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 张国忠

宏观经济学讲义 张国忠

举报
开通vip

宏观经济学讲义 张国忠 1 宏观经济学讲义 张国忠 第一章 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及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 说明:⑴一个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⑵必须是在计算期内生产的产品,其它时间生产的产品不能计 入。⑶必须是生产的物质产品与劳务,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能计入。⑷计入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 的价值不能计入。⑸为市场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才能计入,自产自用的产品不能计...

宏观经济学讲义 张国忠
1 宏观经济学讲义 张国忠 第一章 宏观经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及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 说明:⑴一个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⑵必须是在计算期内生产的产品,其它时间生产的产品不能计 入。⑶必须是生产的物质产品与劳务,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能计入。⑷计入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 的价值不能计入。⑸为市场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才能计入,自产自用的产品不能计入。 GDP=∑(P×Q)= P×Q 最终产品:直接使用,无需再加工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 中间产品: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例:从农民生产棉花到服装卖给消 费者,核算 GDP 时只计算增加值或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 2.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名义 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GDP。 实际 GDP:按基年价格计算的 GDP。 关系:实际 GDP=名义 GDP/物价指数 3.人均 GDP:按人口平均计算的 GDP。 4.国民原则与国土原则 国民原则:以国民产值作为计算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结果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土原则:以国内产值作为计算标准,结果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 与 GDP 的关系:GNP=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支出 5.绿色 GDP:绿色 GDP =GDP-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二、GDP 核算 1.GDP 核算表 总需求(AD) 总支出(E) 总供给(AS) 总收入(Y) 个人消费支出(C) 国内私人总投资(I) 购买厂房设备 购买住宅 企业存货变动 政府购买(G) 净出口(出口-进口)(X-M) (产值=销售额+存货变动,收入=产值-外购原材料) 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税 利润 社会保险税 间接税 股息和红利 折旧 未分配利润 表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和劳务支出。 总投资=净投资(增加设备)+重置投资(更新设备,总量上看等于折旧) 存货视为企业购买自己的产品。存货包括自愿存货(计划存货)和非自愿存货(非计划存货)两种,理性的 厂商会通过对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适时调整,使存货量基本上等于自愿存货量。 政府购买,包括政府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购买、政府雇员工资,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 TR 已转 到个人消费支出 C 和国内私人总投资 I之中,为避免重复计算,此处不予计入)。 净出口。在实际统计中,进口货物的购买已包含在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G) 2 之中,为避免重复计算,这里应减去。 生产要素的价格(租价,即买使用权的价格),劳动的价格—工资;货币资本的价格—利息;土地的价格— 租金。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所得收入的总和,就是国民收入。 折旧: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补偿设备消耗的部分。 间接税:对卖者所征的税,通过加价转嫁给了买者,实际上是间接对买者征税。 2.GDP 的核算方法 ⑴支出法:即 GDP 核算表左边的计算方法。GDP=C+I+G+(X-M) ⑵收入法:即 GDP 核算表右边的计算方法。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消费+储蓄+税收=C+S+T ⑶部门法(增值法):按部门加总计算增值的方法。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及其核算关系 ⑴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 ⑵国内生产净值(NDP):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净产值。NDP = GDP - 折旧 ⑶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所得收入的总和。NI = NDP - 间接税 ⑷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 国民收入 - 公司未分配利润 - 企业利润税 - 社会保险税 + 政府转移支付 +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国债 利息 ⑸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收入,即个人收入纳税以后的余额。PDI = PI – T。个人可支配收入 = 消费 + 储蓄=C+S 广义国民收入(Y)包括 GDP、NDP、NI、PI 等经济指标。 第二节 “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一、总需求和总供给 1.