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

举报
开通vip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 邹华 北京邮电大学 3.1、课题简介(简要说明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等,字数要求1000字以内) 随着通信网络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虚拟业务运营商得以进入增值业务领域,在繁荣业务市场的同时,给业务市场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通信技术的智能化、泛在化、融合化以及业务用户对业务功能和质量需求的提高,导致业务环境及业务更加多样化并动态多变,从而抬高了虚拟运营商进入增值业务提供领域的门槛,以至阻碍增值业务市场繁荣的进程。因此,我们预测通信网络从智能网技术分离业务控制层...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 邹华 北京邮电大学 3.1、课题简介(简要说明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等,字数要求1000字以内) 随着通信网络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虚拟业务运营商得以进入增值业务领域,在繁荣业务市场的同时,给业务市场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通信技术的智能化、泛在化、融合化以及业务用户对业务功能和质量需求的提高,导致业务环境及业务更加多样化并动态多变,从而抬高了虚拟运营商进入增值业务提供领域的门槛,以至阻碍增值业务市场繁荣的进程。因此,我们预测通信网络从智能网技术分离业务控制层与呼叫处理层发展到Parlay技术分离业务执行层与网络能力层之后,必然会进一步向分离业务执行环境与业务逻辑的方向演进。为此,本课题提出了“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这一概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业务运营商提供个性化的有质量保障的业务运行和管理支持的虚拟业务平台,大大降低虚拟业务运营商的门槛,推动增值业务市场的繁荣; 2) 增值业务的接入和执行由该环境完成,为规范增值业务市场业务提供的总体质量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3) 真正分隔了业务逻辑与业务执行平台之间的联系,促进第三方业务开发商的发展。 本课题将对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业务、业务环境、业务执行环境的模型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环境信息的收集、反馈和使用方法;环境感知的业务执行支撑资源自组织自适应调整机制;业务支撑环境的虚拟化提供技术等。 本项课题的预期目标是提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体系,为具有质量保障能力的个性化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其创新点体现如下: 1) 在电信领域,首次提出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概念,为虚拟业务运营商提供支持; 2) 在虚拟业务支撑环境中引入环境感知和自组织的思想,使其能够在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业务运行和管理支持; 3) 在关键技术突破中,将在融合通信网络环境信息模型,业务环境、业务、虚拟业务支撑环境之间的环境信息反馈、交互和控制机制,环境感知的业务执行支撑资源自组织自适应调整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 综上,本课题立足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增值业务提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对当前静态的基于开放API或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业务支撑技术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课题主要研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课题主要研究技术国内外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3.2.1课题主要研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业务执行环境、自组织技术、环境感知技术、虚拟平台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与本项目相关部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概括如下: · 在自组织技术方面,自组织的概念在网络层主要用于网络的动态调整,网络拓扑的更新等;在应用层则主要借鉴了自组织的无中心特点,把分散在网络中的能力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当前研究并没有真正涉及电信领域业务层,特别是业务支撑环境的自组织。 · 在环境感知技术方面,环境感知计算还主要局限于计算领域的普适计算。环境感知在电信领域的研究已经受到关注,但起步不久,其感知信息主要为用户和终端信息,缺乏对整个网络环境信息的感知以及基于环境信息对业务和业务支撑环境的自组织控制。但是其趋势是向全面、多方位的感知发展,本课题所提的业务和支撑环境的环境感知正符合该发展趋势。 · 在虚拟平台方面,在计算领域中的Virtual PC等技术,可以在一个操作系统中虚拟出独立的操作系统。而电信领域的虚拟归属环境面向移动网络的漫游用户,主要采用业务和网络的互通方式实现,仅对位置信息具备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总体来说虚拟平台技术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为用户提供业务使用、平台使用等的方便性支持。 · 在业务支撑环境方面,主流电信业务执行环境均不支持对环境信息的感知能力以及基于环境信息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但如何提供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业务平台已经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而未来的业务平台将朝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下面,对各个相关技术进行相对详细的介绍。 1)自组织技术 自组织技术[1-6]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移动Ad Hoc网络、传感器网络以及自组织计算网等。近年来移动Ad Hoc网络的研究主要以路由协议、多波路由、服务质量等为研究的重点,也有研究将Ad Hoc网络技术用于下一代网络(NGN)中,实现蜂窝网、WLAN、Internet 之间的互联。 传感器网络(WSN)是Ad Hoc 网络的一种典型应用,但与传统的Ad hoc 网络有较大的区别。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数据汇聚算法、数据查询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网络的模拟环境等方面。 自组织计算网是指网络中的所有计算设备能够自动地相互协同工作,自动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虚拟、统一和完全分布式的计算机。