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911事件

911事件

举报
开通vip

911事件911事件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对外政策与反美恐怖主义一直有密切的联系。911事件爆发后,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恐怖分子会恨美国。虽然有人认为美国的民主、自由和繁荣引起很多宗教极端分子的嫉妒是主要根源,但更多的人认为,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导致了反美主义情绪的高涨。特别是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驻军、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和对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制裁等,不仅是一些反美恐怖组织的主要借口,也是很多穆斯林民众仇恨美国的主要原因。但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迅速以“反恐”划线,建立起了全球反恐志愿者同盟,恐怖...

911事件
911事件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对外政策与反美恐怖主义一直有密切的联系。911事件爆发后,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恐怖分子会恨美国。虽然有人认为美国的民主、自由和繁荣引起很多宗教极端分子的嫉妒是主要根源,但更多的人认为,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导致了反美主义情绪的高涨。特别是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驻军、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和对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制裁等,不仅是一些反美恐怖组织的主要借口,也是很多穆斯林民众仇恨美国的主要原因。但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迅速以“反恐”划线,建立起了全球反恐志愿者同盟,恐怖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的主客关系逆转,恐怖主义从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后果,变成了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 如上所述,911事件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911事件的影响只是战术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因为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受决策者政策偏好的影响极大。事实上,911事件对小布什总统时期的外交政策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小布什总统上台之初,已经通过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等行为表现出了自己的单边主义倾向,911事件只是坚定了他运用美国力量维护美国安全的决心。当然,没有911事件,美国肯定不会花如此多的精力和资源来打击恐怖主义。在这个意义上,911事件确实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分水岭,但这只是战术层次上的分水岭 恐怖分子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即造成了最大的影响力 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自“9·1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政府坚持表示反恐是“一场全新的战争”。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各参战方都有明确的政府结构,而现在反恐主要针对的是由一个被奉为教主地位的恐怖大亨所领导下的恐怖主义和武装部队。 对外政策行为方式侧重于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是表现与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对外政策行为方式。它是指一国在事关双边。多边或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仅从本国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出发,毫不顾及他国的利益要求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一意孤行采取单方面的行动。然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日益增多。这一趋势客观要求各国在追求本国的利益时必须兼顾其他成员的立场和要求,本着协商一致、共存共荣的精神。美国的行为显然有悖国际社会主流愿望。 “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取向  “9·11”事件是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来外敌对美国领土发动的第一次攻击,也是迄 今美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灾难。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布什政府对美国安 全战略进行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由此导致美国的对外政策出现若干重大 变化。本文拟对这些变化及其趋向作一剖析。       一、对外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出现重大变化   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了促进国家利益而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 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最根本地取决于政策设计者对于本国国家利益的界定,这种界定 又决定了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时所追求的目标。根据1999年克林顿政府公布的《 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国的国家利益被分为三类:一是生死攸关的利益, 即美国及其盟国的领土安全、美国公民的生命及财产保护、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基础设施 的保障等;二是重要的利益,即美国的安宁和公民的福祉以及美国所处世界的性质等; 三是人道主义及其他利益,主要指美国价值观的维护和传播,包括支持民主化、促进人 权、维护法制等。   “9·11”之前,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安全最有保障的国家。虽然从90年代起针对美国 的恐怖活动日趋频繁,但美国所担心的主要是对其海外目标的袭击,至于国土安全,美 国人则持比较乐观的看法。然而,“9·11”恐怖袭击打破了美国领土坚不可摧的神话 。它使美国人痛切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跨国威胁日益增多的时代,美国的首 要地位并不意味着美国不易受攻击,即使是一个拥有前所未有的超强实力和影响力的国 家也无法完全置身于每一个威胁或危险之外;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传统 的民族国家,也不是来自中、俄之类的“潜在战略对手”,而是来自非国家角色——国 际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支持者。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朝野强化了对国土安全这一“生死攸 关的利益”的重视,并把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视为 这类利益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紧迫的挑战。与对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调整相适应,布什 政府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谋求核生化武器的政权威胁美国和世界”确定为本届 政府的两大“宏伟目标”,并将其提至“至高无上”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大目标核心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松懈对冷战结束以来 所确立的其他目标的追求。就民主人权问题而言,尽管由于反恐战争的需要布什政府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在此问题上对相当一部分国家施压和制裁的做法,但这只是表明在大 敌当前的情况下,其他一切问题都必须“暂时”服从和服务于反恐这个大局,也表明布 什政府在反恐条件下对其他国家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态度,以免意识形态问题妨碍美 国筹组反恐联盟和趁机扩张势力。布什提出的以是否支持美国反恐作为划分敌友亲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非友即敌”说,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从长远看,由于扩 展美式价值观体现了美国意识形态霸权利益的需要,因此美国决不会因为反恐而淡化这 一目标,而是要谋求反恐、扩展民主、促进经济自由和扩张势力多管齐下。正如美国国 务院政策计划主任理查德·哈斯所说: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打击恐怖主义与推进 其他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我们必须谨慎行事,不要仅仅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而把目 光从不愉快的现实中移开。寻求平衡并不意味着对于那些从事我们所不赞同的行为的政 府撒手不管。相反,它意味着必须把国内改革作为我们(同外国的)双边关系的一项重要 内容。”他还特别指出,寻求政策平衡是一个原则问题;反恐虽是优先考虑,但不是美 国对外政策的组织原则。2002年9月20日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新世 纪美国安全战略的主旨是:“通过政治和经济自由促进‘人的尊严’”,“通过打击恐 怖主义和制止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确保安全”,以及“干预冲突地区和保持与盟国接触 ”。还提出:“美国将利用此刻的机遇向全球扩展自由的利益。我们将积极努力,以便 把民主、发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希望推进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至于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这一总体目标,布什政府比其前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 及,所不同的是打的旗号有所改变。冷战时期美国高举的是“反共”旗帜。冷战结束后 ,由于“共产主义威胁”减轻,美国又从“民主、人权和自由”的价值观中找到了扩展 势力的道义支柱。“9·11”恐怖事件引起国内民众的义愤填膺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 。这不仅为布什政府开展反恐创造了有力的舆论条件,也为其利用反恐彰显实力和扩大 影响提供了契机。美国当政者的逻辑是:既然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大公害, 那么只要给政策行为贴上“反恐”的标签,谁还有理由说三道四呢?实际上,随着反恐 重心的转移和战线的扩大,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已经不限于反恐本身,而是在谋求更大 、更广的目标。       二、对外决策指导思想急剧保守化和右倾化   美国人的政治倾向历来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分,不过,在对外政策领域这两大派 别的界限却很难划清,而是根据美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经常变化的。90年代中 期以来的保守主义的“美国至上论”和“美国例外论”为信条,从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出 发,主张要充分利用两极体制终结后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 件,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以维护和巩固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的领导地 位。实际上,在谋求全球领导地位这一点上,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并无原则性区别,他 们的不同点只在于政策手段的运用上:前者侧重于国际主义、多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干涉 主义;后者则强调权力政治、单边主义和全面干涉主义。   一般认为,保守主义更多地是与共和党联系在一起的。90年代大部分时期(1993—2000 ),行政权一直掌握在民主党人手中,共和党虽然未能主导政府决策,但随着该党在199 4和1996年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地位,美国的政治风向开始缓慢地向保守的右翼倾斜 ,保守主义大有兴起之势,其右翼势力的声音越来越大。