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 ⑴总需求: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AD),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E) 来表示。E=E(AD)或 E(AD)。 ⑵总供给: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AS),用出卖最终产品和劳务所得的 总收入(Y)来表示。Y=Y(AS)或 Y(AS)。 ⑶潜在总供给(ASF):充分就业且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时的总供给。 2.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⑴一般关系 从 GDP 核算上看,买者的支出就是卖者的收入。所以,AD=AS= P×Q,其中,AS=f(AD) 或 Y=f(E)=f(AD)。 从决定关系上看,是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支出决定总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进行产量和价格调整,以消除生产和销售之间任何脱节— —这就是说,需求的变动引起 P 和 Q 的变动。由于一国的总生产量受其由资源数量和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制约,所以,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 P、Q 变动就与该国的资源利用程度有关: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距自己 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总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 Q 的变动;而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总 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 P 的变动。 ⑵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 萨伊定律: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由于在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市场上,价格、利率、工资等有灵活弹 性,市场价格机制能够自动调节供求量以实现均衡。 凯恩斯定律: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由于存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在决策时会举棋不定,从而导致价格、 利率、工资的刚性(或粘性),使市场经济难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需要政府用干预经济的主动数量调节补价格 自动调节之不足,以增加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⑶最优宏观经济状态:AD=AS= ASF 因为 AS 总是由 AD 决定并且总是与 AD 相等,所以,AD=AS= ASF可简化为:AD= ASF。通常所说的总需 求大于总供给、或小于总供给,指的是 AD<ASF或 AD>ASF。 3 分析:AD= ASF,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AD<ASF, 失业,萧条; AD>ASF, 通货膨胀。 二、两部门经济的收支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1.两部门经济的“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两部门经济是仅有家庭和企业的经济,其“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金融 E(AD)——P×Q——Y(AS)——C+S——C+ I——E(AD) 核算段 分配段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 E(即总需求 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 ×Q)形成总收入 Y(AS),总收入经过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 E(AD),总支出 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 这个循环流转不已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线,也就是“一线两段”分析模型中的“一线”。在两部门经 济中,E(AD)——P×Q——Y(AS)为核算段,Y(AS)——C+S——C+I——E(AD)为分配段。 注意:在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可支配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包括货币窖藏,银行存款,购买股票、 债券、保险单等。 2.核算段与收支恒等式 E(AD)——P×Q——Y(AS) Y=f(E),或 AS=f(AD)。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C + I = C + S 这就是收支恒等式。 两边去掉 C,则: I = S 这就是两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把一国一定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购买支出加总求出总支出即 E(AD)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支 出法;而把一国同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加总求出总收入即 Y(AS)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 收入法。收支恒等式就是总支出流量和总收入流量之间的恒等关系。因为买者的支出就是卖者的收入,这一恒等 式总是成立的。在总支出流量(产品流量)中,除了用于消费部分外,其余都是用于投资;在总收入流量中,没 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是储蓄。由此得出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核算意义上看,任何时期内,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 蓄必然相等。 3.分配段与经济均衡条件 计划消费 计划储蓄 计划投资 E(AD)——P×Q——Y(AS)——C + S——C+I——E(AD) 核算段 分配段 两部门经济中,在分配段上,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 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 入两部分。