当前国际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混和网络自组织计算、自组织计算的网络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 此外,自组织的思想在P2P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P2P借鉴了自组织无中心和多跳等特点,定义了P2P相应的协议,并通过这些协议开发了丰富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即时通信、文件共享、协同工作、对等计算、搜索、存储、游戏等方面,如ICQ、Skype、Napster、BT、eDonkey等著名的应用和工具。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当前自组织的概念在网络层主要用于网络的动态调整,网络拓扑的更新;而在应用层,则主要借鉴了自组织的无中心的特点,充分利用各个分散节点的能力,把分散在网络中的能力组织起来,通过各个分散节点之间信息的交互,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完成所需的任务。但是当前自组织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电信领域业务层面。 2)环境感知技术 目前,国内外环境感知[7-10]相关技术的研究点比较多,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普适计算的环境感知计算、环境信息获取、环境感知业务以及环境感知业务支撑环境这几个方面。 普适计算中的环境感知计算系统能够利用感知到的信息来推断周围环境,并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主动适应用户的需求和工作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研究项目主要有欧洲的IST-CONTEXT项目[11]、卡耐基梅隆大学的Aura 项目[12]等。这些研究仅局限于计算领域,没有涉及电信领域,其环境信息模型、业务执行方式和业务功能需求等均与融合通信网络中的有较大的不同。其次,它们的研究环境局限为用户和终端设备环境。而在融合通信网络中,特别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通信网络中,不仅用户和终端设备的环境会发生变化,网络环境也会不断变化,例如,网络结构、资源的可用性、容量和质量等因素都会改变并影响业务的执行。 在环境信息获取方面,目前国际上已经有项目开展了对终端动态能力和用户属性的研究,但大多为用户和终端的静态信息。如Parlay组织定义的终端能力服务(TCS)可以获取和上报终端能力,移动性管理服务可以获取用户状态以及用户位置等信息;MIT大学则对增强手机终端感知用户环境的能力进行研究[13];各运营商也通过构建自己的CRM系统来管理用户属性信息。虽然这些成果对于感知用户的环境信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对其它网络资源如何配合环境信息提出比较合理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也没有把环境信息的适配研究融入到整个网络体系中。此外,这些信息中缺少实时的动态环境信息,或者仅有一些动态能力的信息。 在环境感知的业务支撑环境方面,基于融合网络的环境感知自组织业务支撑框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例如CAM、CASS、MobiPADS和QoSDREAM等项目,它们只是根据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类别的业务对动态业务或环境感知的支持方法作一些简单的研究,而且在业务环境信息模型、自组织业务执行平台和业务自组织动态执行等方面研究较少,不能够有效支持融合网络中根据终端、网络、用户多方面环境信息进行感知的业务动态自组织执行。 在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业务方面,目前尚无真正大规模的应用。虽然已经有了少量具有一定环境感知能力的业务,但它们要么还处于试验阶段,如简单的Follow Me业务;要么面向特定的用户环境,难以在大规模人群中展开,如全球通VIP用户在机场手机没电时,可收到广播转述的手机信息。 由此看出,环境感知在电信领域的研究已经受到关注,但是刚刚起步,很多研究都着重于某一方面的环境信息,对于整体利用环境感知的相关技术来设计功能更强的融合网络业务平台还未涉及。 3)虚拟平台技术 虚拟技术究其实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虚拟技术替代现实设备和实体,如虚拟设备、虚拟器件、虚拟现实等。它们可将虚拟的设备作为现实设备来使用,可以离开现实对象而单独存在,独立完成需要的任务。另外一种则是以虚拟技术增强现实,如虚拟专用网、Virtual PC等。它们在现实对象的基础上,利用抽象和虚拟等方式划分出多个“现实对象”,使用户感觉不到其中的差异,并可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现实对象功能的补充和扩展,从而增强了现实对象的能力。例如,虚拟专用网就从物理上统一的网络抽象出专用的虚拟网络,从而实现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了安全保证。 本课题中使用的虚拟概念主要借鉴了第二种概念,使用虚拟的业务平台增强现存业务平台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电信领域的虚拟归属环境(VHE)[14]也属于这一类别。VHE是可以随漫游用户跨越不同异构网络并且允许不同类型终端接入的用户个人业务环境。这就要求VHE对业务移动与用户移动的环境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然而,VHE依然存在如下的局限性:1)它主要研究如何在不同的移动网络环境下提供和归属网络中一样的服务,其侧重点和问题域,与环境感知的业务支撑环境的有较大区别。2)在现有研究中VHE面向漫游用户,主要通过业务互通机制来实现,即支持业务提供商与拜访地网络直接建立业务互通协议,或由代理机构建立业务互通管理。因此,VHE难以感知到更多的环境信息,如终端类型、网络结构、资源能力和容量等信息。3)VHE无法根据环境信息对业务和业务执行平台进行自组织和动态控制,仅能支持逻辑较为简单的业务,难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更多个性化需求。4)VHE面向移动网络环境,难以支持融合网络中的除移动网络以外的多种网络和资源能力。 4)业务支撑环境 传统的智能网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智能通信业务的快速提供,但其在网络体系结构、业务开发、系统控制、业务种类和客户化能力等很多重要方面逐渐显现出它固有的缺陷,不再适合于基于融合网络的业务提供[15]。而由于信息领域企业应用与电信领域通信业务在网络类型、调用方式、事件粒度、业务类型、业务开发方法和快捷性要求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面向Web应用的企业应用服务器系统也不适合作为通信业务的提供平台使用[16]。 电信应用服务器[17]为下一代网络业务层提供各种增值业务的驻留和执行环境,而且还提供各种开放的API,为第三方的业务开发提供创作平台。国外的研究组织对下一代网络的应用服务器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很多公司也已经开始研究和提供自己的相关产品,如Truetel公司的TrueConverge、Appium公司的XWay和SCE等。国内在下一代网络的应用服务器方面的研究也正在进行,如华为的增强网络智能平台(TELLIN-ENIP)、中兴的统一业务平台(ZXUP10)、UT斯达康的多业务应用服务平台mService 1500,以及课题申请单位自行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信应用服务器系统[18]。目前,这些应用服务器均缺乏基于环境信息的业务执行动态控制。 