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举报
开通vip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育悲歌: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作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edu10 教育悲歌: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 创造力不仅与知识、思维、智力以及家庭、社会、文化有关,还与个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斯坦伯格教授认为,个性的一些方面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与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同样重要的作用。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没有能力改变社会和文化,但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特征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个性特征主要有: 1. 好奇心与兴趣。好奇心直接激发科学研...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教育悲歌: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作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edu10 教育悲歌: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 创造力不仅与知识、思维、智力以及家庭、社会、文化有关,还与个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斯坦伯格教授认为,个性的一些方面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与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同样重要的作用。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没有能力改变社会和文化,但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特征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个性特征主要有: 1. 好奇心与兴趣。好奇心直接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力。 丁肇中教授在实验室仪器旁一守就是几天几夜,置其它一切于不顾。当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的回答是:“一点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他还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可见,好奇心、兴趣和事业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在中国家喻户晓:“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而那1%的灵感才是关键。”灵感来自哪里?灵感来自兴趣。 2. 敏锐的观察力。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问题。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在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成就,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善于观察思考,勤奋刻苦钻研的结果。年轻的时候,牛顿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不管什么事都在心里问个为什么。 3. 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科学,仅仅观察是不够的,还要善于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据传说,一天傍晚,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觉得很奇怪,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飞去呢?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飞去呢?”这个问题今天看似在简单不过了,但在当时无疑是个怪问题。 有一企业管顾问师,他看到一个企业家在餐厅的角落独自喝着闷酒,愁眉不展。顾问师向前道:“你一家有什么难解的问题,让我来帮您忙吧!” 企家家看了顾问师一眼,冷冷地说:“我的问题太多了,没有人能帮我的忙。” 这位热心的顾问题掏出名片,要这个企业家明天到他办公室一趟。 次日,企业家依约前往,但顾问题并没有替他做诊断分析,只要求他一起到附近某处。企业家不知顾问师胡卢里在买什么膏药。 顾问师用车带他到荒郊野地,顾问师下了车,指着前面的坟场对企业家说:“躺在这里的人统统是没有问题的,不管您的问题怎么多,只要有问题,就有存活的希望。” 企业家这才恍然顿悟,立刻心悦诚服地接受顾问师的诊断与辅导。 我们不怕学生有问题,怕的是学生没问题,发现不了问题。 4. 质疑。学贵有疑,学贵质疑,尽读书不如无书。科学是在质疑中进步的。质疑就是不迷信权威,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 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都流着叛逆的血液。 《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一文说道: 而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所以读科学文献,要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和要旁敲侧击,要“不信邪”,要以“我”为主。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读文献才是重头。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于象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传,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我因转学生物物理而旁听了一年的遗传学,就是这种风格;第二年正式选课时,发现内容已经有了许多更新,文献有一半是新的。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上大当,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 诺贝尔奖获得者敢于向传统的理论发出质疑,他们不盲目地迷信于现成的发现或结论,而是用其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丁肇中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他曾说“创造发端于质疑”。在美国密执安大学期间,他提出的问题往往要使教授们深思熟虑后才能解答。在他发现J粒子的实验准备工作时,是粒子物理学界停滞不前10年时期。丁肇中没有被风行一时的观念所束缚,正是在SU(3)对称性理论及粒子物理界的阵阵凯歌声中,开始他从事高能物理学科学形容的实验生涯。差不多经过去10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72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宣布,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被发现了,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5. 想象力。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 想象力需要后天培养,但在后天培养过程中必须跳出思维定势的窠臼。这就涉及到教育和引导问题。