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C+S 经过再分配变为 C+I。C+I 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 E(AD)。 分配段中 E(AD)与 Y(AS)的数量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I>S,则 E(AD)>Y(AS),经济扩张。 第二种情况,I<S,则 E(AD)<Y(AS),经济收缩。 第三种情况,I = S,则 E(AD)=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均衡状态。 I = S 为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分配段中,当 I = S 时,C + S= C+I,因为 Y(AS)= C + S,所以 Y(AS)= C+I,故 Y= C+I 也是两部门经济的均 衡条件。 三、三部门经济的收支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1.三部门经济的“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经济,其“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4 政府预算 E(AD)——P×Q——Y(AS)——C+S+T——C + I +G——E(AD) 核算段 分配段 2.核算段与收支恒等式 金融 E(AD)——P×Q——Y(AS) Y=f(E),或 AS=f(AD)。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C+I+G = C+S+T 这就是收支恒等式。 两边去掉 C,则: I+G = S+T 这就是三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3.分配段与经济均衡条件 计划消费 计划储蓄 计划税收(政府收入减去政府转移支付,T=TA-TR) E(AD)——P×Q——Y(AS)——C+S+T——C+ I+G——E(AD) 核算段 分配段 计划投资 计划政府购买 三部门经济中,在分配段上,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 Y(AS),首先分为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 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政府收入(总税收 TA)变为政府净税收 (T)和政府转移支付(TR)两部分,转移支付又加到消费和储蓄上。这样,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 C+S+T 三部分。 之后,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净税收(T)转化为政府购买(G),经过再分配过程变为 C+I+G。C+I+G 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 E(AD)。 分配段中 E(AD)与 Y(AS)的数量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I+G>S+T,则 E(AD)>Y(AS),经济扩张。 第二种情况,I+G<S+T,则 E(AD)<Y(AS),经济收缩。 第三种情况,I+G = S+T,则 E(AD)=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均衡状态。 I+G = S+T 为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分配段中,当 I+G = S+T 时,C+S+T = C+I+G,因为 Y(AS)= C+S+T,所以 Y(AS)= C+I+G,故 Y= C+I+G 也 是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四、四部门经济的收支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1.四部门经济的“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和国外部门在内的经济,亦称开放型经济,其“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如 下所示: E(AD)——P×Q——Y(AS)——C+S+T——C+ I+G+(X-M)——E(AD) 核算段 分配段 2.核算段与收支恒等式 E(AD)——P×Q——Y(AS) Y=f(E),或 AS=f(AD)。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C+I+G+(X-M)= C+S+T 这就是收支恒等式。 两边去掉 C,则: I+G+(X-M)= S+T 这就是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3.分配段与经济均衡条件 计划消费 计划储蓄 计划税收 净出口 E(AD)——P×Q——Y(AS)——C+ S+T——C+ I+G+(X-M)——E(AD) 核算段 分配段 计划投资 计划政府购买 5 分配段中 E(AD)与 Y(AS)的数量关系与核算段中不同,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I+G+(X-M)>S+T,则 E(AD)>Y(AS),经济扩张。 第二种情况,I+G+(X-M)<S+T,则 E(AD)<Y(AS),经济收缩。 第三种情况,I+G+(X-M)= S+T,则 E(AD)=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均衡状态。 I+G+(X-M)= S+T 为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分配段中,当 I+G+(X-M) = S+T 时,C+S+T = C+ I+G+(X-M),因为 Y(AS)= C+S+T,所以 Y(AS)= C+ I+G+ (X-M),故 Y= C+ I+G+(X-M)也是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五、分配段中的重要数量关系 1.I 与 S 的关系: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 >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 2.G 与 T 的关系:若 G=T,财政收支平衡;若 G<T,财政盈余;若 G>T,财政赤字。 3.X 与 M 的关系:X=M,外贸收支平衡;X<M,外贸收支赤字,逆差;X>M,外贸收支盈余,顺差。 六、注入量、漏出量与需求管理政策 1.注入量与漏出量 因为 AS=f (AD), 而在分配段中,E(AD)= C+I+G+(X-M),而 C 为从 Y 中扣除税收和储蓄后的剩余,即 C=Y-T-S,所以, E(AD)=(Y-T-S)+I+G+(X-M)。 其中,I、G、X 的增加,使 AD 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为注入量;而 S、T、M 的增加,使 AD 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减少,为漏出量。 2.