在2000年的大选中,共和党不 仅夺回总统宝座,还继续主导了国会两院,(注:此次国会选举中,共和党在众院多得1 0个席位,在参院虽然与民主党所得席位相等,但由于该党鹰派人物副总统切尼兼任参 院主席,因此实际上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使得美国政坛40多年来首次出现了共和党既 控制白宫又控制国会的局面。   如果说共和党得势为右倾保守主义主导政府决策敞开了道路的话,那么“9·11”事件 则为其大行其道创造了契机。“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社会在国土安全和反恐问 题上达成了空前的共识和团结,党派之争暂时被搁置起来。在此背景下,以国防部长拉 姆斯菲尔德、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为代表的右翼强硬派在政府的安全 和对外决策中占据支配地位,而以国务卿鲍威尔为首的主张保持克林顿政策连续性的温 和派则受到排挤。这些鹰派人物不仅竭力推动政府采取以军事为导向的反恐政策,通过 持续的军事打击消灭针对美国的一切恐怖组织,而且还鼓吹要扩大军事打击的目标,促 使美国所不喜欢的国家“改变政权”。他们的核心主张是:建立一个以美国的优势地位 为基础、由美国的军事力量加以强制的世界秩序——即一个由美国制定规则同时又不对 美国的行动自由构成制约的单极世界。在他们看来,美国的军事力量对于国际秩序起着 关键作用,美国必须具有使用这种力量的意愿,任何对于美国权力和行动自由的限制都 必须予以排除,为达此目的,美国可以不受国际机制和舆论的制约,必要时不惜采取单 边行动。作为共和党保守派政治首领执掌行政大权的布什总统虽然有时需要在各派之间 搞平衡,但在更多情况下则是偏向强硬派一边。2002年11月,共和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 再一次赢得胜利,不仅扩大了在众议院的优势,还取得了在参议院的多数。(注:此次 共和党在众院保持前一次优势基础上又增加了15个席位,在参院则比民主党多得4个席 位。)这标志着“鹰派得到增强而鸽派受到削弱”,使得“布什将在对外政策方面显得 更加自信”,“在国际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注:合众国际社华盛顿2002年1 1月6日。)       三、对外政策手段突出军事强权主义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靠多种因素支撑的,其中保持超强的军事力量和不失时机地彰显这 一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作为由鹰派主导的一届政府,布什班子将这一传统推 向了新的高度。在此方面,他似乎从里根时代获得了更多的启发。这位同党前任当年所 发起的以“战略防御计划”为核心的军备扩张和将安全战略从“遏制”改为“推回”以 及以善恶对立划分国际关系的理念,已经在布什的对外政策中得到了新的、程度更大的 反映。布什上台伊始在NMD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和将军费预算提至空前水平的举措就已经 显露出这届政府更加突出军事强权的征兆。“9·11”所印证的NMD并非美国安全当务之 急的事实也丝毫没有削弱他推进这一扩军计划的决心。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胜利助长了美国以武力塑造世界秩序的意志,“9·11”后国 土安全的凸现则促使美国更加倾向于施用武力。诚然,面对惨无人道的恐怖活动,采取 军事手段予以坚决打击是完全必要的。但要确保今后不再遭受恐怖主义灾难,则必须着 眼于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国内和国际根源。不少西方舆论指出,本·拉登“基地”组织 之所以向美国发难,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代表了伊斯兰世界对于美国的一种不满和仇恨情 绪,即长期以来美国在巴以冲突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对伊斯兰世界根深蒂固的偏见 、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对阿拉伯国家某些腐败政权的支持、以及对伊拉克制裁所导致的 人道主义灾难。(注:参见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布热津斯基等著:《大变局:30位国 际顶级学者研制“后9·11”时代的世界格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3 页。)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问题学者施蒂芬·聪茨指出,美国所以成为恐怖主义的袭击 目标,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的傲慢、虚伪和贪婪,只有成为国际社会更加负责任的一 员,美国才会变得安全和强大。然而,至少从目前看,美国的反恐政策并不是立足于标 本兼治,也没有从根本上反思和修正其不合理的对外政策。布什政府2003年军费预算高 达393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支出的36.3%,超过了位于其后的15—20个军费支出大国 的总和。但美国的对外援助却只有军费开支的约1/20,比其他任何工业发达国家都要少 。2002年3月,布什虽然宣布在今后三年内把对落后国家的援助每年增加50亿美元(即增 加50%),但同时又提出诸如政府改革、民主人权、自由经济等附加条件。面对频临失控 的巴以暴力冲突,国际社会普遍希望美国发挥建设性作用,但布什政府不仅放弃了其前 任所扮演的推动巴以和谈的调解人角色,继续偏以压巴,反而把中东政策的重点放在对 伊拉克动武之上。这已经引起阿拉伯世界新的反美浪潮。   最能体现布什对外政策军事强权色彩的莫过于其对美国军事—安全战略的调整。一是 在核战略方面抛弃奉行已久的“消极安全保证”政策,扩大动用核武器的适用范围。“ 消极安全保证”是1978年卡特政府通过国务卿万斯在联合国特别裁军会议上提出的,主 旨是,美国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除非这些国家与核国家联合起来攻 击美国及其盟友。此后,历届政府均坚持这一承诺。1996年非洲国家签署《非洲无核区 条约》后,克林顿政府还签署了不对签约国使用核武器的条约议定书。然而,到了布什 任内,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1月提交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除了以对付敌对国家或非 国家行为体的所谓“即刻的、潜在的或意外的紧急情况”为托词外,不对使用核武器设 置其他任何条件,而且还明确列出核打击的7国名单。这说明美国在选择核打击对象时 将不再以对方是否拥有核武器为条件,而是以是否有能力对其构成威胁为前提。此举显 然旨在通过加强核讹诈来贯彻美国的意志。   二是在安全战略上抛弃长期坚持的“遏制”和“威慑”战略,实行进攻性的“先发制 人”战略。战后50多年来,美国的防务战略虽历经调整,但都没有脱离立足于防御的“ 遏制”和“威慑”的轨迹。“9·11”后,受新保守主义安全理念的支配,布什政府力 图借反恐战争名义冲破防御性战略的束缚。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演讲时称,遏 制和威慑战略已不能适应对付恐怖主义威胁,今后将对拥有核生化武器的敌对者实施“ 先发制人”的打击。9月20日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把“先发制人”定 为新世纪美国防务战略的支柱。