爱因斯坦说:“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便是教育。”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耐人寻味地回忆道:“我们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象。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在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 不是每一次大雨过后都有绚丽的彩虹,也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但没有梦想就没有创新。 我们的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让孩子的想象力萎缩,弄得孩子高考后只剩下一个梦想:那就是不再读书。人生的梦想不是不读书,但决不是只读应试教育要求的教科书。 我们的学生有梦想的权力,却没有梦想的勇气。 6. 勇于探索。“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管人类的知识多么丰富和多么地自负,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人类已知也有涯,而未知也无涯。人类已解决的问题有涯,而未解决的问题无涯。 知识经济的精髓是创新而不是对知识的仅仅占有。所有的知识都是已知,而探索和创新是针对未知。 7. 恒心和敢于失败的勇气。失败是成功之母。 今天很无奈,明天很美好,后天更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却经历了2000多次失败。当时人们嘲笑他说“你已经失败2000多次。”爱迪生说:“我不是失败了2000多次,我是成功2000多次,因为我找到了2000多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这就是不同想法,结果就是不一样。 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创造、发明越来越难,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必须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也必须是一个锲而不舍的人。 现在做科学研究的人多不胜数,那种靠灵机一动化解的问题随着研究者人数的增加已经被解决的差不多了。那些吸引着全世界的天才、奇才们去解决的问题只剩下一些重大疑难问题了。这无疑需要科学工作者有执着和敢于失败的勇气。 8. 乐观和自信。要有积极的心态。据说松下幸之助曾经在员工的录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题:你觉得你是一个拥有好运气的人吗?结果那些回答“运气不太好”的人都没有被录用。这是因为只有那些觉得自己运气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乐观的人才能成大事。 (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1. 把孩子当作孩子。教育要符合儿童大脑发育的规律,不要把孩子当作大人来教。 儿童是人,但绝不是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天地。我国对儿童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面临的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去成人化。 在当今中国,早教铺天盖地,害人不浅。学前背唐诗、识字、学英语成了幼儿的必修课,严重违反了孩子大脑发育规律和孩子的想象力,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落后美国的孩子。 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对此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大声疾呼,很多家长还是乐此不疲。对此我只能哀叹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国民,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2. 给孩子自由、给孩子广阔的天地。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被语文、数学、英语等束缚着,没有了自由。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风筝,父母要该放线时就放线。 不要把孩子仅仅局限于教室、家庭,孩子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到大自然当中去观察、感受。 水有多深就养多大的鱼。小河养鲫鱼,海洋养鲸鱼。 这里要提到一个著名的法则叫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它活动得自由,而不要让它们拘泥于一个小小得鱼缸。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3.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有好奇,才能观察,只有好奇,才能想象,只有想象,才能创造。好奇心是创造的内驱动力。 我国的孩子,被学业压得太累了,学习也只是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求知欲基本丧失殆尽。 4.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个能力很容易培养,因为孩子好奇,是天生的观察家,观察能力比大人强多了。我经常带孩子玩,也常常观察周围的孩子,发现孩子常常发现那些大人根本不会在意的东西。 比如,有一次在户外给我家的小兔子欢欢拔草,孩子捡到了一个蜗牛壳,一番观察之后,孩子问我蜗牛壳里怎么有一个小柱子,它有什么作用?蜗牛壳,我再熟悉不过了,但我从来就不知道里面还有这么一个让我难堪的小东西。 5. 善待孩子的“为什么”。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总是爱问为什么。最好的做法不是给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问问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会用图书馆,可以鼓励他自己找答案。这里不需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答案,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见得正确。 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许孩子的答案很荒谬,不要笑话他,告诉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或“你真是个有创意的小家伙!” 6.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给他讲故事,不要一口气讲完,要适当留下悬念让孩子猜测。孩子如果会独立阅读,让孩子多读书,特别是充满幻想的世界名著。《不一样的卡梅拉》、《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都很不错。 7. 自信。 我们先来看一个跳蚤试验。 生物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这个“跳蚤实验”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有位哲大说过:“有些人遇到挫拆,就轻易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3英寸的地方停下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士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月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放弃。 自信来自哪里?不是来自成功学家的激励,来自孩子成功的经验。而我们的孩子因为考不到满分或第一而倍受责罚,感觉不到自己的成功。教育大纲就是那杯子,孩子是杯子里的跳蚤,老师和家长所谓的关心与爱护就是那杯口的玻璃。孩子经过多次尝试之后也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如那杯子里的跳蚤,总冲破不了玻璃的束缚。