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即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紧缩政策: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 扩张政策: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3.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 AD>ASF,出现通货膨胀,用紧缩政策。 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用扩张政策。 七、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及其关系 1.总需求曲线 ⑴定义:总支出额(E)一定时,表示购买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曲线。 形状:E 一定,P 高则 Q 少,P 低则 Q 多,形成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P AD AS 古典阶段、繁荣阶段、长期 P1 O Q Q1 凯恩斯阶段、萧条阶段、短期 ⑵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价点外截) E=C+I+G+(X-M)=(Y-T-S)+I+G+(X-M) P 不变时,E 的各部分变大,使 E 变大,则 AD 线右移;反之,E 变小,则 AD 线左移。 2.总供给曲线 ⑴定义:表示价格水平随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的曲线。 形状:随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资源供应趋于紧张,资源价格上涨,使产品价格上涨,形成一条自左下方向 右上方延伸的曲线。 6 ⑵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A、随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变动而右移或左移;B、随一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变动而上移或下移。 3.总供求曲线的关系 ⑴在总供求曲线的交点上,GDP 即 P×Q 得到确定(这是核算段中 P×Q 的确定方式)。 ⑵由总需求曲线右移导致的 P 上升,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⑶由农产品、资源、原材料等价格上升推动成本上升导致的 P 上升,称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⑷总需求不足,资源未充分利用,但由于成本上升,使物价上涨,称为滞胀。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节 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 一、消费函数 根据凯恩斯定律,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Y=f(AD),而 AD=C+I+G+(X-M),在 AD 中,C 占 2/3,I 占 1/5, G 占 1/10。所以,本节重点研究总需求中的消费是如何决定的。 在分配段中,由 Y(AS)=C+S+T,得:个人可支配收入 PDI=YD=Y-T。YD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因为 YD=C+S,所以,C=C(YD,C/YD), S=S(YD,S/YD)。 1.基本概念 平均消费倾向(APC):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APC= C/ YD 边际消费倾向(MPC):消费增量在可支配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MPC=△C/△YD 例:YD=1000,C=800,则 APC= C/ YD=800/1000=0.8。 △YD=200,△C=140,则 MPC=△C/△YD=140/200=0.7 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APS= S/ YD 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在可支配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MPS=△S/△YD 例:YD=1000,S=200,则 APS= S/ YD=200/1000=0.2。 △YD=200,△S=60,则 MPS=△S/△YD=60/200=0.3 很明显,APC+ APS= C/ YD+ S/ YD= (C+S)/ YD=1 MPC+ MPS=△C/△YD+△S/△YD=(△C+△S)/△YD=△YD/△YD=1 2.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 C, S 450 线 YD C E S a O YD F -a 对此图解说如下: ⑴图中横轴表示可支配收入,纵轴表示消费和储蓄,YD线为 450线,即可支配收入线。 ⑵C 线为消费曲线,它表示消费水平随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⑶E 点为收支相抵点,此时收入完全用于消费,没有储蓄。在 E 点之后,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与可 支配收入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而在 E 点之前,收入过少以至于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这时的消费,是靠如下方 式来维持的:A、提取过去的储蓄用于消费,这称为负储蓄; B、靠借贷维持生活;C、乞讨。 7 ⑷消费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 a,称为自发性消费或自主性消费,表示由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决定的消费量(如 各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变化),这里设定它是一个常数。 ⑸从 E 点向 Y 轴做一条垂直的虚线,虚线与 Y 轴的交点为 F。在纵轴的负值部分,从原点开始,截取 a 的 长度,截点的值为-a。这样,依据截点和 F 点即可作出储蓄曲线。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由图知: ⑴MPC 为消费曲线的斜率(1>MPC>0)。 ⑵APC 为消费曲线上各点至原点的连线的斜率,APC 可大于、小于或等于 1。APC 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⑶a 是消费曲线在纵轴的截距。则消费函数为: C=a+MPC×YD=a+bYD(b 表示 MPC) a 为自发性消费,bYD为引致性消费。 同理, ⑷MPS 为储蓄曲线的斜率(1>MPS>0)。⑸APS 为储蓄曲线上各点至原点的连线的斜率。⑹-a 是储蓄曲线 在纵轴上的截距。