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心理学考研真题大题汇总

发展心理学考研真题大题汇总

举报
开通vip

发展心理学考研真题大题汇总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概述 1.简述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北大04,北师04)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的出版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近代西方的一些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儿童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达...

发展心理学考研真题大题汇总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概述 1.简述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北大04,北师04)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的出版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近代西方的一些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儿童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婴儿长期追踪研究,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科学思想基础。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心理学思想基础。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在对自己孩子3年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因此,普莱尔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后,经历了形成、演变和发展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88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用实验的方法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代表人物除普莱尔以外,还有霍尔、杜威、比纳等人。第二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演变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使得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和理论都有了飞速的发展。有了大量不同观点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的出现,并且专门的儿童心理学刊物大量发行,成立了许多儿童心理学研究机构。一些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出现了,如皮亚杰、格塞尔、彪勒夫妇、瓦龙等人,通过该阶段的发展,儿童心理学逐渐走向成熟。第三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时期。该时期特点是:理论观点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研究工作上也发生了变化。研究更为细致,范围扩大到人的整个一生。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既不仅局限于研究儿童的心理,也扩大到研究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具体演变过程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率先提出了要将人的一生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是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提出要研究人的一生心理发展。193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伊纳夫出版了科学性、系统性更高的著作《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开始用“发展心理学”为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生发展心理学的著作有四种命名方式: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人类发展。生命全程人类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2、简述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北师大2001,北师大2006)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在心理学史上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著作。 但是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并不直接源导于心理科学的建立,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的历史背景的。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如下: (1)近代社会的发展。在西方,中古时代的封建社会,也和其他各国的封建社会一样,妇女和儿童是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并且甚至是受迫害的。因此,不可能产生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起,新兴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科学观,促进了辩证的自然观,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受到这一影响,从而也先后开展了动物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3)近代教育的要求。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除了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中有一种所谓的“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的规律作为依据。从而有大量的心理学家推动了相关的研究。由于他们的推动,到了19世纪后期,研究儿童的著作和组织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3、从目标价值、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谈谈你对发展心理学的认识。(北京大学2004,北师大2004)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解释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景中的反应作出推断,而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者发展。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关心理发展原理和规律的一类理论问题;一个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在人类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问题上,各种心理学派别之间的争论可以归为四点: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时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或者基本规律,而且更要研究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原理或规律。这些原理或规律体现在生命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即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上面。 (3)可以采用的研究涉及包括横向、纵向和聚合交叉。基本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问卷、测验和实验法。 4、心理学中双生子研究的推论逻辑。(华中师大2003) 遗传的相似性主要反映在基因的相似性上,通过基因相似或相近的个体与基因相差较大的个体之间的对比研究,可一定程度上分析出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高特斯曼提出了研究双生子的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5、举例说明什么是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北师大2001) (1)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横断研究的方法是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适合于发展心理学各年龄儿童的研究,取样大,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获取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及时获得较广泛的资料。缺点是资料的取得是从几个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的儿童中来的,很难如实反映心理发展连续性转变的关键期,有时在比较各年龄组的代表值时忽视个体差异等。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发展心理学运用纵向研究,即追踪方法,是其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它的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纵向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第一,样本的减少。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失掉;第二,反复测量。这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第三,时间较长。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2)例如,研究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转变的心理过程,在找工作的时候施测一次,马上毕业的时候再次施测,工作初期再次施测。这样对同一批被试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研究的方法就是纵向研究。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和信息加工理论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并比较异同。(北师大,2003;华中师大,2001;华中师大2000)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描述了个体从出生道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特点: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不是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精细分析;强调儿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强调精细的任务分析是了解儿童认知活动的关键。 (3)两者的比较。相同:都注重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不同:前者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后者注重儿童如何表征、加工信息,对个体认知发展机制的分析更多的是集中在微观的层面上; 前者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一种交互性的,后者对儿童发展的内在过程有深入的认识。 2.