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没有信心了,再也不愿意跳了。 满分和完美主义在吞噬我们孩子的自信心。他们怕失败,没有自信,不敢尝试,我们怎么还奢望他们会有创造性?自信是我们的孩子最缺少的。 8.不要填鸭式灌输,不要陷阱式启发,让孩子探索。离开了主动(Active)和探索(Explore)孩子的创造力就无法真正形成。 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 示范是父母亲在教孩子时常用的方法,但是对创造力来说却是不利的。因为示范动作看在孩子的眼里往往成为一个标准动作,成为孩子模仿的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虽然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模仿的学习缺少独立思考,因此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了孩子的思考模式,而埋没了创造力的发挥。 对于我国的教师和家长来讲,真正做到不灌输是很难的一件事。 9. 让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我们的孩子很听话,在学校以老师为权威,在家里以父母为权威,中规中矩,不敢越界,更不用说敢于质疑权威了。 为人师者和为人父母者应该注意这个辩证关系: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 作为教师,建议读一下德国人凯斯特纳的短文《开学致词》,最好和孩子一起读。作为家长,建议读一下《学习,别听学校的》。 以上九条是中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最缺少的,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和努力达到的。 (三) 美国《教育文摘》就儿童创造力教育的观点与措施问题,提出8条对策,现摘录如下: 1. 用儿童读物和玩具等物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儿童易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问题并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2. 鼓励儿童自己去探索,去行动,从而树立起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信心; 3 对儿童提出的问题,甚至是一些荒唐的问题,也应该重视,鼓励,有时不置可否也是一种鼓励; 4 允许儿童对自己所做事情表示后悔,鼓励他嘲笑自己所犯的错误,引导他从中吸取教训。 5 给儿童布置一定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但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过长,应让儿童用大部分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6 给儿童订立微高于同龄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 7 供同一问题的几种答案,让他自由挑选,使他产生信任感; 8 对于儿童的任何想象力都必须给予鼓励。 (四) 当今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造力也比知识更重要!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就是美国,没有标准答案的美国,充分尊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国,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 美国人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也从不用考试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五) 积累,积累,再积累!如果只存储知识而不把知识用于创造就会为知识所累。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这几十年来一直重复着重视知识积累轻视创造最终为知识所累的简单循环。 我是一位大学教师,也是一位父亲,接孩子时经常看到小学生们手拿试卷出来。孩子如果考了一百分心里就美滋滋的,家长自然很高兴,俨然自家的孩子半只脚已踏进了北大、清华的大门。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家长则是满脸怒气,孩子垂头丧气甚至痛哭流涕。我就见过一位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的家长,孩子的语文已经九十多分了,很优秀了,可家长还是贪心不足,在公开场合把孩子训哭了。 我都疑惑,都什么年代来,哪来的这么多的考试啊!教师们,你们知道不知道,考试太多是对孩子的犯罪,对国家的犯罪。而老师们却不能不考试。现在实行绩效工资了,你不给孩子考试,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在统考时表现不佳,老师绩效低、钱少一些倒也无妨,关键是这样的教师会贴上“差教师”、“不合格教师”的标签,一辈子没有“前途”和“钱途”。 我们的教育毁人不倦。许多孩子很有天赋,因为成绩问题或者孩子想象力太丰富,不按照老师的想法出牌或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应试教育下的老师也很无奈,不然就出不了成绩,没法向学校和家长交待。 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科学地运用知识,不是让孩子触类旁通——老师们所说的触类旁通是很低等的让孩子会做同类题的触类旁通,而是让孩子听话,让孩子记住一切可能的标准答案,让孩子考一百分。在IT时代,再牛的记忆高手也比不上Google这个笨蛋记得多。面对这个变化,我们还会以我们那惊人的记忆力而自豪吗? 在高考面前,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为分数而努力!而一些大学的录取分数已经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2004年清华大学在山东的理科分数线701分,理科的总分为750。 我们的孩子为了分数没时间观察,不敢大胆想象,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在“重知识轻想象”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头脑里塞满了知识、标准答案和别人的思想,却没有主见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只有有了丰富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与诺贝尔奖无缘,与科技和创新无缘。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有化神奇为腐朽的力量。 我国教育在创新方面不足,产出也就有了很大的问题。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没有起码的判断能力、没有自信、思辨能力差、没有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差。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托名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的文章《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不是耶鲁大学校长的文章我无从得知。里面的两句话虽然有点过激,但值得我们深思:“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 如果从培养创造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岂止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我们没有真正的中学,没有真正的小学,连真正的幼儿园也没有! (六) 知识是重要的。创造力也好、独创性也好,在挑战未知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在手上的武器只有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积累下来的知识。