《报告》不仅强调要对紧迫的和现实的威胁进行预先打 击,还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消除长远威胁出现的可能性,称“我们必须调整关于紧迫威 胁的概念,以使其涵盖今天的敌对者所拥有的能力和目标”。即是说,只要敌对者具有 威胁美国的能力,美国就可以对其实施预先打击,而无论这种威胁是否已经迫近或成为 现实。关于“先发制人”战略的实质,美国学者的解读或许更为客观。波士顿大学教授 安德鲁·巴切维奇指出:该战略表明,“布什政府不再将武力视为最后诉诸的手段,更 确切地说,由于美国在军事领域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把军事力量作为发号施令的最 有效的手段”;该战略“提供了迄今为止对于美国在冷战后驾驭全球的野心的最为全面 的表述。不但表明了永远确保美国军事霸权的意图,还将利用武力重塑国际秩序的愿望 表露无遗”。(注:安德鲁·巴切维奇:“布什的宏伟战略”,《美国保守派》(月刊)2 002年11月号。)       四、对待发展中国家更加倾向于干涉主义   “9·11”后,美国把关注重点转向国土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孤立主义死灰复燃,而 是预示着美国将更加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更加热衷于干涉主义的政策选择。这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9·11”事件使美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国的安 全与别国的安全息息相关,美国的繁荣有赖于别国的繁荣”;‘外界’发生的事情可能 会对他们自身的生活产生重大冲击。中亚的某个失败国家、巴基斯坦宗教学校的课程设 置、安第斯的法治缺失、中亚的毒品交易、非洲的动荡不安等,都会成为影响美国国家 安全的潜在因素。”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国家间相互依存空前加深的条件下,作为一个在 全球各地拥有广泛利益的超级大国,美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是自然而 然的。问题是面对一个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多样化的世界体系,美 国往往不愿意本着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利互让、协商对话的精神处理同别国的关系 ,而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视自己为“正义”的化身和负有“天定使 命”的“救世主”和“执法官”。“9·11”后,布什一再宣称美国有责任担当起促进 自由的“伟大使命”的领导重任。这一自我定位与有增无减的军事强权意志和霸权主义 心态相结合,必然会导致美国更加倾向于以干涉别国内政的方式来塑造美国的安全环境 。   其次,“9·11”事件促使美国以更加强硬的态度对待那些被认定支持恐怖主义和秘密 发展核生化武器的具有强烈反美情绪的“无赖国家”。这集中反映在布什2002年1月发 表国情咨文时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列为“邪恶轴心”这一政策声明中,认为这三国“ 已经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它意味着今后美国将不再对这类国家采取容忍态度,而是 准备采取一切手段迫其“弃恶从善”,包括必要时动用武力改变它们的政权。布什政府 近来全力投入武力“倒萨”的准备以及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的举措,就是这一政策主张 的具体体现。一旦武力“倒萨”取得成功,将为美国以军事干涉手段推翻他国政权树立 又一个先例,美国将由此受到鼓舞,更加踌躇满志地实施军事干涉。“邪恶轴心”论的 提出还表明,美国的新干涉主义已经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旗号,而是要打出“消除邪 恶、维护正义”的旗帜。   再次,“9·11”事件使美国更加坚信“民主和平论”,认为向海外促进美国的自由民 主和市场经济价值观最终也能够增进美国的安全,并且将之提升到安全战略的高度。正 如2002年9月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所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将建立在 体现我们的价值观与我们的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具有美国特色的国际主义基础之上。”因 此美国会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体制和意识形态问题。而所谓“具有美国特色的国际主 义”就是积极介入国际事务和他国内政,促使它们按照美国模式改革国内体制。   最后,“9·11”事件还加深了美国对于“失败国家”后果的认识。“9·11”以前, “失败国家”主要是被当作人道主义问题看待,“9·11”后则被赋予了战略内涵,认 为一个丧失了对其领土的控制和可靠的及统一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国家对于它的人民、邻国和国际 社会而言是一种威胁,因此帮助这类国家建立和完善国家制度应该成为一项严肃的责任 。这种主张看似颇有道义感,但由于美国坚持西方模式优越论,而无视这类国家的国情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势必会表现出干涉内政和强加于人的特点。       五、对外政策行为方式侧重于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是表现于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对外政策行为方式。它是指一国在事关双边、 多边或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仅从本国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出发,毫不顾及其他国家的 利益要求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一意孤行,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本质上讲,单边主义 是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的自助特性相联系的。在国家间相互联系比较松散、 共同问题不太突出的传统国际关系时代,单边主义司空见惯。然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日益增多。这一趋势客 观上要求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必须兼顾其他成员的立场和要求,本着协商一致、共存 共荣的精神,避免采取有悖于国际社会主流愿望的单边行动,谋求“双赢”或“共赢” 的政策效应。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领导世界的欲望日趋强烈。但无论是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战略 ”还是克林顿的“参与与扩展战略”,都是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合作”为前提的。尽 管他们也怀有单边主义偏好,但这并没有成为主流。