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舟山渔歌号子

[原创]舟山渔歌号子

举报
开通vip

[原创]舟山渔歌号子[原创]舟山渔歌号子 舟山渔歌号子 “旧日之音”难再寻 如今,在舟山,真正了解渔歌、号子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帆船时代的产物,舟山渔歌在多年前随着木帆船的消失而逐渐为人所淡忘。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故去,如何抢救、传承和延续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燃眉之急。 “一拉金嘞嗨唷~二拉银嘞嗨唷~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抲鱼人……” 一段《起网号子》,那粗犷、豪迈的声音能让人恍如置身渔场,看到结实的手臂将沉甸甸的渔网逐渐拉出海面,起网的汉子们齐声高唱,布满汗水的古铜色脸上,期待的神情交织着丰收的喜悦。 ...

[原创]舟山渔歌号子
[原创]舟山渔歌号子 舟山渔歌号子 “旧日之音”难再寻 如今,在舟山,真正了解渔歌、号子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帆船时代的产物,舟山渔歌在多年前随着木帆船的消失而逐渐为人所淡忘。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故去,如何抢救、传承和延续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燃眉之急。 “一拉金嘞嗨唷~二拉银嘞嗨唷~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抲鱼人……” 一段《起网号子》,那粗犷、豪迈的声音能让人恍如置身渔场,看到结实的手臂将沉甸甸的渔网逐渐拉出海面,起网的汉子们齐声高唱,布满汗水的古铜色脸上,期待的神情交织着丰收的喜悦。 “这样的场景,我在几十年前木帆船上看到过……”市民李先生回忆说。 已近花甲之年的李先生14岁下海捕鱼,他回忆说,在那个时代,渔歌、号子同样是一种生产工具。它们的作用除了指挥船只开航、生产之外,还能激励人心。 “一六哎嗨,要里格赛力啰;要好啰咳啦,要啰好来咳啦。要啰好啰,三来;要啰好,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阿家哩啰,阿家哩啰……”李先生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船上的《一六号》。唱起这首粗犷有力的号子,他的脸上泛起红光。 “这些渔歌、号子大多在木帆船上使用,因为那时,船只的行动完全靠人力,而且不是一人之力,而是需要合众人之力。像„起蓬?„拔网?„摇橹?之类,多不是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渔歌、号子不仅能统合众人的力量,还能为海上单调的生活增添活力。”李先生说,“后来木帆船逐渐淘汰,改成机械船舶后,这样的劳动场景不复存在,而渔歌、号子也没了生存的空间。” 渔歌“包罗万象” 现在,我们要去了解渔歌、号子,只能借助史料记载。在相关资料中,对于“渔歌”有这样的定义:“渔歌,顾名思义,就是渔民捕鱼、织网、晒网或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渔歌是民歌,属于民谣。民谣作为老百姓的口头诗,是民众评价活动。渔歌作为民谣的一种类型,同样也是民众评价活动。舟山渔歌就是舟山地区的民众评价活动。” 舟山渔歌、号子成形的具体年代已经很难考证,因为这种口耳相传 的歌谣,很难找到源头。说到底,渔歌是在渔民的生活中“为满足众人生活之需要”而形成的。 渔歌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具。舟山渔民的创造力是如此地丰富,他们甚至能将一幅舟山渔场海图用歌谣唱出来。 这些渔歌可以说是老一代渔民海上生涯的总结,易唱易记,形象生动,能满足渔民传授生产知识的需要。这类渔歌代代相传,很难说有具体的创作者和时间。凡渔歌总是与满足人们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这种需要可以是生产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从而体现着渔民的意愿。 曾经,舟山渔歌随着走南闯北的舟山渔民,传遍中国的沿海,而且兼容并蓄,内容不断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仅吸收了各地的渔歌内容,而且也为其他地域的渔歌所收容。所以,到后来有些渔歌在舟山渔场可以听到,在吕泗渔场也可以听到,甚至在广东、福建沿海的渔歌中都能听到。 有些渔歌可以流传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些渔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这么久,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渔歌所涉及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体现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 遍性与传播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发生“共鸣”。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听的人愿意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内容和形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得听的人产生把这种已经加上自己情感的渔歌传播出去的冲动。于是,渔歌也就不胫而走,不断地流传了。 舟山渔歌亟待传承 近年来,对于面临灭绝的舟山渔歌,我市加大了抢救、发掘和保护力度。舟山渔歌作为我市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正不断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从歌词、曲谱搜集、整理到调整、完善、搬上舞台以及对传承人的培养和对外交流上,这种重视都在不断得到体现。 今年开始,舟山渔歌进入浙江海洋学院的大门,在“象牙塔”内寻找传承人。而且不仅是舟山本地的,连湖州师范学院音乐系等也组织学生来舟山进行渔歌采风活动。这不能不说是舟山渔歌保护的一大契机。 不过,有了学生,并不代表继承的问题就解决了。“虽然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但毕竟他们从未撑船出海过,没有经历过浪尖上讨生活 的艰苦岁月,所以,不管在教室里怎么教,他们都很难唱出我们的那种味道。”舟山渔歌号子的传承人洪国壮如是说。 “要保护和发展舟山渔歌确实很难。”这次参加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渔歌 (号子)研讨会的舟山队代表也这样表示:到现在,舟山渔歌已经失去了其生活的特有环境,要在这样的状况下将舟山渔歌传承保护,犹如保护一株无根的树木,或是一潭无源的死水,能延续多久,很难说。 为此,舟山渔歌也在不断地寻求与外界源泉的交流、沟通。