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问题导读单 过关检测 真题回放 随堂演练第2-4课《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可编辑)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问题导读单 过关检测 真题回放 随堂演练第2-4课《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问题导读单 过关检测 真题回放 随堂演练第2-4课《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可编辑)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问题导读单 过关检测 真题回放 随堂演练第2-4课《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可编辑) 第2--4课 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和演变 ?复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 强。(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历程及顺序。【 问 题 导 读 单 】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些理论和认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1)经济根源:小农...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问题导读单 过关检测 真题回放 随堂演练第2-4课《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可编辑)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导读单 过关检测 真题回放 随堂演练第2-4课《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形成和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可编辑) 第2--4课 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和演变 ?复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 强。(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历程及顺序。【 问 题 导 读 单 】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些理论和认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2)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汉儒家董仲舒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理论。)(4)政治基础: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 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简单地说,该制度就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3.特点: ?皇权至上原则;?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 ?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4. 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历程 (一) 萌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做出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 (二) 确立??秦朝 1 背景: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秦王嬴政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 内容(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 特征:特征:?皇帝独尊。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皇权至上。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权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岳麓表述为“皇权专制”,并认为是皇帝制度的核心。)?皇位世袭。 ※ 影响:?在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唯一的最高决策者,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个人的素质,直接影响政局是否稳定;(岳麓)皇帝制度是政治动荡、统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根源。(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 内容: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史料未载秦朝有谁出任该职,后人推断虚有其位,秦始皇亲自掌兵);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 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等官职专为皇室而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的作用是,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 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 ※ 秦朝郡县制的设立:鉴于周朝分封制导致后来周天子权威削弱的教训,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彻底废除前代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 内容:郡由中央政府直辖。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也称“郡监”),分掌行政、兵事和监察职责。郡下设县,由县令(不满万户称县长)主持政务。(岳麓:乡有乡吏,里有里典。乡吏有“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与乡、里无隶属关系)。郡?县?乡?里,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 ※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 ※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从血缘国家向地缘国家的过渡);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4)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挟书律。钳制思想,破坏文化,激化社会矛盾,是秦朝短期而亡的重要因素。 (三) 巩固??两汉时期 1 中央集权的加强:?郡国并存: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收周朝和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后来,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经过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 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2 君主专制的加强:西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并设“内朝”牵制“外朝”。“外朝”指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体系。“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的亲信、侍从、秘书等宫廷机构组成,长官为尚书令、侍中,以大将军、尚书为首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行政务的机关(内朝对重要的政事先做出决策,丞相府变成了单纯的执行机构)。 附:(人教)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北师大)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连九卿的职权也被侵夺,三公逐渐成了虚衔。尚书台职权的扩张,又引起皇帝的疑忌。三国时,魏文帝另设中书省执掌机要,而将尚书台变成了纯粹的执行机构。到了南北朝,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四)完善??隋唐时期 1 中央集权方面:?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后来的五代、宋、辽、金,基本上维持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唐朝中叶遭遇了“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掌握行政、财政和军事大权。唐代置节度使,本意是由中央派全权大使去剥夺地方职权以强化中央集权,结果适得其反,后发展成为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2 君主专制的加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相权被一分为三。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初,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执行(分工原则:“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合作,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岳麓:提高了办事效率);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附:宰相由少变多,既有防止宰相专权的一面,有时也有弥补个人才干不足等原因。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管理文职官员,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兵部掌全国兵籍及武职官员,刑部主管刑罚及审核刑名,工部主管全国工程事务。三省共同议事的地方是政事堂,后来凡参与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宰相权力进一步分散。唐中叶以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另,因李世民即位前曾任尚书令,该官职后来轻易不授,以尚书仆射代行尚书令事。 (五)加强和发展??宋元时期 1 中央集权的加强 (1) 宋代 ※ 措施:?政治上:削实权。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为防止知州权大难制,实行“三岁一易”),派通判负责监督,各州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军事上:收精兵。抽调各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财政上:制钱谷。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把地方赋税绝大部分 运送中央,地方只保留少部分用作开支,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从权、兵、钱三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但矫枉过正,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军队战斗力减弱;冗官、冗兵、冗费使国家财政危机。 (2) 元代 ※ 措施: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有学者称元朝的行省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京畿周围(称“腹里”,今京津晋冀鲁一带),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由中央宣政院直辖,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直属于宣政院)管理。 ※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忽必烈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 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宋代:二府三司,继续分解宰相权力。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正式官名,简称“同平章事”。