然而,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的单 边主义急剧膨胀,已经成为本届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他在执政仅半年多的 时间里就作出了一系列令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失望和无奈的举动,如抛弃 或否定前任政府曾经支持过的《京都议定书》、《禁止核试验条约》和《禁止使用杀伤 性地雷条约》,全力推动修改《反导条约》,单方面退出联合国第三届反种族大会等。 “9·11”后美国把外交重点转向建立国际反恐联盟,争取各国对其反恐战争的支持。 但即使在此情况下,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也没有多少收敛。为了推进建立攻防兼备的绝 对军事优势的计划,布什政府毫不顾及俄、中、欧盟等大国对其阿富汗战争的配合和支 持以及在NMD问题上的反对立场,依然于2001年12月宣布退出《反导条约》。2002年5月 ,布什又正式宣布退出关于建立国际刑事法庭的条约,9月又拒绝出席联合国发起的旨 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希望得到盟国的支持,但有没有盟国的支持不是决定美国是否采 取行动的唯一因素。正如拉姆斯菲尔德所言,要由任务决定盟国,而不是盟国决定任务 。如果必要的话,即使没有盟国的支持,美国也会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注:郝雨凡等 著:《瞬间的力量——“9·11”后的美国与世界》,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伊拉克武器核查本来属于军控问题,必须在国际军控机制的框架内寻求解决。但布什政 府却将其与反恐战争联系起来。尽管中、俄、法、德和阿拉伯世界等普遍主张继续通过 联合国渠道政治予以解决,美国CNN电视台、《今日美国报》和盖洛普公司的联合民意 调查也显示,约有80%的美国民众认为对伊动武必须得到联合国的授权,但布什政府却 执意要显示美国武力的作用。11月8日安理会以全票通过的1441号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 对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和军事强权主义的制约,迫使其接受了先派遣核查组赴伊核查然后 再根据核查结果作出下一步决定的安排。但美国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它从武力“倒萨”的 既定目标和单边主义的倾向退却,而是想借此给其武力行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况且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该决议通过的前一天就已经表示,“不拒绝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但也不会被它束缚手脚”。(注:日本《读卖新闻》2002年11月7日:“美国攻打伊拉 克可能性增强”。)布什在该决议通过的同一天也宣称,如果不能以和平方式解除伊拉 克的武装,美国就准备“迅速动用武力”。(注:美联社华盛顿2002年11月9日。)   当然,在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政策选择之间,布什政府并不是一味地推崇前者而鄙 视后者。只要不妨碍美国的行动自由和有助于推进美国的目标,布什当然会优先选择多 边渠道。但问题是随着美国强势地位持续上升以及由此滋生的建立单极世界的欲望膨胀 ,美国越来越倾向于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当美国无法通过多边协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 或是当美国的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美国就会置其他国家的态 度于不顾,单边主义也就会成为必然的选择。       结束语   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调整是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领导地位为宗旨的,但所表 现出的上述变化及倾向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疑虑和反感。这不仅无助于美国争取各国对 其反恐行动的支持与合作,也会导致美国与世界越来越对立,并最终损害美国的安全、 形象和利益。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作为当今世界拥有超强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国,美 国对外政策的上述动向会给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造成不可忽视的冲 击。在一定意义上讲,当前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外交折冲实质上就是单极与多极 、称霸与反霸斗争的一个缩影。布什政府一再宣称要使反恐战争长期化、扩大化。这固 然有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依然十分猖獗这一客观原因,但其中更蕴含着美国欲利用反恐的 有利形势推进其全球霸业的战略企图。因此,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在“9·11”后新的 国际形势下,既要坚决反恐,也要坚持反霸;既要在反恐行动中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 各国保持协调与合作,也要对个别国家利用反恐推行强权 从1986年以来,美国国会要求每届政府向其提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02年9月20日,美国公布了现任布什政府向国会递交的、由布什总统撰写“引言”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当前尤其是“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指出恐怖主义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成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并强调,为了保护美国免遭恐怖分子有预谋的袭击,必要时美国将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在威胁到达美国国界之前 识别并摧毁它”。而且,“即使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美国也会毫不犹豫地单独行动,对恐怖分子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   可以说,《报告》是对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布什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系统的表述,也是未来美国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政策的指导。   