这次在舟山举办中国渔歌邀请赛,就有这方面的趋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邱平海说:舟山渔歌中所包涵的为人处世和价值观,是值得现代人汲取的,我们要把这些东西提取出来,放在世人眼前。因此,保护舟山渔歌,不应只是静态的、过去时的。而是要让它真正进入民众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精神元素。 专家“号脉”拯救“国宝” 此次的渔歌(号子)研讨会,也请来了国内的各路专家,让他们为舟山渔歌的发掘、保护、传承出谋划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音乐学》主编张 振涛说:对于渔歌、号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重视“活态传承”。 张振涛认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种形式,科学的抢救和保护才是目的。作为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大的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是与传承人紧密相连的。对传承人的筛选和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点。 这一点在国外是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的。例如:日本是把传承人定为“人间国宝”,每年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补助,同时还赋予他们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在韩国则是每个月给“活的人间珍品”相当于850美元的生活补贴,还为他们提供免费医疗和其他的特殊待遇。 “所以我们还需要探索,既要保障传承人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要保证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张振涛说。 “另外,我觉得从学校中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可以将其作为主渠道。” “我们应该提倡,让每个孩子至少会唱家乡的一种歌,用当地的方言唱。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对家乡产生一种热爱,而且能让那些民歌得以在下一代身上继续传承和发扬。”张振涛说。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青认为,保护和传承应该发挥其经济效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竞技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不是个花钱的„主儿?,相反,它是个赚钱的„主儿?,是个真正的宝贝。” “在舟山这样的旅游城市,发挥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应,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杨青说。 作曲家、中国轻音乐协会常务理事雷蕾则提出,保护渔歌、号子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 “我认为,创新和挖掘、保护并不矛盾。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上毕竟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现代人对文化的需求。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进行再创作后,搬上舞台,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现代人的口味。” “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质朴的东西,也一定能得到现代人的认同和喜爱。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实实在在保留下来,以供后人继续研究。挖掘,不能仅因为迎合市场而将其全部改变。” 舟山渔歌、舟山锣鼓是浙江民间文艺百花苑中一朵耀眼的奇葩。舟山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何直升介绍了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歌,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舟山渔歌传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摇撸号子》、《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渔家乐》、《鱼鼓调》等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一是高亢激昂,节奏善变:拔篷时,起先由于风小,阻力小,用力也小,所以节奏比较缓;当拔到一定高度时由于风渐渐变大,阻力随之增加,渔民用劲加大,所以节奏加强,用一连串的“嘿唑”。 二是渔歌中的许多“号子”没有词, 这里的“词”实际上只是标记着音的符号。然而,抑扬顿挫的起篷调子尽管起着协调众多渔民起篷动作的作用,但仍然体现着渔民在劳动中的豪爽粗犷的情感和劳动中的愉悦心情。三是有调少词、方言演唱。渔歌调式比较多变,但词比较简单、明快、通俗易懂,多采用口语、语气词,用方言,琅琅上口。 四是即兴编词,自由发挥,开口成调,较为随性,起到了一种集中使用力量的作用。五是演唱方式一唱众和、集体演唱。船上作业是一人喊口令,众人附和,往往以一个人领唱,多人附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见于劳动场面。 舟山地区当地老歌手洪国壮在会议中为我们演唱的原生态渔歌。例如:《起网号子》:“(领)沙啦啦子(齐)嗨唷!(领)沙啦啦子(齐)嗨唷!(领)沙啦啦子…… ”。 这种气势磅礴、雄伟刚烈的号子。感染了在座 的老师们,引发了思想上“共鸣”。音乐系主任黄明智教授对于反映渔家人浓厚的生活情趣,用简单的曲调演绎民间文化艺术所凝结的一种真切感情,感到非常质朴、充分体现了原始的舟山渔歌特色,在交流中极力去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3945718067_1原生态的旋律韵味。音乐系教授饶文心老师对于舟山渔歌历史衍变、分布区域,及当前生态情况进行了交流。 哲学视野中的舟山渔歌 作者:陈新汉 更新时间:2007-04-06 10:58:26 转贴自:舟山网 舟山渔歌是渔民的评价活动 渔歌,顾名思义,就是渔民捕鱼、织网、晒网或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 渔歌是民歌,属于民谣。民谣是“那些牧童灶妪村妇野叟以天籁的方言方音,发表他们真挚浓厚的情意”的口唱形式,最能道出民心民意。 民谣作为老百姓的口头诗,是民众评价活动。渔歌作为民谣的一种类型,同样也是民众评价活动。舟山渔歌就是舟山地区的民众评价活动。 其一,从舟山渔歌的形成看。 