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装通用工艺

安装通用工艺

举报
开通vip

安装通用工艺PAGE 动设备通用施工工艺 动设备安装通用工艺 编制:马秀强 目 录 11 目的与适应范围 12 引用标准及编制依据 12.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2009; 12.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12.3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 SH3503-2007; 12.4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

安装通用工艺
PAGE 动设备通用施工工艺 动设备安装通用工艺 编制:马秀强 目 录 11 目的与适应范围 12 引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及编制依据 12.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2009; 12.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12.3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 SH3503-2007; 12.4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SH3505-1999; 12.5 《石油化工工程起重施工规范》 SH/T3536-2002; 12.6 《石油化工机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SH/T3538-2005; 13 术语及定义: 13.1 动设备:也称机器,本文主要指压缩机、风机、泵等转动设备。 13.2 机器设备 machine and equipment 13.3 基础放线 foundation setting out 13.4 定位基准 positioning datum level 13.5 就位 lifting in place 13.6 初找正 preliminary leveling 13.7 最终找正 final leveling 23.8 一次灌浆 first grouting 23.9 二次灌浆 second grouting 23.10 轴对中 shaft alignment 23.11 径向位移 radial displacement 23.12 轴向倾斜 axial displacement 23.13 油冲洗 oil flushing 23.14 单机试运转 solo test run 24 工作内容及操作流程 35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求 35.1 技术准备 35.2 施工准备 35.3 施工机具及辅助材料准备 35.4 基础验收 45.5 基础处理 55.6 设备开箱验收 65.7 基础放线 75.8 就位 75.9 有垫铁安装 95.10 无垫铁安装 105.11 初找平、找正 115.12 一次灌浆 135.13 精找平、找正 135.14 转子初对中 195.15 二次灌浆 205.16 附属设备安装 215.17 油系统、密封系统管道的安装 215.18 管道的酸洗、冲洗和吹扫 225.19 管道与机器的连接 225.20 试运转 255.21 交工文件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脚螺栓的拧紧力矩及轴向拉力值 26 附录B(规范性附录)压浆法与座浆法放置垫铁规则 27 附录C(资料性附录)无垫铁安装 28 附录D(规范性附录)钢丝直径与重锤重量的选配及钢丝自重下垂度 29 附录E(资料性附录)灌浆用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有关资料 31 附录F(规范性附录)转子轴对中偏差的计算法 33 附录G(资料性附录)激光找正方法 35 附录H(资料性附录)管道酸洗液配合比 38 1 目的与适应范围 为了规范动设备的安装施工程序、指导动设备的安装施工,保证安装的施工质量。本工艺包的描述仅适用于各类动设备在安装施工阶段中施工程序和安装质量控制中的通用程序。 2 引用标准及编制依据 2.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2009; 2.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2.3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 SH3503-2007; 2.4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SH3505-1999; 2.5 《石油化工工程起重施工规范》 SH/T3536-2002; 2.6 《石油化工机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SH/T3538-2005; 3 术语及定义: 3.1 动设备:也称机器,本文主要指压缩机、风机、泵等转动设备。 3.2 机器设备 machine and equipment 通过运动完成石油化工工艺过程的压缩机组、汽轮机组、泵组、搅拌机械、过滤机、风机、干燥机等,包括主机、驱动机和附属设备,主机、驱动机又称机器。 3.3 基础放线 foundation setting out 在基础表面划出机器安装及验收所需的基准线。 3.4 定位基准 positioning datum level 用来确定机器设备安装位置的点、线、面基准。 3.5 就位 lifting in place 指将机器按规定摆放到安装位置的过程。 3.6 初找正 preliminary leveling 指地脚螺栓孔一次灌浆或锚固地脚螺栓固定前的机器安装中心、水平和标高的调整。 3.7 最终找正 final leveling 在机器的地脚螺栓紧固的情况下对机器安装中心、水平和标高的调整。 3.8 一次灌浆 first grouting 机器初找正后对地脚螺栓孔的灌浆。 3.9 二次灌浆 second grouting 对机器最终找正后对底座的灌浆。 