计算机领域中的反射中间件[19]也可认为是应用程序执行的平台,它通过反射机制对外提供自身的描述信息,并允许外界对其自身进行修改和定制,从而具有开放和灵活的特点,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根据研究目的,现有相关研究可以分为3类:支持对中间件的静态配置和运行时的动态配置,如dynamicTAO和OpenORB;实现由环境感知触发、通过策略驱动的中间件的自动的动态配置,如CARISMA和Chisel等;面向普适计算或移动计算的反射式中间件,如LegORB、UIC、ReMMoC和CARISMA等。国内的相关研究包括北京大学软件研究所的PKUAS[20],和电子科技大学的RECOM[21]。目前,反射中间件的研究主要针对平台本身的反射模型和实现机制设计,缺少对环境感知模型、基于环境信息动态自组织平台和运行其中的业务等方面的研究。而且,通信领域特别是融合网络中业务执行环境,虽然也可视为一种中间件,但它所面向的网络结构、网络能力、业务类型、业务执行流程、用户习惯和需求等,均与中间件面向的应用程序有较大区别。因此,反射中间件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融合网络中,但可以作为研究业务执行环境自身的自组织模型和自适应机制的参考。 3.2.2课题主要技术国内外专利授予情况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1)自组织技术 国内以自组织为关键字的专利有70多个(数据来源于国家专利局网站),但大多数专利都是自组织网络相关的,尤其以自组织网络中路由协议相关的专利最多,主要用于自组织网络的组织和拓扑更改。在国际方面,根据我们在欧洲专利局网站的查询结果显示,以Ad hoc为关键字的专利总数超过了2000个,其中主要的专利也是Ad hoc网络中的路由协议,此外还包括QoS、地址分配、功率(节能)控制、安全性问题、分布式算法等。这些国内外专利基本上都面向计算机领域中网络部分的研究,对于业务层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对于融合网络环境下业务层面自组织方面还未查到相关的专利。 本课题拟申请的专利是面向融合网络的应用层面,是在借鉴自组织概念的基础上,所做的创新性工作,目标是开创融合网络业务层面架构的新局面,提升融合网络业务提供的整体质量。 2)环境感知技术 国内在环境感知技术方面的专利比较少,目前以环境感知为关键字的国内专利仅有不到10个,其中对终端环境感知的专利占了不少篇幅,并以研究终端位置改变作为重点,而其他的专利主要侧重于对人周围的环境改变的研究。在国际方面,根据我们在欧洲专利局网站的查询结果显示,以Context aware作为关键字的专利总数有100多个,大体涵盖了设备、移动企业应用、跟踪系统、框架、搜索、邮件过滤、位置、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 与本课题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利主要体现在设备、移动企业应用及框架几个方面。对设备而言,专利中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可穿戴设备,同时环境感知的方向大多是设备状态及位置信息。移动企业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业务分析上,没有提出统一的概念。而在环境感知框架的研究中,大多的专利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小的方向,比如涉及到移动位置改变的一个框架或者针对具体业务的框架,没有对全网、平台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不能满足融合网络的复杂环境需求。 本课题在环境感知方向拟申请的专利主要是针对融合网络环境下,对于用户、网络等所有涉及的业务环境信息的收集以及和新型业务模型之间的映射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现有专利中并未涉及。此外,本课题在环境感知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将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充分利用跨领域的知识,开阔研究视野。本项目研究成果将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有利于我国融合网络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业务平台技术 国内在业务平台技术方面的专利有60个左右,其中大多数的平台技术涉及到的是专有的系统,比如银行的支付平台之类。在通信领域的业务平台技术也仅局限于某个具体业务领域的平台技术,比如WAP平台、SS7相关平台。对融合网络的业务平台,还没有见到相关专利。在国际方面,根据我们在欧洲专利局网站的查询结果显示,以Service platform作为关键字的专利有2800多个,不过大部分的平台也是专有平台或是某个协议之上的平台技术。对于考虑全网以及全网涉及的环境信息的平台还未见相关专利,更未查到除VHE之外的电信领域大规模融合网络虚拟支撑技术方面的专利。 本课题在业务平台技术方向拟申请的专利主要结合了自组织、环境感知、虚拟的各项有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并面向融合网络的平台相关技术。本技术的研究成果将能够指导我国新一代业务平台的开发,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Dow C.R., Lin P.J., Chen S.C. et al. A study of recent research trends and experimental guidelines in mobile ad-hoc network.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5), March 2005, vol. 1, pp. 72~77. [2]. Mauve M., Widmer A., Hartenstein H.. A survey on position-based routing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EEE Network. Volume 15, Issue 6, Nov.-Dec. 2001, pp: 30~39. [3]. W. T. Chen and P. Y. Chen, Group Mobility Management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58th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2003-Fall), Vol. 4, pp. 2202-2206, Oct.2003. [4]. Z. Fu, X. Meng, S. Lu.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supporting multimedia streaming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21, Issue 10, pp. 1615-1626, Dec. 2003 [5]. S. Basagni et al.,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IEEE Press and John Wiley & Sons, 2003. [6]. I. Chlamtac, M. Conti, and J. Liu.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Imperatives and Challenges. Ad Hoc Networks, 2003, 1(1): 13-64. [7]. Schilit Bill, Adams Norman, Want Roy. 