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戴震与程朱理学_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戴震与程朱理学_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举报
开通vip

戴震与程朱理学_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闰柳甲哪晓封 ��琦嘟 � 幼� 戴 震 与 程 朱 理 学 —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周 �匕 茂 目前 , 学术界对戴震哲学的研究 , 主要是戴震的晚期哲学思想 , 对其早期和中期的哲学 思想论述甚少 。 鉴此 , 本文拟从戴震与程朱理学的关系这一侧面 , 进一步探讨戴震哲学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这一哲学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前提 。 一 、 “理明义精之学 ” �一 早期戴展是程朱理学的干城 戴震早期哲学思想是指其�� 岁入都前的哲学思想 。 在此期间 , 戴震除�� 至��...

戴震与程朱理学_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闰柳甲哪晓封 ��琦嘟 � 幼� 戴 震 与 程 朱 理 学 —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周 �匕 茂 目前 , 学术界对戴震哲学的研究 , 主要是戴震的晚期哲学思想 , 对其早期和中期的哲学 思想论述甚少 。 鉴此 , 本文拟从戴震与程朱理学的关系这一侧面 , 进一步探讨戴震哲学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这一哲学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前提 。 一 、 “理明义精之学 ” �一 早期戴展是程朱理学的干城 戴震早期哲学思想是指其�� 岁入都前的哲学思想 。 在此期间 , 戴震除�� 至�� 岁随父经商 江西 、 福建外 , 基本上未出徽州故里 。 �� 岁后 , 曾拜程询 、 方朴山 、 江永为师 , “ 为学大益” 。 先后撰有《屈原赋注》十二卷 、 《经考》及《经考附录》十二卷 、 《诗补传》、 《与是仲明论学书》、 《法象论》等著作和文章 。 在这些论著中, 程朱理学被视为“理明义精之学” , 字里行间 , 透露 出他对程 、 朱无限崇敬的心情 。 �� �从对待历代思想家的态度来看 。 戴震早年著有《经考》、 《经考附录》, 两书主要记述西 汉以来厉代学者关于阅读四书 、 五经的言论 , 其中 , 戴震写有上万言的 “按语 ”。 行文 中戴震 对历代学者称谓多有不同 , 有的称“ 先生” , 有的称“ 子 ” , 有的径称名讳 。 称“先生”者 , 只有 江永一人。 戴震受业于江永 , 对之尤为敬重 。 在《经考》� 卷中, 记述学者�� 人 , 其中程颐言 论�� 条 、 朱熹言论 �� 条 , 均称“程子” 、 ’‘朱子 ” 又或“ 朱文公” � � 其他学者 , 除对张载称 “子” 外 , 余称其名 。 在《经考附录》 � 卷中, 记述学者 �� � 人 , 其中程颖言论 � 条 , 程颐言论 � 条 , 朱熹言论 �� 条 , 一律称“程伯子” 、 “程子 ” 、 “ 朱子” �或 “ 朱文公,’� � 其他学者 , 除对邵雍称 “子”外 , 余称其名 。 戴震将 “ 子 ” 这一尊称冠于程 、 朱等人 , 可见早年戴震对程 、 朱敬仰之 情。 � �� �从早期学术立场来看。 早期戴震对程朱理学持竭力维护的态度 。 兹以对待 《大学》一 书为例 。 二程有《大学》改本 , 朱熹有《大学章句》和《大学 · 格物补传》。 陆九渊的高弟杨简认 为, “《大学》所言为学次第失之支离 , 疑非圣人之言 。 ”王阳明认为朱子《大学章句》“非圣门本 旨” , “格物”一章“无缺传可补” , 因此 , 力倡恢复古本《大学》。 对此 , 戴震多方予以辩说 。他 在《经考附录》的《二程子更定大学》条中说 � “ 自程子发明格物 、 致知之说 , 始知 《大学》有胭 文 。 凡后儒谓格物 、 致知不必补 , 皆不深究圣贤为学之要 , 而好为异 端 , 其 亦 谬 妄也 矣 。” �卷四 �在 《变乱大学》 条中 , 戴震又力辟南宋垂相董槐 《大学》 “无胭文” 之 论 。 他写 道 � “董氏诸人于程子 、 朱子 ‘格物 ’ 、 ‘致知 ’之说初未有得 , 遂谓《大学》无胭文 , 而欲以 ‘知止 , 至 ‘则近道矣’及 ‘听讼’节为 ‘格物’ 、 ‘致知 ’之义 , 其亦谬矣 。 ” �《盈考附录》卷四 �戴展认为 , 董槐《大学�’’ 无阔文”之论是对程 、 朱“格物 、 致知之说初未有得” 而乱发议论 , 实属 “寻章摘 句之儒” , “ 徒滋异说 以误后学 ” �同止 � 。 关于《大学》无网文之论 , 据 日本海保渔村《大学郑 氏 义》� “矩堂董氏始谓…… , 叶梦鼎 、 车若水 、 黄震 、 王柏 、 吴微 、 景星 、 王粪卿 、 王柿 、 宋 镰 、 方孝孺 、 郑济 、 郑镰 、 程敏政 、 蔡清 、 都穆 、 顾炎武 、 赵翼 、 袁枚辈哄然附和之 , 虽有 小异 , 要皆董本之学也。 ” �卷一 �这里 , 戴震实际上批评了以董槐为代表的一批 “寻章摘句之 儒 ” 。 由上述两例可见 , 戴震褒贬甚为鲜明 。 �� �从哲学基本观点来看 。 早期戴震基本上是持程 、 朱理 �道� 本论的客观唯心主义 。 在 《经考》、 《经考附录》中, 戴震多次引述程 、 朱理本论的观点 , 以 为 己 说 。 在 《理 、 象 、 数》 中 , 戴震引述程颐的话说 � “程子曰 � ‘有理而后有象 , 有象而后有数 � 得其义 �理 � 。 则象数 在其中矣 。 ’ ……又日 � ‘理无形也 。 故因象以明理 。 理见内辞矣 , 则可 由辞以观象 , 故日 � 得 其义 �理� , 则象数在其中矣。 ’” �《经考》卷一 �这里 , “有理而后有象” 、 “理无形也” 等等 , 都 集中反映了程颐“理”为万物本原的唯心主义观点。 这也是戴震早年所认同的观点。 此点 《法 象论》可资佐证 。 《法象论》是其�� 岁以前撰写的关于宇宙论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 戴震写道 � “天所以成象 , 地所以成形 , 圣人所 以立极 , 一也 , 道之至也 。”