.美学史上对丑与美之间关系的论述。(136页) 3. 关于审丑的问题:①现实生活中的丑,是作为美的异化、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着(美是个体生命形式所展示的自然和人类整体生命活动合乎规律的发展;丑是整体生命形式的瓦解、停滞、破裂和衰亡)。②审美范畴的丑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丑。③应将有条件产生审美价值的丑和无条件产生审美价值的丑区分开来。④丑依附于美而获得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审丑即是审美(丑是美的积极的对立面,是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异化)。⑤承认丑在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中的丑进行肯定。(艺术表现丑是为了否定现实中的丑,从而将丑作为激发和突出美的有力手段。) ㈡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的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由痛苦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如:《哈姆莱特》、《俄狄浦斯王》、《红楼梦》等 1.悲剧性美感的类型: ①源于代表社会先进思想的正面人物因时代因素、对手条件或自身局限而导致的失败和毁灭。②源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他们具有人类的美德,但在不平等是社会里具有的失败的命运。③源于落后人物的英雄行为的悲剧。他们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误以自己的错误行为当成正义行为。 2.悲剧美感的产生:(艺术作品的悲剧性因素,是社会生活中悲剧性事件的集中概括,是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艺术产物,它通常表现的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悲哀。) ①博克:痛苦在人心中唤起了怜悯,人在观看痛苦中获得快感。 ②休谟:来自于悲剧的形式美。人在感受痛苦与怜悯之后,更能敏锐的感受到音调的和谐与诗句的优美。③立普斯:同情主人公的同时,感到自己同样受难,实际上是参与分享主人公的情绪。④桑塔耶纳:看到别人的不幸而感到快乐,庆幸自己逃脱了类似的灾难。 3.悲剧性美感的实质:(悲剧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它能够唤起人的崇高感) ①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②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③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㈢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在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鲁迅认为它源于“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即指对违背客观规律的荒谬现象进行审美反映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 1.喜剧性美感的特征:①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如《堂吉诃德》②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刘三姐》③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2.喜剧性美感的类型:a机智 b讽刺 c幽默 第四章 艺术美论 一.何谓艺术: ①再现说与表现说。(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创造问题的一对基本矛盾)代表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摩仿说。②现代的多元理解:a“有意味的形式”说(找到艺术的基本性质,将艺术品与其他一切物品区别开来)代表人:克莱夫.贝尔;b“艺术符号”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代表人:苏珊.朗格;c“生产技术说”(艺术是一种生产美的价值、创造美的技术活动)代表人:竹内敏雄;d艺术本质否定论(艺术是一个无统一性、无法下定义的概念)代表人:莫里斯.韦兹。③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式和审美的精神生产。代表人:马克思。 1.艺术美的内涵: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式。 2.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了艺术创作技巧的发展。 3.艺术美的特点:①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②最大限度突破时空的限制。③鲜明形象性。④强烈情感性。⑤特殊愉悦性。⑥丰富想象性。 4.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①艺术美集中地展示了现实中的美,并善于化丑为美。(眼中之竹)②艺术美全面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理想。(胸中之竹)③艺术美典型性地呈现了美的艺术形象,及美的意境。(手中之竹) 二.艺术类型的划分: ㈠艺术类型——一般与个别的中介。 ㈡种类与风格——艺术类型的两翼(艺术种类现象—客观因素;艺术风格现象—主观因素) ㈢艺术的基本风格类型:⒈主观表现风格和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和阳刚崇高风格(《春江花月夜》—《蜀道难》)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李商隐—白居易)4.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静夜思》—《蜀道难》。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复创意风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6.规范严谨风格与自由舒放风格(罗马建筑—哥特建筑) ㈣艺术分类研究中的两种倾向(艺术风格类型;艺术种类类型)与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 1. 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 ①本体论或叫存在论分析模式(以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存在方式为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进行划分):艺术=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时间艺术(舞蹈、) ②心理学分析模式(按照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方式和感知途径的不同进行划分):艺术=视觉艺术(建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戏曲)+视觉—听觉艺术(舞蹈、) ③符号学分类模式(按艺术所使用的审美符号的不同类别进行划分):艺术=再现性艺术(绘画、雕塑)+表现性艺术(音乐、建筑)+再现—表现性艺术 ④功能论分类模式(以艺术在社会生活和审美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艺术=单功用艺术(审美性非实用目的艺术)(绘画、雕塑)+复功用艺术(物质性实用目的艺术+精神性实用目的艺术)(建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 三、艺术的基本种类: 艺术的自然体系特点:①时代性。(艺术的自然体系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②民族性。(艺术自然体系与民族特有的艺术类别的构成密切相关) 1. 造型艺术(美术:空间、视觉艺术):a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法b绘画c雕塑d建筑e实用—装饰工艺美术 视艺术2. 演出艺术(舞台艺术或表演艺术):a舞蹈b音乐c喜剧d曲艺e杂剧 3. 语言艺术(文学):a诗歌b小说c散文d网络文学 4. 影像:a摄影艺术b电影艺术c电 第五章 审美论 一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 ㈠审美活动的意义:①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②审美活动为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③审美活动影响着美的创造。④审美是通往艺术的人道主义之途。(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中写道:a是艺术形式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b是审美与艺术具有“反拜物化使命”。) ㈡审美方式或美的接受方式:①日常式审美(为审美或消闲;本身就是一种日常生活)②鉴赏式审美(自觉的审美方式,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的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③研究式审美(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二.