则储蓄函数为: S=-a+MPS×YD=-a+(1-b) YD 结论:由消费函数 C= a+bYD,知一国的消费水平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⑴一国的可支配收入水平;⑵消费 倾向。可支配收入由总收入水平和税收状况决定。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A.居民对未来收支状况的预期。 B.一国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 二、投资函数 1.贴现 贴现:把未来收入折算成现值的方法。 货币的时间价值:同样数量的货币,其现值要大于未来值。 货币有时间价值的原因是,有理性的人会把货币借出去或进行投资以使货币增殖。 例:某人有货币量 V0,利率为 r,他把货币反复借出去以取得收入。 第一年末:V1= V0+ V0×r= V0(1+r) 第二年末:V2= V1+ V1×r= V1(1+r)= V0(1+r)2 第三年末:V3= V2+ V2×r= V2(1+r)= V0(1+r)3 …… 第 n 年末:Vn= V0(1+r)n 若已知未来收入和利率,欲知现在需借出多少,则:V0= nr V )1( 0  ,这就是贴现的基本公式。 这里,利率 r 即为货币的增值率。 2.资本边际效率 使货币增值的另一种方法是投资。投资时的货币增值率为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新增一笔投资预期得到的利润率。 设 R1、R2、……Rn为一笔投资预期的各年收益,v 为各年收益的贴现率,J 为到第 n 年末的设备残值,则: 设备的购买价格= n n v R v R v R )1()1(1 2 21      + nv J )1(  式中,设备购买价格为已知数,则 v 由 R 及 J 决定,即由投资者对未来收益及最后设备残值的预期决定。 在设备购买价格、各年预期收益、设备残值为已知时,即可求出 v。再通过对 v 与 r 这两个货币增值率的比 较,即可决定是否投资。 v<r ,不投资;v>r,投资;v = r ,看其他因素 3.资本边际效率总合线 不同投资项目的资本边际效率是不同的。把各种投资项目的资本边际效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就得到资 本边际效率总合线。 8 v r v 0 I 0 I 资本边际效率总合线 投资需求曲线 4.投资需求曲线和投资函数 利息率的变化,可以从两方面影响投资。第一,如果投资者本人货币资金不足或没有资金,则借入资金投资 需付利息,所以,利息是投资的直接成本。第二,如果投资者本人资金充足,那么,它还要再储蓄和投资之间做 出选择,在此情形下,利息是投资的机会成本。 投资者总是把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进行比较,来决定投资与否。所以,投资量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 动。表示这一关系的曲线,就是投资需求曲线。相应的函数式为:I=f(r)。 除利率外,投资还受消费需求、税收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受这些因素变化影响的投资量,被 称为自发性投资或自主性投资,用 e 来表示。这样,完整的投资函数为:I=e-dr。d 表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程度。 e、d 均大于零。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一、收入决定分析 1.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在分配段中,I=S,或 Y=C+I。 2.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和投资乘数 ⑴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过程 我们首先来举例分析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过程。 设在分配段中, 最初收入为 100 , Y(AS)=C+S=100 ,其中 C=a+bY=10+0.8Y=10+0.8 × 100=90 , S=-a+(1-b)Y=-10+(1-0.8) ×100=10,当 I=10 时,I=S,注入量等于漏出量,E(AD)= C+I=90+10=100= Y(AS),总 需求等于原来的 P×Q,经济总规模不变,处于不再变动的均衡状态。 现在假设由于投资者前景看好,投资由 10 变为 20,则在分配段中, I>S,注入量大于漏出量, E(AD)=C+I=90+20=110,E(AD)大于分配前的 Y(AS),110>100,总需求大于原来的 P×Q,会带动 P 或 Q 上升, 使 Y(AS) 由原来的 100 变为 110 。接着,已实现的 110 的收入又要分为 C 和 S 两个部分: C=a+bY=10+0.8Y=10+0.8Y=10+0.8×110=98,S=Y-C=110-98=12。设投资不变仍为 20,则投资(为 20)仍大于 储蓄(现为 12),注入量仍大于漏出量。新的总需求为 E(AD)= C+I=98+20=118,E(AD)大于分配前的 Y(AS),新 的总需求大于原 P×Q,118>110,总需求仍会带动 P 或 Q 上升,使 Y(AS)由 110 变为 118……在 b、I 不变的条 件下,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 Y(AS)变大,作为 Y(AS)分配结果的 C 和 S 也变大。当 S=I,即当 S 也变 为 20 时,漏出量和注入量相等,E(AD)= C+I= 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稳定不变的均衡状态。 这一过程如下表所示: E(AD)——P×Q——Y(AS)——C + S —— C+I——E(AD) 100 100 90+10 90+10 100 100 100 90+10 90+20 110 110 110 98+12 98+20 118 118 118 104.4+13.6 104.4+20 124.4 … … … … … 150 150 130+20 130+20 150 当达到均衡,S=I,即-a+(1-b)Y=I 时,Y=(a+I)/(1-b)=(10+20)÷(1-0.8)=150,这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公式 Y=(a+I)/(1-b)就是 b、I 不变条件下的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计算公式 六西格玛计算公式下载结构力学静力计算公式下载重复性计算公式下载六西格玛计算公式下载年假计算公式 。 在分配段,当 S=I 时,得:Y(AS)= C+I,这就是均衡的另一个表达式。把 C=a+bY 代入 Y(AS)= C+I 式,同 样会得到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Y=(a+I)/(1-b)。 9 ⑵投资乘数 本例中,投资由 10 变为 20,增加了 10,由此使国民收入 Y(AS)由 100 变为 150,收入增量为投资增量的 5 倍,这就是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投资增量和由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间的倍数关系,其定义公式为:k=△Y/△I。 在收入决定公式 Y=(a+I)/(1-b)中,分别以 a 和 I 为自变量,求 Y 的偏导数,得: kI= bdI dY   1 1 这就是投资乘数。 