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王阳明余姚绍兴西湖泰山山水诗论析

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王阳明余姚绍兴西湖泰山山水诗论析

举报
开通vip

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王阳明余姚绍兴西湖泰山山水诗论析 第5卷 第1期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5 No.1 2007年3月 JOURNAL OF NINGBO RADIO & TV UNIVERSITY Mar.2007 【收稿日期】2007-01-04 【作者简介】华建新, 男,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王阳明心学美学与明清文学。 王阳明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收入 《王阳明全 集》的诗作就有 600余首,现已发现的散佚诗 40余首, 有线索但至今尙未发现的散佚诗作还有不少。王阳明诗作 的汇集,由其得意门生钱德洪为主辑成。诗歌...

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王阳明余姚绍兴西湖泰山山水诗论析
第5卷 第1期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5 No.1 2007年3月 JOURNAL OF NINGBO RADIO & TV UNIVERSITY Mar.2007 【收稿日期】2007-01-04 【作者简介】华建新, 男,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王阳明心学美学与明清文学。 王阳明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收入 《王阳明全 集》的诗作就有 600余首,现已发现的散佚诗 40余首, 有线索但至今尙未发现的散佚诗作还有不少。王阳明诗作 的汇集,由其得意门生钱德洪为主辑成。诗歌在王阳明的 文学创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其山水诗又是重 中之重。仅从作品的数量上看,就有220余首。研究王阳 明的山水诗不仅能全面地了解他传奇般的一生,而且更能 洞察其心路历程、情感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才华,还原 作为哲人兼具诗人的王阳明。本研究以收录在 《王阳明全 集》中的山水诗以及已发现的散佚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 大体以诗人足迹所涉且影响较大的行迹地为行文脉络,时 空上纵横交错,勾划出其山水诗的主要框架。本文仅以王 阳明咏余姚、绍兴、西湖、泰山诗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山 水诗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审美和文化意蕴、艺术特色 等方面逐一论述。 一、萧萧总是故园声———余姚山水诗论析 明成化八年 (1472),王阳明出生于素负盛名的 “东 南名邑”余姚———龙泉山北麓的 “瑞云楼”。据钱德洪所 编王阳明 《年谱》载:先生 (指王阳明,下同)十一岁, 寓京师。[1]王阳明自己也在 《送绍兴佟太守序》一文中说: “成化辛丑 (1481),予来京师,居长安西街。”[2]以余姚为 起点,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从此起航。有文献可稽,王阳明 无论宦游在外,还是赋闲越城,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归 姚,或省亲、或讲学、或探胜,与故乡的情缘从未割断 过。正德十六年 (1521),王阳明在平宁王宸濠叛逆后, 九月归余姚省祖茔。 《年谱》载:先生归省祖茔,访瑞云 楼,指藏胎衣地,收泪久之⋯⋯。[3]直至嘉靖四年 (1525) 九月,归姚省墓。先生归,定会于龙泉寺之中天阁,每月 以朔望初八廿三为期。书壁以勉诸生。[4]这离他逝世仅四 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 ———王阳明余姚、绍兴、西湖、泰山山水诗论析 华建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浙江余姚 315400) 【摘要】王阳明所作余姚、绍兴、西湖、泰山诗作,熔物、性、情、理于一炉,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 水形态美的亲和力,历显山水的质感和人文底蕴,昭示 “良知”的灵光。诗中充满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与寻求精神自 由心路轨迹。艺术上不为世风所染,开明中期以降秀逸俊爽的一代诗风。 【关键词】王阳明;山水诗;余姚;绍兴;西湖;泰山 【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24(2007)01-0119-10 AnAnalysisofWangYangming'sPoems ofYuyao,Shaoxing,theWestLakeandTaishanMountainLandscape HUA Jian-xin (YuyaoCollegeofNingboRadio&TVUniversity,Yuyao315400,Zhejiang,China) Abstract:WangYangming'sPoemsofYuyao,Shaoxing,theWestLakeandTaishanMountainblendtheobject,na- ture,feelingandreasonintoawhole,andexpresshisdeepfeelingsaboutthebeautyofthenaturallandscapefromdiffer- entangles.Hispoemsnotonlyvisualizethequalityofthelandscapeanditshumancontaining,butalsorevealtheinspi- rationoftheirconsciousness.Wang'spoemsareriddledwiththeconflictsbetweengettingintothesocietyandlivingin seclusion.Theyalsotracehisseekingofthespiritualfreedom.Hewasuniqueintheartandusheredastyleoffreshness sincethemiddleofMingDynasty. Key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s:WangYangming;landscapepoetry;Yuyao;theWestLake;TaishanMountain 120 2007年第1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以上史料清楚地表明:余姚不仅仅是王阳明的血脉之 地、童年启蒙之处,更是他一生情感寄托、心学思想传 播、诗情才艺展示的重要舞台。