舟山渔歌是在渔民的生活中“为满足众人生活之需要”而形成的。如《舟山渔场蛮蛮长》:“南洋到北洋,舟山渔场蛮蛮长。三门湾口猫头洋,石浦对出大目洋,六横虾峙桃花港,洋鞍渔场在东向。普陀门口莲花洋,转过普陀是黄大洋,黄大洋东首是中街,黄大洋北边岱衢港。穿过岱衢港黄泽洋、马目靠着灰鳖洋,玉盘山下玉盘洋,枸杞壁下站两厢,嵊山渔场夹中央。花鸟以北大戢洋,再往北上佘山洋,穿出佘山上吕泗,已经不属舟山洋。”真是—幅渔区的海图。这些渔歌口传唱和,是老一代渔民海上生涯的总结,易唱易记,形象生动,能满足渔民传授生产知识的需要。这类渔歌代代相传,很难说有具体的创作者和时间。凡渔歌总是与满足人们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这种需要可以是生产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从而体现着渔民的意愿。 渔歌中的许多“号子”没有词。例如《一六号》:“(领)一六哎嗨,(齐)要里格赛力啰;(领)要好啰咳啦,(齐)要啰好来咳啦。(领)要啰好啰,(齐)三来;(领)要啰好,(齐)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领)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齐)阿家哩啰,阿家哩啰。”这里的“词”实际上只是标记着音的符号,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然而,抑扬顿挫的起篷调子尽管起着协调众多渔民起篷动作的作用,但仍然体现着渔民在劳动中的豪爽粗犷的情感和劳动中的愉悦心情。 其二,从舟山渔歌的流传看。 在一首渔歌的流传之初,其内容和形式往往都不够完善,在流传中不断地完善,直到大家都比较满意,于是这首渔歌也就取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由此也就融合了千万人的意愿和智慧。例如《大网号子》:“(领)沙啦啦子(齐)嗨唷!(领)沙啦啦子(齐)嗨唷!(领)沙啦啦子„„(齐)嗨唷嗨唷!(领)嗨!——天上有多少星星,(齐)嗨唷!地上有多少人丁,(齐)嗨唷!(领)海里有多少珠宝,(齐)嗨唷~„„(领)数拉格数勿清呀!(齐)嗨唷!(领)嗨唷!(齐)嗨唷!„„(领)沙啦啦子——(齐)嗨!”气势磅礴、雄伟刚烈。 渔歌的流传既包括在地域上越传越广,也包括在时间上越传越久。有些渔歌在舟山渔场可以听到,在吕泗渔场也可以听到,甚至在广东、福建沿海的渔歌中也能听到。有些渔歌可以流传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些渔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和久,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渔歌所涉及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体现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与传播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发生“共鸣”。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听的人愿意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内容和形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得听的人产生把这种已经加上自己情感的渔歌传播出去的冲动。于是,渔歌也就不胫而走,不断地流传了。 例如《渔民苦》:“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渔民面前三条道:挨饿、跳海、坐监牢。”这样的渔歌在其他渔区也可以听到,尽管有些小异,但基本大同。 舟山渔歌中的生命意识 人生在世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生命意识。然而,渔民出海捕鱼,面对的是汪洋大海,风暴频发,环境十分险恶,真是“船隔三寸板,板里是娘房,板外见阎王”。渔民的这种生活状况就使得他们具有特别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在舟山渔歌所反映的生活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这种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出海打鱼的奋斗之中。《起篷调》体现着渔民起篷时的豪情:“撑船哪能怕对头风,晒鲞哪管太阳红!要摸珍珠海底钻,要抲大鱼急起篷。”而《起网号子》更是粗犷、豪劲:“一拉金嘞嗨唷!二拉银嘞嗨唷!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抲鱼人。”渔民的生命活力洋溢在这些劳动号子和捕鱼歌谣之中。 生活的乐趣也就油然而生在出海打鱼的奋斗之中。《抲鱼人家多勤劳》体现着丰收的喜悦:“红太阳啦海上照,满海浪花笑。对对渔船,穿波逐浪。张张渔网,布满海洋,捞金掏银勤捕捞取啦。哎啦格依哎唷!带鱼黄鱼,海鳗虾蟹,鱼免鱼鲳鱼,乌贼 鱼若鳎,一网一网 倒满舱啦。哎格龙冬唷!”由此就有了《快活的捕鱼郎》:“一艘渔船两面光,三张风篷四角方。五颜六色多景致,七高八低走海上。快活要算捕鱼郎,天上神仙比不上。”正是这种对生活的享受成为生命意识的重要内容。 这种生命意识还深沉地体现在生活的艰辛上。《渔民十煞》:“有风吓煞,无风摇煞;有雨淋煞,起暴饿煞;热天晒煞,冷天冻煞;两脚奔煞,肩胛挑煞;三杠拉煞,老少哭煞。”生活的艰辛在《十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渔民来说,生与死往往是一步之遥,因此生命意识尤其体现在对生命不可捉摸和生命脆弱的体验中。《人命歌》在仰天俯海中唱道:“天呵天呵天呵!发风落雨不留情呵!海呵海呵海呵!浪打礁触无人命呵!四面大海白茫茫呵,轧煞抲鱼人呵!” 死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渔民的头顶上,越是眷恋生,就越会想到死的来临,由此生命意识就活鲜鲜地凸现在情歌里。《爱妹妹侬勿要愁》:“爱妹妹,侬勿要再呆啦棕树底望我望发愁,侬昨夜头吩咐我格说话,我全记在心头。我抲得大鲨鱼,来给侬买三钱胭脂四两油,打格一副白镯子,带啦侬格手弯头。爱妹呀,要是龙王爷今朝请我去吃酒,侬也勿要哭,心爱相好尽管去求。就说我是侬啦爹娘手里结下的干哥哥,过年过节海滩头上你轻轻来呕三呕。”尽管歌词里说的是 “勿要哭”,但听来却是对生命无常而流露出的隐隐呜咽。 舟山渔歌的艺术美 艺术是通过塑造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前述的《拉网号子》所呈现的形象,就是渔民劳动中的本质力量,通过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的完美统一所体现的艺术典型。正是这种艺术的典型能使人感受后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一首流传久远的渔歌一般都具有这种艺术的典型性。例如《啥人胆敢来较量》:“淡水里生来咸水里长,海风吃吃大肚量。六月里格太阳火样猛,晒干那背脊铁板啦硬。啥人胆敢来较量,试试侬抲鱼阿哥好吃相。”语词不多,但一个具有个性的敢于反抗的渔民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凸现了出来。 