3.10 轴对中 shaft alignment 又称联轴器找正,指调整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的径向位移和轴向倾斜符合规定的要求。 3.11 径向位移 radial displacement 调整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在径向位置上的偏移量。 3.12 轴向倾斜 axial displacement 调整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的倾斜程度。 3.13 油冲洗 oil flushing 使用润滑油或其他相适宜的溶液,循环清洗管道内表面的过程方法。 3.14 单机试运转 solo test run 检验机器的机械性能、安装质量符合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的运转过程。 4 工作内容及操作流程 5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求 5.1 技术准备 5.1.1 审图:熟悉图纸和有关资料,掌握设备技术参数和安装技术要求,了解机器设备安装环境条件; 5.1.2 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根据施工程序,对大型机器设备和有一定施工难度的机器设备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 5.1.3 技术交底:必须对所有参加安装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其熟悉施工方案,确保安装施工安全。 5.2 施工准备 5.2.1 机器设备安装前,施工现场土建工程已基本结束,即基础具备安装条件,基础附近的地下工程已基本完成,场地已平整;施工运输和消防道路畅通。 5.2.2 施工用的水、电、气、汽与安装用的起重运输设备及零、部件、配件存放设施具备使用条件。 5.2.3 施工现场应具备防火、防风、防雨、防冻等安全防护设施。 5.2.4 施工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应执行SH 3505的规定。 5.3 施工机具及辅助材料准备 5.3.1 施工用工机具应保证牢固可靠; 5.3.2 测量器具具有在有效期限内的合格证,且测量精度保证施工要求; 5.3.3 测量器具进场后应向总包、监理、业主进行报检、备案,以便进行检查; 5.4 基础验收 5.4.1 设备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和质量要求,应符合GB 50204的规定,并应有验收资料或记录。设备安装前应按表1的允许偏差对设备基础位置和几何尺寸进行复检。 5.4.2 基础上应明显地标出标高基准线、纵横中心线及预留孔中心线。在建筑物上应标有坐标轴线及标高线。重要机器的基础应有沉降观测点。 表1 机器基础尺寸及位置的允许偏差 单位:mm 项 目 名 称 允许偏差 坐标位置(纵、横轴线) 20 不同平面的标高 -20 0 平面外形尺寸 ±20 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 -20 0 凹穴尺寸 +20 平面的平整度(包括地坪上需安装设备的部分) 每米 5 全长 10 垂直度 每米 5 全高 10 预埋地脚螺栓 标高(顶端) +20 0 中心距(在根部和顶部两处测量) ±2 预留地脚螺栓孔 中心位置 10 深度 +20 0 孔壁的铅垂度 10 带锚板的预埋活动地脚螺栓 标高 +20 0 中心位置 5 平整度(带槽的锚板) 5 平整度(带螺纹孔的锚板) 2 5.4.3 基础外观不得有裂纹、蜂窝、空洞、露筋等缺陷。 5.5 基础处理 5.5.1 铲出麻面,麻点深度宜不小于10 mm,密度以每平方分米内有3个~5个点为宜,表面不应有油污或疏松层; 5.5.2 放置垫铁或支持调整螺钉用的支撑板处(至周边约50 mm)的基础表面应铲平; 5.5.3 如二次灌浆层与图纸不符,发生过高或过低现象,应将设置垫铁处,用扁铲凿出一个比垫铁面积大的凹槽,具体形式见图一; 5.5.4 地脚螺栓孔内的碎石、泥土等杂物和积水,必须清除干净; 5.5.5 预埋地脚螺栓的螺纹和螺母表面粘附的浆料必须清理干净,并进行妥善保护。 5.6 设备开箱验收 5.6.1 设备开箱验收,应在供应部门组织下,会同有关人员参加下,按照装箱单和技术资料进行; 5.6.2 核对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包装箱号箱数并检查包装状态。 5.6.3 检查随机技术文件及专用工具是否齐全,文件包括质量证明文件,各种出厂试验及装配记录。 5.6.4 对主体、附属设备及零、部件进行外观检查;并核实零、部件的品种、规格、数量。 5.6.5 设备和各零、部件,若暂不安装,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妥善保管,严防变形、损坏、锈蚀、老化、错乱或丢失等现象。 5.6.6 凡与设备配套的电气、仪表等设备及配件,应由各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妥善保管。 5.6.7 检查设备所带的压力表、温度计、油视镜等是否损坏、缺少。 5.6.8 对转动部件在允许盘车的情况下,看其转动是否灵活。 5.6.9 做好开箱验收记录,把开箱检验中存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记录下来,并要求各方代表在开 箱验收记录上签字确认。 5.7 基础放线 5.7.1 确定设备中心线,应按规范或设备技术文件要求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5.7.1.1 设备定位的基准线,应以车间柱子的纵横中心线或墙的边缘线放出。 5.7.1.2 平面位置安装基准线对基础实际轴线(如无基础时则与厂房墙或柱的实际轴线或边缘线)距离的允许偏差为±20mm。 5.7.1.3 当厂房内找不到主轴线时,且设备基础上有中心点时,则可以设备基础为基准定出安装用的基准中心线。 5.7.1.4 重要设备纵横中心线应在设备基础浇灌前,对土建图与设备安装图进行会审,取得一致,应事先将安装图与设备实际尺寸核对好,在基础浇灌时,应按测定的中心线埋设中心标板。 