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华南师大,2004;华中师大,2004)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哪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 (3)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思想:“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为了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4.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中科院,2003) 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的依据是其精神分析理论。 (1)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压抑和抵抗以及泛性论,并对梦进行了解析。在他的后期理论中,他又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概念以及伊底、自我和超我概念。对人的意识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2)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歇斯底里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经历中。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现。 (3)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这一现象再一次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被压抑的潜意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对其它流派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如今,精神分析理论还在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同时,这一理论过度强调性的影响,这也是对其争议最多的地方。 5.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也称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观点?(中科院03) 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早期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桑代克。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比如,学生反复地练习乘法口诀表,最后能背诵出来。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试图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 在行为主义看来,行为变化的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如刺激“4×6”和反应“24”之间形成联结;在行为之后出现的事件(即后果)被看作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化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事件都叫强化物。对行为主义者来说,对强化的控制就意味着对行为的控制,对目标行为进行强化是学习的关键。 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遵循的过程是:首先选择终点行为,即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其次,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即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第三,步调划分,就是将知识划分成若干小步,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第四,呈现小步任务给学生,对学生在每一小步上的反应予以反馈和强化,直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止。这种教学模式被成为程序教学。 行为主义信奉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7、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浙大,2004) 这种现象可以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学习者在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时,可以不必做出外部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仅仅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来进行学习的;这是在替代强化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学习。 班杜拉相信电视是行为建模的渊源。现在,电影和电视以图像形式展示暴力行为。暴力常被表述为可接受的行为,特别是从未被惩罚的英雄。由于攻击行为是许多影片的显著特征,高度接触媒体的儿童在模仿他们看到的攻击行为时,可能表现出相当高的敌意。为了控制攻击行为,他认为家庭成员和大众传媒应当为他们的孩子和大众提供积极的角色模型。 今天,许多社会学习理论家们提出犯罪是学习与犯罪有关的价值和攻击行为的产物。萨瑟兰发明了不同交际理论,认为个人在青春期从家庭成员和同伴习得犯罪行为。阿克斯在《非行:社会学习观点》一书中认为个人通过自发反应条件习得攻击行为。威廉·本森发现在儿童期看过量电视的青少年会变成成年犯罪人。他们实施犯罪,诸如强奸和殴打,“比看电视暴力在平均量之下的男孩高49%”。班杜拉的理论也使公众和政治界人士到暴力引起儿童中的攻击行为。 8、简述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北师大,2003;中科院,2002) 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厂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①婴儿期(0到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的生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如果自身的生理需要总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②儿童早期(2岁到4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 ③学前期(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实现着自我教育。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 ④学龄期(7岁到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⑤青年期(12岁到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他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人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⑥成年早期(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已经自愿准备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能更圆满地进人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独感。 ⑦成年中期(25岁至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阶段的个体已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若缺乏这种对下一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 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如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还满意的话,就会产生完善感,否则就会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的创造。艾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9、如何理解个体发展中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华中师大,2001)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为连续性,而可变性可以理解为阶段性。在连续性和阶段性这一问题上,一端是连续论者。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连续的,没有突然的变化。他们所描述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平滑的成长曲线。与此相对的是阶段论者。他们所描述的人的成熟道路是由一系列突发的变化组成的,每一次变化都把个体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发展水平,是阶梯式的发展。 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从本质上说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量变是指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指在性质上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使个体在一些方面与以前有了质的不同。连续论者一般认为,个体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一种量变的过程,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变化都是质变的结果。 10、皮亚杰是如何运用儿童心理研究来解释个体认识发生的。(北师2006)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 “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 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就在于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过程。 1、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进行论述。(北师大,2002) (1)皮亚杰与维果斯基主要贡献。皮亚杰研究的重点是儿童智力发展,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一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工具;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以来关系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论述,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2)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存在的分歧。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维果斯基则认为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言语的产生。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与收集了有关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大量事实,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皮亚杰在研究中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思维含糊不清。而维果斯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言语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并且儿童的言语本来就是多功能性,随着儿童的成长,它的功能逐渐分化,到了一定阶段便分为内部语言和交际语言。