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

2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

举报
开通vip

2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 , � � ��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 —汉唐长安 交通地理研 究之三 辛 德 勇 汉唐时期渭河通航河段为其中下 游 , 尤 以 长 安 以 东 的 下 游河段为常 。 虽然渭河中下游 河道平面形态在历史时期有所推移 变化 , 但基本流路古今相类。 唯长安附近河道较今远为偏南 , 汉 初长安城距渭河不过 � 里左右 , 利用渭运 , 殊为便捷 。其后河道不 断北徙 , 魏晋时期己移至长安城 � 一 � 里之外 , 日久年深 , 方至 今 日位置 �详拙稿 《西汉至北周时...

2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 , � � ��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 —汉唐长安 交通地理研 究之三 辛 德 勇 汉唐时期渭河通航河段为其中下 游 , 尤 以 长 安 以 东 的 下 游河段为常 。 虽然渭河中下游 河道平面形态在历史时期有所推移 变化 , 但基本流路古今相类。 唯长安附近河道较今远为偏南 , 汉 初长安城距渭河不过 � 里左右 , 利用渭运 , 殊为便捷 。其后河道不 断北徙 , 魏晋时期己移至长安城 � 一 � 里之外 , 日久年深 , 方至 今 日位置 �详拙稿 《西汉至北周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 》 , 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 年 � 辑� 。 渭河航运主要用于向长安运送物资 , 尤为租栗 。 粮食下卸 , 要有 固定码头 。唐以前码头的位置已不易推定 。唯汉便桥西北滨渭 处有细 柳仓 , 而该仓效用如何 , 亦难得其详 。 曹魏时在横门置邸阁 屯粮 , 渭运码头当在其北 � 。唐长安渭运码头为东渭桥南端的东渭 桥仓 , 高宗咸亨三年置 少 。 码头 附近有时舟揖弥望 , 时人有 “千措 � 《三国志 · 蜀志 》卷四 � 《魏延传 》裴松之沮弓� 《魏略 》。 � 详拙稿 《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 》 , 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 ��年 �辑 。 《新唐书 》卷 五三 《食货志三 》有贞元初诏韩观 、 杜 亚 等运米至 “东西渭桥仓 ”语 , 似西渭桥亦置有粮仓 , 同为 码 头 。 然 据 《册府元龟 》卷四九八《酒运》条 , 韩棍 、杜亚等乃运米至东渭桥 , 《新唐书 》 “西 ”字 当 衍 。 渭曲头 ” 之叹 � 。 这里正当溺 、 径两 大支流入渭 口下 , 渭河至此 水量方始大增 , 其上已不便大船航行 , 北魏时就有长安城北渭水 浅 不通船的记载 � 。唐太仓的位 置说者不一。 宋敏求 《长安志 》云在 中滑桥南 、 禁苑西北角� � 吕大防 《长安图 》则置于宫城内掖庭 宫北� 。 元李好文亲履唐掖庭宫地 , “见其处止可容置一宫 , 而 �长安 � 图乃以太仓杂处其中 , 大非所宜 ” � 。唐开元二十一年 , 关 中久雨害稼 , 一次即出太仓米 ��� 万石以给之� 多 唐文宗时太仓有 粟 ��� 万石 , 文宗竞以所蓄寡于常岁而追究州县 � ,可证太仓非狭 促处可容 , 应以宋敏求说为是 。 