5.7.1.5 相互连接、衔接或有排列关系的设备,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其共同的基准线,设备在厂房内纵横排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类设备纵横向排列或成角度排列时,必须对齐,倾斜角度须一致。 2) 不同类设备,纵横向或直线,成角度排列时,其正面操纵位置必须排列整齐。 5.7.1.6 设备定位的量度起点,若施工图或平面图有明确规定者,按图上的规定执行,如有轮廓形状者,应以设备真实形状的最外点(如车床正面的溜板箱受柄端,床头的皮带罩等)算起。 5.7.2 基础平面较长、标高不一致时,应采用拉线挂线坠的方法或用经纬仪确定中心点后,再画出纵横基准线,两线应比设备底座长300-500mm。 5.7.3 拉线(拉钢丝线)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5.7.3.1 拉线的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丝:钢丝的直径宜在0.3~0.8mm,视拉线的距离而定,钢丝不应有波折或打结。 2) 线捶:吊线捶的直径宜选择25~50mm,线捶的锤尖应在中心,在吊线时不应摇摆不定。 3) 线架:线架应有调心装置。通过转动杆调整其左右位置。 5.7.3.2 拉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拉线距离不宜超过40m。 2) 拉线时钢丝拉紧力宜为线材拉断力的30%~80%,精度要求高时,可选取较大的数值。 5.7.3.3 在所拉线上对准中心点处各挂一线捶,以调整中心位置,挂线捶细线时,其线接头应结在同一侧。 5.7.3.4 钢丝线不应碰触其它物体,以免产生偏斜,两交叉的纵横中心线,长线应在下方,短线应在上方,两者之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互相接触。 5.7.3.5 应在所挂线上挂醒目标志,以免被人碰到或碰断。 5.8 就位 5.8.1 设备底座应画出就位纵横线基线。 5.8.2 有连接、衔接关系的设备定位,应先定主体设备,再以主体设备定附属设备。 5.8.3 固定在地坪上的整体或刚性连接的设备,不应跨越地坪伸缩缝。 5.8.4 设备就位前,对设备重件临时放置的位置,应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荷重资料选择在能够承受的地方,严禁在不了解设备重量或建筑结构承载强度的情况下任意放置重件。 5.8.5 设备就位所使用的起重运输机具的使用与管理,应遵守劳动部颁发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程》的规定。起重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5.8.6 对起重机械性能应认真检查,确认这些性能满足设备安装的工艺要求。 5.8.7 设备吊装应按经批准的吊装方案进行。 5.9 有垫铁安装 5.9.1 垫铁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9.1.1 在地脚螺栓两侧各放置一组,应使垫铁靠近地脚螺栓,当地脚螺栓间距小于300 mm时,可在各地脚螺栓的同一侧放置一组垫铁; 5.9.1.2 相邻两垫铁组的间距,可根据机器的重量、底座的结构型式以及载荷分布等具体情况而定,宜为500mm~1000mm; 5.9.1.3 对于带锚板的地脚螺栓两侧的垫铁组,应放置在预留孔的两侧。 5.9.2 垫铁表面平整,无氧化皮、飞边等。斜垫铁的斜面粗糙度不得大于Ra25μm,斜度宜为1:20~1:10,对于重心较高或振动较大的机器采用1:20的斜度为宜。 5.9.3 每一组垫铁的最小面积,可按公式(1)近似计算。 A≥C×(Q1+Q2)×104/Rn………………………………………………(1) 式中: A——每一组垫铁的最小面积,mm2; C——安全系数,宜取1.5~3; Q1——机器的质量加在该垫铁组上的载荷,N; Q2——地脚螺栓拧紧后,分布在该垫铁组上的压力,可取地脚螺栓拧紧后所产生的轴向力,可按附录A选用,N; R——基础混凝土单位面积抗压强度,可采用混凝土设计强度,MPa; n——垫铁组数。 A值计算出后,可在表2中选用比计算A值大的垫铁;当垫铁承载能力有余,而长度不够时,可选较大规格的垫铁。垫铁加工形状见图2。 表2 常用垫铁规格 单位:mm 斜 垫 铁 平 垫 铁 代号 L b c a 代号 L b X1 100 50 ≥5 4 P1 100 50 X2 120 60 ≥5 6 P2 120 60 X3 140 70 ≥5 8 P3 140 70 X4 160 80 ≥5 8 P4 160 80 X5 200 100 ≥5 9 P5 200 100 注:垫铁厚度h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底层平垫铁的厚度宜不小于10 mm。 图2 垫铁 5.9.4 斜垫铁应配对使用,与平垫铁组成垫铁组时,垫铁的层数宜为三层(即一平二斜),最多不应超过四层,薄垫铁厚度不应小于2 mm,并放在斜垫铁与厚平垫铁之间。斜垫铁可与同号或者大一号的平垫铁搭配使用。垫铁组的高度宜为30 mm~70 mm。 5.9.5 垫铁直接放置在基础上,应整齐平稳、接触良好,接触面积应不小于50%。平垫铁顶面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2 mm/m,各垫铁组顶面的标高应与机器底面实际安装标高相符。 5.9.6 若采用压浆法或座浆法放置垫铁,放置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9.7 机器找平后,垫铁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5.9.7.1 每一垫铁组应放置整齐平稳,接触良好,并应露出底座10 mm~30 mm; 5.9.7.2 地脚螺栓两侧的垫铁组,每块垫铁伸入机器底座底面的长度,均应超过地脚螺栓; 5.9.7.3 机器底座的底面与垫铁接触宽度不够时,垫铁组放置的位置应保证底座坐落在垫铁组承压面的中部; 5.9.7.4 配对斜垫铁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全长的3/4,其相互间的偏斜角α应不大于3°(见图3)。 图3 斜垫铁放置位置示意 5.9.8 机器用垫铁找平、找正后,对垫铁组应做如下检查: 5.9.8.1 用0.25 kg或0.5 kg的手锤敲击检查垫铁组的松紧程度,应无松动现象; 5.9.8.2 用0.05 mm的塞尺检查,垫铁之间及垫铁与底座底面之间的间隙,在垫铁同一断面处从两侧塞入的长度总和,不应超过垫铁长(宽)度的1/3。 