又日 � “盈天地之间 , 道 , 其体也 � 阴阳 , 其 徒也 � 日月星 , 其运行而寒暑昼夜也 � 山川原限丘陵溪谷 , 其相得而终始也 。 ” �《戴衰集》, 止海古籍出版社版 , 第�� �页。 下 引该书只注篇名 � 这里 , 戴震指 明 � “道” 是本体 , 是“一气 而阴阳二气是“徒” �依附者� � 从夭上的日月星辰直至山河大地 , 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道”所 产生的 。 这不禁使人们想起程 、 朱所言之 “道” 。 二程曾说 � “道自然生万物” , “不独人尔 , 物 皆然 , 都 自这里 �道—引者�出去 。 ” �《遗书》卷十八�又说 � “一阴一阳之谓一道 , 道非阴阳也 , 所以一阴一阳 , 道也 。 ,’� 《遗书》卷三 �朱熹也 曾说 � “天地之间 , 有理有气。 理也者 , 形而上之道 也 , 生物之本也 � 气也者 , 形而下之器也 , 生物之具也 。�� 《答黄道夫》�又说 � “阴阳 , 气也 , 形而下者也 � 所以一阴一阳者 , 理也 , 形而上者也 � 道即理之谓也 。 ” �《周子通书 · 诚上朱注》� 显然 , 戴震的“道”在“气”先 、 “道”生万物的观点与程 、 朱的“道” �’’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 义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 总之 , 早期戴震无论从对程 、 朱人格的尊崇方面 , 还是从学术立场及哲学基本观点方面 , 都不愧是程朱理学的干城 。 比戴震稍晚的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指出� 戴学 “实自朱子数传 之后起也” 。 又说 � “戴君学术 , 实 自朱子 ‘道问学 ’而得之 。 ” �《文史通义》 内篇二《朱陆》、 《书朱法篇后》�早期戴震亦认为朱熹的“道问学”乃是治学的“大道” �《与是仲明论学书》� , 而陆 王等人所谓的“尊德性”则是违背“大道 ”的“颓惰”之词 �同上 � 。 并盛赞程朱理学乃真正的 “理 明义精之学” �《经考》卷五 、 《经考附录》卷四 � 。 这些都表明章 氏所言不谬也。 二 、 “得失中判 ”—中期藏展对程朱理学信疑参半戴震 �� 岁时 , 因受乡里族豪的迫害 , 于是年秋“脱身挟策入都” 。 自此开始 , 直至 �� 岁 �即《原善》三卷成书�止 , 在这十多年中 , 频繁往返于北京 、 扬州 、 南京 、 徽州等地 , 过着颠 沛流离的避难和教书生活 。 在入都后的第二年秋天 , 戴震在 《与姚孝廉姬传书》中说道 � “先儒之学 , 如汉郑氏、 宋 程子 、 张子 、 朱子 , 其为书至详博 , 然犹得失中判 ‘ ”这里 , 虽就汉 、 宋两家义理与制数的关 系进行评判 , 但它反映戴震此时对程朱理学已 不像前一时期持绝对信仰的态度 。 此后 ,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他对程朱理学逐渐信疑参半 。 反映在哲学 � �匕 此时既有唯心主义理本论思想 , 又有唯物主义气本论思想 � 既有唯心主 义先验论思想 , 又有唯物主义 反映论思想 。 而且二者 经常交织在一起 , 令人乍看起来 , 颇有“光怪陆离” , 不可名状之感 。 � � �宇宙观 。 在《原善》上篇中 , 戴震开宗明义地说道 � “善 � 曰仁 、 日礼 、 日义 , 斯三者 , 天下之大本也 。 显之为天之明谓之理 。 实之为化之顺谓之道 , 循之而分治有常谓之理 。命 , 言 乎天地之中昭明以信也 。 道 , 言乎化之不已也 。 理 , 言乎其详至也 。 ”这里 , 戴震明确指出 , “善”的内容包括仁礼义三方面 , 此三者是“天下之大本”。何谓 “天下之大本 ,’� 这就在于 � “善” 显示为上天的智慧和意志时 , 就是“命” �或“天命” � � “善” 显示为 自然界事物发展的秩序时 , 就是“道” � 人们遵循“善”的要求去处理 日常事务而有常规时 , 此常规就是“理 ” 。 即是说 , “善” 集“命 ” 、 “‘道” 、 “理”�即天 、 地 、 人�于一身。 显然 , 此处所言之“善”已不单纯是一个伦理道 德范畴 , 而是一个包罗万有的精神实体 , 也就是说 , 戴震已用“善”代替原来的 “道”作为万物 的本体 。 这一从“道”到“善”的变化 , 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 它反映了戴震对程朱理学更深层 次的认同和把握 。 “善”作为儒家传统的伦理范畴 , 在先秦孟子那里第一次得到了较系统的阐 发 。 但孟子的所谓人性本善 , 仅从伦理范围述及 。 而到了程 、 朱时 , 进一步提 出了 “性即理” 的著名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即是说 , “善”即是“理”或“天理” , 而 “理 ” 在程 、 朱那里为一精神实体和万物本 原 , 这样 , 通过“性即理” , 程 、 朱就把原为伦理道德的性善问题 , 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 “善 ” 与 “‘理”一样 , 成了万物之“本” 。 从中可见 , 戴震关于 “善 � 日仁 、 日礼 、 日义 , 斯三者 , 天下之 大本也”的说法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 , 它与程 、 朱 “性即理”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 此一时期 , 尽管戴震在宇宙观上主要表现为唯心主义倾向 , 但其中也包含有某些唯物主 义因素 。 如他 说 � “五行阴阳 , 生杀异用 , 情变殊致。 是 以人 物生生 , 本五行阴阳 , 征为形 色 。 ”�《原善》卷中、又说 � “有天地 , 然后有人物 � 有人物 , 于是有人物之性 。 ” � 《读易系辞论 性》�这里 , 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思想 。 另外 , 在《原象》等著作中 , 戴震还就地球悬 在空中为何不坠的 问题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 。 他认为 , 这是因为地球处在 “太虚之中尸, , 四周为 大气所包围 , 又由于大气的向心作用 , 从而产生一种 “ 力” , 将地球“举之 ” , 硬之“不坠 ” 。 