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EEE, 2002. [8]. J. Kim, J. Huh. Context-Aware Services Platform Supporting Mobile Agents For Ubiquitous Home Network, ICACT2006, Feb. 20-22, 2006 [9]. Jonghwa Choi,Dongkyoo,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ext-aware Middleware for controlling Home Appliances. IEEE, 2005. [10]. S. Xynogalas, I. Roussaki, M. Chantzara, et al. Context Management in Virtual Home Environment Systems,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 2004 [11]. IST-Context, http://context.upc.es [12]. Project AURA, http://www.cs.cmu.edu/`aura/ [13]. Richard W. DeVaul, Steve Dunn. The Context Aware Cell Phone Project. http://www.media.mit.edu/wearables/mithril/phone.html. 2006 [14]. 3G TS 22.121 V5.1.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Service aspects; The Virtual Home Environment”. June 2001 [15]. 杨放春. 下一代网络中关键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3, 26 (1):1~8 [16]. Sun Microsystems, Inc. JAIN SLEE Turorial. http://java.sun.com/products/jain/JAIN-SLEE-Tutorial.pdf [17]. EURESCOM. P1109: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the Service Offering Standpoint, TI1: Requirements Analysis and Architecture Definition. November 2001 [18]. 邹华, 杨放春. 下一代网络中电信应用服务器的研究与实现.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4, 27(S1): 1~5 [19]. M.Roman , F.Kon , R.H.Campbell. Reflective middleware: From your desk to your hand. IEEE Distributed Systems Online. http://dsonline.computer.org/0105/features/rom0105-print.htm ,2001 [20]. 黄罡, 王千祥, 梅宏等.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反射式中间件研究. 软件学报, 2003, 14(11):1819~1826 [21]. Yang Sizhong, Liu Jinde. RECOM: A reflective architecture. Reflection’2001, Workshop on Experience with Reflective Systems, Kyoto, Japan, 2001 3.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主要创新点,现有研究基础 3.3.1 研究内容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是一种能够根据各业务运营商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业务环境(网络、终端、用户等)的动态变化,使用自组织技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业务执行支撑资源(网络能力、存储能力、计算能力以及业务所需要的其他服务能力等)进行有机的组织、分配、调度和调整,为业务运营商提供具有质量保障的业务运行和管理支持的虚拟业务平台,以降低业务提供门槛,使得尽可能多的虚拟业务运行商能够进行具有质量保证并能进行质量规范的业务运营。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对业务、业务环境、业务支撑环境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基于这些模型,对环境信息的收集、反馈、使用,自组织的资源调整机制,虚拟化提供技术等业务运行支撑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相关技术体系。基于此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基础理论模型研究,二是基于上述理论模型的面向实现该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关键技术研究。 3.3.1.1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基础理论模型研究 1) 融合网络的业务环境信息模型 融合网络异构、多变的环境信息能否被系统、有效地用于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平台和环境感知业务的自适应调整的驱动,首先取决于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及其内在规律能否被比较准确地把握。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抽象的业务环境信息模型,它定义一套可迭加,可互影响的环境信息基本元素,并对业务提供过程中涉及的包括网络、终端、用户等在内的业务环境的信息组成、分类、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等进行表示。该信息模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网络、终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2) 支持融合网络环境感知的自适应业务模型 目前的主流业务模型是基于静态业务能力组件的静态模型,无法支持需要根据业务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动态自适应的业务的提供。因此,需要对动态自适应业务行为、动态变化特性、能够与环境信息相对应的业务能力组件抽象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支持环境感知的自适应动态业务模型,并分离出可以由虚拟业务执行环境统一支持的通用自适应功能,为此类业务的执行和管理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3) 业务支撑环境模型 要深入地研究环境信息对业务支撑环境的影响,首先需要对业务支撑环境进行建模。此外,本课题的研究需要独立于具体的业务和业务运营商,并独立于下层网络环境,因此也需要对业务支撑环境的外在特征进行抽象,分别针对物理业务支撑环境、虚拟业务支撑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本研究的重点是用统一的抽象方法来表示各种业务执行支撑资源,并且在抽象的基础上定义虚拟业务执行环境的业务接口、资源接口、用户接口等,并建立物理业务执行支撑资源与虚拟资源之间的关系模型。 