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举报
开通vip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摘 要: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李白所作的送别诗不胜枚举,本文就李白的送别诗,分析其诗作的意象,进而探求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李白 送别诗 意象 意象渊源久远,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固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意象主要是指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符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山、月两大意象,李白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摘 要: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李白所作的送别诗不胜枚举,本文就李白的送别诗,分析其诗作的意象,进而探求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李白 送别诗 意象 意象渊源久远,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固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意象主要是指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符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山、月两大意象,李白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其丰富的情感。 一、山意象 山意象是李白送别诗中出现比较多的意象之一。据笔者统计,李白的送别诗中共出现91次“山”字,但多用于山名,用于表示意象的“山”共出现34次。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或给人神秘之感,令人向往;或象征永恒不变,成为王朝兴替、人事代谢的见证:或具有阻隔的意蕴,诗人借以表达怀乡怀人的情思;或象征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世俗的对照物;或蕴含隐逸情趣,代表不求功名利禄的自由闲适的生活。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山意象有着多种多样的情感内涵。 山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情感内涵,也是最表层的内涵,就是作为单纯的地理概念。古人远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水路,二是陆 路。李白长期活动于长江流域及附近,这些区域多山,无论走水路还是陆路,山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而使得李白的送别诗中多写到山意象。 山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二种情感内涵与送别主题密切相关,这种情感内涵下的山是阻隔之山。山将两人分隔开,阻隔两人的空间,同时也阻隔两人的视线,送别的视线往往被山峰遮住,望而不见,愁苦就会比原先更重、更浓。 李白的送别诗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山意象表达隐逸之情,如“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送蔡山人》)等。除了“山”意象之外,“东山”意象也大多与隐逸有关。东晋谢安曾隐于会稽县西南的东山,悠游自乐,朝廷屡招不仕,于是,“东山”在古代诗歌中便成了隐居之地的代称。 二、月意象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既有约定性的现成涵义,又有非约定性的多用手法。月是团圆的象征,它寄托着亲人团聚的盼望;月是思念的载体,如缕的月光承载着不尽的相思;圆月当空,亲朋相聚,本是人间一大乐事,然而人生无常,聚散难定,身不由己、天各一方之时,月便成了人们倾诉感情的对象,也成了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媒介。在送别诗中,月意象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也是其送别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意象。据笔者统计,李白共有160首左右的送别诗,其中月意象共出现了69次左右。 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也是最表层的内涵,是作为单纯的时间概念,所以,中国古代的送别诗多描写黄昏和傍晚景象,李白的明月意象就是其中之一。 月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二种情感内涵是表达诗人怀念家乡、父母、朋友的情思。李白送别诗中,这种情感内涵的月意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送张舍人之江东》: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昊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寄情于明月,同时也化身为明月。诗人不能送君千里,希望明月能代替自己永远陪伴在友人身边,无论二人分隔多远,月亮就是友人的代表、友情的化身。在送别诗中,这种情感内涵的月意象普遍出现,李白的送别诗亦然。 月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三种情感内涵运用了明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和谐静谧的环境和具有超群脱俗、潇洒飘逸的风范的士人。士人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具有超群脱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和否定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 月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还有其它的情感内涵。有的诗歌中它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如:“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泾川送族弟罅》);有的诗歌中,明月作为永恒不变的参照物,营造了物是人 非的审美意境,发人深省,如“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 总之,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山、月意象有着不同的情感内涵。在部分诗歌中它们只是单纯的原始意义,而在有些时候它们产生了众多的引申意义,或表达对朋友、家人、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友人的激励,或表达自己的愤懑,或表达自我意志„„这些意象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李白成为写送别诗高手的原因之一。 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多种多样,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不同的意境。李白继承了传统送别诗的“弦泉幽咽”之境和“云雷奋发”之境,同时,他将游仙诗的意象引入送别诗中,大大开阔了送别诗的意境范围,也大大拓宽了送别诗的题材内容。 参考文献: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司马迁. [2]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孟修祥.论李白的送别诗[j].吴中学刊,1994,(1). [5]万志.试论李白的送别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邹尧 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 723000)
本文档为【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