尽管 这一说法失之笼统 , 但它坚持了从物质 自身寻找运动原因 , 其方向是唯物主义的。 �� �认识论 。 戴震认为 , 人们有一种 “ 夭德之 知 ” 。 何谓 “ 夭德 ,’� 戴震说道 � “天地之德 , 可以一言尽也 , 仁而已矣 ” �仗原 ·善》卷中�何谓 “天德之知 ” � 戴震接着说 � “天德之知 , 人之秉 节于内, 以与天地化育你者也 ” 、同土 �又说 � “天德之知根于心 。 ” �《原善》卷中�这里所谓 “秉 节于内” 、 “根于心 ”等等 , 旨在说明 “天德之知”是每个人内心对“仁 ”的体认 。 戴震并认为 , 这 种内心对“仁 ”的体认与耳目百体无关 , “耳目百体之欲喻于心 , 不得谓心之所喻也� 心之所喻 , 则仁也 , , · 心得其常 于其有觉 , 君子以观仁焉 。 ” �同上 �这就是说 , 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不是社会实践 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得来的 , 而是凭“ 心 ”的直觉获得的 。 这种说法本质 ��是对程 颐 “德性之知 ”的进一步发挥 。 程颐 曾经说过 � “知者 , 吾之所固有 。 ” �《遗书沙卷十八 � 又说 � “闻见之知 , 非德性之知 。 ……德性之知 , 不假闻见 。 ” �《遗书》卷二· 十五 � ‘德性之知”从何而 来 � 程颐接着说 � “ 学也者 , 使人求于内也 。 不求于内, 而求于外 , 非圣人之学也。 ” · 同上 � 毋庸置撰, 落种”谬性之知”只能是超经验的神秘主义直觉 。 戴震的 “天德之知 ”显然是继承程 期 颐的这一思想 。 归根结底 , 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 。 这是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在关于认 识的基础和来源等问题上 , 戴震又提 出了一些具有唯物主义特征的思想 � � �� 关于认识的基 础 , 戴震认为 , 认识离不开人的肉体 , 即离不开物质承担者 。 他说道 � “有血气 , 夫然后有心 知 。 ” �《原善》卷 中� � � �关于认识的来源 , 戴震认为 , 人们的认识是通过感官与外物相接触而 产生的 。 他说 � “耳之能听也 , 鼻之能臭也 , 口之知味也 , 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 。 ” 又说 � “耳 目鼻口之官接于物 , 而心通其则 。 ,’� 同上 �这里 , 戴震一方面指出了感官是人们认识外物的门 户 , 认识从感官“接于物” 、 “物交物”开始 � 另一方面 , 又指出 � “心 ”能认识事物的规律 �’’通 其则 ”� 。 总之 , 认识离不开外部世界 。 这里 , 戴震又坚持了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 义的认识路线 。 � � �发展观。 戴震对事物发展的法则间题也有所论述 。 他说 � “生生 , 仁也 。 ” �《读易系锌 论性》�在他看来 , “仁”既是 自然界事物发展法则 ,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法则。 从 自然界来说 � “卉木之株叶华实 , 可以观夫生 � 果实之白�指桃仁 、 杏仁等—引者� , 全其生之性 , 可以观夫息 。 是故生生谓之仁。 ” �《原善》卷上�从人类社会来说 � “仁者 , 德行之本” �《原善》卷下� � “人之不相贼者 , 以有仁也 。” �《原善》卷下 �又说 � “ 良农任以漪�� , 良医任以处方 , 圣人…… 治天下之民 , 莫不育于仁。气《原善》卷中�这一把事物发展法则归结为“仁 ”的思想从何而来 � 当我们一查家谱时 , 便不难发现 , 其最早来 自程颖。 如程颖曾说 � “天地之大德日生 , 夭地细 组 , 万物化醇 , 生之谓性。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 此 ‘元者善之长也 , , 斯所谓仁也 。 ” �《遗书》 卷十一 �二程四大弟子之一的谢良佐进一步发挥了程颜的这一思想 , 他接着说 � “活者为仁 , 死 者为不仁 。”这是因为 , 活者知痛痒 , 死者则不知 。 “令人身体麻痹 , 不知痛痒 , 谓之不仁 。 桃 杏之核可种而生者 , 谓之桃仁、 杏仁 , 有生之意 , 推之而仁可见矣。 ” �以上均见《止蔡语录》� 由此不难看出 , 戴震的“生生之谓仁”的思想与程 、 谢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 。 这里 , 必 须指出的是 � 找震把一切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个“生生”的过程 , 内中含有一定的朴素辩证法 思想因素 。 但他把所有事物的 “生生”都归结为“仁” , 这就混淆了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本质 区别 , 即把 自然规律混同于社会规律 , 因之 , 这一提法是不确切和不科学的 。 综上所述 , 中年时期的戴震 , 在哲学上仍具有明显的程朱理学的色彩 。 但随着他对封建 社会腐朽黑暗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十多年颠沛流离的坎坷生活 , 在思想上对作为官方哲学的 程朱理学愈来愈持怀疑的态度 , 唯物主义思想愈来愈多地反映在此期的著作之中 。 这些唯物 主义思想尽管不占主导地位 , 但它为戴震晚期建立唯物主义气本论以及 “发狂打破宋儒家中 太极图”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三、 “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 ”—晚期戴展对程朱理学的猛烈批判段玉裁在《答程易田丈书》中, 曾说道 � “壬辰 �� �了�年� , 东原馆京师朱文正挂家 。 自言� 囊 在山西方伯署中� , 伪病十余 日。 起而语方伯 � ‘我非真病 , 乃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耳 � ’” 他接着又说 � “伪病十余 日 , 此正是造《绪言》耳 。 揣此书创始于乙酉 、 丙戌 � �� � 、 �� � �年 � , 成于己丑 � �� � �年 �朱方伯署中。 ” �《经韵楼集》卷七 �从 《绪言》、 《孟子私椒录》开始 , 直至《孟 � 即山西布政司使朱连署中, 时戴震在署中充当幕僚。 子字义硫证》�以下简称《疏证》�等著作 �即从�� 岁左右起 , 至 �� 岁止� , 戴震公开把矛头指向 程朱理学 。 对程朱理学从本体论 、 认识论、 理欲观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批评 。 � � �本体论 。 针对程、 朱“理”为万物本原 、 “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点 , 戴震鲜明地 提出 � “理者 , 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 , 是故谓之分理 � 在事物之质 , 日肌理 , 日膝理 , 日文理 � 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 , 谓之条理 。 ”�《硫证》卷上�又说 � “就天地 、 人物 、 事为求其不 易之则 , 以归于必然 , 理至明显也 。 ” �《绪言》卷上�即是说 , 在戴震看来 , “理”并非宇宙和万 物的本原 、 本体 , 它不过是事物 自身的规律和法则。 戴震接着指出 � “就天地 、 人物 、 事为求 其不易之则是为理 。 后孺 �指程 、 朱—引者�尊大之 , 不徒日 � ‘天地 、 人物 、 事为之理 , ,而转其语 日 � ‘理无不在 , 以与气分本 、 末 , 视之如一物然 , 岂理也哉尸 如按程 、 朱此说去 做 , “将使学者皓首茫然 , 求其物不得。 ” �同上 �这里 , 戴震再次揭示了程 、 朱“理”为万物本 原的荒谬性 , 重申“理”离不开 “物” , 亦即离不开 “气” , “理”即存在于“气”中 。 戴震从“理”在 仲气”中出发 , 进一步批评了程 、 朱 “形而上” 、 “形而下”的唯心主义观点 。 程 、 朱认为 “形而 上 ”之“道” �“理 ” �是“万物之本” , “形而下”之“器 ”是由 “道” 产生的具体事物 。 对此 , 戴震说 道 � “形 , 谓已成形质 。 形而上 , 犹日形以前 � 形而下 , 犹日形以后 。 阴阳之未成形质 , 是谓 形而上者也 , 非形而下明矣。 ” �同上�即是说 , 宇宙间万物都由物质之气构成 , 程、 朱所宣扬 的那种超物质的 “形而上”之本体 �“道 ” �是不存在的 。 通过以上的论述 , 戴震就在宇宙观上鲜 明地提出了唯物主义 的气本论 , 批判了程 、 朱唯心主义理本论 。 � � �认识论 。 针对程 、 朱“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 ”、 “冥心求理”及认识的目的是“复其初” 等唯心主义观点 , 戴震在《疏证》中明确指出� “就事物言 , 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 ‘有物必 有则’ , 以其则正其物 , 是如而已矣。 ” �卷上� 又说 � “事物之理 , 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 得 。 ”仪绪言》卷下 �而要做到对 “事物剖析至微 ” , 就必须 “察于物” , “察者尽其实 , 不察斯疑谬 承之 , 疑谬之谓失理 。 ”�《绪言》卷上 �这里的 “察” , 即主体对客观的观察 、 体察 , 这种观察、体 察大而化之不行 , 必须做到“文理密察 , 足以有别” 和 “察之而几微 , 必区以别” , 只有做到 “察之不谬” ,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实” � , 而不致“限于质之昧” �同上� 。 也只有这样 , 才能 “得理” , 即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法则 。 这里的 “察” , 显然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 , 而不 是“冥心求理” , 更不是“复其初” 。 接着 , 戴震又指出� 人们认识的目的 , 同样不是为了 “复 其初” , 而是为了“解蔽” 。 而“解蔽”的关键是加强后天的“学”与“习” 。 他说 � “君子慎习而贵 学” , ‘人之幼稚 , 不学则愚 。 ……学以养其 良, 充之至于贤人 、 圣人 。” �《绪言》卷下 � “圣人 ” 是靠后夭勤奋学习而成的 。 只有勤奋学习 , 才能“ 日进于智” �同土� 。 戴震还认为 , 学 习的过 程是一个不断接触外界事物 、 不断增长知识的过程 , 它就像人们从外界获取饮食滋养身体一 样 , “形体之长大也 , 资于饮食以养 , 乃长 日加益 , 非 ‘复其初’ , 德性资于学问, 进而圣智 , 非 ‘复其初 ’明矣。 ” �同上�这就进一步坚持了客观世界是认识来源的唯物主义原则 , 同时 , 也 进一步批判了程 、 朱关于认识是“复其初”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 � � �理欲观 。 二程明确提出 � “不是天理 , 便是私欲 。 ……无人欲 , 即皆是天理 。 ” �《遗书》 卷十五 �朱熹接着说 � “夭理 、 人欲 , 不容并立 , �《孟子集注》卷五� , “天理存 , 则人欲亡 � 人 欲胜 , 则天理灭 。 ” �《朱子语类》卷十 三�程 、 朱所谓的 “天理”指的是“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纲 常 , 而人欲指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 。 程 、 朱认为“理”与 “欲”是绝对对立的 , 这无 非是要人们绝对眼从君君、 臣臣 、 父父 、 子子等封建等级制度 , 谁违背上述原则 , 谁就被视 为“伤天害理” , 十恶不赦 。 因此 , 程 、 朱的理欲观集中反映了其在政治上 、伦理上的保守性。 对于这种保守的观点 , 戴震作了尖锐 、 深刻的批判 。 首先 , 戴震指出 , “天理”与“人欲 ”并非如程、 朱所说的那样 , 二者“不容并立”。 恰恰相 反 , “天理” 即存在于 “人欲” 之中 , 离开了 “人欲” , 即无所谓 “天理” 。 他说 � “就事物而 言 , 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 “理者 , 存乎欲者也。 ” �《硫证》卷上 �又说 � “古贤圣所谓仁义 礼智 , 不求于所谓欲之外 , 不离乎血气心知 。 ,’� 《硫证》卷中� 不仅如此 , 戴震还进 一 步 指 出, 合理的人欲既是每一个人的 “生养之道” �《戴东原遗墨》, 载 《安微丛书》 第 � 期� , 同 时也是人类社会和人们事业发展的动力 。 他说 � “凡事为皆有于欲 , 无欲 则无为矣 , 有欲而后 有为 , 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 � 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 ” ��� 疏证》卷下 �这就进一步肯定了 情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 黑格尔曾说过 � “没有情欲 , 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 成功 。 ” �转 引自《列宁全集》第�� 卷 , 第�� � 页�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这一思想时 , 也曾指出 � “ 自 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 , 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 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关于这方面 , 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的证明 。 ” �《马克思 恩格斯 选集》第 � 卷 , 第 � �� 页�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国的戴震 , 能够看到人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 , 这显然是与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 , 特别是徽商的影响分不开的 , 是当时新兴市 民意识在意识形态上的折光 。 同时 , 这也是对程 、 朱所谓的“天理 、 人欲 , 不容并立”的谬论 所作的有力批判 。 其次 , 在“理存乎欲”的基础上 , 戴震对程 、 朱所谓的 “理欲之辨”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在 《疏证》中 , 戴震说道 � “ �程 、 朱�辨乎理欲之分 , 谓 ‘不 出于理则出于欲 , 不出于欲则出于理 ’ , 虽视人之饥寒号呼 , 男女哀怨 , 以至垂死冀生 , 无非人欲 , 空指一绝情欲之感者为天理之本 然 , 存之于心 。 ……此理欲之辨 , 适成忍而残杀之具 。 ” �卷下 �接着 , 他尖锐地抨击道 � “尊者 以理责卑 , 长者以理责幼 , 贵者以理责贱 , 虽失 , 谓之顺 � 卑者 、 幼者 、 贱者以理争之 , 虽 得 , 谓之逆 。 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 、 天下之同欲 , 达之于上 � �丘以理责其下 , 而在 下之罪 , 人人不胜指数 。 人死于法 , 犹有怜之者 � 死于理 , 其谁怜之 � 呜呼 � ” �《硫证》卷上� 程 、 朱等人一方面把人们饮食男女 、 饥寒号呼 、 垂死冀生等正当欲望一概斥之为“人欲” � 另 一方面 , 他们所谓的“天理 ” , 不过是尊者 、 长者 、 贵者欺压卑者 、 幼者 、 贱者的工具。 这种 所谓的“夭理 ”与酷吏 的刑法并无本质区别 , “酷吏 以法杀人 , 后儒以理杀人 , 浸浸乎舍法而论 理 , 死矣 , 更无可救矣 � ,’� 《与某书》�戴震的这些论述 , 清楚地告诉人们 , 程 、 朱所谓的“理” 或“天理”不过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 它比赤裸裸的“ 以法杀人 ”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 还 必须看到的是 � 自宋以来 , 从不同角度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家大有人在 , 但绝少有人像戴震 这样大声疾呼地指出程朱理学 “祸斯民”的实质 , 更没有像戴震这样 , 对程朱理学 “ 以理杀人” 作出强烈的控诉和尖锐的抨击。 更可贵的是 , 戴震生活的时代 , 正是清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 学 、 大兴文字狱的时代 , 广大士人慑于“摇手触禁” 、 动辄得咎的残酷社会现实 , 纷纷钻起故 纸堆 , 从事名物训话 , 精神上普遍陷于麻木不仁 。 就在思想界处于 “ 万马齐暗”的时候 , 戴震 以其大无畏的气概 , 对程朱理学展开全面的猛烈的批判 , 这一批判不霄是划破黑夜长空的一 道闪电 , 给予整个思想界以强烈的震动。 总之 , 戴震晚年 以“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 ” 为主线 , 对程朱理学展开了猛烈的深刻的 批判 。 这一批判既是对明末清初顾炎武 、 黄宗羲 、 王夫之 、 唐甄 、 傅山等人反封建专制的启 蒙主义思想之继承和发展 , 又是与十八世纪以《红楼梦》、 亥濡林外史》、 《镜花缘》等为代表的 人文主义思潮互相呼应的 , “在这一点上 , 启导了十九世纪的一线曙光 。 ” �侠外 庐 � 《中国 午 期启 蒙思想史》, 第� �� 页 � 四 、 截屁哲学思想转变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渊源 从上可知 , 戴震哲学有一个从唯心主义理本论转变到唯物主义气本论 、 从信奉程朱理学 转变到猛烈批判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 。 促使戴震完成这一转变的契机是付一么 � 换言之 , 二汀哪 些主要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变 � 对此 , 学术界历来有不同说法 。 最早述及这一问题的是清 末载 望和民国初年的胡适 、 梁启超 , 他们的共同看法是 � 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得之颜 �元 �李 交举 � 学派 �戴望 � 《颜氏学记》卷一 � 胡适 � 《戴东原的哲学》, 国立 北京大 学《国学季刊》 � � � � 年 第 � 卷第 � 号 � 梁启超 � 友戴东原 哲学》, 《饮冰室文集》第�� 册� 。 