舟山渔歌的艺术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来源于渔民日常的朴素语言。渔歌作为民谣是渔民“以天籁的方言方语表达他们真挚浓厚的情意”的产物。以《摇橹歌》为例:“风外甥,橹娘舅,摇进岱,吃老酒;对摆橹,赛龙舟,单手橹,慢悠悠。”简短的24个字,把橹与风的关系、橹的种类以及渔民摇橹时的愉悦心情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并且平易近人,琅琅上口。 第二,来源于口耳相传,融合了千万人的智慧。一首《小哥哥侬要早回家》的情歌:“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勿要抲到日头落西山。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勿要抲到白鸥归沙滩。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来,天暗了大洋里厢要出水妖怪。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来,风起了虾公恶煞要来把船翻。小哥哥侬好回来啦,我灶火已经添过三把。侬再勿来啊,冷了妹的心窝冷了饭和汤!”在这首民歌中,“侬要早点回家”、“侬要早点回家来”、“侬好回家来啦”,把一个妻子或情人依门远眺的情景活脱脱地刻画了出来,随着时间从尚未“日头落西山”的傍晚,到“天暗了”的黑夜,再到“灶火已经添过三把”的深夜,仿佛看到“妹的心窝”由盼到急到“冷”的转化,真是催人泪下。这样的艺术所凝结着的一种真切感情,正是在共同的深切感受中经过千百人的口耳相传、千锤百炼地提炼出来的。 岱山积极创建中国渔歌之乡 2009-11-17 13:18:36 来源:《舟山文化》2007年第2期 作者:邱宏方 一、岱山基本概况 岱山县是我国12个海岛县和10大重点渔业县之一,四面环临东海,处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部、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紧靠上海、 杭州、宁波等城市。全县由404个岛屿组成,总域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64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其中约1,3人口从事渔业及相关产业。渔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2,,海洋渔业是主要基础产业和经济支柱。 岱山岛是舟山群岛中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古称“蓬莱仙岛”,“海中泰山”。据考古发现,岱境内有三处新石器时代遗迹,证明五千余年前,就有先民在岛上从事渔猎、垦荒。历史上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闻名遐迩。岱山春秋战国时属越国甬东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设蓬莱乡,历届翁山县、昌国县、昌国州、定海直属厅、定海县。民国38年(1949)8月,始设翁洲县,复属定海县。1953年建岱山县至今。 岱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然景观绚丽多姿,渔家风情浓厚鲜明。绿岛、金沙、奇礁、怪石岩洞、古刹、海磁、海虹构成丁独具魅力的仙岛胜景,为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岱山渔歌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发展情况 (一)、岱山渔歌历史沿革:岱山渔歌主要包括岱山渔民号子、渔歌小调及新渔歌三大部分。渔民号子是岱山渔民、船工在渔船和运输船劳动程序中长期积累且代代传承的劳动号子,渔歌小调则是岱山渔 区民间传唱的小曲,而新渔歌则是建国以来文化工作者汲取旧渔歌及号子精华特点而新创作的歌曲。岱山渔民号子及渔歌小调何时起源因无志书记载而无从查考,从渔歌号子与生产劳动有着紧密相联的关系推断,大致经历了唐形成、宋发展、明萧条、清民繁荣的历史阶段。据有关志书记载,岱山海上交通及运输业皆始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晚清至民国期间;岱山海洋渔业生产,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南北朝)。唐、宋时已有较大渔船从事海上捕捞。清康熙年间,岱衢渔场形成,每年四、五月黄鱼汛,江、浙、闽诸省数千渔船聚集于东沙角、岛斗岙一带捕捞大黄鱼。民国6年(1917年),汛期集渔船万余艘,渔民8万余人。随着各地渔民集聚岱衢洋捕捞大黄鱼及居东沙、衢山两镇从事相关鱼类加工业,当时岱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于是,岱山渔歌号子也进入了兴盛期。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中期,鱼汛时节岱衢洋仍现百舸穿梭、渔帆如织的壮观场面。岱山“渔歌”一词最早见于清刘梦兰《蓬莱十景(南浦归帆》一诗中,诗曰:“„„绿波春水桃花涨,红蓼秋风荻苇矶,唱晚渔歌惊倦鸟,烹鱼沽酒趁斜晖”。可见清时岱山渔歌号子已很普遍。建国前后,无论是岱山渔村还是码头,处处可闻从船上传来高吭奔放的渔民号子。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手工化捕鱼作业逐渐被机械化所替代,繁重的劳动逐渐变得轻松,号子的生存空间萎缩,于是渔民号子濒临消失危机。渔歌小调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曾一度遭受禁锢。改革开放后,岱山渔歌又呈新的生机。 (二)、岱山渔歌风格特征:岱山渔歌,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家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个性。至目前,已搜集整理改编或新创作作品达100余首。其中代表曲目有《摇橹号子》、《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网号子》、《渔家乐》、《四汛渔歌》、《渔鼓调》等。其中号子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高亢激昂,节奏强烈。2、有调少词、方言演唱。3、即兴编词、自由发挥。4、一唱众和、集体演唱。5、唱在船头,不加伴奏。 (三)、岱山渔歌现状及创建渔歌之乡的成果:岱山渔歌作为岱山海岛民间艺术的独特载体,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浙江民间音乐界前辈周大风先生曾在建国前就在舟山民间采录了岱山渔民号子达80余首,部分号子入选《中国民歌选》发表。舟山民间音乐界学者韦俊云先生(原舟山中学音乐老师),在建国以后的几十年间,搜集渔歌达近60余首,并多次参加全省、全国及国际民间音乐论坛,发表研究成果。岱山文化部门分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后期及2003年至今相继开展三次有一定规模的渔歌号子挖掘、抢救与保护工作。一般每两年一次组织排练若干以渔歌号子为主要素材的歌舞节目参加舟山地区(市)级文艺会演,并频繁演出于县级各类大型文艺活动中。