5.9.9 垫铁组检查合格后应在垫铁组的两侧进行层间定位焊焊牢,垫铁与机器底座之间不得焊接。 5.9.10 安装在金属结构上的机器调平后,其垫铁均应与金属结构用定位焊焊牢。 5.10 无垫铁安装 5.10.1 机器采用无垫铁安装时,应根据机器质量和底座的结构确定临时垫铁、小型千斤顶或调整螺钉位置和数量,安装方法参见附录C。 5.10.2 当机器底座上设有安装用调整螺钉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5.10.2.1 支持调整螺钉用的支承板放置后,其顶面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2 mm/m,且与基础接触面积不小于50%,相邻支承板的顶面标高偏差宜小于±5 mm; 5.10.2.2 调整螺钉支承板的厚度宜大于螺钉的直径; 5.10.2.3 作为永久性支承的调整螺钉伸出机器底座的长度,应小于螺栓直径。 5.11 初找平、找正 5.11.1 机器初找正时可采用临时垫铁组、小型千斤顶或调整螺钉进行找平工作; 5.11.2 当机器底座上设有安装用调整螺钉时,可采用此调整螺钉进行找平工作; 5.11.3 机器就位后,作为定位基准的面、线和点对安装基准线的平面位置及标高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定位基准的面、线、点对安装基准线的允许偏差 单位:mm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平 面 位 置 标 高 与其他设备无机械联系 ±10 +20 -10 与其他设备有机械联系 ±2 ±1 5.11.4 机器安装基准的选择和水平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机器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横向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0.10 mm/m,纵向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0.05 mm/m。机器找平时,不应用松紧地脚(支脚)螺栓来调整机器水平。 5.11.5 机器找平及找正时,安装基准测量点应在下列部位中选择: 5.11.5.1 机体上水平或铅垂方向的主要加工面; 5.11.5.2 支承滑动部件的导向面; 5.11.5.3 转动部件的轴颈或外露轴的表面; 5.11.5.4 联轴器的端面及外圆周面; 5.11.5.5 机器上加工精度较高的表面。 5.11.5.6 连续运输设备和金属结构上的测点宜选在可调整的部位,两侧点间距不宜大于6m。 5.11.6 当测量直线度、平行度和同轴度采用重锤水平拉钢丝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6.1 宜选用直径为0.35 mm~0.5 mm的整根钢丝; 5.11.6.2 两端应用滑轮支撑在同一标高面上; 5.11.6.3 钢丝直径与重锤质量的选配及钢丝自重下垂度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5.11.7 放置在预留孔中的地脚螺栓,应符合下列要求: 5.11.7.1 地脚螺栓的光杆部份应无油污或氧化皮,螺纹部份应涂上少量油脂; 5.11.7.2 地脚螺栓在预留孔中应垂直; 5.11.7.3 地脚螺栓不应碰孔底,螺栓上的任一部位离孔壁的距离不得小于15mm; 5.11.7.4 拧紧螺母后,螺栓应露出螺母,其露出长度宜为2个~4个螺距; 5.11.7.5 螺母与垫圈、垫圈与底座间均应接触良好。 5.11.8 放置带锚板的地脚螺栓,应符合下列要求: 5.11.8.1 地脚螺栓的光杆部分及锚板,应刷防锈漆; 5.11.8.2 用螺母托着的钢制锚板,锚板与螺母之间应定位焊固定或采取其他防松措施; 5.11.8.3 当锚板直接焊在地脚螺栓上时,其角焊缝高度应不小于螺杆直径的1/2。 5.11.9 预埋的地脚螺栓应符合下列要求: 5.11.9.1 地脚螺栓的坐标及相互尺寸应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 5.11.9.2 地脚螺栓露出基础部分应垂直,机器底座套入地脚螺栓孔后应有调整余量,每个地脚螺栓均不得有卡涩现象。 5.12 一次灌浆 5.12.1 一次灌浆工作,应在机器的初找平、找正后进行。 5.12.2 预留地脚螺栓孔灌浆前,应浸泡并清洗洁净;浸泡时间不少于2h; 5.12.3 预留地脚螺栓孔灌浆材料应符合土建设计蓝图技术要求; 5.12.4 灌浆时,不应使地脚螺栓歪斜和影响机械设备的安装精度; 5.12.5 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灌浆应采取保温和防冻措施; 5.12.6 如二次灌浆层超过图纸规定要求,应在地脚螺栓及架设垫铁的地方采用座浆法进行预制垫铁沙浆堆,具体要求见图四。 5.12.7 正式垫铁加设 当一次灌浆达到初凝时,把搭配好的垫铁组放到砂浆上,轻轻敲紧斜垫铁,挤出砂浆,且保证底座受力均衡。一次灌浆及正式垫铁加设具体要求见图五。 5.12.8 带锚板的地脚螺栓孔,应按图6的要求进行浇灌: 5.12.8.1 锚板应与基础底面平行并紧密接触,保证砂浆不外流和地脚螺栓垂直; 5.12.8.2 填充砂应干燥。 1-地脚螺栓;2-螺母、垫圈;3-底座;4-垫铁组;5-砂浆层;6-预留孔; 7-基础;8-砂填充层;9-锚板;10-二次灌浆层 图6 带锚板地脚螺栓孔浇灌 5.12.9 灌浆时,土建专业应与钳工配合作业施工,保证灌浆质量; 5.12.10 待灌浆料强度达到75%以上时, 地脚螺栓可以进行预紧; 5.13 精找平、找正 5.13.1 均匀把紧所有地脚螺栓。 5.13.2 拧紧地脚螺栓应在预留孔内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进行。拧紧力应均匀,拧紧力矩数值参见附录A的规定。 