稍后 , 钱穆反对上述说法 � 认 为戴震论学之变是受惠栋影响 。 �见钱穆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矛 上册 , 商务印书馆 工� � � 一午 版 �近年 , 王茂则认为戴学转变与上两种说法无涉 , 提出� 戴震唯物主义思患源于明末清初浙 东刘宗周、 黄宗羲学派 �见 王茂 � 《戴震哲学思想研究》, 安徽人民 出版社 � � � � 年版 � 。 笔者认 为 , 从颜元批判“ 朱学 ”为 “杀人”之学 ��� 习斋记余》卷六�到戴震批判程 、 朱“ 以理杀人 ” � 从惠 栋的 “宋儒之祸 , 甚于秦灰” �见李集敬堂 《鹤征录》� 到戴震批判程 、 朱“无论止邪 , 尽以意 见误名日 ‘理 ’ 而祸斯民”等等 。 均可发见戴学与上述学派前后影响之印迹 。 但笔者认为 , 除 了上述因素外 , 在促使戴震从唯心主义理本论转变到唯物主义气本论 ‘ 从信奉程朱理学转变 到猛烈批判程朱理学的过程中 , 下列踢素是至关重要的。 � � �徽商及资本主 义萌芬的影响 。 恩格斯指出� “政治 、 法律 、 哲学 、 宗教 文学艺术等 的发展 , 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 ” 以马克思 县格斯选集》第 � 卷 第 � �� 页、又说 � 任何一种新的 学说 , “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事实之 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 卷 , 第� � 页� 。 我国资本主义 萌芽肇始于明嘉靖 、 万历年间。 当时 , 东南沿海 , 尤其是 长江三角洲 , 已出现一大批共 仃资 本主义手工工场性质的作坊 , “机户出资 , 机工 出力”已成为苏 、 锡 、 常和杭 、 嘉 、 湖地 区一 种重要的生产关系形式 。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 商业资本与商人也空前活跃起来 。 明清时 , 徽州自古以来 , 因山多田少 , 人民 “ 商贾东西 , 行营于外 , 以就 口食 。 ” 以戴震文集 · 戴节妇 家传》�达到了鼎盛时代 , 已形成徽人 “十三在邑 , 十七在天下 ” �王世 贞� 《弈州山人四部稿》 卷六一 � 的局面 。 全国广大地 区 , 除 了西藏以外 , 均有徽商活动 。 马克思曾指出� “ 商人 资本 的存在和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 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 史 前提 。 ” �《资本论》第 � 卷 , 第� � �页、 据文献记载 � 明清时 , 全国五大手工业区域 �即松江的棉纺织业 、 苏杭二州的 丝织业 、 芜湖的浆染业 、 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陶瓷业� , 许多业主均是徽商 , 或以徽商作 后合 。 徽商的商业及工业活动 , 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脚。 对此 , 许多学 者都作 了肯定性的说明 。 戴震就是生活在徽商十分活跃的清中叶时期 。 就戴震本人而言 , 亦 出身于徽商家庭 , “震 自幼为贾贩 , 转运千里 , 复具知民生隐曲。 ” �章太炎 � 《释戴》�从�� 岁起 , 戴震曾连续三年随父经商江西 、 福建 。 �� 岁至 �� 岁时 , 戴震又与许多徽商子弟共学 于 狱酉 大商人汪梧凤的不疏园中。 �� 岁至幼岁期间 , 戴震寓居扬州 、 南京 、 太原 、 宁波等地 。 这些地 方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比较集中的地区。 其中 , 工几商业繁华及徽商大贾集中的扬州 , 戴震前后住 了 四 、 五年之久 。 在此期间 , 他一方面在两淮盐运使卢见 曾 等 人 家 中 教书 , 另一方面 , 又 与徽商及其他社会名流广泛交往 。 由于戴震博学多才 � 深得徽商们的尊崇 , 成为扬州徽商大贾 们的“ 座上客” 。 由于戴震生长在徽商家庭 , 目又长期与徽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从而那种 要求发展工商业经济 、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压迫的新兴市民意识不能不在戴震的思想上有所反 映 。 戴震在经济上提出的 “富民为本” �洪榜 � 《行状》� 、 “好货好色” �《戴东原遗墨》, 载《安徽 丛书》第 � 期 � � 在哲学上对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理本论的猛烈批判以及提出 “ 以情絮情” 、 “ 体 民之情 , 遂民之欲 ” 等等 , 正是明清时期业己得到初步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 曲折的反映 。 侯外庐先生曾说过 � 戴震哲学 “ 反映了市民阶级的要求” �《中国 早期 启蒙思 怨 文》, 第 � �� 页� 。 这一论断是十分确切的 。 � �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继承 。 尽管戴震晚年激烈地批判程朱理学 , 用唯物主义气本论代 替唯心主义理本论 。 但其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与其原先的程朱理学思想毫无干系 。 就戴震晚期 唯物主义思想而言 , 内中既包括戴震对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 , 即包括从先秦《周易》, 荀 子到北宋张载的唯物主义气本论思想之继承 , 同时 , 也包括在对程朱理学反思的基础上 , 对 程朱理学从形式到内容所作的批判继承 。 这一批判继承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 首先 , 从戴震哲学的思想构架来看 。 这里以戴震唯物主义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为例 。 