特别是2003年来,县文化部门提出了打造“中国渔歌之乡”的目标,采取了种种措施,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岱山渔歌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1、组织团队,开展岱山渔歌的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辅导、展演活动,营造渔歌之乡的文化氛围。近年来,文化部门组织以县文化馆音乐干部为主体的县渔歌辅导组,采用骨干集中培训和深入各基层单位辅导两种方法,加强对岱山渔歌的培训和辅导工作。在县本级、乡镇、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相继组织了中国海洋文化节岱山渔民渔歌展示队、岱山县业余艺术团渔歌展示队、蓬莱乡音业余艺术团、10支乡镇和单位业余合唱队、5支中小学生业余合唱队等近20支渔歌合唱队,队员总人数超过2000名,每支队伍每年适当时候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排练演唱活动。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岱山渔歌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了喜人成绩,并形成了一支以林通屿、孔国荣、虞阿元、罗市敏、陆静波等为主要代表的100余名岱山渔歌传承者队伍。为让岱山渔歌保护与传承队伍更显年轻化,使这一民间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化部门配合教育部门编写了岱山渔歌乡土教材,把岱山渔歌融入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全县10所以上的中小学学生感受了家乡传统艺术的魅力,在青少年一代中得以广泛的普及。县电视台每天高频率地在本县新闻栏目中播出优秀岱山渔歌节目,使岱山渔歌进入了千家万户。 2、建立县级海洋文化基础设施,为岱山渔歌普及、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近年来相继在县城新建了岱山文化广场、蓬莱公园、仙洲公园,为文化部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场地基础;2006年县政府及企业又投资2300万元,在全县最大的沙滩上兴建中国海坛, 为岱山渔歌的展演提供了更理想的环境条件。各乡镇政府及渔村社区,因地制宜地开辟了岱山渔歌培训、辅导和演唱场所。岱西镇还特地在旅游景点上建造了标志岱山渔歌鼎盛时期“南清归帆”景点建筑,让更多的外地客人感受海洋文化艺术的魅力。 3、通过组织开展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夯实渔歌之乡的群众基础。为创建中国渔歌之乡,近年来岱山县政府会同有关部门相继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徐福渡节、中国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中国海洋文化节、感恩海洋歌咏大会等大型海洋文化活动,经初步统计已有3000余人次在活动中展演了岱山渔歌。特别是2006年6月举办的“感恩海洋”歌咏大会,1200余名干部职工渔民围绕岱山渔歌而组织了一次千人合唱活动,在全县上下产生了轰动效应,收到了极佳的社会效果。通过全国及省、市、县各级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和舞台的展演,观众达数百万余人次。 三、领导重视,规划周详,措施扎实 为确保岱山渔歌弘扬光大,中共岱山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岱山渔歌列入海洋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以凸现海洋文体精品载体为支撑之一,竭力打造浙江省重要的海洋文化基地和海洋文化名县。2006年,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组织开展岱山渔歌的普查、保护、传承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两年内, 通过出台岱山县10大民间艺术家评选办法,命名和表彰一批县级知名的以渔歌等表演艺术为主的民间艺术家;制定传承人保护办法,确定岱山渔歌传承人;组织拍摄渔歌号子VCD进入全县各家歌厅;在渔村建造渔家风情表演芪展演渔歌;编书编戏编教材多方位展示渔歌;巩固提高县级渔歌号子演唱队;利用县内外各种媒体传播岱山渔歌;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岱山渔歌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展示岱山渔歌号子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打造“中国渔歌之乡”。 岱山在创建中国渔歌艺术之乡的实践中,通过全社会的关爱和全县上下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使岱山渔歌艺术瑰宝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在社会各界和群众中得到了普遍认知,成为全县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全县20万人口中,熟悉渔歌者及会唱渔歌者分别可达到65%与30%以上(通过电视入户率、开展渔歌演唱培训、学校普及情况统计),其影响也扩展到周边地区。2006年6月,岱山县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渔歌)。岱山主打渔歌之乡的举措,不仅为活跃岱山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海洋民间民俗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为打造省级海洋文化基地、推进海洋文化名县建设、促进岱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海鲜干货批发网 / 2009-08-28 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号子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 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海洋渔民号子,即沿海渔民出海捕鱼时撑帆、撒网、收网、装仓等劳作中所唱的号子。又分“近海号”和“远海号”。前者节奏音调略微平和,后者颇激烈紧张。但都按劳动过程组成联套,每套少则五、六段,多则十余段。号子又伴随着渔民们撒网捕鱼、迎风破浪。中国沿海一带的渔区,都有渔民号子流传。在千岛之城的舟山市,传统民歌中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则是渔民号子。