东渭桥地当水陆枢纽 , 潜粮既可 在此改装小船 , 西输太仓 , 也可由陆路转运长安。 酒渠初开于汉武帝元光六年春� , 在长安附近引渭水东入黄 河 , 历时三载 , 于元朔二 � 三年前后完工� 。 元狩三年 , 又开昆 明池 , 蓄水入嘈渠 , 补充其水量 。 后世往往仅以昆明池为 遭 渠 水 源 , 而忽略了其 “引渭穿渠 ” 的真实情况 。 马正林同志撰文澄清 � 《黎岳集 · 东渭桥晚眺 》 。 � 《魏书 》卷六六 《崔亮传 》 。 � 《长安志 》卷六 《宫室 四 》 。 又 《通签 》卷二二九唐德宗建中 四 年 胡三省注。 �见《考古学报》�� �年�期 《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 》一文所附残图 。 � 《长安志图 》卷中。 � 《旧唐书 》卷八 《玄宗纪上 》。 � 《新唐书 》卷五二 《食货志二 》。 � 《汉书 》卷六 《帝武纪 》。 � 《史记 》卷二九 《河渠书 》。 这一事实 , 实为可喜 � 。 但因史文简疏 , 潜渠渠首段已不易考究。 马正林根据今地形 , 将渠首定在今西安市西北鱼王村附近 。潜渠在 此分渭水后缘汉长安城北今新民村、 西营等地北侧而行 , 在今张 家堡附近与昆明渠相会 , 东过濡河 。 新民村和西营距汉长安城均 在 �里以上 , 而据卫星照片分析 , 汉初的渭河距长安约�里左右 , 最多不过 � 里 � , 嘈渠不当反在渭河之外 。 渭河在鱼王村附近河 身宽浅 , 为游荡分汉性河道 , 难以筑堰 引水 � 且洪枯水期河宽比 值为 � � � , 河身变化较大 , 在渭河至汉长安城城之间的狭 窄 地 带开渠 , 也有水漫之虞 。因此 , 嘈渠不应在长安城北引水。 开凿嘈渠主要为向长安输送关东租粟 。 汉太仓在长安城东南 � , 为昆明渠所经 。 但昆明渠水量有限 , 不足以负载粮舟 , 直达仓 下 。 昆明池迄唐一直保持相当规模 , 而遭渠却屡遭废弃 , 即因遭 渠的主要水源是渭河而不是昆明池 。 所以 , 只有源 于渭水的嘈渠 主干经由太仓 , 才能将粮食运入。 传汉长安城南覆盎 门外有一工 巧绝世的桥梁� , 却未见有记载专叙城南河渠。 班固描述长安城 “呀周池而成渊” � , 《三辅黄图 》亦云汉长安 “城下有池周绕” � , 实际上汉长安城东 、 北 、 西三面都是利用其他自然 水 道 或 水渠 , 并未专修护城池 , 城南可能采取同样措施 , 在长安城西引 � 马正林 《渭河水运和关中嘈渠 》 , 载 《陕西师大学报 》� �� �年�期。 � 杨思植 、杜甫亭 《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 。又据王翰章 《唐 东渭桥遗址的发现与秦汉以来的渭何三桥 》一文 �载中国考古学会编 《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 》 , 文物出版社 , �� ��年�月 � 介 绍 , 解放后曾在相家巷北 �公里许的 田地里发现木桩和大石块 , 据分 析可能是汉魏时的渭桥遗址 。 � 《三辅黄图 》卷六。 � 《三辅黄图 》卷一引 《庙记 》 。 � 《文选 》卷一班固 《西都赋 》。 � 《三辅黄图 》卷一 。 渭水濒南垣而东 , 与昆明渠相合 。 绕汉 一长安城南墙和东南角 , 今 残存明显的古渠遗迹 �城东南角一部分己被拓凿利用为污水池 � , 清董枯诚 《长安县志 》对此有明确记述 , 谓 “汉城南有渠道自西 南入壕 , 折而北至青门外 ” � 。 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 � � � � � � � � 年间 , 也对该渠道遗迹作过勘查 , 其所见渠道 尚深�米 , 宽 � 米� 。 