5.13.3 精找平、找正的位置、几何尺寸和质量要求,应符合5.11章节中的规定,复测机器各项数据要求,应无变化;若有变化,将地脚螺栓松开,用正式垫铁组或安装用调整螺钉从新调整机各项要求,使垫铁组或调整螺钉均匀受力,直至达到要求,再将地脚螺栓均匀把紧,测量各项要求直至达到要求; 5.14 转子初对中 5.14.1 无间隔轴的联轴器调整两轴对中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5.14.1.1 转子轴的对中调整宜采用双表找正法和多表找正法; 5.14.1.2 表的量程和精度等级应满足对中找正的要求; 5.14.1.3 表架应有足够的刚性,并符合机器技术文件的要求; 5.14.1.4 两轴应同步转动,并应克服轴向串动的影响。 5.14.2 有间隔轴的联轴器调整两轴对中时,除符合本规范5.14.1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5.14.2.1 转子轴的对中调整也可采用单表找正法; 5.14.2.2 计算调整量时应考虑找正架自身挠度对表值的影响。 5.14.3 对中偏差的计算方法见附录F的规定。 5.14.4 转子轴对中调整、同心度测量及平面度测量等可采用激光找正,找正方法参见附录G。当采用激光找正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5.14.4.1 激光发生器、探测器等测量系统元件的安装应稳固; 5.14.4.2 预置输入显示器的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机器技术文件的要求; 5.14.4.3 转子轴对中调整宜采用三点法(0°、90°和270°),如果机器转子盘车受到限制,不能转动180°时,可采用任意三点法找正,轴转动角度至少为2个20°; 5.14.4.4 读数之前应先粗调整,使激光束完全射入靶区; 5.14.4.5 应先调整垂直位移,后调整水平位移,并保证激光束始终全部射入靶区; 5.14.4.6 找正过程中,应避免环境因素变化产生的影响; 5.14.4.7 应避免激光束直射入眼睛。 5.14.5 联轴器对中时机器技术文件如没有要求时,可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对中。 5.14.5.1 凸缘联轴器(见图7),两轴的对中偏差: 1) 径向位移应小于0.03 mm; 2) 轴向倾斜应小于0.05/1 000。 图7 凸缘联轴器 5.14.5.2 滑块联轴器(见图8),两轴同心度偏差和联轴器端面间隙,应符合表4规定。 图8 滑块联轴器 表4 滑块联轴器两轴的对中偏差 单位:mm 联轴器外径 D 对中偏差 端面间隙 S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190 0.05 0.4/1000 0.5~1.0 250~330 0.10 1.0/1000 1.0~2.0 5.14.5.3 齿式联轴器(见图9),两轴的对中偏差及外齿套的端面间隙,应符合表5规定: 表5 齿式联轴器装配对中允许偏差及外齿套的端面间隙 单位:mm 联轴器外径 D 对中偏差 端面间隙 S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170~185 0.30 0.5/1 000 2.0~4.0 220~250 0.45 290~430 0.65 1.0/1 000 5.0~7.0 490~590 0.90 1.5/1 000 680~780 1.20 7.0~10.0 图9 齿式联轴器 5.14.5.4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见图10),两轴的对中偏差及联轴器的端面间隙,应符合表6的规定。 图10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表6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对中允许偏差及端面间隙 单位:mm 联轴器外径 D 对中偏差 端面间隙 S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71~106 0.04 0.2/1 000 2.0~4.0 130~190 0.05 2.0~5.0 224~250 4.0~6.0 315~400 0.08 475 5.0~7.0 600 0.10 5.14.5.5 弹性柱销联轴器(见图11),两轴的对中偏差及联轴器的端面间隙,应符合表7的规定。 图11 弹性柱销联轴器 表7 弹性柱销联轴器对中偏差及端面间隙 单位:mm 联轴器外径 D 对中偏差 端面间隙 S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90~160 0.05 0.2/1 000 2.0~3.0 195~220 2.5~4.0 280~320 0.08 3.0~5.0 360~410 4.0~6.0 480 0.10 5.0~7.0 540~630 6.0~8.0 5.14.5.6 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见图12),其径向位移、两轴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 图12 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 表8 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对中允许偏差 单位:mm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 径向位移 两轴倾斜 端面间隙 S 78~118 0.08 0.5/1 000 2.5 158~260 0.10 4~5 300~415 0.15 6~8 560~770 0.20 10 860~1158 0.25 13~15 1440~1640 0.30 18~20 5.14.5.7 蛇形弹簧联轴器(见图13),两轴的对中偏差及联轴器的端面间隙,应符合表9的规定。 图13 蛇形弹簧联轴器 表9 蛇形弹簧联轴器对中偏差及端面间隙 单位:mm 联轴器外径 D 对中偏差 端面间隙 S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D≤200 0.10 0.1/1 000 1.0~4.0 200<D≤400 0.20 1.5~6.0 400<D≤700 0.30 1.5/1 000 2.0~8.0 700<D≤1 350 0.50 2.5~10.0 1 350<D≤2 500 0.70 2/1 000 3.0~12.0 5.14.5.8 叠片挠性联轴器(见图14),两轴的对中偏差应符合应符合表10的规定。 