Ka= bda dY   1 1 这就是自发性消费乘数。 本例中,dY/dI=1/(1-0.8)=5,投资乘数是 5。在均衡收入为 100 时,若投资由 10 变为 5,投资小于储蓄,注 入量小于漏出量,经济就进入了多轮的规模收缩过程,直到 S=I=5 时达到均衡状态。新的均衡收入为 75。均衡 收入减少量是投资减少量的 5 倍,与投资乘数计算结果相同。自发性消费乘数的计算与此同理。 ⑶节俭悖论 在本例中,设人们更加节约,比如 b 变为 0.6,则由最初收入 100 和 C=10+0.6Y 得:S=30。若投资为 20, 则储蓄大于投资,经济进入累积的收缩过程,储蓄随收入而减少。当 S=I=20 时,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新的均衡 收入为 75,小于最初的 100。这就是“节俭悖论”,既节俭反而使人们的收入减少。 ⑷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图形(分配段均衡趋向图、凯恩斯主义交叉图、收入-支出模型) 【支出】C, C+I 450线 【收入】Y(AS)=C+S E S1 C+I=E(AD)【支出】 I1 C=a+bY C1 0 Y【收入】 YE Y1 图中,设投资与收入水平无关(二者关系,见《宏观经济学原理一页通》的图式),所以,C+I 线与 C 线平行。450 线为总供给曲线,C+I 线为总需求曲线。E 点为均衡点,此时的收入水平为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图中为 YE 。 因为总供给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 450射线,所以,E 点的位置就由 C+I 线的位置与斜率来决定。由于设 a 为常数, 所以 C+I 线的位置由 I 的大小决定,而 C+I 线的斜率则为 b 即边际消费倾向,这与公式 Y=(a+I)/(1-b)是一致的。 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也可用下图表示。 S,I S E S1 I I2 S2 I1 O Y Y2 YE Y1 在分配段中,若 C+I<C+S 或 I<S,则 E(AD)<Y(AS),这使 Y(AS)减少并使 C、S 减少,直到 C+I=C+S 或 I=S 时,即达到均衡时为止。反之,若 C+I>C+S 或 I>S,则 E(AD)>Y(AS),带动 Y(AS)增加并使 C、S 增加, 直到 C+I=C+S 或 I=S 时,即达到均衡时为止。 ⑸实际情况 本例中,假定在经济收缩或扩张过程中 b 与 I 不变,这是“便于处理的”,但并不是真实的。b 与 I 并非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保持不变。b 取决于消费者的信心状态,它由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衡量。I 取决于投资者信心状态, 它由投资者(生产者)信心指数来衡量。这两个指数不是固定不变的。在 b 与 I 可变的情况下,对经济规模的变 动,就只能逐期具体地分析了。 二、投资乘数的运用 1.通货紧缩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 10 通货紧缩缺口:均衡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的数量。 通货膨胀缺口:均衡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的数量。 两个缺口如图所示。 C, C+I 450线 Y(AS) (C+I)2 (C+I)1 C 0 Y Y1 YF Y2 图中,YF为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F线为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线,Y1和 Y2为不同的均衡国民收入。YF - Y1为 通货紧缩缺口,Y2 - YF为通货膨胀缺口。 2.投资乘数的运用 例:YF=5000 亿元,b=4/5,则 若 Y1=4500 亿元,则应增 I,数量为(5000-4500)÷ 5 41 1  =100 亿元,即△I 应为 100 亿元。 若 Y2=6000 亿元,则应减 I,数量为(5000-6000)÷ 5 41 1  =-200 亿元,即△I 应为-200 亿元。 3.乘数的限制条件 ⑴投资增加时有闲置资源;⑵投资不变;⑶b 稳定。 第三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一、收入决定分析 1.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在分配段中,I+G=S+T,或 Y=C+I+G。 2.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简单推导法) ⑴由均衡条件 I+G=S+T,而 C= a+bYD,S=-a+(1-b) YD ,YD= Y-T,则:C=a+b(Y-T),S=-a+(1-b)(Y-T), 代入 得: Y=(a-bT+I+G+)/(1-b) ⑵由均衡条件 Y=f(AD)=C+I+G,而 C= a+b(Y-T),代入得:Y=(a-bT+I+G)/(1-b) 结论相同。 这个结果就是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如下图所示(分配段均衡趋向图、凯恩斯主义交叉图、收入-支出模型)。 【支出】C,C+I+G 450线 【收入】Y(AS)=C+S+T E C+I+G=E(AD)【支出】 C=a+b(Y-T) a 0 YE Y【收入】 图中,YE的值由 C+I+G 线即 AD 线的位置和斜率决定。AD 线的位置由 C、I、G 三个量决定,而 C 的决定 又与 T 有关,所以,AD 线的位置由 C、I、G、T 四个量决定。同两部门一样,AD 线的斜率为 b 即边际消费倾 向。这样,YE就由 C、I、G、T 以及 b 决定,这与代数法的结论一样。 11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把 Y=(a-bT+I+G)/(1-b)分解为多项式之和,则由“乘数即系数”的原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ka=△Y/△a=1/(1-b) 这就是自发性消费乘数; kI=△Y/△I=1/(1-b) 这是投资乘数; kG=△Y/△G=1/(1-b) 这是政府购买乘数; kT=△Y/△T= - b/(1-b) 这是税收乘数。 设 G 与 T 同时同向增减相同的数量△A,则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为:△Y=△A×(-b)/ (1-b) +△A×1/ (1-b)=△A〔(-b)/ (1-b)+ 1/ (1-b)〕=△A 即△Y=△T=△G,这就是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的另一种形式:kb= kG+ kT=1/(1-b)+ 〔 -b/(1-b)〕=1 例:某国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500 亿元,目前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 1200亿元,已知该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为 4/5,政府准备用财政政策来消灭 GNP 缺口,那么,⑴若政府采用单纯改变政府购买的政策,政府购买应怎样 改变,数量多少?