隋永通渠缘大兴城北 �亦即汉长安城南 � 东行 � , 唐 韩辽复开潜渠时称 “ 旧遭在咸阳县西十八里 , ⋯ ⋯ 自秦汉以来疏 凿 , 其后埋废 ”� 。可知汉 、 隋 、唐潜渠渠首段基本一致 , 具体引水地 点在咸阳西�� 里 , 唐名兴城堰 � , 当今咸阳钧鱼台附近 。 其地河道 狭束 , 便于筑堰引水 。遭渠东行经搞池北 、 磁石门南� , 又在汉长 安城西南角外由三桥下穿过唐开远门至咸阳大道 �汉时则当通过 揭水破� � , 缘汉长安城南垣东行 。 昆明渠的流路经黄盛璋先生悉心复原基本 已经辨明 。 唯个别 地段尚可进一步讨论。 据 《水经注 》 , 昆明渠应流经白亭、 博望 苑南 , 再折而北去与拚水枝渠合� 。 黄先生�� � �年所 复原 的 昆 明渠渠道在汉明堂南直趋东北 , 汉博望苑所在的唐金城坊 �今任家 庄一带 � 显然在其南岸 , 与 《水经注 》相悖 � 。 其后 , 黄先生进 � 《长安县志 》卷一 四 《土地志下 》。 � 足立喜六 《长安史迹。研究 · 汉� 长安城 》。 � 《隋书 》卷六一 《郭衍传 》。 《册府元龟 》卷四九七 《河渠上 》 。 � 《旧唐书》卷一七二 《李石传 》。 � 《旧唐书 》卷一� 五 《韦坚传》 、 卷一七 二 《李石传 》 。 � 《史记 》卷五 《秦始皇 本纪 · 正义 》及 《长安志 》卷一二长安 县引 《括地志 》。 � 《大唐兹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五 。 《续高僧传 》 卷四 《玄类传 》 。 � 《水经 � 谓水注 》。 � 见侯仁之主编《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 读 》之《水经 · 渭水 注》部 分 , 科学 出版社 。 �� � , 年。 而文把昆明渠北推至长安城墙下 , 还与 《水经注 》昆明渠经汉明 堂语相违 , 置昆明渠于汉明堂之北 � 。 在这段渠道的复原中 , 黄 先生完全脱离文献记载 , 单纯依据野外考察 。其原则是 “文献如与 地理勘查不符则依后者 ” 。在漫长的社会活动和自然营力作用下 , 地面上的古遗迹 、 特别是上古遗迹 , 必然要发生很大变化 , 采用 野外考察方法进行历史地理研究时不应忽视这一 因素 。 黄先生自 述 � “大土门附近之汉代遗址 , 至少可认为汉明堂区 , ⋯ ⋯自明堂 区往东 、 往北 , 唐城之外都有古渠遗迹 , 如何联系 , 未能查出。 ” 据此也不能排除昆明渠在汉明堂区经汉博望苑南东流的可能。 汉 博望苑在唐城 区之内 、 今市区之中 , 渠道遗迹自然难 以 残 留 至 今。 黄先生勘 查汉长安城南渠道遗迹 , 称 “覆盎门外古渠 , ⋯ ⋯往 西则仅至汉城 凸出处 , 以下今虽无渠道 , 但察其遗迹趋向 , 显是 南折 , 绝非西折 , 而安门 、 西安门外绝无此等古渠遗迹 , 可以断定 , 渠系南下至明堂区与酒渠接 ” , 但在 � � � � � �� � �年测制的五 万分之一地图上 , 覆盎门外古渠至汉城凸出处后 与城墙相并转而 西折的痕迹是明显的 , 至今亦然。 再向西在西安门外和汉城西南 角处缘城墙均有相贯连的低槽 , 则在黄先生绘制的 《汉长安城建 章官区遗址及渠道复原图 》上也显而易见 � 。 前引述足立喜六在 本世纪初的考察结果 , 同样表明东西贯通汉城南侧的渠道确曾存 在 。 如前所论 , 此乃酒渠主干 。 至于黄先生所述古渠在汉城凸出 处东侧南下之趋 向 , 则并不明显 。 倘或有之 , 唐时在 此 正 有 南 山遭河北流 , 也不是非汉莫属。 因此 , 尚不足以否定 《水经注 》 的记载 , 昆明渠应经汉明堂 �今大土门附近� 、白亭 、博望苑 �今 任家庄一带 � , 南 , ‘再北屈经青门外与汰水枝渠及遭渠会 。 � 黄盛璋 《关于 �水经注 � 长安绒附近复原的若干问题 》 , 载 《历 史 地理论集 》 。 � 见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 之 《水经 · 渭水注 》部分 。 昆明渠与潜渠相会后在添桥卞游过浦 , 并渭而东直入黄河 , 这在汉人著述中有清楚记载 , 本来不成问题 个 。 然而马正林同志 谓今三河 口附近有一 � � � 米以上高地 , 其西侧在 �� �米以下 , 潜渠无法入河 , 只能在三河口 以西入渭 � 。 据� � � �年重新测制的 五万分之一地图 , 从华阴县西北到三河口一带 , 地势由西向东倾 斜 , 三河口 附近并无特出高地 , 嘈渠足以通过三河口 , 至今撞关 县北吊桥街附近 。 渔关以北一段黄河河道历史上东西摆动频繁 , 西徙时往往夺洛 、 渭下游河道 , 洛水从而直接入河 。 《汉书 · 地 理志 》并存洛水入河 、 入渭两说 , 正如马正林同志所指出的 , 这 说明汉时该段黄河正处于东西摆动过程中。 但马正林同志以为其 趋势是逐渐东移 , 却有嫌模糊 � 。 汉武帝时河东太守 番 系 在 汾 阴 、 蒲坂开河糯弃地五千顷 , 引河水灌溉 , 说明当时黄河河道正 向西移徙 , 其后数岁 , “河移徙 , 渠不利 , 则 田者不能偿种 。 久 之 , 河东渠田废 ” � 。 河徙而致渠道引水不利、 渠田废弃 , 说明 黄河又有西徒 �若东徒就要淹没冲毁河东田地 , 而不是 引水不利 的问题了 � 。 番系开田在嘈渠开凿之后 , 元朔初年遭渠始成 , 五 年 , 番系升任御史大夫� , 这次河徒正当遭渠开凿前后 , 从得地 五千余顷之数来看 , 黄河西徒幅度很大 , 遭渠入河合乎情理。 � � � � 年时黄河河道曾徒至三河 口村以西 , � � � � �� !年时 洛何也曾西徙至今仓西村 �在三河 口村西 � 里左右 � 附 近 入’ 渭 � 《史记 》卷二九 《河渠书 》 。 《文选 》卷一班固 《西都赋 》 。 � 马正林 《渭河水运和关中槽渠 》�下引述马正林同志观点均见 此 � 。 � 洛水入河 、 入渭的变迁情况 , 别详拙稿 《河洛渭汇 流 关 系 变迁 概 述 翔, 载 《人文杂志 》 ��� �年�期。 � 《史记 》卷二九 《河渠书 》。 � 《汉书 》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下 》。 � , 历史时期黄河夺洛也可西行至此 。 所以 , 即使潜渠仅止于三 河 口以西 , 也并非不可入河 。 此外 , 《水经注 》记载潜渠还有一条支渠 , 从滔沪之交以下 、 擂桥之上引擂水 , 东北至新丰附近合潜渠 � 。 该渠可能主要用于 引水灌溉 , 但也可起到调节水量作用 。 遭渠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 不仅引水工程难以维持久远 , 渠道 也易为泥沙所淤 , 以致不能长期使用 , 须不断重新疏浚。 嘈渠首次重开在隋开皇四年� , 初名广通渠 , 又名富民渠� 。 《长安志 》称仁寿四年更名永通渠 � 。隋场帝讳广 , 登基后 曾普遍 更改犯讳地名。 如更广乐为长乐、 广平为永年� 。 其登基在仁寿 四年七月 。 永通渠亦当为避讳而更 。永通渠六月动工 , 同年九月告 成 , 历时仅三个月 , 不会对汉代渠线有何更徙 。功成后隋文帝幸添 水观渠 � 亦反映隋渠如同汉渠一样 , 只是绝漏而过 , 未涉沪水 � 。 《隋书 》有关记载均谓永通渠入河矛 , 马正林同志依然认为三河 �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渭河研究组 《渭河下游河流地貌 》 , 科学 出版 社 , �� � 年 。 � 《水经 · 渭水注 》。 � 《隋书 》卷一 《高祖纪上 》 。 马正林同志据《隋书 》卷 六一 《郭 衍 传 》 , 认为开皇元年即已准备开渠 , 当有硫误 。 