1、7-安装盘;2-自锁螺母;3-衬套;4-叠片组件;5-螺栓;6-间隔轴 图14 叠片挠性联轴器 表10 叠片挠性联轴器对中偏差 单位:mm 叠片孔数 联轴器外径 对中偏差 轴向位移 径向位移 4 90 0.10 0.10 100 0.15 0.15 120 0.20 0.20 130 0.25 0.25 146 0.25 0.25 176 0.30 0.30 196 0.35 0.35 6 114 0.10 0.10 136 0.15 0.15 153 0.15 0.15 174 0.20 0.20 196 0.20 0.20 226 0.25 0.25 230 0.25 0.25 250 0.25 0.25 276 0.30 0.30 296 0.30 0.30 326 0.35 0.35 366 0.40 0.40 8 202 0.15 0.15 235 0.20 0.20 252 0.20 0.20 292 0.25 0.25 340 0.30 0.30 364 0.30 0.30 395 0.35 0.35 428 0.35 0.35 478 0.40 0.40 532 0.45 0.45 592 0.45 0.45 10 340 0.15 0.15 364 0.20 0.20 395 0.20 0.20 428 0.20 0.20 478 0.20 0.20 532 0.25 0.25 592 0.25 0.25 5.14.6 转子初对中,不进行实质性的操作,只检查机器与原动机之间的联轴器对中值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对原动机地脚螺栓孔是否留有余量;也就是说,原动机垂直中心必须低于压缩机垂直中心高度,并且还要考虑 联轴器轴向上下开口值;原动机地脚螺栓孔间隙是否能够满足联轴器对中水平径向数值的要求;如不能满足要求,应与制造厂专家协调,由制造厂拿出具体解决意见。 5.14.7 转子初对中工作完成后,交土建进行二次灌浆。 5.14.8 二次灌浆 5.14.9 二次灌浆工作,应在隐蔽工程检查合格、机器的最终找平、找正后24 h内进行。 5.14.10 与二次灌浆层相接触的底座底面应清洁无油垢。 5.14.11 二次灌浆层的高度宜为30 mm~70 mm。 5.14.12 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不少于2 h,灌浆前1 h应吸干积水。当环境温度低于5 ℃时,灌浆层应采取保温或防冻措施。 5.14.13 二次灌浆前应按图15所示安设外模板,图中c值应不小于60 mm,h值应不小于10 mm。 1-基础;2-底座底面;3-螺母;4-垫圈;5-灌浆层斜面;6-灌浆层; 7-成对斜垫铁;8-外模板;9-平垫铁;10-地脚螺栓 图 15 地脚螺栓、垫铁和灌浆 5.14.14 二次灌浆层的灌浆施工必须连续进行,不得分次浇灌。 5.14.15 地脚螺栓预留孔内及二次灌浆层的灌浆用料,宜为细碎石混凝土,其标号应比基础混凝土的标号提高一级,灌浆用的混凝土及水泥砂浆的配合比参见附录E。 5.14.16 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或微膨胀混凝土进行二次灌浆,应在施工前对原材料进行复检和配合比试验。对无垫铁安装,应在二次灌浆时同时制备一组试块。 5.14.17 若要求混凝土早强,可在混凝土内掺入早强剂,早强剂的配合比参见附录E。 5.14.18 灌浆用料必须现配现用,灌浆后应按规定养护。 5.15 附属设备安装 5.15.1 附属设备应按照有关的技术文件及相关的国家现行规范的要求进行安装施工及验收。 5.15.2 附属设备安装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5.15.2.1 对介质为油、气的设备,现场试压后,应进行倒空和吹扫,保证腔体清洁、无异物; 5.15.2.2 油系统和密封系统的油箱、缓冲器、蓄能器、冷却器、过滤器、密封站及阀门等附属设备和附件,应满足油系统和密封系统的特殊要求,系统内不应有铁锈、灰尘、脱落的漆皮、焊渣、飞边、铁屑等异物; 5.15.2.3 对成品实施保护,封闭任何敞口,应避免二次污染。 5.16 油系统、密封系统管道的安装 5.16.1 油系统、密封系统管道焊接应采用氩弧焊打底或氩弧焊焊接;对中低压管道宜采用对接焊式管件,焊前管口部位应打磨光滑,焊后管内应清理干净无异物;安装平焊法兰时,内、外口均应施焊,并对内焊口进行打磨处理。 5.16.2 润滑油系统的水平部分回油管道,应坡向油箱方向,其坡度应不小于25/1 000。 5.16.3 油系统和密封系统管道应进行酸洗钝化处理,处理后应及时干燥,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酸洗钝化应在试压合格后进行。 5.17 管道的酸洗、冲洗和吹扫 5.17.1 不锈钢材料的液压、润滑和密封管道配制后,应选用除锈钝化清洗剂进行酸洗,以除去施焊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物及原管件内结垢物。酸洗的方法以槽式加温浸洗为宜,酸洗配方参见附录H。 5.17.2 碳素钢管道采用槽式酸洗时,其酸洗钝化液配方和酸洗工序参见附录H。若管内有油污,应首先进行碱洗。碱洗液配方参见附录I。 5.17.3 采用循环酸洗时,酸洗液配方和酸洗工序可按本规范附录H进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5.17.3.1 回路的构成,应是所有管道内壁全部接触酸液; 5.17.3.2 酸洗时应将管内空气排尽,酸洗后应将溶液排净; 5.17.3.3 酸洗后应在酸洗回路中应通入中和液,并使出口溶液不呈酸性为止; 5.17.3.4 可采用将脱脂、酸洗、中和、钝化四个工序合一的清洗液(四合一清洗液)进行管道酸洗。 5.17.4 油系统管道在酸洗合格后,应采用工作介质或相当于工作介质的液体进行冲洗,且采用循环方式冲洗,并符合下列要求: 5.17.4.1 油冲洗时,配制的临时冲洗回路,应与机器的各个润滑点、工作点断开,以冲洗管道为主; 5.17.4.2 间断交替对油进行加热,油温不应超过75 ℃; 5.17.4.3 油冲洗的初始阶段,可选用低于系统过滤器等级的临时过滤网,以增加油流速; 5.17.4.4 确定冲洗合格,以连续二次检查,冲洗4 h后的120目~200目临时过滤网上,不应有任何可见硬质颗粒,每平方厘米可见软颗粒不超过两点或允许有微量软质纤维体为宜。 5.17.5 密封系统管道酸洗后应进行吹扫,且应符合机器技术文件的要求。 5.18 管道与机器的连接 5.18.1 与机器连接的管道,安装前必须将内部吹扫干净。 