但一个战士只有武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勇气、斗志,还要掌握使用武器的正确方法。 我们的教育也要警惕:仅仅靠知识是不会带来创造力的!我国学生的“多知识、少创造力”就是有力的证明,我国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样本,其代表性是无需置疑的。 从创造力的角度来讲,有时候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可以给人插上腾飞的翅膀,但也可以给人带上沉重的脚拷! 知识多真的不一定就代表创造能力强。这里有个小故事: 在英国北部偏远地区有个郡,一名女生毕业考试成绩达到全A,是当地多年来第一个有资格上牛津大学的学生。当地的官员都很关注,希望她进入牛津。 然而,牛津大学的教授在对该女生面试后认为,这个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新能力,只会死读书,拒绝录取。 当地官员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但牛津大学表示,教授委员会的面试结论和决定,任何人都不能推翻。布莱尔此后抱怨牛津大学太古板了,应该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还有一个故事: 2008年日本获得物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益川敏英,之前从没出过国,连护照都未办过,从来不出席国际会议,被称为“土包子学者”。因为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从小文科成绩就不好,在班上平均学习成绩只是中等。这位科学家的经历在中国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在中国没法升迁,没法评职称没法当干部。在中国,英语不好,很多事情都被卡掉了。” (七) 我国教育应该警惕的第二个问题是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对我国创造力的伤害!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 还有一个例子: 在一堂低年级语文课上,老师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像香蕉,像豆角,像老师弯弯的眉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错了,错了,像小船。”于是,孩子们一起拉长声音说:“像──小──船──”听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在印度、泰国,随处可以见到的一种现象:一根细细的链子,拴着一头千斤重的大象。以大象的力量,那样细的链子根本拴不住它。可它却老老实实地被拴在那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训象人在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细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上,无论小象怎样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到长大了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会再挣扎了。 比喻是求同思维,一定要有标准答案吗?生活有标准答案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怕的是我们的语文阅读就有标准答案,孩子就是那头可怜的小象,一条无形的链条把他禁锢。 在经历了无数次“标准答案”的教训之后,中国孩子学乖了,学会死记硬背,学会了“集体失语”,学会了“从不提问”,久而久之必定成胆小如鼠的“分数机器”。 (八) 我国教育应该警惕的第三个问题是实践问题,也就是“学”和“习”的问题。个人觉得实践问题不仅仅是大学、职业学院、技校和中专学校的事,实践问题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 过去不管是木匠、铁匠,还是牙医,包括唱戏的,都是手把手地教,“学”和“习”是同步的,这个很重要。现在的教育学和习是分开的,从小学到大学是“学”而 不“习”,大学毕业再习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很多问题都是从实践而来,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践缺乏,培养的学生不仅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学生的创造力很低。 (九)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的教育警惕,那就是灌输。 “灌输”是一个几乎被用滥的词,但是用它来描述我国的教育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在我国的教育领域,“灌输”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完整的教育过程包括了“教”、“学”、“做”三个阶段。“教”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是学生主动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做”是实践,通过实践深化所学的知识,或者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我们的学校几乎清一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教”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很多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自学能力很差,离开老师就没法学习。我们的“做”不是实践,而是做作业,做题。 美国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鼓励学生保持独特性、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美国的孩子知识虽然不如我国孩子的知识丰富,但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却很强。 “灌输式”教学,比较适合平庸却用功的学生,但却会使平庸者更平庸,培养的是千篇一律的“模范工作者”,而非具有个性的出类拔萃精英。因为它不为学生创造允许发挥的机会,孩子们原有的好奇心和独特性也在这种体制下磨损殆尽,更别说培养创造性了。 我们不可否认,有的孩子自学能力很强,但也逃脱不了“灌输”的陷阱,因为“灌输”已经深入到各种教辅里去了。 比如 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课件沉潜作文范文考研英语二作文万能模板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技巧作文纸表格 ,作文本来是最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舞台,但是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已经八股化了: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几乎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即使是撒谎,大家也是一样的。不仅汉语作文如此,就连英语作文也是如此! 比如奥数,你要是人为奥数成绩好的学生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奥数精讲与测试》一书第三册第三讲是简单数列求和问题,我以为小学生可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不必让他们按照公式去做,而书上的做法是给他们公式,让孩子套公式。还有《奥数精讲与测试》第二册有一笔画的问题,我觉得用一笔画问题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未尝不可,但是不赞同二年级的孩子解复杂的一笔画问题。而书上告诉了孩子奇数点、偶数点知识,并告诉孩子如何解一笔画问题。 (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值得教师同行们谨记:“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的、最精细的和最敏感的东西,是小孩子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须要多么小谨慎。