《郭衍传 》日 � “开 皇元年⋯⋯以衍为行军总管 , 领兵屯于平凉。 数岁 。 虏不入 。征为开 酒渠大监 。 ”开皇元年后数岁与 《高祖纪 》开皇 四年语合。 � 《隋 书》卷二四 《食货志 》、 卷六一 《郭衍传 》。 《册府元龟 》卷 四九七 《河渠二 》。 � 《长安志 》卷一二长安县。 �宋周密 《齐东野语 》卷四 。 《通鉴 》卷五周报王 四十五年胡三省注引 宋白《 续通典 》 。 � 《隋书 》卷一 《高帝纪上 》 。 � 《隋书 》卷一 《高帝纪上 》、 卷六八 《宇文恺传 》 , 口附近高地限其只能入渭 。 地形之误 , 前巳证之 。 既然汉渠入河 已从黄河河道徙移上得到证明 , 隋渠入河的记载也就恰可说明当 时黄河河道也曾西徙 。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 , 于蒲州初开河渠溉田 � , 这可能同西汉一样 , 是在河徙后的河濡弃地上开田 。 嘈渠入 河的记载不应有错 。 唐天宝元年 , 又重开遭渠 。 历时二载 , 于天宝二年完成 � , 名兴成渠 � � 唐渠在过添前后与前代稍有差异 , 它不在潘沪之交以 下过溺河 , 而是横截淆 、沪二水� 。 唐代还在苑中开凿广运潭 , 遭 渠横贯其间 , 以为遭舟止泊之所 � 。 唐禁苑东接沪水 , 内有南、 北望春宫 �又作望春楼 、望春亭 � , 南望春宫临沪水西岸 , 广运潭 在北望春宫东� 。 今西安市北淖沱寨西北有一洼地 , 长约 � � 。。 米 , 宽约��� 米 , 西为汉槽渠所经 , 东距沪河不远 , 当即广 运 潭 旧地 。 以今地势度之 , 唐渠应在淖沱寨西 的白花村一带离开汉渠 路线 , 东入广运潭 , 由今谆沱寨北的低地 , 经今赵围附近东过沪 河 , 过滔地点贝」在原郊区农业大学西侧 。 渠道过浦后 趋向东北 , 复 循汉渠东去。 在 �� 了�年拍摄的卫星照片上 , 还可以大致看出这条 渠道的影像 � 。 唐代洛水入渭 � , 黄河巳较隋东徙 , 故遭渠东端 � 《周书 》卷一 《武帝纪上 》 。 � 《 旧唐书 》卷九 《玄宗纪下 》 。 《唐会要 》卷八七 《潜运 》 。 《通典 》 等谓渠成于天 宝三年, 今有从 之者 , 当误 。 � 》旧唐书 》卷 一七二 《李石传 》。 � 《旧唐书 》卷一 � 五 《韦坚传 》。 �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华州华阴县 。《册府元龟》卷四九八《潜运》� � 《长安志 》卷六 《宫室四 》 。 《新唐书 》卷三七 《地理志一》京兆府万 年县 。 今标点本 《新唐书 》读作 “ �万年 县 � 有 南望 宫 , 临沪水 , 西岸有北望春宫 , 宫东有广运潭 ” , 不通 , “西岸 ”当属上联读。 � 承杜甫亭先生惠示卫片并协助判读 , 谨致谢意。 � 《史记》卷四 《周本纪 · 正义 》。 堪� � 终于渭河 � 。 文宗开成元年 , 唐再度开疏遭渠 � 。 今人多据 《新唐书 · 食 货志 》谓渠开于文宗大和元 年 , 并 径 云 《旧唐书 · 李石传 》有 误 � 。 这次修浚槽渠 , 宰相李固言曾上言作阻 , 据 《新唐书 · 宰 相表 》 , 李固言为相在开成元年 , 修渠不会早在大和之初 , 史念 海师对此早有明辨�。 又据 《旧唐书 · 李石传 》载 , 李石奏请开 渠 日曾与文宗论治国之道 , 《 旧唐书 · 文宗纪 》载此事在开成元 年五月乙卯 , 时日确凿 , 无庸置疑 。 成 国渠是汉武帝时为溉田而开 , 其时未闻有舟揖之利。 渠在 郡县引水 , 东至溺 、 径两河口 间入渭 � 。 三 国 时期 重又疏浚此 渠 , 并将渠道引长 , 上承济水于陈仓东。 三国修成国渠 , 史载有 两次 。 一在魏明帝太和二年 , 为卫臻征蜀时所开 , 见 于 《水经 · 渭水注 》 � 一 在 明 帝 青龙元年 , 乃司马鳃所开 , 见 于 《晋书 · 宣帝纪 》及 《晋书 · 食货志 》 。 