它显然受到朱熹高足陈淳的《北溪字义》的影响 。 陈淳在《字义》中, 一方面坚持 “ 未有天地之 先 , 固先有是理” ��� 道》� 的唯心主义理本论的观点 , 另一方面 , 在该书中, 又包含有一定的 唯物主义因素 。 如他在解释 “命”时说 � “命 , 犹令也……天无言做 , 如何命 � 只是大化流行 , 气 到这物便是这物 , 气到那物又生那物 , 便是分付命令他一般 。 ”又说 � “人 、 物之生 , 不出乎阴 阳之气 。 本只是一气 , 分来有阴阳 , 阴阳又分来为五行 。 ” �《命》�在解释 “道”时 , 他说 � “道 , 犹路也……道之大纲 , 只是 日用间人伦事物所当行之理” � “道非是外事物有个空虚底 , 其实 道不离乎物 , 若离物则无所谓道 。 ” �《道》�在解释 “道”与“器”的关系时 , 他说道 � “ 其实道不离 乎器 , 道只是器之理 。 人事有形状处 , 都谓之器 。 人事中之理 , 便是道 。 ” �同上 �在解释“理 ” 时 , 他说 � “道与理 , 大概只是一件物 。 … …理有确然不易底意 。 故万物通行者 , 道也 � 万物 不易者 , 理也 。 理无形状 , 如何见得 � 只是事物上一个当然之则便是理 。 ” �《理》�如此等等 。 邱汉生先生在《四书集注简论》一书中, 曾一方面指 出� 陈淳的《字义》主要 “发挥朱熹《四书集 注》中的理学思想 。 ”另一方面 , 他又指 出 � 在陈淳的《字义》 中, 包含有“无神论 ” 和“唯物主 义 ”思想 。 �详见《四 书集注简论》附录 二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年版 , 第 �� �一 �� � 页�在 《宋明理学史》中, 他在评述陈淳《字义》的思想特征时 , 又说 � “在朱学的传衍中 , 某些思想家的 论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 这种情况值得注意 。 ” ��� 宋明理学史》 上册 , 第� �� 页�邱先生之言是 颇有见地的。 戴震在 《疏证》 一书中 , 一方面抛弃了陈淳 “理在气先”的唯心主 义理本论的观 点 , 另一方面 , 又批判地吸收了《字义》中“气化流行” 、 “人 、 物之生 , 不出乎阴阳之气” 、 “道 不离乎物” 、 “道不离乎器”以及“理” 为 “事物 当然之则” 、 “理乃是在物之理 ”等唯物主义因素 , 并用来构建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 其次 , 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继承还表现在新安理学方面 。 新安理学的概念起于何时 , 已无从分晓 。 但新安理学肇始于程 、 朱 , 这已是明代徽州学者的共识 。 以程 、 朱 为 代 表 的 理学思想在徽州士人 中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 一方面 , 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 理 本 论及 “存 天理 , 灭人欲” 等伦理思想为新安理学历代思想家所格守 。 另一方面 , 新安理学在其发展过 程中 , 自身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擅变的过程 。 早在元末明初 , 新安理学中, 就有一派人 开始会通朱 、 陆 , 郑玉是其主要代表 。 �参见《宋元学案 · 师山学案》� 另一派 , 则力图 会 通 唯物主义气本论和唯心主义理本论 , 朱升是始作俑者。 朱升在其著作中 , 一方面坚持程 、 朱 “理” 为万物主宰的唯心主义观点 � 另一方面 , 又对程 、 朱理 学 “悄 悄 地” 作 了 某 些 “修 正 ” 。 如他在解释 “理”时 , 提出� “理者 , 文理之谓也 。 两间�天地 �之物象 , 凡其 自然生成者 , 莫不觉有文理存焉 。 文互者 , 谓之文 � 条达者 , 谓之理 。 ” �《朱枫林集》卷七《理斋铭》。 下引该 书 只注 篇名 � 又说 � “理行乎事物之中, 如身体之脉理 , 如树干之文理 , 彻上彻下 , 无不至到 , 所阴至理也 。 ” �《地 理阴 阳五行书序》� 朱升认为 , “理”即文理 、 条理 、 脉理 、 至理 , 它们都 存在“物象”之中, 这里蕴含有“理存于物” 、 “理在事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 这无疑对戴震的唯 物主义理事观有直接影响 。 更重要的是 , 朱升不仅对 “理”作了文理 、 脉理 、 条理等唯物主义 诊释 , 而 且他还进一步对程 、 朱所谓的 “理在气先 ” 、 “理在事先 ”的唯心主义理本论提出了质 疑 。 他说 � “元 �气 �化默运 , 流行不已 。 物象肖之 , 浑然之中 , 有文有理 。 理者 , 条达亘乎终 始 。 ” �《理斋铭》�又说:“ 古先民所谓理 , 皆即物而指条达者以示人 , 如所谓: ‘文理密察 , 足以 有别 ’ ; 所谓: ‘依乎天理 , 批大却 , 导大飘 ’者 , 非超乎物而言理也 。 ” ( 同上)朱熹曾说过: “未 有物 , 而已有物之理 。 ” ((( 晦庵文 集》卷四六)又说: “未有这事 , 先有这理 。 ,’( 《朱子语类》 卷九 十五) 朱升则提出:“非超乎物而言理 。 ”这显然是针对朱熹“理 ”在“物”先 、 “理”在“事”先而发 的 。 另外 , 在论及万物本原时 , 朱升一方面把“理 ” 、 “太极”说成万物本原 , 另一方面 , 他又 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造 ” 、 “化 ”者 。 他说: “气一嘘而万物盈 , 所谓造也; 气一吸万物虚 , 所 谓化也 。 气之造物 、 化物 , 犹户一阖一辟也 。 ” ((( 地理阴 阳五行书序》)又说:“气机阖辟 , 流行 不息 , 而人 、 物生焉” ; “阴阳一元气 , 非有二也 。 动而阴 , 静而阳 , 更相禅代 , 无有穷已 。 天之寒暑 , 时之昼夜 , 人之呼吸 , 物之荣枯 , 其著者也 。 ” ( 《易前图说》)要而言之 , 朱升认为, 万物的 “造” 、 “化”源于阴阳二气 , 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 , 从而有 日月运行 、 四时交替 、 万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的生存 。 这里同样包含有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思想 。 