4) 各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本课题的基本宗旨,就是基于自组织技术,实现能根据业务环境信息进行业务平台和业务之间的主动调配,从而为业务运营商和业务用户提供统一、独立的满足自身需求的虚拟业务支撑环境,这使得业务环境、业务执行环境以及业务自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了本课题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需要基于业务环境信息模型、业务模型以及业务支撑环境模型,对业务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与业务能力和业务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信息动态变化与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自组织自适应调整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探讨这三个模型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三者之间的适配方法。 3.3.1.2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关键技术研究 1) 环境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共享机制 能够在融合网络错综复杂、分布广泛的信息源中收集、查找、获取需要的环境信息,是环境信息有效、系统地利用的必要保障。本研究内容对环境信息的测量、离散化处理、信息的存储、信息索引、信息查找以及信息的安全共享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探索高效率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使其合理地共享的机制。 2) 支持环境感知的业务执行支撑资源自组织自适应调整机制 融合网络的各种资源大多是离散分布、甚至动态改变的,而不同的虚拟业务平台以及其上运行的各种业务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是多样的并可定制的,在一定时间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本研究内容重点对业务执行支撑资源的动态分配、调度机制,以及业务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保证虚拟资源的稳定性而进行的资源自组织自适应调整机制进行研究,提出虚拟资源的自组织方法及相关算法。 3) 业务支撑环境虚拟化提供技术 虚拟的业务执行环境在屏蔽实际物理执行环境实现细节的基础上,为各个用户提供统一、独立的业务运行和管理接口。统一即业务平台和网络资源共用;独立则是从用户角度,每个用户的平台及相应资源都为“专有”。因此需要对业务支撑环境虚拟化提供技术进行研究,从平台的多用户支持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资源的分配、预留、隔离、保护等技术。 4)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管理技术 可管理是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基本需求。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接入的物理资源的管理、平台自身属性、策略的管理,也包含每个虚拟环境中虚拟资源、自组织自适应控制策略等的管理,同时也涵盖了运行于虚拟平台之上的业务及业务组件的管理。如何对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并对不同级别的管理用户提供分级的管理接口,是本研究内容的重点。 5)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是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执行环境构建的基础。本研究内容将基于上述研究内容的成果,研究虚拟支撑环境中需要的相关实体、实体功能、实体结构、实体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一种具有开放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的体系结构设计,为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执行环境的设计和实现提供指导。 3.3.2 拟解决的技术难点 1) 提出可扩展、可量化的业务环境信息模型 业务环境模型是有效进行环境感知的基础。业务环境建模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模型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不但能适应当前现有网络环境、业务和业务执行环境等,还能够适应未来网络、终端等技术的发展;同时,模型中的主要信息应该是可量化的,在不损失必要信息的基础上从多种信息元素中抽象出关键元素并进行量化,以使得环境和业务能够比较准确地对环境情况作出反应。 2) 业务环境信息的高效收集和共享技术 业务环境信息分散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甚至对业务环境和业务有着相互矛盾的影响。如何保障分布、离散的环境信息收集的高效性,如何有效组织并存储这些具有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抑制关系的环境信息并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共享,以及如何使收集、存储和共享机制兼容于现有的网络体系结构,具有相当的难度。 3) 资源的自组织自适应调整机制 如何在业务执行支撑资源变化的情况下,提供面向业务执行的相对稳定的资源表现,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由于在资源的可变化性和业务资源需求的相对稳定性之间,以及资源变化的相对无规律性与调整算法的相对固定性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要在资源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同时调整多个虚拟环境的资源提供情况,在保证每个虚拟环境的对外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得总体资源使用情况与实际资源的提供情况相符,因此本研究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 4) 虚拟化业务支撑环境的资源隔离技术 虚拟化业务平台需要支持多平台用户同时运营业务,而各个业务所使用的资源是相对“独立”的。如何保障各虚拟环境共用的资源互不干扰地使用,涉及到资源的静态和动态隔离、网络能力操作互斥等,具有较大的难度。 5) 基于环境信息的在线业务动态控制和调整技术 环境感知的业务,需要根据环境信息动态反馈,进行相应的业务动作调整。如何根据环境信息的作用,实时、动态地改变业务执行的流程,需要处理好业务环境信息、业务流程、执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可预测环境信息变化和可预测的业务流程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本技术存在较大的难度。 3.3.3 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针对融合网络中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与当前国内外对于融合网络中的虚拟归属环境(VHE)、环境感知、自组织相关的研究项目,以及计算机领域中上下文感知、反射中间件、移动Ad hoc网络的相关研究项目相比,本课题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如下,其相应的理论或方法在国内外未见报道。 