今 论 者多 从 前 说� , 或 两从 � 《旧店书 》卷一 � 五 《韦坚传 》 。 � 《旧唐书 》卷一七二 《李石传 》。 � 黄盛璋 《历史上的渭河水运 》。 马正林 《渭河水运和关中酒 渠 》。 �史念海师 《开皇天宝 之间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 区农业的 发 展 》。 载 《河 山集 。 初集 》。 � 《汉书 》卷 二九 《沟恤志 》、 卷二八 《地理志上 》。 《水经 · 渭 水 注 》 。 画李健超 《成国渠及沿线历史地理初探 》 , 载 《西北大学 学 报》 �� � � 年�期。 《辞海 》工�了�年版。 之 � , 虽然也有人主张依从后说 , 但仅止于推测 , 未经辨证 � 。 太和元年至青龙元年期间只有了年 , 成国渠不应 旋 开即埋 , 以致 重浚 。卫臻征蜀是指太和二年诸葛亮伐魏 , 魏遣军入关中拒战事 。 蜀军初来 , 朝臣莫知计之所出 , 明帝乃遣大将军曹真及张都等率 军拒战公 。 卫臻参与此役 , 乃因其奏策 “宜遣奇兵入散关 , 绝其 粮道 ” , 而被明帝委为征蜀将军� 。 既然蜀军初入 , 诸臣无策 , 此计之出 , 自当在曹真等兵发之后 。 故卫臻至长安时 蜀 军 已 被 曹真 、 张都击退 , 卫臻计无所施 , 便东还洛阳 , 官复旧职� 。 他 又何以会为征蜀而开渠呢 � 蜀军出兵 , 在正月之后 , 至二月丁未 明帝西镇长安时 , 诸葛亮已经败走� , 前后最多不过一个多月时 间 , 即或曹真 , 亦无暇临战掘渠 。 引水溉田 , 更不可想象 � 《水经 注 》之说 , 实不可信 , 当以 《晋 书 》为 是 。 据 《晋 书 》 , 此 次 开渠 , 用于溉田 。 西魏大统十三年 , 又在渠上置六门 堰 以 节 水 �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离乱 , 虽有地方政权割据 一长安 , 但其经 济需求远不足以与统一王朝的国都相比 , 所以成国渠的交通作用 一直米闻称道 。 及于唐代 , 方使其交通潜力得到发挥 。 唐武德八 年 , 水部郎中姜行本筑五节堰 , 复浚引沂水以通潜运 , 名为升原 � 黄盛璋 《关中农 田水利的发展及其成就 》 , 载 《历史地理 论 集 》 。 � 武汉水利 电力学院等 《中国水利史稿 》上册� � ���。 水利电 力 出 版 社 , �� � �年。 � 《三国志 · 魏志 》卷三 《明帝纪 》并裴松之注引 《魏 书 》 、 卷 九 《 曹真传 》。 � 《三国志 · 魏志 》卷二二 《卫臻传 》。 �《三国志 · 魏志 》卷二二 《卫臻传 》 。 � 《三国志 · 魏志 》卷三 《明帝纪 》 。 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 》。 � 《长安志 》卷一四武功县引《十道志》 。 �� � 渠 , 基本即成国渠旧路� 。 五节堰位子沂源县 �今陇县 � , 较魏 晋时在陈仓 �今宝鸡市市� 东的渠口 向沂水上游有所移动 , 当与 济水下切有关 ‘ 咸亨三年 , 又在陈仓县东南引渭水入升原渠 , 船 筏通行更便 � 。 垂拱初曾由升原渠运岐陇木材入京城 � 。 四 唐代还开过两条与运输有关的渠道 。 一是天宝元年京兆 尹韩 朝 一宗分渭水入金光 �工 在西市西街置潭 , 以贮材木� 。 一是光泰 二年京兆尹黎干奏请自南 山谷口引水穿长安城入苑 , 以酒南山薪 炭 。 但黎干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实际并未实现 , 没有讨论意义� 。 韩朝宗所开运渠各书均记作引水于渭河� 。 但自清徐松 《唐 两京城坊考 》以来 , 多认为渭水系橘水之误 。 