舟山渔民号子是渔民在海上撒网捕鱼过程中集体劳作的劳动号子,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拥有53000平方公里的海域,素有“东海渔仓”和“中国渔都”之美誉,也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千百年来的耕海牧渔,为舟山渔民号子的产生奠定了地域条件,形成了这一独特的海上作业“劝力之歌”艺术形式。 舟山渔区历史上采用世代相传的木帆渔船进行捕捞作业。渔船上完全是依靠集体手工操作来完成捕捞作业的所有工序,体力劳动工作量十分繁重。在起锚、摇橹等集体手工作业过程中,为求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各种工序都要从喊号子来统一船员的行动,靠大家的一起呼喊、吆喝,来调节劳动情绪。渔民号子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网号。包括“溜网号”(在岸上整网时唱)、“上网号”(往船上运网时唱)、“下网号”、“拉网号”以及“上网小号”(打到鱼后往上拖网时唱) 等。?装仓号。包括“捞鱼号”、“装卸号”等。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渔民号子。按工序分有:《起锚号子》(分大号、小号),《拔篷号子》(分小号、吔罗号),《摇橹号子》(分单人摇、双人摇),《打水篙号子》、《起网号子》、《挑舱号子》、《宕勾号子》、《抬网号子》、《拔船号子》等等。曲趣粗犷豪爽。舟山渔民号子已形成系列曲调,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是浙江省重要的民歌品种之一。号子传唱范围仅限于渔民们在海上集体下网、捕鱼、入仓等劳动过程中传唱,又兼融入了舟山的方言,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语言特点、个性和文化价值。渔民号子的歌词一般以劳动呼号用语为主。间有简短指挥劳动的词句出现在领句中。即兴的见景生情的词句较少见。号子的歌唱方式,一般为“领、合”式,即一人起头领号,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迭状态。其曲调铿锵粗犷,高亢有力,号子都是口头传唱,具有原生态的特征。据史载,清康熙年间,岱衢渔场形成,每年四五月黄鱼汛,江、浙、闽诸省数千渔船聚集于东沙角、岛斗岙一带捕捞大黄鱼。民国6年(1917年),汛期集渔船万余艘,渔民8万余人。随着各地渔民集聚岱衢洋捕捞大黄鱼及居住东沙、衢山两镇从事鱼类加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嵊山渔场与黄海石岛渔场和南海万山渔场被誉为中国三大著名渔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渔汛就已出现千舟万载云集捕捞的兴旺景象。特 别是捕冬季带鱼汛的渔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旺汛高峰时曾达万余艘,渔民15万人以上。由于渔业的兴旺,导致了渔歌号子也进入了兴盛期,其中号子代表曲目有《摇橹号子》、《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网号子》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机械化捕鱼业的普及和发展,劳动方式的改变,舟山渔民号子失去了它流行和存在的基础,因而逐渐“消逝湮灭”,几近绝响。近几年,在浙江舟山市文化部门努力下,一些渔民号子被整理发掘,渔民号子还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舟山渔民号子作为民间音乐,于2006年12月27日被列入了《第一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抢救渔民号子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舟山市举行了“寻找舟山渔民号子王”电视选拔赛等活动。2007年11月16日晚,“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在舟山剧院举行。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群众艺术馆、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舟山广播电视台、舟山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活动内容,包括渔歌(号子)研讨会,舟山群岛渔民画、剪纸、摄影作品展览,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和渔歌邀请赛等。来自中国浙江、广西、福建、海南、广东、山东、天津、河北9支代表队的渔民号子表演选手,以及印尼雅加达和日本千叶县的选手,11支代表队同场竞技。展示各地民俗民情,共同唱响异彩纷呈的渔歌及渔歌号子,旨在通过渔歌、渔民号子的方式,让人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实践海洋、亲和海洋、善待海洋,同时也弘 扬了舟山渔歌(号子)在全国的影响力,使这个即将失传的优秀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在群众中广泛传唱和传承。 对“舟山渔歌”认知的现状调查及构想 作为浙江民间音乐重要体裁之一的“舟山渔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不仅作为我国沿海主要生产行为的伴随形式存在于当地民众之中,而且还以特有的方式承载、传播了我国东南沿海住民的各类历史信息。无论从文化学的角度,还是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笔者都认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舟山渔歌是在渔民的生活中“为满足众人生活之需要”而形成的,如《舟山渔场蛮蛮长》、《大网号子》、《爱妹妹侬勿要愁>。“一唱众和”是舟山渔歌的基本歌唱形式,另外还有齐唱、独唱和二声部重唱。其音乐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1.形式短小,反复部分较多,如《小号》、《摇橹号》等;2.曲调起伏较大,与劳动过程中的动作紧密相扣,如《大号》、《起钻号>等:3.曲调中的音乐在速度上变化较大,如《起锚号》、《摇橹号》等。 “舟山渔歌”没有书面记载,完全靠老一辈的口传心授。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机械化捕鱼业的兴起,舟山渔歌随着其劳动方式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土壤,正逐渐湮灭,几近绝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由于有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当地曾多次组织了舟山渔歌的搜集与整理,把那些一直流传于民间的各类号子、小调通过音乐工作者们的劳动和参与,用文字和曲谱等手段记录了下来。 暑假里,复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四人乘大巴出发前往了实践活动目的地——浙江省舟山市,对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号子的现状进行了考察。 同学们于出发当天下午抵达舟山普陀区,晚饭过后大家联系了各个即将要采访的单位和个人,根据采访对象的空闲时间重新安排了活动行程。