⑵若政府采用单纯改变税收的政策,税收应怎样改变,数量多少?⑶若政府采用平衡变动财政 收支(税收和政府购买)的政策,应怎样变动,数量多少? 答案:⑴政府购买应增加 60 亿元。⑵税收应减少 75亿元。⑶财政收支均应增加 300 亿元。 三、三部门经济乘数的另一种形式 因为 T=TA-TR,所以,Y=C+I+G=a+b(Y-TA+TR)+I+G 整理得:Y= )( 1 1 GITRbTAba b   , 则: ka=△Y/△a=1/(1-b) 这就是自发性消费乘数; kTA=△Y/△TA= -b/(1-b) 这是总税收乘数; kTR=△Y/△TR= b/(1-b) 这是转移支付乘数; kI=△Y/△I=1/(1-b) 这是投资乘数; kG=△Y/△G=1/(1-b) 这是政府购买乘数。 第四节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一、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在分配段,I+G+(X-M)=S+T,或 Y= C+I+G+(X-M)。 二、进口曲线、边际进口倾向和进口函数 进口曲线:描绘进口量与国内收入水平的关系的曲线。 边际进口倾向:进口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用 MPM 或 m 来表示。 MPM=△M/△Y,或 m=△M/△Y M M △M M0 △Y 0 Y 进口曲线的函数式即进口函数为:M= M0 + MPM·Y= M0+mY。其中 M0为自发性进口或自主性进口,表示 由本国收入水平以外的其它因素所决定的进口量,通常设定为常数。 三、开放经济中收入决定分析 1.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在四部门经济即开放经济中,AD=C+I+G+(X-M) 2.开放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公式(简单推导法) Y=f(AD)=C+I+G+(X-M),而 C= a+b(Y-T),M= M0+MPM·Y,代入得: Y=(a- M0-bT+I+G+X)/(1-b+MPM) 12 这就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 四、开放经济中的乘数 把 Y=(a- M0-bT+I+G+X)/(1-b+ MPM)分解为多项式之和,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ka= Y/ a=1/(1△ △ -b+ MPM) 这就是开放经济中的自发性消费乘数; kI= Y/ I=1/ (1△ △ -b+ MPM), 这是开放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kG= Y/ G=1/ (1△ △ -b+ MPM), 这是开放经济中的政府购买乘数; kT= Y/ T=(△ △ -b)/ (1-b+ MPM), 这是开放经济中的税收乘数; Kx= Y/ X=1/ (1△ △ -b+ MPM), 这是开放经济中的出口乘数。 从上述乘数公式中可以看出,由于进口作为漏出量的存在,使乘数效应变小了。 第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有运用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项。 (一)充分就业 1.定义:充分就业就是要消灭非自愿失业,使失业率维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 2.相关概念 ①劳动率参与率=劳动力人数/劳动年龄人口 ②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③失业人数:没有工作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数。 ④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⑤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和劳动条件而致的失业。 ⑥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和劳动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 ⑦自然失业率:在工资灵活有弹性的条件下,由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失业率。 ⑧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 GDP,GDP 每下降 2 个百分点,失业率大约会上升 1 个百分点。是个经验定律。 ⑨摩擦性失业:由工作转换、生产的季节性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等引起的失业,属于自愿失业范围。 ⑩结构性失业: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地区和产业上不匹配引起的失业。 ⑾周期性失业:萧条时期,由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 (二)物价稳定 1.定义: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不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货膨胀率。 2.通货膨胀相关概念和原理 (1)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 (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经济影响) ①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拉动产量和就业。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导致 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使债权人受损,债务人获益;使持有货币者受损,持有实物者受益;使固定收入 者受损;累进税制下,税率因名义收入增加而上升,有利于政府,不利于纳税人。 (3)通货膨胀的货币原因:交易货币量超过商品交易的需要而增加。(弗里德曼: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4)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进而通货膨胀率之间负相关关系的曲线,是经验曲线。 3.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国潜在 GDP 或国民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源、技术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核心因素是生产率。(克鲁格曼:生产率不等于一切,但长期看它 几乎意味着一切。一个国家提高其生活水平的能力几乎完全取决于该国提高人均产出的能力。) 13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因为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都会对国内经济发展 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改 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第二节 需求管理: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与运用 1.