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无领兵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称 “计相”)。??三省六部制并没有使行政权、财权、军权完全分开(尚书省下有户部、兵部),到宋代,军权、财权被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 (2) 元代:一省二院,相权反弹。(忽必烈改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也称都里),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当初未采用三省制而采用一省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六)强化衰落??明清时期 1 中央集权的加强 (1)明: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元朝行省制度,在地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清(人民版内容):?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土尔扈特部回归,说明中华民族有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雍正皇帝还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2 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 丞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 总揽全国政务。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内阁制度的建立 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建立及发展演变的历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阁臣获得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性质: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注:群臣奏章在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拟”。皇帝对内阁意见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批红”多由司礼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朝废除宰相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上 朝,导致太监乱政,其原因就是皇权过分集中。宦官参政,干预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曾经在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在《纶扉奏稿》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贾祸。”明代内阁的作用,关键在于阁臣能否得到皇帝重用及其办事效能的高低。自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年号正统)以后近百年间,内阁并无多少实权,权力操于宦官之手。自嘉靖中叶至万历初年的五十余年间,大学士夏言、严嵩、张居正相继入阁成为首辅,内阁真正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张居正死后,阁材乏人,宦官逐渐窃持权柄,魏忠贤擅权乱政,组成阉党内阁。到崇祯一朝,内阁已徒具形式,有名无实。另有观点认为:从明代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代代积累,明中叶以后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了,首辅已成为实际的宰相。 (2)清朝 军机处的设置:?清初沿用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时设南书房把中枢机构权力一分为三。?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职责: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由单纯处理西北军务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物。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特点:?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 作用: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军机处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的扩大。)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制度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 世官制(先秦):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 (2) 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秦、西汉初年也沿用此制度。 (3)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于是实行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和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公开征聘)。 ※ 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中央任用,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颁布“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东汉初期注重“孝廉”,称为“乡举里选”。理论上,举荐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主要 要看德行和才能。但是随着豪强地主势力膨胀,门第族望逐渐成为推举的主要依据。 ※ 征辟制:“察举”之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称为“辟”,合称“征辟”。 (4)魏晋时期形成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写成品和状,品即等第,状即评语,经过层层核实后上报吏部)。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不久就被世家大族左右,门第家世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到南朝时已经走向末路,隋文帝时被废除。 (5)科举制(隋唐至明清) ※ 概念:考试选官制度。 ※ 发展过程:a.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选拔官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b.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进士科诗赋,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明经指通晓经学,重帖经墨义,只需熟读经书。古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超越了明经;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录取武将)和殿试(由皇帝主持,但直到宋代才成为定制);唐玄宗时任用高官(礼部侍郎)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唐代科举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得通过吏部的选 官考试方可授官。c.发展:北宋时,为减少考官与士子联党结派,进士一律要经过殿试,名次由皇帝钦定;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实行“锁院”(封闭命题考官)、“弥封”(糊名法)和“誊录”(雇人重新誊录考卷)制度。王安石改革,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元朝科举时办时废,科选人材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d.走向极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集注为解释依据,以八股文为文章格式,不能随意发挥。 e.废除: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 进步性: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势力),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使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形成了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考试选官而非世袭,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在科举制度下,人们必须学习统一规定的书籍,对中国文化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后期的八股取士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2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人民版独有) ※ 监察制度的演变:?秦: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郡设监御史。?汉:中央设御史大夫,隶属于丞相。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 察。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权力很大;无固定治所。中央设御史大夫。(唐代,御史大夫成为独立机构,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宋沿唐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称御史中丞)。宋太宗时,又任命专职的监察御史(察院),考课官员得失。?元代: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全国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组织独立,自成系统。?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 评价:?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执政,防止官员贪污。?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检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 3 中国古代的谏议制度(岳麓) ※ 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 主要朝代的谏议制度:?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 出不同意见。?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没有了(与皇权的高度加强有关)。 ※ 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帝无上的权力,但有时对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也发挥过作用。 四、重点难点解析1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制度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点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顾问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影响 制约皇权 无制约力 2 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地方不断削弱,但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反复,如唐朝的节度使的设置,就使地方权力加强,元朝行省的设置也是如此,元朝中书省的设置使相权扩大。3 宋朝的“三司”和明朝的“三司”及其职责,宋朝在中央设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三司是;户部司、度支司和盐铁司);明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废行省设立了三司:布政司,掌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都指挥 司掌管地方的军政;按察司掌管地方的司法和监察。