第二天上午,同学们先去了开设渔歌号子课程的海山小学,由于正在放暑假,海山小学大门紧闭,同学们只好予以了放弃。下午,大家去了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采访到了文艺处的邵主任,他为大家大体介绍了政府和文化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渔歌号子采取的保护措施。采访完邵主任,同学们去了舟山市图书馆,可惜的是图书馆在维修,也没开门。 此后,同学们乘船去了渔歌号子的传承基地——岱山岛,采访了岱山文化局的邱副主席,邱副主席为同学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岱山渔歌号子的情况,下午又帮大家联系到了老渔民方爷爷,方爷爷操着浓重的舟山方言,给大家讲述了他作为一个老渔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之后一天,同学们发放了问卷,还去采访了既在舟山群艺馆工作又在海山小学任教同时又是民间艺人的有“舟山号子王”之称的洪国壮老师,老人家从个人经历、舟山地理历史、音乐等各个角度给大家 很详尽地介绍了舟山渔歌号子,并谈了他对渔歌号子今后保护发展的看法。老人家看到远道而来的大学生如此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激动,足足跟同学们探讨了4个多小时,还热情邀请大家去参加即将到来的嵊泗岛淡菜节,去渔区更深入的体验渔民生活和渔民号子,但是由于大家的时间经费都有限,无法前往。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一共采访了四个人,代表不同的单位和阶层,收集了约9个小时的录音资料,发放了100份问卷,查阅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写了十来篇活动日志,还照了很多活动照片,相关资料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整理还在进行中。 对于做一项实践活动,同学们感到大家所收集到的资料还远远不够,但是由于时间和经费不够,不能在舟山停留太多时间丰富充实我们的资料。大家还记得在访问老艺人洪国壮老师的时候,洪老第一句话就问:你们要对这个课题做多深,要做到什么程度。当时同学们也明白仅靠大家的力量无法也无力改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漠视的现状,大家的探索还是比较浅薄的,力量也是微薄的,声音更是微弱的。但同学们相信,只要有人开始关注这些问题,不管力量多小,都由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可能,大家也相信舟山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顽强地保留下去,甚至发扬光大。 挖掘、保护、开发我市民间民俗文化 推进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2004-3-24 浏览次数:577 ——李敏霞委员代表民进舟山市委会的发言 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独具个性的地域文化正在形成极具商机的“注意力经济”。舟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渔都,海岛人民在长期的生息劳作中创造和积聚的、饱含海洋奇特风采的民间民俗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个性,独树一帜的。挖掘和保护、开发我市的民间民俗文化,对于丰富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内涵,打造独具魅力的舟山城市品牌,促进舟山旅游业发展,激发市内外舟山人爱岛爱乡之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民间民俗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民间文化萎缩甚至濒临消亡。 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种类有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曲艺等。随着物质生活的变更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市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面临散佚、后继乏人的境地。调查获悉,舟山民间艺术种类不少,现已被发掘并向省级部门申报立项的舟山民间艺术有6项:舟山锣鼓、嵊泗渔民画、白泉跳蚤舞、定海侯家班木偶戏、滃洲走书、岱山渔歌。但这些民间艺术大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如源于清代定海马岙的舟山曲艺——“滃洲走书”,历经几代艺人的改革,并传入镇海发展为“蛟龙走书”。据艺人缪春玉反映,我市现能演唱“滃洲走书”的只有4人,而且都已上了年纪。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曾经响彻东海渔场,体现舟山渔民豪情壮志的渔歌号子等,不少已失传。 (二)以渔牧农耕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正在发生变异甚至被 遗忘 舟山的民俗文化是我市渔农盐民在历史进程中,为适应环境,满足生活需要,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明创造物,具有浓郁的海洋特色。如具海洋文化特色的服饰文化:渔民的标志性着装——“笼裤”等。又如以海产品为特色的饮食文化:过去渔民为强体质,以黄酒 大鱼胶食补强体,最具特色的沈家门的海鲜夜排挡。还有独具渔家风情的新婚贺郎系列活动等等。这些海洋民俗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可以用来打造舟山城市名片,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趋同”、“生活趋同”现象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淡没。并且,我市的民俗文化作为海洋文化名城的“基因”之一,未能与经济发展挂钩。如舟山至今没有一个大型的能展示海洋文化民俗场所;甚至没有完整、系统地记录、介绍舟山民俗文化的图书和画册、影像等。 (三)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管理主体不够明确,致使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管理乏力 缤纷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大多散存于民间,抢救、保护、开发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尽管我市宣传、文化、城建、旅游、宗教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但由于缺少投入,再加上管理主体不十分明确,使开发与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形成整体合力。 (四)挖掘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工作缺少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队伍 人才的因素制约了我市挖掘和保护、开发民间民俗文化的步伐。据了解,目前我市从事民间民俗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只局限于文化部门的少量工作人员,并且年轻人极少。 二、挖掘和保护、开发我市民间民俗文化的若干建议 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一旦毁灭,无法再生。去年八月始,长三角已经打响了民间文化艺术保卫战。我们要抢救和保护舟山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在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参入现代经营的理念,使传统文化“活”起来,使之融入舟山独特的城市个性之中,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中,从而推进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把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要设立专项保护、开发基金,建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人,对我市的民俗和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并加以深化、推广。重点要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技、民俗文化等遗产,做到该登记录音的登记录音、该录像的录像、该传授的传授、该推广的推广,避免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要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间文化、大力弘扬良风厚俗的意识,积极引导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做好保护工作。 (二)要把开发和保护民俗民间文化与提升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品位结合起来。要提高定海、岱山有关展馆的档次和规模,建立舟山海洋民俗民间文化馆所,并使馆所成为民间民俗文化的展示中心、档案资料中心和信息学术交流中心。 (三)要把开发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与促进舟山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如可在朱家尖等旅游景点,结合我市仿古“绿眉毛”船,开展海上巡游、海上婚礼等活动。调动民间力量,建立海岛民俗文化村、“海边人家”等,组织传统民间艺术演出,为我市休闲旅游业锦上添花。 (四)要把保护和开发民间民俗文化与激活街道社区、渔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在全市开展“民间 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等各类命名和评比活动,挖掘出更多象定海白泉一样的艺术之乡,使更多区域性传统节庆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 (五)努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保护和宣传推广工作,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创新和提高,使被保护的民间文化更为生动、形象,保存的时间更加久远,承传的人群更为广泛。如:制作《舟山渔歌》MTV、《南海普陀佛乐》等,唱出舟山海洋文化特色,唱响舟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六)尊重人才,建立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保护工作队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遗产往往被一些学有所长、爱好研究、颇有经验的专家艺人所把握,其中不少人几乎是某一专业方面的“活字典”。但这些人大都年老退休,散居各处。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特事特办,发挥他们的余热,以加快保护工作的进度。同时,要加强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建议在我市有关高校中开设“民间文化艺术研修培训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力度。还要在文化馆(站)或博物馆中单列一定编制,专门设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岗位。并且,市政府要把那些开发保护民间艺术作出突出贡献者,列为我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民间民俗文化之花一定会把舟山海洋历史文化名城装扮得更加绚丽多采。 生命源于大海,大海孕育了文化。舟山民间艺术是祖先一代代凝聚成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荟萃,同时也是展示舟山人民传统习俗、道德修养的民族瑰宝。 舟山民间艺术大多都是海洋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舟山海洋文化遗产是历史负于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建设和谐社会,创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一个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历史背景的城市,就不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舟山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种类颇多颇奇,像《舟山锣鼓》名扬四海,曾获国际比赛大奖,多次代表中国赴国外演出,渔歌、号子也是名声在外,还有舟山剪纸、渔民画、跳蚤舞等都在全国、国际上赢得美誉。但是现在普遍面临着后继无人和绝迹的处境。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使命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它不仅属于舟山舟山,更属于全中国,乃至于全人类。 我们希望让我们子孙后代在未来还能听到《舟山锣鼓》,听到舟山渔歌(号子),也能看到舟山剪纸、舟山渔民画等等舟山民间艺术。为此本人建议让我们孩子从小就能了解、传承舟山民间艺术。
本文档为【[原创]舟山渔歌号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