他咏龙泉山、四明白水冲 等名胜都有力地证明这一点。王阳明直接写余姚城区山水 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但从现在所能见到的少量诗 作中,我们仍能体味到他对故乡山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 感。弘治十八年 (1505),王阳明改除兵部武选清吏司主 事时,曾回忆故园山水胜景,写了著名的 《忆龙泉山》 诗: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昼日坐井栏,有时卧松 下。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 泻。”[5]诗中,王阳明以一个 “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 对故土按捺不住的激情,恋乡之情溢于言表。寺僧的 “疏 野”,山云的舒卷,语言质朴,意象鲜活,妙趣横生。但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后四句笔锋一转,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流露出对宦海的厌倦之意, 反衬出王阳明心系故园的真挚情感。龙泉的 “清泻”,蕴 涵了诗人对 “自清”审美理想的追求,寥寥数语,不失典 雅,真情实感浓缩于这首小诗中。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佛 门胜地的情缘。余姚龙泉山,古名灵绪山,也称绪山,因 “山腰有微泉,未尝竭,名龙泉”,晋时改现名,龙泉山名 含吉祥之意。北宋王安石游龙泉山后作 《龙泉》诗: “山 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 龙向此中蟠。”此诗既表达了王安石对龙泉山泉的赞叹, 有传达出心系苍生的抱负。龙泉寺在山的南麓,滨舜江。 寺始建于晋咸康二年 (336),依山而建,气势恢弘。王阳 明的故居 “瑞云楼”在龙泉山的北面,正对龙泉山,龙泉 山是他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记忆。王阳明在京师时还写 有 《忆诸弟》一诗: “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觉来枕 簟凉,诸弟在何许?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百岁如转 蓬,拂衣从此去。”[6]此诗同样也强烈地表达了王阳明对 故乡,对亲属的深情。他留恋故乡山水,叹惜时间流逝。 早在弘治九年 (1496),王阳明再试不第,果为忌者所抑。 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慰之曰: “世以不得第为耻, 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识者服之。归余姚,结诗社龙泉 山寺。致仕方伯魏瀚,平时以雄才自放,与先生登龙山, 对弈联诗,有佳句辄为先生得之,乃谢曰: “老夫当为退 数舍。”[7]此间,王阳明与魏瀚等诗社成员,同游龙泉山, 留下许多唱和诗。足见王阳明对故乡的深情,以及与龙泉 山的不解诗情。 正德七年 (1512)十二月,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 卿,便道归越省亲。 《年谱》载:八年癸酉 (1513),先 生四十二岁,在越。二月,至越。先生初计至家即与徐爱 同游台、荡,宗族亲友绊弗能行。五月终,与爱数友期候 黄绾不至,乃从上虞入四明,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 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华顶;欲遂从奉化取 道赤城。适久旱,山田尽龟圻,惨然不乐,遂自宁波还余 姚。绾以书迎先生。复书曰: “此行相从诸友,亦微有所 得,然无大发明。其最所歉然,宗贤不同兹行耳。后辈习 气已深,虽有美质,亦渐消尽。此事正如淘沙,会有见金 时,但目下未可必得耳。”先生兹游虽为山水,实注念爱、 绾二友。盖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也。[8]上述 记载正说明王阳明当时游四明山水的初衷是与好友门人通 过观物,交流感情探讨自然的机理,但没有如愿;因此, 其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五月终,他与门人从上虞入四明寻 胜探幽,下陡壑,攀绝巘,扪萝登极,期间写下了 《归越 游诗五首》[9],集中地反映了王阳明的人生观,审美观以及 审美思维方式。其中 《四明观白水二首》描绘了白水冲奇 观以及探胜游感,表达了王阳明对故乡山水的挚爱之情, 感叹时间的流逝,时世的艰难与无奈,流露出养性归隐的 想法。 邑南富岩壑,白水尤奇观。兴来每思往,十年就兹 观。停驺指绝壁,涉涧绿危蟠。百源旱方歇,云际犹飞 湍。霏霏洒林薄,漠漠凝风寒。前闻若未惬,仰视终莫 攀。石阴暑气薄,流触溯回澜。兹游讵盘乐,养静意所 关。逝者谅如斯,哀此岁月残。择幽虽得所,避时时犹 难。刘樊古方外,感慨有余叹! (《四明观白水二首》其一) 王阳明平生素爱四明山水,尤对白水冲奇观向往久 之。 “邑南富岩壑,白水尤奇观。兴来每思往,十年就兹 观”四句,前两句从整体上概括四明山的特征以及主要景 观,后两句表达他十年前离越重返故乡游白水冲奇观的急 切心情。余姚城南四明山,方圆八百里,重峦叠嶂,竹茂 林秀,曾是方士修炼之地。白水冲在余姚让贤白山,白山 分冶山、屏山、石屋、云根四峰。白水冲瀑布在石屋与云 根两峰之间,瀑布飞流直泻,颇为壮观,附近有潺湲洞。 历代都有诗人探胜吟唱,有佳句传世。如:唐皮日休 “水 流万千丈,尽日泻潺湲” (《潺湲洞》);宋谢景初 “飞泉 悬绝壁,斗绝千万丈” (《瀑布》);元滑寿 “白水仙宫也 罕逢,十年两度追陈踪” (《流白水宫》);明吴居正 “环 山知几峰,飞流可千丈” (《游白水宫》);清卢存心 “大 波掀涛澜,声振林木动” (《潺湲洞》)。王阳明探白水冲 奇观,行前早有打算。王阳明初计至家即与徐爱等同游 台、荡,但因宗族亲友绊弗能行。本想候黄绾同游而其不 至,又遇大旱之际,诗中流露出淡淡的忧思。回首坎坷经 历,不免有点忧伤。 “择幽虽得所,避时时犹难”,正反 映此刻的心境。此诗前半部分写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 总体印象。尽管大旱刚止,但白水冲并未断流, “云际犹 飞湍”,雨丝霏霏,奇观犹存。后半部分抒情写怀,议论 现实人生。