1) 环境信息描述方法 该方法采用抽象的、可量化的方式对融合网络业务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描述,在描述中可以客观地刻画各种信息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能方便地用于业务环境的综合情况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该描述方法覆盖的环境信息范围广,较之以往类似研究更加全面,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能够用于指导大范围融合网络环境感知相关应用的开展。 2) 环境信息的有效收集方法 3) 该方法能够从复杂、融合、异构的融合网络环境中,根据一定策略完成对于特定时刻、特定用户的环境信息的采集、测量和处理提炼,并且该方法独立于特定的业务类型、具体的业务和特定的业务执行环境,并系统地对环境信息的收集等进行了规范。 4) 业务环境、业务以及业务支撑环境之间的信息反馈、交互和控制机制 该机制能够保证网络层、业务层之间的环境信息通过一定的规则,在不同实体间进行交互并且互相影响,最终产生一个合理的影响结果。由于兼顾业务环境、业务及业务执行环境三方面,该机制能够解决无序的、变化的业务环境信息与相对不变的业务及业务执行环境之间的矛盾。 5) 基于环境感知的虚拟资源的预留和自组织机制 该机制将对业务执行所需的多种异构资源进行预留和组合,使得每种类型的多个资源可以组合为统一的虚拟资源,便于业务的使用。该机制中的自组织特性还能保障虚拟资源根据具体环境信息的变化,做出自适应的调整。该机制首次将自组织的动态调整思想应用于电信业务执行中的资源管理,将分布的网络资源以及业务所需要的其他服务能力资源,与平台提供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等综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调配,共同为业务功能和质量的保证提供支持。 6) 基于环境感知的业务组件的动态查找和自装配机制 该机制能够保证业务可以感知环境信息的变化,如虚拟资源中各具体资源的可用性变化等,在虚拟业务支撑环境无法对业务屏蔽物理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业务执行流程进行动态控制和调整,使得环境感知业务得到有效的支持。 7)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支撑环境的体系结构 该体系结构首次将自组织和环境感知应用于大范围融合网络电信业务支撑平台,并且提出了虚拟业务执行环境的概念,对融合网络中业务执行环境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3.3.4 现有研究基础 课题申请单位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展智能网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的连续资助下,成功地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于电话网的CIN系列智能网系统,并在国内多省市及海外投入使用。 自1999年起,开始了基于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支撑环境的研究工作, 在国家863重大计划项目"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应用的自动生成理论研究”的支持下,对适用于异构网络的、可扩展的新型业务及业务执行和管理平台体系结构,分布环境下开放式网络应用生成环境的概念模型和体系结构,测试、应用冲突检测等关键技术,以及业务执行和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面向融合网络业务的电信应用服务器系统,为基于融合网络的各种通信业务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可靠的业务开发、管理和运行平台。该应用服务器系统在由国家863计划项目专家组指定的第三方测试中,通过了全部测试项,其得分在3个同时进行的相同863项目的承担单位中排名第一。该应用服务器系统能够支持包括多媒体和移动业务在内的基于融合网络的各种增值业务。该系统方便易用的图形化管理界面如图1所示,其业务生成环境基于构件的开发界面如图2所示,其业务测试环境的界面如图3所示。 图1 管理界面图例 图2 基于构件的开发工具图形界面例 图3 业务测试环境图形化界面例 2005年12月,在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多媒体与移动业务融合的软交换示范工程”项目的支持下,该电信应用服务器系统与中兴通讯公司的软交换系统成功实现互联互通,从而首次在国内现网中实现了多厂商的应用服务器与Parlay网关和软交换的互联互通。并通过该应用服务器系统提供了基于Parlay API的运行于应用服务器上的特色业务:银行卡保镖业务和旅游助理业务。从而进一步展示了该应用服务器系统对快速开发和提供开放业务的支持。 通过多年的研究,课题申请单位在融合网络业务提供方面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例如: 1) 支持多媒体业务和移动业务的多层次呼叫控制模型 2) 多层次业务接口技术 3) 不同级别的业务编辑技术 4) 新型话务量过载控制技术 5) 业务冲突的检测、避免和解决技术 6) 适于业务运行和生成支持的模式语言 业务领域已获专利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面向融合网络的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已获得的业务提供领域的专利主要包括: 1) 一种同时提供软交换多种业务接口的方法,专利号:ZL 02 1 59497.X 2) 一种向第三方开放智能网业务控制点业务能力的方法,专利号:ZL02159237.3 3) 在多业务多用户业务平台中保证业务服务等级协议的方法,专利号:ZL02159238.1 4) 一种适用于应用服务器的呼叫处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专利号:ZL02158912.7 5) 用于电话网的‘个人信息辅助技术’业务的实现方法, 专利号: ZL02155383.1 6) 移动电话用户‘漫游本地号码’业务的实现方法,ZL02158911.9 此外,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杂志、会议上发表了数十篇相关论文,并完成多篇博士论文,4年来相关博士论文举例如下: 1) 赵耀,下一代网络分布式业务逻辑执行环境负载平衡算法的研究,2006 2) 双锴,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的研究,2006 3) 薛海强,网络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会话控制、业务适配和电信软件建模,2006 4) 翟晓波,NGN中上下文感知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2005 5) 饶少阳,基于Parlay/OSA的下一代网络QOS业务与服务机制的研究,2005 6) 熊文剑,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下一代网络业务冲突在线检测方法,2005 7) 李静林,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NGN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2004 8) 龙湘明,软件非功能属性研究 —— 一种模型驱动的、基于分离的方法,2004 9) 武威,下一代网络业务执行环境及过载控制的研究,2003 10) 胡晓娟,虚拟归属环境研究,2003 课题协作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积累了大量业务支撑系统的设计和工程经验,同时承担了中国移动3G业务模型、全业务应对策略、新业务发展规划、数据业务评估体系、数据业务新产品路标等研究,建成了国内最先进、规模最大的业务支撑系统,率先实现客户异地充值、挂失等服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密切跟踪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软交换汇接网;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IMS、业务网络、NGN和CNGI的试验和研究等。