徐松未云所据 , 黄 盛璋先生则据黎渠所经京外府与韩渠终点西市相近 , 推测黎渠乃 继韩渠所开 , “韩渠终点就是黎渠起点 ” , 而黎渠是自南山引水 , � 《唐会要 》卷八七 《遭运 》。 公新唐书 ‘》卷三七 《地理志一 》陇州 济源县 、 凤翔府宝鸡县。 � 《通典 》卷一� 《食货十 》。 � 《新唐书》卷三七袱地理志一 》凤翔府宝鸡县 。 原作 “运岐陇水 入 京城 ” , 据 《玉海 》卷二二 《河渠 》 “水 ”当为 “木 ”之讹 。 �或从 《唐会要 》卷八七 《潜运 》等作渠开于夭宝二年 。 此 从 《旧 唐 书 · 玄宗纪下 》 。 但 《玄宗纪 》作 “置潭于西市两 衙 ” , “两 衙 ” 则 当 从 《唐会要 》作“西街 ”为是 � 《巡府元 龟 》卷 四 九 七 《河渠 二 》同作 西 街 � 。 � 《册府元龟 》卷四九七 《河渠二 》 。 《新唐书》卷一四五《黎干传》。 �《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 。《唐会要》卷八七 《酒 运 》 。 《册 府元龟 》 卷四九七 《河渠二 》。 《新唐书 》卷一一八 《韩朝宗 传 》、 卷三 七 《地理志一》。 《通鉴》卷二一五天宝二年 。 《长安志》卷一二长 安 县 。 韩渠水源理当同一 � 。 各种有关韩渠的记载 同为一误 , 实难以令人信服 。 早在垂拱 初即曾通过升原渠运岐陇材木入京 , 开元天宝年间长安侧近因乏 巨木 , 甚至须远至岚 、 胜二州采市 � , 而 “陇抵之松 ” 却以良材 著称 � , 当时所撰 《唐六典 》载 “京兆岐陇州募丁七千人 , 每年 各输作木撞八十根 , 春秋二时送纳” , 已成定 制� 。 至 宋 神 宗 元丰年间尚由渭河向开封运送岐陇竹木 � , 宋太宗时渭运入京之 木材甚至堆积如山� ,唐代自可由渭河东运木材 � 韩渠 当为将木材 直接运入长安而开 。 从地势分析 , 该渠应在今周至县终南镇北一 带引水 , 经 昆明池南侧转入金光门 。 此渠未见后代著录 , 实际效 用可能甚微。 元 《河南志》 “玉真坛 ” 正讹 元 《河南志 》是研究隋唐东都洛阳城姻坊市设置最为系统的 资 料 , 向 为人们所重视 。 其卷三叙隋城网古迹 , 载宫城景运门内道右有 “命妇 朝 堂 口口口 日法云二道场 , 通真、 玉真两坛 ” � 据唐杜宝 《大业杂记 》 , “ 日 ” 上一字可补为 “惠 ” , 即 “惠 日 、 法云二道场 ” , 而 “通真、 玉真两坛 ” , 《大业杂记 》则作 “通真 、 玉清二玄坛 ” , 未知孰是 。 《旧唐书 》 卷一 九 二 《王远知传 》载 � “场帝幸琢郡 , 遣员 外郎崔风举就邀之 , 远 知见 于临 朔宫 , 场帝亲执弟子之礼 , 救都城起玉清玄坛以处之 。 ”是知元 《河南志 》 “玉真坛 ”当为 “ 玉清坛 ”之讹 。 � 气娄雨亭 � � 《唐两京城坊考 》卷四 。 黄盛璋 《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伺题以 及 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 》 , 载 《历史地理论集 》。 � 《旧唐书 》卷一三五 《裴延龄传 》。 � 《张说集 》卷一三 《蒲津桥赞 》。 必《唐六典》卷一九钩盾署监事条。 � 《宋会要辑稿 》潜运二 。 � 《宋史 》卷二七六 《张平传 》。 ��
本文档为【2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687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0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