4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5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地方制度 方面 分封制 郡县制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为基础 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 权利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作用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附过关检测部分 过关检测 2 第6?18页 ?课外知识阅读 1 “汉承秦制”(仅见人民版) 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作了某些调整和变化。主要表现为:(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 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出现了由皇帝的侍从、秘书组成的内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把全国分13州,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5)承袭了秦朝的赋役、兵制、选官制度,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等。 2 对元朝行省制度的认识,元初,以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地方设置十路宣抚司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经常授中书省宰臣以“行某处中书省事”头衔,出外行使中书省职权。因事设官,事已则罢,没有固定的治所和辖区。随着各处行省的设置渐趋稳定,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省长官不再系中书省相衔,行省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行政机构。吐蕃、畏兀儿地区则分别由宣政院、大都护府统领。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混乱。路直属于省。府有两类:一类直属于省,与路平级;一类隶属于路。州也有两类:一类直属于省,与路、直隶府平级;一类则隶属于路和直隶府。大体说来,省为地方一级行政区,路为二级行政区。府与州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是二级行政区,有时是三级行政区。到明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省、府(州)、县三级 行政制度。元代设立11个行省中,至今仍有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西6个在继续使用。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及百年,行省制度的作用不容低估。 3 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秦汉以来的郡县一级地名的遗迹在今天多有保留,如汉中、邯郸、九江、太原、南阳、长沙、南海、桂林等郡至今仍是重要的地名;成都、阆中、蓝田、武功、江陵、开封、番禺等县名使用至今。西汉开始设立监察区(州),像凉州、益州、朔方等成为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地名。唐代贞观元年设立10道,开元21年又置5道,其中,河南、河北成为现代省级政区名称。宋代设立路制,宋神宗时达23路,今天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名皆源于此。元代设立11个行省中,至今仍有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西6个在继续使用。明代设立13个布政使司中,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12个至今还在使用,只有湖广行省在清代分为湖南、湖北省,可以说明代布政使司基本奠定了现代一级政区的地名称谓。清代设立的省在地名上作了较大改变,如康熙二年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康熙三年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康熙六年分江南行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在东北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西北设立乌里雅苏台、伊犁两将军。清末光绪十年(1884年)又将伊犁将军之地设为新疆省;十一年升台湾府为省;三十三年改东北三将军辖区为三省。民国时期设立相对独立的内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尔共28个省级政区,奠定了现代一 级政区的雏形。 5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华而不实,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明代洪武元年(1368)科考,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由明中期而泛滥至清代。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明初文字狱贯穿洪武一朝,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专制统治者所效法。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文字狱是巩固专制统治的政治措施。文字狱遏制言论,禁锢思想,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 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是历史发展中的浊流。 过关检测 2(第2?4课) 【 真 题 回 放 】 1.(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 B.????C.???? D.???? 3.(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4.(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5.(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 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7.(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8.(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 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9.(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 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 10.(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11.(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2.(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D.清朝 13. (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 久矣。” 其表现有 ?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尖锐?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 A.??B.?? C.?? D.?? 15. (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6. (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7.(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 城是 图6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18.(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19.(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 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0.(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21. (2012年上海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 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A.西周B.秦朝 C.西汉 D.唐朝 2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2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 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 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B.?? C.?? D.?? 24.(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25.(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 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6.(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7.(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 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 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8.(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9.(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 ?临安-苏州 ?益州-成都 A.???B.??? C.??? D.??? 30.(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31.(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 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32.(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33.(2011年四川省文综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4.(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 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 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35.(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36.(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37.(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 “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 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D.布政使 38.(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39.(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 秦朝B.汉朝C.唐朝 D.宋朝 二、非选择题 40.(2013年北京高考41题)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 41.(2013年天津高考12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42.(2013年高考全国?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3.(2013年高考全国?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
本文档为【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问题导读单 过关检测 真题回放 随堂演练第2-4课《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6-19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