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儿童的自我言语是认知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语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社会化语言反应的是发展程度更高的思维形式,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不起作用。维果斯基认为,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语言为个体提供了思维的工具,语言一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可能性。思维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而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2.简述社会学习理论,并据此分析大众传媒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北师大,2002;南京师大,2003) (1)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班杜拉杜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即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为此,他专门研究了攻击性的作用、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几个方面所谓社会化的“目标”。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认为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个人的内在因素),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等。这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这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的。 (2)儿童通过大众传媒观察学习和模仿,容易学习一些行为方式,这其中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内容。比如未成年学生对网络的迷恋,容易引导学生模仿一些言行举止。 (3)对于大众媒体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需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首先应该控制源头,引导社会为儿童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其次,家长、学校和社会要为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行为。最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内化为道德品质,促进自我强化的形成。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述评。(华中师大2000) (1)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明以提钻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2)心理发展的阶段。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主要是指语言以前的时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表象或者形象思维萌芽于此阶段。在前一阶段发展基础上,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而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表象或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有三:一是具体形象性,指儿童是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二是不可逆性,这时儿童还没有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三是知觉集中倾向,当注意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相当于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阶段,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具体运算图式。其主要特点有二:①守恒性,即运算的基本特点是守恒性。所谓守恒性,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所谓可逆性,即思维问题是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②集群运算。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因而可以进行集群运算;能对这些运算结构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能正确地掌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等。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既具体运算思维。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就在旧的具体运算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出现新的运算结构,这就是和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成熟的形式运算思维,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的思维。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1.试述胎教的心理学依据。(南京师大2002) 现代胎儿医学和出生前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对胎儿能够进行教育,胎教是有科学根据的。 (1)胎儿具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已具备学习必需的条件。 胚胎发育的第4周,神经系统已经开始形成,到6~7个月时,胎儿的大脑已经基本上具有跟成人的大脑一样的沟回及皮质的6层结构,各种感觉器官渐趋形成,因而胎儿对来自母体内外的各种刺激都能作出不同的反应。 (2)胎儿与母体之间存在着一套信息传递系统,可以形成一个母子信息传递的统一体。这为胎教的实施提供了途径。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儿与母亲之间存在着一套信息传递信统。母子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即可由胎儿向母亲,也可由母亲向胎儿传递信息。信息传递方式有三种: 生理的信息传递。母子双方在生理上相互影响的。例如,胎儿可以促进母体分泌维持妊娠所必需的激素,使母体产生孕育胎儿所必需的生理上的变化;而当母亲滥用药物,酗酒、嗜烟等时,亦可通过上述一些变化,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重则导致畸形或残废。儿童 行为的信息传递。母子双方的感觉、知觉、情绪、情感等可以相互影响,互相传递。例如,当胎儿感到不适、恐惧、不安时,他就会用脚踢母腹的方式向母亲传递信息。母亲的动作、行为也可以向胎儿传递某种信息,例如母亲经常抚摸自己的腹部,可向胎儿传递母爱的信息;当母亲心烦意乱时,她的情绪可以以血中生化物质的性质与数量的变化等为媒介,为胎儿觉察。 “超感知觉”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类似于“第六感觉”的联系:虽没有来自外部的感觉刺激,但是却得到了关于这些事物的知觉表象和认识。 个体出生以前就受到外部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造成个体出生后身体和心理上的显著差异。胎儿在母体内似乎是与外界隔绝,实际上还是会受到母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的影响。 这些对个体产后的行为发展有潜在的作用。 2、简述遗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华中师大,2002)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超常、低常、生理缺陷等。) 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 1、母婴依恋的类型及特点。(北师大,2003;华中师大2000) 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一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一3岁)。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去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2、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科院,2003) (1)依恋的概念及类型(略) (2)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矛盾型的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婴儿在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连接,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关系。这种母婴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形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展。相反,则可能出现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3、气质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华中师大,2004) (1)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2)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它影响到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学校中,儿童的气质特点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而且影响到他们上课和完成作业的表现,影响到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在集体活动中的协调关系等。 (3)儿童气质的差异能预示他们怎样与别人交往,也能预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能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同时,研究也发现不同的先天气质差异各自都有智力发展的优势。 4、请阐述“视觉悬崖”实验并说明其作用。(南京师大,2003) 视崖是人的立体视觉发展的一个体现。人类在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深度知觉的能力。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觉悬崖。试验者设计了一个台子,左右半边有高度的落差,在台子上铺一层透明的玻璃,让婴儿在上面爬行,婴儿爬到中间时,即使他手摸到前方的透明玻璃,仍然不敢再向前爬过去,研究者发现他们的心跳速率减慢,证明人类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深度有了警觉心,这种能力具有帮助物种生存的作用。 5、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北师大,2003;华南师大,2003) 这是当代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最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四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假说。在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有:语言是先天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等。 (1)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性还是经典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转换生成说。