5.18.2 与机器连接的管道,其固定焊口应远离机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5.18.2.1 管道与机器的连接前,应在自由状态下,检查配对法兰的平行度和同轴度,其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法兰平行度、同轴度允许偏差 机器转速 Vr r/min 平行度 mm 同轴度 mm Vr<3 000 ≤D0/1 000 全部螺栓顺利穿入 3 000<Vr≤6 000 ≤0.15 ≤0.50 Vr>6 000 ≤0.10 ≤0.20 注:D0为法兰外径,mm。 5.18.2.2 配对法兰面在自由状态下的间距,以能顺利插入垫片的最小距离为宜; 5.18.2.3 管道与机器最终连接时,应在联轴器上或机器支脚处,用百分表监测转子轴和机器机体的径向和轴向位移: 1) 转速大于6000 r/min的机器,位移应不超过0.02 mm; 2) 转速小于或等于6000 r/min的机器,位移应不超过0.05 mm。 5.18.3 管道安装合格后,不得承受设计文件规定以外的附加载荷。 5.19 试运转 5.19.1 条件及准备 5.19.1.1 机器试运转应具备下列条件: 1) 主机及附属设备、管道等安装工作应全部完毕,施工记录及资料应齐全; 2) 与试运转有关的工艺管道及设备吹扫、清洗、气密完成; 3) 保温、保冷及防腐等工作基本结束(有碍试运转检查的部位除外); 4) 与试运转有关的土建、水、气、汽等公用工程及电气、仪表控制系统施工结束; 5) 参加试运转的人员,应熟知试运转工艺,掌握操作规程; 6) 现场环境应符合机器试运转要求。 5.19.1.2 试运转前应做下列准备工作: 1) 编制审定试运转方案; 2) 准备能源、介质、材料、工机具、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仪器等; 3) 布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具; 4) 机器入口处按规定装设过滤网(器); 5) 按设计文件要求加注试运转用润滑油(脂)。 5.19.2 附属设备的试运转 5.19.2.1 仪表控制及监视系统调整实验,包括: 1) 仪表元件的检验和试验; 2) 仪表联锁试验; 3) 仪表与电气的联锁试验。 5.19.2.2 电气及其操作控制系统调整试验,包括: 1) 空开模拟试验; 2) 热元件保护试验; 3) 联锁试验; 4) 电机试运转。 5.19.2.3 附属机器设备试运转,包括: 1) 水、气、汽、油等系统检查、调试; 2) 机器试运转和电气、仪表操作控制系统联合调整试验。 5.19.2.4 各附属系统试运转的验收标准,应符合机器技术文件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5.19.3 单机试运转 5.19.3.1 单机试运转的目的是检查机器设备和电气、仪表的性能与制造及安装质量。 5.19.3.2 机器单机试运转的时间应符合机器技术文件规定或设计文件的要求。机器设备的单机试运转时间宜为2 h。 5.19.3.3 机器单机试运转所采用的介质,应根据设计文件及实际条件决定。若无特殊规定,宜以水、空气或氮气为介质。选用试运转介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以水为介质进行试运转所需的功率不得超过额定数值; 2) 以空气或氮气为介质进行试运转时,所需的功率和压缩后的温升不得超过额定数值; 3) 若超过额定数值时,应调整试运转参数或采用规定的介质进行试运转。 5.19.3.4 机器启动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本规范5.20.2条规定,附属设备试运行合格; 2) 排气或排污完毕; 3) 有压力油系统供油的机器,各注油点的油量、油温、油压应达到设计文件要求,用其他形式供油的机器,供油状况应符合其润滑要求; 4) 盘车灵活,无异常。 5.19.3.5 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工作的机器,启动前必须按机器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预热或预冷。与机器连接的高温或低温管道的螺栓必须进行热紧或冷紧。 5.19.3.6 试运转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要求并作出记录: 1) 检查各主要部位温度和各系统压力等参数,应在规定范围内; 2) 振动值应符合机器技术文件的规定,若无规定,离心式机器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离心式机器轴承处的振动值 转速 Vr r/min 轴承处的双向振幅 mm Vr≤375 ≤0.18 375<Vr≤600 ≤0.15 600<Vr≤750 ≤0.12 750<Vr≤1 000 ≤0.10 1 000<Vr≤1 500 ≤0.08 1 500<Vr≤3 000 ≤0.06 3 000<Vr≤6 000 ≤0.04 6 000<Vr≤12 000 ≤0.03 Vr>12 000 ≤0.02 注:振动值应在轴承体上(轴向、垂直、水平三个方向)进行测量。 3) 齿轮副、链条与链轮啮合应平稳,无异常噪声、声响和磨损; 4) 传动皮带不应打滑,平皮带跑偏量不应超过规定; 5) 轴承温度应符合机器的技术文件或设计文件的规定;若无规定,滚动轴承的温升应不超过40 ℃,其最高温度应不超过80 ℃;滑动轴承的温升应不超过35 ℃,其最高温度应不超过70 ℃; 6) 润滑、密封、液压、气(汽)动、冷却等各辅助系统的工作应正常,无渗漏现象; 7) 检查驱动电机的电压、电流及温升等不应超过规定值; 8) 各种仪表应工作正常; 9) 机器各紧固部位无松动现象。 5.19.3.7 单机试运转结束后,应及时完成下列工作: 1) 断开电源及其他动力来源; 2) 卸掉各系统中的压力及负荷,进行排气、排水或排污; 3) 检查各紧固部件; 4) 拆除临时管道及设备(或设施),将正式管道进行复位安装; 5) 低温机泵用水试运转结束后,必须进行干燥处理; 6) 检查机器设备单机试运转系统各阀门开关,应在规定状态; 7) 整理试运转的各项记录。 5.19.3.8 对不适宜单机试运转的机器,可在装置联运时考核其性能和安装质量。 5.20 交工文件 5.20.1 工程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对交工文件无规定时,交工文件应符合SH 3503规定。 