与一般的骚人墨客不同,王阳明的视野不仅仅 流连于飞瀑美景,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宇宙人生。 “逝者 谅如斯,哀此岁月残”。他以心学家的睿智即景生发开去, 警示自己珍惜时光,直面现实,养性修身,审时度势。同 时,蕴含对门生的希冀。 “刘樊”句,借典故寓警世之 意。世传后汉刘纲、樊翘云夫妻在白水冲旁的祠宇观向白 道人学仙,得道后于大兰山白日缘木升仙。此句的深意在 于 “避世之难,升天成仙并非现实,而 “养静意所关”, 才是哲人的情怀。可以看出此时的王阳明对世道有了比较 成熟的看法,以 “静”观物,体悟事理。从另一个角度可 以看出此时王阳明内心的矛盾和忧伤。人生的艰险,命运 多桀难免产生惆怅心理。在 《四明观白水》 (其二)诗中 写道: “千丈飞流舞白鸾,碧潭倒影镜中看。藤萝半壁云 烟湿,殿角长年风雨寒。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 难。卜居断拟如周叔,高卧无劳比谢安。”诗前半部分既 写白水冲流动的景色,画面灵动,色彩斑斓,力显山水之 美; “云烟湿”、 “风雨寒”寓时世的艰辛。下半部分借 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黍,采薇而食,饥饿而 死,以及东晋名士谢安赋闲会稽的典故,喻归隐故乡山水 之意。同时,也反映了正直与乱世的对立。王阳明身为清 正的朝廷命官,在污浊的时世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不免 感时伤怀,心念隐者,寻求心灵的超越,发出 “野性从来 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的感慨。借山水之形,寓归隐 之意。 “静”和 “清”表现了王阳明故乡山水诗的审美情 趣,追求心灵世界的澄明,有庄禅的审美影子。在 《杖锡 道中用张宪使韵》一诗中写道: “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 含笑似相迎。风回碧树秋声早,雨过丹岩夕照明。雪岭插 天开玉帐,云溪环碧抱金城。悬灯夜宿茅堂静,洞鹤林僧 相对清。” (杖锡,寺名,今废。)整首诗意象迭兴,妙语 连珠。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 “山鸟”、 “山花”的灵性 与亲和,沉浸在山水之乐中的王阳明心情顿感愉悦,暂时 忘却了烦恼。碧树秋声,丹岩夕照,雪岭玉帐,云溪环 碧,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传达出王阳明对四明山水景观 写意式的摹写,以及投身自然怀抱的轻松自在。在诗人的 眼里,山水是灵动的画面,是性情的映照。 “清丽飘逸” 是王阳明观物的审美情趣所至。此诗的最后两句: “悬灯 夜宿茅堂静,洞鹤林僧相对清”。 “静”和 “清”正是王 阳明此时此际内心的独白。他善化老庄佛禅精义,用老庄 的无限时空看待人生,把一切作为世间流转的东西,透过 无限体验人生;并以 “禅宗”的 “平常心”对待一切变 故,寻求心灵的平静。观照自然,追求自适的人生。在 《又用曰仁韵》[10]一诗中,他把这种心境推到极至: 每逢佳处问山名,风景依稀过眼生。 归雾忽连千嶂暝,夕阳偏放一溪晴。 晚投岩寺依云宿,静爱枫林送雨声。 夜久披衣还起坐,不禁风月照人清。 这首诗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表明用曰仁韵,曰仁是王阳明的门生徐 爱,字曰仁,又是妹夫。诗中反映了诗人一行投宿山林岩 寺的情景:风景依稀,雾忽千嶂,夕阳晚照,枫林雨声。 面对四明山水奇异的风光,诗人欣喜之情,难以遮掩。山 寺寂静,披衣夜坐,月照人清,传达出王阳明心境的明朗 和畅达。此诗从写人入手,又以写人出之。意象灵动,画 面连贯,气韵澄澈。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与景不是彼 此衬托,而是水乳交融,秀逸清丽,触人遐想。此诗在艺 术上深得唐诗真谛,诗情丰满,想象奇特,气象万千,蕴 涵着王阳明对人生深邃的理解和洒脱的处世态度。诗人总 是全景式地把握四明山水的壮观秀美。他那种乐观的审美 情趣略带婉约的情调,所营造出的 “阳明意境”奇妙无 比,诗味无穷。作为心学家、诗人的王阳明,他善于将诗 情与审美图式、宇宙时空,物趣、理趣、以及禅趣自然地 交融在一起,反映了王阳明山水诗时空的写实性与审美意 识整体性的统一。 为什么王阳明的故乡山水诗写得如此质感灵动呢?诗 句中跳动着一颗 “赤子之心”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故乡山 水风光秀丽所致吗?笔者之见,这与余姚人文昌盛是分不 开的。余姚,上古时期是舜的封地,因舜姓姚而名。秦置 县,汉属会稽郡,隋入句章县,唐复置,历代因之,明清 属绍兴府,此间名人辈出,可谓地杰人灵。东汉隐士严子 陵的高风亮节,三国 《易》学传人虞翻的忠直謇谔,唐名 臣虞世南的清正亮直,元明之际史学家宋僖的学而不厌, 明教育家、音韵学家赵谦的崇尚圣贤等品行,对王阳明心 学思想、正直不阿人格精神的形成有内在的联系,更重要 地是影响了王阳明的审美思维图式和观物态度。从其家族 史看,据姚江秘图山派王氏宗谱表明: “自宋代王季从上 虞达溪迁徙余姚定居至王阳明已十世”[11],可谓血脉根基之 深。王阳明祖上家风甚严,学养延绵,代有名士贤人相 继。祖父王伦,字天叙,因生性爱竹,世称竹轩公,是一 位道德文章兼备的隐者。时曾任江西右布政司的同乡人魏 瀚为其作传,叙其 “雅歌豪吟,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 竹轩公有 《竹轩稿》、 《江湖杂稿》行世。王阳明父王华, 字听辉,别号实庵,晚称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中,又称 龙山公。明成化十七年 (1481)中状元,仕之南京礼部尚 书,封新建伯。家学风范,滋养着少年王阳明的性情。王 阳明离乡赴京前,在余姚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蒙师为 余姚名儒陆恒,陆恒儒学功底极深,淡泊功利,极受阁臣 谢迁 (明成化十一年状元,余姚泗门人)和王华的推崇。 可见,余姚的人文历史传统,王门家风,硕师的影响对王 阳明 “余姚情结”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故乡悠久的历 史地理文化养育了诗人的 “性灵”,余姚是王阳明的 “根”。因此,王阳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歌咏故乡的山水诗, 具有一种归根、恋乡的情结,实属心灵之歌。王阳明在赣 州时曾写有 《夜坐偶怀古山》[12]一诗,其中 “独夜残灯梦 未成,萧萧总是故园声”两句,可谓是解读王阳明故乡山 水诗的一把钥匙。 二、春风梅市晚,月色鉴湖秋———绍兴山水 诗论析 绍兴山阴府山东光相坊是王阳明自姚迁居后的住地。 据 《年谱》载:弘治十四年 (1501),王阳明以刑部主事 宁波文化专栏 121华建新: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 身份受命赴江北录囚,事竣游九华。