并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已发布企业标准近300项;已申请14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36项。 其主持研发的“移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DSMP)设计与开发”项目获得了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DSMP系统实现了多业务统一综合管理,首次在数据业务管理中引入了以订购关系为核心的信用机制,创新性提出并实现了订购关系管理,即运营商、客户和SP三方统一订购关系,建立信任机制,并在业务流中进行实时订购关系鉴权,杜绝了SP的不规范行为,完善了移动梦网的商业模式,使移动梦网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产业化。在技术层面上,DSMP创造了多个第一,首次实现了以业务管理为核心的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体系,首次在数据业务管理中引入了以订购关系为核心的信用机制,首次创新性地定义和分离了数据业务中的业务流、控制流和管理流等。 综上所述,课题申请单位和协作单位在增值业务提供领域取得了一流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正是基于这些工作成果以及国内外通信技术发展趋势,课题申请和协作单位分别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深切认识到,通信网络从智能网技术分离业务控制层与呼叫处理层发展到Parlay技术分离业务执行层与网络能力层之后,必然会进一步向分离业务执行环境与业务逻辑的方向演进,因此必须深化对业务网络构架演进的研究,提供更加统一、便利的业务体系,在解决信用欺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如何规范业务提供的总体质量的问题。本课题就是基于这一共识而提出的。 3.4、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技术指标,可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及人才培养情况 本项课题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提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体系,为具有质量保障能力的个性化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其详细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可获得的专利及人才培养情况如下: 1) 提交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这些研究报告可以作为开发和实施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理论指导。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 融合网络业务环境信息模型:主要包括融合网络业务环境信息的定义、提取、抽象、分类、形式化表示、环境信息的交互机制、环境变化规律等内容。本报告提出的环境信息模型应该是可扩展的,不但能描述现有业务环境,而且能够适应未来网络、终端等技术的发展。 · 支持环境感知的自适应业务模型:主要包括环境自适应业务形态、特征、行为、可变及不可变性机理、与环境信息对应的业务能力组件抽象方法等内容。本报告提出的业务模型需要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动态驱动,灵活、方便地调整业务的功能和质量。 · 业务支撑环境模型:主要包括资源虚拟化、相应资源接口的统一定义、业务相关接口的定义等。本报告提出的模型,将能够适应不同网络条件和不同的用户需求,为业务支撑环境的设计和实现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 业务模型、环境信息模型以及业务支撑环境模型相互作用规律:对三者之间的静态及动态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侧重于环境信息模型和业务模型,以及环境信息模型和业务执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对业务环境和用户需求在业务实例运行阶段的变化对业务的作用规律进行探讨。 · 环境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环境信息的收集位置、收集时机、测量及提炼处理方法、信息的有效存储和索引、信息的域间共享等。本研究报告提出的相应方法应该基于现有网络结构及各节点乃至终端的能力,并能适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 支持环境感知的业务执行支撑资源自组织自适应调整机制: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自组织算法,以及相应的调整策略。该机制应该能够支持业务执行环境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整资源配置,适应用户特定的需求。 · 业务支撑环境虚拟化提供技术:从平台的多用户支持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资源的分配、保护,预留和隔离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保障业务支撑环境虚拟化隔离的实现,为虚拟化平台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管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接入的物理资源的管理、平台自身属性和策略的管理等,也包含虚拟资源、自组织自适应控制策略等的管理,同时也涵盖了运行于虚拟平台之上的业务及业务组件的管理。本研究报告提出的管理技术,将能够支持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支撑环境的管理,并且该管理机制能够兼容现有的各种管理协议。 ·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感知的自组织业务执行环境的体系结构,即业务执行环境中存在的相关实体、实体功能、实体结构、实体之间的关系等。该体系结构必须兼容现有的网络技术,并具有开放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为设计和开发融合网络中新一代的业务执行环境提供指导。 2) 构造仿真验证环境 建立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系统仿真环境,以几个典型业务提供场景为例,通过实验对上述各方案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3) 申请技术专利 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申请5-7项与本课题成果相关的专利。 4) 发表学术文章 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杂志、会议上发表8-10篇高水平文章。 5) 人才培养 培养大约15名左右(含3-4名博士生)能够从事融合网络业务提供领域研发工作的研究生。 