审美过程与特征:(以鉴赏式审美为例) 1.审美过程:a审美注意(主体被客体吸引)b体验(客体的展开,主体对展开的经验和理解)c品味(对美的整体意识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d领悟(对人生之理豁然通达、洞明)e净化(受到激励与鼓舞,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升华精神境界。) 2.审美欣赏的特点:①超越性(四个方面:利害关系、使用目的、物我的超越、主客之间的心理距离感)②想象性(基本功能:a活化审美对象b解释审美欣赏对象c补充、丰富审美欣赏对象)③情感性④个人性 三.审美批评: 是艺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审美批评是批评与判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它的心理活动基础是:理解与反思。 1.审美接受的高级形态:审美批评主要是对某个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批评性理解和评价。前提条件是主体对艺术品和自然景物的接受、欣赏,只有在反复的观察、倾听或阅读之后,接受者才能进行审美鉴赏。 2.审美批评的特征与种类: ①印象式审美批评(客体对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强调个人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的重要性。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系和丰富的想象力)②形式主义审美批评(主要注意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③背景主义审美批评(包括艺术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批评) 3.审美批评的过程:①描述(还原填充,将主体在艺术体验过程中情感意念的空白点、未定点以及艺术品的形式意味等,用审美概念表述出来的过程)②解释(理解分析,分两类:审美效果的解释;对审美判断的证明)③评价(审美评判,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批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作出评估,褒贬判定。评价活动分为五个阶段:a确定审美立场和评价标准b研究作品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价值c指明艺术作品审美形式的价值d探讨艺术构思的价值e最后在总体上给予评价。审美标准:能使我们较全面的感受、较深刻的认识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赋予现实生活中那些触动我们最深的、使我们获得最大快乐的东西以某种形式和秩序,对生活较完整、彻底、和深刻的表现。) 第六章 美育论 ㈠美育的由来:德国席勒首先提出《美育书简》“一部审美教育宣传书”。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六艺”——礼(仪式、行为方式)、乐(音乐、舞蹈)、射、御、书(书法)、数。礼乐教育包括两点:“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 2.中国近代美育思想:a“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思想。代表人:梁启超b纯艺术教育的美育思想。代表人:王国维(为文学而文学)c“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代表人:蔡元培(德、智、体、美、育相结合)(实施方法: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 3.西方古、近代美育思想:a柏拉图的美育思想(对身体进行体育教育,对精神和灵魂进行音乐教育。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首倡者)b席勒的美育思想“狂飙突进”运动,提倡个性解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㈡美育的定义(有四种观点):a美育就是完人教育(源于“人性论”,人可以通过游戏将人性中已经处于分裂的感性与理性重新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克服感性欲求和理性规定,使人精神解放和审美的人。代表人:卢梭、席勒)b美育就是关于美的价值的教育和艺术教育(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能澄清、强化和解释生活,给人带来美的宁静,表达热情和崇高的精神)c美育就是美学理论的教育(美育就是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理论的教育)d美育即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感性、情感,净化人的灵魂,强调它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生的提升作用。代表人:蔡元培、朱光潜)。 书本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宗旨)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二.美育的任务和功能: ㈠美育的任务: 1.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以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一种直观感悟能力。审美感知是对审美对象具体性特征的反映,通常涉及到审美主体的情感判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感官。培养的方法:a感知审美特性b提高感知的敏锐性c培养艺术历史感d培养对审美对象的统摄力。 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一切艺术最根本和最大限度的魅力是激发人的美感。 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创造力是一种对美的自我表现,是个体的人创造美的能力。 ㈡美育的功能:a陶冶情操(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是美育的基本功能)b开启智力(对审美对象形式及其以为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人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c以美储善(使人的良知良能得到积累和增储,凝聚、积淀为自由的道德心理结构模式,让人更加纯真善良。) d以美塑形(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化人的体型和塑造劳动产品与生活环境的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工艺美;人的美) ㈢当代社会的美育:1.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启悟。2.对人格境界的提升3.推动达至=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㈣美育的实施:1.家庭美育(致力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2.学校美育(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课堂美育和课外美育3.社会美育。特点:借用可感的物质媒介来造成一种社会的精神文化气氛,通过感性薰陶的方式渗入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包括:社会的精神生活(人伦关系、道德习尚、审美风范和文化遗产等)、精神生活(历史名胜古迹、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设施、居住工作环境等)社会美育的途径:a社会文化设施的美育b社会环境的美育c社会日常生活的美育。4.企业美育。是一种企业的审美文化素质培养,着重于启迪企业人的心灵智慧和创新思维。主要任务是:从审美文化方面研究人的精神境界、人际关系、企业活动、企业形象及企业文化活动等问题。目的:为企业建立一种富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审美文化,具有直接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使企业人热爱企业和生活,按照美的规律来组织、安排企业活动。还可以转变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等。
本文档为【美学复习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68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1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01-20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