次年八月,疏请告。 是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先是五月复命,京中旧游 俱以才名相驰骋,学古诗文。先生叹曰: “吾焉能以有限 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遂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 道引术。[13]王阳明留居越城时间最长的一次,据 《年谱》 记载为正德十六年 (1521),平宸濠之乱后,八月归省至 越,是年王阳明 50岁,至嘉靖六年 (1527)八月受命出 征广西思田,在越城整整住了六年。正德十六年十二月, 他被封为 “新建伯”后,敕建 “伯府第”于府山东光相 坊。嘉靖元年 (1522),王阳明父去世,守制居丧,三年 满,未被按时任用,仍赋闲在越。凡王阳明每次在越时, 总会与门人好友浏览会稽名胜,期间留下了许多歌咏会稽 山水的诗篇。上述提及弘治十五年 (1502),王阳明告病 归越。在越时,他浏览了山阴名胜浮峰,写了 《游牛峰寺 四首》[14]等诗作。 洞门春霭蔽深松,飞磴缠空转石峰。猛虎踞崖如出 柙,断螭盘顶讶悬钟。金城绛阙应无处,翠壁丹青尚有 踪。天下名区皆一到,此山殊不厌来重。 (《其一》) 萦纡鸟道入云松,下数湖南百二峰。岩犬吠人时出 树,山僧迎客自鸣钟。凌飙陟险真扶病,异日探奇是旧 踪。欲扣灵关问丹诀,春风萝薜隔重重。 (《其二》) 偶寻春寺入层峰,曾到浑疑是梦中。飞鸟去边悬栈 道,冯夷宿处于幽宫。溪云晚度千岩雨,海月凉飘万里 风。夜拥苍崖卧丹洞,山中亦自有王公。 (《其三》) 一卧禅房隔岁心,五峰烟月听猿吟。飞湍映树悬苍 玉,松粉吹香落细金。翠壁多年霜藓合,石床春尽雨花 深。胜游过眼俱陈迹,珍重新题满竹林。 (《其四》) 《游牛峰寺四首》,格律严整,节奏和谐,行如流水, 一气呵成,将牛峰山的壮美全景式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浮 峰,即牛峰。 《山阴志》载: “牛头山在县西六十五里, ⋯⋯王守仁改名浮峰。”此山群峰起伏,云蒸霞蔚。诗中 表明探胜的时间是春天,春色覆盖的浮峰,一派生机盎 然。诗人按捺不住对会稽山水的游兴,扶病游山。这四首 写景抒情的山水组诗,采用步换景移,层层推进的构思, 以时间为序,将游踪与游兴,叙事与游感不留痕迹地抒发 出来,表现了诗人对古越山水由衷地喜爱。诗人紧扣浮峰 的特征写景,以 “兴寄”的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将 “丹洞、深松、石峰、翠壁、岩犬、萝薜、飞鸟、栈道、 溪云、猿吟、霜藓、竹林”这些活脱脱的自然意象与情感 融为一体。他善于表现山水的空间层次,写出错落有致的 纵深感和立体感。面对萦纡的鸟道,高耸入云的古松;飞 磴缠空的石峰,如猛虎踞崖出柙;好客的山僧敲钟迎客, 诗人如醉如梦。人游此山,身不也在仙境之中吗?千岩雨 丝,万里风飘,诗人将缠绵的情思与超然达观的胸襟相贯 通,如溪云舒卷,海月朗照。 “夜拥苍崖卧丹洞,山中亦 自有王公”,诗句中的 “王公”是诗人自称,化用唐王维 的诗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山在心中,洞在吾心。对稽山的洞天福地诗人怎能忘怀, 归隐是王阳明的一种精神寄托。诗人对稽山花溪一往情 深: “天下名区皆一到,此山殊不厌来重”。天下纵有无 限美景佳地,但对浮峰诗人总有百游不厌之感。 “胜游过 眼俱陈迹,珍重新题满竹林”,有感于自然万物的新陈代 谢,时空的转换,王阳明总是以哲人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 的变迁。深秋时季,王阳明又一次浏览了浮峰,写了 《又 四绝句》[15]。诗中同样描述浮峰秋景特色: “深林落轻叶, 不道是秋声。” (《其一》) “怪石有千窟,老松多半枝。” (《其二》);同时,又强烈地表达了对浮峰深切的情感: “翠壁看无厌,山池坐益清。” (《其一》) “清风洒岩洞, 是我再来时。” (《其三》) “池边一坐即三日,忽见岩头 碧树红。” (《其三》) “两到浮峰兴转剧,醉眠三日不知 还。” (《其四》)面对风景各异的秋色,王阳明乐而忘返, 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困惑,心灵沉浸于越地的山水之 中,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之中。王阳明对稽山鉴水怀有深厚 的感情,即便在京师任上仍深深地思念故地亲友: “鉴水 终年碧,云山尽日闲。故山不可到,幽梦每相关。[16] (《故 山》)他追忆故乡山水人情: “长见人来说,扁舟每独游。 春风梅市晚,月色鉴湖秋。空有烟霞好,犹为尘世留。自 今当勇往,先与报江鸥。[17](《忆鉴湖友》)以上诗句既有细腻 的刻划,又有整体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隽永的情 韵,又有俊爽的意气和遒壮的骨力,体现了王阳明山水诗 的又一审美特征。 正德十六年 (1521),王阳明在经受多年的征尘后, 回到绍兴,作 《归兴二首》[18]:“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 此做闲人。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岛屿微茫 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 未真。” (《其一》 “归去休来归去休,千貂不换一羊裘。 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种果移花新事业,茂 林修竹旧风流。多情最爱沧州伴,日日相呼理钓舟。” (《其二》)诗中对历年征战的艰辛轻轻带过,将诗情重点 放在摆脱政治漩涡后的轻松和自由感,从此可作闲人,种 果移花,行修竹风流了。诗中表现出对 “桃花源”向往, 以及道家的养生观念。诗人追求一种淳朴淡泊,高远恬 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山水境界。其背后仍是对现实的忧 虑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无所寄托的忧虑。但他向往隐居生 活仍不乏有所作为。这是一种陶渊明式的归隐,满足了诗 人精神道德上平衡。居越期间,他故地重游,践行归隐古 越山水的宿愿。 《再游浮峰次韵》贴切地表现了当时地心 态: “廿载风尘始一回,登高心在力全衰。偶怀胜事乘春 到,况有良朋自远来。还指松萝寻旧隐,拨开云雾翦蒿 莱。后期此别知何地?莫厌花前劝酒杯。”[19]山景未变,人 已渐老,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又游兴不减当年。王阳 明徜徉于浮峰山水之中,欣赏野地景色,享受从未有过的 轻松: “日日春山不厌寻,野情原自懒朝簪。几家茅屋山 村静,夹岸桃花溪水深。石路草香随鹿去,洞门萝月听猿 122 2007年第1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吟。禅堂坐久发清磐,却笑山僧亦有心。”