5.20.2 工程交工时,应具备下列技术资料: 5.20.2.1 机器设备开箱检验记录; 5.20.2.2 在安装中经修改的零、部件图或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5.20.2.3 设计变更的有关文件; 5.20.2.4 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 5.20.2.5 隐蔽工程施工记录; 5.20.2.6 机器设备安装记录; 5.20.2.7 灌浆所用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强度试验报告; 5.20.2.8 试运转记录; 5.20.2.9 重大问题及其处理的文件; 5.20.2.10 其他有关资料,包括机器或零、部件的受损或缺陷修复报告。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地脚螺栓的拧紧力矩及轴向拉力值 A.1 Q235B钢地脚螺栓的拧紧力矩及轴向拉力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 地脚螺栓的拧紧力矩及轴向拉力 螺栓直径 力矩 N·m 轴向拉力 N M12 25~30 9000 M16 60~70 15 000 M20 130~140 25 000 M24 230~240 35 000 M27 340~350 4 8000 M30 450~470 55 000 M36 800~820 85 000 M42 1 200~1 300 115 000 M48 1 900~1 950 160 000 M56 3 000~3 100 250 000 M64 4 400~4 600 300 000 A.2 其他材料的地脚螺栓,可根据材料的许用应力计算拧紧力矩及轴向力值。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压浆法与座浆法放置垫铁规则 B.1 压浆法放置垫铁 B.1.1 基础验收合格后,将基础表面处理干净,并在基础上标出垫铁位置,在该位置上凿出比垫铁长宽略大的方坑,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B.1.2 用几组临时垫铁(顶丝或千斤顶)支承机器并经找平、找正合格后,对地脚螺栓预留孔进行灌浆。 B.1.3 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用水冲净放置正式垫铁组位置的基础表面,并清除积水。 B.1.4 在放置正式垫铁组位置堆积一定量的水泥砂浆。把搭配好的垫铁组放在砂浆上。然后,内外同时推进斜垫铁,挤出砂浆。压浆法放置垫铁用M5水泥砂浆,其配比应符合表B.1的规定。 表B.1 水泥砂浆配比 水 水泥 a 砂子 b 备 注 0.4 2 2 质量比 a 水泥标号42.5。 b 砂子粒径0.4~0.5,mm。 B.1.5 垫铁四周的砂浆抹成45°的光坡后进行养护。 B.1.6 当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拆出临时垫铁,用正式垫铁来调整、复查机器的安装精度,同时打紧垫铁,拧紧地脚螺栓。 B.2 座浆法放置垫铁 B.2.1 机器就位之前,在放置正式垫铁组位置凿出比垫铁长宽略大的方坑,然后先用水冲净放置垫铁组位置的基础表面,并清除积水。 B.2.2 在放置垫铁位置上堆放砂浆,然后放上垫铁组(见图B.1),使其顶面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2 mm/m,顶面标高与机器底面实际安装标高相符,允许偏差为±2 mm; B.2.3 将垫铁四周的砂浆抹成45°光坡后进行养护。 B.2.4 当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再将机器就位,并用垫铁组调平。 1-基础;2-垫铁;3-水泥砂浆 图B.1 垫铁放置方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无垫铁安装 C.1 机器的自重及地脚螺栓的拧紧力均由二次灌浆层来承担的安装方法,称为无垫铁安装。 C.2 无垫铁安装方法是利用临时垫铁组、小型千斤顶或机器上已有的安装用顶丝来找平机器。 C.3 用微胀混凝土(或无收缩水泥砂浆)灌注并随即捣实二次灌浆层,待二次灌浆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取出千斤顶或临时垫铁填实空洞,或者松掉顶丝,并复测水平度。 C.4 无垫铁安装有调整方便、稳定性好及没有垫铁腐蚀等优点,但二次灌浆工作较烦琐。 C.5 无垫铁安装的两种常见形式(见图C.1)。 C.6 无垫铁安装,适用于底座底面较平整的机器。对于转速较高负荷较大的机器,二次灌浆层部分宜采用捣浆的方法。对于一般机器可采用灌注的方法。 1-基础;2-二次灌浆层;3-设备底座;4-千斤顶(垫铁);5-模板 a)临时支撑形式 1-基础;2-垫板;3-二次灌浆层;4-固定螺母;5-机器底座;6-顶丝 b)调整顶丝形式 图C.1 无垫铁安装的两种形式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钢丝直径与重锤重量的选配及钢丝自重下垂度 D.1 重锤质量和钢丝直径宜按表D.1选配的选择或按公式(式D.1)近似计算。 P=756.168d2………………………………………………(式D.1) 式中: P——水平拉力,N; d——钢丝直径,mm。 表D.1 钢丝直径与重锤重量的选配 钢丝直径 mm 重锤拉力 N 0.30 0.35 0.40 0.45 0.50 69.5 94.5 123.4 156.2 192.9 D.2 钢丝绳两端应用滑轮支撑在同一标高面上。 D.3 测量点处钢丝下垂度应按表D.2查取或按公式(式D.2)近似计算。 fμ=40L1L2 ……………………………………………………(式D.2) 式中: fμ——下垂度,μm; L1、L2——由两支点分别至测量点处的距离,m。 表D.2 钢丝自重下垂度 从测量点到较近线架间的距离 m 两线架间的距离 m 4 4.
本文档为【安装通用工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02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2-12-20
浏览量:29