这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他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③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3)模仿说。这是由阿尔波特(Allport,1924)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的理论。他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流派代表人物班杜拉(Bandura,1977)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verbal modeling)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4)认知学说。与上述理论不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也就是说,“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皮亚杰,1959) 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应动态地、发展地考察婴儿言语发生的过程,而不能静止地、一般地来概括什么是决定因素,这样会流于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 第五章 幼儿心理发展 1.心理理论(北师大,2004) 心理理论这一概念的首次使用和研究源于Premack和Woodruff对黑猩猩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探讨。他们首创了“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开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年幼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问题,自此各种相关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心理理论的研究把儿童看成式一个朴素的心理学家,考察儿童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建构期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心理理论并非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而是一种非正式的日常理论,常常被成为常识心理学或朴素心理理论。把儿童的这种能力比作“理论”,是一种隐喻式的研究方式。 1.简述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中科院2002) 假装游戏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活动。假装游戏的根本特征是“替代性”“假定性”。 比如,在某一时刻,儿童也许是“某些其他的东西”:一只正在飞的鸟;或者一个“妖怪”。经过做这样的游戏,对儿童十分有好处。它能帮助学前儿童练习和巩固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练习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发展社会性技能;还能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 2.为什么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北师大2001) 答: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象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象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4)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自然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组织和正确引导。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3.儿童记忆的发展有何特点?(华中师大2000) (1)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岁儿童为3个左右,6岁儿童可达6个左右。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4)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儿童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与发展。 4、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了。试以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华中00) 这涉及到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研究的守恒概念。 (1)守恒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2)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 5、试依据幼儿(3~6岁)的心理特点说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及这一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中科院,2003)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一方面,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个体的心理发展在随着年龄,由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幼儿3~6岁的心理特点是: (1)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2)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由此看来,幼儿的心理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其发展是建立在婴儿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相对于个体其它阶段来说,幼儿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那么在学前教育实践中,需要重视这些特点,合理引导,正确地给以教育,促进发展。比如,针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活动中主要还是以直观具体的材料为主,同时可以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进行简单思维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言反馈的作用。 6、你如何看待儿童的游戏?儿童从游戏中能学到什么?(南京师大2002) (1)结合游戏的理论进行简单阐述 (2)游戏具有如下特点: 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象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象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3)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7、什么是守恒?儿童早期缺乏守恒概念的原因是什么?(华中师大,2001;华中师大,2000) 这是皮亚杰的术语,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这时儿童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维度的改变,他们用同一性、补偿性或可逆性证明自己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关系。 1、试析0-6岁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北师大2003)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学将个体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逐渐相互协调。 认知诸因素发展时序不一。(1)从生命初期开始,感觉发生、发展最早。(2)记忆以条件反射出现为标志,发展也较早。记忆发展与言语发展密切联系,与儿童理解力、联想力发展有关。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最初是被动的,记忆的目标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而后儿童才能主动确定目标,进行记忆。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3)思维发生、发展较晚。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周围事物,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客观规律,认知水平是片面肤浅的。从学龄初期才出现真正抽象思维。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最后才成为行动的计划。与此同时,思维活动起初主要依靠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 第七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简述少年期的一般心理特点(北京大学2004) 少年期一般指13岁左右,大概是初中阶段。表现出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1)少年期心理发展存在着矛盾性。具体表现为:生理变化对心理互动的冲击;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与此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内心闭锁性但又表现出愿意结交朋友,了解外界的开放性;表面上表现出勇敢,但某些场合又表现出怯懦;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等。 (2)思维品质存在着矛盾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现型依然存在;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3)少年期个性存在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平衡性和极端性或偏执性;自我意识高涨,有强烈的维护自尊的愿望;反抗心理严重,比如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易片面看待问题。 (4)情绪也表现出矛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表现有时象“疾风暴雨”;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有时会故意隐蔽自己的某些情绪。 2、初中生心理发展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北师大,2003) 初中生生理上的初步成熟与心理上的幼稚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了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中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与此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感情和生活,而初中生们则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对外界世界表现出不信任和不满意。虽然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了,但表现于外的内容却更少了;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一旦找到好朋友,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勇敢与怯
本文档为【发展心理学考研真题大题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742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0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3-01-14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