[20](《夜宿浮峰次 谦之韵》)一个 “野”字将王阳明质朴,直率和赤诚的山 水兴致袒露无遗。他以整个身心拥抱大地,物我两忘。宁 静的越山佳景抚慰着阳明这颗饱经创伤的心,诗人此刻已 经忘却宦海的浮沉,沉浸于山水之间的乐趣。 “归来”是 王阳明绍兴山水的一个鲜明主题。世事沧桑,晚年的王阳 明在精神已完全反叛了程朱理学,出于佛道,三教汇流于 心,倡 “良知”学说,践履 “知行合一”的道德修炼,心 灵已进入到澄明的境界。虚淡,静穆,平和成为诗人的处 世态度。无需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意地栖居,冲淡平 和,旷洁悠远成为王阳明绍兴山水诗的境界。 绍兴另一名胜———秦望山,也是王阳明十分喜爱的游 览地。秦望山位于府城东南四十里,为会稽山众峰之冠。 得名于秦始皇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刻石颂秦 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之意。王阳明在 《从吾道人 记》一文中曾记载: “嘉靖甲申春,萝石来游会稽,⋯⋯ 入而强纳拜也。阳明子因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与 之探禹穴、登炉峰、徙秦望、寻兰亭之遗迹,倘佯于云 门、若耶、鉴湖、剡曲。”[21]文中的萝石,即王阳明门生董 沄,字复宗,号萝石,晚号从吾道人,海宁人。文中所提 禹穴、炉峰、秦望、兰亭、云门、若耶、鉴湖、剡曲皆为 绍兴名胜,但王阳明对秦望山情有独钟。他在题为: “嘉 靖甲申冬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登后二十七年 矣,将下适董萝石与二三子来,复坐久之暮,归同宿云门 僧舍。”[22]一诗中,表达了当时再游秦望的心情: “初冬风 日佳,杖策登崔嵬。自予羁宦迹,久与山谷违。屈指廿七 载,今兹复一来。沿溪寻往路,历历皆所怀。跻险还屡 息,兴在知吾衰。薄午际峰顶,旷望未能回。良朋亦偶 至,归路相徘徊。夕阳飞鸟静,群壑风泉哀。悠悠观化 意,点也可与偕。”长期经历政坛风云的王阳明,此时更 感会稽山水对自己心灵的安抚。诗中表现出超越尘世而又 无所滞累、空灵淡泊的心境。 “沿溪寻往路,历历皆所 怀。”王阳明面对此时此景,感慨万千。山水依旧,人事 皆变。历经时世沧桑的王阳明,晚年对人生已大彻大悟, “夕阳飞鸟静”,少了青年时期的激情,多了 “陶渊明式” 的归隐情思。 “悠悠观化意,点也可与偕”。 “点也”句, 借用 《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篇的典故,以示用澄明的心境体悟自然造化妙处,方能进 入圣贤的境界。诗中化用陶渊明诗意和孔子弟子的故事, 充分表达了诗人与好友门人领悟天地造化,寄情山水的达 观意趣。谋篇布局,善于运用虚实相生、忽叙忽议的方 法,开阖变幻,深含哲理。诗题中提到二十七年前登秦望 山一事,确有诗歌为证。弘治十—年 (1498)春,时年 27 岁的王阳明与友好曾游秦望,写有七言古风 《游秦望用壁 间韵》[23]一诗: 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来百道泻碧 玉,翠壁千仞削古铜。久雨初晴真可喜,山灵于我岂无 以?初疑步入画图中,岂知身在青云里?蓬岛茫茫几万 重,此地犹传望祖龙。仙舟一去竟不返,断碑千古原无 踪。北望稽山怀禹迹,却叹秦皇为渐色。落日凄风结晚 愁,归云半掩春湖碧。便欲峰头拂石眠,吊古伤今益黯 然。未暇长卿哀二世,且续苏君观海篇。长啸归来景渐 促,山鸟山花吟不足。夜深风雨过溪来,小榻寒灯卧僧 屋。 此诗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并 未收录。该诗原载万历 《会稽县志》卷二 《山川》 (见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9页)。此诗一气呵成, 浑然天成,大气磅礴,想象奇特,意境恢弘,深得唐诗之 风韵。诗以时间为序,纵观山势气象,大处落笔,写出久 雨初晴后的秦望山气势。秦望雄踞群峰,苍鹰盘旋,鸟道 翠壁,飞瀑碧玉,千仞削壁,立体地展示秦望山的雄奇壮 观。时空在此交会,人步画中,诗人兴奋之情,跃然纸 上,传达出青年王阳明指点江山、奋发有为、乐观开朗、 积极高昂的进取精神。其次,诗人借景抒怀,重在对宇 宙、历史的拷问。江山多娇,怎不勾起诗人对宇宙、人生 的丰富联想,以及对几千年古国历史的反思:蓬岛茫茫, 祖龙何处,仙舟不返,断碑无踪。诗人对显赫一时的秦皇 武功的短暂性作了艺术地概括,以及对其求仙问道的荒诞 行径作了辛辣的讽刺。同时,诗人以 “禹”与 “秦”对 照,表现出青年王阳明敬仰圣贤,鞭笞暴君的历史观,蕴 涵对时世的针砭,以及吊古伤今,忧国忧民的普世情怀, 颇具力度感。最后,借苏轼观海诗以自勉,以自强不息、 乐观向上的情怀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长啸归来景渐 促、山鸟山花吟不足”; “夜深风雨过溪来,小榻寒灯卧 僧屋”。结尾的四句,表现诗人对秦望山的钟爱,洋溢着 难以抑制的诗情。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在夜深风雨的衬托 下,诗人陷入静思,僧屋的寒灯,辉映着澄明的心灵,耐 人寻味,营造了波澜起伏,跌宕跳跃的抒情乐章。此诗在 艺术上紧扣秦望山自然气势的特征,融会诗人的艺术思维 和真切的感情,提取了会稽山水人文的 “灵性”精神。诗 风上深得唐诗真谛,意境开阔,诗情丰满,想象奇特,气 势恢弘,蕴涵着王阳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处世态 度。特别是诗中表现出来的观物方式,重在展现山水与时 空的交错,反映了王阳明审美意识的整体性、时空性的特 征。同时,此诗侧重由写景到抒怀,容纳广阔的宇宙背景 和历史思考,饱含哲理,做到 “意象与神韵具辉,文采与 境界并魁”,这在中国古典山水诗中是少见的。这一期间, 王阳明还游览会稽其他名胜,写有 《再游延寿寺次旧韵》、 《登香炉峰次萝石韵》、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等诗, 从不同的侧面多层次地传达出诗人对稽山鉴水的绵绵情 思。 王阳明晚年居越期间,寄情会稽山水,又写了许多山 水诗,如 《山中漫兴》: “清晨急雨度林扉,余滴烟梢尚 湿衣。雨水霞明桃乱吐,沿溪风暖药初肥。物情到底能容 宁波文化专栏 123华建新: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 懒,世事从前顿觉非。自拟春光还自领,好谁歌咏月中 归。”[24]此诗首两句,点出江南雨季变幻空濛的春色意蕴, 以及乡村田园风光的特征,表现出诗人观物的细腻和恬静 的心态。 “雨水霞明桃乱吐,沿溪风暖药初肥”此两句, 意象鲜活明丽,一个 “吐”字,一个 “肥”字,映相生 辉,将透明艳丽润滑的百春图描绘至极。同时,诗中又揉 入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自足适意,洒脱飘逸的 烟霞情怀。又如 《山中立秋日偶书》: “风吹蝉声乱,林 卧惊新秋。