财政政策的内容 财政政策意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达到宏观经济目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作出的决策。财政收入基本上来自 各种赋税(总量为 TA),按征税方法分为自主税(跟收入无关的税 T0)和比例税(跟收入有关的税 tY)两种。TA= T0+tY。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G)以及政府转移支付(TR)。政府的实际税收收入即纯税收等于总税收减去 政府转移支付,即 T=TA-TR= T0+tY- TR。 2.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节表 萧条失业 (存在通货紧缩缺口) 通货膨胀 (存在通货膨胀缺口) 财政收入政策 减税 加税 财政支出政策 扩大支出 减少支出 特称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器 某些财政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功能,被称为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 器。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入减少,税收也会自动减少,从而就抑制了 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的程度。当经济繁荣时,由于收入增加,税收也会自动增加,从而就抑制了 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各种转移支付,包括失业补助与其他福利支出,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 他补助的人数增加。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的程度。经济繁 荣时,由于失业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减少,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 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尽管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但要消除经济波动,仅靠自动稳定器不够,仍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逆经济风 向行事”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需求管理:货币政策 一、货币 1.定义: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货币的内涵) 2.货币的范围:(货币的外延) 狭义货币 M1=银行外的现金+存款货币(支票存款) 广义货币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股票、债券等(Near money) 二、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L)是指人们在各种可拥有的财富形式(货币、债券、实物资产)中,选择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有两个: ⑴交易需求(L1)。人们因货币的收入和支出时间不一致而需要持有货币,这被称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它主 经 济 状 况 政 策 14 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 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是:L1= L1(Y), d L1/d Y>0。 ⑵资产需求或投机需求(L2)。人们有时为财富的保值增值而持有货币,这被称为对货币的资产需求或投机需 求。它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利率、价格、未来收支等因素的预期。 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是:L2=u-hr。r 为利率,h 表示利率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程度,u 为利率以外的因素 决定的货币投机需求量。u、h 均大于零。 这样,货币总需求函数为:L=L1+ L2= L1(Y)+ L2(r)= kY+u-hr 三、银行与货币乘数 1. 商业银行:经营货币存贷业务,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下面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通过此表可看到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资产(资金运用) 负债(资金来源) 存款准备金 现金 在中央银行存款 向企业或居民提供贷款 证券投资 支票存款 存款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借款 同业借款 发行金融债券 资本金或股本 2.中央银行 ⑴定义:一国最高的金融行政管理机构。 ⑵性质:A.政府的银行,它经理国库,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 B.商业银行的银行,它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并贷款给商业银行。(最后贷款者) C.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 下面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通过此表可看到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资产(资金运用) 负债(资金来源) 黄金与外汇储备 贷款与贴现 政府债券 发行货币 存款 商业银行存款 国库存款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存款人对现金的日常需要而保存在银行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必须保持的存款准备金对存款的最小比率。
本文档为【宏观经济学讲义 张国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70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5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3-01-18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