布什新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了美国国家安全最主要的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布什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是激进主义和技术的结合”。“9·11”事件表明,即使没有装备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恐怖分子,利用飞机作为武器对美国发动袭击,就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当生、化和核武器随着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时,即使弱国和小的团体也能够获得对大国进行灾难性打击的能力”。布什政府认为,“据信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并计划获得核武器和生物制剂;朝鲜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弹道导弹生产商,并在积极的发展自己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其他的‘无赖国家’也在寻求核、生、化武器”。   为了击败恐怖分子对美国威胁,美国必须使用所拥有的各种手段——军事力量、国土防御能力、司法制度、情报以及积极的措施。“我们反恐的重点次序是:破坏和摧毁全球的恐怖组织,并且打击它们的领导人,破坏它们的指挥、控制和通信,切断对它们的物资供应,断绝它们的财源。这样就能做到瘫痪恐怖分子的计划和他们实施恐怖行动的能力。”   另外,布什强调,对待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美国“要在威胁真正形成之前将其摧毁,并将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共识和自卫的手段”。要求美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采取“反应”的姿态,要在威胁形成之前对它们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不能让敌人先发制人。   二.通过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持和平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胜利与盟国及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布什政府认识到,美国要完成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大国的支持,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报告》指出,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在许多领域都已经交叠在一起,美俄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战略关系,美俄将通过新的关系框架摆脱冷战的敌意,抛弃相互确保摧毁的旧观念,建立一种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布什政府认为,“美中关系是我们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欢迎一个强大、和平而繁荣的中国的出现。”中美之间尽管存在很多分歧,但是在目前的反恐战争和推动朝鲜半岛稳定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而且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和挑战。而同样是地区大国的印度,美国认为,美印之间有着良好关系,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并在维护地区稳定核打击恐怖主义进行了很好的合作。美国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欧亚盟友以及与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领导人之间的积极的合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加强大国合作的良好形势。   三.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价值观   布什政府认为,通过增进世界其他国家的繁荣和自由,维持一个强大的世界经济能够增强美国的国家安全。“9·11”事件使美国认识到,类似像阿富汗这样的弱国也能够像强国一样对美国发动大规模的袭击,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巨大的威胁。贫困、制度落后和腐败将使弱国无法避免在其国境内形成恐怖分子网络和毒品贩卖网络。而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是促进繁荣、减少贫困的最好方式,“能够使整个社会远离贫困”。所以,美国要通过鼓励自由贸易、开拓自由市场以及支持和促进发达国家对贫困地区投资等方法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消除贫困,改善美国的安全环境。   鼓励发展中国家和封闭地区开放自己的社会,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布什政府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千年挑战基金”,资助并鼓励那些国家的政府打击腐败,尊重人权,推行法制,投资健康与教育事业,执行可靠的经济政策。   四.为了适应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形势,改革美国的国家安全制度   布什政府计划对国家委员会和国防部进行最大规模的改组。美国将以一个新的国土安全部、一个新的统一的军事司令部和彻底重新组建的联邦调查局为核心,推行一个综合的国土安全计划。   美国国防部于2002年4月16日宣布成立新的军事司令部——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的国土防御,保护美国本土,以协助美国国内机构应对类似“9·11”事件的恐怖袭击。   布什政府于2002年6月6日提出一项议案,计划成立一个集移民局、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权力于一身的“国土安全部”,负责情报搜集和综合分析,阻止恐怖分子袭击,对抗生、化、核及放射性武器的袭击,保卫美国的国土安全。   另外,布什政府将改造美国的军队,构筑美国国防的军队优势;并革新情报机构,构建新的情报能力。   《报告》指出,当前美国军队必须具有遏制未来军事竞争、威慑针对美国及盟国利益的威胁并在威慑失败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的能力。为了对付面临的大量安全挑战,“美国需要在西欧和东北亚设立基地,还要为美国军队的远程部署设立临时驻地”,美国军队还要在实验新的作战方法、加强联合作战、发挥美国情报优势和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美国军队要保持足够强大,以遏制和劝阻潜在的敌人不要试图通过追求军队建设来妄想超过美国军事能力或与之相平。   