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青峰出白云,突兀 成琼楼,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 可求。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此诗写山中秋景,前 四句写初秋山中物候变幻无穷,以及心随物趣、恬然自适 的感觉。中间六句深得唐王维山水诗的禅味,将自然界的 自生自化、充足自由的灵韵,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灵敏刻 画,把山水自然所蕴含的人格精神淡淡析出。最后两句又 传达出像屈原那种壮志难伸,良知难行的惆怅。一个行啸 山林,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呼之欲出,表现出晚年王阳明 入世与归隐的复杂心理。一颗博大的心灵能折射出大自然 无限美好。在诗人看来,良辰美景皆随于心,无可强求, 也许王阳明真正把握了心灵与自然美的同构关系,美和人 生只能随性灵而行。此诗在艺术上一个鲜明的特征,一驰 一张,动静交替,诗意跌宕起伏,刚柔相济,足见王阳明 的审美框架的立体性、流畅性和多层次性,包括对古体诗 节奏的和谐把握。 王阳明对稽山鉴水的情愫同样源于古越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上古大禹的伟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的精神,东晋兰亭风流,唐诗之路,南宋陆唐沈园情韵; 加之江南地杰人灵、水乡秀色,无疑是诗人汲取思想灵感 的源泉。王阳明中年曾筑室阳明洞,养性悟道。凡归越, 必携门人纵游会稽山水。晚年曾有六年时间赋闲越城,此 间授徒论学,寄情水乡溪云。习惯于在山溪石涧寻觅宁静 来表现自我潇远舒淡的心境,与中青年时期明朗高扬的诗 风已不相同。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成为晚年山水诗风的 主流。王阳明殁后,魂归古越大地,一代哲人、诗人实现 了最后的夙愿。 三、予有西湖梦,西湖亦梦予———西湖山水 诗论析 王阳明曾数次到过杭州西湖。弘治十五年 (1502), 时年,王阳明三十一岁,在京师。八月,疏请告。他在 《乞养病疏》[25]一文中,标题下有一小注:十五年八月,时 官刑部主事。又据 《年谱》载:明年 (1503)遂移疾钱塘 西湖,复思用世。往来南屏、虎跑诸刹,有禅僧坐关三 年,不语不视,先生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 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僧惊起,即开视对语。先生问其家。 对曰: “有母在。”曰: “起念否?”对曰: “不能不起。” 先生即指爱亲本性谕之,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 矣。[26]王阳明通过观察僧人的矛盾心理,他运用禅宗与亲 情伦理的矛盾,通过开导使一和尚还俗。此时,王阳明已 对佛禅虚空的教义和压抑人性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有了比较深刻地认 识,思想发生了很大地转变,产生了强烈地入世愿望。开 始确立了主孔孟学说,走用世之路的人生观。 王阳明在西湖静心养病期间,其中一个重要的养性方 式是游西湖,观赏湖光山色,饮酒吟诗。写了许多咏西湖 的诗。如 《西湖醉中漫书》: “湖光潋滟晴偏好,此语相 传信不诬。景中况有佳宾主,世上更无真画图。溪风欲雨 吟堤树,春水新添没渚蒲。南北双峰引高兴,醉携青竹不 须扶。”[27]诗中,诗人面对春水荡漾的西湖,如入画中,漫 步湖堤,饮酒登山,对美不胜收的景色赞叹不已,顿感心 旷神怡,吟咏赋诗,化用苏轼诗句,表达了对西湖真挚的 情感。透过诗句的表面,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 “真”的意 境的感悟,诗人触景生情,兴致勃勃,一个 “醉”字,借 酒浇怀,将诗人的性情丰满地展现出来。在 《西湖醉中漫 书二首》[28]中诗人把这种情感进一步推到了极至: 十年尘海劳魂梦, 此日重来眼倍清。 好景恨无苏老笔, 乞归徒有贺公情。 白凫飞处青林晚, 翠壁明边返照晴。 烂醉湖云宿湖寺, 不知山月堕江城。 (《其一》) 王阳明自参加乡试,入仕途后,此番因养病来到杭 州,已相隔十年。重游西湖,王阳明感慨万千, “十年尘 海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眼前的西湖美景赏心悦目, 眼睛为之一亮,顿感心情舒展,心旷神怡。 “好景恨无苏 老笔,乞归徒有贺公情”。历史上苏轼曾任杭州通判,筑 堤疏浚西湖,留 “苏堤”美名。并以盖世文才歌咏西湖, 写尽西湖无限风光,留下千古绝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此时此景,诗人借苏轼诗 以释怀,借贺子章归乡如箭的急切之心以言情。面对湖光 山色,王阳明与门生好友畅怀痛饮,一醉方休,暂且淡忘 了对世事的迷茫、困惑。 “掩映红妆莫漫猜,隔林知是藕 花开。共君醉卧不须到,自有香风拂面来。”[29] (《其二》) 表达了王阳明对西湖莲花的钟爱,西湖十里红妆,香风拂 面,无不是王阳明心中的 “爱莲”情结。王阳明一生中对 周敦颐的道德文章十分赞美,从此诗中也可略知一二,表 现了诗人的 “香草”情怀。三年后,弘治十八年 (1505) 王阳明改除兵部主事,他在京师写了一首 《寄西湖友》: “予有西湖梦,西湖亦梦予。三年成阔别,近事竟何如? 况有诸贤在,他时终卜庐。但恐吾归日,君还轩冕居。”[30]此 诗语言简洁明快,诗意畅达。除表达友情之外,再现诗人 对杭州西湖难舍难割的情感,同时明确地表达了归隐的愿 望。 在 《王阳明全集》中,有一些题画诗未被收录。计文 渊先生曾收集到王阳明一首咏西湖的题画诗。在弘治十八 124 2007年第1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 (1505),金陵龙致仁由刑部外郎出佥于浙江。当时, 李梦阳、王阳明、何景明、顾璘、边贡等二十二人,相继 会聚,集饯相送。画家吴伟,字小仙,尝作画,王阳明为 吴伟所画 《义会赠言图》题诗,云 《西湖》[31]: 我所思兮山之阿,下连浩荡兮湖之波。层峦复巘,周 遭而环合;云木际天兮,拥千峰之嵯峨。送君之迈兮我心 盘,桂之楫兮兰之舟,箫鼓激兮哀中流。湖水春兮山月 秋,湖云漠漠兮,山风飕飏。苏之堤兮逋之宅,复有忠魂 兮山之侧。桂树团团兮空山夕,猿冥冥兮啸青壁。旷怀人 兮水涯,目惝恍兮断秋魄。君之游兮,双旗奕奕。水鹤翩 翩兮,鸥凫泽泽。君来何暮兮,去何毋疾。我心则恍兮, 毋使我亟。送君之迈兮,欲往无翼。雁流声而南去兮,渺 春江之脉脉。阳明王守仁。 该诗为题画骚体诗,可见王阳明擅长多种诗体。此诗 极写西湖的壮观,意境潇洒、简远。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 舍的情感。诗中隐含对屈原、苏轼高洁、慷慨的人生,以 及先贤英灵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对林逋那种 “梅妻鹤 子”隐士品格的赞美。 