我们时刻需要的正是这种审慎态度,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最娇嫩的东西——正在成长的有机体身上会思维的物质。” 应该说,现在很多教师是相当优秀的,但也有一些教师滥竽充数。一个教师优秀不优秀绝对不首先在于其有多少知识,而是首先在于其有多少审慎,有多少爱心,有多少责任心,首先在于其是否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和自信心。一个教师知识如果不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其知识再渊博,教学态度再认真、负责,也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教师优秀绝对不是因为他从不犯错误,而首先在于他敢于承认错误,敢于从错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提升自己。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某天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其中有一道题为:用“钧”字组词并用组成的词造句。因为当天语文课文中刚学过“千钧一发”这个成语,且该成语又是本文应掌握的重点,老师留此作业的本意很明显,就是要巩固一下其的用法。当然,学生做作业时也大多顺利且自然而然地组了“千钧一发”。 可是有个男孩特别,他想,全班同学肯定都组成“千钧一发”,我和大家一样没意思,最好来个特殊的。于是他找来词典,查找选择,组了一个词“陶钧”,词义大致为古代制陶用的木轮,引申为造就人才。他也据此词义造了句,第二天得意洋洋地交给了老师。 老师批作业,见了一本本的“千钧一发”,造句也颇为通顺,心里很满意,给每个句子都打上了红艳艳的对号。可翻开那个小男孩的作业本时,却看到了一个陌生的“陶钧”,老师就毫不客气地给他打了个大叉子。 学生们都必须“千钧一发”,容不下任何不同的答案! 这位教师还算温和的,有很多教师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仅容不下不同的答案,不仅做题思路,即使一个括号,一个标点符号也要符合他们的要求。 摧残天资优异而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只需一个叉,班里的爱因斯坦就没了,牛顿也没了,爱迪生也没了!一个叉足以让孩子变成胆小怕事、乖顺听话的小绵羊。 (十一) 这里,我们说一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之所以提陶行知先生,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知道创造力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教育人士是有的。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方面,陶行知先生是前辈,但也不乏后人,当今社会也有很多教育人士崇尚创造教育的。但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位基础教育的教师越是提倡创造越是失败,因为分数是“吃”创造力长大的。二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些话,特别是“六个解放”,对当今教育尤其适用。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陶行知就把那种“消灭学生生活力、创造力”的教育痛斥为“死的教育”、“吃人的教育”,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怎样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先生提出“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下;解放他的眼晴,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人社会里去取得更十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通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 在这六大解放中,陶先生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都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 陶先生提出的“六个解放”我们做到了吗? (十二) 在应试教育下,家长和学校齐上阵,孩子的生活史、成长史就成了创造力、想象力、勇气被扼杀的历史。据孙云晓的《中国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危机报告》: 2001年中国自认为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占了11%,而2002年这项指标下降为7.3%;从年龄段区分来看,从初中到高中,这项比例由7.5%直降为6.4%。有数据表明,从6——13岁,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调查显示,只有7.7%的家庭可以提供给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优良环境;而能达到如此标准的学校仅占了2%。学生反映,许多理科老师在课堂里只是简单复述课文,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 一项从1999年启动的“我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调查,对象涉及我国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南昌、郑州6个城市的共1888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中国儿童好奇心颇高,而冒险性的得分最低。在另一项调查中,31.2%的小学生承认自己胆小。 两份调查表明,中国孩子胆子小、不敢冒险,已经成为较为普遍而稳定的缺陷。然而,其严重性并未引起国人关注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 好奇心强反应出儿童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而冒险性弱,说明儿童对于那些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心存疑虑,闯劲不足,缺乏进一步实践的勇气。21世纪是一个崇尚创新能力的社会,想象力和幻想力强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还应注意鼓励儿童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求新求异的实践探索。 我们的应试教育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创造奇迹: 国外统计一般建国三十年左右就可以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金得主。前苏联22年,巴基斯坦建国29年,印度建国30年,波兰建国36年,捷克建国41年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而我们到今天已建国六十多周年了,一个没有培养出来。 当然,我们没有诺贝尔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责无旁贷。 我们必须认识到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创造力有极大的破坏性,必须把孩子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本书的一些引文我会发到我的博客里,欢迎大家登陆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edu10 教育悲歌: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本文档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4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21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