对新国家安全战略的几点看法   一.美国施行“先发制人”的政策对国际社会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危险   布什从2002年6月1日就抛出在必要时美国将对恐怖分子和企图获得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无赖国家”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的策略。现在,“先发制人”作为一项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确定了下来。这种政策没有法律依据、不道德而且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有损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首先,“先发制人”是一项侵略性的政策,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虽然美国积极地为“先发制人”寻找法律依据,并冠于其“合法自卫”的名义,但是,《联合国宪章》第2条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守7项原则,其中第3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第4项: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原则。另外,1974年12月14日第29届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第一条明确规定:“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而对于自卫,国际法的原则是:“只有在对实际的武力威胁采取自卫行动时,行使武力才是正当的”,美国为了对付“无国籍”的恐怖分子的袭击而对主权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甚至以发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为借口,对所谓的“无赖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明显地违背国际法而构成侵略。   其次,借助这项政策,美国可能利用各种名义,对地区竞争者和美国认为与其作对的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布什政府认为,美国要保持全面的军事优势,不允许自己在全球和地区的军事主宰地位遭到任何国家的挑战,而且美国将“不惜一些代价,挫败一切国家未来的军事挑战”。在《报告》中,布什总统同时强调“确保军事优势”和“先发制人”的打击方针,有可能对“挑战者”或者它认为掌握有“危险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防患于未然。布什总统即将发动的“倒萨”战争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再次,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政策,将为国际社会解决争端开启危险的先例。《华盛顿邮报》评论认为,布什政府宣布将对潜在的敌人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的战略可能为某些国家树立先例,导致其他国家也绕过联合国对敌人发动单边袭击。美国防务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布鲁斯·布莱尔也认为:美国通过这一战略为世界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它等于在鼓励其他国家仿效美国的做法,实行“先发制人”,而且自以为合法。   二.美国并没有抛弃威慑与遏制的政策   布什政府提出在必要时对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策略,但是,并不像一些分析家所认为的美国已经完全抛弃遏制政策,实际上威慑与遏制仍是保卫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政策。《报告》指出,美国“要通过保持其国防的绝对优势,以遏制未来的军事竞争,威慑对美国军事霸权的挑战以及针对美国及其盟国利益的威胁”。   先发制人和威慑并不矛盾,它们所针对的对象和面向的层次不同。先发制人目前主要是针对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恐怖分子和企图获得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无赖国家”,美国能够通过先发制人的打击将其摧毁,而它们也没有还手的余地。而威慑的对象是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对美国的军事霸权构成挑战或威胁的国家。   布什宣布先发制人的政策,本身也是一种威慑策略。《报告》指出,“对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美国必须在威胁发生之前遏制和预防”。通过宣布先发制人的政策,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吓阻潜在的敌人对美国的攻击。   三.美国的“单边主义”色彩变得更浓。   布什政府从一上台,就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先后抛弃《京都议定书》,退出《反导条约》,反对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这次,布什政府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带有更浓厚的“单边主义”的色彩。美联社评论认为,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加强了布什总统所追求的“单独行事”的超级大国外交政策。布什在《报告》中也指出,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和预防“无赖国家”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时,“会一如既往地争取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即使得不到联合国的支持,美国也将单独对敌人进行打击”。目前,美国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军事打击伊拉克,布什政府选在这一时刻公布这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意在向联合国施压,显示美国对伊拉克的态度是坚决的,即使得不到联合国的授权,美国也将对伊拉克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行动。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王连成刘华秋) PAGE 9
本文档为【911事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796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28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