正德元年 (1506)王阳明因出于正义,挺身而出抗疏 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触犯了奸臣刘瑾,被当廷杖四 十,谪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二年夏,途径杭州,旧病复 发,养病净慈寺。据 《年谱》载:正德二年 (1507),先 生三十六岁,在越。夏,赴谪至钱塘。 《年谱》又称:阳 明十二月返钱塘,赴龙场驿。正德三年春,至龙场[32]。学 术界对王阳明赴谪途中有否回南京省亲,又返钱塘,再赴 龙场这一经历的事实确定,存不同观点。但笔者以 《年 谱》记载,以及 《王阳明全集》中收录的有关西湖诗歌的 存在取折回钱塘之说。王阳明谪旅途中折回杭州西湖,寄 寓净慈寺养病期间写了 《南屏》[33]诸诗。 “溪风漠漠南屏 路,春服初成病眼开。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旧我重 来。层楼雨急青林逈,古殿雪晴碧嶂回。独有幽禽解相 信,双飞时下读书台。” (《南屏》) “卧病空山春复夏, 山中幽事最能知。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把 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 燕云系远思。”[34](《卧病净慈写怀》)岁月的流逝,命运多 桀。面对昔日湖山碧嶂,古殿花竹,人事已非,今非昔 比。尽管是初春, “溪风漠漠”、 “湖山如旧”、 “雨急青 林”、 “松间月色”多为冷色。诗中将自然界新陈代谢与 人生易老对举,表达了命运不定、时世难测之感。与前次 养病西湖游春相比,此时诗人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独有 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此刻,应是良辰美景虚 设,唯有幽禽相伴,读书解忧,夜静松月,把卷眠石。政 治上的厄运,改变了王阳明的审美情趣,诗中的意象物是 低沉的,人感心力尽瘁,政治坎坷常使王阳明陷入困惑与 遐想。对人生千回百转的咀嚼,融入诗中,诗风顿感凝 重、古朴。也许,遭受劫难的王阳明只好用诗书以自救, 以保持一颗澄明的 “良知”之心。 西湖见证了王阳明宦海浮沉的大起大落,劫难过后的 王阳明稍事安顿,即刻临危受命。在正德十四年 (1519), 王阳明奉敕往福建处叛军。至丰城,又遭宸濠之变。趋还 吉安,设计集兵平之。据 《年谱》载:九月壬寅,献俘钱 塘,以病留。[35](诸焕灿先生对《年谱》所载献俘时间提出异 议,见 《学津求索》99页)。本文仍按 《年谱》说。正德 十四年 (1519)九月,王阳明到南京献俘,武宗所宠奸佞 张忠、许泰派人追索宸濠,企图将宸濠放出再与之交战立 功。阳明连夜赶往钱塘,到达后将宸濠交付太监张永,称 病住西湖净慈寺。王阳明又一次来到西湖,心情是十分沉 重而又复杂。他写了一首题为 《西湖》[36]的诗: 灵鹫高林暑气清, 天竺石壁雨初晴。 客来湖上逢云起, 僧住峰头话月明。 世路久知难直道, 此身那得尚虚名。 移家早定孤山计, 种果支茅却易成。 诗中反映了他深感朝政腐败、政治险恶,良知难行, 作了归隐的打算。灵鹫:灵鹫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 城之东北,梵名耆音山屈,山中多鹫,故名。相传佛说法 之地,释伽摩尼讲 《法华经》、 《无量寿经》于此。西湖 灵隐寺前的飞来峰被名为灵鹫,所以这里灵鹫指灵隐。天 竺石壁:灵隐寺南面下天竺,山岩石壁上刻有多佛像。孤 山:在西湖旁。 “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虚名。” 此句鲜明地表白了诗人对封建王朝的失望和对朝政的厌 恶。 “移家早定孤山计,种果支茅却易成”,表现了王阳 明淡泊功名利禄,学宋人林逋归隐山水之志。同时,他还 写了 《宿净寺四首》,[37]题下有小注:十月至杭。王师遣人 追宸濠,复还江西。是日遂谢病退居西湖。 “老屋深松覆 古藤,羁栖犹记昔年会。棋声竹里消闲画,药裹窗前对病 僧。烟艇避人长晓出,高峰望远亦时登。而今更是多牵 系,欲似当时又不能。” (《其一》) “常苦人间不尽愁, 每拚须是入山休。若为此夜山中宿,犹是中宵煎百忧。百 战西江方底定,六飞南向尚淹留。何人真有回天力,诸老 能无取日谋?” (《其二》) “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 更愁人。道人莫问行藏计,已买桃花洞里春。” (《其三》) “山僧对我笑,长见说归山。如何十年别,依旧不曾闲?” 此四首诗集中地反映了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复杂的心态。 甚至连山僧对他的处境也难以理解。可以说,此时的王阳 明对明王朝的危机有了深刻的认识。如何平衡既坚持士大 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又保持超越世俗的人 生态度之间的关系,成为王阳明西湖山水诗一个无法回避 的主题。他唯一的选择, “已买桃花洞里春”,效法陶渊 明———归隐。 杭州西湖,在王阳明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许多难以磨 灭的印记,是他的命运转折发生地、见证地。西湖的妩 媚、柔情难以熨平诗人苦涩、忧伤的心灵;但这一切反使 王阳明的思想更为成熟,诗意有了更深的内涵,对西湖之 美的观照更加澄澈,形成了西湖诗多重意蕴的特色。 宁波文化专栏 125华建新: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 四、天门何崔嵬,下见青云浮———泰山诗论析 弘治十七年 (1504)七月,王阳明病痊回京后到刑部 任职,旋赴山东主考。九月回京,改兵部武选清吏司主 事。据 《年谱》载:先生三十三岁,在京师。秋主考山东 乡试。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陆偁聘主乡试,试录皆出先生手 笔。其策问议国朝礼乐之制:老佛害道,由于圣学不明, 纲纪不振;由于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及分 封、清戎、御夷、息讼,皆有成法。录出,人占先生经世 之学。[38]王阳明在为山东此年乡试所拟的答案中已直截了 当地批评佛老,“佛老为天下害,已非一日⋯⋯”[39]明确表示 要归于儒学,“天下之道,—而已矣⋯⋯!”[40]这当然有其正 统思想的一面,但他的思想又与当时那种视道佛为天之大 害的偏激观念不同,认为道佛有许多可取的地方,和儒家 有许多相同处。 “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故不易辨,惟笃其圣学者始能究析其隐微,非测忆所及 也。”[41]王阳明对明朝政治腐败的情况,早在孝宗时期,就 有—定的认识。孝宗统治时期,有史家赞其为 “恭俭仁 明,勤求治理”,号称 “小康之治”。但王守仁却看到孝宗 统治的最盛时期已经危机重重。