朱升的上述思想充 分说明 , 新安理学 自南宋始 ,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 其 自身已发生某种程度的擅变 , 在其唯心 主义体系中 , 已容纳一定的唯物主义成分 , 朱升哲学思想则是其中代表 。 这一思想曾对戴震 产生过重要影响 , 戴震关于 “理”是事物的 “文理” 、 “脉理” 、 “条理 ”的思想以及 “一阴一阳 , 盖 言天地之化不已也” 、 “ 天地间百物生生 , 无非推本阴阳 ”的思想等等 , 胡适 、 梁启超等人认为 得之于颜李学派 , 笔者则认为 , 这一思想可能首先来自朱升 。 从内证言之 , 戴震在《经考》等 著作中多次引述过朱升言论 。 从外证言之 , 戴 、 朱二家均为休宁著姓 , 历代均为世交 。 据清 康熙《隆阜戴氏宗谱》载 , 戴震十五世祖昂霄与朱升为莫逆之交 。 二人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朱升不愿事元 , 昂霄宁愿 自辟荒园 , 种桔 以自立 , 他并以世事丧乱劝告族人不得从政。平时 , 二人则以诗文相唱和 。 此后 , 戴 、 朱二家往来更加密切 , 戴震母亲及妻子均娶于朱氏 。总之 , 戴 、 朱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 戴震受朱升理学思想影响 , 亦本在情理之中。 任何一种新的学说 , 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戴震哲学思想的转变 , 除了上述因素外 , 笔者认为 , 还应注意到下列因素: ( 1 )十七 、 十八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 戴震对传统哲 学的反思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 又是与十七 、 十八世纪“文学的自觉”分不开的 。 明末清初 ,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一大批反映新兴市民阶层利益的文学艺术作品像雨后春笋般地涌 现 出来 。 汤显祖的《牡丹亭》; 冯梦龙的 “三言” ; 凌檬初的二“拍” ; 以三袁为代表的 “公安派” 和 以钟惺为代表的“竟陵派”的晚明小 品等等 , 这些作 品从不同视角发出了反对封建专制 、 要 求 “独抒性灵”以及个性自由的呼声 。 到了十八世纪 , 这一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文学艺术思潮 虽在清初的政治高压下一度销声匿迹 , 但它象一股强大的潜流一样 , 仍然不时地激荡着人们 的心灵 , 并不时地从这股潜流中跃出星星点点的火光 。 对于这一点 , 我们从《聊斋志异》、 《红 楼梦》、《儒林外史》、 《镜花缘》等文学创作 中及从 “扬州八怪” 的冷峻诗画中, 仍可感受到十七 世纪思想巨星们叱咤风云的气息 。 戴震一生 , 走南闯北 , 熟谙哲学 、 文学等各个领域发展状 况 , 上述人文主义思潮不能不在其思想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 ( 2 ) 自然科学的影响 。 戴震一生 , 曾从事天文 、 律历 、 数学 、 力学 、 机械 、 地理 、 动物 、 植物 、 医学¹ 等多种 自然科学的研究 。 早在20 岁时 , 戴震就 “因西人龙尾车法作《赢旋车记》, 因西人引重法作《自转车记》 ; 22 岁作 《策算》一卷 ; 24 岁著成《考工记图》; 30 岁著成《屈原赋注》(内有许多天文知识)和 《勾股割圈 记》; 32 岁在京参加《五礼通考 · 观象授时》的编纂 , 并在此基础上著成《续天文略》; 32 岁至40 岁之间 , 著有《原象》、 《历问》、 《古今 岁实考》; 药岁著有 《直隶河渠书》; 47 岁至 49 岁著有 《汾州府志》、 《汾阳县志》; 5 1岁至55 岁 , 在四库馆先后校成《水经注》、 《算术十经》等等 。 通 过长期 自然科学的研究 , 使戴震在阐发夭地及万物起源等问题上又具有 “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 义 ”的特征 。 所谓 “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 , “即绝大多数 白然科学家对我们意识所反映的外界 客观实在的 自发的 、 不 自觉的 、 不定型的 、 哲学上无意识的信念 。 ” ( 《列宁选集》第 2 卷 , 第353 页)亦即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产生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 。 戴震 哲 学中 所具有的 “气化”观 、 “生生”观 、地球为 “大气举之 ” 、 “九重天 ”乃 “大气左旋” 等等 , 除了继承 发杨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外 , 与其长期从事 自然科学的研究同样具有密切的关系 。 即是 说 , 通过 自然科学的研究 , 进一步促进了戴震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 总之 , 戴震从信奉程朱理学到批判程朱理学 、 从唯心主义理本论到唯物主义气本论有一个 逐渐转变的过程 。 这一转变 , 既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 , 又有其理论渊源以及其它因素 , 是十 七 、 十八世纪政治 、 经济 、 哲学 、 文学艺术和 自然科学等诸多因素互相激荡和整合的产物 。 (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 ¹ 戴震对动物 、 植物亦颇有研究 , 井著有《经雅》一书. 近年己于湖北 图书馆发现 , 全书共二万多字。 又据洪榜《戴先生行状》载 , 戴震曾著有《气穴记》、 《脏腑象经 沦》二书 。
本文档为【戴震与程朱理学_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034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1-02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