3.5、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课题技术路线(或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如有协作单位,请说明课题的任务分工) 3.5.1 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充分利用课题申请单位在下一代网络业务支撑环境方面的研究积累、高校的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优势,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以促进产业化为目标,保证项目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以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成果为基础,广泛参考国内外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需求,针对性地提出本课题各部分研究内容的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和完善,进而实现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技术创新,积极体现863计划的标准战略、人才战略和专利战略。 具体说来,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如下: 1) 与网络运营商、业务运营商、业务开发者以及潜在的用户群进行广泛接触,进一步调研网络能力开放之后,业务运营商的需求以及其提供的业务数量迅速增加所带来的问题。分析融合网络中业务对执行环境的需求、业务执行环境对环境感知和自组织控制的需求。针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一步确定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2) 基于申请单位的技术基础,广泛参考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确定开展本课题的基础。 3) 成立课题指导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便及时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针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将课题分为多个子课题,各个子课题组在课题指导组的协调下并行工作,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沟通。课题各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见后。 4) 各子课题组结合国内外在自组织、环境感知和业务支撑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融合网络中动态自组织和环境感知等特点,结合业务及业务支撑环境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研究,提出初步的模型和方法。 5) 课题指导组会同所有子课题组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交互的方案进一步验证兼容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方案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子课题组对技术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验证和优化,并逐步细化。该过程根据需要可能重复多次。 6) 基于课题组已有实验环境,建立相应的仿真环境,选择几个典型的业务提供场景,根据实验和仿真结果以及专家的反馈意见来改进和优化原有技术方案,从中总结和分析将自组织、环境感知和虚拟等思想应用于业务支撑环境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下面分别针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简要的介绍,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将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自组织的环境感知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基础理论模型研究 · 在业务环境模型方面,通过对已有的、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各种通信网络、终端以及业务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所处的环境的研究与比较,借鉴现有环境感知计算和相应的信息模型,对业务环境特征进行抽象,将这些特征映射为具体的特征参数并探求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抽象的、可量化的综合考虑用户、网络、终端、业务执行环境等元素的业务环境表示模型。 · 在环境感知的自适应业务模型方面,分析融合网络中业务种类和业务特征,结合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业务对环境感知和自组织调整的需求,确定自适应业务的能力范围。然后基于业务的行为,从环境感知个性化业务的可变与不可变属性入手,抽象、分离出可变和不可变的业务能力、业务构件、乃至业务流程等业务元素,探讨业务元素灵活易用的业务表示方式,借鉴策略、反射、MDA等技术,提出独立于具体业务和环境信息的自适应业务模型。 · 在业务支撑环境建模方面,研究现有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融合网络业务层各类业务支撑环境为业务提供的业务执行支撑资源和管理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接口、行为、分布特性等进行分析、分类、抽象并建模。分析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业务执行和管理对业务支撑环境的要求,研究需求变化范围,借鉴Parlay等开放式接口的设计方式,基于实际资源模型,对虚拟业务环境的行为以及资源接口、管理接口和个性化定制接口进行定义并建模。此外,借鉴虚拟操作系统、网格计算以及VPN技术的相关思想,建立实际业务支撑环境模型与虚拟环境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 在模型间的映射方面,基于上述模型,借鉴现有环境感知计算中的映射机制,建立三者之间的交互模型和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级评价算子,使用通用评价函数加上环境约束条件,得到满足业务及虚拟业务环境需求的自适应环境参数。最后,通过仿真等方式来验证模型映射机制和适配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的关键技术研究 · 在环境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共享方面,从信息本身的分布着手,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探索环境信息分布的统计规律,确定环境信息收集的位置和时机。以人工智能、智能代理和数据挖掘理论为基础,研究在分布式环境下,在业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高速、完整、智能地测量和提取的方法。以数据库理论作为信息存储的基础理论,探索高效率地存储业务
本文档为【环境感知的自组织虚拟业务支撑环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01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6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13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