公然提出来要求考生加以 评论,足见王阳明与一般士大夫思想不同,有独立的政治 见解和不屈从权贵的胆识。这就成为发生在以后抗疏伸长 正义的思想基础,也是他观物,领悟天地万物之精神的思 维模式。从上述背景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佛道的 负面影响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封建专制统治的 种种弊端和危机也看的非常清楚。因此,王阳明在主试山 东期间,游览泰山名胜,其体悟与诗风非同一般。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始,古代帝王有 “登 山封禅”之举,古人把泰山当作与苍天沟通的圣地。历代 骚人墨客登泰山后,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王阳明对泰 山也同样怀有一种崇敬之情:“⋯⋯南峙泰岱,为五岳之 宗⋯⋯。然陟泰岱则知其高⋯⋯。”(《山东乡试录后序》)[42] 在古代众多的登泰山诗中,王阳明的登泰山诗既承李杜之 雄风,又有自我精神之张扬,表现了中年王阳明意气风发 的入世精神和豪放俊爽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深含归隐之 心。 《登泰山五首》[43]古体诗,正是他当时思想境界和审 美方式的集中体。 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阳光散岩壑,秋容淡相 辉。云梯挂青壁,仰见蛛丝微。长风吹海色,飘飖送天 衣。峰顶动笙乐,青童两相依。振衣将往从,凌云忽高 飞,挥手若相待,丹霞闪余晖。凡躯无健羽,怅望未能 归。 (《其一》) 天门何崔嵬,下见青云浮。泱漭绝人世,迥豁高天 秋,瞑色从地起,夜宿天上楼。天鸡鸣半夜,日出东海 头。隐约蓬壶树,缥缈扶桑洲。浩歌落青冥,遗响入沧 流。唐虞变楚汉,灭没如风沤。藐矣鹤山仙,秦皇岂堪 求?金砂费日月,颓颜竟难留。吾意在庞古,冷然驭凉 飕。相期广成子,太虚显遨游。枯高向岩谷,黄绮不足 俦。 (《其二》) 穷崖不可极,飞步凌烟虹。危泉泻石道,空影垂云 松。千峰亘攒簇,掩映青芙蓉。高台倚巉削,倾侧临崆 峒。失足堕烟雾,碎骨颠崖中。下愚竟难晓,摧折纷相 从。吾方坐日观,披云笑天风。赤水问轩后,苍梧叫重 瞳。隐隐落天语,阊阖开玲珑。去去勿复道,浊世将焉 穷! 《其三》 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 岛。朝登太山望,洪涛隔缥缈。阳辉出海云,来作天门 晓。遥见碧霞君,翩翩起员峤。玉女紫鸾笙,双吹入晴 昊。举首望不及,下拜风浩浩。掷我 《玉虚篇》,读之殊 未了。旁有长眉翁,一一能指道。从此炼金砂,人间迹如 扫。 《其四》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 赖。孤坐万峰巅,嗒然遗下块。已矣复何求?至精谅所 在。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芥蒂。世人闻予言,不笑即吁 怪。吾亦不强语,惟复笑相待。鲁叟不可作,此意聊自 快。 《其五》 《登泰山》五首, 《其一》选入 《明诗别裁集》。前三 首以诗人登山游览的时间为序,游踪与游感融会一体,步 移景换,情景交融。后二首则以联想和直接抒情为主要表 达方式。五首诗一气贯注,第一首写晓登泰山的所见所 感,写泰山的 “峻”: “云梯挂青壁,仰见蛛丝微”。秋容 淡辉、笙乐青童,如在仙宫一般烟霏。如此佳景,神奇秀 丽,激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想: “振衣将往从,凌云忽高 飞”。观泰山雄奇胜景,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天马行空, 有独来独往,气势不凡。李白在天宝元年四月也曾写有 《游泰山六首》。杜甫也曾在开元二十四年 (736)东游齐、 赵时写有名篇 《望岳》。清沈德潜评王阳明 《登泰山》其 一曰: “太白”[44],意谓神韵不逊李白。第二首写泰山巍蛾 雄奇, “天门何崔嵬,下见青云浮”,抒发诗人对泰山的 崇敬依恋之情。夜宿泰山,次日黎明观泰山日出。泰山日 出,气象万千,极目远望,彷佛能看到蓬莱、扶桑。诗人 所见所闻,目睹石刻碑文,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陷入对 古代历史的追问, “唐虞变楚汉,灭没如风沤。藐矣鹤山 仙,秦皇岂堪求?”唐虞楚汉,沧海桑田,千古风流人物。 第三首写泰山的山势陡峻, “失足堕烟雾,碎骨颠崖中”, 蕴含时世道德沦丧,世道的艰险,可叹 “去去勿复道,浊 世将焉穷”。第四、第五首写壮志难伸,含归隐之心。 《登泰山五首》从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看,其内心是非常复 杂的。一方面诗人仰慕历史上的先贤、英雄,具有唐人那 种积极入世、乐观进取,建立功勋的志向,体现出自信与 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有理想主义的成分; 另一方面由于明中现实政治环境的险恶,不能容忍诗人的 狂狷之气。作为士大夫、学者、诗人,王阳明深感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置我有无 126 2007年第1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间,缓急非所赖。”他的人生哲学,思维模式常常不容于 社会,这又使他常常陷入惆怅、愤懑、不平、痛苦之中 。 “至精谅所在,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芥蒂。”至精 《尚 书·大禹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 中。”宋明理学家把追求 “惟精惟一”的思想境界作为尧 舜相传的圣贤事业。淡泊:诸葛亮 《戒子书》: “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该诗在思想上充分表达了 王阳明的精神追求。即便在政治上无所大的建树,但王阳 明还是保持独立思考,在思想道德领域施展才华,坚定走 圣贤之路,融会佛道,出入有无之间。他追求精神独立, 张扬自觉意识,个性坚毅,气度豁达,都源于这一思想。 其次,泰山的道教氛围,触发诗人对仙界的幻想,借助于 神话传说,神仙道教意识在泰山诗中有明显的体现。当他 的理想难以实现时,便会转向道教境界。道教的教义和道 家的处世方式给他以一种自我精神解脱的思想资源,渴望
本文档为【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王阳明余姚绍兴西湖泰山山水诗论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025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04
浏览量: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